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理论分析

经济管理类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 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来源:毕业论文网
&  从历时的角度来追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为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典管理理论和紧随其后的行为科学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基本触及现代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清理两大理论流派的内在精神,并探求其内部相关性,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两大理论流派的追忆,而在于为现代管理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从比较的视角探寻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所内蕴的管理精神,并探究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超越,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3.组织视阈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视野完全是封闭的正式组织内部,如泰罗专注于作业现场的管理,法约尔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韦伯从组织的角度来追求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设计。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且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纳德进一步发挥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因此,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而言,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组织状态更加开放,而且组织视阈相对完整。
  4.决策模式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决策模式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认为决策者可以认识复杂的环境,能够制定出可供选择的全部备选方案,并能考察出每一可供抉择方案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从而做到决策&最优&或者&最佳&。西蒙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出发,认为人的理性只是在&给定&环境限度内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因此,决策者作出的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只能是&有限理性&,追求的也不可能是&最优&或者&最佳&决策,而只能是&满意&的决策。相对而言,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更为一种理性、科学的决策模式。
  总之,从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比较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从&制度&层面来解读管理,而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从&人本&层面来解读管理。虽然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分别触及现代管理的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即制度与人。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核心与目标在于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统一,即制度与人本的统一。因此,从比较视阈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寻求二者的整合路径,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对管理理论形成更加科学与理性的认识,从而发挥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实现其管理价值。
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相关推荐& 记住密码
& 系统论之父--贝塔朗菲0
查看: 3310|回复: 5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威望3 &活跃度544 ℃&金币326 枚&积分426&精华3&帖子906&主题900&
系统论之父--贝塔朗菲
一简历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v,), 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出身于奥地利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小即博览群书,受到良好的人文知识的熏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贝塔朗菲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癌症诊断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数学方程,可用于预言不同物种的生长速率。后来贝塔朗菲又涉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以其渊博的知识、浓郁的人文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理论。尤为可贵的是,在贝塔朗菲的理论中,还强烈地体现出对近代科学思想中机械还原论思潮的不满,以及对现代社会中漠视人性现象的深恶痛绝。所以,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系统理论。1954年,贝塔朗菲受邀成为加里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这里,他为系统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做了大量的工作。1968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理论》,该书被译成德、意、法、西、日、汉等文,影响极为深远。在生命的晚年,贝塔朗菲一直在美国的大学任职。他讲授多种有关系统科学和哲学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日,贝塔朗菲因心脏病发作而不幸去世。但他的系统思想将与历史永存。贝塔朗菲,L.V.(Luduig Von Bertalanffy)。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 也纳附近的阿茨格斯多夫。年曾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系 统论的思想。他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 整体或系统来考虑,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应当 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的组织原理。1926年获维也纳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任教。1932 年,他发表了《理论生物学》。1934年又出版了 《现代发展理论》,进一步论述了整体性原则,提 出用数学和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 统论的概念。 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1948年任加拿大渥太 华大学医疗系系主任、教授。1949年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1950年发表 《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开放系统理论》。贝塔朗菲受邀成为加里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这里,他为系统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同 A,拉波波特等人一起建立一般系统论研究会, 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1955年 出版专著《一般系统论》(1969年第二版,1973年 第三版)。 1955~ 1958年任蒙塔西郎医院生物研究所主任兼南加 利福尼亚大学访问教授。年任阿尔 贝塔大学理论生物学教授。1968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统理论》,该书被译成德、意、法、西、日、汉等文,影响极为深远。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理论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日卒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贝塔朗菲认为机械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主 要错误观点:一是简单相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 分解为各要素,并采用简单地相加来说明有机体 的属性;二是机械观点,即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 作机器;三是被动反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看作 只有受到刺激时才能反映,否则就静止不动,他 概括地吸取了生物机体论的思想,并加以发展, 提出了新的机体论思想,其主要观点:一是系统 观点,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定义 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二是动态观点。 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主张从生物体和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机体 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三是等级观 念,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 的,生物系统是分等级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 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可谓层次分明,等级 森严。贝塔朗菲的上述思想,既受到一些科学家 的赞赏,又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责难,几经波折,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系统论思想,才逐 渐得到承认,系统论作为一问新学科才得以成 立,并不断发展。 50年代,贝塔朗菲为宣传和发 展系统论作了艰苦的努力, 60~70年代,系统论 思想才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临终前,发表了 《普遍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突破人门对一 般系统论,仅从&技术&和&数学&上去理解,认为 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 领域。它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系统&的科 学和数学系统论;二二是系统技术,涉及系统工程 的内容,研究系统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 社会各种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三是系统哲学研究。 二贝塔朗菲:隐匿中的奇才一种注定要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观念  在他的学术生涯即将完结之时,他蓦然回想起新婚燕尔时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玛丽亚,我应当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呢?还是应当做一位哲学家呢?&她回答:&我认为你最好以生物学作为职业,因为生物学家更被人们所需要。而且一个生物学家能够利用他所知晓的知识再去成为一位哲学家。&  科学的前沿要么在深井里,要么在10的最大指数的电子显微镜或射电束流望远镜的视野里。而贝塔朗菲却趴在&井&沿上用哲人的睿智仰望星空,尽管他也熟知还原论的价值旨向,并且在细胞学层面曾做出过卓越的成绩。  除了与传统科学范式与价值的固有冲突之外,贝塔朗菲的治学禀性与表达风格也显得与众不同,他强烈的沟通激情与演讲天才曾经令许多听众倾倒,被人誉为一道划破技术时代天空的思想灵光,但是演讲词汇集的专著却常常受到崇尚严谨与实证的学者们怀疑和挑剔。  他的学生、读者不曾真正或完整地理解他的学说与思想,那些号称理解了他的人事实上误解或曲解了他,那些卖力在为他的理论作阐释的人实际上歪曲了他的本义。  记得另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科学家卢里亚曾断言&科学家的传记要比国王的传记乏味多了&,因为在国王的传记里充满了权力的角逐与宫帏艳情,这些都是平头百姓所乐于窥视的,而科学家的传记只能拘于职业生活,说不定还会冷不防冒出一串专业术语和公式,让圈外人发呆。但卢里亚同时又指出:&任何一本值得一读的传记,其最让人激动的内容是人格特质的描述与阐释,无论传主是一位诗人、画家,或是一位科学家。&而&人格特质的阐述应该是一幅有着许多街景的风景画&。说到&街景&的丰富,以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为传主的这本《隐匿中的奇才》最值得一读,尽管其内容侧重于思想与学术的流淌,其人生的&街景&却可以赛过半打国王。说来这只能怪国王的宫殿太瑰丽,御座太尊贵,一朝爬上去就不想再活动了,除非被人撵跑。相形之下,贝塔朗菲这帮科学家为了内心的精神冲动,也为了生计必须浪迹四方。搬家史便成为他人生一条挣不断的红线,映出他的人生的色彩,也牵出他的学术扩张史与治学禀性。这本传记即充分展示了贝塔朗菲的学术迁徙地图与精神半径,就让我们一同去追溯吧。  1924年,23岁的贝塔朗菲由维也纳大学毕业,先在阿尔卑斯山位于库夫斯坦的一个滑雪胜地邂逅一位&爱上他的大脑&的玛丽亚小姐,不久她成了贝塔朗菲夫人,并终生欣赏他的才智。在母校,他虽以才华换来了荣誉和教职,却未能摆脱囊中羞涩的窘况。新富的&山姆大叔&便趁机许之以利,猎来他的人头,于是,他们夫妇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人员的身份来到芝加哥大学。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他首次公开宣讲了一门学科,即他终身为之建构与阐释的一般系统论。也许是&山姆大叔&给的钱太多,贝塔朗菲夫妇潇洒地作了一次横跨全美的学术旅行。此时,&二战&爆发,许多科学精英别欧赴美,他们却返回了维也纳,做了第三帝国的顺民,成为人们从道德上指责他的唯一理由。二战期间尽管在学术上未受到纳粹政权的干扰,但他们却饱尝了饥谨与短缺的生活。为了挣稿酬改善生计,他于贫寒之中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潮评述》。战后,他怀揣10个瑞士法朗和厚厚的书稿去了瑞士,随后又迁至英国、加拿大。在渥太华大学,他发明了可用于癌症早期筛查的细胞学方法,后来被命名为贝氏方法。这是他在还原论研究方式与轨道上所取的最显赫的成果。名声鹊起后乐颠颠地东奔西跑,曾到美国18所大学作巡回学术演讲。1954年,已经53岁的贝塔朗菲接受福特基金会的邀请,又一次举家南迁到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而且告别生物学研究与教学,转入行为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59岁时,又从加州的洛杉矶搬家到堪萨斯州的托皮卡。没呆多久,又动身去了加拿大的埃德蒙顿,这是他学术生活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身兼生物学、心理学、科学哲学多个教席,完成了《机器人、人和思维》、《有机心理学和系统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三本专著。若想捕捉一点戏剧性亮点的话,他曾作为贵宾由加拿大被请到华盛顿参加尼克松总统的就职仪式,就是那位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而彪炳史册同时又因水门丑闻被迫辞职下台的共和党总统,但是贝塔朗菲却没有显出什么异样的激动,礼节性地参加了舞会、却未下舞池。舞会上不下舞池但搬家仍不知疲倦,65岁退休之后,还作了一次异动,搬到位于水牛城的纽约州立大学;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搬家了。教席却换成了社会科学系教授,并在理论生物学中心兼职。主讲的课程是有关系统科学与哲学的&科学、社会和文化&、&展望哲学和人类新图景&。在他的学术生涯即将完结之时,他蓦然回想起新婚燕尔时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玛丽亚,我应当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呢?还是应当做一位哲学家呢?&她回答:&我认为你最好以生物学作为职业,因为生物学家更被人们所需要。而且一个生物学家能够利用他所知晓的知识再去成为一位哲学家。&玛丽亚的建议确定了他毕生的学术轨迹。不过,最初的规划只设计了起点与终点。事实上如同他的搬家史的曲折丰富一样,贝塔朗菲的学术扩张史也不是线性的或平面的,它经历了由生物学行为科学精神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过程。此外还有数学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他的一般系统论学说的建构与阐释即是这一精神扩张历程的整合。由于他的出发点是生物学,所以在他的一般系统论中浸淫着一股不同于机械论气质的有机论传统、博物学传统与生态学姿态,甚至还不时流露出生物学与物理学观点和法则之间的冲突。譬如他坚持认为机械生命观无法解释生物学中的等终极现象(等终极现象最有戏剧性的表现形式是再生,蝎蜥再生失去的尾巴,蝾螈重新长出失去的肢体&&),这是因为有机体中存在一种神秘的定向能力。所以,无论在生物学,还是行为学、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他都顽固地拒绝单纯机械论的观点物理学的立场。他坚信生命处于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决不能完全地用物理学和化学定律来解释。而且他还痴迷地倡导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劝诫人们用尊敬之情来看待生命并学会彼此尊重。但是,最能表现贝塔朗菲清醒与睿智的是他游刃于机械论和活力论的夹缝之中。他既反对将生命的独特性等同于理化过程,又反对将其等同于神秘性。最终,他将生命引向开放的系统研究,通过系统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生命中的活力因素。同时又将生物学上对系统关系的认知与把握扩展到一般意义上的系统中去。即在科学上清晰地阐明有机系统的概念并把它发展成为一般系统论的观点。  1971年9月,70岁的贝塔朗菲到了纽约州大学为他宽许的退休年龄,但校方仍然决定延聘他,并送他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以他的名义举办了一次跨学科的系统论专题讨论会。全美的系统理论学者与哲学家聚集在水牛城,让他再一次感受到学术交流与交锋的乐趣。此时,他再也无力搬家了,但心脏病的发作让他几次客居医院,第一次在肯穆默西医院住了三个月。这一回他没有轻易认同这个他曾得到精心治疗与关照的居所。而是透过技术性的服务与照顾感受到人性温度的降低与人的自主性的丧失。他告诉他的学生们:&躺在医院里可不是什么舒心的事情,虽然我未曾蹲过监狱,在我看来,病人和犯人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巨大的。&有谁会带着心脏病去蹲监狱呢?但带着心脏病去住医院却是天经地义的。贝塔朗菲由一般系统论的眼光洞察到技术时代的政治与技术时代的医学,法律制度与医院制度的同构性,只是前者以正义的名目,后者以拯救的名目剥夺人的自主权利,隔绝社会交往和情感支撑。来不及完成这个体验中的个案研究,没有玛丽亚的抚摩,不管是额头或者是手心,贝塔朗菲带着淡淡的忧伤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由于未作张扬,法国科学家委员会仍提名他为当年的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当提名被送到奥斯陆之时,评委会才得知贝塔朗菲已经驾鹤西去,按规则他已无缘入围了。 三贝塔朗菲系统论在系统科学中的位置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系统科学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的一类新型的科学群。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管理技术等等许多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了展最快的一大类综合性科学。这些学科是分别在不同领域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如系统论是在30年代由贝塔朗菲在理论生物学中提出来的;信息论则是申农不解决现代通讯问题而创立的;控制论是维纳在解决自动控制技术问题中建立的;运筹学是一些科学家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问题的决策而形成的;系统工程则是为解决现代化大科学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问题而诞生的;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则是理论物理学家为解决自然系统的有序以展的控制问题而创立的。它们本来都是独立形成的科学理论,但它们相互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在发展中趋向综合、统一,有形成统一学科的趋势。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把以系统为中心的这 一大类新兴科学联系起来,可以形成一门有着严密理论体系统科学。早在60年代至理名言0年代之间,美国一些学者看到了系统工程的发展与有关的基础理论紧密相关、系统工程与控制论的大系统理论互相渗透的情况,就将系统工程称为系统科学,美国的《系统工程》杂志也改称为《系统科学》杂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萨缪尔森教授,在1976年国际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上的报告中,谈到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关系时,用幻灯打出一幅&心脏构型示意图&,说明它们合一情况。国际系统协会联合会主席、《国际一般系统论杂志》主编、美国宾厄姆纽约大学教授G.J.克利尔,在其发表的《关于系统的科学:新的科学测度》一文中,充分评价了系统科学的地位和功能及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他认为,20世纪下半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产生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联系的研究领域:一般系统论、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和人工智能研究等。所有这些研究领域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成功的结果。认为,现在这些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都被看作是关于系统的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系统论创立者贝塔朗菲,就把他的一般系统论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系统论是对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的描述和分析的理论;而广义系统论则是与应用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基础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等等是一般系统论应用的产物。他认为广义系统论可归结为一般系统科学。他还把这种广义系统论区分为&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很显然,贝塔朗菲的广义系统论与我们说的系统科学相近似。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系统科学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在各种不同的会议上讨论系统科学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种关于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的见解。其典型者有如下几种:一种见解认为,系统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有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系统概念是关于系统的基本思想;一般系统理论是指用数学形式描述的关于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的纯数学理论;系统理论分论是指为解决各种特定系统的结构与行为的一些专门学科,如图论、博奕论、排队论、决策论等等;系统方法论是指对系统对象进行分析、计划、设计和运用时所采取的具体应用理论及技术的方法步骤,主要指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的应用是指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的应用是指将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各个具体领域中去。如图2所示。再一种见解认为,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系统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系统学、系统方法学和系统工程学三部分。系统学有系统概念论、系统分类学、系统进化论。系统方法学有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系统方法学有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等。系统工程学是系统科学的应用领域,可定义为:系统工程学=系统方法+运筹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关于系统科学的内容和体系结构的最详尽的框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出来的。钱学森长期以来倡导系统工程,重视系统科学的研究。1979年他发表《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的文章以后,多次发表关于系统科学的观点,到1981年发表《再谈系统科学的体系》止,逐步形成了他的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钱学森把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类科学。他把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成四个台阶:居于第一层的是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工程技术层次;第二层有运筹学、巨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是系统工程技术的直接理论,属技术科学层次;第三个台阶是系统学,它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最高一层则是系统观,这是关于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的观点,是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和中介。其具体关系如图3所示。钱学森认为,系统学是建立系统科学严密体系的关键学科,它是整个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这个系统学,不同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它应该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归一概括出来的基础理论科学。钱学森认为,从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到协同学,虽然他们从各种角度研究系统,对系统学的建立作出一定贡献,得是他们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原来要用定量的、逻辑的方法描述整个自然系统的规律和模式会遇到两面三刀个不可克服和矛盾。第一个矛盾是牛顿力学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是可逆的,而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所描述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就是所谓牛顿时间与柏梅森时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自然增熵原理与生物进化论的矛盾,也就是自然界是由有序走向无序,不是由无序走向有序,即退化与进化的矛盾。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申农的信息论,维纳和控制论,都注意到了这个矛盾,论述了系统的有序性、目的性和稳定性的关系,把信息看成是负熵流,但都未能使无机界系统和生命系统统一起来,没有找到它们统一的计量模式。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从另一侧面找到了解决矛盾的突破口,他在不违背热力学增熵定律的情况下,用系统从外部吸收负熵流来抵消系统自然增熵而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理论,摆脱了二者的矛盾。但是这动态有序的耗散结构,是以系统的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的,&非平衡状态成为有序之源&。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哈肯提出的协同论则又比耗散结构论前进了一步。他用复杂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进而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的有序的自组织现象来说明无机界、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并且不论是在增衡状态,还是在非平衡状态都能适用。德国的物理化学家艾肯的超循环论,从分子生物学入手左究生物进化论问题,为无生命的大分子到原生细胞的进化建立了自组织系统的数学模型,完成了从化学系统到生物系统的进化机制、使系统科学又前进了一步。钱学森教授主张在吸取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学。他说:&我认为把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同贝塔朗菲、普利高津、哈肯、弗格里布、艾肯等人的工作融会贯通,加以整理,就可以写出《系统学》这本书。&系统科学的统一的体系结构,究竟建成什么样子的最好?目前也很难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是,大家对建立系统科学统一体系结构的做法则是一致的。本书中收录的系统科学类的学科,从基础理论到技术科学再到工程技术,共有18个学科。它们是: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论,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控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四系统科学的演化过程 一、20世纪40-60年代(老三论) &三论&几乎同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构成了20世纪综合性学科。 1、系统论&&贝塔朗菲 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Bertalanfy(贝塔朗菲)。他于1947年发表《一般系统论》。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系统论认为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即是系统。认为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由实体构成的递阶秩序,在许多层次的叠加中从物理、化学系统引向生物和社会系统;因此,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为拼为整体,必须考虑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了解各部分的行为和整体。 一般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有序,因为只有这样才使系统结构稳定;有目的,因为系统要走向最稳定的系统结构。 2、控制论&&维纳 控制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学者、数学家N.Wiener(维纳)。他于1948年发表了《控制论》一书,此书的副标题是&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此书指明了在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中,关于控制和通讯有着共同的规律。控制论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认为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就是控制,而系统的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就是反馈。控制论的思想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大影响。控制论提炼出了包括生物和人工系统极为广泛的一大类系统的共性和规律,提炼出的基本概念有:目的、行为、通信、信息、输入、输出、反馈、控制以及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控制论系统模型; 3、信息论&&香农 信息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数学家、工程师C.E.Shannon(香农)。他于1948年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标志了作为一门科学&&信息论的诞生。狭义信息论主要是研究有关电信的问题,是属于物理科学的范围。由于控制论指出了在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有着共同的规律,所以狭义信息论很快就发展为广义信息论,除了通讯外,还包括心理学、语言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各方面的内容。信息论成为探索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中共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并很快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信息论是关于研究各种系统中,信息的计量、传递、贮存和使用的规律的科学。信息论认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既不能脱离物质也不能脱离能量。是否传递了信息,用系统是否消除了事物的不确定性来量度;是否贮存了信息,用系统的有序度来量度。 (控制论从系统的外显的目的行为出发,把目的行为和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关联起来,概括成了一个反馈控制模型;香农信息论则避开所谓信息的语义,从信息的语法方面建立了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模型;冯.诺伊曼计算机则实现了一种处理信息的&物理符号系统&,这是人类智能物化的起点;) 二、20世纪70-80年代(新三论) 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建立。 1 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1969年 普利高津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统计力学所揭示的是孤立系统(和环境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平衡和近平衡态条件下的规律。但在开放并远离平衡的情况下,系统通过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旦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系统就有可能从原来无序状态自发转变到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2 哈肯&&协同学(Synergetics),1969年 哈肯发现激光是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状态时有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现象,但他也发现即使在平衡时也有类似的现象,如超导和铁磁现象。这就表明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关键不在于系统是否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而是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产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稳定的有序结构,这就是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哈肯还指出,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由少数慢变量决定,系统的快变量有慢变量支配。 3 艾根&&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 theory),1979年 在吸收进化论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艾根把生命起源解释为自组织现象,提出了一个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原理&&超循环。 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从宏观、微观以及两者联系上回答了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两者都被称为自组织理论。(国际上有关定量的系统思想发展基本上沿着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管理科学这三大学科在发展)。五关于系统论内容的一些介绍(一)开放系统与生命曾经有位学者这样表述道:&生命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件侥幸做成的艺术品,而理论生物学则要探索它是如何做成的?&面对这一问题,机械论和活力论有不同的回答。前者拘泥于简单还原观点,后者乞求于非科学的神秘因素。贝塔朗菲则独辟蹊径,通过&开放系统&来定义和描述生命体。开放系统通过持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而维持其动态存在,生命的新陈代谢就是这样一种过程。贝塔朗菲写道:&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们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这种动态的过程以一种稳态的形式出现。在有机体中,稳态的维持基于下列事实,即有机体是由复杂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方面,它们富有能量但在化学上呈随机性,结果有可能保持相当大的化学势能;另一方面,这些能量迅速而有控制的释放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所以,稳态得以维持。值得注意的是,贝塔朗菲所强调的稳态突出了生命系统的主动性。传统的机械论观点将生命体的行为看作是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结果,这是一种被动的生命观。贝塔朗菲针锋相对地指出,基本的生命行为恰恰是一种自发主动的过程。研究已经显示,器官的自律性活动,如心脏、呼吸中枢等的运动具有原始的自发性,而不是仅对刺激作出反应。当有机体处于一个缺乏外界刺激的环境中时,其正常状态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由此看来,对刺激概念必须作出修正。如果有机体基本上是一个自主的系统,那么刺激(外界条件的改变)并不引起一个过程而是修正这一过程,这就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与通常看法相反,并不是刺激而是内在状态同正常状态的距离&&需要,才决定了有机体的反应。这种需要对动物来说表现为寻找食物、交配等,在人类身上则有更高层次的表现。所以,贝塔朗菲认为在他的科学思想中,极其关键的核心内容是&有机体并不是被动地对刺激作出反应,而是一个在本质上能自主活动的系统&。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出发,贝塔朗菲还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进化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经考察后贝塔朗菲发现,开放系统的演化会伴随着逐步机械化这一事实。这就是说,原始的系统往往具有全能性或无限制的可能性,随着过程的展开,这些特征逐渐丧失,代之而起的是功能的精确化和固定化,无限的可能性被有限的现实性所替代。这就是系统演化的机械化过程。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生物的进化、个人的成长、社会的演化乃至人类思想史的进程,都体现出这种逐步的机械化过程以及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从人类的起源来看,人类的诞生正是以人类的祖先在体质上的原始性作为前提的。与动物相比,人类没有可以快速奔跑的四足,没有御寒的毛皮,没有高度发达的嗅觉和视觉,没有尖利的牙齿、强而有力的咀嚼功能等,但正是器官上的劣势给人以压力,潜力上的优势给人以能力,使人在形成过程中,通过意识的中介走上了一条跟动物完全不同的进化道路。人以自己的智力而不是体力去适应各种特殊环境。正是凭借智力上的优势,人类的足迹甚至踏上了月球。但这一进化途径同样值得反思,人类是不是该对自身如此发达的智力优势有所警觉,以免误入进化的死胡同呢?开放系统的概念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虽然贝塔朗菲并不是第一个使用开放系统概念的人,虽然这个概念仅仅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但他对这个概念的应用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是他使这个概念成为思维的多方面工具。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中,开放系统概念成了一把钥匙,不仅在生物科学,而且在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开启了许多新领域。(二)人类的独特价值近代科学诞生的几百年来,随着科学尤其是技术的迅猛进步,源于宗教和哲学的荣誉感日趋衰落,人性日益贬值,对此贝塔朗菲怀有深深的忧虑。他担心,这将使人成为千篇一律的产物而不是理应受到尊敬的独特个体。于是,探寻人类的本质,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开放系统的概念出发,贝塔朗菲首先看到的正是人类身上弥足珍贵的主动行为能力,这是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前提。关于自由意志,历来是哲学家们争论的课题。本世纪初,生理学家洛布曾以动物的向性实验①来推论高等动物乃至人的大脑也受制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控制,无自由意志可言。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同样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而把一切行为归咎于环境的控制。所以,设计更好的环境而非更好的人,才是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贝塔朗菲针锋相对地站在开放系统的立场上,以生命体的主动性来论证自由意志的存在,并将此看作是人的最高特征。他指出:&个体的不可预言性会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人类作为生命系统中最复杂的事物,充满着最高的个体自由。&忽视人的主动行为能力,也就是忽视人的创造性潜能。贝塔朗菲由此对受刺激/反应模式影响的教育理论表示关注。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只是把知识塞到学生的脑袋中,仿佛学生是一个空的容器,被动地等着装填。这一模式还导致了教师窒息学生的自发创造能力,把下一代培养成机器人似的消费者和无灵魂的科学家。所以,贝塔朗菲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及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强调:&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是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科学事业不仅要知道如何,而且还要补充人文意义上的为什么&。贝塔朗菲还进一步地对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作了阐述:&它们不是短期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但这却构成了人类的本质&&&出于一位人文学者的关怀,同时也出于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激情,贝塔朗菲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重建人类特有的尊严。这意味着要拒绝接受人类所有价值来自于生物学需要这一机械论观点,因为人类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超越了简单的生存需要。精神上的危机不是来自于生物学需要的受挫,而是来自于现代社会中生命的无意义,以及价值、前途、目标的失落。&一个病态的社会,其特征是极其简单的,这就是它为生物学需要提供得太多,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正是在力主弘扬&人性&这一意义上,贝塔朗菲拒绝还原论。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我们行为的方式,或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认为他只不过是物理、化学层次上的机器,他就会不愿为人类的远大目标和尊严而努力;如果人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动物,他就不会致力于使人类的创造性和同情心达到顶峰。由此可见,贝塔朗菲在他的理论中,始终一致地体现和把握人文主义这一思想,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结果都是围绕着这个基点而展开。所以对他来说,拒绝还原论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技术处理,而是服从于一个最高信念,这就是人类的独特价值。由于将人文性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贝塔朗菲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贝塔朗菲的思想远远超越了生命科学本身的范围,他为20世纪的科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也为我们对生命、进化、人性等问题的探讨留下了一些可供进一步思索的话题。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威望0 &活跃度67682 ℃&金币402 枚&积分417&精华0&帖子79&主题5&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威望0 &活跃度526 ℃&金币65 枚&积分65&精华0&帖子70&主题1&
奥地利的交响乐很美,很系统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威望0 &活跃度180540 ℃&金币99 枚&积分118&精华0&帖子6&主题0&
系统生物学概念的发展: 1)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 Van Dyne GM.1966);2)系统生理学(systems physiology, Sagawa K.1973);3)系统生物医学(system biomedicine, Kamada T.1992);4)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 Zieglgansberger W,Tolle TR.1993)。 5)系统医药学(systems medicine & pharmacy, Zeng BJ.1992);6)系统生物工程(system bio-engineering, Zeng BJ.1994);7)系统遗传学(system genetics, ZengBJ.1994)。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 1)系统论与生物学国际会议,1968 (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 贝塔朗菲,1950年&生物学与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奠基了系统生物学。 2)生物化学系统论与计算机模型研究国际会议,1989(国际分子系统生物学会议),1979年&超循环理论&奠基了分子系统生物学。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威望0 &活跃度180540 ℃&金币99 枚&积分118&精华0&帖子6&主题0&
3)19961ZengBJ在筹办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威望0 &活跃度10 ℃&金币2 枚&积分2&精华0&帖子25&主题0&
文理兼修,涉猎广泛,令人敬佩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系统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