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达体舞丧事克智视频

彝族克智  “克智”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是彝族民间流传最广,运用场合最多的口头文学之一。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为特点。其语言特色具有诗一般的韵律,因此,容易掌握和运用。“克智”是彝语的音译。“克”是“口”、“嘴巴”的意思,“智”是移动、搬迁、退让的意思。“克智”名称说明“克智”具有口头性、灵活性的机动性的特征。这是口头创作,口头表演而且是灵机应变的彝族口头文学之一。编号:Ⅰ-75  “克智”有称之为“克史哈举”。“克史”即夸张,“哈举”舌头灵便,巧语盘词。这一名称是从“克智”的创作方法的特点上命名的。“克智”也称为“克格哈查”,“克格”即嘴里说着玩的,开玩笑之意。这又是从“克智”的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上来命名的。“克智”还有称为“克波哈险”的,即辩论交锋的意思。“克智”也有称为“克维”,即边缘语,开场白。  综上所述,彝族“克智”的几个名称中都离不开“克”即“口”,字。这体现了彝族“克智”的口头性特点。证明了彝族人民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使用口头语言传播和创作“克智”作品,一直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口头创作和传播为彝族人民所熟悉,使之流传很广,经久不衰。口头创作“克智”的优良传统,即使在书写工具,出版条件十分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消失。这是因为口头语言本身是一种最灵便的表达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克智”紧紧依附在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里。人民用口头语言反映生活,进行斗争,异常及时方便。人民进行口头创作是和口头语言表达的优越性分不开的。  克智的定义  “克智”是一种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体口传文学,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以“克智”论辩为形式的“歌场制度”就已兴起。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古代部落之间频频发生的战争中往往伴随着口头论辩的舌战之风,出现过许多著名的论战事件,也涌现了许多名载史册的辩才与辩士。在毕摩文化史上昊毕实楚与提毕乍穆之间的“祭祀礼制”之辩,被人们称为辩论史上的千古绝唱。彝族民众自古以来十分崇尚辩论,珍视“克智”论辩,代代相传。在彝语北部方言的地区,每到婚礼、丧葬、节庆、送灵等群体集会场所,具有一定见识的和擅长语言艺术的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趁着酒兴展开“克智”的口头论辩演述。“克”义为“口”、“嘴巴”;“智”有“移动”、“搬迁”、“退让”等意。“克智”有“辩嘴”、“夸口演说”、“比赛说唱”等意思,它是以相互论辩的方式来讲述传统、探究奇闻异事、明辨事另、叙述历史的口承文学,它在彝族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中,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文化范本,也是最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文化形式。  克智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从彝族传统的分类体系上看,“克智”按惯制分为前半场即兴辞辩比赛“嘎基”和后半场史诗演述比赛“嘎哈”两个部分。从演彝族克智述内容上看,主要有“克吾哈几”、“布茨勒俄”、“略嗬波帕”三类。“克吾哈几”中往往铺排有谚语格言“尔比尔吉”和训喻诗“玛牧”以及叙谱“布茨”等内容,如果论辩手在论辩中无法判断胜负,就象足球场上的点球一般以猜谜“阿色色格”来判定;从演述手法上看,有演说“克斯”、试说“克格”、雄辩“卡冉”、演唱“作”等,演说“克斯”和演唱“作”一般在婚嫁仪礼上进行,试说“克格”和雄辩“卡冉”在其他场合上进行。彝族民间进行“克智”论辩时除了有个大概的渐近深入的顺序外,没有一定的定型,如果高手相遇,可能3天3夜也分不出胜负。彝族民间的“克智”论辩的表现形态有坐着演说和站着演唱两种,都是甲乙双方论辩手临场说唱诗歌或辞赋,互相辩驳,谈古论今,引经据典,颂唱史诗,以达“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者方能获胜。论辩双方在“克智”论说时有进有退,有攻有防,时而语言细腻,时而情意婉转,时而雷鸣电闪。进攻时论辩基调须高亢激昂,气势磅礴,有气吞山河、叱咤风云之气魄,犹如风驰电掣长驱直入,迫使对方防不胜防,无处逃遁。防御时论辩调子则须凝重含蓄、深沉精炼,稳如泰山,严阵以待,并要注意旁敲侧击,抓住对方的弱点,出其不意而攻之。常常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而获胜。  克智的语言特色  彝族“克智”叙述内容包罗万象,诗体语言通俗易懂,艺术性强,诵之朗朗上口,易于铭记。从它的创作主线上看,诗文一般都有清晰的线索,大胆的幻想,神奇的构思,飞扬的色彩,大大加强了文辞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它的文辞风采上看,用恰当而丰富的词藻和具有民族性的修辞手法交织而成,使文学艺术更具趣味性和活泼性,连贯而整齐的节奏,在反复吟咏中,通过形象精炼而流畅的语言,更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魅力。所以在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泛流传,深得彝族民众喜爱,倍受彝族群众青睐。“克智”总结起来最为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音律和谐的音韵美:二是丰富多样辞格的运用及无限夸张的浪漫主义风格;三是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遗憾的是由彝语演述的“克智”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总是不能达意,看起来缺乏那么一种味道,这和两种语言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首先,“克智”的音律非常和谐,具有音韵美的特征。彝族“克智”特别着意于音律和谐,做到了“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富有音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句式的整齐与参差的统一彝族克智  彝族“克智”基本上以前双后单的句式结构(即每一句的前半部分都以音节或两个音节的词汇作收尾)构成,形式灵活多变却万变不离其宗,使音韵铿锵有力,诵来朗朗上口,时而轻声柔韵,和谐优美,时而又反复吟咏,委婉动人,都具有强烈的音乐美。特别是从音节上来看,其音韵的顿挫抑扬,复踏反复,使诗文更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更具感染力,同时也达到了渲染色彩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如以《克智·去看》为例:  木嘎我一个,等待现在时,不知天上是否有道路?如果有路我就走一走;不知崖上是否有蜂蜜?如果有蜜我就采一采;不知深潭是否有鱼虾?如果有鱼我就钓一钓;不知林中是否有野兽?如果有兽我就捕一捕;不知汉区是否有征战?如有征战我去作英雄;不知彝区可有婚嫁礼?如有婚嫁我去当辩士……亲亲辩友你一个,你父你母可否是猎人?倘若是猎人,请带九个麂獐皮包来;你父你母可否种燕麦?倘若种燕麦,请带九斗炒面来;你家房屋上方可否长有竹?竹中可否有新竹?倘若有新竹,请编九双草鞋来你家房屋左右可否有悬崖?崖上可否长崖草?倘若长崖草,请编九件蓑衣来;你家房屋上方可否长有树?树中可有史诺树?倘若有史诺请扛九根拐杖来。我要带你去看看。请你莫要脚误在下方,手错在上方。倘若不听良言迷了路,你的父母会来埋怨我,你的亲戚也会来找我。如是这般我也无奈何,你也思念父亲走山脊,山脊越走越长长;思念母亲走深谷,深谷越走越深深;思念兄弟徘徊花草间,花草丛中蜜蜂吟阵阵;思念姐妹彷徨树林里,树林之上群鸟鸣声声。但你莫要失望跳崖间,绝望吊树上,总有一天我会来寻你。  韵脚的和谐,即押韵  韵律美是构建彝族诗歌美的精要。彝族诗论者说“写诗不讲韵,诗歌无灵魂,诗要讲声韵,诗中才有魂。”诗歌格律包括诗歌的音韵格式、章法与句法结构以及对仗、排比、字句排列等诗歌形式上的格律规定。这是一种受制于语言特点同时又是约定俗成的、凝固了的艺术技巧,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诗律的“音律”与汉语诗歌押韵一样,彝族诗歌极为讲究“音律”。与汉语诗歌有固定的韵位系统相区别,彝族“克智”没有固定韵位系统,所谓的押韵,在一定意义上不是押韵脚,所谓的押韵,主要体现为押“音”或“押音节”上,其诗歌以相同的音节在一定的位置上反复出现而形成“押音节”的形式为主要规律,这种“押音节”的形式,有行行押和隔行押两种。其间又有起字押、中间押、句尾押等几种情况。而起字押韵颇似修辞学中的顶韵,可归入押韵的范畴。如隔句押,此种情况分两种,第一种是单句与双句都押,且押不同的韵,第二种情况是隔句押。如单句、双句分别押的情况十分普遍,且成为彝族“克智”押韵中非常特别的形式。此外,还存在句首押、句中押的情况。句首押即起字押,多为句首的每一个音相同,如“十条大溪水,汇成小河流;十条小河水,汇成大河水”。句中押在汉语诗歌里叫腰韵,彝族“克智”中也较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与严格的汉语格律诗相比,“克智”没有固定的韵脚,形式比较复杂,有句句押、隔句押、句首押、句中押、首尾押等。  同时,某段某章用于押韵的音节,在另一个地方演述时可以换押,使之表现出灵活的节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如《克智·见过》:  辩友你一个,你言你语句句是真理,字字值千金。各种菜蔬一起煮时鲜,诸般柴薪一起烧时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之时言语多。吉洗木嘎我也见识多,我曾见过山上布谷神鸟哈哈笑,我曾见过水下水藓摇尾巴,我曾见过日布阶觉雌性山羊背宝剑,我曾见过孜获勒觉母猪戴头帕,我曾见过大江对岸编筐挑水喝,我曾见过阿洪流依苍蝇醉酒死,我曾见过阿孜依觉白鸡天上飞,我曾见过诺依乌吉小鸡在说话,我曾见过比尔日诺猛兽在追犬,我曾见过比尔濮乌蒿枝制犁架,我曾见过海洋对岸母猪长六足,我曾见过维洛拉达大猪角弯曲,我曾见过木兹拉乌跳蚤如斗大,我曾见过瓦岗索胜猴子建房屋,我曾见过博石阶觉小虎挂铃铛,我曾见过黄榔卡吉蝴蝶如席大……这段“克智”的语句格式在彝语中是“某某地方的什么我曾见”,每句话结束时的“我曾见”就是尾押的音节韵脚,如果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场所演述时,有时也可以把押韵的音节“我曾见”换成“我欲去看”或“你可曾见过”等,这都表现出了“克智”的灵活性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丰富多样辞格的运用及无限夸张的浪漫主义风格。彝族“克智”有着异常丰富的修辞格式,常用的有夸张、比喻、对偶、顶针、对比、比兴、比拟、双关、排比、反复、移就、映衬、层递、拟声、设问、白描、押字、谐声、叠韵、回环、错综、拆嵌、摹绘等,多达二十多种辞格,这些修辞格往往在论辩过程中交错使用,前后配合,互为映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把思想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情感鲜明突出,更使“克智”多了一层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夸张,它不仅汲取了民间生活中的夸张手法,又经过“克智”高手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从而使语言艺术的运用更加显得色彩瑰丽,热情澎湃,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激奋不已。“克智”之所以能够在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原因之一就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各种表现方法,用丰富的语言应运自如地表达了彝族“克智”高手奔腾不息的思绪与层出不穷的幻想,任何事物到“克智”高手口中,通过想象、比兴、夸张等手法,仿佛可以任意扩大,收缩自如,幻化万千,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是对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是彝人情感淋漓尽致的发挥。无限夸张这一艺术特征,与彝族“克智”高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化特征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克智”独有的飘逸隽永。如《克智·怪想》:谁知我思我想有多少?莫笑我思也太奇,我想也太怪。阿依木嘎我一个,晴天欲随白云去,抓住白云当作斗笠戴;阴天欲随浓雾去,捉来浓雾当作蓑衣披;白昼欲随太阳去,伴随太阳走遍彝区与汉地;夜晚欲随月亮去,伴随月亮游尽四面和八方。我欲捉来赤虎作马跨,穿越九片莽莽林;我欲跟随蜜蜂飞,攀上九层峭险峰;我欲擒来鱼君当坐骑,嬉尽九条江河水。我欲坐在维则尔曲山,欣赏白玉如星烁;我欲坐在阿布洛哈谷,观赏杜鹃当德古……  再次是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我们看一下“克智”的表现手法。“克智”是一种诗体文学。诗歌是“气之动人,物之感人”的结果,诸多“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的事象,构建成一种心灵图式,然后形成“照烛三才,辉丽万千,灵祗待之以食,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正如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事君、事父”都可融入“克智”歌诗艺术之中。“克智”始终贯彻以“情、性”二字为归向,借景抒情,借物抒怀,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悦人,创造出一个真情荡漾的独特文化世界。而从表达形式而言,“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在“克智”中比比皆是,尤其是民族化的比兴手法更加突出。  “赋比兴”可以说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它根据《》的创作经验总结而出,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P253)。汉代《毛诗序》提出“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P344)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比兴”究竟指什么呢?历代都有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但见智见仁,一直众说不一。汉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①而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①魏晋时挚虞也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②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2〕(P1)他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而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无独有偶的是,宋人李仲蒙也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③《魏晋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比兴》中也认为:“比者,服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内以起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比是“写物以附意,飚言以切事”之方法;兴是诗人通过对触发其感情之事物的突出描写,用以寄托思想情感之方法。唐代诗僧皎然在其《诗式》中也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指出比兴其特点是“取义”与“取象”,同时,也提出比兴从诗人触物生情到创造艺术形象以寄托情思之过程及其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在“赋比兴”中,“赋”本意是“赋陈”(铺陈)或“铺排”(铺陈和排比的称),是对事物直接陈述,是铺陈与排比结合在起运用的手法,是在篇幅较长的诗体文学中,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物形象和性格行为铺排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目的是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绪,使铺陈与排比的结合相得益彰。同时,“智”之“赋”的特征还在于它介于诗歌与散体间,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似诗似文且在语句上以单音节句为主,并追求对偶甚至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句式上讲究排偶和藻饰。在“克智”中,运用“赋”的手法最为典型的要数即兴辞辩“克吾哈几”、“略嗬”和“布茨”。如《略嗬·发明》:  遥遥远古时,开化人世昊天古兹来创造,谈婚论嫁福居阿博来决定,论亲定姻日尔俄曲来制定,娶妻传宗兹妮石色来启蒙,寻找土地居木三子时开始,划疆标界木乌斯兹时开始,建筑房屋比尔惹赤来发明,过年过节俄布科萨来制定,杀牛杀马④古侯曲涅来进行,彝区德古阿米布育时开始,白彝莫克吉果吉也为第一,调解纠纷莫克迪智来发明,赔偿拭泪龚史阿博来创造,纺线织布濮嫫妮依来发明,寻羊找牛莫克迪智时开始,牧羊养牛达机瓦布时开始,弹毛擀毡阿余阿西来发明,测年算日卓卓阿孜来发明……  这段“略嗬”用“铺排”也就是“赋”的手法,用发明与创造为主线,以大手笔类列了诸般人物和事件,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典故,让人听来想象广阔,余韵不绝。  什么是“比兴”呢?“比”就是“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是借他一事物之形象譬喻此一事物,使此一事物之状貌或情理得到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之表现。在具体应用时,往往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使之更加便于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联想,是触景生情而因物起兴,是托物喻情而构成兴象,即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之审美体验及其志趣、情感、意绪等。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比兴”是一种托物取喻、借物发端以言志抒情的艺术手法,“比兴”的运用,就是借助于物象,并由此而展开艺术想象以构思和创造之艺术形象,从而寄托对现实生活之审美体验和情感志趣。这种艺术手法在“克智”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怪诞的略嗬》:彝族克智比赛  城内三户大官家,锻得三条大铁链,缚住三个大跳蚤,拴在三根大柱上,跳蚤跳三跳,折了三根大柱子,断了三节大铁链,或许跳蚤太凶狠,或许柱子不牢固。这是传说太离奇?还是略嗬大怪诞?!嘉定城内三个大官人,锻得三条大铁链,缚住三个大蚂蚁,拴在三个锅庄上,蚂蚁跳三跳,倒了三个大锅庄,断了三节大铁链,或许蚂蚁太凶狠,或许锅庄不牢固。这是传说太离奇?还是略嗬太怪诞?!拉哈依乌三个小姑娘,搓得三条细丝线,缚住三只大猛虎,拴在三根草杆上,猛虎跳三跳,草杆不动摇,丝线不曾断,或许猛虎太脆弱,或许丝线太牢固。这是传说太离奇?还是略嗬太怪诞?……  这段《怪诞的略嗬》用一组相反相成的意象互为对比,用幽默的语言引发出辩手漠视对手的心理。从中也可以看出,“克智”所用的比兴手法是民族化的比兴手法,只有放在彝族文化的背景之下才能正确领会其深刻含义,如在托物喻情而构成兴象时,“树叶变黄”、“北雁南飞”之类的语言引出之情是彝族年到来之际游子思念亲人、远嫁他乡的女儿思念父母的情感。可见,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克智”这一诗体文学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克智”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克智”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彝族“克智”中的“兴”并不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样简单明了,而往往与“比”,甚至和“赋”结合在一起使用。“赋比兴”在“克智”中,各有所长,不能割开运用。正如魏晋时挚虞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①达到有诗味或“滋味”,因“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所以在具体应用时,“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①,既不至于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至于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因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使之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  总之,“克智”这一特殊的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彝族民间传播和“创作”的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克智”言辞在临场演述时,时而平铺直叙,时而设问对答,时而语言细腻,时而情意委婉,时而春风细雨,时而雷鸣电闪。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言词、广泛的题材与生活的写实结合得天衣无缝,论说与辩驳浑然无迹,描写奇谲不羁又淳朴厚重,体现出彝族口头传承单纯、凝炼、粗犷、雄奇、幽默的民族特色,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风格。同时,彝族“克智”论辩能手在学习、传承、创作和传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克智”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口头创作经验,并借鉴各种口头韵语歌唱艺能的多种表现方式,进而将民间诗风传统所给予的歌诗禀赋引入到自身的即兴表演和史诗演述中。所以“克智”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史诗演述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这些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表演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先秦两汉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 朱熹。诗集传(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克智”综述  “克智”内容极其广泛,形式多样,有抒情,有叙事等,生动活泼。“克智”多在婚丧喜事,逢年过节时表演。表演时,由主客双方,各自选出自己能说会讲克智的代表,运用大量的比喻以夸张、流利、畅快的手法来与自己的对手辩论。  在克智进行过程中,双方针锋相对,有时进攻,有时防守。有时冲锋,有时退却,有时波翻浪涌,有时风平浪静。有的一夜争执到天明也难分胜负,最后由老人拿酒劝止,往往说:“停下来吧,姑娘还多着呢,你们的克智留着以后别的姑娘婚礼上再说吧。”  在说克智的时候,主客双方交锋,各自针对对手所述内容进行一一辩解,比智慧、比知识。有时远古历史,有时海阔天空。为了战胜对手灵机应变,急中生智,自由发挥,即兴创作。听众聚精会神,屏息静听。说到精彩处,不时赢来喝彩。“克智”能起到教育宣传鼓动群众和文艺娱乐的作用。  “克智”不同于曲艺的对口词和相声。彝族克智是由甲乙双方各代表宾主,甲说完一段后,由乙根据甲所说的内容进行回应,每个回合多则五十行少二三十行。  说克智多在火塘边进行,以火塘为中心,客在上方、主在下方,对座饮酒表演。听众围坐在四周,其中有主人和客人,都密切注视和希望着自己的代表获胜。若主方获胜,主方会有人说:“克智都说不赢休想把我们家的姑娘接走。”客方胜利,客方也会有人风趣地说:“我们知识超过人,同我们开亲实在不行。”因此办婚事,都得首先选聘克智能手去接亲,不然就要受到泼水,抹花脸的威胁。  “克智”是彝族的一种诗词,且是有韵文的诗词。“克智”在音韵和节奏上都讲究协调和谐,讲究语气轻重缓急。“尔比”即谚语在“克智”中得到充分发使用,短小精悍而灵活多样的“尔比”,在克智中很活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克智”虽然是灵活机动的,但它却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说一通。它是有头绪,有条理,由浅入深进行表达的,即按开场白、人题、逐步深入、开展、转折、发展、高潮、缓和、结尾等顺序进行的。  “克智”的这些进行顺序,不是固定的,只能说大体上是按这些步骤进行的。内容也因时间、地点和表演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话内容随地点的改变,亦随之改变。如举行婚礼时,在女方甲是客人,乙是主人;到男方,则甲是主人,乙是客人。  “克智”表演时甲乙双方对话的内容,是有机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能成为各说各的互不相干的话,所问非所答,牛头不对马嘴,那就不成其为会说克智的内行。  如甲:  我是山上的大树,  能经受寒风的吹刮;  我是金沙江畔的礁石;  能经受浪涛的冲打。  乙:我是天空的雷公,  专劈山上的大树;  我是打石的石工,  专打江边的礁石。  又如甲:  我像无情的滚石,  往山下飞奔;  乙:我像宽敞的深沟,  把滚石容纳。  每一个回合之间一定要紧密联系,相互吻合,环环紧扣,但也不是机械地约束在这些环节中。中途可以另换话头和转折,也可飞越,从地上可以说到天上。从东西说到南北。这差不多都用语气转折来承接。  “克智”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古今历史等等,无所不包。可以说“克智”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如:赞美古今著名的发明家,为民除害的勇士,凡为人类做过好事的人以及他们的事迹都受到加倍的颂场。在“克智”里可以谈“勒俄”即史诗。“玛木”即古训世诗,以及远古开天辟地,英雄史诗,征服万物等。不仅人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使人增长历史知识。还有许多哲理性的训词,爱憎分明,对好的加以肯定颂场,对坏的加以批评、指责和讽刺。它也涉及到人的道德行为的规范,对真善美的倾扬,对假恶丑的批判。“克智”这种彝族固有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可使人得到许多教益。彝族克智  “克智”语言美妙,比喻生动,想象丰富,艺术色彩浓厚,使人从中感受到极大的趣味性。它的艺术趣味,能自发招徕广大听众,用夸张、诙谐、风趣的语言,增强喜事场合的欢快气氛,逢年过节的幸福感,丧事场合消愁感。  “克智”艺术的基本表现特点是夸张,它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在每次“克智”的比赛中都有新增加的内容,因为表演者双方,并非在表演前事先进行预演作了准备,全凭在对说过程中,以对方所述内容为依据,重新组织内容进行回应。  “克智”针对性强,它所叙述内容是极其广泛的,无论取材于什么人或事,都必须与所吟诵的内容和对象有关,尽管千变万化,天南地北,空中楼阁,最终都得落脚到相互谈论的论题上。  “克智”的表演和创作,要具有乐观精神。如上所述,“克智”创作的主要手法是夸张,因此,表演者本身就要有乐观情绪,大无畏精神,一切矛盾在他面前似乎没有不可克服的,并且由于克智富有诙谐、风趣的特点,所以在表演中不但要使听众发  笑,自己也要含笑。苦闷的表演者,他无论如何努力也说不好“克智”,即或能说一些也将大失水准。  “克智”想象丰富,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这些想象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若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从生活中提炼加工,凝炼出精美的生动的比喻来构成克智,而不是呆板拘泥的。  每进行一次克智表演,就要产生很多新的内容。克智的创作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个人创作的基础上集体加工修改。由于在吟涌比赛克智时是即兴创作,能有效地回应对方所述内容,给以回答或反击。比赛克智者,每次在吟诵比赛中见景生情,急中生智地进行创作。所以得到群众公认或共鸣,使之在类似比赛环境巾,可以作为现成话来使用。在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的克智表演创作,完善、丰富着克智本身,但由于没有得到搜集记录自生自灭的不少,被人们经常应用的只不过是一些容易记忆上口的精华。  “克智”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创作手法层出不穷,不断推陈出新,在新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内容。解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继承和发展“克智”的优秀遗产,而且按这一形式的特点进行新的创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起到宣传鼓舞人们进取向上的积极作用。  “克智”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它的表演不需要什么舞台和众多的演员,很适合于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等分散的地力进行表演。它有许多其它文学艺术所起不到的作用,就地取材,富有民族特色。在丰富和活跃彝族农村文艺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口头论辩“克智”彝族克智  彝族口头论辩“克智”是主客双方论辩手在婚礼、丧葬、节庆等集会场所以临场说唱诗歌或辞赋的形式来传述古今、探求知识、明辨事理的一种民间口承文学,被称为“雄辩术”、“语言艺术的奇葩”,是彝族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最具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的文化形式,在凉山的腹心地——美姑县的彝族民间,形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其表现形态为甲乙双方论辩手临场说唱诗歌或辞赋,互相辩驳、盘古论今,引经据典,颂唱史诗,以达“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者获胜。  “克智”论辩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知识、天文地理、道德法律、农学医学、神话传说等各种知识。其辞赋以五言、七言为主,辅以杂言,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多用比、兴、赋手法,或比喻或排比或反复或顶针或粘连或夸张……  “克智”论辩是彝族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自古相承的艺术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歌师宣雅颂,歌师讲论文”的“克智论辩歌场制度”就已形成,并在民间自发的传承至今。降至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民众的婚姻观、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克智”论辩传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克智”文化亟待保护。  “ 克智”论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是“克智”论辩以其古老的文化形式,扎根于彝族民间,通过“克智”论辩手的不断传承和演述,铸就了彝族源远流长的史诗论辩等传统,成为彝族古代文明传统文化知识的核心成果,是人类文化史中典型的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社会文化史、思想史、音乐史、美学史、艺术史、论辩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克智”论辩生动地再现了早已消失的古代唱诗与口头论辩传统,见证了“以诗存史”“以诗存俗”的民俗传统。二是“克智”论辩手通过仪式活动的论辩与演述,无可辩驳地为彝族民众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彝族民众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生产生活观、审美观等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范式,“克智”论辩在新的时代,以其与时俱进、海纳百川之精神,吸纳着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成为凉山彝族的精神食粮。三是“克智”论辩传统以其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竞技性,深受彝族民众的喜爱,对于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强化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发展彝族新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  “克智”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广泛地影响着彝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对于彝族文学创作、陶冶民族情操、培养民族自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彝族文学的土壤和料养。  国家级克智传承人海来惹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海来惹机  海来惹几,,1969年3月生于美姑县子威乡子威村,自幼喜欢彝族口头论辩传统,随父和叔父学习“克智”,为学“克智”常出入于婚礼、丧葬等场所向“克智”能手学习口头论辩。24岁以后,常被人邀请到各种婚礼场所表演“克智”。  克智系乡土民间独自流传的口头文学式样,一般在婚礼、丧葬等大型集会场所表演。一个优秀的口头论辩手精通彝族的神话传说、风俗礼制、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知识,谙悉论辩技巧,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口惹悬河地演述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历史知识,受到群众公认的“克智”论辩手经常被邀请到婚礼场所演述克智。  海来惹机参加过数百场婚礼场所的克智论辩,几乎无对手,在凉山彝区有广泛的影响,曾参加过、喜德、美姑等地举办的克智表演比赛获奖。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凉山两名国家级传承人之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克智传承人: 曲比拉合  曲比拉合,彝族,1978年9月生于美姑县拖木乡库伙莫村,自幼喜欢彝族口头论辩传统,随父和叔父学习“克智”,为学“克智”常出入于婚礼、丧葬等场所向“克智”能手学习口头论辩。20岁以后,常被人邀请到各种婚礼场所表演“克智”。 目前有学徒3人。  彝族“克智”系民间论辩传统,一般没有家传传统,多为天资聪慧之人喜好而拜师学艺所得。曲比拉合系著名毕摩曲比拉果之子,有家传的“克智”文本。其传承从一代毕摩宗师杨古苏布算起,谱系为:杨古苏布—玛额—玛安—布拉—也迪—也尔—阿主—坡伍—尼惹—维社—维威—甘阿—尔果—毕俄—约拉—约特—吉比——汉嘎—吉候—说耳—莫格—俄耳—毕谱—拉伙—子嘎——战甲—拉果——拉合,到本人共28代。  克智系乡土民间独自流传的口头文学式样,一般在婚礼、丧葬等大型集会场所表演。一个优秀的口头论辩手精通彝族的神话传说、风俗礼制、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知识,谙悉论辩技巧,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口惹悬河地演述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历史知识,受到群众公认的“克智”论辩手经常被邀请到婚礼场所演述克智,拉合曾参加过上百次克智论辩,深受民众喜爱。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百度贴吧:2.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3.美姑县人民政府: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山彝族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