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沪语童谣使用现状论文

为什么现在上海的小孩很少说上海话(沪语)?
即使父母都是上海人和他们用上海话交流他们还是用普通话回复。这种情况在长三角的其他发达地区我都没有发现类似的,比如杭州 南京 无锡 苏州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沪语是要消失的方言吗?可以理解为越发达的地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本地文化包括语言反而是会更容易被其他的所取代?
按投票排序
95后上海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讲讲吧。外因来说:有段时间上海的推普工作搞得很厉害。从幼儿园起就要求说普通话,使我和我的表哥(大十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一张口他最想说的是上海话,而我最想说的是普通话。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每个班都设有推普员什么的,说普通话要“吃批评”。学生一天在校8个小时甚至更多,这样下来对沪语的依赖度自然小了。 联想上海迎世博的时候,几乎是全民普通话+英语。上海老人的普通话普及率很高。(纯属目测,欢迎指正) 内因问题:以前我一直以为如果是祖辈带大的上海孩子,沪语不会太差。高中的时候跟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发现这是个误区。“哑巴沪语”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祖辈的普通话也不差,不会造成沟通问题。更重要的是不注重培养,不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 当沪语已不再是刚需,有些上海家庭仍没有培养的意识,上海话的前景自然堪忧。 直接原因:就是新上海人的比重增加,在知乎上涉及到上海的问题里,曾看到过有人埋怨上海人有外人在时还说上海话,包括之前那个很火的问题“在北上广独自打拼是怎样的感受”里,大部分答主都是新上海人。这也使得上海话难以坐拥一席之地。 举个例子,我高三时的几位任课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外地老师,有的是引进的,有的是过来打拼,有的是上海的大学毕业后留下的。我非常敬佩他们。同时,我们的课堂中上海话注定只能成为开玩笑的一小部分(比如老师偶尔模仿一下)。同学中也有不少新上海人,不同的学校可能占比不同,我在的班级很和谐,我们教他们上海话*^_^* 反观粤语,使用的范围很广,许多在广州的外地人都来自广东省内(纯属臆测,欢迎指正),这使粤语的地位更牢固。 其他:关于官方的态度,这点不敢乱写,需要再考证一下。上海话版新闻坊,公交车增加沪语报站,这些都让我甚是欣慰。可惜在其他官方场合,是听不到上海话了吧。最后,感谢《老娘舅》,《阿富根》等沪语节目陪伴我的童年。
某素鸡:说上海话是不文明的行为!
增加回答:我个人的语言学观点始终都是:如果一个语言在不受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亡了,那么,没有任何人是需要受指责的。(我的专长不是language documentation, 上述论点是从纯功能学角度提出的)。反之,如果是有强大行政干预的作用下,人为破坏沪语,那就是作恶。同样的,如果是使用强大的行政干预,使一门语言得势,歧视并凌驾于按照法律规定,应享有平等地位的语言,那也是作恶。(譬如在香港现行两文三语基本政策下,超越普通话和英语存在的粤语)。 () -------------------------------------------------------------------------------------------------------------------------------个人印象是90后的上海人已经不太会上海话了。95年的两个表弟,一口上海普通话,但是悲剧的是,他们的上普并不是因为上海话太好,而恰是因为沪语和普通话都不好。95后至少还会听,00后听都不行。家里来做客的00后小朋友,一和他说上海话就发脾气,说是讲上海话老师会罚。我就不知道再这么下去,所有沪语语境都被毁了,往后几代沪语还能不能存在了?13年底纪实频道出的《闲话上海滩》播了几个月就被砍了,再往前数,《三人麻辣烫》也停了。现在的沪语节目不认真找是真的找不到。几年前看过一个英国小伙:罗斯杰,在上海找沪语的时候,太痛心了,一条东昌路,就没个会说上海话的。推普我不反对,但推普不是要灭了上海话,语言的消亡和兴起都有其自然规律,而在上海,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清除上海话,这就是作恶!
一帮外地人跑到上海骂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是对外地人的歧视,这种还能变成新闻能得到舆论支持的情况下,我就知道上海话完了。。。
小学中学说上海话会被罚站写检讨的一代路过……6.4更新有人问我检讨写什么内容,检讨内容就是说了自己的家乡话是错误的。当时的惩罚手段还有扣班级分数,小红旗等和个人集体相关的东西。包括老师上课说上海话是可以举报的,其严重性都在教学质量不佳之上。统一语言的确方便于文化交流,但是可以作为第二第一语言,英文是国际通用语言,联合国也不敢说你们这些国家全说英文啊。但是推普是建立在强行灭绝当地人方言的基础上。然后现在一群外地人不请自来都跑到上海用自己的方言说在上海说上海话他们听不懂,我们排外了。倒有上海人应该为了更好的欢迎外来人口,应该去学习其他地区的方言的趋势了。请这些外地人把自己的方言灭绝了再来管别人的事。
因为上海人的性格和上海的环境以及语言政策。上海人的性格:一定会对外地人说普通话回答,以表示尊重和自身省力。而且上海人守规矩,一般国家政策是什么上海人很少有反抗的。上海的环境:上海市区人口大部分是江浙移民,上海话也是朝向简单化发展的,而且外来人口比较多,用普通话会省力很多。久而久之很多上海父母干脆用普通话和小孩子说话了。语言政策:就移民这个传统概念来讲,在推普之前,所有的移民都是要学习当地语言的,否则根本无法在所在地生存下来,上海也一样,以前的江淮移民,广东移民后代几乎没有不会讲上海话的,说明他们第一代移民就开始学习上海话了。但是推普之后,大家都学普通话,所以大家操着各路奇怪口音的普通话来上海也没问题了,就不会想着如何以方言这个重要纽带的切入点融入这座城市了。所以那些方言接近官话的外来人口自然就不会改变自己的口音。但方言仍然是一个地区吸收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几十年前的移民正因为使用同一种方言所以大家才能抱在一起,作为认同的纽带,共同创建上海滩的辉煌。按照今天的语言政策,我个人认为这对一个城市的各路群体紧密融合是不利的。(别以全国人民都说普通话抱团来说事,上海话有自己的群体情感支柱。)
落地生根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新上海二代也就多了,孩子们沟通需要;其次学校官方的普通话推广也很厉害,学校教学都使用了普通话。做为一个江苏外省人在上海,其实很喜欢上海人,感觉他们比起其他城市居民承担了更多城市发展的后果。工作和外出经常遇到一开口是沪语的上海朋友,但发现我听不大懂之后很快就说抱歉然后换普通话,很习惯也很友好。只会说沪语的老年人,也都在尽量说简单点好让我听懂。确实有不少对沪语不满的言论,但是在上海的地盘说本地方言不是情理之中的事么,每一门方言都有可爱之处。换作我在我家乡说家乡话,有人还表达不满,我早扇人了哼o(`ω? )o
上海人不说上海话广东人不说广东话中国人要说普通话呵呵
90年代上海的学生就开始推广普通话,我这代还未荼毒太深,95后比较明显。最后一个地区的语言毁灭相当于这个地区的毁灭。
“有些词的发音在一代代传承和地域融合的过程中变的有些,怎么说,飘忽...”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事吧小弟93年的从出生到高中毕业基本都住在上海市区[然后现在大学在北大荒淡淡的忧伤着],父母亲戚也大都是上海出生说上海话。所以可以说还是在一个比较好的沪语环境下长大的。然而[画风一转],我现在说上海话的时候也会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反倒小时候不会这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现在普通话讲的太多了,也有可能是外来词新鲜词越来越多了。很多词用上海话真的不容易讲出来,讲出来味道也有点怪,和高中初中同学也是聊天聊着聊着就开始开国语了,仿佛国语表达会更清晰准确,在两个人的辩论中可以增加逼格压过对手..[然并卵:)]然后,就是文章最初的那句话,有些字词的发音在一代代传承和地域融合的过程中变的确实有些飘忽...比如“炸猪排”,有的讲应该说“组滋吧”有的说“杂滋吧”,但“炸弹”却还都是讲“组dei”。还有像“男女”,地道的差不多是发“nuv nv”[感觉这个拼音最像了...]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说“nei3 nv”.其实想到自己小时候一直“肆无忌惮”讲的上海话[可以说是母语了]有一天可能自己也不会讲了,然后到最后的最后会消失掉,不由得四十五度角抬头默默流泪了[让我静静]。不过,看哪篇文章说过每一门活的语言之所以活着是因为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希望上海话可以挺住这段低潮期,然后顺应着这种变化[被动的居多]慢慢自适应[用词有没有很高大上:)]使得自身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谓的外地人大量涌入不是主要因素,真正的原因在于强行推普,使得童年时期接受母语的环境被大大限制,两代人之间的语言传递被强行斩断,从而无处可学。反对部分答友的回答,语言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更是文化传递的载体。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哪种语言广泛学哪种语言,那么很明显应该学英语不是汉语。
苏州小孩子基本不会说苏州话。
长三角普遍现象。 我朋友的小孩子,听,大概能听听,说,就是不会说了。没见过一个小学生,会讲苏州话的。我个人觉得这个跟政策、心态有关。我在另一个帖子的评论区讲过这个事情。现在大面积外来人口准备取代本地人,不要说语言,以后风俗都会改。劣币驱逐良币。本地人太弱势。如果本地人把持要害部门,交流大部分是本地话,外来人员忙着学都来不及。现在,上海是全国的上海,长三角是全国的长三角,最后嘛,本地人就被围观咯。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85后上海mm来答下。
我把原因归结为语言环境和社交压力。
我们小时候什么语言环境?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部讲上海话。学校里只有语文老师会强调普通话(一二年级学普通话时),其他老师不会跟你讲这些个。更多的是稍微上点年纪的老师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全程沪语教学。班里基本全是上海小朋友没有听不懂的,千年南板来了外地小朋友(我们小时候叫借读生),如果不尽快学会听懂上海话那你等着考试不及格吧。部分老师会因为班上有外地小朋友而操着洋泾浜的普通话上课,但有些主课老师很多情况下都是退休返聘的,你指望他们说普通话?(乌鸦叫。。?-/@)再说社交压力。其实人数够多就能形成小团体,但我们那会儿整个年级的外地小朋友也只有一两个,甚至没有。如果你不会上海话确实很难和小朋友自如谈笑,虽说小朋友会因为你听不懂而特意跟你说普通话,但这个属于友好并不自如。打个不十分确切的比喻就是沪语是母语普通话是上学后才学的第二语言,终究是影响你表达情绪的,特别对于小朋友更是如此。所以这些客观因素逼迫你尽快学会沪语,融入集体。(背景补充:片区划分小学、片区划分中学、区重点高中)
反观现在的小朋友,什么语言环境?面临的是什么社交压力?2014上海外来常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注意60%中还包含了不会讲上海话的“新上海人”。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见下图。上海上学的年龄一般在7岁左右,07,08的上海外来人口占总人口30%还多,这30%人口组成家庭生下的小孩几乎是不大可能会讲上海话的,当然还有外来人和上海人组成的家庭,他们的小孩是否会讲流利的上海话?情况堪忧。但不管如何,这些孩子的数量足够保证他们在进入小学后能组成自己的社交团体,不会面临当年借读生的社交压力。再说语言环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30%甚至更少的小朋友是从小能接触沪语的,也就是说7成以上的小朋友是有条件从小会说沪语。这么看来其实还好!但其实并不妙,且不说这7成多的家庭会不会利用这条件(不展开),就算是会说了,孩子上学后又是另一番光景了。以前是有的老师不会说普通话,现在是有的老师不会说上海话,不但不会说还不让人说,公司也是一样我曾有两任领导对下属在中午吃饭时间说上海话有微词。这种态度延伸到小学校园可见是怎样一副景象。我只能说我看到的,地铁上小女孩对妈妈说了句普通话,他妈瞬间翻脸凶她说:你个上海人说什么外地话!女孩马上委屈状说:说上海话要被老师骂的。(大家别急着愤怒,想想他们对话背后的社会环境)综上,大部分孩子是有从小学沪语的语言环境,但却没有良好的使用沪语的社交环境,甚至取而代之的是消极环境。作为一个刚入学的小朋友跟他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同学、家长,我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他能在公共场合脱口而出的是上海话而不是普通话。
还有就是外地常驻人口在上海的分布并不均匀,在上海人较多的地区马路上还是能听见父母孩子用上海话交流,而孩子和孩子之间已经很少听到了。
沪语会消失吗?不会吧。只是会变的越来越小众,但总有人坚决的爱他,最不济当非物遗产保护起来呗。
浅见。如有评论请三思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有阅读障碍的也请慎评。
上海话没有了 上海人还叫什么上海人
当然现在的孩子一点不已母语为荣不重视母语文化 那也没什么办法了。。。。。
看着这题的一众答案,越看越想哭出来了。。。唉。。。我是95后土生土长上海人。感谢父母和学校,让我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上海话语言环境,我还会说,但是词汇量绝对没有外公那一辈好,有时候会变哑巴。上面的答案说的挺全面的了,还有一个原因,不知道能不能算,就是上海话不容易背书写下来。我知道现在有专家学者在做这一块的研究,但感觉为时已晚,而且印象中已有的成果也是蛮复杂,不是那么通俗易懂从个人生活经历看,上海话的消亡感觉像是一个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了。。。等以后真的只有几个人会说了,是不是考虑申个遗?呵呵呵,这样的名头,我情愿不要
首先,现在的小孩多多少少还是会说一些上海话的,不过掌握的可能大都是骂人的精髓。记得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在企业内上海同事之间讲上海话是不是对我的一种歧视。小的时候去四川旅游,一路上听到的基本上全是四川话,觉得这是一门可爱的方言。那么会不会有四川人来问:在企业内四川同事之间讲四川话是不是对我的一种歧视?这一门方言,就因为打上了上海的标签,就成了众矢之的。麻烦你们对那句标语“请讲普通话”一视同仁好吗?当然也有客观的原因,毕竟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五湖四海的同胞齐聚一地,会讲上海话的小孩比例下降也是预见之中的事。所以,那些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妄自菲薄,通过踩上海来弥补自己那可笑的自尊心的人,送你们一颗大药丸。
怎么说呢……从幼儿园开始在学校都是说普通话的,老师,同学这些和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都是说普通话的…而且…除了纯正的上海家庭,一般都很难有上海话的语言环境。就我的感知,新上海人占了同学中很大一部分。
这现象不限于上海地区,整个长三角都一样。我很多朋友都会说本地方言,但只和长辈说本地方言,朋友聚会只说普通话,结婚后夫妻也只说普通话,结果他们的小孩能听得懂本地方言,但不会说。我们这代人上学时候学校推行普通话力度很大,六七岁开始小孩子之间就开始用普通话了,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比本地方言高得多。长大后同辈人之间交流用普通话更加自然,方便,很多复杂意思用本地方言表达都不利索了……
我是1995年出生的,小学的时候因为踢足球所以在暑假的时候需要训练所以有段时间会住校,学校招生的时候会有一些奇妙的事情我也有所耳闻。我的数学老师也是负责招生的,大概在我两三年级的暑假,嗯算年龄的话那个少年大约也就是9798年出生的孩子吧,她不会说普通话,所以老师当时就很无奈,用普通话和家长交流了一段时间之后,问那孩子:你听得懂我在说什么伐?当时的回答是:听不太懂。后来据说那个孩子好像没有入学,原因就是无法教育,会影响学业。知乎上的人年龄都是和我差不多大部分都是比我大的,大家可以想象,在那个不算远的年代,网络语言就已经有了雏形,不会说普通话的人就像不知道duang的人一样,大概会被看不起的吧。上海人也因为信息发达等原因会有意无意的对一些行为等作出对与错的判断,或许在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对某种行为判断为【这是不礼貌的,这是不正义的,这是错误的,这是欠缺考虑的】。【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如果无法表达出其蕴含的信息的话,那么这段信息就毫无意义,是垃圾信息,人家听不懂上海话,而我说了上海话,就是强迫对方接受这段垃圾信息,这是不礼貌的。】然而随着这样的意识不断加深,我们会发现【普通话能够传达的信息量要高于上海方言】于是我们会在对话中优先使用普通话。【然而吴茗发现事情并不单纯】在这个网络语言爆发的时代,别的方言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至少在上海话中很多词汇无法用方言表达或者干脆就是骂人的话,虽然2333这样的书面语言在生活中不用,但屌丝,且行且珍惜,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也是醉了!【哦,册那】
就算能翻译,也感觉哪里不对吧。还有就是交友渠道,通过普通话、网络认识的小伙伴基本上都不用上海话。然而上面这些都是吹牛逼的上海人要推广上海话就被说排外,看不起人,呵呵。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一直没有时间回答。刚好今天答辩完了,比较闲,讲讲我的一些看法。首先,实名反对本科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现在北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的匿名用户的答案。语言的消亡是自然现象,就是生老病死一样没错,任何一种语言终将消失,就像没有谁能够不朽,整个人类也终将灭亡一样。人的死亡是自然现象,但是没有人是出生就等待死亡的,他们都曾努力,努力活得精彩,渴望延年益寿。语言亦如是,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最终都将消亡,但这并不是人们放弃的理由。就像物竞天择那样,不同的是语言添加了很多外在的力量,比如政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政策是会变的,如果说因为政策导致了语言的式微,就是物竞天择,很自然的现象,那现在上海市政府意识到了政策的不足,想要做一定的弥补,同样是物竞天择,很自然的现象。然而,这个政策不是说古代就没有,现代就有。古时候地方也有正音院(具体名字忘了。。)对,正音,正音是指说的标准,把不标准的上海话纠正成标准的上海话叫正音。把上海话搞成普通话只能叫强行推普,而上海市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错误了。语言的社会性决定她就是在这个社会里沉浮呀。所以不要哭泣。没错,是沉浮,而不是沉。沉的时候有外力推动,浮的时候自然也可以由外力相助。也许,很多语言(大家可以去查语言消失的速度)我们再也看不到了,就像古代诗经楚辞我们再也不能用最初的音去读了,可是我们可以记录下来,放在语言博物馆里。那是对已经消失的语言做的事情,而不是对一门仍有数千万人使用,仅仅是当下有些式微的语言应该做的事情。强行要求方言区的人说方言真的好吗?不好,非常不好。但在过去,上海市政府的行为恰恰是“强行要求方言区的人不说方言”。而现在上海市政府意识到了过去的错误,想要弥补时,对此不满的却并不是“方言区的人”,而这些人,有什么立场,有什么资格去做这样的一件事?其次,实名反对另一匿名用户的答案。花费人力物力去挽救一个消失的语言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上海话仅仅是式微,离消失还有很远,一门仍有数千万人会讲的语言远远称不上消失。接着,实名反对 的答案。没有推普、政府干预,沪语就会安然无恙吗?当然不一定,但首先要消除政府干预的影响。不然就像把一个人揍地半死,然后说“我不揍你,你就能活得好好地?”,纯粹的强盗逻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一个语言内部的分支,方言,如果差异大到阻碍交流。那肯定被淘汰。上海话内部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到上海人的交流。你是选择故意说外地人听不懂的话而丢掉一笔生意,还是主动学习普通话?这是两码事情,在外企的人难道就为了学习英语放弃汉语?学习普通话和放弃上海话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必然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本地人生育率极其低。配合计生政策,必然导致超少子化。如果想维持活力,控制老龄化,那么需要不断放开落户限制,允许各省打工者定居。沪语消亡就是不可避免的。纯粹的、毫无根据的猜测,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至今有大量移民,而之前原住民的本地话至今仍未消亡,仍然是一种健壮的语言。如此多的人去保护本该被融合掉的方言,可见大部分汉族人只有地域认同。对于地方小文化过分热爱,对民族命运毫不关心。一旦观点立场不一样,为了地方小利益肯定会恶毒得攻击其他省的同胞。最恶的就是地域认同。按照这种逻辑,汉语没有什么学习的必要,直接学习英语即可。如此多的人去保护本该被融合掉的言,可见大部分地球人只有地域认同。对于地方小文化过分热爱,对国家命运毫不关心。正如
所说,如果一个语言在不受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亡了,那么,没有任何人是需要受指责的。反之,如果是有强大行政干预的作用下,人为破坏沪语,那就是作恶。而对于一门受到强大行政干预的破坏的语言,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停止行政干预,而应该尽可能地弥补,使之回到正轨。言归正传,题主说到,如今部分上海的小孩很少说上海话,这是一种危机,而这恰恰是过去强行推普导致的至今仍未痊愈的后遗症。而如今的大量00后看上去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答主作为90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高中时,在学校,和同学说话往往是普通话居多。而到了大学,与老同学联系时,在没有事先沟通的情况下,我们双方都习惯性地说上海话,这是一种默契,也是本理所应当发生的。这说明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意识到了过去的错误,正在试图做出补救,而这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反倒是有一些老一辈,在传承上海话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表哥表嫂工作忙,把女儿交给我舅妈带,我发现我舅妈跟我小侄女说话时总是要切换到那不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说她那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我就意识到了,老一辈的某些想法已经不可逆转。但至少我们这一代,至少我,是不会放弃的。普通话是什么,普通话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一种与不会说上海话的人交谈的一种工具,本质上和英语没有区别。英语不过是一种与不会说普通话的人交谈的一种工具罢了。我把普通话说的标准仅仅是为了与交谈地更加顺畅而已,但是在与说上海话的人交流,我没有必要舍近而求远。对于不会说上海话但是既会普通话又会英语的人来说,我会选择使用普通话交流,但这仅仅是因为我英语不够标准罢了,仅此而已。对于我来说,母语是上海话,也仅是上海话。而普通话和英语,都只是工具,其差别不过是熟练程度罢了。而在我家,一般情况下只存在上海话,说普通话就和说英语一样,是一种装逼的行为,因为没有必要。我从来不认为方言和语言有什么不同,要知道,语言就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Max Weinreich曾有这样一个报道:有人从一个小女孩手中抢走一个布娃娃。才上学一个月的女孩吃了一惊,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来语叫道:“还给我!还给我!”那人装作听不懂,要女孩说意第绪语,但女孩坚持说希伯来语,宁可因此失去布娃娃。BTW,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至少能听懂一部分)上海话的学习,我推荐两种资源。1. 老娘舅(较全,画质一般)(较全,画质一般)(资源较少,大概只有百集左右,但画质较好)2. 上海话大词典凡是有利有弊,吴语的式微并非没有好处。吴语的整体式微反倒是促进了吴语区内部的团结,使得吴语区内部原有的各种矛盾大量减少,一致对外。但这并不是吴语区的人们放弃它的理由,至于非吴语区的人,他们没有任何立场、资格去指责、阻挠吴语区的人们为此付出努力,即使他们也在那里工作、生活。诚然,对上海话的保护或许会侵蚀到一些外地人的利益(虽然我没有发现,但就姑且算有吧),即使是这样,上海市政府仍然应坚持对上海话的保护。要知道,在任何一个文明的城市,优先保障本地人的利益都是理所应当的。以上。【首份青少年饮酒报告出炉 上海半数中学生有饮酒记录】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饮酒问题不容忽视,12岁以上中学生的饮酒率竟有51%,居然还有四分之一学生曾经醉过酒,其中,上海有半数中学生有过饮酒记录,近二成学生在过去30天内喝过酒。http://t.cn/R2K1eNK侬觉着还没成年个小囡吃老酒要紧哇?[思考]转
同时转发到微博||||||||||
最新播报:
[读家对话]《繁花》作者金宇澄:一定要让上海之外的人看懂沪语小说
出版已有半年时间,评论界、读者圈对长篇小说《繁花》的讨论仍未降温。10月24日,中国作协为它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会后记者采访了《繁花》的作者金宇澄。
头发微长,戴着墨镜,高而挺拔,一身黑色风衣的金宇澄就像越老越有味道的香港影星。他提醒拍照的记者,“我可能不上相,照起来会显得很凶”。的确,在回答问题时,他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从犀利的眼神中投射出来,但说这句话时他是笑着的。
搁笔二十年再出“江湖”,金宇澄用“珍视”二字形容它对《繁花》的感情。他拿着最新一版的《繁花》,翻开目录给记者指出,“你看,这是繁体的‘壹’,这是简体的‘二’,这又是繁体的‘叁’,一章新一章旧,不同时代。”在文字考究、内容鲜活的背后,是金宇澄的细致与用心。
金宇澄,原名金舒澄,上海人,《繁花》的作者。
1952年出生,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
《上海文学》的资深编辑,不高产的个性作家,搁笔20年的之后,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一问世就反响强烈,一举摘得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认为:“《繁花》建立了一个文学的博物馆,多少年以后你要回过头来看上海,到小说里找就行了。”
[责任编辑:【论文】上海话中“吉言”的语用学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2.00
&&¥1.00
&&¥1.00
&&¥1.00
&&¥2.00
&&¥2.00
&&¥1.00
&&¥1.00
&&¥2.00
&&¥1.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上海话中“吉言”的语用学分析
吉​言​是​人​们​用​以​表​达​对​未​来​事​物​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吉​言​表​达​方​式​不​同​,​对​象​及​效​果​也​不​同​。​本​文​以​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上​海​话​中​的​吉​言​进​行​分​析​,​发​现​上​海​话​中​的​吉​言​不​仅​具​有​表​达​对​未​来​美​好​祝​愿​、​期​待​好​运​降​临​的​作​用​,​更​有​消​除​厄​运​的​作​用​。​其​中​、​"​客​套​语​"​常​被​用​以​带​来​好​运​,​而​消​除​厄​运​则​通​过​"​会​话​/​交​际​修​补​"​等​手​段​达​到​,​"​谐​音​词​"​更​兼​具​期​待​好​运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沪语童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