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根据本文,并适当补充资料,为海瑞斗严嵩写个小传

人教版初中课标语文自读课本简介( 温立三)
自读课本,继承人教版以往语文自读课本编写的优秀的经验,吸收了近几年来各种语文读本的优点,渗透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尝试新的编写体例,突出自己的个性。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教材编写的又一件大事。
为什么要编写这套自读课本?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惟一的途径是多读多写。对这个问题,语文界早已取得了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四大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成为编写这套自读课本的理论依据。
具体说来,编写这套自读课本,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众所周知,随着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课时数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量越来越有限。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任务,越来越突出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大量的语文学习只能在课外,主要的语文阅读也应该靠课外。教科书主要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容量有限,一学期仅靠一本十几万字的教科书,远远不能达到多读书的目的,也很难根据课内所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运用。为此,我们编写了这套自读课本,供学生主要在课外自读。
二、加强课内外联系,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被普遍接受的语文学习观念。但现在课外阅读五花八门,市场上的课外读物眼花缭乱,不仅是学生,甚至连老师有时也不知选择、推荐什么样的课外读物给学生。这就可能导致两种倾向,或者是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这一行为,只有孤零零的一本教科书;或者是课外阅读非常盲目,甚至阅读一些不上档次的图书刊物。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尚可救治,&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可能非常有害了,它会败坏学生阅读的胃口,降低学生阅读的品位。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不利。杰克 伦敦这样告诉喜爱文学的年轻人:宁愿去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这句话的实质是,要多读高品位的作品,少读或不读一般的通俗读物。中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宝贵,所读的书一定不能滥,而要读得精,有选择地读。这套自读课本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名家名篇中选编出来的精华,紧紧结合课内单元而编排,让学生课外有书可读,有助于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三、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应该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兴趣阅读,在强烈的兴趣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接受熏陶,增强文化底蕴。有调查表明,学生普遍不喜欢教科书,原因是教科书中的选文偏于死板,离学生生活较远,缺少时代性,可读性不强;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学生觉得教科书太沉重,读起来带着一种强烈的功利目的,很不轻松。而自读课本并不这样,从编者来说,没有像教科书编写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选文更加灵活和自由,文章的时代性和可读性总是被放在第一位。如果说教科书编写考虑的因素太多(政府、审查、教师、学生),那么自读课本考虑的因素则相对单一,那就是基本只考虑学生这一个因素即可。所以,学生学习自读课本,读前,可以不一定带着沉重的任务(思考题)去阅读;读后,也不用总想着有作业,更不必想到考试;怀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交流,不讨论,一篇一篇往下读。这套自读课本正是想把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兴趣阅读,所以选文普遍趣味盎然。
四、体现教材的弹性,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弹性。编写这套自读课本,就是力图体现教材编写的弹性。我们知道,全国地域广大,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材如果没有一定的弹性,就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自读课本可以成为学生必备的课外阅读材料,甚至可以把部分内容移作课堂教学之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自读课本可以少用甚至不用,主要完成教科书规定的任务就算达到了最低要求。当然,弹性主要不是指用不用这套自读课本,而主要指用多用少的问题。因为如果对这套教材根本就舍弃不用,就无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连自读课本都不用,就很难指望能让学生阅读其他更有价值的课外书籍。
这套自读课本有什么特点?
给教科书编写配套的读本,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民国时期就有这样的做法。如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北新文选》、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活页文选》和上海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等。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语文界一致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为此,出现了不少如《课外语文》《新语文读本》《走近经典》等学生课外语文读物。人教社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从小学到高中的各套语文课本也均配以自读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这套自读课本,一方面继承了人教版语文自读课本编写的优点,另一方面吸收了近几年来语文教育界对读本编写探索的成果,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说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教科书单元相照应,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拓展阅读
人教版自读课本与这几年市场上的课外读物相比,它的优势之一是为自己编写出版的教科书而配套的,使自读课本成为教科书的自然合理的延伸,成为教科书进一步腾飞的翅膀。正因为考虑到它的延伸性,所以我们要让自读课本与教科书单元相照应,使学生阅读之后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内学习了一篇课文,同时又阅读了课外的三五篇文章。比如,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专题是爱国,自读课本选编的文章也是有关爱国题材的,如黄药眠的《我爱我的祖国》、郑振铎的《最后一课》、绿原的《读〈最后一课〉》、光未然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胡宏伟的《长江之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这些文章中,有的与某一篇课文关系极为密切,有的则显得稍微松散,但均与爱国主题有关。这是对学生进行集中的专项营养补充。由于这一套课标教材是以专题组元的,所以,与前一套义教教材相比,这一套教科书与自读课本的结合显得更密切了。学生读完教科书一个单元的五篇文章,再来读自读课本的十几篇文章,或者教科书与自读课本对照着同时阅读,自然实现了课内外的延伸与拓展。
二、每单元分若干小专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义教教材自读课本的编排,虽然也照应教科书的单元,但两者联系松散,基本只求文体上的一致。如教科书单元是散文,自读课本相对应的单元也是散文,在内容上这十几篇散文与课内的课文没有什么联系。这套自读课本则不一样,每个单元从各篇课文内容出发,拟出三五个专题,每个专题选编三五篇文章供学生集中阅读;这些文章或是对课文的补充,或是课文的延伸,或是与课文的比较。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专题是探险,教科书中有《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等五篇课文,我们根据这五篇课文的情况,自读课本设计了三个小专题:(1)挑战太空:包括《我能,你也能》(王赣骏)、《悲壮的两小时》、《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张允文)、《&挑战者&号追思》(郝铭鉴)四篇文章;(2)极地探险:包括《远征北极点》(位梦华)、《浮冰上的搏斗》(郑世隆)、《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三篇文章;(3)华夏履痕:包括《漂流长江第一人》(郭正刚)、《长城万里行》(刘雨田)、《死亡之旅》(王嵘)三篇文章。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说明文,自读课本根据这五篇课文的情况,分成四个小专题:园林之趣、文化遗产、街巷风情、名物小品。我们看到,每一个小专题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阅读,激起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根据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课,自读课本安排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玛丽?居里的《怀念比埃尔》、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节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四篇文章。读过这几篇文章后,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扩大阅读视野,同时也可能激起少数同学对玛丽?居里的兴趣,进而在课外展开更深入一层的探究。这就相当于进山探宝,我们这里是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方向的引导。
三、选文可读性强,内涵丰富,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多年来,广大师生对人教版自读课本普遍持欢迎态度,一致认为选文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有人甚至认为比教科书编得好,以致有些学生不愿读教科书而愿意读自读课本。有老师专门研究自读课本,探索使用方法。但实事求是地说,过去的自读课本还存在严重不足,如选文、编排、练习等都有急需改进的方面。就选文说,尽管贴近生活的时文多了,但往往经典性不够,文化内涵不丰富,语言毛病不少。这套自读课本在继承旧读本优点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选文的经典性,大量选编名家名篇,以加强文化的含量。如七年级上册《翻过那座山》共选87位作家的作品,其中名作家六十多个,约占全部作者总数的将近80%;七年级下册《大海的召唤》共有涉及76位作家,其中名作家有司马迁、刘义庆、鲁迅、闻一多、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郑振铎、萧红、梁实秋、三毛、丘吉尔、张爱玲、安徒生、光未然、吴晗、汪曾祺、郑敏、王蒙、茨威格、希克梅特、布封、高尔基、笛福、法布尔等。这些作品如一道丰盛的自助餐,争取大多数&菜&都是名&菜&,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克服名家作品可能高高在上、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缺点,我们在选编时注意了几个原则,一是浅显易懂,二是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三是故事性较强,四是语言有节奏感,便于诵读。其实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本,尽可能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导读文字置于文章之后,语言更具启发性与亲和力
义教初中语文自读课本,课文前没有导读文字,只有课后两三道思考题,称&想一想,查一查&;而与之衔接的高中语文读本,则每课前有一段提示,提示中含几个问题,课后则什么都没有。我们认为,初中的编排相对更符合阅读的规律,即先阅读再思考,而不是尚未阅读文本就先下手为强,强加给学生一段提示。但初中编排尚嫌不足的是只有思考题而没有给学生提供阅读帮助。这套自读课本,每篇文章后加导读文字。即让学生先读文章,再看提供的导读,以期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达到认识上的升华,或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或能让学生根据导读文字对文章进行再阅读和再理解。编者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视角来撰写导读文字,尽可能做到具有启发性和亲和力。它不是结论性的而是引导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亲切。请看:
一棵&愚蠢而不听话&的紫罗兰,请求造化把它变成一棵玫瑰花,最终却为一天的光艳照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得不偿失之举,是贪慕虚荣、不安现状的人的必然下场。读过这篇文章后,你怎样看待那棵&贪心的紫罗兰&呢?你想过为了实现理想,要付出怎样昂贵的代价吗?你觉得这种付出值得吗?
纪伯伦在《泪与笑》的引言中说道:&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他正是把自己的人生信念融注到&贪心的紫罗兰&这则人生寓言中,借濒死的紫罗兰之口道出了&生活的意义&。
(七年级上册《贪心的紫罗兰》)
当你看到英雄科马洛夫打不开降落伞、生命只剩两小时的时候,相信你一定很着急,你是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吗?这不是一篇虚构的小说,而发生在人类航天探险史上真实的一幕。科马洛夫是第一个为人类的航天事业而献身的宇航员。他的牺牲并没有吓退探索的人们,相反,更加激起人类迈向茫茫太空的勇气。看,那些频繁起落的航天飞机就是有力的证明。
你一定注意到了文章中生离死别前母子的对话、夫妇的诉情和父女的洒泪相别的场面,但请你特别注意科马洛夫告诉全国小朋友们的那段震撼人心的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请举生活中一二事例来进一步证明。
你崇拜科马洛夫这样的英雄吗?你从这位宇航员身上发现了什么闪光的东西?
(七年级下册《悲壮的两小时》)
这样的导读文字某种程度上是编者的读后感,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一篇短小的散文,引领着学生品味着文章的精华,给学生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五、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力、阅读面和获得资料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给许多课文附上有关资料:或作家介绍、轶闻趣事,或写作背景,或文章中某一个问题的课外资料,等等,试图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理解。例如,在阿西莫夫的《月球的奥秘和地球的历史》一文导读后所附一则&小资料&,作者临死前给自己写的一篇悼文《永别了,朋友》,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能进一步了解这位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奋斗的一生和伟大的人格;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在月球上》一文后附&作者小资料&,介绍这位俄国&航天之父&是如何在逆境中成才的;在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后附作者本人《在私塾》中的一段话,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梁实秋的《放风筝》一文后附三首写风筝的古诗,作为课文的进一步拓展;在琦君的《读书琐忆》一文后附楼肇明的一则评论琦君散文的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琦君的散文及其风格。其实,这些资料不光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它们同时也是&诱饵&,引领学生走向&风景&更美的地方。
六、思考题少而精,注重整体把握、多向思维和延伸拓展
义教初中自读课本后面的&想一想,查一查&,一般设计两三道题,这些题紧扣课文,注意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但它们全部是为理解课文本身而设计,缺少向由课文向课外&搭桥&的开放性练习。这显然不符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内外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理念。为此,这套新的自读课本继承了前一套课本重视语文基本知识的优点,并进一步精简思考题。
注重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想一想,母亲说这一天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时,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作者在本文中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注意课文的精彩处和难点:
阅读本文,要注意作者的写作顺序,看看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还要注意作者作者对长江的险峻和水势所作的精彩描写。
作者说:&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你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七年级下册《漂流长江第一人》)
尽可能让学生展开讨论:
&拥有并懂得珍惜,这就是快乐美丽的人生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七年级上册《欣赏生命》)
如何理解&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一标题的含义?你怎样评价作者逃学这一行为?
(八年级下册《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由课文向课外延伸阅读:
阅读本文,找一点关于鲁迅的资料,说说你是否喜欢鲁迅这个人,为什么。
(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
和同学们开个读书报告会,谈谈你阅读海伦的感受。
(八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书信两则》)
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读完这篇文章后,说说作者谈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并从大自然中再找一些类似的&文字&,说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七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
&&你同意给蝉平反吗?请你在炎热的夏季里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吧!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现象或结论,人们毫不怀疑它的正确性,但实际上可能包含着谬误。留心生活,看看你能不能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
(七年级上册《蝉和蚂蚁的故事》)
当然,我们知道,学生不一定思考这些思考题,我们也不要求全部完成。但引导他们读完课文后想想问题,谈谈感想,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一种爱动脑好思考的好习惯,语文的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厚,思想的锋芒也会越磨越锐利。
七、重视语文基础(积累字词、语句、语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自读课本注重整体把握,向课外扩展,但并不等于忽视语文基本训练。导读文字中,我们很注意篇章结构、字词句和精彩语段的点拨,尽可能不让学生读后只留下一般印象,而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如:
试找出文章中总括性的语句或语段,看看哪一句或哪几句的话意与何其芳《秋天》的诗意相切合。文中精警语句和语段很多,可根据你的喜好摘抄下来,着重品味。
(七年级上册《秋颂》)
比喻往往使表达形象、生动,使人印象深刻,作者是如何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请你也以地球为对象,造一两个比喻句,力求有一点新意。
(七年级上册《变幻多彩的地球》)
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时间具体到&零4天&。再用两三句话,阐释&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意味。
(七年级下册《别了,&不列颠尼亚&》)
找出文中二、三段中的三个排比句,并进行仿写。
(七年级下册《远征北极点》)
另外,每课设&积累词语&一栏,有的还让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这样,经过长期积累,词汇丰富了,语言基本功扎实了,学生的语感也就提高了。
八、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学习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教科书中已经渗透了这一理念,在这套自读课本中我们仍然贯彻这一精神。在选文方面,注意选编反映各学科内容的好文章,涉及文、史、哲、理、化、生的文章均入选;在思考题的设计上,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引导。请看:
读完这首诗后,你能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黑洞的特性吗?不妨在课外与有兴趣的同学一起,探究一下包括黑洞在内的一些天文现象。
(七年级上册《黑洞》)
读完本文,你增长了关于太空巡游的哪些知识?
(七年级下册《我能,你也能》)
这是语文与天文学的联系。
请你课外去了解一下人类基因组计划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同学中交流一下。
(七年级上册《DNA之歌》)
细胞是什么?它对于生命意味着什么?你能参考有关资料,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介绍细胞的短文吗?
(七年级上册《生命的基石──细胞》)
这是语文与生物学的衔接。
不妨读一读这四首歌词,或者唱一唱,让那美妙的歌声充溢整个校园。
(七年级下册《歌词四首》)
这首歌的歌词是经过了全国的征集活动,从五千多份作品中选定的。请你也以同样的题目,为这首曲子填词,并唱给同学听。
(七年级下册《长江之歌》)
这是语文与音乐的联姻。
寻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帮助理解《七子之歌》的思想内容。(七年级下册《七子之歌》)
根据本文,并适当补充资料,为海瑞写个小传。
(七年级下册《海瑞斗争的一生》)
这是语文与历史的结合。
通过这些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教科书&写在前面&所说的&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这些话的真正内涵,从而更加自觉地开展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如何用好这套自读课本?
自读课本为配合教科书而编写,与教科书相配套,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读物,教科书与自读课本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也许有人会问,这几年有好几套课外语文读本问世,能不能选用那些语文课外读物呢?当然可以,但如果充分考虑自读课本与教科书的相照应问题,考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则建议最好选用有教科书与它相配套的自读课本。这套自读课本就是专门为了与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配套,它必然有很强的针对性;而选用其他版本的读物,则是一种泛泛的阅读,它无法与语文的课堂教学建立密切联系。所以,选用人教版教科书地区的实验学校,最好选用这套自读课本。
如何用好这套自读课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用自读课本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教师在用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想着这样一件事,即与这套教科书相配套的,还有一套自读课本,它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为此,教师最好要拥有一套自读课本。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使用的问题。
在教学一篇课文前,一定要先看看在相应的自读课本单元中,有哪些文章可以与课内的教学结合起来学习。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我的信念》一文前,就可以预先布置学生阅读自读课本中&不朽的居里夫人&专题中的四篇文章;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文时,同时读一读自读课本中&永远的法布尔&专题中的三篇文章;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正的英雄》一文前,可先布置学生读一读自读课本中&挑战太空&专题的四篇文章:《我能,你也能》(节选)(王赣骏)、《悲壮的两小时》、《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张允文)、《&挑战者&号追思》(赫铭鉴);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胡适《我的母亲》后,可以读读自读课本中&回忆母亲&专题的三课:《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看看同是文化名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母亲。这样,老师就可以联系这篇课文讲解课文,学生开阔了视野,加强了对课文的某些背景情况的了解,能根据课文进行延伸拓展性阅读。这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带动了三五篇课文的阅读,何乐而不为?
二、掌握新教材的弹性,把握好教科书和自读课本中课文的&出&和&入&
这套教科书的特点之一是,与过去的教科书相比,弹性更大了,因而给老师们提供的活动空间更大了。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老师可以灵活处理教科书中的课文,如果有不满意的,即老师不喜欢教学生不喜欢学的课文,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即所谓&出&),或另选新课文补充进课堂(即所谓&入&)。而&入&的重要渠道就是这套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即可从中选出师生喜欢的课文,作为课堂教学的范文,也纳入考试的范围。也许有老师担心,教科书中的课文不讲,不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吗?考试考到了怎么办?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所谓完成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而不是按规定讲完了哪些课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有时课文讲此讲彼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是收获的大小。另外,现在的考试一般都不考课内考课外。考试,考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教科书上死记硬背的东西。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没有按规定完成所谓&教学任务&。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不能囿于教科书,还应包括自读课本和其他课外语文资源。
三、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自读课本的教学方法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自读课本的使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朗读。朗读法适用于对话较多或者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用分组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抒情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还适用于文言文。
复述。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情节跌宕有致的课文,如八年级上册《白天的星星》中&英雄本色&专题的五篇课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家园》中小说单元几个专题的课文等,都可以用这种复述的方法。
质疑。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课文,如遇疑难,可以通过查字典、工具书、找资料、讨论、请教老师等方法加以解决,对学生学多学少不必强求一律。这一方法适合于各类课文,但只能择其要者而从之,每篇课文都这么做就难了。
讨论。阅读前提醒学生注意动脑筋思考,也可以参考文章后的思考题,或由教师拟好讨论题,同学不定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此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类讨论题目在这套自读课本中设计了很多,如七年级下册《大海的召唤》第36课《在声音的世界里》的思考讨论题:&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音乐)属于什么样的人?作者最后说,&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真是这样吗?&这样的讨论非常有力度。
测试。这种方法以测试为主要形式,可分为老师测学生、学生测学生两种。学生测学生较难操作,教师应加强指导。测试题可适当采用或者改造课后练习题,还可以从比较的角度,联系该单元其他课文出题。
比较。可以把自读课文与学过的有联系的教读课文比较起来学习,如八年级下册教科书中胡适《我的母亲》一课与相应的自读课本《随鸟走天涯》中&回忆母亲&专题的三课写母亲的文章,从内容、写法、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自读课文中的文章进行比较学习,如七年级下册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中第66课《诗四首》,都是写鹰诗,可以让学生比较几位诗人笔下的鹰的形象和被赋予的性格有什么异同,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FastCGI Error
FastCGI Error
The FastCGI Handler was unable to process the request.
Error Details:
The FastCGI process has failed frequently recently. Try the request again in a while
Error Number: - (0x).
Error Description: ???,?¨u??í?ó
HTTP Error 500 - Server Error.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IIS)七年级下册
当前位置:>>>>>>>>>>
建议您使用IE7.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31 海瑞斗争的一生
节选自《论海瑞》(《灯下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有删改。标题是编者加的。海瑞(),明代著名的清官、政治家。吴晗(),浙江义乌人,历史学家。
海瑞,广东琼山〔琼山〕现在海南琼山。人。先世是军人。祖父是举人,做过知县。父亲是廪生〔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不大念书也不大理家的浪子,在海瑞四岁时便死去了。叔伯四人都是举人,其中一个中了进士,做过御史。
海瑞虽然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家庭,但家境并不好,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光收些租子是不够过活的。他母亲谢氏生性刚直严肃,28岁死了丈夫,便自己抚育孤儿,做些针线贴补过日子,教儿子读《孝经》《大学》《中庸》这些书。儿子长大了,尽心找严厉通达的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格。
这样,海瑞虽然出身于地主阶级,但生活并不宽裕,和穷苦人民接触的机会多,同情贫农、中农,对大地主有反感。另一面,他受了严格的封建教育,遵守封建礼法,在政治上也必然道往古,称先王,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中了举人以后,他做福建南平县学教谕(校长),主张学校是师长教学生的地方,教师有教师的尊严,不该向上官磕头。提学御史到学校来了,别的人都跪下,只有他站在中间,像个笔架,以后得了外号,叫笔架博士。
他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反对大地主。
淳安山多地少,地方穷苦。地主往往有三四百亩的田产,却没有分毫的税,贫农收不到什么粮食,却得出百十亩的税差。由之富的愈富,穷的就更穷了。徭役也是十分繁重,每丁少的出一两二钱银子,多的要十几两。弄得“小民不胜,憔悴日甚”。解决的办法是清丈,根据实有土地面积,重新规定赋役负担;是均徭,均是按照负担能力分配,按力量多少分配,没有力量就不要负担了。这样,农民的负担才减轻了些,地主们可不乐意了。
此外,他还做了不少事,改革了许多弊政。几年后,他总结经验,把这些措施编成一部书,叫做《淳安政事》。
特别传诵一时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拿办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这位少爷路过淳安,作威作福,吊打驿吏。海瑞没收他带的大量银子,还报告胡总督。此人冒充总督公子,胡作非为,败坏总督官声。弄得胡宗宪哭笑不得,只好自认倒霉。
一件是挡了都御史鄢懋卿的驾。鄢懋卿是严嵩的党羽,以都御史奉命出来巡查盐政,到处贪污勒索,还带着小老婆,坐五彩舆,地方疲于供应。海瑞捡了鄢懋卿牌告上两句照例官话,说淳安地方小,容不下都老爷的大驾。牌告说:“素性俭朴,不喜逢迎。”但是听到你以前所到地方,铺张供应,并不如此。怕是地方官瞎张罗的缘故。一封信把鄢懋卿顶回去,绕道过去,不来严州了。
连总督、都御史都敢惹,海瑞的名声逐渐传开了。封建时代的老百姓是怕官的,更怕大官。如今居然有不怕大官,敢顶大官的小官,敢替老百姓撑腰说话的小官,这个官自然就得到老百姓的爱戴了。
加上,海瑞很细心,重视刑狱,审案着重调查研究,注意科学证据和人情事理,几年中平反了几件冤狱。上官因为他精明,连邻县的疑难案件也调他会审了。这些案件的判决书后来都收在文集里,小说家剧作家选取了一些,加以渲染,几百年来的舞台上为人民所欣赏。《大红袍》《小红袍》《生死牌》《五彩舆》和一些公案弹词在民间流传很广,叫作公案小说。也正因为公案小说的流传,海瑞在政治上的作为反而被公案所掩盖了。
因为得罪了胡宗宪、鄢懋卿,虽然治理淳安的政绩很好,还是被排挤调职。1562年海瑞升嘉兴通判,鄢懋卿指使党羽弹劾,降职为江西兴国知县。
在兴国一年半,办了不少好事,清丈了田亩,减少了冗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其中最快人心的事是反对乡官张鏊。
张鏊做过兵部尚书,在南昌养老享福。张鏊的侄子张豹、张魁到兴国买木材,作威作福,无恶不作。老百姓气愤得很。海瑞派人传讯,他们倚仗叔父威势,不肯来。一天忽然又跑到县衙门大闹。海瑞大怒,拿下张豹,送到府里,反而判处无罪。张鏊出面写信求情,海瑞不理。张鏊又四处求情设法,居然这两个坏蛋摇摇摆摆回家去了。海瑞气极,写信向上司力争,终于把这两个坏蛋判了罪。
1564年海瑞做了京官,户部云南司的主事(户部按布政使司分司,云南司是管这一政区的税收的)。
两年以后,他弄清了朝廷的情况,写信给嘉靖帝,提出严厉批评,指斥皇帝迷信道教,妄想长生,二十多年不上朝,自以为是,拒绝批评,弄得君道不正,臣职不明,吏贪将弱,暴动四起。你自号尧斋,其实连汉文帝也赶不上。嘉靖帝看了,气得发昏,丢在地下,想了又想,又捡起来看,觉得说中了毛病。叹口气说:“这人倒比得上比干,只是我还不是纣王啊!”
海瑞早就准备好后事,连棺材都托人买了。嘉靖帝一听说这样,倒愣住了。不过后来还是把他关在牢里。嘉靖帝死后,海瑞被释出狱。
1569年6月,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应天十府包括现在江苏安徽两省大部分地方,巡抚驻在苏州。
这一年江南遭到严重水灾,夏秋多雨,田地被淹,粮食涨价,农民缺粮逃亡,情况很不好。
江南是鱼米之乡,号称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但实际上百姓生活很困苦,因为历史的关系,粮、差的负担特别重,加上土地集中的现象这20年来特别显著,大地主占有的土地越多,人民的生活便越困苦。特别是松江,乡官田宅之多,奴仆之众,两京12省找不出第二个。一上任,告乡官夺产的老百姓就有几万人。“20年来,府县官偏听乡官、举人、监生,民产渐消,乡官渐富。”真是苦难重重,数说不完。
怎么办?一面救灾,一面治水。
怎么办?要大地主退田,还给老百姓;贯彻一条鞭法。
救灾采工赈办法,把赈济和治水结合起来。闹灾荒粮食不够吃,请准朝廷,把应该解京的粮食留下一部分当口粮。闹水的原因,经过亲自勘察,是多年来水利不修,吴淞江淤塞了,太湖的水排不出去,一遇特大雨量,便泛滥成灾,得立刻疏浚。说做就做,趁冬闲开工,他坐上小船,到处巡视督工,灾民一来上工有饭吃,二来工程搞好可以解决水患,变为水利,热情很高,进度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完工了。顺带地把吴淞江北面常熟的白茆河也疏浚了。这两项工程对人民,对生产好处很大。并且用的钱都是海瑞从各方面张罗来的,没有加重人民负担。以此,人民很喜欢,很感激。
这样,他战胜了灾荒,也兴修了水利。
最困难的还是限制大地主的过分剥削。要大地主退还侵占农民的田地,等于要他们的命,不这样做,农民缺地无地,种什么,吃什么?海瑞采用了擒贼先擒王的办法,先从松江下手,先拿江南最大的地主乡官徐阶兄弟作榜样,勒令退田。这一来,乡官和大地主害怕了,着慌了。有的逃到外州县躲风头,有的只好忍痛退田。李贽记载这一件好事,加以总结,赞扬说:“海瑞卵翼穷民,而摧折士大夫之豪有力者,小民始忻忻有更生之望矣!”老百姓有活路了,大地主们却认为是死路。好事才开头,便被徐阶釜底抽薪,海瑞罢职了,贼没全擒到,反而丢了官,这是海瑞所没有预料到的,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必然的下场。
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关键,在海瑞看来,无过于贯彻执行一条鞭法。这个办法把复杂的赋役制度简化了,把实物赋税的大部分改为货币赋税。这样不只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是有进步意义的。海瑞不顾地主们的反对,坚持执行,终于办成了。成绩是田不荒了,人不逃了,钱粮也不拖欠了,生产发展了。当时的人民很高兴,很感激。后来史家的记载也说:“行条鞭法,遂为永利。”因此,海瑞是当时人民心目中的好官,是历史上有地位的政治家。
海瑞只做了七个月巡抚,便被大地主阶级撵下台,在家乡闲居了16年。
万历十年(公元1582)六月,张居正死。万历十三年,海瑞已经72岁了,被荐任用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还没到任,又调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照一般道理说,七十多岁的老人该退休了,但是,他想了又想,好容易才有着做一点实事的机会,虽然年纪大了,精力差了,还是一股子干劲,高高兴兴到南京上任。
明朝体制,南京是陪都,虽然也和北京一样,有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但不能决定国家大政,是安排年老的和政治上失势官员的地方,比较清闲。海瑞却并不因为闲官就无所作为,一到职就改革弊政,把多年来各衙门出票要街道商户无偿供应物品的陋规禁止了。他说:“要南京五城的百姓,负担南京千百个官员的出入用度,难怪百姓苦了!吏部是六部之首,怎么能不先想到百姓?”
当时贪污成为风气,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海瑞一辈子反对贪污,从做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作县官革去知县的常例(摊派在田赋上补贴县官的陋规,一种合法的贪污)。拒绝给上官行贿,有人劝他随和一些,他愤然说:“全天下的官都不给上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下的官都给上官行贿,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等小偷行径,却干不得!”知县上京朝觐,照例可以从里甲、杂项摊派四五百两银子以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觐年看成是收租的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上京,只用了路费银48两,其他一概裁革。做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事也婉言谢绝。做了多年官,过的依然是穷书生的日子。在淳安,有一天买了两斤肉,为他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见了,大为惊奇,当作新闻告诉人。罢官到京听调,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一点墓田以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了一所房子,用银120两,是历年官俸的积余。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立刻退回去。死后,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151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连丧事都是同官凑钱办的。看见这种情景,人们都忍不住掉下眼泪。
海瑞一生积极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是言行一致的极少见的清官。他恨极了贪官污吏,认为这是人民遭受苦难的根源,要根绝贪污,非用重刑不可。相反,像过去那样,准许贪污犯用钱赎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建议恢复枉法赃满八十贯(千)处绞的法律。还提到明朝初年,严惩贪污,把贪污犯剥皮的故事。这一来,贪官污吏恐慌了,着急了,生怕海瑞剥他们的皮,联合起来,反对海瑞。
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以后,海瑞整顿纪纲,援引明太祖时的办法,用板子打御史。贪污犯房寰怕海瑞揭发,弹劾海瑞,把海瑞骂得不像人,引起了三进士的抗议。攻击的和为海瑞申雪的人吵开了,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争论,当国的宰相呢,依然是徐阶的手法,两面都不支持;也不得罪,不参加斗争,希望“调停”了事。最后,房寰的贪污事实被全盘揭露,遮盖不得了,才把他免职,这已经是海瑞死后的事了。
明末人谈迁记这场争论说:“时人大为瑞不平,房寰今传三世而绝。”说房寰绝后是因为做了坏事。这虽然是迷信的说法,但是也可以看出当时和以后,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是同情海瑞,支持海瑞,歌颂海瑞的。
从当教官时不肯跪接御史时起,一直到建议严惩贪污,海瑞度过了他斗争的一生。
* * * * * * 
关于海瑞的戏曲和小说不少,但那里边的海瑞是文学形象,有不少虚构成分。这篇文章中的海瑞,则是严格按照史实写的,没有夸张和虚构。文章除了叙述史实以外,还有一些议论。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两个特点来?
不妨根据本文,并适当补充资料,为海瑞写个小传。
积累下列词语
胡作非为作威作福无恶不作釜底抽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亨小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