根据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的科学课本答题。

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一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黄冈小状元数学详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 R人教版 小学数学 6年级下册数学辅导书 教辅 附课本习题答案
价格:¥16.4
推荐商城:
商品描述:
分类:数学物理学&
寻购网提供的黄冈小状元数学详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 R人教版 小学数学 6年级下册数学辅导书 教辅 附课本习题答案报价来自于以下网上购物网站,想了解黄冈小状元数学详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 R人教版 小学数学 6年级下册数学辅导书 教辅 附课本习题答案请去查看详情再购买。
更多和相关的宝贝分享请点击看看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简答题详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简答题详解
第​六​单​元​课​本​里​面​的​问​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奇妙的人体》试题
推荐使用&目标另存为&方法下载本站文档,使用 WinRAR
解压本站软件。
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本试题由【】会员共享,本站不承担任何技术及版权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修订前教材内容
修订后教材内容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生物(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放大镜下的晶体
5、怎样放得更大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本单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1、&& 整合内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到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去。如删掉&放大镜下的放大倍数&
2、&& 增强教学活动的操作性,降低难度,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把原教科书的一些开放性探究生命世界的活动,如第7、8两课,变为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列为教学内容。
3、&& 重新调整和梳理一些课的内容和小标题,使每堂课内容更加清晰和合理。如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中原来的两个小标题是&昆虫王国探秘&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现改为&奇特的身体构造& 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这样的改动较好地体现了本课内容的层次性。即在指导学生对昆虫的观察活动时,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增加了一个标题&&&制作晶体&。前面是观察晶体,后面是制作晶体。&怎样放得更大&一课除&做个简易显微镜&外,增加了一个标题&&&显微镜的发展&。
4、&&&&&&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原本直接介绍人类探究微小世界成果的课&&&微小世界和我们&,改为学生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 概念及活动结构图
四、&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教学,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1、&&&&&&&&&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3、&&&&&&&&&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4、&&&&&&&&&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5、&&&&&&&&&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看到。
6、&&&&&&&&&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7、&&&&&&&&&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8、&&&&&&&&&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3、&&&&&&&&&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4、&&&&&&&&&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2、&&&&&&&&&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五、&&&&& 主要活动说明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重点教学活动有:
用放大镜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
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一)&& 用放大镜观察(1&&3课)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放大镜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有更多的认识。
活动内容:
1、&&&&&&&&& 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使用。
2、&&&&&&&&& 放大镜下的物体其图像不仅被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它们由许多小点组成的。
3、&&&&&&&&& 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和物质的晶体,进一步加深对放大镜功能的认识。(同时增进对昆虫和物质世界的了解)
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室内、课堂上)
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室外、课堂指导、课后观察;不局限于观察草蛉)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选择草蛉的原因:普遍但鲜为人知,有益、有趣,适合用放大镜观察。生活环境;只要在蚜虫多的植物附近都有。
建议:课本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至两种昆虫引导学生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可事先拟出一不定期的小课题,供学生参与和选择。课题的内容要尽量小,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具有可行性。比如:蚂蚁能预报天气吗?蟑螂怎样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触角有什么不同?蜜蜂怎样采集花粉等等。虽然这些小课题的答案在一些书刊上都有,但要求学生自己经过实际观察得出结果是有意义的,不摘抄现成答案。教师要提出观察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这个观察活动的时间可以较长一些,比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每组学生交出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的评价的标准应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认真按计划坚持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都应该得到鼓励。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
制作食盐或碱面晶体的方法
1、&&&&&&&&& 制作食盐或碱面的饱和溶液;
2、&&&&&&&&& 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饱和溶液在波片上;
3、&&&&&&&&& 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
4、&&&&&&&&& 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其自然蒸发。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方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要远,慢慢烘干)
5、&&&&&&&&&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因为溶液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结晶,然后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做的结晶。
(二)&& 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
活动结构:
教学的关键:
1、&&&&&&&&& 观察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1)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解决观察工具和材料的问题。最好做到放大镜每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小组一个。(可以自制简易的放大镜、显微镜和观察装片)
(2) 为观察更多的生物体的细胞,建立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的概念。在实在不能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细胞标本的情况下,可从各方面收集一些细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只有在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后,才有利于学生总结出生物体是细胞组成的。
(3) 对微生物的观察需要预先采集、培养微生物。
采集:鱼虹、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事先要在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在取水时可多跑几个点,并在瓶上做好标签,回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看看哪个水域里含的微生物比较多,就可以作为教学观察材料的取水处。
培养:微生物可以自己利用干草培养。取一些池塘或鱼虹中的水,把它们倒入事先用稻草浸泡过的溶液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中正是以此为养料大量繁殖。如果池水中本来就含有草履虫,那么大约10&14天后培养于干草中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生物。
2、&&&&&&&&& 指导方法(使用显微镜以及制作观察装片的方法)。
(1) 使用显微镜和制作观察装片的方法虽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观察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要示范演示。
(2) 要反复强调,显微镜要放在光线好的地方,镜前不能有遮挡物或有人走动;观察标本要放在载物台中央正对物镜;需调整反光镜的角度,使进入的光线适中;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观察;要耐心调焦;在显微镜下寻找观察对象要向反方向移动装片等等。
(3) 在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着的微生物比较困难。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可先取少量(几丝)纤维,如脱脂药棉、玉米棒上的毛或干净毛笔上的毛等。纤维要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滴水在纤维上,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的水分,起到限制微生物活动的作用。
(4)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操作的小组给予帮助。
(三)&& 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成果及意义是本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和拓展。
活动方法: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活动内容。第一部分&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活动目的: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观察工具的改革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准备:
1、&&&&&& 分成若干专题,各组学生按自己选定的课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并整理好资料(照片、实物、图表或课件等),各小组还要确定汇报方式及主题汇报人。
2、&&&&&& 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发动学生对教室做一定的环境布置,流出给学生张贴汇报资料的地方。
&总结和回顾&部分的要求:
1、&&&&&& 从两个方面进行回顾。一是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二是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
2、&&&&&& 作出流程图(下面的流程图仅供参考)&
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部分的要求
本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汇报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出示文字或图片进行讲解,也可以用录像或光碟,还可以现场实物演示,或操作演示(如用酵母菌发面)。展示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的形式。各小组汇报完后,可以把这些资料张贴出来,大家观看,本课的汇报交流活动也可作为一项评价内容。
课前师生可以共同拟出一份评价标准。评价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资料的收集及汇报。包括收集的资料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资料的整理及表现形式如何,汇报是否围绕主题及本组选定的课题,表述是否有条理、清楚明白。二是小组同学在收集资料中的态度及合作精神。
(四)&& 认识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微小世界&单元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如何指导学生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呢?
1、&&&&&& 指导学生认识观察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的发展。
指导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经历从眼睛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用显微镜的观察,并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由于观察工具(即技术)的进步,能使人类的视野扩大,发现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通过本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引领学生回顾总结观察工具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观察范围的拓展及成果,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到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许多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从而促进了生物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 指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改进依靠于科学的发现。
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资料,以及在指导学生自制放大镜、显微镜的活动中,告诉学生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运用了凸透镜放大成像的科学原理,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观察范围有一定的局限,如细菌、病毒这些很小的物体就无法看清。直到人们在科学上有新的发现后,才逐渐认识到由于人眼可见光频率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这个问题在五上&光&单元资料中有所涉及)。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观察到物质组成的极小微粒原子,以及病毒的面目。(这其中的道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但教师可以尽量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不要求学生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就行。
(五)&&&&&&&&& 如何作用单元资料
本单元阅读资料的内容有&细胞的作用&&水中常见的微生物&。它们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它们。比如资料&细胞的作用&要用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中的第二部分&细胞作用&的教学中。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和教师讲解进行。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和阅读单元资料,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总结细胞的作用,并填写网状图,最后由教师补充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
资料&水中常见的微生物&,要在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的&观察、识别微生物&部分的教学中。学生观察到微生物后,要大致画出它的形态图,在识别时要对照课文和单元资料中的图文资料。
(六)&&&&&& 本单元的教学时间
本单元的最佳教学时间是6月份
1、&& 昆虫、植物、微生物只有在6月份以后,气温较高时才生长繁茂、大量繁殖。制作晶体的活动也需在温度较高的室温下。
2、&& 建议对本册教学内容在顺序上作一些调整,把本单元的教学时间放在气温较高,生物生长繁茂时进行。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一、&&&& 单元内容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和我们
二、&&&& 修订说明
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把本单元放在六年级,本单元的内容组合了修订前教科书中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单元的一些内容,充实了化学变化的一些实例,从教科书的编排来看,也充实了《课程标准》的内容。物质的变化是自然现象,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本单元主要帮助学生观察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需要学生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新物质的依据。
三、&&&& 概念及活动结构图
本单元的核心是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四、&&&& 单元教学目标
1、&&&&&&&&&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
4、&&&&&&&&&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2、&&&&&&&&& 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3、&&&&&&&&&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4、&&&&&&&&&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 体验科学探究和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4、&&&&&&&&& 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5、&&&&&&&&&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6、&&&&&&&&& 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7、&&&&&&&&&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8、&&&&&&&&& 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五、&&&& 主要活动说明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
第1课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观察实验,详细观察没有明显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应用,懂得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教学时的注意点:
1、&&&&&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了哪些新物质,这样的要求为时尚早,学生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2、&&&&& 本单元的重点落在哪里?
不仅仅落在具体的事实上,而要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上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和科学价值观方面有所提高,这是本单元的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第1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
本课具有前测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察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科书首先提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实在的可触摸到的物体由物质构成,但对于光、声音等是否是物质,有点难以理解,因此教产书特地安排了讨论这个环节。通过讨论、辩析,让学生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接下来观察的是物质的变化。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整理观察过的物质变化,比较各种变化的相同和不同,建立起物质在不断变化的认识。为了加深这种认识,教科书还让学生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等不太容易变化的或者变化速度很慢的物体,从而进一步理解物质变化的观念。
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是自然发生的。当然物质的变化,也可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教科书安排了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人为因素可以影响物质的变化,希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时,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这里我们只能说明,凡是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就是物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
教学&让物质发生变化&这个环节时,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材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材的补充。
第2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这个活动为加热白糖,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作了铺垫。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和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变化&或&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有现象同等重要。
第3课& 米饭、淀粉和碘酒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里面的成分主要是淀粉,它碰到碘酒产生了包合反应,这是化学变化的一种类型。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包合反应,而是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推测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用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去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原因。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还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地探索其中的秘密。
第4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学生对醋的认识会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几乎没有经验。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会看到气泡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会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钠、氢、碳、氧元素。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就形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产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意在提醒学生,科学的过程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严密的过程。
第5课& 铁生锈了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又非常熟悉,甚至达到熟视无睹的程度,因此几乎没有学生考虑过铁生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
第6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的最主要的特点&产生新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课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辅之以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本课中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仍然是延续了这样的思维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单单看表面现象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寻找证据来支撑结果。
本课最后归纳了四种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7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关于铁生锈的现象,第5课已经作了分析研究,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人们用涂油漆等方式保护铁制品防止生锈,这一切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承接学生第5课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知道了影响铁生锈速度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第8课& 物质变化与我们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观察物质的化学变化从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找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从而确定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成为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标志。
本课在学生学习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总结,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区别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变化、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管是物质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进一步体验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第三单元& 宇宙
一、&&&&&&&& 单元内容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二、&&&&& 修改说明
原&宇宙&单元教学内容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改,主题是:
1、&& 第2课&月相变化&,增加了模拟月相变化一个活动,希望学生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2、&& 第7课&在星空中(二)&,将原来的认识狮子星座改为认识&夏季大三解&,主要是教学时间一般在夏季,故改为认识夏季亮星及星座。
3、&& 增加了阅读资料。
三、&&&&&&&& 概念及活动结构图
&&&&&&&&&&&&& &&&&&概念发展
&&&&&& 抽象程度&&&&&&&&&&&&&&&&&&&& 发展进程&&&& &&主体活动
四、&&&&&&&& 单元教学目标
1、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着。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3、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4、星座是由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图像。
5、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过程与方法
1、多渠道收集信息并且加以整理分析,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讨论。
2、根据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说,学习利用模拟实验或模型来进行直观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分析比较,能够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2、从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4、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模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五、&&&&&&&& 主要活动说明及教学建议
(一)&&&&&&&&&&&&& 本单元的特色
1、&& 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和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
2、&& 注重活动内涵设计和有序的展开,促进学生形成具有逻辑结构的科学概念。
3、&& 尊重学生主体,强调活动与主体相适应,活动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创造性相统一。
(二)&&&&&&&&&&&&& 如何上好本单元
三个基础:1、做好模拟实验。2、建好模型。3、提供丰富的资料。
一个关键:开展科学研讨,促进理解。
(三)&&&&&&&&&&&&& 有关活动介绍和教学建议
第2课&& 月相变化
正确理解本课活动之间的逻辑结构
1、&& 画月相&&如何判断所画月相是否正确。
2、&& 给月相排序&&发现需要解决的观察问题,探究月相变化规律。
(1)&&& 张贴月相,促进学生思考:所画的月相是什么时间发生的?该放在哪一个时间段内的圆圈中?月相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月相的亮面应朝向哪一边?
(2)&&& 给月相排序后,还会发现诸多问题。如:为什么同一时间的圆纸片中所贴的月相不同?为什么有的时间的圆纸片中没有贴月相?为什么有的时间的圆纸片中贴了许多不同的月相?月相所放的位置会不会有错?为什么有的月相是亮面向下,有的向上,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了这些问题可以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去寻找答案&&模拟月相变化。
(3)&&&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上半月,由亏到圆,亮面向西沉太阳;下半月,由圆到亏,亮面朝东升太阳。
3、&& 模拟月相变化&&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初步认识月相成因。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一定要始终向&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月相的成因不要求学生认识清楚,但通过这个模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月球本身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
4、&& 观察白天的月相&&检查探究结果。
第3课 &我们来造环形山&&&模拟月球环境,造山探因
提出本课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造好&环形山&,形成假说。关键问题有:
1、&& 你们如何来造环形山?
2、&& 给你们一张环形山的卫星图片后,如何造环形山?
3、&& 你们有多少种造环形山的方法?
4、&& 能否用图表示出造&环形山&的过程?
5、&& 能否根据造环形山的过程来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6、&& 如果登上月球去寻找环形山成因的证据,你们认为要寻找哪些?
第5课& 太阳系&&建立太阳系模型,还本来面目
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意义
1、&& 引导学生先画一张太阳系的模型图。
2、&& 再根据数据画一张太阳系的模型图。
3、&& 你们认为该如何处理八大行星表中的数据?
4、&& 从这样一个建模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和领悟?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好太阳系模型,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是十分大的,在太阳系的空间里,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个模型是一个较科学的太阳系的空间模型,不仅加深了太阳系的结构和其中的一些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
第6课& &在星空中(一)&&建星座模型,促进理解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星座
1、&& 为什么要建星座模型?
2、&& 如何建北斗七星模型?
3、&& 对这样一个模型有哪些解释?
最终是让学生认识到:星座是由一些距离不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形成的视觉图像。
第8课 &探索宇宙&&&帮助学生建立宇宙观
首先,通过对一系列规模不同的星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结构,从而知道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而且至今未发现宇宙的边界,它正在不断地膨胀。
其次,通过恒星的一生、超新星爆炸、变星等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宇宙天体的独特个性,从而知道宇宙和组成宇宙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
最后,展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和重要的科技成果,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究宇宙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努力。这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庞大的,但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一、&&&&&&&& 单元内容
修订后教科书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修订前教科书
1、&& 垃圾堆里有什么
2、&& 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垃圾的回收利用
5、&& 分类其实很简单
6、&& 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7、&& 考察家乡的环境
8、&& 我们的环保行动
二、&&&&&&&& 修改说明
在本次修改中,本单元主要的变化有三个。
(一)&&&&&&&&&&&&&&&&&&&&&&&&&&& 内容编排作了适当调整
本单元修订前教科书编排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探究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然后扩展到了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家乡的环境问题。最后以参与环保活动结束.从修订前教科书试用的反馈情况来看,这单元有关垃圾的课时太多了,内容上也有重复累赘之嫌,所以把有关垃圾研究的内容作了压缩,增加了有关水的内容。研究生活用水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修订前教科书中最后一课是专门让学生计划打算如何参加环保行动,体现了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实际参与环保行动的思想,但说教味浓了一些,因此,修改后的教科书把对学生的行动要求整合在每一课中。
(二)&&&&&&&&& 强调了活动的可操作性
修订前教科书中的一些活动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或较难落实,作了相应调整。如修订前的第1课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垃圾称重,实际能做到的学生很少,改为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带垃圾到教室称重,这些垃圾还可以作为后续学习的材料。原来要求学生都做堆肥箱,改为大家在校园一角共同做一个。一些实验和统计也适当降低要求或减少材料,以便于学生参与。
(三)&&&&&&&&& 增加了相关阅读资料
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的知识,有很多内容是小学生无法探究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程度,本单元增加了比较多的相关阅读资料,所选用的资料强调了人类活动环境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人类的环保行动,使学生能乐观、积极的对待环境问题。
三、&&&&&&&& 概念及活动结构图
四、&&&&&&&&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主要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人类造成的,人类也在设法保护环境。
1、人们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2、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3、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4、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5、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6、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7、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8、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的产生、数量和种类。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
4、经历垃圾的分类分装、回收利用的活动。
5、统计、分析、比较家庭的一天的生活用水。
6、做污水净化实验,经历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
2、关注垃圾的处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3、培养学生强烈的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4、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5、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五、&&&&&&&& 主要活动说明及教学建议
活动一:调查家中一天的生活垃圾
这是单元第1课的第一项活动,以观察、调查垃圾为切入口开始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这项活动要求学生把家里一天的垃圾收集起来带到学校进行调查:垃圾堆里有什么?有多少?分别称重,并给垃圾分类,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对垃圾分类,能较深入地了解垃圾的成分。
收集工作要提前布置。教师可以在前一节课上用部分时间布置调查,同时要向家长讲清要做的事情,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请他们暂帮助保留垃圾,4人小组中选择一位学生把收集的垃圾带到学校(如家住学校最近者)。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既不遗漏,也不多加。其中厨余垃圾可以用塑料袋单独装。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
垃圾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材料分可以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类;按原来的用途分可以分为食物、包装、用品、一次性用品(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等)、衣物、家具和电器等;按危害状况分可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还可以按它们的来源和处理方法分(见教学参考资料)等等。统计表中的&种类&一栏,一般按材料分类填写,有些物品的&种类&栏可能要填写两三项。如酒瓶,要填写&玻璃、塑料)。
教师要想办法保存好一部分垃圾,以备下面几节课的使用。考虑到教室里的卫生,可以用一个大纸箱统一存放,要对保存的垃圾作一下选择,如称重后丢掉一些易腐烂、有气味的垃圾。有关垃圾研究的内容结束后,这些垃圾的处理要体现环保要求,如把废纸、废金属等集中当废品变卖,废电池统一回收等,给学生作一个生活垃圾处理的示范。
活动二:垃圾简单填埋模拟实验
第2 课的这项活动,在准备齐了材料以后操作和观察的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讨论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各部分代表着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最后从模拟实验现象扩展到真实的垃圾填埋场,讨论简单填埋垃圾会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课文首先质疑人们通常使用的挖坑填埋垃圾的方法是否安全。然后介绍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垃圾填埋场在雨水的浸泡下发生的变化&&污染地下水。实验中的细石子和其中的清水模拟土层和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慢慢往上面喷水模拟天下雨。在模拟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埋在沙中的墨水纸巾经过喷水后把原来瓶底的清水弄成墨水色了,这说明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东西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
真正的垃圾填埋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源源不断运来的垃圾要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业等。
通过研究,学生会感到简单填埋垃圾不是个好办法,为下一步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提供了思考方向。
活动三:垃圾分类、分装活动
第4课的垃圾分类、分装活动很有意义,可以促进学生从认识发展到实际行动。除了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实行垃圾分类、分装以外,学校里可设置几个专门的垃圾箱,收集一些典型的家庭垃圾,如废电池、家庭过期药品、废水银温度计等。收集这些垃圾适合学生年龄实际,具有实实在在的环保意义。而厨余垃圾、建筑垃圾等不适合学校大量组织收集。
活动四:记录一天的用水量
一种是用自制量杯逐项测量每一次生活用水,再累计加起来得出一天用水总量。因为有些用水较难用量杯测量,如洗衣服的用水、洗澡的用水等,所以有些要用估计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家人共用的水如做饭的水要除以家人数。教科书提示了另一种记录生活用水量的方法,就是查看家里的水表,或者把家庭水费单上的数据进行研究,用一天的用水量除以家里人口数,就是大致的个人用水量。用水量的计算、比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用水习惯,导致个人之间的用水量相关很大,从而自觉地选择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自制量杯怎么做?考虑到实际操作的简便,建议用一次性塑料杯,在杯子外贴医用纸质胶带,在纸质胶带上标上刻度。
活动五: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在本单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研究实际环境问题的活动。
教科书安排了三个环节,首先是制订考察计划,然后是实地考察,最后是汇报、观察、讨论。制订计划很重要,这是小学阶段学生为数不多的实地考察,考察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关键是看前期的组织、计划工作。要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
小组讨论考察计划,计划应当包括哪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教师要强调步骤、内容、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要求每一位学生写出具体的考察计划。
实际考察前,教师要做好实地踏勘,主要是避免安全隐患。考察过程中,可让小组长协助管理纪律,防止个别学生进入不安全水域。
考察活动要联系当地实际,如果没有合适的自然水域,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当地存在什么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另外确定考察的内容。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