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仁德生态文明论文的论文

先秦儒家礼仪观与当代礼仪规范──《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论文之九--《社科纵横》1999年06期
先秦儒家礼仪观与当代礼仪规范──《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论文之九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64【正文快照】: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早在上古,就有一套祭祖之礼,发展到先秦,礼仪的含义和内容,已相当完备,先秦儒家专门叙述礼的书,就有《仪礼》、忻L记》、《周礼》等多种。儒家学论的创始人孔子把礼仪看作是做人之根本,当然“礼”有个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是指典章制度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城城;;[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美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包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丁晶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秀云;;[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董晓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徐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2期
闫素娥;;[J];教育与职业;2009年33期
童湘宁;;[J];理论界;2007年11期
魏晓玲;徐艳;;[J];理论月刊;2010年04期
杨明;[J];齐鲁学刊;2002年05期
李建超;[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李伟;;[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秦永芳;;[J];学术论坛;2007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彩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李宇遐;[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礼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张继生;曾文超;谭旭利;;[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2期
张秉福;叶海芹;;[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朱筱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周伟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范运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毛海涛;黄利华;蔡清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范运祥;马卫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李树青,薛德合;[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毕诚;;[J];中国德育;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倩男;[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曾凡鑫;[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马玉龙;[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娜;[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向昆;[J];社科纵横;1999年06期
任强;[J];学术研究;2000年10期
吕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阎向昆;[J];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06期
章海华;[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史康健;[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付耀霞;;[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刘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蒋辉林;;[J];才智;2009年10期
陈琳;李方方;;[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冬云;陈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黄春芳;;[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刘俊英;;[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高岩;李小朋;魏艳萍;关文吉;;[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杨琴;;[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王守勋;;[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申自强;;[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于宁;;[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赵怡平;;[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胡昌龙;;[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明宇;[N];中国妇女报;2004年
薛燕妮 李丽红 龙娟;[N];中国邮政报;2003年
记者袁成本通讯员贾富彬马富强;[N];法制日报;2003年
马飞龙 赵泽广 张绣宏;[N];临汾日报;2008年
陈晶晶;[N];中国邮政报;2009年
钟为;[N];中国航空报;2010年
李益众 汪洪亮;[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李菊芬;[N];中国邮政报;2000年
顾海燕;[N];泰州日报;2010年
;[N];中国妇女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公山;[D];山东大学;2005年
武宇嫦;[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王美凤;[D];西北大学;2001年
李辉;[D];复旦大学;2005年
成云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郭振香;[D];山东大学;2005年
陈继红;[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晁乐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米继军;[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张杰;[D];武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尚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谢王彬;[D];汕头大学;2010年
汪三汝;[D];暨南大学;2011年
文之峰;[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康华茹;[D];郑州大学;2010年
王晓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姚云云;[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成相如;[D];苏州大学;2010年
蒋龙祥;[D];吉林大学;2004年
袁晓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儒学(0/1364)
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其中:“易为群经之首”,它是关于如何认识天命的重要哲学典籍,西周开创时曾对夏商的“卜问”方式总结和推演发展,形成“天命”的观念,总结为周易,孔子则进一步为其作上注解,成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经书的基础。诗、书、礼、乐分别为为上古三代的诗文、史书、德训规章、祭祀仪乐的收录,它们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的祖先信仰和礼乐文化,孔子为它们加上注解。基本介绍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
  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宗教。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实质上可说是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或是宗教的伦理学诠释,但不是宗教的本身。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编辑本段经典名言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道德篇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苏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译: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译: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译: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译: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天资聪颖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译: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译: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译: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译: 富贵犹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译: 学习既是智慧之源、进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译: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还有明年。岁月流逝,成长的时光无法逆转,
  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译: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译: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译: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译: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译: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译: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译: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译: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译: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译: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译: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译: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译: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译: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译: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译: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译: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译: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译: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译: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译: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译: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译: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译: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 &编辑本段主要影响对中国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在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
  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
  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越南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不是只有“四大发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对于人类近代文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但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经过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人为地把文化分为东西两个对立的体系,只看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看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偏见。这种文化偏见,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一种精神障碍。
  100年来,西方列强用“西方中心论”的文化霸权主义,在中国人当中培植起一种殖民地的文化心理,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看不起也不愿看的“妄自菲薄”。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灵上一付沉重的精神枷锁,在世界文明之林中,一直挺不直自己民族文化的脊梁。2l世纪的中国,要进入富强、民主、文明的新阶段,就需要在文化建设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正如江泽民主席在日,一个座谈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既努力实现自己的经济腾飞,又努力繁荣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耶稣会士向欧洲传播儒学200年 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曾经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得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
  中国的指南针和火药,为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发现新大陆、建立海外殖民地,提供了技术和武器。1492年,哥伦布从欧洲航行到了美洲;1498年,达·加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了印度;1521年,麦哲伦又从美洲到达了菲律宾。此后,中国与西方在海路交通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改自古“丝绸”一条陆路的历史,在16—18世纪进入了一个通过海路进行文化交流的新时代。正是在如此的历史背景下,也就是在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的一批批的传教士进入了中国。他们成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有人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了新大陆,耶稣会士们在中国发现了东方文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也影响了西方的现代文明。
  从1598年利玛窦在中国把“四书”译成西文,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儒学对欧洲影响日甚的200年。其中,前100年是以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沟通东西文化为开端;后100年则是以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582年,利玛窦随范礼安等耶稣会士,从印度果阿出发来到了澳门,经过严格的中国语言、文化训练之后,于日,取水道沿西江而上,进入当时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肇庆。从此,基督教开始了第三次向中国传播,也就揭开了明清之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篇章。
  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中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利玛窦企图从这些经典中寻找“儒耶对话”的切入点,探讨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利玛窦认为:“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这位博学的伟大人物,诞生于基督纪元前551年,享年70余岁。他既以著作和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孔子是中国的圣哲之师”,因此,“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之尊敬他”。
  利玛窦认为,《四书》、《五经》是为着国家未来的美好和发展而集道德教诫之大成,《四书》“是着眼于个人、家庭、及整个国家的道德行为,而在人类理性的光芒下对正当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四书》“是所有想要成为学者的人必须背熟的书”。基于这种认识,他于1598年与人合作,完成了用拉丁文注释《四书》的工作,以帮助在华的传教士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是他在16世纪的中叶,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译为西文。他把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思想传到中国,使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同时他又把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传给了欧洲。
  《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利玛窦是欧洲汉学家当之无愧的始祖,他对于欧洲的汉学研究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当代意义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一键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