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把进一步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立&#爱情回来 655333;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14分)材料一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相似的试题还有:
2010年的新年钟声响过,世界猛然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在世界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国的时候,在校学生也极为关注中国发展。某校高二(4)班学生以“回眸中国2009”为课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情景一:近年来,世界赞叹“中国奇迹”,更关注“中国特色”。“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称谓,更是一个显示希望和活力的名词。而“中国特色”不再是中国道路的自我总结,更是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参照的坐标。如果说中国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仅仅令世界好奇,而在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世界见征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和强大活力。(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是什么?(8分)情景二: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同时,投入教育、卫生、社保、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中央财政,比上年增长29.4%,把“保增长”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社会事业和谐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8分)情景三:2009年,在全球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增强了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2010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3)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8分)
(20分)2010年上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同时,投入教育、卫生、社保、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中央财政,比上年增长29.4%,把“保增长”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社会事业和谐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1)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10分)(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重视改善民生的哲学依据。(10分)
分析说明题(共计33分)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的新年贺词。材料一:胡主席在贺词中指出: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材料二:胡主席还在贺词中指出: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上,还有不少民众正蒙受着战争、贫穷、疾病、自然灾害等苦难的煎熬。中国人民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境遇,将一如既往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经过世界各国人民不懈努力,世界文明必将不断发展,人类福祉必将不断增进。(1)请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2)请用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材料二。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进改革
&&&&&&&&&&&
&&&&&&&&&&&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力保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2002年国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22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7.6%,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比2000年同期有所回落,但应该看到这是在国际经济与世界贸易减速运行的格局下实现的,实属来之不易。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2000年的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三驾马车共同拉动转向为2001年以来的以内需扩张为主,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国内投资需求的有效启动,缓解了因出口增速下降而带来的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国内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美国“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减速运行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将使我国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难度加大。我们认为,2002年在政策上既要努力维持出口的平稳增长,又要继续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同时还要加大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市场化的改革步伐。200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为避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快,应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货币政策做适当的放松,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上的作用。
一、2001年全年我国GDP增长预计为7.4%,经济增长速度逐季有所放慢,增长内在动力不足的矛盾有所加剧,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回调压力
&&& 1、世界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国有投资与外商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维持当前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 初步预计,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9709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7.4%,增速与2000年相比回落0.6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1―4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8.1%、7.8%、7%和6.8%,增长速度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的增长情况来看,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性加强,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预计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到58%,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消费需求预计增长9.2%,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3%,与2000年相比基本维持不变;净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预计减少85亿美元,净出口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度预计为-11%,外需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
&&& 对拉动内需的因素进行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其中规模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又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中央政府持续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国内投资需求出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15.8%,增幅同比提高近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的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增长高达18.2%,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在国有单位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以及部分行业反垄断措施的出台,外商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快速恢复性增长,1―3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322亿美元,增长20.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快4.9个百分点,这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首次大幅度增长,这表明亚洲金融危机使外部资金对我国直接投资采取观望与停滞的格局,已彻底得到改观。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避风港。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的地域与行业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地区政府的行政透明度、办事效率、廉洁程度成为外商选择投资地域的主要因素。受西部大开发的影响,前三季度中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4.5%和21.1%,比东部地区分别高出7.2和3.8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投资需求增长“西高东低”的格局还会持续。
&&& 2001年4月份和10月份,中央政府两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公务人员工资与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仅使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出现了较快增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城市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好转,从而带动了国内消费需求出现稳中攀升的局面,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793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2000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局部性的消费热点开始在城市地区涌现,私人汽车、住房及装修业、电讯服务业、旅游业以及教育产业在部分大中城市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初步预计,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达37534亿元,同比增长9.9%,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外需求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我国出口需求增幅出现大幅回落。2000年2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下滑,GDP增长率由2000年2季度的5.2%下降到2001年1季度的1.3%和2季度的0.3%,3季度更是下降了0.4%,4季度预计还将出现负增长。受此影响,美国经济的对外需求明显下降,而美国已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使我国的转口贸易与一般出口贸易增长速度都出现了明显下降。2000年1季度至2001年3季度,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9.1%、37.6%、25.1%、15.3%、14.7%、4.6%和4.0%,预计全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为6.1%,增幅与上年相比下降21.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由2000年同期的242亿美元下降为156亿美元。净出口的下降大体影响我国GDP增长速度减缓0.7个百分点,这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已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2、受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与世界初级制成品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我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压力,200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上涨0.7%
&&& 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1.0%,与2000年同期的0.2%的上涨率相比有明显回升,但要看到2001年物价上涨主要是受2000年下半年服务类价格上调的翘尾影响所致,新涨价的因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幅度并不高。分季度来看,1―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分别为1.4%、1.2%和0.8%,随着2000年下半年调价对2001年物价上涨翘尾因素影响的力度逐季减弱,物价上涨幅度已出现了逐季下滑的走势,而且2001年以来物价上涨主要集中在服务类收费项目上,包括部分垄断服务行业如煤气、水、居民用电、市内公共交通、市内通讯费、大中小学的学杂费、公园门票等消费弹性较低的品种和项目上,家庭电器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和部分地区的粮食价格还在继续下降,这表明由供求关系内在因素决定的价格上升趋势并不明确。其中9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是变为-0.1%,这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0年5月转负为正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此之前,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月份也先后变成负值。初步预计,200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7%,其中4季度的涨幅将在零左右,个别月份还会出现负增长,这表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压力较大。
&&& 从2001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运行趋势来看,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问题。首先,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制造业领域的供给相对过剩,抑制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空间,一方面,国内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商品;而另一方面,对技术含量高、加工层次深的产品,我们又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次,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价格变动方向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2001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国际原油价格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整期。这些因素都对我国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而且加入WTO之后,由于我国的粮食价格及其他的部分初级制成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水平,在许可证管制与关税放松之后,有可能使我国经济在短期内面临“输入型的通货紧缩”压力。从价格运行本身来看,一方面,2001年以来的价格回升主要是服务项目价格上涨拉动的,前三季度扣除服务项目的价格总水平实际下降0.8%,而在持续、大幅上涨多年后,服务项目价格涨势将趋缓。另一方面,2001年价格水平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2000年价格变动滞后影响所致,而这种影响在2002年将不复存在。第三,作为反映基期需求重要指标的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有趋弱的迹象,9月末,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3%,增速与2000年同期相比回落8.5个百分点,而且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速度开始低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这说明货币的流动性与流通速度都在进一步下降,社会有效需求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激活。而这种货币流通速度趋缓的格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利于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3、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有所提高
&& 2001年是执行“十五”计划的第一年,而“十五”计划本身就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计划,因此2001年的政策取向与经济运行的态势基本上反映了这一要求。从大的经济增长格局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的结构转型时期,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加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逐步对接。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看,前三季度,增长较快的行业基本都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以及与积极财政政策相关的投资建材行业,1―3季度增长较快的第一类部门集中为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与传真机,这些行业的增长速度高达24.1%至313%;第二类部门为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相关的基础设施领域,其中包括冶炼设备、包装机械、民用钢质船舶、电动工具、铜加工材、成品钢材、铝材、平板玻璃等,它们的增长速度在13.6%至43%之间,都高于全国制造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加上国家将亿建设国债中的500亿投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与中部地区,前三季度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7.2和3.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与外部资金的引进,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
&&& 在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同时,2001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在提高,1―3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9.2%,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在前两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3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4.2%,大大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这说明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国家、企业与居民个人的收入都在增加。
&&&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减缓,而负担持续上升,部分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生活困难。自1996年以来,受粮食价格大幅度下滑、乡镇企业不景气、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缓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进入了一个徘徊期,而同时由农民负担的乡镇一级职员则由90年代初期的2000万出头增加到现在的近3000万,这一增一减使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解决农村生产力状况低下与农民收入增幅偏低的有效办法。2001年以来,受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和严重干旱的双重影响,夏粮与早稻产量比上年减产85亿公斤,秋粮形势也不容乐观。可支配收入的减缓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前三季度,居民消费需求增速与2000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分城乡看,城市增速达11.5%,高于农村3.5个百分点,城乡消费需求增幅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②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城市低收入阶层生活来源没有保障。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九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上升了14.4%,2001年以来失业人数还在上升,尽管各级政府在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部分低收入阶层生活没有着落,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符合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数约在1500万左右,截止到2001年6月底实际享受这一标准的人数为473万。低收入群体的广泛存在不仅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③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足、通货紧缩的问题相当严峻。从消费需求来看,尽管2001年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公务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居民消费还是比较谨慎,这说明当前的消费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总量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居民收入分配结构问题,高收入阶层在拥有住房、汽车之后,缺乏明显的消费热点来吸引其购买力,导致大量的资金沉淀与资本外逃,而中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前景预期不明,而支出预期居高不下,所以只能通过增加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障,因而2001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扩大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加剧了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的矛盾。前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与200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254亿元,比2000年多增加2749亿元。与此同时,出口需求增速不振的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尤其是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经济复苏的时间至少会延迟到2002年三季度,而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贸易国,因此我国的对外出口需求将会到2002年底才能出现恢复性增长。这样,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只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将民间不愿意投资与消费的那一部分结余购买力转化为投资需求,才有可能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④在经济总量稳步回升的同时,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服务业的增长仍然落后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仅为7%,与2000年全年7.8%的速度相比出现明显回落,初步预计,2001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为6.9%,低于同期GDP增速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还在下降,部分公共服务产品短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二是在制造业内部增长也很不均匀,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冶金、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和与投资相关的钢材、铜材、冶炼设备、电动工具等行业的带动,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重工业。⑤金融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与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矛盾特别突出。四大国有银行对其各下属分、支行的贷款发放条件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要求有担保或相应的抵押物,而对于县一级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农民来说,大多数难以找到合格的担保者或有效的抵押物,因此,它们很难得到及时、足额、有效的金融信贷支持。按照国际标准,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设立一部分区域型的民营中小银行,成为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长期看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生产关系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是行政管理体制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干预市场过多。从宏观上来看,目前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过慢,使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二是部分行业垄断严重,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没有形成充分有效竞争的市场。如电讯、电力、航空、保险、银行、传媒、教育等领域目前还存在着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特征,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并容易导致市场低效与政府腐败。三是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形成,市场封锁、地区保护、违法违纪触目惊心。这样难以在全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出现了优不能胜出、劣不能淘汰的局面。四是居民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突出,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目前大家关心的并不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而是收入差距的不公平拉大,对通过腐败、寻租、私分国有资产、内外勾结逃废银行债务、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非法途径致富的现象,应依据有关法律予以严惩。五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投入。
&&& 二、2002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与经济增长多方案预测
&&& 1、受美国“9?11”事件影响,2002年世界经济环境可能进一步趋于恶化,我国应做好政策上的储备,立足于扩大内需,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体上看,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环境将会有所恶化。首先,世界经济减速运行的态势在进一步深化,尚未出现止跌迹象。在美国经济已经站在衰退边缘的时候,“9?11”事件的发生无疑于会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的工业产出同比下降5%,而且为连续12个月的下降,达到了战后以来的最高记录;其失业人数9月份也达到了近期高点;美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4%,成为近10年来季度经济成长率最低,而且可以预计这种减速运行的态势至少还会延续4个季度。从运行趋势来看,失业人数的上升、设备利用率与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IT行业的过度投资所引起的高科技股市泡沫破裂、再加上美国消费者信心的下降所导致的美国居民有效消费需求的不足等,决定了美国经济低速增长的时期还远没有结束,经济疲软的程度可能超过此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更多的体现为以库存总量和结构调整为主的经济周期性特征。除了“9?11”事件所带来的信心问题外,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一系列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是某些行业尤其是高技术行业削减库存的压力仍然比较沉重,计算机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光通讯设备、与因特网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供给能力远大于需求,供给方存在着进一步调整的压力。二是投资收益预期、高新企业销售收入、盈利和现金流入的下降将继续抑制资本设备投资的扩张,投资需求扩张速度减缓的格局会更加明显。三是股市下滑和失业增加等因素可能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信心和意愿,消费需求的增速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四是世界经济增速的减缓与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会影响到美国的出口需求,日本、欧盟及东南亚地区等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放慢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 “9?11”事件以后,美联储、布什政府和美国国会迅速采取措施来稳定经济与维持公众预期。美联储连续三次减息,使得2001年的降息次数达到10次,总降幅达4.5个百分点。除了布什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的大规模减税计划外,国会在袭击事件发生后很快就通过了400亿美元的反恐怖和经济重建计划以及150亿美元的援助航空业计划。这两项计划目前均已开始实施。对布什的新经济政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在长期内不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时表示,新的财政刺激计划可能需要1000亿美元才能对经济产生显著影响。来抑制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并努力刺激需求。在此之前,布什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新能源的替代开发,并使国际能源的价格趋于稳定等。这些措施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改善美国目前趋于恶化的宏观经济状况,但这些政策究竟会在什么时间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美国经济界对此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判断也不尽一致,目前最乐观的预计是美国经济将在2002年年中开始出现缓慢的复苏,这部分乐观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健康的,财政政策的减税空间比较大,银行的不良债务也处于警戒线之内,美国的股市也已基本上实现了软着陆,所以他们认为受放松货币政策和减税政策的影响,经济将在2002年下半年出现明显反弹,恢复到3%左右的次高速增长;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将呈现L型的运行态势,他们估计经济增长速度从高位回落到低位后,将维持在1.5%至2%的平稳增长区间,大起和大落的可能性都不大;少数悲观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就此进入一个比较长期的结构调整之中,经济的衰退会持续3―5年。尽管大家看法各一,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即美国的经济要想恢复到90年代后期的那种高速增长态势不经过充分调整,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美国经济的减速运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出口的增长,上半年美国进口总额同比下降了6.7%,2000年下半年以来,我对美的出口出现逐季下降的态势,导致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与2000年相比明显减弱。从前述美国经济基本面的状况分析,至少在2002年年中之前美国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难以出现明显增长,因此,我对美出口前景短期内难以乐观。
&&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其经济萧条的状况还在持续,经济形势在进一步恶化。二季度日本GDP出现-0.8%的衰退,日本经济与股市的这种加速下跌趋势还在继续。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政府与货币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张政策,期望用扩大内需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十年来日本用于积极财政政策所发行的国债总规模已超过了1万亿美元,货币政策实行了“零利率”,但经济景气依旧不见恢复。1998年至2000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分别只有-1.1%、0.8%和0.9%,2001年以来经济再一次陷入衰退。日本工业生产及出口是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发动机,近期来工业生产和出口一直在走下坡路。截止到9月底的本财政年度内,日本的贸易赢余仅为3.3万亿日元,同比减少43.1%。日本2001年度上半期的出口额为24.3万亿日元,同比减少6.1%,除了汽车出口依然保持增长以外,电子零部件、电子机械等产品出口都大幅减少。出口下滑使制造业的增长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经济的恶化造成了民众信心的动摇,失业率与失业人数也不断创出新高。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晴雨表的日经指数近期连创新低,达到了泡沫破灭以来的最低点位。“9?11”事件之后,日经指数跌破万点大关,创下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点。目前,日本经济尚未见到任何希望的曙光,日本政府在货币政策失灵、财政政策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有可能采取主动贬值日元、以推动出口促进景气恢复的对策。如果日元贬值幅度过大,则有可能引起新的一轮亚洲金融危机。正是出于这种预期,韩国、台湾及东南亚部分国家采取了一些主动预先贬值的对策,对此我们应该密切跟踪观测,提前做好一些政策储备。
&&& 2、国内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推进结构调整与市场化改革的任务比较繁重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总体上看,加入WTO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是有利的,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对2002年的经济发展可能弊大于利。一方面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及初级制成品市场将受到较大冲击,对于那些国内市场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产品来讲,进口产品的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支持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也将面向国际市场进行采购,这批基础性建设项目投资很大一部分将拉动国外的需求。因此,2002年我国的进口增长速度还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将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上,尤其是200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会在5%以下。进出口相抵,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将继续回落。二是农业生产形势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下滑,再加上政策上对农产品价格的保护不力,使农民普遍缺乏种粮的积极性,2001年全国夏粮与早稻产量为1359亿公斤,比上年减产5.9%,秋粮的形势也不容乐观。2002年如何安排农业生产及从政策上怎样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确实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农民过多地调减粮食播种面积,那么我们粮食供求平衡上将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这对于我们一个大国来说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从政策上采取过多的措施鼓励农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一旦粮食增产,再加上进口粮食的冲击,那么势必导致粮食价格的进一步回落,对农民来说损失会更大。如何合理确定2002年的粮食需求量,在保证供求平衡的前提下,不使粮食价格继续回落是我们考虑2002年经济增长时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三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问题,尽管经济学界争议很多,但现实的问题是通货紧缩状况还没有结束,民间投资启而不动,经济增长缺乏足够的推动力,民间投资需求尚未真正启动。集体和个人投资在2000年出现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2001年以来增速又重新滑落,这表明我们仍然一方面要加大反垄断的力度,为民营投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制度性环境;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一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银行。2002年面对外需不足,消费需求增长又很难出现全国性热点的情况下,要维持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国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使一批重大基础性建设项目能提前完工投入使用,以尽快改善供给方的条件和宏观上的投资环境,为外资进入和民间投资的活跃创造条件。因此,2002年特别建设国债发行的数量将成为决定经济增长快慢的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建议应适当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减税政策,扩大企业活力。四是货币政策既要体现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又要促进经济发展。截至9月底,货币供应量(M1)增长速度为12.3%,低于2000年同期增长速度8.5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央行年初制定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如果再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因素,那么实际上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已经不能支持景气度的进一步复苏。从1995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流通速度就一直在减慢,从1995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减慢7.7%,前三季度GDP的增长率为7.6%,价格上涨为1.0%,实际上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应该达到16.3%,才算基本合理。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90年代以来,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总体趋于减弱,从月度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1999年5月货币流动性下降到了34.1%的历史最低水平,后由于受放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流动性有所提高,到2001年1月达到了38.5%的近期较高水平,此后总体上呈现出放缓的态势。货币供应总量的紧运行格局在目前我国金融深化过程尚未完成的今天,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再加上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跟不上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与农民的正常信贷需求得不到充分及时的满足,严重影响了经济景气的恢复。同时,货币供应总量增长速度的趋缓也不利于改变当前通货紧缩的状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多数商品价格仍呈下降趋势,如果不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上来改善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则我国的经济还会面临较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因此,2002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力度、利率政策的变化方向将成为影响经济运行走势的重要政策变量。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总体上应该做适当的松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而不能片面地惜贷、慎贷,要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解决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问题。
&&& 2002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力度,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较大,那么下岗工人还会有所增加;农村税费改革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不仅关系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而且也会影响到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如果能确实将农民的负担减轻,那么2002年农村居民的生产型投入与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美国经济究竟能否在2002年下半年走上复苏之路,都还存在着很强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继续予以密切关注。
&&& 3、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多方案测算
&&&&& 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我们运用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在三个方案下,GDP的增长率分别为7%、7.5%和8%。在各个方案中,农业都按中等收入年景考虑。
&&& 方案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7%,增长速度与2001年相比有所回落。在此方案下,主要是考虑连续四年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财政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存度过高,2002年增发国债的力度保持不变,当年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不再继续升高,初步设想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依然保持在1500亿元左右。依据该方案,货币政策不做大的调整,社会货币供应量继续保持减速运行的趋势,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由上年的13.9%回落到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从2001年的13.5%回落到11.5%左右,相应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从9.9%回落到8.5%。该方案将会产生一定的通货紧缩压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明显回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出现2%的负增长,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在加剧,GDP的实际增长率与潜在的GDP增长率的差距在扩大。该方案较好地兼顾了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平衡关系,财政赤字也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其不足之处在于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未有明显改观,就业的压力持续加大,登记失业率与失业人数继续上升。另外从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看,GDP比2001年的增速又有所回落,企业及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可能会趋于谨慎。
&&& 方案二,GDP增长速度达到7.5%,与2001年相比增幅基本持平,较好地保持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此方案下要求当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800亿元左右,力度有所加大,通过国债建设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稳步增长,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民间投资需求仍呈谨慎态度,预计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3.5%,增速平稳;该方案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能再持续下滑,当年M1的增幅要求达到13.5%,货币供应量紧运行的矛盾有所缓解,当年货币流动性比率可望从上年的38.1%提高到38.6%,货币政策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初步得到发挥。在此方案下,国民经济运行呈现良好的“较高增长、较低通胀”格局,物价总水平虽然有所上升,但增幅不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为0.5%,处于可控制的通货膨胀范围之内。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关系处于较好状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维持较快增长,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 方案三,GDP增长速度达到8%,增幅较2001年有明显提高,但同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平衡构成较大压力,当年贸易收支顺差出现大幅度下降,顺差将由上年的156亿美元下降为14亿美元。此方案下,要求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达到2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500亿元,财政赤字相应增加达555亿元,财政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存度继续提高,使未来的偿债压力加大。投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加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初步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4.5%左右,与2001年相比增速又有所加快,社会投资率达到40.1%的高水平;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出现积极松动,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4.5%,增长速度有所回升,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连年下滑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该方案能够维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能使就业压力加大的矛盾适当缓解,但同时该方案下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存度进一步加大,中长期偿债压力开始累积,而且国际收支可能由顺差转为逆差,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上涨1%,与2001年相比涨幅有所加快。
&&&& 综合起来看,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方案,认为这是在现有资源约束和体制框架下、在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现有力度下,实现起来难度和风险都较小的一个方案,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200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是我国宏观经济在WTO总体框架下运行的第一年,这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战略上来讲,国民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外需的不振,我国经济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和回调压力,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对不当,那么2002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出现减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大,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将有可能低于7%,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三、2002年保持国民经济稳健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 2002年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格局,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千万百计扩大出口需求的同时,又要着力于开发国内需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改革,努力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力促生产关系向合理的方向调整。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长达20年时间内,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6%,成功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但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远远落后生产力的发展,从现状看现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生产力的发展。2002年我们应该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进生产关系的调整,以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一是要从宏观上减少干预,大力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变目前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效率低下的弊端。要加快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步伐,能由市场办的事就要由市场来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全面清理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二是要打破行业垄断,放松管制,实现公平竞争。要加快电力、电信、航空、运输、银行、保险等垄断部门的改革步伐,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允许民营经济全面介入,建立比较好的市场结构。要想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把垄断行业与垄断部门所能调动的资源降到最低限度。也就是说能放开的行业应该尽量放开,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市场化的推进,而且有利于推动投资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张。三是要明确产权关系,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各种合法财产,促进生产要素在各所有者主体之间的合理流动,为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加入WTO所提供的机遇,促进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鼓励各行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各种所有制形式之间、地区之间企业的并购重组,使一部分企业在加入WTO以后能迅速做大做强,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资本市场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建立正常的、市场化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增加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上市比例。
2、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WTO)的要求,应在2002年掀起对外开放的第二次高潮,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
&&&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极大地激励了人气,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FDI),1992年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上一年猛增10倍,一举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利用外资国,从而奠定了1992年至1996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使我国经济总量与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与八十年代末期“需求不足、人气不旺”相类似的问题,因此在发展思路上一定要有战略上的突破,要有新思路,要拿出小平同志南巡时的勇气和胆略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综观各方面的利弊得失,我们认为最有可能在短时期内激励人气的举措就是再次高举对外开放的大旗,拓宽对外开放的区域与产业,在全国掀起对外开放的第二次高潮。开放区域应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延伸,开放产业也应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全面拓展,事实证明没有80年代的对外开放,就没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全国性普及。历史将再一次证明,银行业、保险业、电信服务业、航空运输业、证券业、传媒与教育等产业的对外开放,是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垄断与保护只能带来落后与低效率,将使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的舞台上再一次落后。
3、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立足于扩大内需、立足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来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 现阶段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还不能过早淡出,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必须要有一个高投资、高积累的阶段。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几个少有的储蓄率超过35%以上的高储蓄国家,这就表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依靠高效率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体制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现阶段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还不通畅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来帮助居民的储蓄实现向实体经济投资的转化。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像有些专家想象的那样是一项短期政策,而是在整个转轨过程中、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还不通畅的情况下,我们一直都要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动一部分社会资源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从量化标准来看,通货膨胀率是直接反应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关系的重要指标,只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低于3%,就表明由供求关系内在因素所决定的需求力量还不强,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处于3%―5%之间时,可以适当减弱财政政策的力度;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超过5%时,可以考虑停发建设国债,不再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建议2002年增发20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以此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手段。
4、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致使农产品深加工普遍不足,造成近两年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相对过剩,农副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再加上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结构转换时期,因此,农民增收的难度空前加大。1996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陷入持续低迷状态,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农民收入增长低迷不仅不利于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而且会成为农村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因此,必须尽快扭转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首先,2002年应将安徽农村地区费改税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粮食主产区减征或停征农业税。其次,2002年中央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考虑将建设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体系的投入。在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地区电视差转台建设、农村公路网建设、小流域综合环境整治、农村自来水网站建设等方面力争取得明显进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第三,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税与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农副产品的就地转化与深加工项目。目前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充分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资金缺乏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央银行应该考虑制定各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比例的最低限额标准;同时要切实减轻乡镇企业的税费负担。第四,在适当的时候,由政府补贴,再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反对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理由主要是中国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较大幅度地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但他们所忽略的因素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主要由欧盟与美国主宰,现行的价格已经包含了大量政府补贴的因素,因此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生产成本,剔除这些因素,我国农副产品价格仍有提升空间。第五,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为农民提供充分、及时、超前的信息服务,定期将国际农产品价格状况及其运行趋势、国内大宗农产品供求状况及其演化态势等基础性信息免费向农民提供。第六,在贫困地区由政府直接给农村贫困人口发放购物券,满足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建立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系统。
5、减持部分国有经营性资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保证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生活标准得到满足。
&&&&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下岗职工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建立健全一套覆盖面广、效率高的社会保障体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应该根据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逐步减持一部分制造业领域的国有资产。但国有股的减持尤其是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减持一定要遵循“精心设计、稳步推进、维持市场稳定”的原则,国有股减持要考虑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要有利于维护投资者对市场中长期发展的信心,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各个领域国有股减持的配套实施办法。从前一阶段市价减持国有股的市场反映来看问题较大,从我国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以略高于(10%―30%)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向公众股东进行配售,这样可以实现国家、上市公司、社会公众股东三赢的格局。国有股减持的推进,不仅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与完善,而且有利于促进现有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为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健全创造制度上的环境。
6、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地区性民营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90年代以来,非国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金融部门改革严重滞后,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仍占全国信贷业务总量的80%以上,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成长,特别是近年来中小企业与农村地区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加快现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形成高效率、低风险、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货币市场应大规模增加可交易品种,放宽非银行金融机构(综合类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符合条件的信托投资公司等)的入场限制,建立正常的行际间委托代理关系;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在形成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放开拆借市场利率,放宽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浮动范围的限制,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并全面改善金融的服务水平;根据国民经济运行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控存贷款利率水平,如果2001年底通货紧缩的压力持续加大,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在2002年年初对法定存贷款利率做小幅度下调;维持货币供应量的正常增长,扭转狭义货币供应量连年下滑的态势,力争使2002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高于上年,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加讨论:徐宏源 步德迎 张学颖 徐连仲 张亚雄 胡少维 王远鸿 高辉清
陈强 陈明星
  执笔:徐宏源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回来 6553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