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的重要意义?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保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征,我们必须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我们深切体会到首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必要性,在发展中更多地注重增加经济总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单纯依靠消耗资源和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增长,既是低效益的,又是不可持续的,进而加深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全面概括,第一条就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国家实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十分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缺乏核心技术;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以及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低,能源资源消耗大,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高。针对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的战略任务。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2001年至2006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高达21%。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39.2%。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十分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必须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又必须密切注意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不协调状况,防止投资的过快增长,努力调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促进消费与投资的结构调整,关键不是压缩投资,而是努力扩大消费。扩大国内消费的关键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只有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国内消费的问题,才能协调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关系。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2007年顺差数额预计为2600亿美元左右。贸易顺差连年急剧上升,使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明显上升。保持贸易顺差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对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应依靠内需拉动为主。因此,我们在注意协调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关系的同时,必须注意协调好内需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关系。
工控产品体验中心活动
工控网客服热线:9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35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题库)-第3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5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题库)-3
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2、试述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4.试论实
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成熟。2、试述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强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应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4.试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最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5. 如何理解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其次,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第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6.试论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首先,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提出超出现实可能的要求。7. 为什么说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首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其次,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8. 试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其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第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第四,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9. 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内涵首先,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其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10. 试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首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正确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发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离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第三,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第四,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正确抉择。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11.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其次,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试论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首先,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一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 其次,统筹兼顾科学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既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看做辩证统一的整体,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把经济社会发展看做动态过程,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鼓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努力实现均衡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重要利益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善于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得到兼顾。13. 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其次,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本领,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体制机制。第三,具体说来,就是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决依法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14.试论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其次,要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第三,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15.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首先,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先进性在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具体的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其次,要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断推进,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第三,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第四,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16.试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35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题库)等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_题库(2010发送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库(2010) 一、名词解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20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复习题及答案参考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4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题及答案参考 1、阐述当代中国发展面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题库(新--2015年10月以后用)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简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简述全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试题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试题答案今日推荐 81份文档
笑话大全集 笑话大全爆笑版 幽默笑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复习题_院校资料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研究生政治课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复习题 1.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  2014武汉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武汉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题库及其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研究生中国特色...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课后习题全解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导论: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