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我出生在黄河边上 开满牡丹花的地方,我从小我有一个愿望望

日期:,风和日丽,一次在蟠桃会上,瑶台开满了牡丹,仙女翩翩起舞,场面美丽极了&&
接着,我又想到了,每一朵牡丹花里都有一位小仙子,小巧玲珑,娇小可爱&&
咦!谁的长袖拂过我的脸颊?是牡丹的花瓣,软软的,柔柔的&&
啊,牡丹,你不愧是国花!
我忽然想起刘禹锡写的一首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静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啊!美丽的牡丹!你真是灿烂之花!你是中国的国花!
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
指导老师:...每一朵牡丹花里都有一位小仙子的相关内容日期:[安徒生] 一个星期的每一天 一个星期的七天想解脱一下,聚在一起吃喝一顿。不过每个日子都有许多事情要干,一 年到头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他们必须找一个奇特的完整的日子,可是只能每四年才有一 次:就是为了有条不紊地计算日时...日期:花仙子文件:FLASH 类型:FLASH儿歌 名称:花仙子 大小:4Kb 日期: 备注: 日期:花仙子 花仙子不但主题歌好听,衣服也漂亮。另外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花代表着什么。不过最吸引人的是波奇的感冒式的鼻音:“唉呦喂---娜娜小姐唉---”..... 羡慕她能用“花钥匙”的魔力变幻各种难以想象的漂亮衣服,盼望着那个帅气的李嘉文能快些赶上小蓓,陪她共同实现梦想日期:花仙子之歌 文件:MP3 类型:MP3儿歌 名称:花仙子之歌 大小:1827Kb 日期: 备注:点击播放按钮播放花仙子之歌 日期:花仙子之歌文件:FLASH 类型:FLASH儿歌 名称:花仙子之歌 大小:654Kb 日期: 备注: 日期:快乐加油站,宝宝开心每一天 孩子的笑声是世界上最美丽动听的声音,孩子的笑脸比花园里最鲜艳的花朵都灿烂。让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也是做父母的最大心愿。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宝宝呢? 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快乐就成了两份;不开心的日期:收获在每一天的努力中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8月24日,暑假后头一天上班。管老师一见我,头句话便说:“小杨,学校经过商量本学期让你来上一年级音乐课。。。。。。”后面的话已无暇听清,这消息太突然了。尽管当时学校面临...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    “当我们在小孩子的时代,我们那仁慈亲爱的母亲,一面在教给我们做许多的表情,一面在教给我们唱许多的歌曲;  她们没有课本,只是用着她们的口和手,一样一样的教给我们做,一句一句的教给我们唱;  我们见了,听了,觉得十分有趣,便也照样的做起来,唱起来;并且永久的记在脑子里。  从此遇到寂寞的时候,或是快乐的时候,我们便很自然,很得意的唱起来。”  这是1932年赵焕筠编的《春明儿歌集》里“卷首的话”,读着简直要落下泪来。  我拿到几本有关旧时童谣的书,夏天来了,每天大开着窗户坐在桌前看各种歌谣,风吹进来,儿时的回忆和那些舒缓踏实的感觉似乎突然就回来了。   我特别愿意把这些儿歌童谣都收集起来,把那些如今已经看不懂的,被时间吹散在风里的民俗和曾经的物件儿们整理出来,等某一天我女儿问到我的时候,讲给她听。  我希望她能听我给她念着儿歌童谣慢慢长大,希望她有个舒缓的童年,希望她有能力时刻发现美的事物和好玩的东西,无论顺境逆境,都有自娱自乐的本领。在她长大后,想起童年时,能想起我教给她的这些歌谣。
楼主发言:69次 发图:
  一、过水面以及辣辣罐儿 (一)    晚上临睡前看《儿女英雄传》,看到第十六回安老爷和邓九公吃饭,弄的家园里的瓜菜,自己腌的肉腥,并现拉的过水面,现蒸的大包子。。。不由得停下来,把这段多看了几遍,立刻就馋了。   北京人夏天好吃面,尤其是过水面。《北平歌谣》里专有一首叫《过水面儿》  《过水面儿》  香香窝儿,辣辣罐儿,苦麻儿,苣麻菜儿,  猪肉片儿,好大块儿,  羊肉打卤,过水面儿,  不吃不吃!两碗半儿。  这首儿歌不能念,我每念到“猪肉片儿,好大块儿”,就会开始咽口水。    过水面儿,把面条煮熟后,捞入温水或凉水中过一下,再盛入碗内,浇上浇头及菜码儿吃。面清爽适口。据北京旧闻丛书中说:后来把办事儿从中渔利,也叫“吃过水儿面”  这首儿歌里面的最有意思的是那几样菜码儿,“香香窝儿,辣辣罐儿,苦麻儿,苣麻菜儿”这是什么?是四种野菜。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护城河河边,墙根底下,都是野菜。像我们这么大的人很少有挖过野菜的,知道的也就是那些荠菜、车前草一类的。巧的是前几天收了本《北京地区食用野生植物和有毒野生植物图谱》,看见了这些香香辣辣的小苗苗。  香香窝儿即香蒿。辣辣罐儿俗称辣蒿。其根部微辣。这两种蒿草及俗称白蒿的茵陈蒿,是每年春天返青最早生长最快的野生植物。    苦麻儿,苣麻菜儿,是可以生食的野菜。味道微苦,这个现在草地里还能看得见,北京人认为吃了可以防火、消毒,很受欢迎。
  一、过水面及辣辣罐儿 (二)  北京人是讲究吃打卤面的,看唐鲁孙、齐如山、梁实秋、王敦煌各位先生的书,都能提到打卤面。在老北京,有人生三面的说法:“出生洗三吃面,生日寿面,人没了还有接三面”。  在《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里:  “那和尚睁了两只圆彪彪的眼睛,指着公子道:二十年又是这么高的汉子。明年今日是你抓周儿的日子,咱爷儿俩有缘,我还吃你一碗羊肉打卤过水面呢!再见罢!”  可见得生日吃羊肉打卤过水面还真是有这么一讲。  传统相声《大上寿》,您听听常宝堃常连安先生那个版本,里面有这么一段:  甲:大姑奶奶说:“我以寿礼为题,从羊上找出套吉祥话来。一边一只羊,炕上坐着我的娘,今天吃了长寿面--”  乙:怎么样?  甲:“面长福寿绵长!”  乙:真吉祥。  甲:老太太说:“谢谢,谢谢!”这会儿二姑奶奶过来了。  乙:二姑奶奶怎么说的?  甲:也是以寿礼为题。她送的是鹅,她说了:“一边一只鹅,炕上坐着有寿的婆,今日吃了长寿面--”  乙:怎么样?  甲:“面长福禄寿三多。”  乙:好!  甲:老太太说:“谢谢,谢谢!”  乙:该三姑奶奶的了。  甲:三姑奶奶也以寿礼为题,她送的鸭,她说了:“一边一只鸭,炕上坐着我的妈,今日吃了长寿面--”  乙:怎么样?  甲:“面长富贵荣华!”  乙:也很吉祥。  甲:老太太说:“谢谢,谢谢。”该老姑奶奶了。老姑奶奶念过书。  乙:有文化。  甲:还有毕业文凭。  乙:有资格。  甲:她的词儿特别好。  乙:那是错不了!  甲:也是以寿礼为题,她送的是鸡。她说了:“一边一只鸡,炕上坐的……阎婆惜!”  乙:啊?  甲:“炕上坐着有寿的,今日吃了长寿面,面长寿与天齐。”  乙:好!  甲:老太太说:“谢谢,谢谢!”  乙:别谢了!  甲:全拜完了寿,该吃面了。  乙:长寿面。  甲:什么卤好呢?  乙:羊肉卤。  甲:往日羊肉卤行,今天不行。今天是你妈生日呀。  。。。。。。
  齐如山先生在《华北民食考》里说:  “打卤面:最讲究的是鲜虾仁、螃蟹卤等,但那都是有一定时间所吃,平常则只是猪肉卤、羊肉卤两种,或素卤。至于牛肉卤则多事回教人所吃,并不普通。。。”  唐鲁孙先生讲的更有滋有味:。  “吃打卤跟炸酱所不同的地方,吃氽卤黄瓜丝,胡萝卜丝,菠菜,掐菜,毛豆,藕丝都可以当面码,要是吃勾氽的卤,则所有面码就全免啦。吃氽儿卤,多搭一扣的一窝丝(细条面),少搭一扣的帘子扁(粗条面),过水不过水,可以悉听尊便。要是吃混卤面条则宜粗不宜细,面条起锅必须过水,要是不过水,挑到碗里,黏成一团就拌不开了。混卤勾的好,讲究一碗面吃完,碗里的油仍旧凝而不泻,这种卤才算够格,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简单啦。。。”  上面这段里面提到了宽条儿细条儿帘子棍儿,专有一首北平儿歌讲到了这个,咱们以后再聊吧。
  这是1961年版的《北京地区食用野生植物和有毒野生植物图谱》,挺有意思,有些听说过不知道该怎么写的植物,也有像辣辣罐儿这样当时常见,现在已经看不懂的东西  
  二、北京童谣里的“矮糠尖儿” (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则之编辑出版了一本《汉英对照北平歌谣》,书中收录了214首老北京的童谣,读来颇有趣味。  有一首叫“小三儿”  小三儿小三儿,什么打拌儿?  青洋绉的裤子,白汗禢儿,  白汗禢儿锁着狗牙儿,  骑马穗儿,拧锅圈儿;  青辫穗儿,紧辫花儿,  左边掖着晚香玉,  右边掖着蔼康尖儿  鱼白袜子一道脸儿,  双脸儿鞋一道线儿。  这首童谣里的“蔼康尖儿”可真是把我看懵了,度娘里没有。这个词儿还频繁出现在许多儿歌里,从英语译文里看,它应该是,或者至少是罗勒属的。那么早就有罗勒了么?    直到收了本《北京土语辞典》,在旧京土语里,找到了蔼康尖儿。正字写为“矮糠尖儿”,那个条目说:  “矮糠”是一种草本植物,学名罗勒,白色小花,茎叶有香味,北京旧时串巷卖香花,卖栀子、茉莉、晚香玉和“矮糠尖儿”。它是矮糠的短枝,带有花朵。傍晚时,这种卖花声音韵悠转,是旧京风貌之一。  我觉得写这个词条的人,落笔时一定充满温情,也许眼里还含着点儿泪,反正这段话实在不像是辞典用语。  高凤山先生在《风俗趣闻--四季的吆喝声》中对卖花儿的吆喝有这样描述:  七月里卖花的,下过雨吆喝,空气显得那么新鲜,花显得那么香,吆喝出来也好听:  “玉兰花嘞,茉莉花啊,套花瓶儿,江西腊哎哎大红花儿,哎矮糠尖儿嘞。”  矮糠尖儿是一种草花,夏天开白花,味很香,过去常有卖的。。。
  二、北京童谣里的“矮糠尖儿”  我从小爱听曲艺,有个著名的相声八大改行,咱们常听的是侯宝林先生的,里面学了卖粳米粥、卖菜、卖西瓜的三位艺术家,其实还有一段长的是郭荣启、李寿增两位先生合说的《八大改行》,里面讲一个大青衣改行卖花,吆喝声里就有:“晚香玉,矮糠尖、玉春棒儿,茉莉花哟。”(玉春棒就是玉簪花的俗称。)  还有那段著名的京韵大鼓《大西厢》,现在好多青年相声演员也时不时学上一小段,里面有段描写西厢的唱词   红娘迈步往里走,呦,没留神险险儿没碰倒了他们家的影壁墙。  影壁前边爬山虎,影壁后头养鱼的缸。  茨菇水里头长,荷花茂盛半阴半阳。  红的石榴花,白的是玉簪棒儿,  蓝的是翠雀儿,绿的本是夜来香。  直竖竖的青饼子那个叫仙人掌,紫的白的二丁香。  葵花桂花是全都开放,这么一阵一阵打着鼻子放清香。  在那边总有那七个芯儿、六个瓣儿、弯着腰、呲着嘴儿的白天不香晚上香的玉,  绿蓁蓁的还有几盆子艾康。。。  说起西厢记,普救寺我去过,在山西永济,现在打造成了爱情圣地,普救寺在一个小山坡上,地势高低起伏,所以我觉得西厢里决不可能有天棚石榴金鱼缸,至于矮糠能不能种在晋西南,就不得而知了。说句题外话,要去了永济,牛肉饺子和烩麻花一定得去尝尝,有点儿意思。  小时候我们都住筒子楼,没有阳台没有空地,而我们的爹妈们那时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革命工作,一帮小孩儿们都送去全托,周末才接回家,就更别说谁家有闲工夫侍弄花花草草的了。  等到大家都有闲心养花了,就流行君子兰、昙花、四季海棠,再有巴西木发财树绿萝滴水观音。大家的笔记本旁边都摆着多肉、仙人球等等各种据说吸收辐射降低甲醛的绿植。  如此一来二去,那些江西腊矮糠尖儿们,就只活在那些浸着花香草香,伴着虫鸣的旧时童谣里了。
  好,好,旧时童谣里隐着上古的风、民俗的源、语言的化石、文明的溪流……说起来那意义大家都知道,但要谈得这么诙谐、晓畅、不失童趣,把孩子们唱童谣时那种得意、可爱和欢喜都融在里边,可不容易,恰对《春明儿歌集》里“卷首的话”做了最好的回应。  还伴着旧书与吃食啊,精神和口腹两不误,读来大脑共唇舌一同生津。期待楼主发更多!  另,“小三儿小三儿,什么打拌儿?”疑为“什么打扮儿”,可也?
  @清扬婉兮阿湄
17:25:36.0  好,好,旧时童谣里隐着上古的风、民俗的源、语言的化石、文明的溪流……说起来那意义大家都知道,但要谈得这么诙谐、晓畅、不失童趣,把孩子们唱童谣时那种得意、可爱和欢喜都融在里边,可不容易,恰对《春明儿歌集》里“卷首的话”做了最好的回应。   还伴着旧书与吃食啊,精神和口腹两不误,读来大脑共唇舌一同生津。期待楼主发更多!   另,“小三儿小三儿,什么打拌儿?”疑为“什么打扮儿”,可也?  —————————————  谢谢谢谢,终于有人看啦。你过誉啦。我会好好写,争取多整理一些。打扮那个,你说得对,可是我有点儿不知道该用哪个词,一会儿贴原文你来看看  
  小三的原文。。。有的时候中文意思暂不可考,看英文反而能猜个大概。      
  好帖,顶!
  我都好多好多年没听到过“江西腊”这名儿了,今儿冷不丁帖中一见,如见失散已久的亲人,好怀念啊。  我还特羡慕你那本61年的植物书,我生也晚,不知道“香香窝儿,辣辣罐儿”,但听多了“苦麻儿,苣麻菜儿”从不知道长啥样是啥味儿。你的那本书,看上去好好的样子。(流口水中……不光是为了野菜)  喜欢你的帖
  @化成大明
10:51:02.0  好帖,顶!  —————————————  多谢顶贴,有人看我就有动力啦  
  @故园遥望 谢谢,“江西腊”我还真是从童谣里才知道的,就是《打花巴掌呔》,我特喜欢这首歌,觉着词美腔也美。  打花巴掌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灯,烧着香儿啊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串枝莲儿,江西腊呀,海棠花儿。。。  头一回听的时候,以为是“姜心儿辣”,还琢磨是不是老太太吃多了烧心,嚼点生姜解腻  
  说到“打花巴掌呔”,顺带提一句,这个有好多版本,本来儿歌童谣依着年代地域不同,词句也相差很多。  但是这句“烧着香儿啊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串枝莲儿,江西腊呀,海棠花儿”我见过一版最后一句是“江西腊呀,矮糠尖儿”。我深以为是。您想,前面都是香花儿,矮糠也香,这才合逻辑。如果落在海棠花儿上,有点儿不合理。因为甭管人生三恨还是五恨还是多少恨,鲥鱼都是多刺,海棠毕竟无香。。。  
  苣荬菜,耳熟能详的曲麻菜一寸免冠标准像    
  古代采诗官,就采的是这种吧。  童谣在某些时候,就是预言啊
  在我国文学史上,儿歌童谣历史极其悠久,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估计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  据说儿歌一词是五四运动后才开始使用的,在这个字眼还没出现之前的几千年,在农耕大地上回荡的童谣都是谶语或者政治性的小儿语,小儿们一念叨,就必要天降异象或者改朝换代,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  
  自明代始,才有人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据说吕坤收集编撰的《演小儿语》是我国第一部儿歌集。  光绪26年即1900年,美国传教士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 出版了中英对照的《孺子歌图》,收集了150首在北京地区流传的儿歌,而且为每一首歌都配了照片。  何德兰太太一直担任慈禧太后的母亲以及北京的许多格格、福晋和贵妇的家庭医生,他们因此得知深宫之中不为外人所知的真相,目睹了清朝最后的岁月。   同时期,意大利使馆的华文参赞卫太东(Baron Vitale)收集整理了《北平歌谣》,民国二十一年(1932)商务印书局印刷了张则之的《汉英对照北平歌谣》。  
  1918年至1925年间,藉着《歌谣》周刊,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等一批“五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近世歌谣征集和研究运动。自此之后,一直有学者在收集整理儿歌童谣。  我特别爱看这一时期的儿歌童谣。没有书卷气,充满俚俗野趣,有天然的美感。内容极其丰富,风俗地理物产政治谜语节气无一不包。有些词句很有点儿我们小时候看的原生态暗黑系童话的味道。  
  我前面贴的图都是出自张则之的《北平歌谣》。我不知道张则之是什么人,只能查到彼时他是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员,
虽然,他还曾经和国立安徽大学文学院外语系的李香谷教授一起翻译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篇。  其实,好在还能看到有这些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儿歌童谣的书。有些湮灭在时间里的字眼从英文里还能窥出一点儿本来的意思。  
  楼主真好人也,谢谢贴图,让我时隔几十年,终于见识了苣荬菜。:))  江西腊,是小时候,我姥姥常养的花,不值钱,不艳丽,好像也挺皮实。自打搬离了住过十八年的胡同大院,后来又离开了家,就没再见过了,都记不清长什么样了。  说到“打花巴掌呔”,“海棠花儿”也无不可,因为它是北京四合院里爱种的花,花虽不香,但感觉香艳,念在嘴里也好听。  “光绪26年即1900年,美国传教士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 出版了中英对照的《孺子歌图》,收集了150首在北京地区流传的儿歌,而且为每一首歌都配了照片。”  ----这个,又钩起了我的兴趣,去搜了下,英文叫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我要去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这本书。最想要的是它的“配了照片”。  楼主你发现没有,你提到的那些老外搜集儿歌童谣,北京(北平)地区的居多;所以让我这个遥望故园的北京人特感兴趣。:)
  感谢万能的网!找到了《孺子歌图》,下载收藏。很好看,照片里的人,都穿得好臃肿。:)
  谢谢楼上朋友支持。  今天去稻香村,又没忍住,买了这一轮的节气点心 -- 芒种桑葚果。果然。。。嗯,有点儿齁。我不爱吃这种甜的点心,但是每看到出了节令点心,总是想再尝尝。    
  我的稻香村保留节目是:黄油枣泥、山楂锅盔、黄油起酥、酱甘露、肉末酸豆角、叉烧肉,还有一种短粗胖的肠。过春节的时候,会装上一个小点心匣子,每天翻翻拣拣挑一块儿吃,幸福感爆棚。。。  我想起来有一种节令食品 --- “重阳花糕”我吃着还行,像是酥皮枣泥和五仁月饼的孩子,枣泥馅里面有大块儿的金糕、核桃仁、青梅、桃脯、冬瓜条。  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北京果脯夹入馅心里,口味竟然也挺搭,我作为枣泥爱好者表示还挺喜欢。。。
  三 、小小子拿倒锤 之 烧猪烧鸭子与满汉全席
(一)  烤鸭这东西真怪,甭管天冷天热,反正有一段时间不吃就会有点儿想。鸭架子可得拿回来,还能至少片出一盘肉,再熬两顿汤。  今天说说一个“小小子”的旧时童谣。   【小小子,拿倒锤儿。开开怯屋子两扇门儿。  八仙桌子儿漆椅子儿,足蹬着脚搭子儿。  水满壶,洗竄子儿。四样儿菜有名景,  嫩根儿嫩韭菜,八大碗烩虾仁儿,烧猪烧鸭子儿。  天上大娘是个道人儿,撤下荤席摆素席儿。  叫声大娘吃饱了。上南台,听大戏。芭蕉扇儿,打蚊子儿。】    说到此,我又忍不住多看了几遍,咽了下口水。对,我想起《报菜名》来了:  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其实这段相声《报菜名》有许多版本,有的本子长点儿有的短点儿,基本都是从四干四鲜四蜜饯开始,至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汆活鲤鱼、板鸭、筒子鸡为止。  但是,真的有个全本,叫《满汉全席》,是将满席和汉席分开报,谓之小报,现在已经不再表演了。如今普遍引用的都是大报。  据韩子康讲述、薛永年整理的本子,这段是这样的   甲:这就要给您上菜啦。  乙:上什么菜?  甲:先给您端上来的是头号五簋饭十件……  乙:够阔气的。  甲:顺序给您端上来的是二号五簋碗十件,细白羹饭十件,毛鱼盘二十件,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撤桌,鲜果十撤桌……  乙:嚄!  甲:乌翅肋巴扇儿、后脖领儿、蒸猪、蒸鸭子、烧猪、烧鸭子、卷肝儿、鹿尾儿、七星大肘盘儿、松千儿、油饹儿,二十四个烧盘儿带小盘儿,一百零八通名珍异味在歌舞乐声中端上撤下,来往不绝。。。。。。  甲:这叫满汉全席。  甲:刚才给您上的全是满席。  乙:好!  甲:撤下去以后要给您换换口味儿。  乙:换什么?  甲:上汉席。  乙:汉席是什么?  甲: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甜碗、四点心。。。  您看见了吧,烧猪烧鸭子在满席里边呐。    这个童谣,仅就字面来说,有俩个地方我特想聊聊,一个是“竄子儿”,一个就是今天想聊的“嫩根儿嫩韭菜,八大碗烩虾仁儿,烧猪烧鸭子儿”。
  哟,发现顺序贴了,我是写好了粘贴过来,一插图乱了,强迫症表示我刷个屏,再来一次,各位看官抱歉  三 、小小子拿倒锤 之 烧猪烧鸭子与满汉全席 (一)  烤鸭这东西真怪,甭管天冷天热,反正有一段时间不吃就会有点儿想。鸭架子可得拿回来,还能至少片出一盘肉,再熬两顿汤。  今天说说一个“小小子”的旧时童谣。   【小小子,拿倒锤儿。开开怯屋子两扇门儿。  八仙桌子儿漆椅子儿,足蹬着脚搭子儿。  水满壶,洗竄子儿。四样儿菜有名景,  嫩根儿嫩韭菜,八大碗烩虾仁儿,烧猪烧鸭子儿。  天上大娘是个道人儿,撤下荤席摆素席儿。  叫声大娘吃饱了。上南台,听大戏。芭蕉扇儿,打蚊子儿。】    这个童谣,仅就字面来说,有俩个地方我特想聊聊,一个是“竄子儿”,一个就是今天想聊的“嫩根儿嫩韭菜,八大碗烩虾仁儿,烧猪烧鸭子儿”。    说到此,我又忍不住多看了几遍,咽了下口水。对,我想起《报菜名》来了:  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其实这段相声《报菜名》有许多版本,有的本子长点儿有的短点儿,基本都是从四干四鲜四蜜饯开始,至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汆活鲤鱼、板鸭、筒子鸡为止。  但是,真的有个全本,叫《满汉全席》,是将满席和汉席分开报,谓之小报,现在已经不再表演了。如今普遍引用的都是大报。  据韩子康讲述、薛永年整理的本子,这段是这样的   甲:这就要给您上菜啦。  乙:上什么菜?  甲:先给您端上来的是头号五簋饭十件……  乙:够阔气的。  甲:顺序给您端上来的是二号五簋碗十件,细白羹饭十件,毛鱼盘二十件,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撤桌,鲜果十撤桌……  乙:嚄!  甲:乌翅肋巴扇儿、后脖领儿、蒸猪、蒸鸭子、烧猪、烧鸭子、卷肝儿、鹿尾儿、七星大肘盘儿、松千儿、油饹儿,二十四个烧盘儿带小盘儿,一百零八通名珍异味在歌舞乐声中端上撤下,来往不绝。。。。。。  甲:这叫满汉全席。  甲:刚才给您上的全是满席。  乙:好!  甲:撤下去以后要给您换换口味儿。  乙:换什么?  甲:上汉席。  乙:汉席是什么?  甲: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甜碗、四点心。。。  您看见了吧,烧猪烧鸭子在满席里边呐。
  三 、小小子拿倒锤 之 烧猪烧鸭子与满汉全席 (二)  据《北平风俗类征》:  ?都城风俗,亲戚寿日,必以烧鸭烧豚相馈遗。(竹叶亭杂记)  ?烧鸭子,按即用填鸭子,故极肥脆,以片饽饽夹食之。(光绪顺天府志)  ?北方善填鸭,有至八九斤者。席中必以全鸭为主菜,著名为便宜坊,烩鸭腰必便宜坊始真,宰鸭独多故也,尤以挂炉烧鸭为长。(都门琐记)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在应酬席面上烧烤一处只有烧小豚、烧鸭两味。  由此可见,烧猪烧鸭子历史很久远,而且在满族饮食里是常见的大菜。  说起“满汉全席”,爱新觉罗瀛生在《老北京与满族》里讲过:  其实纯属虚构杜撰。满汉全席之称来源于著名相声演员万人迷的一段贯口词《报菜名》,后来传来传去竟被讹称为“满汉全席”。  不过,清朝宫中的饭局确实很多,而且。。。很难吃,无论是节庆大典还是家常饭菜,都是各有规矩份例,丝毫不得改动增删,时间又紧,无冬历夏,一声令下,就得迅速用黄云缎包好从御寿膳房往内廷端,吃一看二眼观三,那么多菜自然不能都现炒现吃,否则皇上还不得急得拍桌子。    要是赶上皇上请客,宴请文武百官,就更得提前准备停当,这类宴会排场自然极大,分为“满席筵桌”与“汉席筵桌”,由膳食主管部门光禄寺的官员亲自验看,(光绪朝光禄寺裁撤,宴席由御膳房承办,内务府笔帖式验看)。    至于味道,据说当时京城有“十可笑”: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能位列十可笑之首,那味道也就可想而知啦。
  哦,对了,目前为止,书的图片是我自己的,那些吃的比如面条烤鸭的图都是网上的。天涯上人多,虽然我的贴子人气不旺,但是万一有相关人士看见了呢,如果我用的图片有问题,请您跟我说。多谢。
  继续自说自话。  这贴的开篇我用了1932年赵焕筠编的《春明儿歌集》里“卷首的话”。就像我不知道张则之是谁一样,我也不知道赵焕筠是谁,我猜应该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因为能查到的资料就是下面一条:  1935年为国家规定的儿童年,同年7月间,北平平市教育界及艺术界为提倡儿童读物,及儿童艺术辅助教育效能起见,特发起举行儿童读物书画联合展览会,而且赵焕筠写过《理想的儿童读物:应该建筑在现代儿童自己的基础》。      
  《春明儿歌集》的插画都很有意思    您看有没有点儿丰子恺漫画的意境在里边  
  我还有一本195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北京儿歌》,封面是“奂匀整理”,我疑这本仍旧是赵焕筠整理收集的。这本标明了绘画的人是赵白山。  奂匀版《北京儿歌》画风明显与前面不同,很像微博微信上看的50年代新亚书店那些宣传画的风格。    
  @生计逐日营
22:28:05  我还有一本195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北京儿歌》,封面是“奂匀整理”,我疑这本仍旧是赵焕筠整理收集的。这本标明了绘画的人是赵白山。  奂匀版《北京儿歌》画风明显与前面不同,很像微博微信上看的50年代新亚书店那些宣传画的风格。  -----------------------------  这本书,我似乎好像是有的。:) 第22页是不是《谁跟我玩》?  楼主你的帖子好看,又涨姿势,你若继续“自说自话”,我也依然闷头苦追。
  @故园遥望
13:48:29.0  这本书,我似乎好像是有的。:) 第22页是不是《谁跟我玩》?   楼主你的帖子好看,又涨姿势,你若继续“自说自话”,我也依然闷头苦追。  —————————————  22页果然是“谁跟我玩儿”,这也是我特喜欢的一首儿歌。  咱们一起来玩儿吧!  群口就是比单口的热闹好玩儿呀    
  【小小子,拿倒锤儿。开开怯屋子两扇门儿。  八仙桌子儿漆椅子儿,足蹬着脚搭子儿。  水满壶,洗竄子儿。四样儿菜有名景,  嫩根儿嫩韭菜,八大碗烩虾仁儿,烧猪烧鸭子儿。  天上大娘是个道人儿,撤下荤席摆素席儿。  叫声大娘吃饱了。上南台,听大戏。芭蕉扇儿,打蚊子儿。】  ----  这 小小子 是不是系列儿歌?  最出名的是那个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着嚷着要媳妇儿。
  @关粉儿
20:33:14.0  【小小子,拿倒锤儿。开开怯屋子两扇门儿。   八仙桌子儿漆椅子儿,足蹬着脚搭子儿。   水满壶,洗竄子儿。四样儿菜有名景,   嫩根儿嫩韭菜,八大碗烩虾仁儿,烧猪烧鸭子儿。   天上大娘是个道人儿,撤下荤席摆素席儿。   叫声大娘吃饱了。上南台,听大戏。芭蕉扇儿,打蚊子儿。】   ----   这 小小子 是不是系列儿歌?   最出名的是那个   小小子儿,   坐门墩......  —————————————  我看过的小小子是挺像系列儿歌的。但是这个拿倒锤和其他的小小子风格很不一样。  有一首和坐门墩相近的是这么说的:  小小子儿,坐井台儿。  摔个跟头捡个小钱儿。  又买米,又买盐儿。  又娶媳妇儿又过年儿。  
  @生计逐日营
20:24:32  -----------------------------  握手!一起玩儿。  这首儿歌,电影《城南旧事》里用了后半段,从“鸡蛋鸡蛋磕磕”开始,字句略有不同,特别是味儿。  上一回我跟人聊起儿歌的时候,还批评了下这首儿歌……的最后一句,“烧了姑娘鼻子眼睛”,有点儿绕嘴,电影里处理是把“姑娘”省了,改成“照照鼻子眼睛”。因是念给小小孩儿,最后点点娃儿的鼻子眼睛,句子一长,不太顺溜。
  小小子系列真有趣,中心思想总是“娶媳妇儿”。:))  后面这一首里,提到“捡个小钱儿”,这小钱,是过去那(对我来说无比复杂)的钱币体系里的一环,小时候,我姥姥给我念叨过很多次,“一个大钱”(简称“一个大”)合多少枚小钱儿,然后又有什么“制钱”,“一个子(三音)儿”等等的名称,把我弄得极晕,从来没听懂过。  但是一个小钱儿肯定是不值什么钱的,但这小小子儿,居然给安排了那么多用场,想来也是个不明白钱的大小多少的,真是有趣又可爱。
  @故园遥望
13:48:29.0  这本书,我似乎好像是有的。:) 第22页是不是《谁跟我玩》?  -----------------------------  哈哈,突然想起一句不太恰当但好像又挺贴切的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其实说起儿歌童谣,我自己好像没经过真正的童谣阶段。小时候,正逢爸妈都努力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工作高于家庭的年代,大院儿里小孩儿们都被送去全托,印象里几乎没有人教给我们念儿歌,我就学了个“斗斗斗斗飞”就没了下文。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爸不在北京工作,一回家来就教我背唐诗,我于是很小就进入了唐诗阶段,我小时候是个药罐子,记忆里常常一边喝着北大医院各种自制的合剂,一边背着一些思夫思妇的诗。比如李白的《关山月》,就是一个我怎么也背诵不过去的坎儿。至今念着也有点儿不是味儿。   我真正的童谣启蒙应该是电影《城南旧事》,宋妈摇着蒲扇给英子和弟弟念叨:鸡蛋鸡蛋磕磕以及槐树槐,听来特别有趣,以致于后来会背这两首儿歌的时候,眼前老晃着城南旧事的场景。  
  我刷一下屏,太爱这张剧照了  
  @生计逐日营
14:52:59  哟,发现顺序贴了,我是写好了粘贴过来,一插图乱了,强迫症表示我刷个屏,再来一次,各位看官抱歉  三 、小小子拿倒锤 之 烧猪烧鸭子与满汉全席 (一)  烤鸭这东西真怪,甭管天冷天热,反正有一段时间不吃就会有点儿想。鸭架子可得拿回来,还能至少片出一盘肉,再熬两顿汤。  今天说说一个“小小子”的旧时童谣。  【小小子,拿倒锤儿。开开怯屋子两扇门儿。  八仙桌子儿漆椅子儿,足蹬着脚搭子儿。  ......  -----------------------------  我在北京时,就喜欢吃烤鸭
  @生计逐日营
22:28:05  我还有一本195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北京儿歌》,封面是“奂匀整理”,我疑这本仍旧是赵焕筠整理收集的。这本标明了绘画的人是赵白山。  奂匀版《北京儿歌》画风明显与前面不同,很像微博微信上看的50年代新亚书店那些宣传画的风格。      -----------------------------  这画好看
  各位看官,容我歪个楼跑个题,既然说到了50年代的儿歌,顺带说说一种50年代到80年代的人记忆里的饮料,那一瓶降了暑气暖了心的北冰洋成么,这一篇就算是旧时童谣周边产品可还行?  北冰洋汽水,从当年辉煌的国宴饮料到废弃停产再至重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双乐水淹七军”事件。一切都从一本《地方国营北京市食品厂产品说明》聊起。。。
  四、致北京饮料界的大白 -- 那些年,我们一起爽到打嗝的北冰洋(一)  得了一册《1958年地方国营北京市食品厂产品说明》,里面夹了张产品批发价格表。厂址是永定门外安乐林。    安乐林路,原属崇文而现归东城,现在的天天家园小区早先是个老厂子,工厂就归属于这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地方国营北京市食品厂”,也就是北冰洋的前身。    我是看着菜谱也会流口水的人,捧着这本产品说明看,就像读一本美食小说那么有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说起夏季的冰凉符号,“北冰洋”肯定占着一席之地。透心凉的汽水儿,一定得掰开一根一根嘬的双棒,拿勺擓着吃的袋装冰激凌,这些都是深藏在记忆里的滋味。  大热天儿,喝瓶冰镇汽水儿是件极爽的事,大人拿瓶起子给撬开盖儿,“呲”的一声,瓶口里冒出一阵白气儿,随之飘出来浓郁清甜的桔子香以及气泡翻滚的沙沙声。喝一口,气儿足,杀口,一股凉气一线封喉,如果气息没捋顺,这一口下去能让汽水儿给噎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也喝不了冰镇北冰洋啊。  
  四、致北京饮料界的大白 -- 那些年,我们一起爽到打嗝的北冰洋(二)  产品说明里有几段挺有意思,我摘录出来给您看看:  酸梅汤类:  按前信远斋的做法,成份规格,都保持原有风味
  今年按照防疫站的指示,生产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化的梅汤,以普遍供应  (原来防疫站是汽水厂的上级单位)  冰棍类  品种有牛奶、小豆、红果、桔子、杨梅、鲜菠萝、巧克力等。  冰棍中蛋白质及脂肪等含量较之全国各处均高,这是本市的传统做法,故松软味浓甜凉适口   (松软味浓甜凉适口,八字道尽记忆里的牛奶冰棍)  冰淇淋类  配料定额的控制方法,与冰棍相同,配得料汁以后,要经过高压均质泵,以2000磅以上的压力,将脂肪球打细,使其膨胀率加大,成品即格外松软细腻。  双把雪糕双双并立,色彩鲜艳故又有鸳鸯冰棍之称,是除清凉消暑以外,还具有另一种情调  (话说我一直以为是双棒雪糕,原来是叫双把)
  鲜桔汁  饮用方法:以本品一份与约三份之已煮沸水或苏打水混合饮用冷热随意。并可以冲入牛奶,以哺婴儿,久为托儿所及主妇们所采用。  (从没见过这么文雅而温情脉脉的产品说明)    还有金糕,我记得小时候管山楂糕叫金糕、山楂条叫金糕条,我一直没琢磨明白这个字眼,明明是红色的为什么叫金糕?也许是京糕?再往后,无论是稻香村还是护国寺小吃,好像标示的都是山楂糕。这回看了这个册子,发觉原来正字确实是金糕。    看着看着,老觉得眼前能看到一个厂子,午后,楼道里光线昏暗,楼层挑高非常高,一走进来就特别凉快,沿着台阶上楼,某个办公室大开着门,屋里面对面摆着几张旧桌子,有位老同志,穿着一身蓝衣服,带着大眼镜,胳膊上套着一副大套袖,面前摆着一摞稿纸,他端着大缸子,吹吹漂着的茶叶末,呷口茶,小心地放下茶缸,认认真真地写下了那些文字。  这个册子里,有很大篇幅是描述汽水类产品。当年汽水的口味可比现在多:柠檬、樱桃、香蕉等花色汽水以及苏打水、盐汽水,更不用说经典的橘子汽水儿了。
  我没喝过盐汽水,以至于看《爱情公寓》美嘉”一口盐汽水喷死你“的时候,以为是上海才有的老饮料,没想到当年北冰洋就有生产。
  四、致北京饮料界的大白 -- 那些年,我们一起爽到打嗝的北冰洋(三)  作为北京的老牌儿饮料,北冰洋厂也自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1936年,北冰洋的前身私营北平制冰厂成立,厂址在南城天桥禄长街,后来被日本人占了,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军管处接管,定名为北京市新建制冰厂。  1950年开始生产汽水,同年,正式注册“北冰洋”商标以及雪山白熊的商标图案。并在这一年改名为北京市食品厂。  1954年,正式落户原崇文区,现在的东城区安乐林路。  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地方国营北京市食品厂,同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与上海迁入京城的的屈臣氏合营,该厂所有美国造的设备包括箱子瓶子甚至铅笔都装在火车上连锅端到北京。  1969年厂名再度变更为北京市人民食品厂,先后增加军需品罐头生产。抗美援朝时有梅菜鸭、香菇炖鸭、泥肠等。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承接军工红烧肉、酸辣菜罐头。。。  1985年,改制成立了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    (我在网上看见的这张照片,不知为什么总觉得似曾相识。)  可惜北冰洋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谁知最终废在了百事手里。上个世纪伴随着招商引资的大潮,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作经营成立了4家合资公司,北冰洋商标作价入股。此后百事几次增资成为控股方。   这就不得不提到国产饮料界著名的“两乐水淹七军”事件。  1994年原国家经贸委、轻工业部先后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公司签订了《长期共同发展计划备忘录》,允许“两乐”各自合资再建10个新厂。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利用外资改造国有老企业“的方针。  原轻工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先后强制天府可乐、北京北冰洋等中国最好的八大饮料企业与”两乐“合资。当年全国八家实力最强的老国有碳酸饮料厂家:重庆的天府可乐、广州的亚洲汽水、北京的北冰洋饮料,山东的崂山可乐、上海的正广和、沈阳的八王寺汽水厂、天津的山海关等。最终,只剩下上海的正广和一家没有被“洋化”。    (这是微博上看到的,日晚报对此事的报道)
  四、致北京饮料界的大白 -- 那些年,我们一起爽到打嗝的北冰洋(四)  国内的工厂变成了国际饮料的灌装厂,合资企业获得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渠道,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慢慢消灭了国内强劲的竞争对手。  自此,北冰洋汽水的产量一再下降,直至最后停产;百事可乐的产销量逐渐递增,与可口可乐大有‘两分天下’之势。而北冰洋最终淡出了北京饮料市场。。。  2007年,中方经过谈判,要回了“北冰洋”商标,作为交换条件,中方在2011年3月底之前,不能以“北冰洋”品牌生产销售碳酸汽水和饮料。。。  看着这些资料,让人唏嘘,老国企,都太实诚了。当年的国宴饮品,竟沦落到如此委屈的地步。  我看过一篇文章,描述北冰洋曾经的辉煌:  “安乐林路的老街坊们还时常能回忆起当时在汽水厂门前排队拉汽水的场景,有钱你也别想买到,都得凭票。最火的时候,在北冰洋食品公司等货排队的汽车从永定门外安乐林的厂子里开始,一直能排到沙子口外,一般车都是直接到生产线上去等货,出来一箱拉走一箱。工厂里的机器一天连轴转都供不应求。”  从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到落寞萧条,作为一个曾经在通信行业工作过的人。这种失落我挺能体会。  各行业都得创新,行业有冬天,一般来说,冬天过去了春天总会来。可我总觉得食品行业是挺特殊的,爱吃饺子的韭菜鸡蛋可以吃一辈子,爱喝啤酒的灌完了德国自酿鲜啤,真到撸串的时候还得配上燕京才行。我是外行,所以总觉得民族食品饮料行业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所幸,同样是老字号的义利在2008年开始托管北冰洋品牌。  如今,北冰洋又重生了。换了包装、研发了新配方、现在大兴的百年义利旗舰店可以吃可以玩。。。  而这些故事,也都藏在了故纸堆里。只剩下冰凉清甜的橘子香。  希望这些民族老品牌发展得越来越好    注一下:  1、这篇配图除《1958年地方国营北京市食品厂产品说明》,均来自网络。  2、有关”两乐水淹七军“的后续,天涯上我曾经看到重庆天府可乐启动商标品牌诉讼的相关文章。  3、《法制晚报》前几年刊登过有关北冰洋的详细报道。
  喝个北冰洋,一会儿回到童谣里。对了,北冰洋现在有易拉罐了,橘子、橙子还有酸梅味儿的都好喝。
  读来好亲切!楼主好文娓娓道来,即亲切又颇令人感伤!
  恩,慢慢的回忆,支持国产品牌,但也要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而不是添加各种无益的成分
  好亲切的童谣,有好些我都不会念了,怎么能够传下去呢
  多好的帖子啊
  北冰洋这篇真好,独立拉出来吧;或者,楼主有微信不?传播传播。现在一堆良莠不齐的怀旧忆旧微文,很少这么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有干货的。  双把雪糕叫“双棒儿”,似是口语化图个顺嘴的成果;我们家也从来不用“金糕”这个大名,都是“山楂糕”“山楂条”“山楂片”地叫。  好吃、好喝,本来就是个感觉啊,当然主观得很。人的味蕾,好像永远牵连着童年时的故乡,故乡的童年,当年的知觉通到了大脑,如今的心牵动着舌头。  就好比我会的那几首童谣,永远牵系着带大我的先姥姥,都是怹老人家说给我,我不知不觉记住的。每从童谣忆旧时,有时都不是因为曾经见过那些老事儿、老地儿,只是从中感受现在已经永远失去了的儿时感觉。
  @生计逐日营
22:10:36  四、致北京饮料界的大白 -- 那些年,我们一起爽到打嗝的北冰洋(二)  产品说明里有几段挺有意思,我摘录出来给您看看:  酸梅汤类:  按前信远斋的做法,成份规格,都保持原有风味  今年按照防疫站的指示,生产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化的梅汤,以普遍供应  (原来防疫站是汽水厂的上级单位)  冰棍类  品种有牛奶、小豆、红果、桔子、杨梅、鲜菠萝、巧克力等。  ......  -----------------------------  橘汁真是记忆力最好喝的饮料,没有之一,倒上一些,兑些白开水,晾凉,那味道根本不是现在的什么鲜橙多之流可以比拟的,怀念那个味道,那个大高玻璃瓶子
  @婉秋霜
10:55:26  好亲切的童谣,有好些我都不会念了,怎么能够传下去呢  -----------------------------  对呀,我也是觉得好些都不会念了,有些恐怕念了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想着整理整理,放在这个帖子里。至少大家看着也是个乐儿吧。
  提到饮料,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另一样好喝的东西“麦乳精”,喝着有巧克力味道,如果开袋长时间放置,就会结块儿,那就把硬块拿出来直接吃,比德芙还有味道,只不过现在再也买不到了,那些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一去不复返了
  不错 值得怀念
  @故园遥望
12:20:57  好吃、好喝,本来就是个感觉啊,当然主观得很。人的味蕾,好像永远牵连着童年时的故乡,故乡的童年,当年的知觉通到了大脑,如今的心牵动着舌头......  -----------------------------  这段话说得真好。  p.s. 现在的小朋友们,会尊称怹,会说劳驾的可不多,估计有些词,用不了多少年,他们得翻《土语辞典》才能明白啦。
  @看着不说难受
16:12:36  橘汁真是记忆力最好喝的饮料,没有之一,倒上一些,兑些白开水,晾凉,那味道根本不是现在的什么鲜橙多之流可以比拟的,怀念那个味道,那个大高玻璃瓶子  -----------------------------  可不是么,而且很多时候生病发烧了才给喝橘子汁,烧好几天不退爸妈还给买红果罐头吃。
  @蝶恋花飘摇
10:02:54  恩,慢慢的回忆,支持国产品牌,但也要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而不是添加各种无益的成分  -----------------------------  说得对,只靠情怀或者某种情结肯定不能撑一辈子,只要国产品牌自己争气,咱们绝对支持。
  谢谢楼上各位,我会慢慢写,放在这个帖子里,我自己写着高兴,大家看着也是一乐儿。
  @看着不说难受
16:12:36  橘汁真是记忆力最好喝的饮料,没有之一,倒上一些,兑些白开水,晾凉,那味道根本不是现在的什么鲜橙多之流可以比拟的,怀念那个味道,那个大高玻璃瓶子  -----------------------------  @生计逐日营
16:37:23  可不是么,而且很多时候生病发烧了才给喝橘子汁,烧好几天不退爸妈还给买红果罐头吃。  -----------------------------  是啊,是啊,我现在冬天一感冒还会买罐头吃,原来这是童年后遗症,哈哈
  @看着不说难受
16:12:36  橘汁真是记忆力最好喝的饮料,没有之一,倒上一些,兑些白开水,晾凉,那味道根本不是现在的什么鲜橙多之流可以比拟的,怀念那个味道,那个大高玻璃瓶子  -----------------------------  @生计逐日营
16:37:23  可不是么,而且很多时候生病发烧了才给喝橘子汁,烧好几天不退爸妈还给买红果罐头吃。  -----------------------------  @看着不说难受
16:54:02  是啊,是啊,我现在冬天一感冒还会买罐头吃,原来这是童年后遗症,哈哈  -----------------------------  握手握手。黄桃儿、红果儿、荔枝这三种罐头,一说起它们就有些难以言传的复杂心情,立马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儿不舒服可心里又有些小幸福。
  @看着不说难受
16:12:36  橘汁真是记忆力最好喝的饮料,没有之一,倒上一些,兑些白开水,晾凉,那味道根本不是现在的什么鲜橙多之流可以比拟的,怀念那个味道,那个大高玻璃瓶子  -----------------------------  @生计逐日营
16:37:23  可不是么,而且很多时候生病发烧了才给喝橘子汁,烧好几天不退爸妈还给买红果罐头吃。  -----------------------------  @看着不说难受
16:54:02  是啊,是啊,我现在冬天一感冒还会买罐头吃,原来这是童年后遗症,哈哈  -----------------------------  @生计逐日营
17:06:32  握手握手。黄桃儿、红果儿、荔枝这三种罐头,一说起它们就有些难以言传的复杂心情,立马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儿不舒服可心里又有些小幸福。  -----------------------------  找到知音了,我还以为就我矫情呢
  @故园遥望
12:20:57.0  北冰洋这篇真好,独立拉出来吧;或者,楼主有微信不?传播传播。现在一堆良莠不齐的怀旧忆旧微文,很少这么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有干货的。   双把雪糕叫“双棒儿”,似是口语化图个顺嘴的成果;我们家也从来不用“金糕”这个大名,都是“山楂糕”“山楂条”“山楂片”地叫。   好吃、好喝,本来就是个感觉啊,当然主观得很。人的味蕾,好像永远牵连着童年时的故乡,故乡的童年,当年的知觉通到了大脑,如今的心牵动......  —————————————  好,一会儿把北冰洋拎出去单开一个,算为北冰洋做点贡献  
  好帖,很多珍贵的记忆。不过那种需要兑水的浓缩橘子汁小时候很喜爱,如今恐怕不会觉得好喝。:)
  即使是地域不同,也唤醒了旧日的记忆。  继续:))
  好文必须顶啊!满满的都是回忆
  @看着不说难受
16:19:46  提到饮料,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另一样好喝的东西“麦乳精”,喝着有巧克力味道,如果开袋长时间放置,就会结块儿,那就把硬块拿出来直接吃,比德芙还有味道,只不过现在再也买不到了,那些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一去不复返了  -----------------------------  +1,小时候还偷喝过我奶奶家的麦乳精啊!
  @看着不说难受
16:19:46  提到饮料,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另一样好喝的东西“麦乳精”,喝着有巧克力味道,如果开袋长时间放置,就会结块儿,那就把硬块拿出来直接吃,比德芙还有味道,只不过现在再也买不到了,那些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一去不复返了  -----------------------------  @xiaoyunche-05 14:26:39  +1,小时候还偷喝过我奶奶家的麦乳精啊!  -----------------------------  我家的麦乳精大半都被我们偷着干吃了,味道真是好啊
  马克!先收藏再慢慢看
  继续继续  五 、小小子拿倒锤 之 水汆儿和焊洋铁壶的 (一)    上次说过烧猪烧鸭子。这个歌谣里还有个小玩意儿,就是水满壶,洗的那个“竄子儿”。就是曾经老北京家家都有的“水汆儿”。余生也晚,赶上了蜂窝煤时代,煤球炉子+水汆儿可是真的没见过。  北京土语辞典里关于汆子有个专门条目:  一种煮水用具。是一有柄的细长小铁筒,可以深深插入炉火中,能将水很快煮沸。  《北京旧闻丛书—闾巷话疏食》里提到水汆儿:  这是北方几乎家家都有的做沸水的工具,制作很简单,但很实用,一个直径约一市寸多,长半市尺多的有底儿的圆筒儿,接近口部安有一个半市尺长的把儿。灌满冷水后放入炉子火眼中去烧,既快又便当,三、五分钟即可喝到开水。在旧时,是个了不起的“便民炊具”。    (这是网上能见到的水汆儿的图片,有铜制的有铁制的。)  汪曾祺先生在《寻常茶话》里曾经提到了水汆: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服。无论贫富,皆如此。1948年我在午门历史博物馆工作。馆里有几位看守员,岁数都很大了。他们上班后,都是先把带来的窝头片在炉盘上烤上,然后轮流用水汆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门城楼的展览室里去坐着。他们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爱喝花茶,以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北京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叶花”)。我不太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烤窝头片、刚沏得的花茶,文史馆里的老先生。这几个词儿,让我突然特想去人艺看场话剧。有些事情我们本来没有经历过,心里却觉得千丝万缕牵扯不清。只有人艺,才能让一些说不清的滋味重新鲜活起来。  刚才文中说到老舍先生的花茶,老舍先生的龙须沟第一幕里也提到了水汆  赵 老 (出来)哎哟!给我点水喝呀!  疯 子 赵大爷醒啦!  二 春 (跑过去)怎么啦?怎么啦?  小 妞 (跑过去)怎么啦?怎么啦?  大 妈 只顾了穷忙,把他老人家忘了。二春,先坐点开水!  二 春 (往回跑)我找氽子去。(入屋中)  四 嫂 (开始坐在凳子上作活)赵大爷,你要点什么呀?  疯 子 丁四嫂,你很忙,侍候病人我在行!  二 春 (提氽子出来,将壶中水倒入氽子,置炉上,去看看缸)妈,水就剩了一点啦!  说到此,又想起一个词,我不知道您那里要是烧水怎么讲,反正我从小家里都是说“坐水”,大人也会说“去,坐壶水。。。”也是奇怪,书面语立我从没想到用做或者作,一定是坐这个字眼,胖大敦实的水壶可不是得踏踏实实坐在灶上炉子上么。
  五 、小小子拿倒锤 之 水汆儿和焊洋铁壶的 (二)  旧京,老人们讲究早晨起床后就先喝茶宽肠胃,家中来了客人也要先敬茶。  《宫女谈往录》里有一段说客人来了敬茶的事:  这是旗下人的一种风俗。来了客人,当着客人的面,把茶壶涮干净,把杯子用温水烫过,等把第一杯新茶捧上桌,主人才能坐下说话。不这样做,等于慢怠客人。就算自家新沏的茶,一杯也没喝过,只要客人一进门,马上就要倒掉重沏新的。  又要省火又要快,当早上炉子没生好或者火炉上的水壶老不开的时候,北京人习惯用水汆儿纳入炉口内烧水,非常实用便捷。  我不知道水汆儿是什么时候,又是谁发明的,多亏是黄铜或者铁皮的,没法再把功劳记在鲁班爷身上,也不值当让某位神仙变成白胡子老爷爷给大家指点,反正就这么一来二去的传下来了。  过去人使东西都精心,有点儿问题就修修补补接着用。水汆子要是烧漏了怎么办,漏的地方不大,就让焊洋铁壶的师傅给焊补上,还能凑合用。  齐如山先生的《北京三百六十行》讲焊洋铁壶工人:  焊洋铁壶工人  专做铁壶、铁盆、铁罐等器。从前此行甚微,只焊铁锁皮、铜器等等而已,因无论中外铁匠,绝对不管焊活也。自马口铁、倭铅铁输入中国后,用以做成各种器皿,这种手艺始行发达,近来满街都是焊洋铁壶人人矣。  焊洋铁壶的除了焊洋铁壶以外,还给水壶、汆壶换底,也修理火炉子、炉筒、拔火罐等等铁制物件。水汆儿用的年头多了,烧的不能再修了,焊洋铁壶的还能给做个新的。  在08年左右,中国集邮总公司和北京民俗协会曾推出过一套“老北京风情”纪念封。里面有一个焊洋铁壶的。      旧北京烧开水皆用铜壶。本世纪始有马口铁,当时呼为洋铁。业此者以洋铁板焊接水壶、水勺、喷壶、漏斗等器皿。货担一头放一小火炉、焊锡及一小瓶镪水,担之一头为木箱,内装铁剪子、丁字砧、木锤、焊烙铁等工具。其串街游走,吆喝为“焊洋铁---壶噢”。    您细看看后面那段话 -- 图中地上所放器皿名为汆子,旧时遇有客至沏茶便以水汆子插入炉口内须臾即沸,甚为便捷,至暖水壶出,此物遂无用矣 -- 这可是我看见的最图文并茂的有关汆子的那些事儿啦。。。
  @生计逐日营 留名
  @看着不说难受
14:47:31.0  我家的麦乳精大半都被我们偷着干吃了,味道真是好啊  —————————————  好像有种强化麦乳精是乳白色的,更是不常喝到,冲一杯那叫舍不得喝啊,且得闻呐  
  好看!  我也没赶上水汆儿,可就像你说的“有些事情我们本来没有经历过,心里却觉得千丝万缕牵扯不清。”
  谢谢楼上各位,夏天来了,欢迎加我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shengjizhuriying(生计逐日营的拼音)  帖子里的内容会在微信同步更新,您喜欢哪一篇,尽管转发。我会慢慢写下去,谢谢各位喜欢这个帖子。      
  六、谁跟我玩儿--说说火镰儿与敬烟 (一)  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  火镰花儿,卖甜瓜。  甜瓜苦,卖豆腐。  豆腐烂,摊鸡蛋。   鸡蛋鸡蛋磕磕,里边坐个哥哥。  哥哥出来买菜,里边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边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  要说起我喜欢的儿歌,这一首肯定毫无压力当之无愧会入选我最爱之十大儿歌童谣。    关于这个儿歌,《春明儿歌集》与《北平童谣》记述略有不同。    据后注讲:这是甲小孩见了乙小孩,想和乙小孩游戏时唱的。如此看来,当时的小孩挺浪漫,想要一起玩还会唱段歌谣,不像我们,只会直不楞登地说,加我玩一个,我们不带你玩。。。  而《北平歌谣》是这样的    哎,里面是鸡蛋壳壳,而且是茶鸡蛋诶。    但是无论如何,至少说明几点、火镰、甜瓜、豆腐、鸡蛋或者茶鸡蛋、油灯,这些东西有年头了,而且当年很寻常。二是男人上街买菜也是很平常的。
  六、谁跟我玩儿--说说火镰儿与敬烟 (二)  火镰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物件。说熟悉,爱看书的人,想想《白鹿原》、《额尔古纳河右岸》、《尘埃落定》。。。反正凡是旧社会或者少数民族的故事里头都会提到火镰。可是我从没想去细想过它到底是长成什么样。  据《北平风俗类征》:  火链:火炼子为取火刀,冶铁为之,京师以王麻子家制者为良。  齐如山先生的《北平三百六十行》一书里分门别类地谈到了有关火镰这些事儿  1、火镰作  用皮革做成方形小荷包,边上安一钢铁之刃,此即名曰“火镰荷包”,中装火绒、火石,用火时,即以火茸引燃,再将取灯点燃,则火可随便用了。此物虽然不能说人人必需,但吸烟人则皆有之,而亦为居家必有之物,所以销项很大。  2、火石作  专由山西一带运来质似墨玉极硬之璞石,自己敲为小薄片出售,用火镰敲火必须用此,也算一小技术。因敲的好,净出薄片,容易打火;不会敲,则净出块,不易使用。从前是家家必备之品,吸烟人更离不开,自有洋火,此物不易见矣。  3、火茸作  北京用火茸有两种,一系用艾茸加硝,一系用蒲棒茸加硝。敲火时将此置于石片上,以铁敲石,自出火星,便将此引燃,因系家家必须,亦系一大行,近则亦不多见亦。  由此可见真正的火镰,必不可少的三部分:火镰、火石、火绒。火镰是一块扁扁的接近长方形的铁,长约有七八厘米,宽大约两厘米,厚大约两三个毫米。火镰中间的宽度稍微比两头大一点点,为的是在“打火”的时候更省力,不过看来过去都是说“敲火”。  说火镰一般也就指火镰荷包, 使用时,先打开火镰荷包的盖,取出火石和火绒。一般用左手拿住火石并将火绒压在火石与手指间,右手握住火镰的荷包,将镰刃对准火石猛击。重复几次,直到撞击的火星将火绒点燃为止。冒烟的火绒用嘴吹气可直接点烟,也可以引燃火纸或火绳等再使用。  其实讲的最细致的还是《宫女谈往录》里老宫女讲敬烟的那一章:  “要想把敬烟的事说清楚,就要先说清楚几样东西。一是火石,二是蒲绒,三是火镰,四是火纸,五是烟丝,六是烟袋。这六样东西,我一件一件给您说清楚,值得说的多说几句,不值得说的一遛就过去了。”  “火石、蒲绒是常见的东西,用不着说了。自从有了取灯儿(火柴)以后,火镰就不见面了。它是比小钱包还要小的东西,包里分两层,一层装蒲绒,一层装火石,包的外沿呈月牙形,向外凸出,用钢片镶嵌一层厚边,有钝刃,就用它在火石上使巧劲一划,钢和火石之间就爆发出火星来。火石是拿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同时在拇指和火石的间隙里,按好了一小撮蒲绒,这片蒲绒借着火星就燃着了。再把蒲绒贴在纸眉子上,用嘴一吹,纸眉子突然燃起火来,就用这个火去点烟。”  “据说火石是门头沟的好,像蛤蛎片那样薄;蒲绒是隔年的好用,不灭火。  “火纸,现在市面上也多年不见了。它比小学生写仿影的纸(指元书纸)色深一点,也粗糙一些,恰好一张搓一个纸眉子,上宽下窄。”  “我就知道要用烟了,于是拿出火镰,把火石、蒲绒安排好,转过脸去(务必背过身子去),将火石用火镰轻轻一划,火绒燃着后贴在纸眉子上,用嘴一吹,把火眉子的火倒冲下拿着,轻轻地用手一拢,转回身来,这再用单手捧起烟袋,送到老太后嘴前边约一寸来远,等候老太后伸嘴来含。当老太后嘴已经含上烟筒了,这时就要把纸眉子放在左手下垂,用左手拢着,伺候太后吸完一袋烟后,把烟锅拿下来,换上另一个。这就是我伺候老太后吸烟的大致情形。”  慈禧太后是嗜烟的,德龄公主的书里也提到太后出行的阵仗“四个五等太监在前面引路,十二个六等太监殿后。每个太监手里都拿着一些东西。其中有太后的衣服、鞋子、手帕、梳子、刷子、粉盒、各种大小的镜子、香水、饰针、黑墨水和红墨水、黄纸、雪茄烟、水烟袋。”  那本著名的爱月轩笔记要是真的,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提到火镰荷包水烟袋。
  六、谁跟我玩儿--说说火镰儿与敬烟 (三)  原来我一直没明白火镰花是什么,老琢磨着是不是火镰刃与火石刮擦,把镰刃给划花了。  看了《北平歌谣》,明白了火镰花大约是形容打着的小火苗,类似于卖火柴的小女孩“哧”的一声划出来的温暖明亮的火焰吧。    前面一直说到敬烟,满人嗜烟,1644年满人入关,大清取代明朝,以满清贵族为主的上流社会人士嗜好水烟。据说满族是在远古时期就有了“烟俗”。由于东北夏、秋季蚊虫多,烟雾能驱赶蚊虫,逐渐发展到了大姑娘都叼着烟袋的风俗,自然周边产品也跟着发展壮大。  清朝上流社会女子嗜水烟,讲究抽潮烟青条,那可想而知烟荷包火镰还不得有多精致做多精致。      据说这是藏于台北故宫的“清孝贤皇后绣花卉火镰荷包”。我没去过台北故宫,不知道实物看着怎么样,反正图片上这个火镰荷包看着确实小文艺小清新。  适逢北京颁布史上最严禁烟令,T3吸烟室都关了。我这里也就此打住吧。
  突然想起来,特别想知道茶叶蛋的起源。  我不爱吃白煮蛋,但是茶叶蛋卤蛋就特别爱。不知道这个茶叶蛋是怎么发明的,是位特别会过日子舍不得扔隔夜茶的主妇还是特土豪抑或特清雅的的人。前一阵闹壕茶叶蛋的时候,我追着看来看去也没缕出头绪。
  捋出头绪
  @生计逐日营
  还是说吃的比较有意思。一会儿接着说鸡蛋得了。  题外话,我爱看菜谱玩,有时候读文字比真吃到还过瘾。看了本民国时期的菜谱,光是鸡蛋就惊着我了,打个鸡蛋动辄就搅打几百下。  我平时给女儿蒸蛋羹都会加水过筛再蒙上保鲜膜上锅蒸,莫非打个三四百下会更嫩滑么?  那我也不想试,力气我有,可数数儿太累。    
  今天北京的天气特别透亮,花草看着都水灵。刚才翻书,看见《北平童谣》里有一篇石榴花的姐、茉莉花的郎。。。  《北平童谣》里有很大的篇幅估计从民间小曲里改编来的。内容有怕老婆、打媳妇、馋老婆吃饽饽什么的,看着特别有意思。  虽然从现在教育的角度看,这些歌儿不适合念给孩子们听,但是从民俗角度确实是很有价值。  再有,真是对这位黔阳张则之的教育背景很感兴趣。让我在八十多年后从童谣里集中学了学各种花儿的英文  
  《北平俗曲略》里竹板书一章引用了“百花名十采花”。与这个童谣词句有所不同,是“牡丹花的姐,芍药花的郎”,新人的身材体量比起刚才的童谣都大了不少。  
  正月里采花迎春花儿黄,二月里采花杏花香,三月里桃花红似火,四月里采花芍药蕊内香,五月里石榴花闹闹洋洋,六月里荷花叶子水上扬,七月里的兰花正开放,八月里阵阵风吹桂花香,九月里的菊花黄金色,十月里的梅花雪内藏,冬天里天寒没有花采,腊月里牡丹花富贵满堂。  墙里栽花墙外香,勾引的公子探花郎。从那边来了个花大姐,各样花名儿细说端详。  牡丹花的姐儿,芍药花的郎,丹桂花的幔帐,茉莉花的床,绣球花的枕头,芙蓉花的被,芝兰花褥子铺满床。  到晚来秋菊花,腊梅花,把银灯儿掌,他二人并头莲花上了象牙床。脱去衣裳,入了水仙花的帐,揉烂了巫云夜来花香。  清晨早起又把菱花照,青丝发乌云玫瑰花香。梧桐刨花剪成骑马穗。牛丝派油头桂花香。柳眉杏眼花含露,罂粟花洋钱贴太阳。脸搽官粉桃花润,嘴唇胭脂栀子花香。悬胆花鼻子,樱桃花的口,雪花银牙豆蔻花香。元宝花的耳朵金银花的坠,鬓角上斜插花海棠。  身穿一件石榴花的袄,鸡冠子花的裤子大甩裆。栀子花裤腿月季花带,玉珍花裹脚秦椒花内藏。款冬迈开金莲莲花步,春风一动百草花香。一言唱不尽百花名的段,念众位寿比南山福共海天长。
  《一呀二》之 连三棍与花棍舞 孙膑扯花线  看见一个歌叫《一呀二》,说是两个小孩拿着小棍打着玩儿的时候唱的。  《春明儿歌集》是这样的    一呀二呀,倒打莲花棍儿。花棍舞,铜钱数,錾的六,银的七,花花搭搭两丈衣呀。两什么两,二马掌。二什么二,双插棍儿。双什么双,虎抗枪。虎什么虎,牛皮鼓。牛什么牛,磕龙球。磕什么磕,燕子窝。燕什么燕,扯花线。扯什么扯,孙膑扯。孙什么孙,吕洞宾,吕什么吕,瘸枴李。瘸什么瘸,灶王爷。灶什么灶,城隍庙。城什么城,肚子疼。肚什么肚,摇葫芦。摇什么摇,大红袍,大什么大,吹喇叭。吹什么吹,吹你婆婆一鼻子黑。  《北平童谣》里的略有不同    我觉得这首儿歌里有几个好玩的地方:连三棍与花棍、孙膑扯花线、吕洞宾与瘸拐李。
  我是觉着春明儿歌里的莲花棍和铜钱舞应该是正解。  旧京童谣里有很多满族词汇,描述得是满族民俗。曾经看过一篇写满族秧歌的文章提到打金钱棍,手中的所执的道具俗叫“花来棒”,就是在木棍两端夹嵌铜钱数十枚,舞时上下左右舞动,哗哗作响。并碰击上肢、肩、背、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打金钱棍也叫打连厢、花棍舞、霸王鞭。。。  看看,这个“花棍舞”还是专有名词哩,而且,听说最近某地的广场舞也分出了花棍舞这一支喽。据说还是非遗。  提到打连厢,其实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满俗还是汉俗。说是汉俗,自有道理,据说打连厢霸王鞭历史极其悠久、在苏北一带流传甚广。  但若说是满俗,似乎更有说服力,前面说过满族舞蹈用“花来棒”。在《萨满造型艺术》一书里讲到萨满乐器有种“杆铃”,满语称为“轰勿”,又称“桦铃”,我总觉得这就是花楞棒的前身。由铜铃而铜钱,再到花棍舞,听着也挺传承有序的。  
  扯花线一节,我一直没想明白和孙膑有什么关系。孙膑不去赌马为什么要扯花线。  直到某天我发现他老人家虽然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可是竟然是制鞋业的祖师爷。这个绱鞋可不是得扯啊扯的嘛。  这里有个事想唠叨。膑刑是夏商五刑之一,为断足或剜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而孙膑是断足还是剜骨一直有争论。我想他应该是被砍去膝盖骨头,否则,如刖足,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奉为靴鞋行业的祖师爷吧。  
  八仙的那些事儿  “八仙”可算得上是最受我国人民喜爱的神仙组合。这个团体起自于唐,发展于宋元。但是和任何一个组合一样,成员一直在变化,直到明代的吴元泰写了《八仙出处东游记》,才确定了这八个人,并流传至今。该team里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各有一个名额。可算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代表人物。  这几个人之间是亦师亦友,关系有点儿复杂。按东游记,基本师承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铁拐李质非凡骨,状貌魁梧,遇了太上老君,修炼得道。  铁拐李点化了兵败的汉钟离。  钟离藉着黄粱一梦度了进士落第的吕洞宾。  张果老,据说是混沌以来一白蝙蝠,另有一说是洞宾度果老。  钟离度了夏则披絮,冬则卧雪,气出如蒸的放浪之人蓝采和。  何仙姑在十三岁入山采茶时遇吕洞宾点化。韩湘子,传为韩愈之侄孙,自幼学道,追随吕纯阳,  曹国舅,相传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称国舅。经汉钟离与吕洞宾度化之后入了仙班。  如此他们的图谱应该是  铁拐李  汉钟离  吕洞宾、蓝采和  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  此后,社会各界又有上中下八仙之说。前面这八位站稳了中八仙之位。至于上洞八仙,一说为三清四御太乙金仙。而吕洞宾教的徒弟或者徒弟代拉的弟子们,为下八仙。而广成子、鬼谷子、孙膑、刘海、和合二仙、麻姑。刘伯温、诸葛亮、徐茂公、牛郎、织女。、鲁班、刘海、刘伶、杜康都进过下八仙的名录。  可见天庭也是人满为患,得个title升个职也很不易,怨不得老有神仙偷偷下凡度假呢。。
  民间年节时会有一些吉利的合体字,比如春节的时候贴的招财进宝、黄金万两什么的。  关于八仙,也有好几套合体字,特别有意思。  这副对联,据说是澳门吕祖仙院的对联,找个机会去辨一下真伪。不过写的是很好玩。    上联:  拐李祖师得道高,钟离先生把扇摇,洞宾背剑清风客,采和果山献蟠桃;  下联:  果老求进长生酒,湘子瑶池奏玉箫,国舅手执云扬板,仙姑寿庆羡凤毛。  
  话说八仙聚齐之后,四处游玩,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他们手中所持的八种法器称为“暗八仙”,也是威力巨大。  一般的“暗八仙”大概都以葫芦代表李铁拐,扇子代表汉钟离,宝剑代表吕洞宾,阴阳板代表曹国舅,花篮代表蓝采和,渔鼓代表张果老,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纹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  何仙姑的法器有点儿意思,我小时候一直以为她是荷花仙子,后来才听说她是姓何,而且手里拿的法器竟然是笊篱而不是荷花。   汤显祖的《邯郸记》也许是在东游记之后不久,书中的八仙已经是这八位了,而且还加入了八仙过海的事儿。  何仙姑出场时,特特加入了笊篱的台词和动作。  三十出 合仙  【前腔】(何姑上)我笊篱兒漏洩春。捞不上的闲愁闷。 。。  (拐打何介)啐。做仙姑还有的想。我一拐打断你笊篱根。  (汉笑介)大家蟠桃花下走跳去。汉钟离到老梳丫髻。曹国舅带醉舞朝衣。李孔目拄看拐打磕睡。何仙姑拈針补笊篱。蓝采和海山充乐探。韩湘子风雪弃前妻。兀那张果老五星轮的稳。算定着吕纯阳三醉岳阳回。    这张图上笊篱看得比较清楚,可是说实话我确实没见过暗八仙上的笊篱。
  想起我小时候似乎电视台播过一个香港电视剧《八仙过海》,我还能记得暑假开学前,我一边看两眼电视一边突击补暑假作业和莫名其妙的日记。后来不知道是停播了还是家里大人不让看了,反正不知所终。  不过那个婉婉转转的歌儿我还能记得:  仙山隔云海,霞岭玉带连,据说世外有天仙。。。什么什么的  说句题外话,小时候看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电视剧,现在都不记得情节了,但是那些九道弯的歌还都刻在脑子里:  除了八仙过海,还有“一代~女皇~武则天!”  还有“天姿蒙珍宠,明眸转珠辉,兰心惠质!出名门!吴兴才女沈~~珍珠”。  我怎么突然觉得这仨歌儿的调好像一样呢?
  这个单口说着不容易啊。。。
  一看就外资干过的,TEAM TITLE 哈哈!
08:32:31  一看就外资干过的,TEAM TITLE 哈哈!  -----------------------------  哈哈,确实是。我下一步就是把这个帖子当成 key project,咱们这个BU下周开个kick off meeting吧。agenda和 meeting minutes我会发给所有回帖的人,cc给版主。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许一个愿望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