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与新型工业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间的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什么_百度知道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清洁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消费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态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以节能。包括生产上的“集约”和消费上的“节省”两个方面的涵义、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勤俭节约为中心的消费体系。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容、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以一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  1、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对消费的要求,形成节约资源.  6  建设资源节约型,通过综合采取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  3,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建设资源节约型。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 提倡在享受的过程中降低资源消耗、法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社会和生态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以节约动力、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以节地.  4;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行政和技术等措施。  8、完善结构为中心的综合运费、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即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流通、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实现节约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  7;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2: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消费等领域
其他类似问题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建设生态文明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求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0-01-02 & 发布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惩污染,生态严惩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惩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 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选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低.资源国情: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问题现状:人均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事实依据①是我国的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等国情决定的.意义: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③有利于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保护环境④有利于实现可持持续发展⑤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⑥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 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五、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进展,统筹安排和推进各项改革,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方针政策,这些都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法宝。 八、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没  有坚实的体制基础。这些问题既是经济运行中重复出现盲目投资和较大波动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当然,也要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据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讲求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正是彰显出了我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的前瞻性理论构想      正当我们为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而陷入深思,其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已对我们怎样对待自然的态度作出了直接应答。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将社会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科学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他们深刻地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必须坚决地摒弃“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必须尊重和珍爱自然,把“风景如画的山野和森林”看作人类“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提供者,看作保证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伟大神医”;必须自觉地“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觉地保护环境、创建生态文明,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到。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能自然地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使人与自然从“对抗”转变为“和解”,还需要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深入的探索。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一百多年前为我们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构想,确实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很好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提出生态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的是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如果我们将文明定位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是人与自然重新融合、和谐共处,以代替过去那种人与自然相互对峙、相互分离的旧文明形态。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例如沱江、松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007年5月份在华东地区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震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四、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固然,传统产业创造了世界的物质繁荣,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只考虑产值、利润和产量,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系统失衡,而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形成强烈反差。另外,发达国家在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淘汰的工业设备和工业垃圾,从而造成全球生态失衡。   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当前,我们常常强调企业要节能减排,而不重视强调全民的节能行动,这是被动的建设方式。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首先党政机关干部要在公众场所和各种传媒上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只有他们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同时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通知
当前位置: >> >>
关于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通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E-mail推荐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
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
工信部联节〔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的要求,经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决定在工业领域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创建工作。
    “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在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选择一批有代表性、基础较好、产品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产出效率为目标,通过2-3年努力,成为行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先进典型。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考虑在全国工业领域广泛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活动,引导工业行业和大多数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我们研究制定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创建工作。
    为加快推进“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请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科技部门,按照工作方案附件要求,组织研究提出试点企业推荐名单,于日前将推荐企业名单和相关材料分别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财政部(企业司)、科技部(社会发展司)。
    附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工业信息化部 财政部 科学技术部
二○一○年四月八日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推动工业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拟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创建“两型”企业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总体上看,工业发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外延式为主,主要依靠投资和物质资源消耗拉动,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重、产出效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能过剩等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压力,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实现工业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培育一批“两型”企业,树立行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对于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建“两型”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工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工业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载体。创建“两型”企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式工业发展实践经验,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三)创建“两型”企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调结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发生时往往是催生新技术、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创建“两型”企业,对加快企业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增强企业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建“两型”企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行动。建设“两型”社会是党中央面向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工业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创建“两型”企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工业领域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二、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在重点行业开展“两型”企业试点,树立起一批先进典范,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大力推进“两型”企业建设工作,引导工业行业和大多数企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拟先通过2-3年试点,摸索和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再全面推进。
    2. 坚持企业探索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两型”企业创建工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探索“两型”企业创建的途径和手段;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逐步研究完善“两型”企业创建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 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平衡相结合。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要突出重点,选择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重的行业作为优先领域先行开展试点。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时,充分考虑地域平衡,引导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三)主要目标
    2012年前,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企业,经过2-3年试点,每个行业建立3-5家示范企业;形成试点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和基本思路;研究确定不同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点企业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两型”示范企业,在产品结构、产出效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企业资源产出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显著降低,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固体废物基本上实现综合利用,废水力争实现循环利用和“零”排放,废气、余热余压等充分合理利用;污染排放量大幅度降低,“三废”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两型”企业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试点范围
    拟将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汽车、轻工、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建材等九个行业作为开展“两型”企业试点行业。在各个行业中择优选择确定若干家企业作为“两型”企业创建试点企业。
    (二)组织推荐
    试点企业采取自愿申报和重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地方、行业协会进行推荐(中央企业可直报);请各地区、行业协会重点推荐2-3个企业(申报试点的企业基本条件和相关要求见附件)。
    (三)审核确定
    在地方、行业协会推荐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组织专家按行业对推荐企业进行评议后,提出推选意见,适当考虑地域、行业平衡等因素,再进行研究确定。
    (四)创建要求
    1. 编制工作方案。试点企业应当组织编制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地方工业主管部门或中央企业上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试点工作方案进行论证。工作方案要明确“两型”企业建设的标志性目标,明确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以及能源、水、原材料节约,清洁生产、“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各方面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2. 组织实施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方案审查通过后,试点企业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积极部署落实和组织实施“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组建“两型”企业建设工作班子,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目标责任。力争通过2-3年的工作,达到“两型”示范企业基本要求。
    3. 加强管理。试点企业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资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完善资源环境统计和核算制度,健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等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岗位和人员建设。
    (五)组织验收
    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达到“两型”示范典型要求的企业,可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提出验收申请。
    四、政策措施及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财政、科技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总结和督查制度,对试点工作实施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二)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对试点工作的支撑作用。成立试点工作专家组,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科学院等有关院士、专家作用,协助开展试点企业的评审、推荐、评估和审核验收等工作,研究制定“两型”企业评价体系,深入分析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三)加强现有政策对试点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对“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优先支持;在国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进出口配额、政府采购等具体政策时,对“两型”企业及其产品予以优先考虑。对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经国家认定的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两型”企业产品,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予以扶持;对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抓紧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四)对试点先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达到“两型”示范典型要求的试点企业经组织验收后,授予“两型”示范称号。对试点先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试点先进经验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组织推广。
    (五)加强“两型”示范企业的动态监管。对“两型”示范企业定期进行复核,复核合格者,享受“两型”企业称号和相关政策优惠。复核不合格者,取消其“两型”企业称号和政策优惠。
试点申报企业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一、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 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
    三、 具有较完善的能源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四、 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措施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行业标准要求;
    五、 主要产品能源资源消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六、 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厂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近三年无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
    七、 拥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5%,销售利润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节能环保投入能力。
    八、 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体系完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申报材料要求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概况
    1. 企业名称、性质、所在地、人员构成等;
    2. 主要经营范围。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产量、销售情况等;
    3. 近三年资产财务状况:生产设备及其他负债详细情况,单位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详细情况,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4. 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二)企业的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
    1. 工程技术人员情况;
    2. 企业研发能力及成果;
    3. 主营业务采用的核心工艺技术及水平;
    4. 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三)近三年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1. 主要原材料、燃料、水等能源资源消耗;
    2. 单位产品能源资源消耗;
    3. 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四)近三年废弃物排放及综合利用情况
    1. “三废”产生、处置和排放情况、排放达标情况;
    2. 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综合利用方面开展的工作及成效;
    3. 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及投入情况;
    4. 废弃物排放及综合利用水平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五)企业管理能力
    1. 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2. 制定和出台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综合利用等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情况。
    3. 产品成本、投融资、现金流量等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情况。
    二、“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思路、目标、计划及措施
    (一)“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思路、拟达到的目标
    (二)“两型”企业创建工作计划安排、拟采取的措施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史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