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和小华运用在毕业晚会上进行吹泡泡比赛。在同一时间里小明比小华多次16个……解答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华坐在同一列火车里.小明透过玻璃窗观察到站台位置不变,于是判断所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小华透过玻璃窗观察到窗外的火车开动了,于是判断所乘坐的火车是运动的.小明和小华所得结论不同的原因是: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考点】.【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明确参考系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相对性.【解答】解:小明和小华坐在同一列火车里.小明透过玻璃窗观察到站台位置不变,于是判断所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小华透过玻璃窗观察到窗外的火车开动了,于是判断所乘坐的火车是运动的.小明和小华所得结论不同的原因是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故答案为:静止;运动;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点评】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一般由两种考查思路: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②已知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物体运动状态.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空气凤梨老师 难度:0.52真题:2组卷:1
解析质量好中差15cm.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小明小组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u<f或u=f.②如图2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c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投影机上.③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不变(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变暗(填“变亮”或“变暗”)④小明小组和小华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cm
倒立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①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分析:①从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光屏上不能成像的原因,可能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不能成像,或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不能成实像.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③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④凸透镜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都是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解答:解: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60cm-45cm=15cm.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光屏上不能成像的原因,可能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不能成像,或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不能成实像.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蜡烛放在c点,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③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④凸透镜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都是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故答案为:①15;同一高度;u<f或u=f;②C;投影;③不变;变暗;④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题通过例举一些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总结结论,考查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实验中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即光屏上没有像,知道这可能是成虚像,或不能成像或光屏、凸透镜、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物理
“学校用的实心铅球是用纯铅制成的吗?”物理老师提出问题后,小明同学和小白同学分别找来了器材准备对实心铅球的密度进行测定.(水的密度为ρ水)小明同学选用的器材是:实验室用的天平(含砝码)、量筒、以及足量的水;小白同学选用的器材是:台秤、两个足够大的塑料筒,足量水.(1)你认为两人所选的器材谁更合理,为什么?(2)请合理选用其中一人的器材做实验,要求:①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②推导出实心铅球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
科目:初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当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将如何变化呢?通过课本的斜面实验小明同学发现:对于同一物体,它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速度的变化越快.由此小明有了猜想A: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外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不是只与外力的大小有关呢?经过观察,小明还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摩托车的动力并不大,但是加速比较快;而火车的动力很大,然而启动得却比较慢,于是他又有了猜想B.
(1)请你写出猜想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它受到力的大小的关系,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作用在质量为0.1kg的小车上,得到小车在同样时间(1s)内速度变化如下表一所示:
分析上表所测数据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猜想B,小明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填空题
小明小组和小华小组分别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由图1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小明小组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________.②如图2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_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_______机上.③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_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④小明小组和小华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小明小组小华小组凸透镜焦距/cm1414141416161616物距/cm2030406020304060像距/cm4726221880342722像的正倒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①________②________.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年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小明小组和小华小组分别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由图1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小明小组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______.②如图2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_____机上.③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______(填“变亮”或“变暗”)④小明小组和小华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小明小组小华小组凸透镜焦距/cm1414141416161616物距/cm2030406020304060像距/cm4726221880342722像的正倒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倒立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①______②______.小华、小明两同学在同一条长为1100米的直路上进行跑步比赛,小华、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米/秒和5米/秒,小明从起点出发,小华在小明前面200米处出发,两人同方向同时出发,当其_百度作业帮
小华、小明两同学在同一条长为1100米的直路上进行跑步比赛,小华、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米/秒和5米/秒,小明从起点出发,小华在小明前面200米处出发,两人同方向同时出发,当其
小华、小明两同学在同一条长为1100米的直路上进行跑步比赛,小华、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米/秒和5米/秒,小明从起点出发,小华在小明前面200米处出发,两人同方向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人到达终点时,比赛停止.设小华与小明之间的距离y(单位:米),他们跑步的时间为x(单位:秒),则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B.C.D.
小华到达终点的时间=()÷3=300秒,小明到达终点的时间=秒,所以,小明先到达终点,小华不能到达终点,∵5x-3x=200,∴x=100,即小明100秒时追上小华,此时他们之间的距离为0,∵220×5-220×3-200==240米,∴小明到达终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为240米.故选D.
本题考点:
函数的图象.
问题解析:
先根据时间=路程÷速度求出两人到达终点的时间,从而确定出小明先到达终点,再根据追击问题求出小明追上小华的时间,以及最后超过小华的距离,即可得解.【答案】分析:通过二力平衡条件涉及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实验要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是否相反;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3)只要能到达平衡力的四个条件,就可以研究.解答:解:(1)小卡片处于静止状态,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大小相等,所以在左侧挂一个钩码,在右侧也要挂一个钩码.(2)将小卡片左端向上、右端向下顺时针转过一个角度,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发生转动,最后小卡片静止时,两个力又处于同一直线上.所以这个操作是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必须处于同一直线上.(3)因为左右两侧各通过一个定滑轮,定滑轮的位置虽然不等高,但是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小卡片还是处于静止状态,照样能完成实验.故答案为:(1)一;(2)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必须处于同一直线上;(3)能.点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实验中由于存在摩擦,只能探究静止时二力平衡条件,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平衡条件是不容易探究的.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物理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进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时的情景.(1)小华将系在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对角的两根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相同高度处的两个滑轮,在左侧细线下挂上一个钩码后,为使小卡片处于静止状态,还需在右侧细线下挂上一个钩码.(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左端向上、右端向下顺时针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必须处于同一直线上.(3)小明同学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但他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能否用小明的装置进行实验能(选填“能”或“不能”).
科目:初中物理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钩码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小明还进行如图乙所示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操作是为了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CA.大小是否相等&&&&&&&&&&&B.方向是否相反&&&&& C.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用剪刀将小纸片一剪为二.(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A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5)请你为小明的探究方案提一个改进意见:用小车来代替木块.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解答题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进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时的情景.(1)小华将系在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对角的两根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相同高度处的两个滑轮,在左侧细线下挂上一个钩码后,为使小卡片处于静止状态,还需在右侧细线下挂上________个钩码.(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左端向上、右端向下顺时针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3)小明同学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但他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能否用小明的装置进行实验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进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时的情景.(1)小华将系在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对角的两根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相同高度处的两个滑轮,在左侧细线下挂上一个钩码后,为使小卡片处于静止状态,还需在右侧细线下挂上______个钩码.(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左端向上、右端向下顺时针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3)小明同学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但他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能否用小明的装置进行实验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要再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____.(2)一实验小组得到的三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1][1][8][2][4][2][2][8][1][16][3][2][12][3][8]}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____.(3)小明通过观察以上实验装置,并分析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乘以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华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小华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只将图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中改变拉力的____,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比较拉力的____,即可证明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4)小刚用身边一些器材做实验:①他将塑料直尺放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2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____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②如果将两边的硬币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的过程中,则杠杆____(填“仍平衡”、“向左倾斜”、“向右倾斜”).-乐乐题库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知识点 & “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习题详情
21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1.9%
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要再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否&.(2)一实验小组得到的三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1&8&2&4&2&2&8&1&16&3&2&12&3&8&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小明通过观察以上实验装置,并分析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乘以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华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小华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只将图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中改变拉力的方向&,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比较拉力的大小&,即可证明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4)小刚用身边一些器材做实验:①他将塑料直尺放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2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重心&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②如果将两边的硬币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的过程中,则杠杆向左倾斜&(填“仍平衡”、“向左倾斜”、“向右倾斜”).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为了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实验前,应首先进行杠杆平衡调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左、右两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向杠杆上翘的一端调节.但实验过程中,螺母不需要再调节.(2)计算数据中F1L1与F2L2 的值,然后比较数据即可得出结论.(3)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竖直作用在杠杆上时,力臂是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倾斜拉动杠杆时,力臂小于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4)①塑料直尺放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直尺的重心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②可以采用极端的方法,两端硬币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当杠杆右端的硬币移动到支点时,左端硬币到支点还有一段距离,杠杆的左端会下沉.
解:(1)实验开始对杠杆进行水平位置平衡调节;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2)分析两组数据实验序号1中,F1L1=1×8=8,F2L2=2×4=8;实验序号2中,F1L1=2×8=16,F2L2=1×16=16;实验序号3中,F1L1=2×12=24,F2L2=3×8=24;∴杠杆平衡时,F1L1=F2L2;得出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竖直作用在杠杆上,力臂在杠杆上,力臂是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将图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改变了拉力方向,观察拉力大小,计算“动力乘以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乘以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否成,立即可证明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2)①塑料直尺放圆柱形水杯上,为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直尺的重心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②如果将两边的硬币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的过程中,当在相同时间内,右端的硬币先到达支点,左端的硬币在支点的左侧,杠杆会向左倾斜.故答案为:(1)左;左;否;(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方向;大小;(4)重心;向左倾斜.
(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且力竖直作用在杠杆上,力臂才能在杠杆上,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本题还主要考查了力臂的问题,力臂是力的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而不是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主要考察你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调节.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在杠杆的两侧挂上钩码后,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如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应通过调节钩码的______和______来实现,而不能再调节_______________.(3)如右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时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每个钩码重0.5n),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l2=30cm.该同学根据这能否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答案:(1)左 使杠杆的重心落到支点,排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便于测量力臂 个数 位置 平衡螺母 (3)3 变大 力臂减小了 (4)不能 只做了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命题方向】知识点认识中的问题就是命题的方向.【解题方法点拨】利用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去探究.
与“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相似的题目: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上图是小敏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1.(1)请将表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2)小敏的第三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3)由正确的实验结果可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果杠杆右侧高左侧低,则可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在支点左侧20cm刻度处挂3个重均为0.5N的钩码,在支点右侧15cm刻度处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其水平平衡.要使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应沿&&&&方向,此时读数为&&&&N.&&&&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2)下表是小强的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他发现实验序号为&&&&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m;通过探究,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2010o兰州)如图所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G1、G2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将两个物体G1、G2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
2(2008o钦州)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右端下倾的是(  )①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②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小格③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④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2012o德州)如图是小龙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杠杆保持平衡.若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仍然使杠杆保持平衡,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
2(2010o兰州)如图所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G1、G2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将两个物体G1、G2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
3如图所示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测力计的示数是&&&&N,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2的力臂.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要再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____.(2)一实验小组得到的三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1][1][8][2][4][2][2][8][1][16][3][2][12][3][8]}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____.(3)小明通过观察以上实验装置,并分析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乘以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华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小华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只将图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中改变拉力的____,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比较拉力的____,即可证明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4)小刚用身边一些器材做实验:①他将塑料直尺放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2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____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②如果将两边的硬币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的过程中,则杠杆____(填“仍平衡”、“向左倾斜”、“向右倾斜”).”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如图1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开始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要再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____.(2)一实验小组得到的三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1][1][8][2][4][2][2][8][1][16][3][2][12][3][8]}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____.(3)小明通过观察以上实验装置,并分析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乘以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华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小华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只将图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中改变拉力的____,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比较拉力的____,即可证明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4)小刚用身边一些器材做实验:①他将塑料直尺放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2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____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②如果将两边的硬币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的过程中,则杠杆____(填“仍平衡”、“向左倾斜”、“向右倾斜”).”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明和小华利用天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