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延东武汉地质大学学讲话心得

国家海洋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
国家海洋局传达学习刘延东重要讲话精神
主动作为 全面提升海洋科技研发能力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赵 宁)12月12日,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京主持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张宏声、王飞、王宏,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纪委书记吕滨,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房建孟以及总工程师孙书贤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传达了刘延东副总理考察海洋三所的有关情况和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刘延东副总理在考察海洋三所时,深入了解我国海洋科技、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既着眼全局,又紧密结合海洋工作实际,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对海洋科技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强调,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海洋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国家海洋局要发挥在海洋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主动作为,主动思考,全面提升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海洋科技能够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刘延东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E-mail推荐:&&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开得很成功。正如与会同志所概括的,这次会议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昨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天来,同志们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了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京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各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会议的召开与《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推动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家一致认为,参加这次会议深受教育、倍感振奋,通过学习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增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和决心,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刚才,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4个部门和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还提交了书面材料,交流了学习体会和工作打算。大家的发言讲得很好,对深入落实会议精神很有启发。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开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强调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释,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讲话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会前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中央的坚强领导为《教育规划纲要》的成功制定提供了根本保证。按照中央要求,制定过程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采取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由5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11个战略专题组,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两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收集各种意见建议460多万条,征求了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各民主党派中央、社会研究机构、各级各类学校、驻外使领馆等660多个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意见,在境内外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800多次,有35000多人次参加,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历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所没有的。  《教育规划纲要》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贯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努力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央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加以坚持。  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了深刻阐述,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全局性,指出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指出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强调了教育的先导性,指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教育的优先发展;强调了教育的民生性,指出一定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必须全面深刻地领会和理解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两大重点,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两大保障,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第三,抓住关键,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要求。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突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强化了各项保障措施,并提出了本届任期内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任务和责任定位,紧密结合实际,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第四,更新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既有对我国优秀教育思想的继承弘扬,也有对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的借鉴吸收,集中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学懂吃透,自觉融入具体实践,形成富有特色、符合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带动教育水平的提升。  第五,凝聚合力,明确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提出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动员和号召全社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投入到培育人才的大事业中,推动教育实现更大跨越。  二、正确把握若干重要关系,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这次会议明确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也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我结合同志们讨论中反映的意见建议,强调一下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的8个重要关系。  第一,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执政60多年的一条宝贵经验。教育的率先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教育的投入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这也是纵观世界发展历史得出的深刻启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关键阶段,教育的支撑地位更加凸显。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同时,必须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服务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水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由教育的公益性质所决定的。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点。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上,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特殊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教育投入增长较快,为解决公平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按照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今后教育投入还将有较大增长。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一定要把有限的教育投入使用好。特别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把钱花在刀刃上;注重教育事业的科学管理,避免大手大脚、资源浪费;注重发挥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奖励优秀,鼓励争先,使教育投入产生更大效益,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今后10年,要继续提高教育的普及水平,重点放在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普及率还不高的薄弱环节上。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防止单纯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忽视教育质量的倾向。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质量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使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鼓励更多的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第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单纯依靠政府资源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与重点领域,将政府资源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要放宽准入、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五,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的关系。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较大,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与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既要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全局谋划、整体推进,也必须注重因时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首先必须确保全国一盘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实际出发,探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分类指导,合理定位,找准问题,突出重点。整体部署要体现一致性和协调性,分类指导要体现特色、激发活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出来。  第六,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教育事业关系长远、涉及全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征,更加凸显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全力以赴去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不富裕,不能超越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定过高指标,提过高要求。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既确定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合理期望;又实事求是,选择好可行路径和务实措施。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防止留下后遗症,确保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关系。办好中国的教育关键靠我们自己,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吸取营养,从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人民群众的需求中找准努力方向。同时,我们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多样文明相互交融的新趋势,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借鉴各国教育思想精华和办学经验,以开放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扩大,一些先进理念和新鲜经验被介绍到国内,我们要坚持立足国情、为我所用,促进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更好地结合,立足国情而不自我封闭,开放包容而不盲目崇拜,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第八,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当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和改革攻坚阶段,新问题和老矛盾容易在短时期内相互叠加和集中凸显,扩大开放条件下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加剧,统筹好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尤为重要。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关系全局,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决抵制国内外不良思想的干扰,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主导权,这是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考虑到教育改革复杂艰巨,涉及面宽,社会期待很高,某些方面认识不尽一致,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采取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路径。重大改革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键性改革发展项目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央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会后要抓紧传达学习,研究贯彻意见,尽快部署落实。这里我再强调4点要求。  第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落实工作,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分管领导要全身心投入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中央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要探索完善督查协调机制,通报情况、跟踪检查、密切沟通,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确保中央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二,启动项目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本届政府任期内启动的10个重大项目,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也是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的有力抓手。要搞好论证测算,抓紧启动,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大事。对这些重大项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提出进度要求和考核指标,确保落实到位,抓出成效。要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通过全程跟踪服务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资金要严格管理,程序公开透明,保证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使每一个项目都成为“阳光工程”。  第三,推进改革试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会后将下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要按照统一部署,试点先行,加快推进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的系统改革,力争在本届任期内取得突破。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总书记和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重点亮点和制度创新,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争取社会正确认识改革、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教育。要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互动,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日)
(责任编辑:姜颖)
我要发表留言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 ? ?????&?
&&&播客?视频
&&&小编推荐
&&&  频道精选
???毛新宇私房照看成长三步曲 又一女文强式官奶奶出现宜黄书记县长立案看出问题 开会嫖娼,这砖家都研究啥
&&&无线?手机媒体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
当前位置:&&&&&&&正文
刘延东副总理在世界语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促进语言能力共同提升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刘延东副总理在世界语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素有“人间天堂”盛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参加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本次大会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会聚一堂,交流共享促进语言能力提升、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经验,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博科娃总干事和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女士们、先生们,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工业革命到知识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语言的异彩纷呈,折射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在这同一时空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语言在推动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语言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语言蕴含着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正是不同语言的存在,才使不同文化得以继承、传播和发展,人类文明由此多彩而灿烂。
  语言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获取知识、相互沟通的基本工具。误解和偏见源于隔阂与陌生,掌握不同语言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使不同文化、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感受不同文明深刻内涵的过程中相识相知、相互理解,从而拉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世界文明彼此包容、和谐共生。
  语言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平等的,都在人类历史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都值得珍惜和尊重。只有架设起更多的语言桥梁,实现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持续推动文明发展。
  语言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的生活须臾离不开语言。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密切,国民的语言能力对维持社会协调运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语言能力是认知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人类交际空间不断扩大,海量信息的即时便捷与不同语言的沟通障碍并存,语言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深,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之一,提升语言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命题。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先哲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绵延至今、不曾中断,语言文字功不可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们就有“言意之辩”和“名实之论”,开始了对语言与意义、语言与世界等关系的探讨。到了秦代,“书同文”作为法令在全国推行。纵观中国辉煌灿烂的语言文化,既有“仓颉造字”这样神奇的传说,也有《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世代相传的语言文字经典,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传说中,“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首创象形文字,上苍为之感动而降下谷子雨,从此“谷雨”成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2010年,联合国正式将每年中国农历的“谷雨”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仓颉造字对人类的贡献,促进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平等使用,推动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全面促进语言文字应用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之路。60多年来,中国语言文字事业与经济社会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取得了显著成就,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是语言文字事业的地位逐步提升。语言文字相关内容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语言文字被列入历次国家文化、教育战略规划。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分层级的工作机构,为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语言文字教育不断加强。中国全面普及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校学生达1.4亿人,文盲率从65年前的80%下降到4.08%,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学习使用语言文字的需求。现在,中国民众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越来越重视,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有6亿多人次收看。
  三是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中国方言众多,过去有些地区“十里不同音”,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人与人的交流就可能存在障碍。多年来,中国坚持不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
  四是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中国有56个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们尊重并依法保护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的权利。我们还妥善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与外语、普通话与方言、简化汉字与繁体汉字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同时,扎实开展国家通用手语、盲文研制和推广工作,提高了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能力。
  总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稳步发展,国民语言能力大幅提升,促进了人际沟通、知识传播与文化繁荣,为生产要素流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极大增进了亿万人民的福祉。
  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实现这一梦想,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殷实富足,更要为国民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越来越成为时代的紧迫需求。我们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进一步发挥语言文字事业的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作用;我们将更加重视教育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双向互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语言文字教育,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我们将更好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优势,开展经典诵读、书法艺术、戏曲歌谣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围绕语言能力的科学研究,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我们将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提高全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水平,营造和谐语言生活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样文明交流融汇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已势不可当。中国始终坚持与各国平等相待、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扩大人文交流与文化往来。我们鼓励中国民众学习外国语言,如今有3亿多人学习外语,涉及65个语种,其中大中小学生就有2.6亿人。我们还响应各国学习中文的需求,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支持中外合作举办了445所孔子学院和665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学习汉语人数已超过1亿人。我们期待,通过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化,促进语言能力的共同提升,搭建起沟通理解的桥梁,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使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更坚实。
  面向未来,人类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对待语言能力提升,对世界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在此,我愿提出以下倡议:
  第一,促进人类语言文化成果交流互鉴。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从其他文明汲取养分、择善而从。我们应尊重各国语言文字的特色和优势,更加重视语言能力在文明对话、人文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促进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享人类语言文化的成果。
  第二,重视和加强语言文化教育。教育是提升语言能力的必由之路。各国应把发展教育、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人人享有接受语言教育的机会。创新教育理念,在改进完善传统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关注人的语言能力、机器的语言能力,开发创造性的语言教学方法,构建优质语言教育体系。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网络语言”等对语言生活的影响,探索提高语言能力的科学途径。
  第三,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性研究。我们应将语言文字视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在全球范围倡导对语言能力重要性的理解和认同。大力开展语言文字领域的科学研究,深入探讨不同语言文字在人类多样文明发展的独特作用,为语言文字的开发、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加强语言文字的法律保障。各国基本国情、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应从各自实际出发,不断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使语言文字事业有法可依。同时,推动规范与服务并重,增强民众语言文字法治意识和规范意识,使社会语言生活更加和谐。
  第五,积极推进语言文字的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多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鼓励和推动各国民众互学语言,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更多的学校、社会组织开展务实合作,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使合作机制化、常态化,为世界范围语言能力的整体提升增添不竭动力。
  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非常关心语言的保护、使用与发展,而且着力推动各国文化交流合作,近年来更是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此高度赞赏。我们在文化、教育、科学等诸多领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工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化领域的合作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
  提升语言能力,将为人类开启智慧之门,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祝世界语言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
】【】【】【】【】【】
{编辑:庄元}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地质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