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温家宝的讲话,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 高层动态 - 新华网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出席
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记者 徐京跃 顾瑞珍)全国科技创新大会7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
胡锦涛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胡锦涛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锦涛强调,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胡锦涛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科技知识,坚持用科技知识指导发展,在重大决策中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科学论证。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及时研究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正文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jiaodong.net
18:40:35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得到加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事业,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才有光明的前景。
  当前,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正在蔓延加剧,给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但更要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这更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意义,是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所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要深入到企业、农村中去,深入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去,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开发产品、创新技术、解决困难。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型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坚持科学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应对危机、减少风险、正确抉择的思想基础。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科学精神,这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要用科学精神激励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全社会弘扬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品质;倡导遵循规律、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真正让知识和科技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
  同志们,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运用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也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责任编辑:赵竹建
[] [] [
] [] []
&[视频新闻]
&[要闻导读]
&[网上民声]
&[频道精选]
&[胶东社区]
新闻热线:
&| &&| &&| &&| &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解读温家宝视察讲话精神之一:温总理眼中的河南-温家宝--每日头条-大河网
解读温家宝视察讲话精神之一:温总理眼中的河南
&时间: 06:20:03&&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本报记者平萍万川明&&&&&&
《河南日报》焦点网谈版-短信民生栏目倾听您的声音,为您反映问题,请您发表评论,移动用户发至、联通用户发送至、小灵通用户发送至,欢迎您的参加!
使用手机访问
河南报业无线互联门户网站,开启新视界、拥有新天地,随时随地洞悉天下动态,世界在你掌握。
  大河网讯
7月15日至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来到河南孟津县、偃师市的农村看望农民,到洛阳市考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看望居民。这是7月16日,温家宝在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办事处第二社区看望模范军嫂陈淑珍(右二)一家。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 7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阳山河南省储备粮库询问夏粮收购情况。新华社发
  编者按
  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河南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7月,温家宝总理又来到河南,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抓住中部崛起重大机遇,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今日起,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解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敬请关注。
  2004年春节,他是与河南人民一起度过的;2005年春节,他还是与河南人民一起度过的。今年7月,顶着骄阳,冒着酷暑,一件白色衬衣,一双普通的双星运动鞋,共和国总理朴素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中原大地上。他的重要讲话,蕴含着对河南工作的高度评价,蕴含着对河南发展的殷切期望。
  在洛阳、孟津、偃师,他深入移民新区、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城市社区,同广大干部群众亲切交谈。郁郁葱葱的秋庄稼让总理感到欣喜,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让总理感到宽慰,蓬勃发展的新河南更让总理感到高兴。
  脚踏这片热土,亲身感受生机勃勃的新河南,听取了省委书记徐光春所作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说明、省长李成玉所作的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温家宝总理对河南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经济大省。”
  共和国的总理,站在全国的高度、全局的高度,用五个“第一”、“两个重要”为河南的重要地位作了高屋建瓴的诠释。在总理眼中,当今之河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对河南人民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一人口大省,无可比肩。9700万勤劳智慧的中原儿女,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这种丰厚的人力资源,全国其他省份没有,即便是放眼全球,也没有几个大国的人口能与之相比。省委书记徐光春就制定“十一五”规划调研时曾经明确提出,河南作为资源大省,第一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口优势所带来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已经让河南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更为重要的是,人口优势所形成的广阔市场,更让河南成为海内外商家的必争之地。有精明的商家这样说过,如果河南人每人喝一瓶矿泉水,就是近一亿瓶的销量;如果河南人每人消费一元钱,就是近亿元的销售额。因此,对于每个头脑精明的商家来说,河南是最不敢忽视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学家眼里,人是第一生产力。近亿人口所释放出的能量将对河南、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农业大省,当之无愧。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粮食、油料产量居全国第1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2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3位,全省牧业产值、大牲畜存栏、牛存栏、牛出栏、肉牛产量、山羊存栏六项指标全国第一……2005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843亿元,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丰收,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催生出一大批响当当的农业品牌。
  第一粮食大省,贡献卓越。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粮食连续三年丰产丰收,总产量常年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我省粮食产量突破450亿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其中小麦产量达2577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4。前不久,新华社记者撰文称:“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10的粮食,河南‘粮仓’之称名不虚传!”
  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名副其实。7000万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基数,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省近年来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转移农民来富裕农民。现在,有1500万河南农民在外打工,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半。这些肯吃苦、愿拼搏、能奋斗的河南农民不但每年为家乡带回来超过500亿元的收入,而且为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王刚、周国允、张新国等一大批从农民打工仔到叫响全国的企业家;李学生、魏青刚、高增玉等河南农民工的杰出代表,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新一代河南农民的优秀品质,书写着河南人的美好形象。
  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远播全国。“双汇”年销售额超200亿元,在食品企业总排序中,全国第一;“三全”的速冻汤圆等速冻食品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方便面、饼干、速冻食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粮食加工规模和畜禽加工规模,全国第一。在国内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7根河南产;每3.3袋方便面,就有1袋是“河南造”;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莲花味精一个厂的国内市场份额就达45%;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达1509亿元,两年间翻了一番。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肉类和调味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的厨房”。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发展中的大省,总理称道的五个“第一”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总理称道的“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经济大省”的定位,则更让我们惊喜和激动。
  曾几何时,提起河南,人们的印象里总是传统的农村风貌,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总是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相对贫困、发展相对滞后。但在今天,在总理眼中,大发展的河南,早已摆脱了穷、土、旧的痕迹,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匹奋蹄跃进的快马。
  的确如总理所言,河南已经成为中国的工业大省。我们有中国最大的大型拖拉机生产企业――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我们有世界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信阳华英集团;我们有亚洲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宇通客车;我们有中国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企业――洛玻集团。“新飞”电器、“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等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白鸽”牌磨料磨具、“许继”牌电气产品等在业界早已名满天下。即便是在传统工业产业领域,我省也毫不示弱,省属六家煤炭企业去年实现利润26亿元;安钢26年来累计上缴国家150多亿元。原煤、原油、天然气、农用化肥、卷烟、纱、平板玻璃、饮料、酒等工业产品,河南的产量一直居全国前茅。
  更为重要的是,去年我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2%,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非农产业已经在全省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将二、三产业的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进行综合考察,我省的工业化度已经超过了七成。
  从1978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7%,到去年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达到全国的6.3%,上升到全国第5位;在全国的份额迅速上升,甚至高于全国的一些工业发达省市。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居全国第三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以上,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我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高增幅,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2.5%,实现利润超过415亿元,增速和利润均排在全国前五位。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河南已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河南赶上了工业化加速发展这班呼啸的列车,而今总理把河南定位在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是对河南工业迅速壮大的肯定,是对河南工业快速发展的赞许,更是对河南工业美好未来的鼓励。
  的确如总理所言,河南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前不久,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率队来河南采访,之前他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查阅了一些资料。一查,查出了两个“想不到”。其一,没想到河南经济总量如此之大。去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达10535亿元,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全国第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除沿海四个省外,位居中西部各省区第一。其二,没想到河南发展速度如此之快。5年前,全省经济总量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2002年,增加500亿元;2003年,增加800亿元;2004年,增加1400亿元;2005年,增加1800亿元!
  这种强劲的势头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依然不减。最新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我省生产总值初步预计为5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左右。
  今春以来,河南高朋满座,商贾云集,处处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盛况空前;普京造访少林寺世界瞩目;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境外客商,其中包括38家世界500强企业;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参会客商10万人,宾馆客房全部爆满;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近三成;进出河南的火车票全面告急;外事接待的场所和人员告急;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商业巨鳄沃尔玛进驻新乡市;长城人寿保险公司抢滩河南;郑东新区被上海客人称为“中部的浦东”;加州工业园成为美国客商垂青的“投资首选地”……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发展中的河南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目光。
  河南的发展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赞赏,党中央、国务院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继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之后,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河南,并将河南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足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河南近年来的工作是肯定的,对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势头是满意的,未来的河南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提出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以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培炎等也先后来到河南,指导河南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十一五”顺利开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付诸实施,河南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刻,百忙之中的总理来到河南,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考察,对河南全局性发展、中长期发展和做好当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理眼中的河南,清晰地告诉我们,在整个中国、在中部地区、在新时期发展阶段,我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所具备的优势和特点非常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明确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理眼中的河南,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央对河南的工作十分重视、对河南的发展十分关注、对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思路充分肯定。总理全面、客观、中肯的评价,对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是巨大的鼓舞和勉励,必将有力地增强全省人民干事创业、发奋图强的决心和信心。
  总理眼中的河南,清晰地告诉我们,河南有着综合经济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完成更加繁重的任务,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让我们共同重温总理的寄语,“希望河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布局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站在新起点,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全省工作的新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夙兴夜寐、只争朝夕、努力奋斗,河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吴勇
】 【 字体显示: 
■亮点新闻
■猛料放送温家宝在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磐安新闻网
浙新办[2006]51号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改变文字大小:[  ]
温家宝在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
 磐安新闻网 
&&&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 这是温家宝听取中科院自主创新工作汇报后讲话。11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参观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并听取中国科学院自主创新工作汇报。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
&&&&(2009年11月3日)  
&&&&,中科院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共和国刚刚成立、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共和国的奠基人就高瞻远瞩,着手组建中国科学院。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要摆脱长期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不再落后挨打,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科技事业就开始奠基,并和共和国一起发展、腾飞。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陆相成油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我们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的科学家,也有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科学家。我们都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名地质工程师,许多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至今难忘。,我开头跟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如果我不从政的话,也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第二,我参与领导工作以后,一直关注着科学技术工作。我认为一名好的领导者,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相当的科技知识。到中央工作以后,我一直对科技工作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特别是担任总理近7年来,科技发展始终是我心头萦绕的一件大事。我深知,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 资料图片: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到访的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博士。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
&&&&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加上其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这六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
&&& 这是温家宝参观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 9月10日下午,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富于创造的民族。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赞扬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逐步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的地位上沦落了。回想一下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有过四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中间雍正13年,一共134年,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尊,以至发展到发布“禁海令”,关上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对于国外的科技发明,称之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由于满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我们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坚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立足点,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促进增长与改善民生相协调,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比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长远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使中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的后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大幅提升了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是我最近一个时期重点调研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决定着未来。我们已经作出并将继续完善战略部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困难,就是外部需求急剧减少,而且将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产业就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其中一些产业又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 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如何突出重点,确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加强科技支撑,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这是我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题目。科学研究只有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要加强宏观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同时,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世界主要国家为保障能源安全,都在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步伐。中国经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在这个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当前紧迫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经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充分论证,尽快确定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
&&&&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靠自己来解决,根本要靠科技。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这样,中国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干细胞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这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我们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智慧地球”简单说来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在无锡考察时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无锡传感网工程中心,很高兴看到一批年轻人正在从事传感网的研究。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感知中国”,在传感世界中拥有中国人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这里,我还想谈一谈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利用问题。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人类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我们要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蓝色聚宝盆”。国际上正兴起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方面,中国已有固体矿产勘探开采的深度大都小于500米,而世界一些矿业大国已经达到2500米到4000米,南非计划开采的深度达到6000米。澳大利亚在本世纪初率先提出“玻璃地球”计划,也就是要使地下1000米变得“透明”。加拿大人近期提出的类似计划,要搞到3000米。中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勘探水平不高,开采利用率也比较低,这是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水平和效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类资源。
&&&&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相当重要,因为原始创新源于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没有十到几十年的积累不可能出重大成果,这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是要花费心血长年积累的事情。重大战略高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科学技术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充满艰辛、敢担风险的探索,需要“面壁十年”、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切忌浮躁。我希望中国能够诞生更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我们也一定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
&&&&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把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个要奋斗实现的目标。特别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当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
&&&&这是温家宝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6日上午冒着细雨,先后登门看望了60年来为我国科技、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今天在座的都是科技工作者。这里,我想缅怀两位最近去世的科学家:一位是钱学森先生,一位是贝时璋先生,他们都是我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
&&&&。那天是星期六,早上我还是按时上班。他是8点零6分去世的,我是8点15分知道的。我赶到了301医院,向这位给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鞠了三个躬,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哀思。当天夜里,北京雨雪霏霏。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钱老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我起身找出当年的日记和与钱老的通信。睹物思人,思绪万千,一桩桩往事历历在目。我跟钱老认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我在中央分管科协工作,他是中国科协主席。1990年7月3日,我到他在国防科工委的办公室去谈工作,我们两人谈了很长时间。我的日记记得清清楚楚,他说,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作为社会形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就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要建设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然后他又强调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地理环境。我作总理以后这几年去看望钱老,他谈的更多的不是科技问题了,几乎每次都是教育问题。他反复提到,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他提出要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说,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还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对钱老提出的这两条意见深为赞同。后来,我每到一所学校,都向师生们讲述钱老的这番话。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要重视发展小学、中学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打好人才成长的基础。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中国才有希望。
&&&&时,我没有赶上去告别。那个星期天我到他家里去吊唁。这位老先生在去世的前一天,就是10月28日上午,还邀请北大医学部生物物理教研室林克椿教授等6人进行讨论,一位107岁的老人邀请科学家来讨论什么呢?在得知2009年的诺贝尔奖揭晓以后,他心情一直不平静。他想起林克椿教授1981年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学者时,曾经发现了“由钙离子促进膜间结合而诱发螺旋状脂质体”的现象。当时这个成果很受重视,1982年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予以发表。我们有的科研成果其实离诺贝尔奖并不是很远,也许就一步之遥。他女儿跟我讲,那天,老先生精神特别好,跟大家讨论了一个小时,而且最后还讲,我们要为国家争气。我希望老一代科学家像钱老和贝老一样,继续在重点科技攻关和创新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善于发现和培养青年才俊;青年科学家要继承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献身祖国的高尚品质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只有大批青年科学家不断成长起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原动力。只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中国这艘巨轮就能产生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坚信,中国科技一定能够支撑和引领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 08:53
编辑:陈兆贤
我来说两句:
磐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6]51号
浙ICP备号 广告许可证02
磐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家宝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