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一点点就又以为完全不会有学会了的故事是

如何学会独处?
如何自我思考,自我排解?
按投票排序
178 个回答
儒家风范提过慎独一说,意在君子之行,是君子的要求。慎独即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自我的修养,自律,情操。即使无人监管,依然心存绳墨,不逾矩。任何人只要想进入一个人的状态都是很简单的,关上房门,关掉电子设备,一个人独处就是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往往是一个人最不自觉的时候,因为你是一个人,即使你抠脚、看AV、打飞机、随地吐痰都没人说你,你不必承担他人目光的压力。你想抽烟就抽烟,想高歌就高歌,想撒酒疯就撒酒疯,你不必照顾他人感受。此刻的你,是散漫的,是不被约束的。所谓的深思冥想,都是虚妄,因为你还没有克制,克服自我。所以独处最重要的就是寻绳墨尺度以自律,当你进入一个人的状态的时候,你要克制自己,动心忍性。不要让自己的散漫压倒了自己,让自己恣意妄为,人可以有偶尔的放纵,但不能让放纵习以为常。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的状态都是糟糕的,太松弛了,你下意识的做着一切而不自觉。手捧黄书以自渎,你迎来了生命的大和谐,你以为你得到的是精神上放松,其实是你的欲望战胜了你修养。独处虽是指一个人的状态,但宏观来看却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红绿灯的路口,你行色匆忙,看着周围没有人就越过了马路。如果当时有很多人站在哪里等红灯,想必你至少会有一丝的迟疑,或许心中还会有一丝的愧疚,因为当时你内心并没有遵守规则。而又在红灯路口,即使是红灯,你看着有人闯过了马路,你跟着也闯了过去。这就是一种悲哀,因为自己犯了错还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恕自己。如果你在一个人的时候还能坚持固执的站在路口等红灯过去,如果你在一群人中还能不动尺度依然坚守,那么这就是你独处时自律、修养的胜利。可是,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再回到一所小房子里面,这里面只有你,天,地。这所谓的独处,其实不就是一面镜子吗,时时刻刻的倒映出你的内心,你的满目疮痍全被照亮了却犹不自知,你以为这是生命的多姿多彩,却在形形色色中无不透露着自己自由的软弱。在这样的一所小房子里面,全是你自己的影子,你回首往事,憧憬未来,却从未审读自己,那么即使往事再不堪你也无法让明天的自己活的更好。所谓的思考,只不过是克制自己,所谓的排解,也只不过是你本可以这样做却选择不这样做。
I don't do drugs. I am drugs.---Dali.一个人看书,看电脑,看到脖子酸,站起来去阳台上看看云。在飞机上,在星空下,在山顶上,在田野里,在大门口,我爱看各式各样的云。我老是幻想自己在云上睡觉,突然云破了个窟窿我掉了下来,另一朵云又接住了我。我就这样在云上跳啊跳,跳啊跳的,像跳跳床一样,不过更美更惬意。云变化的样子像动画片,一会儿是龙一会儿是狗,但都那么美。记得小时候看一篇文章,老师要大家写游记,有钱人家的小孩去大峡谷看瀑布,没钱的人在家里看云。我觉得能静静的看云很幸福。如果累了想要活动一会,我就收拾房间。把秋天的衣服找出来重新洗一遍,晾一遍。被子也拿出来晒晒。袜子按秋天和夏天的叠好,书按常看的不常看的摆放,一大包樟脑丸要用小袋子分好装起来放在衣柜和衣箱。洗化妆刷化妆棉,地再擦一遍。看到整齐干净的房间,我心里充满着满足和舒适感。实在想听人声的时候,我就下载一些访谈和电影。把《口红森林》看了一遍又一遍,Victoria 说“I would have said yes!”是我的心声,每听一遍就遗憾一遍(Another story…)。杨澜访谈录里陈道明的那一集,我中学的时候看过,现在重看一遍,陈道明和杨澜的对话,每句话我都记得。陈:“独处是一种美德。”杨:“德行在何处?”陈:“让人内心得到净化。”杨:“有没有想过去做一个导演或者编剧?”陈:“与人交流不是我的长项,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的灾难,我决定不这样做。”这些话对于已经习惯独处,习惯和人保持距离的我来说,是多么的贴切。陈道明说他最爱的是自言自语的和自己聊天,我也常常这样。坦率的与自己交谈,是面对自己内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的第一步。记得高中时我把单车称为“我的马”,每天上下学一个人,我就和我的马对话:“今天老师真是太搞笑了。”“我今天数学搞砸了”“事情那么简单,为什么我总是搞不懂?就这样算了吧。”我曾经做梦,在广阔的昏黑的草原上,我独自一人跪在地上,抱着马大口大口的哭泣。这样的场景,在别人看来也许寂寞,在我看来却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如果说孤独的话,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难道谈恋爱,结婚,有了孩子,就可以不孤独了吗?这世间的所有,我们不都是在独自的面对吗?即使是对方紧抱的时刻,不也是各自有不同的感受吗?我珍惜这世间人与人的温暖,但也明白一个人的内心,是他人到不了的领域。对于我而言,这些独处的体验,让我对人和事物有着更加敏锐的触觉;而坚决的将自己和别人分开,是人真正独立的标志。这样独处的坏处,是变得不懂得与人交流的规则。与人相处的规则是需要试探,试验,实践的,而我比较少有这些机会。曾有人惊讶于我表达方式的奇怪,我想那是因为我与自己对话都是这样的方式,就这样的对人。我经常困惑于人与人之间那些奇妙的规则,我大学以前都是一个朋友很少,性格开朗但没有时间与人相处的少年。我曾想,人能不能把我能给的,我想要的写在一张纸上,然后由对方选择,少去那些试探的麻烦。当然,言语是高级游戏的一种,那些暧昧不清的语言,也是人世间另一种规则和乐趣,成年的我似乎慢慢也领悟了一些。而在这么多年的独处生活中,我最大的获益就是不被人群绑架,可以更加追随我心。因为我不与人群过多接触,便不知他们在想什么,也无需顾及。人群中多少流言蜚语,是庸人自扰呢?是无中生有呢?是人性卑贱的流露呢?而我不用考虑这些那些,只是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做出追随我心的选择,多么好。所有真性情的人都与众不同,而我喜欢真性情。如今的我我并非没有朋友,相反交友广泛。但我明白每个人都是在独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从而不会对别人的加以干涉,更不会让让别人的意见取代我的想法。而正是和别人保持了这种距离,让我能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坦然的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如果贴的太紧,岂不是不能呼吸,又怎么彼此欣赏呢?我曾幻想,即使以后结婚,也希望可以有各自的房间。我需要时间和空间与自己单独相处,观察世界和观察自己内心,享受那独处的快乐,细微的具体的清楚确定的快乐。真正强大的人并非不孤独,只是看清了孤独的本质之后更加热爱和享受生命。写于。有些东西三年过去,并没有变。
我的新浪微博:Steve老师教你约会我的微信公众号:goodcatch常发各种关于情感和心理的原创干货寂寞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之一,但许多人对寂寞感到陌生、不适和恐惧,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寂寞。我们因寂寞而走入感情,走入朋友圈子,走入婚姻,放弃机会,改变计划,苦苦追寻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寂寞成了很多人的心魔,主导了我们的生活。寂寞确实不好受,有时寂寞是隔靴搔痒的小烦恼,但有时候却能够变成无法忍受的剧痛,让我们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我们会因为他人的陪伴或生活的充实倍感幸福,自信地认为可以不再寂寞了,但在疲惫、难过和脆弱的时候,寂寞像难以摆脱的恶习一样又偷偷流入我们的血管,让温暖的被窝变得冰冷,让正午的阳光和半夜的明月刺眼无比。我最记得在北京一个深秋的下午,天气阴沉,我怀揣着书和笔记本独自走向常去的咖啡店。满眼光秃秃的树枝,目光冷漠的路人,还有独自北漂的孤寂让我的心情差到了极点,那时的寂寞变成了一种真切的生理疼痛,压碎我的肋骨,让心脏和肺都停止工作。因为性格和职业,许多人以为我是个时刻被朋友围绕,从不感到寂寞的人。或许因为我看上去很快乐,大家会本能地认为不寂寞的人就是快乐的。事实刚好相反。为了了解寂寞,我很长时间以来都经常故意让自己暴露在寂寞面前,狂欢后独自步行回家,独自一人度过周末,放弃节日和生日,有时候好几天都不和任何人说话,选择读书、骑行、跑步这样独自一人的活动。包括18岁留学,过去10年一直独自学习,工作,都是十分孤独的体验。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何苦,但我却认为这恰恰是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我们需要刻意地规划一些独处时间,并且主动地寻找机会发现和体验寂寞,在人生中也应该安排一些孤独前行的日子。这听上去让人难以理解,但正是这种刻意的有些自虐的生活方式激发了我内心的力量和信心,不仅让我了解和接纳了寂寞,甚至还和它做朋友,让寂寞成为我的老师。很多人害怕和逃避寂寞,觉得寂寞就是失败和可悲,但这并不是寂寞的本来面目。在我看来寂寞是人性和人生的必然,并没有好坏的属性。人都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记忆也都没有办法完全地被另一个人所了解,所以我们不属于任何地方,也无法和任何人完全没有隔阂。但这不代表我们一定会过得很糟糕,能否处理好这与生俱来的品质才真正决定我们的命运。首先,当你认识到寂寞的必然性时,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和主流观念是非常反寂寞,但同时又依赖寂寞的。寂寞被污名化,被定义成失败者的症状,被包装成通过消费可以解决的问题。寂寞的人是没人爱的,没自信自尊的,没价值的,但是你只要购买了这个拥有了那个,你就会彰显风范,魅力袭人,受人瞩目。虚荣心反映的就是我们对寂寞的恐惧,宁可要虚伪空洞的认可,也不敢想象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无足轻重。我们会因为害怕寂寞付出很大代价,更糟糕的是在承受了所有麻烦和痛苦之后,我们却还是会无一例外地发现自己仍然很寂寞,仍然在抱怨。引用叔本华的观点,我们的快乐不取决于我们拥有或者代表什么,而是由我们是谁决定。因为熟悉寂寞,我会明白世俗的眼光只能给你世俗的认可,永远无法表达对你内心的体谅;我能从容面对高低贵贱,淡定看待物质名利,因为即使不被重视,我也不会害怕;因为内心的寂寞不是一个需要填补的黑洞。第二,害怕寂寞,我们就无法专注和自信。时刻因寂寞而分心,没有安全感,期盼他人认可。说话需要看人脸色,决策需要考虑别人心情,很多人感觉自己戴着面具在生活,面具的一面是取悦别人的迎合奉承,另一面则是遮掩自己对寂寞的恐惧。我们不敢展露真实的自己,看上去是为了不冒犯他人,其实是怕真实的自己会不被人理解和接纳。这样的生活,做作而又令人疲乏。要做到真正的自信,不能通过取悦他人。你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因为永远都会有人觉得你不够好,不喜欢你。即使被所有人排斥,你还是可以面对那样的寂寞,你就不会感到自卑,也可以无比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接纳寂寞,则能在寂寞中找到专注、投入和享受。Dance like nobody is watching,你才能真的把事情做好,从而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第三,不因寂寞走入关系,你看待异性的方式也会不同。当我们害怕寂寞时,寻找的都是“妈妈型”的伴侣来围着我们转。我这些年来从感情里学到的最大一课就是如果你没法面对自己的寂寞,不论和什么人在一起你都不能快乐。我对曾经的女友们充满怨言,因为不论她们做什么我都始终摆脱不了孤独的感觉,我会认为是因为她们不是对的人,不够了解我,不在意我的感受。一次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答案需要向内寻找,我不再指望伴侣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学会了自足,善于让自己快乐,然后反过来我发现自己也越来越善于让别人开心。现在吸引我的女性,往往自信独立,给我带来的成长、启发和激励才是最让我心动的方面。基于缺失的感情,会因为缺失的满足而变得空洞乏味,也因此很难保鲜。真正理想的关系不应该是减少痛苦,而是增加快乐,促进成长的。第四,对寂寞的认识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留在这里还是回老家?和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我会认为回老家自然更加轻松安逸,但在外呆久了,思想意识已经和老家的小伙伴们有了很大差距。坚持在外又不得不承担长久的寂寞,但如果你向这寂寞妥协,就意味着个性发展的倒退。看到身边的人都结婚生子了,我们本能地想要效仿。当个剩男剩女,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会有强烈的孤立感,所以许多人不假思索地加入了这赶趟结婚的大潮。如果你用这样的人生哲学活下去,你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逃避寂寞,而非对生活的热爱,在为生活奔波忙碌之余,寂寞空虚的感觉依旧照样袭来。而你所拥有的一切——婚姻、家庭、工作,都会成为你放弃自己梦想和热情的借口。人一生中类似的选择有很多,我们经常需要在自己想要的和社会所期望的之间做个抉择,相应的结果是孤独前行或者失去自我。这样的时刻可能妥协自我的人偏多一些,因为大多数人害怕被孤立,同时也找不到特别强大的精神信念来推进自己独自前行。我自己一直特立独行,所以喜欢在二选一的时候偏向自己那一方,所以不管是专业,工作,还是生活方式都奇葩一些。这样的代价是很难找到同类和知己,但好处是无与伦比的自由和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最后,活在寂寞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你能有机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听上去好像很轻而易举,但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往往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许多时候没法看清自己最诚实的意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和自己内心沉默的对话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有时候我甚至会自言自语地这些对话讲出来。在寂寞当中你不需要考虑任何人的面子和感受,你心里那些最诚实的想法才有可能慢慢地被讲述出来。你可以试试看把自己关在一个空房间里,5分钟,10分钟,半小时。不带手机,不看电脑,你会被自己内心那吵着要发言的声音所惊讶的。你在寂寞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会做什么,这样的观察可以很好的帮助你了解自己是谁。寂寞的好坏,只取决于你如何面对它。它可以是你的朋友或敌人,可以造就或者毁掉你的生活。它可以是你灵魂的重要组成,或是内心割之不去的肿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寂寞需要面对,就好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所回忆起的那些寂寞你们永远不懂。但不懂不代表这文章就没有意义,因为毕竟我追求的不是你们的理解,而是能够像我一样更真实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既然只有自己懂这份寂寞,那就好好珍惜它吧!
变成一个有趣的人,自己喜欢自己,就会觉得独处其实比和无聊的人扎堆相处有意思得多啊。
谢邀独处太重要了。在我们长大的过程里,会增长很多能力,爱人、赚钱、坚强、自立、性,当拥有这么多能力时,我们看起来就比小时候略屌一点,因为我们有了实操的权利,我运用我的能力,选择我的世界是赤是蓝。以前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世界,我要五彩斑斓的,于是相对应我要开发很多能力,我社交,谈笑,灯红酒绿,认识更多的人,他们一定能带我去更大的世界。那时我们对成长的界定,是给自己打磨扁平,再抹点油,哧溜滑进大染缸,可劲地融入社会,最好闹腾,滚响,在我看来,社交能力决定了你能飞多高行多远。每时每刻和人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开心,是一种本领。我得承认这个本事我没有,哪怕我很想有,这一项对于我而言,都如同《Hero》里受伤能自愈的女孩一样,是超级酷炫的超能力。小的时候,拼了命地想与外界发生强关系,一个人玩多无趣,这是不懂。现在大了,还是想与外界发生更强的关系,因为社会性,更多的时候我得承认,因为抗拒一个人,这样一看,我活地比小时候还怂比。
与喧嚣相持,是欲望是本领,与寂静相持,也是本事,我们得激发与自己独处的渴望。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太想与外面的世界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很少能坐下来,静静想一想。与自己和平共处,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我们每天都在被外界侵犯,你跟别人接触的时候,你就会接触到他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所有人在那里做各种的物质交换的世界,所以我需要花时间回到我的世界,去修补,我的世界需要自我和宁静这件事情。”这是朱老师的睿智。换言之,与人相处,是外力,与自己相处,是内功。每一个独步武林的大侠,不可能只会外在的蛮劲。而独处,可以是积淀也可以是自省,世界太拥挤,看多了乱花迷人眼,也需要一叶扁舟横野渡。至于如何学会独处,作为一名上班族,我也在学:1、坚持睡前读书,哪怕读不进去也要读,读到有困意。2、坚持多看电影,一口气看到底,别快进。3、无谓的社交局少去,珍惜自己的精力,下班就回家,练习1、2。4、练习1、2、3时,别玩手机。“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独处是一种能力,敬独处感知内心。
作为一个常年与自己为伍的人,我的回答不知道能不能让你满意,当然,过了一年半,或许你已经找到适合你自己的独处方式了。最初的独处并非我愿,只是性格使然,这么多年做到彼此间不离不弃的朋友也并不多,平时也甚少联络,但是我很感恩我的这些朋友对我的不离不弃。最初的独处好像很艰难,自我怀疑的同时也伴有强烈的不自信,而不自信有致使自己不能更好的融入他人间,如此往复真是恶性循环。我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学会自己想事情的,想过去想未来,唯独没有想现在。想过去是审视自己犯过的错和回味经历的快乐,想未来是设想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走向,最好的结果是按照自己所想一点点努力。人都是在对与错之间徘徊的,有些事情想不通排解不了,那就先放一放,或许转个身就能想得通。独处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独处时我们的所想,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不要觉得独处多么无聊无趣、吃吃睡睡上上网之类的就是独处,独处是一门很私密的修行。度过了最初的不安,也就可以平和对待。人嘛,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好,每个人对自己好的方式都不同,我独处的时候喜欢睡到自然醒,然后开始活跃我的思维,看自己喜欢的书,高兴了就做点喜欢的食物给自己,不高兴就随便吃点垃圾食品。最好坐在有阳光的房间里,感受阳光从有到无的过程。有时候也喜欢自己去逛街或者看电影,自己逛街是件挺煎熬的事情,但是看电影就不会,我通常都是快开演的时候进去,这样就也不会让人觉得我自己去看电影有多突兀,坐下就开演,节点刚刚好。作为常年独处的人,有一件最最重要的就是听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喜好听音乐,随着心情听歌也是随着歌曲变换心情,其实每个时刻都会出现惊喜的,只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发现。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独处的,要做到自然的切换自己在生活中的身份,当需要融入大众的时候,我也能做到很好的与人相处,不过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我自己,真正的我自己是喜欢独处,喜欢不说话喜欢面无表情的,但是我不能一直那样,所以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独处方式。人人生而不同,最初独处的理由也不同,有的人厌恶独处,有的人享受独处,说到底都是对自己的进一步自我了解与自我调节,有的人不适合独处,独处会使他们没有安全感。而有的人能够很好的享受独处,这会让他们觉得放松。独处只是一种日常度过的方式,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令自己感到舒服才是它最终不令人讨厌的意义。晚安
谢邀~先说观点~学会独处,就是拥有独处的能力,但是同时掌握不必独处的办法。同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勿以独处为荣。所谓能力:适应独处,意味着你必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娱乐,一个人做很多其实两个人甚至更多人做会增添乐趣或难度的事情。学会做饭。少吃外卖。能给自己做美食能减轻一个人吃饭时孤独的无力。学会阅读。深度的阅读帮助你平静。而思考能使你更自在的独处。保持运动的习惯。这能让你的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一个不好的身体会降低你独处的信心。培养适当的爱好。音乐也好,画画也好,电影也好,种花草养动物都好,认真的做,成为一项值得你浸渍其中的长期活动。适度自慰。性快感能安抚躁动,不要对自慰产生负罪,适度、优质的自慰对独处是有帮助的。在独处的过程里,维持个体的平静尤其关键。所谓办法:但是更值得强调的是掌握不必独处的办法。也就是说,即使你上一秒还独处房间与孤独作伴,下一秒你仍可以走进人群,接受狂欢。学会社交。社交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厌恶社交只是代表你厌恶恶性的不良的社交。找对适合你的社交方式,也许只是一对一的促膝长谈,也可以是一群人的聚会,请把社交作为权利使用,而无需有负担的当作责任。保持珍爱。不要放弃任何获取爱的机会。这里的爱指任何形式的爱,包括但不限于亲人的关爱和交流,朋友的分享和共情,追逐爱情,享受亲密。发展事业。拥有自己的事业是一项避免独处的健康优质的法门。这里的事业不一定指的是创业,只要你付出精力去做的任何一项个人事业,都是一种规避独处的方法。学会审视。审视的不是自己的状态,而是内心,请密切注意自己在独处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做一个观察者,调配自己需要改变的时机。这是一项很有趣的个人项目,观察自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独处带来的某些心理不良变化。请不必提到摆脱独处这句话,拥有解决的办法,才是获取平静的一切源泉。我能,和我必须,是两回事。最后,我再一次强调,勿以独处为荣。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大家称赞独处者,认为这是内心强大的人做的伟大事情,其实并不如此。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请注意,帕斯卡尔提到的是不善于,而不是我们不在房间里独处。独处是一项无可避免的人类行为,它源自于人必须获得的内心整合,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给自身带来优化,这和性格无关,和强大无关,切勿以独为乐,但也不应该谈独色变。独处并不美丽,但是学会独处的过程,很美妙。
首先,尽量避免长期独处,太可怕了,真的。特别是在心智的成长发育期,造成的创伤很多是不可逆的。如果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可避免的需要独处的时候,那要做到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一定要爱自己。-------------------------下面是个反面栗子,可以跳过-------------------------------------------------我十几岁的时候,和同桌女生开了句玩笑:“你是不是喜欢XXX啊?”她当时就非常愤怒地在课堂上吼了出来,“你才喜欢XXX呢,你俩谈恋爱去吧!”并且立刻跑到班主任面前告了一状。事情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因为开不恰当的玩笑以及扰乱课堂纪律,受到了班主任的指责。那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被孤立以及自我孤立状态。我不会拉帮结派,就连周围人正常的语气和眼神在我眼里也是充满恶意的,大家都是心智不成熟的小朋友,没有人懂得强硬地站出来结束这样尴尬的局面。很多细节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陷入了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状态,相应的精神机制就是逃避,割裂自己和外界的一切联系。一开始只是独来独往,不和任何人说话,面对刻意的刁难也只是沉默,后来逃课,一出家门就跳上公车,从这个起点站坐到那个终点站;当时父母工作忙,本来一天之中就说不上几句话,最后演变成我干脆不愿意和父母说话,觉得他们也是恶意的,乃至离家出走。这大半年的时间我没有开口说话,甚至做了很多蠢事,就是因为不会独处。觉得被孤立的状态太可怕了,我没有负荷的力量。结果以我转校告终,这是反面例子,处理手法相当之失败。后来换了新环境,有了新朋友,心智上也渐渐健全成熟起来,时常会反思,如果是现在的我面对当时的情况,我该怎么做?---------------------------------------------------------------------------------------------------------------------------------------巧合的是,因为某些机缘巧合,我又一次经历了长时间的独处,这次时间更长,将近两年。分享点个人经验给题主,愿虽需独处但并不孤独。第一,尽量不要切断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寻找一切可以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任何的通讯工具都利用起来:QQ,微信,论坛,电话。寻找有共同话题,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人完全不同,人虽然生而孤独,但也充满联系与共鸣。第二,每天都和自己交流、对话,告诉自己你很好,保持现状或努力变得更好。和自己的交流包括阅读、写作、自我反思与总结。这是非常适合在独处情况下做的,能让你保持足够的清醒。第三,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一定要学会自己取悦自己。这里所说的极度恶劣的条件是指你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或者说没有条件去进行这些兴趣爱好而不得不独处。学会自己夸奖自己好吗?我怎么这么可爱;这么酷炫的话居然是我说出来的;不认识我的人好可惜啊,没有我这么棒的朋友;啊,我怎么这么机智,薯条捆金针菇真是好吃!……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开始夸奖自己,整理一下所有酷炫的想法,简直可以出书了呢~反正我每天都是被自己萌醒的。学会和自己玩好吗?溜到别的学校去听课,假装迟到闯进课堂,但是一定要做第一排,然后等着老师把你喊起来回答问题,再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只是出于仰慕过来蹭课的;晚上过天桥的时候对着车流做自我介绍,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车前灯就是它们捧场的眼神,有时候还会有人鸣笛致敬呢;我的保留项目是:自己泡自己。帅小伙的我追萌妹子的我,追到手之后就换成萌妹子的我倒追帅小伙的我,这是个非常长期宏大的工程,可以玩好久~答主啊,独处的时候千万别让自己觉得空虚寂寞,时时刻刻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孤立的人。祝独处快乐^^欢迎交流取悦自己的小秘籍~~~
这个问题得慎重回答首先,你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独处,自己真的适合独处吗。如果不适合,请不要独处,这样你会更迷茫。当你真的确定自己需要一个人呆一段时间的时候,你在独处。不知道你为什么要独处,也不知道你当前所处的状态与环境你给出的信息太少,不知道你遇到了什么,很难给出适合你的答案。分享一下我独处的经验,也许对你有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状态要么无比糟糕,要么无比舒适。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找一个只有在独处时才会有的感觉,平静,内心真正的平静。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五年多,我基本上一直处于独处的状态。一开始,独处对于我来说,是一件相当糟糕的事情。但面对现实只能让你独处的时候,在糟糕也要忍下去。时间长了,就习惯了独处,不是被迫接受独处,而是真正的感觉到了独处特有的舒适感。就是平静。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阴天的下午,一个人,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在窗前,闭上眼睛,发一会儿呆。没有人会打扰你,没有人会在意你嘴角留下的口水。这种感觉,我想只有一个人独处,内心真正无比平静的时候才能做到。当你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那里,想起了人生中最悲痛的往事的时候,你的嘴角仍然挂着一丝微笑的时候,你就已经学会了如何自我思考,自我排解。平静,就是让你学会独处,思考,排解的方法。如果做不到,千万不要勉强,勉强只会让你更痛,更伤。
我觉得问出这个问题的题主是个内心强大的人。那些说长期独处会自闭呀,或者你要分清自己适不适合独处呀这类的说法都不太适合题主。独处其实对于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而言,是一种自我提升和修炼的过程。作为一个高中三年独自一人住在学校对面20层酒店式单身公寓的姑娘,试着告诉大家她从独处中获得提升的经历吧~高中的时候,我被一个人丢在出生的这个城市读书,住在酒店式单身公寓的第20层,可以毫无压力的俯视我读书的高中。我们高中是那种只接受本市学生的超级傲娇大牛校,所有学生都是走读。我一个人住在40平左右有着整面落地窗的套间,房间里可以找到的娱乐项目只有一台索尼PSP,一台收音机,不能上网的夏普手机,一柜子书。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这是我们家家庭教育必经的一个项目和阶段,旨在培养独立能力和自制力。因为我的表现一直出乎意料的好,而且一年以后我确实乐在其中,拒绝了妈妈提出的陪同要求,硬是这样过了3年。高一上刚入学:极度渴望社交,空虚,不安,时间轴混乱(为期1个半月左右)。在学校因为是超级重点班的学生,滚动制,每学期离开10人,吸收新鲜血液5人,竞争极其惨烈。同时因为物理化学和数学方面的突出表现周末被要求参加3科竞赛班。于是,我的特立独行表现了出来:拼命参加交响乐团(小提琴手),报名和新加坡中学的(buddy)交流,竞选学生会,参加舞蹈团(健美操部),文学社,更可怕的是,连天文社活动和广播台的活动我都跑去插一脚。完全不能自己好好呆着,高一到高三级部我认识一大半的人,还疯狂参加了一堆校园文化祭活动。我们班主任(物理老师,物理竞赛教练)快被我逼疯了,为了让我好好搞竞赛,他就跟在我后面我去报名什么他就去帮我退报什么,当时交响乐团不愿放人,他还和艺术总监吵了一架……所以我最后做成功的只有3科竞赛,学生会学习部长(就是自己学习的那种部长……),文学社(语文老师是社长),以及和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的交流。这种情况下我每天到家都接近8点,完全没有时间完成作业以外的事情,翘了竞赛课只为了画壁画,和各种男生女生发短信。表现为成绩的大幅下滑,课堂瞌睡,周末恐惧症,一个人闲下来就会莫名地流泪,长时间发呆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高一上后半段(一次月考加一次期中考后):有计划,有组织,浮躁心态的克服,主要开始集中精力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为期2个月)。2次考试给了我迎头一棒,第一次月考我由入学的年级第15名陡滑到年级113名,全班倒数第四;如果说这一次考试是因为我刚入学每天陪着新加坡的学生玩没有学习,那么期中考试的年级88名,全班倒数第10,彻底让我给自己跪了(因为会滚动出去的好嘛,好丢人啊!)。主动辞去了文学社和高中数学竞赛,开始晚上在学校泡图书馆(6点到10点),淡出文化祭活动。整个人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没有人打扰,时间完全自主,只可惜这2个月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竞赛了。于是接下来的月考,年级第四,全班第二,彻底打响了名声;期末考年级第7,班级第四,算是稳定了下来。于是一直提心吊胆的我妈长吁了一口气,班主任的更年期综合症也不再发作了,还破例允许我在12月庆典上表演。(我们学校那时候大校庆,活动特别多)表现为完全沉浸在书本学习做题中,可以连续高效学习不间断3小时,学习效率高达一晚上可以完成3天左右的作业量的水平,内心逐渐平静,脑海里的声音非常单一,基本上不关心成绩以外的事情。高一下到高三结束:放松学习时间,可以集中精神看文学名著,学会新技能冥想,周日开始不学习,逛街喝星巴克逛超市看电影,每天晚上听音乐台的广播,内心十分宁静融合,可以随时开展一个人的精神娱乐活动。可以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时间完成所有事情,开始邀请闺蜜来蜗居玩耍(进入状态以后2年半,轻轻松松考出2位数的省排名,也读了大量的书,高中是我人生最有效率的3年)。基本上解决了学习的问题心就定下来了,也没力气折腾社团之类的了。学习方法掌握了以后基本上能提前做完1周以上的作业,开始变得非常闲,手边的参考书做的七七八八,处于那种想学想做题没东西做了,然后也不再上图书馆了,回家自己学。那个时候发现做数学特别可以静心,调节学习心态,一般2小时的卷子40分钟就能做完然后就舍不得做太多,怕下次心情不好没题目做,就开始找别的乐子。那个时候已经不爱看沧月古龙金庸什么的了,何以笙箫默忽尔今夏也看不进去了,觉得矫情。开始啃一些比较深邃的书。王小波的青铜时代、黄金时代、特立独行的猪;村上村树的挪威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三杯茶;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亲爱的安德烈等等都是这个时期读完的(列举不过来了)。一开始读不进去,读着读着就倒下了,然后爬起来听PSP里那些已经很旧了的歌,然后接着看下去,觉得非常有意思。看书效率极高,看完就好像印在脑子里了,然后上学的时候和周围的同学分享,然后就被不少人崇拜,干起了说书的职业。不过我发现大家比较喜欢听韩寒书里的内容,每天中午讲韩寒的时候围过来的人最多。看书之余因为没有网络,没有新的曲子可以听,所以就每天晚上听9点开始的周峰的娱乐周报,都是一些新歌,听到11点张奕的都市夜归人,然后上床睡觉,作息特别规律。周末 有时候回来找我,我就给她讲数学题,或者聊聊八卦,有时候也去周边的一个超大的shopping mall逛街(学校在市中心附近)。那里有一个进口超市,会买些东西自己来做,或者两个人就吃个意大利手工冰淇淋或者喝个星巴克消磨一下时光。然后每个月我们都会看电影或者听演唱会,有时候就我一个人,看北美同步上映的夜场电影,一般在周五晚上,阿凡达、爱丽丝漫游仙境等等都是看的第一场,不过也一个人看了不少大烂片。那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国外的鲜有我没看过的。有时候也回去周边的景点逛一逛,吃一顿小南国阿英煲什么的。不过一般都会拎回来一堆吃的。然后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挺有浪漫情怀的女子,建议我冥想,放空自己重获新生什么的,我当时觉得还重获新生呢,不轻生就很不错了。后来执行的时候发现把身体展到极限,脑海里什么都没有的感觉特别好,偶尔还会涌上来的孤独感也完全被扫得一干二净。这个时期表现为想做什么事就立即能做,执行力和效率都非常高。心特别静,写了不少很好的文章,干了很多很有意义的事情,真的是劳逸结合。后来竞赛成绩不算特别突出,拒了复旦的自主招生去高考,结果挺好,但是上的学校可能还不如复旦(笑,个人选择问题),但是后来在境内读了没2年就转学出境来香港了。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自制力和视野会比同龄人要宽广一些,可能是读的书比较多吧。现在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了,我觉得想要进入第三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暴露了我适应力比较差等种种问题,因为毕竟花了半年的时间来适应。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断网和断电视非常关键,现在很多人做不到通过独处自我提升的很大原因就是网络,虚拟世界让人脱离现实,更加空虚。我有个清华的朋友和一个耶鲁毕业的语言老师,每年都会花一段时间来辟谷,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是断绝网络我觉得有时候是挺必要的。起码我觉得网络社交真的是我大学以来浮躁的根源。我不敢说自己真的完全handle了独处这件事,但是高中3年我的幸福感真是无与伦比的高,我没办法教你怎么做,但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点启发。
读书不会使人孤独,会使人越来越不抗拒孤独。——蒋方舟。
我的答案可能对学会独处毫无帮助,事实上,任何人的答案不可能会有帮助,因为你问了一个和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一样的终极哲学问题。下面这段话出自蒋勋的《孤独六讲》: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看到这个问题,我有些欣慰,因为有人和我一样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请容许我自作主张的认为题主想要问的应该不仅仅是如何独处,而是如何与孤独、世界和解。我直到现在还在迷茫,我们每天打开搜狐新闻,看着所有的新闻。财经版又说某只股票跌停了,IT版说京东上市了,头条还告诉我新疆又发生了暴恐事件。看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我突然累了,疲惫于观点的交锋,情感的碰撞,脏话的来往。我有观点有怎么样,我说服了别人又怎么样,昨晚的答案第一次破百赞了又怎么样,为什么我觉得在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我感觉到这个国家的孤独,我无法说服自己,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公转自转挟裹我前行的世界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当某个明星出轨被曝光了,艳照流出了,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许久。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有属于道德的判断,而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而我们为什么想要不断的发言,拥抱,社交,奔跑呢?因为我们怯弱于清算自己的孤独。可是,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争,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清算智识上的无明,更重要的是克服意志上的软弱。你当然可以选择向古人今人熟人亲人朋友陌生人求助,但是归根结底,你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学会与孤独和解吧。孤独不是一个人,而是思维上的脱逃,精神上的明灭。去人群,去孤岛,去荒山,去广场,去用心感受脱离;去观星,去跳伞,去蹦极,去潜水,经历了理解了你才能学会孤独。或许正如周濂所说:我曾经一度认定,没有人可以仅凭一己之力站立,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可以用尽全身气力去拥抱的对象,并且希望这个拥抱可以让自己变得安全、强大甚至完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认同昂山素季的这个说法:“真正的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只有经历了如此这般的内在变化,你才会和自己停战,才能够学会“不自负、不迟疑、也不骄慢”地与世界媾和。小至个体,大到国家,概莫能外。不要去抗拒它,与它和解吧。
看到这个题目自觉答题。我跟题主一样,纠结了很久这个问题。不过相反,最开始我是竭尽全力去想如何不独处,后来慢慢变成了如何独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某种程度上,我是被独处。当然不是说我性格怪异难相处,人傻貌丑到无极(不是说自己肤白貌美智商高,也就是至少不拉低平均水平而已)。————————————————我是分割线到底怎么打啊的分割线————————————————————大一的时候,我疯狂参加了各种部门社团协会。为的就是不独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必须得立即把自己归类到某个集体里面,否则整个人都没有安全感。于是我整个大一都在部门聚餐,部门开会,部门表彰,部门的各种活动里面度过。当然中间发生过比如在小卖部遇到一群老乡就要人家(男)电话的奇葩事(注:本人在本省上的大学,再注:本人女)。那时候我觉得我自己过得很充实,每天有部门工作安排,每周几个部门例会,每天还要上课吃饭睡觉,简直要忙死了好么。尽管是这样,我还是很开心的,觉得遇到了那么多不一样的人,跟他们一起吃饭唱歌做了那么多不一样的事。(当然我后来发现所有的部门活动都他么一个德行我才不会告诉你……)然后我就过完了我的大一。大二的时候,专业课开始增多了,部门活动和个人时间的冲突明显。例会迟到早退变成家常便饭,变态的是我参加了国旗护卫队,以军人的严格纪律要求自己那种,点名批评和连坐军姿简直是分分钟的事儿。于是在各个部门例会被大家行注目礼进去也成了常态。那段时间每天过得胆战心惊,生怕哪里没做好,觉得自己的挫败感超级强,感觉自己啥啥都做不好。于是在某天晚上,我抽出时间,把所有的部门和自己的爱好及学习时间列在纸上,对每个部门进行分析,比如我在这的存在感,我获得的东西等等因素。然后发现我大一加的部门都没用啊!我一个都不喜欢啊我去!我也不知道加了这个有什么用啊!然后我果断全部退了。——————————————————我是不知道怎么打的分割线————————————————废话完毕,以下为正文。题主问怎么独处,也就是我大二开始思考的问题。我没有了各种部门的人一起嘻嘻哈哈聊天吐槽,也因为大一忙于部门而在班上没有任何人缘。简单的说,大二开始,我整个人就处于被迫独处的状态了。一开始我很纠结,每天想等着其他人一起去上课吃饭吧。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样的,反正我们高中班上是女生上厕所都要叫着一群人一起去的辣么友爱的集体~所以可想而知我突然处于孤独的状态心里有多么糟。但是我总觉得女生圈子固定之后很难再加入(个人感觉,不代表任何人意见),所以在班上各个女生圈子里面我还是局外人。然后我就想白天没人陪就去图书馆看书吧。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把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看完,三毛全集看完,东野奎吾的绝大部分小说和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晚上没人陪我就去夜跑吧,于是一周几次固定了晚上去跑步一个小时再回寝室。这样的独处大概持续了快一年,期间几乎没参与任何活动,跟班上的人交流很少,唯一称得上交流的就是一周那么几次跟闺蜜打电话聊聊。然后我就发现,我好像已经学会怎么和自己相处了,至少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夜跑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相反,我心里很淡然也很安定,没觉得必须要拉着人家陪我。然后我想回到问题,怎么学会和自己相处是一门学问。我承认我也一样还在门口徘徊,透过门口的缝隙看到里面的能够自如的和自己相处的人身上散发的光亮,带着仰慕的神情在门口张望。独处,对于我来说,初期就是定一个告别他人的只属于自己的计划,去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然后坚持去做,慢慢的,你的心也就接受了你独处的状态,独处起来你也会更加自在。当然我知道门外的世界仍然很精彩,这里歌舞升平春暖花开,可是我仍旧对门里面的世界沉湎向往无法离开。
看到“没有像样的答案”,简直不敢答了。但是转念想到“教是最好的学”,为了梳理自己的思路,也为了多听听大家的批评意见,厚着脸答一记。首先我想说,这个问题的补充说明太少了。题主是比较内向,想终日独处,询问利用时间的方法?还是比较外向,限于客观条件必须独处,询问排解寂寞的方法?这两种情况,回答会是完全不同的。大家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和猜测出发来答这道题,怎么会一定与题主契合呢?所以,我也只能就这两种情况分别作答了。1.内向型终日独处不是办法。当李开复说,当年他是他们班第二内向的学生,第一是奥巴马时,我震惊了。许多年前我在《读者》上读到,比尔·盖茨与史蒂夫·鲍尔默的友谊,后者外向开朗,经常拉盖茨去一些聚会,这也让盖茨没有在大学阶段完全地封闭自己。内向是有优势的,奥巴马的思辨、盖茨的专精,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虽说名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道通为一”,经验是可以汲取的。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外向者占优势的时代,是的,否则也不会有像《内向者优势》这样的畅销书。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时代,真正占优的,是以内向为内核,以外向为外衣的人才。内向之内核,保证你的真才实学;外向之外衣,让你金子的光芒得以外放。(说实话,那点沟通技巧,狠下心来练也不是什么难事。你让外向者修炼内向者的内核那才叫一个痛苦。)终日独处,然后期待有一天化茧成蝶、光芒四射,这个愿望是美好的。然而,自然规律最大。人不能逆天。人是社会性动物,这点无可争议。你所希望的化茧成蝶,不也是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忍受住自己取得每一点进步时,没有半点外界夸赞?这不符合心理规律。除非你已经有良好的内在自我鼓励机制,但那样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因此,终日独处不是办法。健康的模式是:通过广泛尝试,发掘自己可能做得比大多数人好的方向(即同等条件下,别人投入1回报1.5,你投入1回报1.8)然后多做这方面的事,经验一多,能力便强。(参考卖油翁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之中,每当取得进展就想办法同时获得内在和外界两方面鼓励,即自己表扬自己、别人表扬自己。(父母、亲人、密友等等,都是你可以调用的资源。你的快乐对他们的感染,就是你最好的回报)能力经过肯定,就会转化为自信。有了能力又有自信,为何要选择逃避人群?那时,你就不会出于逃避的心态问如何独处,而是在权衡之下,认为还是独处的时候你提升自己最快,从而主动选择而非被动选择。2.外向型如果你是外向型的,那么我要郑重的告诉你,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就是人们的独处时间变长。工业时代后人们分工更精细,信息时代则完全把人们置于一台台分隔的电脑前。虽然人类大脑的进化赶不上时代的变迁,但是想要不被时代淘汰,我们只能适应。因为我不是外向型的人,所以这方面关注不多,只能说说自己仅有的认知。外向型的人,在与人相处时能量会增加,独处时能量会减少。(内向型与之相反)因此如果是年轻的朋友,最好选择工作时选那些与人交往多的、至少也是和同事交流机会多的。另外,在独处吸收知识时,不妨想象着过一会要将这些知识分享给其他人的情景,有想象力帮忙,看似独处而又非独处了。我想,对于外向型的人来说,构思出一个尽可能有趣的知识分享场景应该不难吧:)以上就是我对“如何”的解决方案了。希望多多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在我看來獨處跟寂寞的不同在於:獨處是一個探索,創造的過程。獨處是需要有一個命題。作家要寫個故事的時候獨處,跟一個想法鬥爭時,我獨處。獨處成為一種要做什麼,想什麼,解決什麼,擦索自己的需要,自動抽離於其他人事,而專注於一件事上時,這是我所理解的獨處。當你有事情需要專注,而你去專注於此,那麼你就學會了獨處。寂寞?那只是因為無所事事罷了。
我理解的独处有两种:一种是无所事事,浪费光阴的自行玩乐;一种是百忙之中一定抽时间给自己空间。前者容易太多,后者容易太少。至于“如何” 独处 倒不如思考如何活动起来,适当的工作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阴阳合一,即可平衡。
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外向的人喜欢和人在一起。 其实两种人都可能喜欢做一件事,但是外向的人喜欢大家一起做,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做,或者很少的人一起做。比如说看电影,外向的人喜欢叫一群人或者至少在叫一个人陪着一起去看电影,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 就是下载的电影,外向的人,找人一起来看,内向的人呢,下载好就直接看了。外向的程序员可能喜欢结对编程,而内向程序员喜欢单独编程。外向的人听音乐,可能喜欢去酒吧,或者音乐会,内向的人喜欢在自己家的听音室听音乐。外向的人喜欢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内向的人喜欢独乐乐,分不分享更本不影响自己的快乐程度。所以外向的人,独处的时候是消耗能量,内向的人独处的时候是积蓄能量。对于内向的人来说,独处是不用学的,天生就会,是天赋。就外向的人需要学习独处,和人相处是他们的天赋或者是天性。其实如果外向人士如果不喜欢独处,那又何必去独处呢?好好的出去找人一起玩呗,这样的人总是可以找到相似的人一起玩。所以也不必学会独处。让外向人士去学会内向的人一样独处,那真的是一种折磨人的事情。也没有必要的
首先学会与自己平和对话。
你会收拾房间,还是看电视剧;你会看书写字,还是看电视剧;你会聊天分享,还是看电视剧;独处即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想你做的事情。
独处是个十分困难又很简单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你想一个人静一静,在深夜中等一班地铁就好了。为了让自己显得不是那么寂寞,你可以装作在打电话,或者——为了让自己显得不是那么寂寞,你可以装作在打电话,或者——或者假装在提鞋。反正夜深了,没人会注意你。或者假装在提鞋。反正夜深了,没人会注意你。自娱自乐是件简单的事情,有的时候,你只需随着电梯升降就好了。看着它升上去,又降下去。像这样。电梯里明亮的背景像一片镜子照亮了你、自己。除去那反复运转的钢丝锁绳,你所能玩耍的也就只有自己。像这样。电梯里明亮的背景像一片镜子照亮了你、自己。除去那反复运转的钢丝锁绳,你所能玩耍的也就只有自己。如果反感按开关,你当然还有别的选择——低头看吧。看前方那大叔的鞋,没擦干净的感觉——可那又怎么样呢,你等下还要坐下一班电梯。低头看吧。看前方那大叔的鞋,没擦干净的感觉——可那又怎么样呢,你等下还要坐下一班电梯。循环着,听机器运转的声音。好像有点累了,天色还早,你不能回家,坐着休息会吧,但眼神要正确——不然我一下子就能知道你是在思考着什么。不然我一下子就能知道你是在思考着什么。蜷着收,翘着腿,坐的离她那么远,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故意的——故意的眺望人群,故意的寻找寂寞。你累了不是吗,别看了,或者看点好玩的。故意的眺望人群,故意的寻找寂寞。你累了不是吗,别看了,或者看点好玩的。比如这个,「数星星」。地铁版数星星,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带上一副耳机,你会数的很快乐、忘了自己是一个人。不要觉得这样很傻,我也经常数来数去——比如这个,「数星星」。地铁版数星星,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带上一副耳机,你会数的很快乐、忘了自己是一个人。不要觉得这样很傻,我也经常数来数去——以至于总因为数过了头,做过了站,下车后还会四处寻找、换乘。以至于总因为数过了头,做过了站,下车后还会四处寻找、换乘。你不能像我这样,这时的你,一个行者、思考者。包里承载着满满的问题。你可以没有目标,你可以单身一人,但思考过后的你,应该学会讲故事,从一个背影,或者——从一个扭头开始。从一个扭头开始。总之,在独处前和独处后,你得学会点什么,也应该学会点什么。不过我猜看完这些的你,已经学会独处了,不是么。最后一点:——独处,别把自己困在牢笼。——独处,别把自己困在牢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又以为完全不会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