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资源整合有利有弊的意思,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

浏览次数:3266
回复次数:7
小学生开生日party,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现在很多学生都热衷于生日聚会 互送礼物 家长管的太多会影响孩子与同学之间的交往 支持又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请大家各抒己见 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学生开生日派对,不是完全不可以,关键是礼物怎么送?亲手制作的,最有意义,但可能朋友看不上眼。拿钱买的,便宜的怕没面子,贵的自己又感到难以承受。礼尚往来,长久下去,不但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
生日派对,如果只是单纯的朋友相聚,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是演变成相互的送礼攀比,这肯定是弊大于利。
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友谊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心意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利大于弊,能培养孩子的友谊和沟通能力
利大于弊,能培养孩子的友谊和沟通能力
有利有弊,适当的是有好处的,过头了就不好,尤其是那种攀比性质的大操大办。
利大于弊,容易让孩子学会攀比
各有利弊,关键看大人怎么引导。如果太铺张、一味攀比,那么就是弊大于利;如果只是简单的聚聚,大家乐一下,热闹热闹,就是利大于弊
分类管理员
该分类暂无管理员
[家庭教育]
解答数:816
精选回答:
本周问吧之星
擅长分类:
本周回答:1
问吧达人榜《现代教育导报》征稿:初中该不该全部进城?[成长论坛]
成长论坛合作教育报刊――报: 《教育时报》《教育导报》《家教周报》《教育周刊》《现代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刊:《小学教学》《教师博览》《教书育人》《家教世界》《青年教师》《少年儿童研究》 《读写教育》《江西教育》《四川教育》《福建教育》《山西教育》《演讲与口才》等
>> 文友投稿中心,媒体采稿门户《(教育时报》《教育导报》《家教周报》《现代教育导报》《小学教学》《教书育人》《读写教育》《江西教育》《四川教育》《福建教育》《山西教育》等)
→ 《现代教育导报》征稿:初中该不该全部进城?
您是本帖的第 7692 个阅读者
标题:《现代教育导报》征稿:初中该不该全部进城?
等级:成长小娃娃
积分:2028
门派:无门无派
《现代教育导报》征稿:初中该不该全部进城?
《现代教育导报》“对话”栏目本期的讨论话题是:初中全部进城,该不该?新华网9月25日刊出了记者张晓晶、王汝堂的新闻调查《初中全部进城,该不该?--山东农村义务教育引出的话题》。报道说,近年来,山东省平原县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农村孩子全部进城上初中。在农村教育资源薄弱的情况下,是应该让学生就近上学还是进城上学?平原县这一做法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议。平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岳爱国介绍说,实行初中进城的现实背景是农村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待遇低,1999年至2004年,平原县乡镇中学外流教师高达213人,大学生、新老师又不愿到乡镇任教,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全线告急。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下滑,县里的农村中学有一半左右不能开设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课程,有的即使勉强开设,教师素质也跟不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面取消农村初中,让农家子弟进城读中学,也面临几个突出问题。其一,学生支出增加,农民负担增加。学生吃饭住宿、往返乘车,比在乡镇中学就读花费要大得多。其二,乡镇初中进城,新建和扩建学校的成本可能转嫁到学生头上。其三,学生交通安全让家长担忧。初中该不该全部进城,这不仅仅是涉及一个县区或一个更大区域内教育部局和办学格局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教育整体发展导向乃至区域未来教育格局的大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导向失误或者决策失误,无疑会对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后遗症。因此,初中该不该全部进城,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论证,需要科学的决策。请您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初中该不该全部进城?为什么?您认为初中全部进城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说好处在那里,弊端在哪里?您认为初中不能全部进城的理由是什么?利大于弊的理由是什么?务必做到观点鲜明,论说有据,避免空谈,结合实际,有具体事例更好,具有说服力。不必面面俱到,可就其中的一个“利”或者“弊”展开谈,谈深谈透。征稿截止时间:日稿件请直接贴在下面,不要发到邮箱。&&&&&&&&&&&&&&&&&&&&&&&&&& 现代教育导报&&&&附新华网的报道,供参考&初中全部进城,该不该?--山东农村义务教育引出的话题&新华网济南9月25日电(记者 张晓晶、王汝堂)近年来,山东省平原县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农村孩子全部进城上初中。在农村教育资源薄弱的情况下,是应该让学生就近上学还是进城上学?平原县这一做法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议。&&&& 教师队伍不稳定,中学生纷纷进城
&&&&平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岳爱国介绍说,实行初中进城的现实背景是农村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待遇低,1999年至2004年,平原县乡镇中学外流教师高达213人,大学生、新老师又不愿到乡镇任教,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全线告急。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下滑,县里的农村中学有一半左右不能开设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课程,有的即使勉强开设,教师素质也跟不上。“改革前,每年都有一两千名农村初中生千方百计到城里读书。”岳爱国说。 &&&&前几年,平原县也曾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安排城区中学教师轮流下乡任课,但无济于事,难挡教师弃教的洪流。在这种情况下,平原县决定实施“初中进城”,扩大城区中学教学规模,将农村学生全部转向城区中学。为了把全县1.8万名农村初中生“农转非”,平原县在城区3处中学的基础上,又新建和扩建了2处中学,今年农村初中生全部实现了进城就读。 &&&&“初中进城”受到部分农民的欢迎。王杲铺镇甜水铺村村民陈宝全说:“乡镇中学条件太差,老师水平和责任心都不行,孩子呆在这样的学校只会葬送前途。我的儿子赶上了好时机,能到县里好中学读书,现在学习成绩很不错,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 “初中进城”引发一些新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面取消农村初中,让农家子弟进城读中学,也面临几个突出问题。其一,学生支出增加,农民负担增加。学生吃饭住宿、往返乘车,比在乡镇中学就读花费要大得多。王杲铺镇杨黑村村民杨少花的女儿在城里中学上初三,她说:“孩子原先在乡镇中学就读,吃住在家,几乎花不着什么钱。现在每月生活费要130多元,支出比原先明显增加了。这点钱在城里好像不多,但农民家庭一年能收入几个钱呢?” &&&&初中进城对农村贫困学生就读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周德新说:“农村孩子进城后吃住都得掏钱,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很可能就上不起学了。我们学校最初就有学生很晚进餐厅,找残汤剩饭吃。如果没有正规渠道救助,不知这些学生能支撑多久。” &&&&其二,乡镇初中进城,新建和扩建学校的成本可能转嫁到学生头上。平原县外国语学校原先便是贷款建校,面向农村学生实行高收费。一年的学费有1200元。后由政府财政出资,将学校转为义务教育学校,才取消了高收费。平原县县长马善军说,初中全面进城,最重要的是建校成本要由政府承担,不能搞市场化运作,否则建校成本转移到学生头上,农民将苦不堪言。 &&&&其三,学生交通安全让家长担忧。目前平原县在城区就读的农村住宿生包括高中生在内,高达2万人,每到学生放假回家时,交通安全压力很大。由于大量学生集中乘车,正规途径的交通运力满足不了需求,一些证照手续不全、车况及驾驶技术不过关的民营车辆参与运营,有的甚至用农用三轮接送学生,埋下了安全隐患。 义务教育:如何落实“就近免费”? &&&&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农村初中进城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县虽然没有像平原一样实现全部进城,但也有一部分农村初中搬进了县城。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还很不均衡的情况下,农村初中进城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在教育界存在一定的争议。 &&&&平原县委书记董绍辉认为,有些地方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向乡镇派老师支教,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条件也是漫长的过程。让农村孩子进城一步到位,让农家子弟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即使考不上大学,将来进城打工是合格工人,回乡种田也是新型农民。 &&&&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第十届国家督学高文浩认为,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让农村孩子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学生进城上学,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实际上是把政府下乡办教育的一部分成本转嫁到了农民身上。 &&&&也有教育专家认为,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除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初中生过早地离开家庭开始封闭式的学校寄宿生活,就像花要成长不能离开适宜的土壤一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缺位,同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对本来就“失血”的广大农村来说,教育资源进城,会更加剧农村的文化洼地效应。 &&&&高文浩认为,当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农村教育水平薄弱,迫切需要把优质教育资源送下乡,而不是把农村生源接进城。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免费师范生、增加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等政策,都是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尽快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鸿沟。 &&&&山东省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待遇没有落实。1995年颁布施行的《山东实施教师法办法》规定,在农村地区工作的老师,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工资,任教满八年的予以固定。八年后继续在乡(镇)、村学校任教的,再向上浮动一档工资。但是,时至今日没有实现。2001年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以后,山东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教师工资待遇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有的地方仍没落实。&
头衔:实习编辑等级:成长小苗苗
积分:1670
门派:无门无派
江苏省&&大丰市第二小学&&韦中华224100&& 信箱: && QQ: 我做不了教育家  但决不做教书匠
等级:成长小牛牛
文章:1060
积分:4710
门派:阳光派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阳光派
眼中世象万千,笔下一点山水.
等级:成长小苗苗
积分:2634
门派:阳光派
学生未必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抛开农村中学为什么办学条件较差、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原因不谈,单说初中全部进城后,学生能否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论,笔者倒以为学生未必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农村中学,只要家庭与学校工作到位,学生主观努力,也能取得和城市中学学生一样优异的成绩。诚然,城市中学的教学硬件相比农村中学无比优越,教学设备先进,教师资源丰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先进,学生进而会接触新鲜事物多些,接受新鲜事物快些。但不可否认,就当下的基础教育状况而言,某种程度上与农村中学相比,也许城市中学的教育只是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更多了也更快了,而在人格养成、家庭教育、综合素质锻炼等方面并不见得会有多大的起色。其实,学生的成长还离不开各种软环境的影响,比如家庭的温馨环境、父母的关心指导等等。笔者的两个表姐和表姐夫都是中学教师,且在音乐、美术等方面也有专长。今年孩子升初中,本来让孩子在他们所在的乡镇中学就读,可以有诸多的便利。既可以及时关心孩子的成长,指导他们的学习,又可让孩子跟他们学习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他们却一心让孩子通过考试如愿进入城市中学就读。他们总认为城市中学的教育会好些。结果,入学还未到一个月,两个孩子已经开始抱怨城市中学学习的压力大、单调化,回家的不方便,表现出了进城市中学学习的反感。因此,笔者并不赞成初中全部进城,而应以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己任,无论城市中学还是农村中学,都应加大投资力度,多方改善,倾力建设,全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作者:梁伟单位: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邮编:31002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3:31:30编辑过]
等级:成长小壮壮
积分:6664
门派:幸福傻瓜派
欢迎光临我的BLOG:/userlog18/42048/index.shtmlEmail:
等级:成长小娃娃
门派:无门无派
钱为什么舍得花在县城不舍得花在农村&& 平原县让中学生全部进城求学的做法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有意而为之的“农村歧视”政策。任何人都能算透这笔帐:在县城重新建设新学校,配备新师资是一项花销很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耗资并不比直接改善农村教育的花销要少。奇怪的是平原县舍得花这么一大笔钱在县城里搞建设,为什么偏偏就不愿意将这些钱直接投入农村学村改善其办学条件呢?无论平原县有多少个“托辞”,这个“硬道理”是明摆着的――在县城里能建设高标准的学校,花同样的钱在农村也能建设得起。主持“中学农转非”的人物或许说:就算是在农村里建设起高标准的学校,也没有“高工资”留住高标准的老师。这显然是狡辩,难道农村中学全进了城,随之进城的教师就都不发工资了不成?既然在城里教师要发工资,农村教师也要发工资,为什么给城里的教师发放工资就很大方,给农村教师发放工资就小气无比呢?农村留不下学生,留不下老师,并不是农村这地方“臭”,而是一些人根本没有把农村的老师和孩子们当回事,如果真有人重视农村教育,能将农村学校建设得比城里的还好,能让农村教师的工资比城里教师的工资还高一个档(前些年有这回事,高出的工资称乡镇任教补贴,后来不知怎么被取消了),我想农村学校无奈进城的事件不但不会发生,县城教师争着去农村任教的事倒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让农村中学进城并不是教育奇迹,而是一脚臭球。& 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
史峰& 276600
等级:成长小点点
门派:无门无派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无门无派
[原创]让孩子回到我身边
因为我所处的乡镇的教学质量不高,去年我把孩子送到了县城的一个学校去读书。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每两星期休息三天半。孩子到了学校也挺高兴,过了没有多久,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年龄太小,离开家之后,生活自理能力差,根本不懂得如何安排一日三餐,不懂得如何支配生活费用。开学后没几天我到他们学校去看他,正值午饭的时候,我跑遍了餐厅找不到他。找到他的时候,他正拿着一包方便面,一盒冰淇淋,一瓶可乐。我说:“你中午怎么不吃饭?”他说:“这种冰淇淋挺好吃。”言外之意,就是因为这些零食好吃,就可以只吃零食不吃饭了。我对他批评了一通,可是我的批评教育远没有零食的吸引力大。过几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仍然是拿着冰淇淋当饭吃。一直到天凉了,他才不吃这些。但是到餐厅吃饭,多数时候是吃一半倒一半。当同学们流行悠悠球时,他买了四五个;流行玩宠物螃蟹时,他买了一洗脸盆;流行玩大富翁时,他买了五六种。一个学年下来,成绩并没有提高,大手花钱的习惯倒养成了。这一学期,我又把他转回本地的学校,每天看着他吃家常饭,钱花得少多了,他的饭量却不断的增加。时常问一问他的学习和作业情况,交流一下他对生活的想法,对他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指导。他的一点进步,我都能看到,心里觉得很踏实。也许有人说,我这是传统的保姆式家长。但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是要一点一点地松手,毕竟一个孩子不是一件东西,容不得我们实验的失败,在大撒把之前还是要三思。余书伟,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二高(观音堂镇)。邮编:472123邮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41:24编辑过]
河南省陕县第一初级中学,余书伟真心生活,真心语文。欢迎各报刊杂志选用本人作品,更多作品请看.cn/mypage/mypage2.asp?pid=39102
等级:成长小娃娃
门派:无门无派
关心新形势下的教育现象.
等级:成长宝宝
文章:1341
积分:3172
门派:无门无派
投身教育,品味人生。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162650)&&张金传邮箱:
等级:成长小娃娃
门派:无门无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9:07:23编辑过]
头衔:成长老园丁等级:贵宾(永远的成长人)
文章:1718
积分:5164
门派:无门无派
初中进城家庭教育能进城吗?我的老家有两个邻居的儿子在城里上初中,虽然十几里外的镇上有初中,但他们认为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怎么样,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不惜代价让孩子上离家有三十多里的县城上初中。三年下来,钱是花了不少,可是两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令人乐观,一位学生染上了网瘾,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回家了。在我看来,初中进城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当下,学生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广大农村地区一些孩子很小就成为“留守儿童”。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责任,一些“留守儿童”在平时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有的孩子产生任性、冷漠、自卑闭锁等不健康心理,一些“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家长缺乏家教知识,对孩子教育不科学,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关心不够,重智轻德,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管不问,有的教师信奉棍棒教育,经常打骂孩子,教育违背儿童成长规律,使教育失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又是心理断乳期。心理学研究显示,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长辈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他们不愿意和长辈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而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和交流,如果缺乏家长教育,或者家庭教育跟不上很容易被不良同伴引向歧路。如果初中进城,孩子离家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学生住校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星期回一次家,再加上父母农活忙,父母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致使家庭教育缺失。没有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位、缺失,学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行方式的影响,而走向反面。因此,初中全部进城,笔者最大担忧是孩子的孩子进城上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优于城镇初中,但谁来为孩子补上缺失的家庭教育课?要知道,家庭教育是无可替代的。李建波,河南南阳农业学校,473003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无门无派
学生进城,未必使农村学生受到优质教育平原县创造的让“全部初中生全部进城”的教育奇迹,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下滑等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奈之举,也是城乡教育资源和教师待遇的极大差距的根源所在。从表面上看,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优质教育,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可我认为,未必如此,相反会葬送部分学生的前途。试想一下,农村孩子的学习起点、家庭经济和教育背景等等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截然不同。那么教师对这群特殊的“外来人员”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城里的孩子是否会带有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如报道种所说的那样,学校教师素质低下,没有责任心,那么学生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就不容乐观。我相信那些找残汤剩饭吃的贫困学生迟早会因此而辍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定型,在歧视、不融洽的集体中,他们自恃“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另外,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弱,他们是否能抵挡住网吧、游戏机等新鲜事物的诱惑?或许哪天没钱花了,谁能保证他们不去偷窃?我想,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在我教过的学生中“进城”的也不少,其中成绩以优秀的居多。虽然学生走了,但学生的家长仍然跟我保持着联系。在与家长的谈话中我也了解一些城里学校的情况:去了城里的学校,老师根本瞧不起乡下的学生,有时还受到同学的冷眼热嘲和欺负,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重用和提拔;有些学生拿每月的伙食费去玩游戏机,即使在外饿肚子家长也不知情;此外,城里的学校收费项目五花八门,什么兴趣小组了,什么辅导了,什么小媒体了等等,乡下的孩子根本承受不了这个经济负担,只好作罢;大部分学生成绩比原来下滑了很多,有些本来活泼开朗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很多“进了城”的孩子家长都有重新接回来的念头。&&& 所以,我说进城,就未必能使孩子受到优质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浙江省苍南县云岩学校&&& 林继论&&& 邮编& 325803
浙江省苍南云岩学校&&&&林继论 邮编325803&& &&邮箱 && 请光顾博我的小屋 /
等级:成长小甜甜
积分:1833
门派:幸福傻瓜派
&&&&& 症结在中招政策&&& 肇东市教师进修学校王玺玉农村初中生大量进城,造成城镇初中班额过大,授课困难,辅导困难,作业批改不过来。另一方农村初中学额反而严重而不足,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学生大量流失,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挫伤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恶性循环,年复一年,有的已经面临垮台。城里初中名校和小学名校几乎孪生。因为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不进城里名小学就进不了初中名校。农村孩子盲目进城,城里名小也拥挤不堪了。孩子进城后想家,学习分心;并且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负担,不但直接违反了“就近入学”原则,而且“免费”之后负担更重,非常不利于义务教育。农村孩子大量进城,主要症结在中招政策。本人曾经呼吁中招名额应按比例,即初中升高中的名额按实际参加考试学生的百分比分配到各初中,然后由高分到低分录取。一个农村孩子,在本地就读还能排到前几名,有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可能;进了县城中学后,怕是连中等生也达不到,还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可能吗?中招果能如此,农村孩子谁还肯进城?即使农村学习条件差、师资水平低,学习好的学生也不肯轻易地离开。生源足,升学率高,校长办学的积极性自然就高。如果工资待遇也能落实,教师们怎么肯轻易离开?山东教学质量虽然高,但是高考移民们却走出来,那是因为有些省份录取分数段低,录取名额到省。实行中招名额按比例分配,实际上就是中招录名额到乡镇。这样做有助于克服目前教育领域中诸多不良现象,有助于留住学生,有助于普及义务教育。&通信处:151100 黑龙江省肇东市七中住宅& 王玺玉
(93字) 【红袖添香】
等级:成长宝宝
文章:1231
积分:2139
门派:阳光派
初中生进城弊大于利我反对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这种做法弊大于利。理由如下:一、政府的财力所不能及: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看起来是为了解决农村教育的薄弱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这一做法有些天方夜谈!这是因为,要把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等,从一个长远的过程来看,政府是不是能够做到是一个问题;其次,这一做法是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但是,城市里的所有学校是不是教育教学发展很平衡?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集中到最好的学校去?这能够做到吗?第三,初中这样做了,那么小学呢?要知道农村小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呀!如果山东省平原县能创造这样一个教育“奇迹”,那么能不能在整个山东也创造这样一个教育“奇迹”呢?推而广之在全国也创造这样的教育“奇迹”?这需要多少的财力?有这样的财力吗?二、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学生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条件,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朋友的、有同学关系等等。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使学生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我做过调查:在我们这里也存在着农村初中薄弱的问题,每年小升初时,总有不少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的初中,但是三年下来总是有大量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好,还没有留在农村初中的孩子达到的效果,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更多的还表现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我邻居的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邻居的孩子在读小学时一直很优秀,也很有礼貌。自从到城里的初中读书后,看到同学用钱大方,他就经常向父母要钱,或是请客、或是上网吧,三年下来,钱用掉了不少,成绩却下降了,非但没有考取好的高中,甚至在品德、行为方面也有了大问题,总是喜欢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他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天天盯着他!其实像这样的学生很多,城里的教师也不可能都是很优秀的,学生出了问题,往往把他的父母叫来,把问题一推了事。这样的学生能健康成长?三、对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尽管现在农村也实行了免费教育,但是还是有相当的经济负担;如果全部“农转非”进城,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会更重。农村的收入本来就低,以这样的低收入来负担在城市里相对高一点的生活,这拖拉机能拉动火车吗?贫富差距也由此而更拉大了。四、与建设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和谐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生活、教育等。而现在就因为农村教育薄弱一点,且不说这样的薄弱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就要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这是在逃避而不是真正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爱农村是个很大的问题。不爱农村的人,能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长此以往薄弱的就只能永远薄弱下去了,公平、和谐就成为口号而无法成为现实了!(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学& 沈
明 21554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09:59编辑过]
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
等级:成长小壮壮
积分:1737
门派:无门无派
初中全部进城值得尝试删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00:06编辑过]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小学&&王振强邮编:264400邮箱: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
等级:成长小娃娃
门派:无门无派
病毒咋这么多啊!矿泉水有毒,奶粉有毒,网站也有毒,这日子还怎么过呀![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8:47:34编辑过]
等级:成长小点点
门派:月光派
初中全部进城“三错”如果因为“大学生、新老师又不愿到乡镇任教,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全线告急。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下滑”等而仓促决定农村初中全部进城,那这实在是一种冒进而荒谬的行为。&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再怎么工业化、城市化,乡镇始终是农民主要的工作和居住转移的目的地。况且目前来说,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农民还是占了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如果我们的初中学校真要“高贵”进城,不顾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主动远离广大农村学生,于法于情,皆不可行。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其次,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要求,我们应该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级政府都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将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平等化。而现在,我们把小小的初中学校都搬走了,把守土农民孩子的基本教育服务都取消了,你能够说城乡“一体化”平等了吗?纯粹是背道而驰!&最后,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而现在,根据我们有些地方的做法,本来可以通过“包扎”或“输血”得到治疗的教育顽疾,简单到了“一刀切”,变成了“截肢”疗法。简直法理难容!&作者:何立新&&& 四川西充县义兴初中(63723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7:58:51编辑过]
人生的长度是天定的,宽度是被别人左右的,只有深度哦――那是心灵的天空,多多珍惜吧!
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无门无派
等级:成长小娃娃
门派:无门无派
要量力而行,不必强求一律山东省沂水县第二职业中专  王道坤  276400初中全部进城,到底该不该?从教师角度来看,或者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其实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为各方的出发点不同,判断标准自然也会不一样。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我觉得,初中全部进城,还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起码不可能全面铺开。平原是山东的一个小县,人口不过45万,总面积是1047平方千米,初中全部进城,在城区就读的农村住宿生包括高中生在内,达到2万人,无论是从住宿、交通、生活等角度看,都有现实可能性。像沂水县,这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达到110多万之多,总面积为2434平方千米,如果初中全部进城,老师肯定会很满意,但这样以来,县城里初中生、高中生总数将会超过5万人,现有的条件根本不能允许。即使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也是不容易接受的事情,因为有好多乡镇离县城都在100多华里之远,并且还要转几次车,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奔波之苦,远不是在县城里的人所能想象到的。另外,假若初中进城能成为现实,教师进行家访将成为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而家访在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都十分明确,可以说是必不可少。所以,我觉得,初中全部进城,有利也有弊,但要根据具体县情决定,要量力而行,不必强求一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14:04编辑过]
等级:成长小点点
积分:2083
门派:无门无派
应该因地制宜山东省平阴县实验中学&丁翊春(邮编250400)众所周知,前些年,政府实施的制度,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城乡办学水平进一步拉大的结果。而今,国家实施的的的等政策,正在逐步缩小这种差距。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有的地方领导对教育投入认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所导致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却是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市孩子的入学率、考入名牌高校的比率远大于农村孩子,而却远小于农村孩子;农村里部分先富起来的家长,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城市里的学校就读;不少农村教师千方百计地有的还因遂不了心愿而“跳槽”……便是有力的证据。这一点,越是在经济基础好、发展迅速的地区表现的就越突出。可以说,有的地区因地制宜出台“初中全部进城”的政策是可行的。此时,再对“初中全部进城”的做法持一味否定的态度就有失公允了。当然,“初中全部进城”的政策一旦实施,将涉及到千家万户,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的支持。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有关部门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地方政府的领导在出台政策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要听一听广大农民兄弟的心声。毛泽东同志说的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要照顾到绝大多数百姓的利益,又要设法解决少部分困难群众的特殊要求,努力去赢得老百姓的口碑。二是所在地区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对下级地方政府的决策密切监督,既要严把“初中全部进城”政策的出关口,又要有政策出台实施后的制约措施,并将相关的配套措施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
等级:成长小点点
积分:2083
门派:无门无派
抱歉!由于登陆问题,多发了一回,删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3:07:01编辑过]
等级:成长宝宝
文章:1281
积分:1500
门派:无门无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3:51:04编辑过]
我的博客:.cn/fulike
等级:成长豆豆
文章:2698
积分:7272
门派:教师
农村初中全部进城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钟
江四川省广安区前锋镇小学校得胜分校电话:(0826)2826007(办)&& 邮编:638019据报道说,山东省平原县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农村孩子全部“农转非”进城上初中。他们解释说,实行初中进城的现实背景是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待遇低,教师大量流失,导致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下滑。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与义务教育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的规定相悖逆,更是农村基础教育畸形发展的走向,其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这种做法,势必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更加得不到重视,造成农村教师继续大量流失,最终岂不是也要让小学生全部“农转非”
进城上学吗?农村教育还要不要发展?中国教育是否就变成城市教育了?为了缓解农村教师的流失现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治本”着手,大力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近年来,各地暑期实行的教师考调制度,让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考调进城任教,表面看这是一项很不错的措施,实际是挖农村教育的“墙脚”,进一步造成农村教师工作的不安心、心理的不平衡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虽说是“流水不腐”,但教师频繁变动,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为了杜绝“城市学校教师超编、学生猛增,农村学校教师缺编、学生严重流失”的恶性循环,我们应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办事,遵循义务教育规律,以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为导向,取消办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做法,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硬软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从根本上堵住农村教师和学生流失的源头,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确保教育和受教育的公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7:01:50编辑过]
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无门无派
农村孩子进城上初中不宜提倡为了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不少农村家长不惜成本,纷纷送子女进城上学,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可以想像,农村的孩子更愿意看到的是家门口就有一所属于自己的美丽学校,这也符合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基本要求。初中生进城上学弊大于利,是不宜提倡的。首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后,原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被大量闲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强等优秀品质的隐形教育资源也相对缺失;学生吃饭住宿、往返乘车,比在农村学校就读花费要大得多,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其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学习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精心的引导和呵护。进城上学后在平时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营养跟不上,满足不了身体增长的需要;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爱,容易产生任性、冷漠、自卑闭锁等不健康心理。最后造成了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埋下安全隐患。学生放假回家时,由于集中乘车,正规途径的交通运输满足不了需求,一些“三无”车辆参与运营,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受一些城市学生不良习惯的影响,接触到网吧、电子游戏厅等不适合少年儿童的场所,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很容易被不良同伴引向歧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者:陈效堂工作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初级中学邮政编码:262501
头衔:炉中钢等级:成长小点点
门派:教师
坚决不支持农村孩子进城!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serlog25/214572/index.shtmlhttp://211.86.64.70/xzlt/u/695/index.html
头衔:赵坡等级:成长小娃娃
门派:教师
力避僧多粥少 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入学率
&&&&&&&&&&&&&& 力避僧多粥少 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入学率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农村学生一般都是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他们是一群“兼职”学习者。通俗地讲,农村学生的家境比较贫困,大多数农村学生都要在学习的同时帮着家人做洗衣、烧饭、带弟弟妹妹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他们的学习时间,往往都是在务农之后挤出来的。试想一下,农村学生以这种学习状态,和“专职”学习者----城镇学生竞争入学的门票,胜出的几率能有多大?霖霖是我的小邻居,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里里外外的农活全落在霖霖母亲的肩上。孝顺的霖霖没有偷懒,刚满12岁的她,不仅学会了洗衣做饭,还熟悉了田里除草的一套程序。白天帮忙干农活的她,晚上也很少看电视,而是拿出课本去补作业。村里村外,知道霖霖的,没有几个不夸她懂事的:小小的年纪,竟能如此细微地体谅父母;瘦弱的女孩,竟有这样强的上进心。然而,今年的暑假,对于霖霖来说,无疑是乌云密布。踌躇满志的霖霖到县城几所好一点的初中去参加小升初的资格考试,都名落孙山了。回到家难过好几天的霖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学,不管家人怎么劝她。她的理由很简单,好初中都考不上,将来怎么能考上好大学,如果这样还去读书,不是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吗?可怜的孩子,她哪里知道她和别人的竞争根本就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就是这样不公平的竞争,摧残了一颗童真的心。如果初中学校全部进城,试问城里的初中能满足所有适龄学生的入学要求吗?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势必会造成生源过饱和的状况,这样又不可避免地增强恶性的竞争循环,让本应畅通无阻的小升初之路平白无故地增添了不少选拔性考试、资格性考试的障碍。在这样的障碍面前,农村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初中学校全部进城,如果不能解决全部学校对等、所有适龄学生入学资格均等的问题,那么所有试图以此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政策无疑都是一句空话和假话,因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霖霖出现。(赵坡,浙江省平阳县萧振高级中学,3254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7:27:09编辑过]
教育,要干就坚持干一辈子,要干就争取干出名堂!
个人简介,男,1984年出生,安徽蒙城人,2006年化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我的博客:http//:.cn/kevinpo
等级:成长贝贝
文章:1778
积分:3065
门派:无门无派
支持!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2:48:20编辑过]
等级:成长小娃娃
门派:无门无派
&& 只要条件成熟,初中可以全部进城&&&&&&&&&&&&& 苏丁一从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山东省平原县把本县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让农村孩子全部进城上初中的做法。在笔者看来,没什么不妥。首先,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公平。全县的所有初中学生大家都在同一个城市的学校里面学习,完全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受到了同样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在学习上的差别在这个“农转非”面前消失了。同样,也消灭了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待遇差别。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其次,实现了全县教育资源的着整合,这不仅对于节省教育成本,花小钱,办教育的大事是一个创举,同时,也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
再次是全县只办五处初中,无论财力还是管理、师资、教学设施都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有利于初中教育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当然,什么事情都应切合当地的实际,不要搞一刀切,不具备集中条件的地方,暂时还是不要盲目跟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湖南桃江灰山港镇中心学校 4134`14&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无门无派
再次支持学生进城不如教育下乡让农村的孩子全部进城上初中,山东省平原县创造了一次前无古人的教育“奇迹”。只是这样的“奇迹”总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农村的教育资源薄弱这是事实,农村的学生无法享有和城市的学生同等的教育也是实情。这样的情况需要改变,这也是社会的共识。但是改变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妄想“毕其功于一役”。平原县想通过学生进城的方法来一劳永逸地解决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大错特错的。首先,学生进城必然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不仅仅体现在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的荒废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资源这些软件上面。学生进城那么乡镇中学的老师何去何从呢?其次,学生进城必然增加城市学校的压力。众所周知,比较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小班化教育。而平原县的做法则是和小班化教育背道而驰。全县所有的初中生都集中在城市里面,一个学校要容纳多少学生?一个老师要面对几个学生?试想一下,五六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再次,学生进城和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公平原则相违背。表面上,让农村的孩子全部进城上初中似乎是在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维护教育的公平。但是从实质来看却是在破坏教育公平。学生进城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变相放弃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和投入。这种做法不过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的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长此以往,农村教育必然变得更加不堪。其实,要想消除城乡的教育差距,与其做出学生进城之类的哗众取宠之举,倒不如切切实实地做一些教育下乡的实事。通讯地址:福建省泉州市&& 惠安职业中专学校& 语文组&& 张勇邮编:362100电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2:59:05编辑过]
等级:成长宝宝
文章:1231
积分:2139
门派:阳光派
本末倒置的进城受教育初中生全部进城受教育,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即农村教育的薄弱。&&& 其实,农村教育的薄弱由来已久。一直以来,政府在对待教育发展方面比较注重的是发展城市的教育,不管是在资金,还是在人力、政策等方面,优先考虑的就是发展城市的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不是很重视,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村教育怎么能与城市相比!于是,聪明的决策者想到了农村学生进城受教育,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来平衡城乡之间在教育上的差距,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在逃避责任、在形成新一代的城乡差别、在制造农村教育的真空。&&& 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教育公平。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教育公平、教育平衡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农村教育确实是很薄弱,但是这样的薄弱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政府部门应该要把它搞清楚。农村教师的待遇比城市教师的低;农村学校要建设,得不到资金上的保障;农村学校要添加教育设备,大多是个无法实现的设想。而城市里的学校越造越气派,收的择校费越来越多,教师的福利越来越高。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教师怎么会不走人?几乎所有的城里的学校都在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好的学生被他们挖走了,既可以由此带来大量的择校费,更能在教育质量上有保证;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被他们挖走了,省却了培养期。农村学校花费多年培养的优秀教师被挖走了,教育质量如何能保证?&&& 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农村教育的薄弱,本来就是由于政府的因素造成的,现在却来个农村学生进城受教育,冠之为平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可是,农村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的问题而能完成学业吗?要知道农村不仅仅是教育薄弱,农民的收入也没有城里的高,以低收入去完成比在农村学校就读更高的学习费用,能持久吗?说农村教师的素质不高,那么这些素质不高的教师的出路在哪儿呢?由于职能部门的原因而造成的农村教育的薄弱,能被神话般的农村学生进城受教育解决吗?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能维持多久,我们拭目以待。(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学&&&& 张云崖& 21554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8:08:29编辑过]
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
等级:成长小甜甜
积分:1155
门派:无门无派
初中生进城是对教育诸多问题的妥协看看初中生进城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工作实际上是对当前不能解决农村诸多教育问题的妥协,我认为,这样的妥协策略实在不可取,因为如此发展下去,将来恐怕还会有小学生进城,幼儿进城的策略,这样,无形中,就让城市成了教育巨无霸,必然会违背教育应有的规律,因为中小学的规模是一定的,如果超过这个规模,必然带来不良效果,必然给城市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必然让农村出现教育空白,给农村文明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初中生进城的最终结果是害了城市教育,毁了农村教育,一进两伤。城市教育有城市教育的优势,农村教育有农村教育的长处,两者应该互相交流,共同促进。作为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优秀的师资。现实中,厚城薄农现象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工作的失落,是对教育和谐发展的责任的失落,对于工作失落造成的恶果,如果采取妥协策略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失落会越来越多。河北冀州市职教中心 殷建光 邮编053200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无门无派
用户已被锁定
等级:成长小苗苗
积分:1200
门派:无门无派
初中学生全部进城造成的职能缺位一是乡镇和村两级办学单位的职能缺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县乡校三级办学”的制度,初中阶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保证这一阶段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是以乡镇为主体的政府职能,初中全部进城后,乡镇和村两级办学单位由于鞭长莫及,从而造成了办学职能的缺位,不能有效地保障属地学生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让农村孩子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学生全部进城上学的做法是教育懒政,与义务教育法律条冲突。二是家庭教育的职能缺位。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接受教育全面成长的立交桥,初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初中生过早地离开家庭开始封闭式的学校寄宿生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学生得不到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教育,得不到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等待人接物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温馨、天伦的乐趣和亲情的滋养,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初中生全部进城后,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交通安全隐患加大,等等诸多不利因素。所以,初中学生全部进城的做法不妥,还是叫停为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07:59编辑过]
与您探讨而快乐,而成长!
邮箱:文集: /007/65940/博客:http://liliangzhi999.工作QQ:
头衔:炉中钢等级:成长小点点
门派:教师
对症下药才是真招(1328字)怀着沉重的心情,我看完了平原县农村初中全部教师“农转非”进城的报道。我认为,平原县的做法违背了义务教育法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相关规定,无视农村教育实际,背弃了教育作为公益性、服务性事业的性质,实则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下策。这样剑走偏锋并非长久之计,倘若农村小学也因遇到相同问题而全部进城,其连锁反应是平原县政府无法应对的!我认为,平原县政府真正该动脑解决的不应是初中全部进城的问题,而应是对症下药,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这才是破解问题的真招。具体言之,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栽下梧桐树,留住金凤凰针对农村教师待遇低、大量流失的现状,严格执行1995年颁布施行的《山东实施教师法办法》规定,保证农村教师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工资,任教满八年的予以固定。八年后继续在乡(镇)、村学校任教的,再向上浮动一档工资,再就是要建设农村教师公寓,改善其工作与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潜心育人。笔者曾于1994年到山区学校任教,曾经历过行路难、吃水难、条件差等困难。然而当地政府对山区教师给与了特殊的关爱:一方面要求校长为支教者购置锅灶、安排宿舍等,另一方面每月增发30元的进山费。而且我所在的学校每月还提供3斤豆油、10斤面条。这在当时,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我是非常自豪与满足的,当时连续三年时间在山区支教。如今国家及时拨付了各项办公经费,农村学校的条件并非极差,只要政府、学校栽下梧桐树,为广大教师创造舒心、便利的工作环境,教师们定会安心从教的!二、抓好软硬件,提教育水平针对农村教育水平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软硬件建设入手,来提升教育水平。在硬件建设方面,可以逐步整修农村校舍,拨付校舍改造专项资金,将简易砖瓦房拆除并逐步实现楼房化,给仪器室、音体美器材室等各功能室配备相应的器材,充实内部设施。在软件建设方面,加大对农村校长、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证各学科课程正常开设,提拔优秀教师担任校长、主任,为领导层注入新鲜血液,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及时吸纳城市学校的管理经验,营造“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浓厚氛围。三、城乡手拉手,支教成乐事为了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鸿沟,我们可采取城乡手拉手的方式,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或支教的机制,引导城乡教师结对子,开展县市区范围内的联片教研活动或送教下乡活动,使支教成为每位城市教师从教生涯中最宝贵的经历。当然,政府与教育局应当尽可能满足支教教师工作、生活、学习、培训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四、建立好章程,评价有导向为了保证以上三举措的实施,县级政府应建立相关配套政策章程,改革对乡镇政府领导及学校领导、教师的评价制度或方案:将农村学校硬件建设纳入对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中,将学校软件建设纳入到学校领导考核之中,将评优树先、晋级聘任指标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评选“名师”“教学质量先进个人”“功勋教师”等,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重奖优秀教师。在教师晋级聘任方案中,增加上“至少在农村任教两年”的条款,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破解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对症下药才是真招(979字)我认为,平原县的做法违背了义务教育法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相关规定,无视农村教育实际,实则是一种头疼医头、治标不治本的下策。这样剑走偏锋并非长久之计。平原县政府真正该动脑解决的不应是初中全部进城的问题,而应是对症下药,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这才是破解问题的真招。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栽下梧桐树,留住金凤凰针对农村教师待遇低、大量流失的现状,严格执行1995年颁布施行的《山东实施教师法办法》规定,保证农村教师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工资,任教满八年的予以固定。八年后继续在乡(镇)、村学校任教的,再向上浮动一档工资,再就是要建设农村教师公寓,改善其工作与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潜心育人。二、抓好软硬件,提教育水平针对农村教育水平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软硬件建设入手,来提升教育水平。在硬件建设方面,可以拨付校舍改造专项资金,将简易砖瓦房拆除并逐步实现楼房化,给仪器室、音体美器材室等各功能室配备相应的器材。在软件建设方面,加大对农村校长、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证各学科课程正常开设,提拔优秀教师担任校长、主任,为领导层注入新鲜血液,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及时吸纳城市学校的管理经验,营造“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浓厚氛围。三、城乡手拉手,支教成乐事为了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鸿沟,我们可采取城乡手拉手的方式,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或支教的机制,引导城乡教师结对子,开展县市区范围内的联片教研活动或送教下乡活动,使支教成为每位城市教师从教生涯中最宝贵的经历。当然,政府与教育局应当尽可能满足支教教师工作、生活、学习、培训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四、建立好章程,评价有导向为了保证以上三举措的实施,县级政府应建立相关配套政策章程,改革对乡镇政府领导及学校领导、教师的评价制度或方案:将农村学校硬件建设纳入对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中,将学校软件建设纳入到学校领导考核之中,将评优树先、晋级聘任指标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评选“名师”“教学质量先进个人”等,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重奖优秀教师。在教师晋级聘任方案中,增加上“至少在农村任教两年”的条款,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破解改革过程中的阻力!&作者:范明刚&&&& 工作单位:&&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百尺小学& 邮编:271601&&&&&&&&& 通信地址(住宅):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南关068号信箱& 手机&&&&&& 邮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serlog25/214572/index.shtmlhttp://211.86.64.70/xzlt/u/695/index.html
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无门无派
集中进城加剧教育的不公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城上学,这也是许多农村家长的无奈之举。但象山东省平原县这样农村孩子全部进城读高中,这一教育的“奇迹”没有解决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现象,实际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孩子进城上初中,过早地离开家庭开始封闭式的学校寄宿生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使这些孩子容易出现自卑、任性、冷漠、攀比等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孩子家长的教育成本,是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使这些孩子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接触到网吧、电子游戏厅等不适合少年儿童的场所,增大了教育的难度。农村的孩子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家门口就有一所美丽的学校,可以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受到良师的教导,这也符合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基本要求。这就靠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在投入和人员配置上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教师待遇问题的“不公平”,加大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让优秀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作者:刘建岳工作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小学邮政编码:262501
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教师
切忌形成农村教育真空&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差、待遇低,广大教师想方设法调进城工作,教师的流失加剧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下滑;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教育水平薄弱,不少学生家长千方百计将孩子弄进城读书。教师走,学生也走,皆是无奈之举,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现在,连学校也不见了,走得够彻底!回头看一看,给农村留下了什么?――农村中学教育的真空,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形成了。这个过程,应该说是不可逆的,即农村中学教育的真空一旦形成,则难以填补。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薄弱,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同人的身体,手不灵活则砍掉,脚上生疮则锯掉,如此有道理吗?行得通吗?农村中学目前所面临的窘境,恰恰说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迫切需要我们把优质教育资源送下乡,而不是将农村孩子“移民”到城里来。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农村学校消失了,让那么多的农村孩子到哪里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呢?我们能干那些明摆着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相违背的事情么?当前,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才是正道。其途径有很多条,例如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免费师范生等政策,皆为尽快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鸿沟。政府需加大投入,大胆摸索新的有效途径,而非逃避现实,推卸责任,更不能感情用事!文章字数:500作者:马张留地址:江苏省泰兴中学邮编:225400
江苏省泰兴中学 马张留 225400中教一级,已出版专著《模仿创新学》、散文集《逆风的翅膀》等。
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教师
[原创]别把经济包袱甩给农民
&别把经济包袱甩给农民全面取消农村初中,让农家子弟进城读书,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我们不妨来为广大农民算几笔经济账看看。农村孩子进城后,若是每日回家,时间和精力均不允许,交通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学校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势必要求大部分学生住校,学生吃饭、住宿,比在农村中学就读时的花费要多得多。孩子原先吃住在家,几乎花不着什么钱,现在要按月支付伙食费、住宿费,家庭支出明显增加。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很可能将被迫辍学,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也会形成压力,即使勉强为之,不知能撑多久?初中生在家长的心目中尚是小孩,他们年龄小,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吗?他们自控力差,休息时间会不会溜出去玩?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得辨别是非,在外面会不会上当受骗?总之,孩子不在身边,家长是百般不放心,再穷不能穷教育,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只得到学校附近高价租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了尽到家长的职责,要为孩子洗衣做饭、倒茶递水,若家中无老人,通常是母亲亲力亲为,有些家长因此无法正常做家务、干农活,或做工赚钱,里里外外,经济损失何其多!乡镇初中进城,建校的成本,如果政府不承担或承担不够,大多转移到学生头上。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市区的初中搞市场化运作,面向农村学生实行高收费,一年的学费几千甚至上万元。农民有苦无处诉。农村初中浩荡进城,看上去很美,却实实在在地将一个巨大的沉重的经济包袱扔给了农民,我们怎能视而不见?600作者:马张留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邮编:225400
江苏省泰兴中学 马张留 225400中教一级,已出版专著《模仿创新学》、散文集《逆风的翅膀》等。
等级:成长小娃娃
积分:1126
门派:月光派
中小学“大集中”违反义务教育法152000黑龙江省绥化一中政教处&&&王红岩& &山东平原初中生全部进城,同时将18处乡镇中学撤消,改建成中心小学,并按“走读半径2.5公里、覆盖人口5000人”原则,将原有240处小学中撤消的142处改办为规范化幼儿园。即初中大集中、小学和幼儿园也大集中。这种中小学大集中的办学模式,明显地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一是违反就近入学原则。义务教育法中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适龄儿童、少年的户籍所在地原本有学校,大集中的结果,户籍所在地学校撤了,还怎么就近?大集中的办学模式,违反了“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之规定。  二是违反合理布局原则。义务教育法中还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就是说居民区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的应该调整、增设,新区必须有学校。平原县将原有的初中撤消,将原有的小学合并,何谈老区合理调整?何谈新区合理设校?  三是违反均衡平展原则。义务教育法还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平原县却在扩大差距后,取消条件差的学校。  总之,平原县中小学“大集中”是一种违法行为,不应当提倡和推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6:35:04编辑过]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无门无派
初中进城,小学怎么办?&平原县初中进城这一教育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新时期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体现了家长渴望子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愿望。透视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我国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日益对峙已经成了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严重桎枯。平原县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教育不公现象,反而会加剧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要真正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而绝不是把农村学校全部挪移到城市。初中全部进城,那小学教育怎么办?平原县总不能把农村的全部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也一起搬到城市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平原县的做法感到困惑。既然农村学生渴望到城市去上学,农村的教师也同样渴望到城市工作。在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拉大的今天,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也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同样渴望能够和初中教师一样到城市去工作,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为此,平原县的做法并不能够消除教师流失,学生流失这一现象,关键还是在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国家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举措得不到落实的问题。&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心小学&& 张堂然&&& 27653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0:15:03编辑过]
头衔:教师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教师
初中进城,能满足人们的“向城心理”在农村,无论是年长年幼普遍存在一种向往城市的心理,人们都希望进城享受城市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如今,农村进城买房的人越来越多,就是
“向城心理”的一种表现。而教育上的“向城心理”更是由来已久。记得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县城初中在镇里只有几个招生名额,我们就拼命学习,希望能得到进城读书的机会。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向城心理”更加突出。很多农村家长,是想方设法让孩子能走出农村,进城接受优质教育。不能进城里的公立学校就读,也宁愿到城里的民办学校就读。农村学生自己也想进城接触现代生活,接受与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初中进城,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向城心理”。以前,家长想方设法要把孩子送进城读书,学生要拼命学习去争那几个进城名额。现在,初中进城,把初中教育资源集中到县城,能提升教育层次,为初中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学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和城里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既促进了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又满足了人们的“向城心理”。广东省清新县第一小学& 石登为& 511800
广东省清新县第一小学&&&&石登为&&&&511800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 ――艾萨克·牛顿爵士Q Q:邮箱: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无门无派
《现代教育导报》“对话”栏目本期的讨论话题是:初中全部进城,该不该? 初中全部进城,谁来保障“入学率”?杨绍球&&&& 江苏省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215536)&《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应该说,让农村孩子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笔者以为,初中全部进城后,我们必将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来保障“入学率”?勿容讳言,长期以来,我们的义务教育在巨大的成就背后,在经济落后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农村孩子的辍学现象,许多时候,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小学的“入学率”还有很大水分。初中全部进城,自然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也许在许多地方会超出普通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难道还不是选择辍学吗?笔者也是一位农村老师,过去也曾做过到农民家里家访,反复动员辍学在家的孩子上学的事。因为学校就在农村,去家访比较方便,自然会反复多次去做。试想一下,如果学校进了城,一旦有学生出现辍学现象,会有老师反复多次下乡来做动员吗?如果老师放弃农村的辍学孩子,哪又如何保障“入学率”?难道去鼓励教师在“入学率”上大量“注水”吗?如果是这样,最终,我们将如何实施《义务教育法》?笔者更以为,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应该少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多担当起一些办教育的责任来。
头衔:值月版主等级:成长小甜甜
积分:3109
门派:无门无派
“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黄行福&本人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对农村学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目前农村初中的基本状况是: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相对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城里初中学校的基本情况却是:办学条件较好,教师素质相对较高,工作积极性也较强。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城乡教育的格局,相对差距的越来越大,在客观上,就给所有家长造成一种这样的印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县城,农村教育资源较差。在我们这里,县城初中学校每年都向乡下招收小学毕业生。结果,最好的生源全部进了县城学校。三年后,学生参加中考,成绩根本无法与县城学校相比。这样,城里学校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强,每一年的小学毕业生中,最好的都流向了县城学校。虽然县城学校招收农村学生有名额限制,且每年暑假都以补课名义进行筛选,进行考试,但大多数刚毕业的小学毕业生,都会涌向县城,进行补课,进行考试,考不上的,县城学校录取不了的,才灰溜溜地来到本地的初中学校就读。恶性循环,农村初中就自然招不到好生源了。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相反,得不到“英才”的农村初中,在以升学为主要导向的背景下,就完全处于不利地位。老师越教越看不到什么希望,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在以应试为基本导向的状况下,就感觉到失望,工作积极性从哪里来?本来,农村教师在城里教师面前,就抬不起头,不论从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比城里教师要相差一大截。现在,生源的差别,把这本来存在的差距又拉大了。与县城学校相比,办学条件上的差别,由于历史上欠帐太多,一时根本难以有较大改变。再加上前些年,县城学校又从农村选调了一大批优秀教师,雪上又加了霜,使本来就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更加不均衡了。不用说,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县城,县城学校得了“天时”,又占了“地利”,尤其是“地利”,吸引力就更大。“人往高处走”,在当前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对农村人而言,“高处”在哪里?在城里,这是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顺应这种人心、人情,又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政府何乐而不为?&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邮政编码:344506
等级:成长小贝贝
门派:无门无派
&&& 2767002132672&
等级:成长小点点
门派:无门无派
等级:成长小甜甜
积分:1791
门派:无门无派
没有落实农村教师待遇是症结山东省平原县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农村初中全部“农转非”进城,农村孩子全部进城上初中。笔者以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解决此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尽力保障农村学校教师的地位、待遇不低于其他学校的教师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予农村学校教师比其他学校更为优厚的待遇。平原县的“奇迹”不是一次教育的创新之举,而是一次农村教育发展的尴尬之举、无奈之举。“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的这句话,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关于农村教育有一个众所皆知的事实:由于一些地方长期对农村教育的漠视,致使最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倾斜的农村教育,连自己本身具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也难以保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变化,部分农村骨干教师被“挖走”或向城区学校“流动”,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有削弱的危险。而所有矛盾集中在一起爆发,我们便只有选择“农转非”!为什么许多农村教师要走,这是许多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感同身受的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和待遇低。县城的向沿海,乡下的向县城,农村教育便成为了“弃儿”。既要保证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又不给老师提供相当的待遇,农村教师便只有选择“离开”这条路了。其实,其中许多老师对农村教育还是很有感情,然而他们也需要生活,需要平台,因此我们必须出台相应的制度政策,让到农村学校任教由教师的恐惧变成向往,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联系地址:电话:&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谢建军&& 王明全(4435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43:31编辑过]
欢迎光临我的走吧http://xjjun707./profile/
等级:成长小苗苗
积分:1883
门派:无门无派
全部进城是教育的进步一个县的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城读书,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进步。因为,国家花那么多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免费师范工程、两免一补工程和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工子女读书工程等,为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同等的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如今,政府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当然是可喜可贺的。多年来,城乡差别让农村教师教心不稳,让农村学生成绩不优。在中考与高考面前,农村学生无法与城里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同在蓝天下,享受着不同的教育,收获着不同的命运。这是家庭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面对这样的实际,有志之士不乏真知灼见,然而,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还是少数甚至没有。像这样让农村学生“农转非”,实现城乡学生同在城区读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如费用问题、安全问题等。我想,这些都很正常。因为,每一项新事物,都是在解决旧事物所无法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当然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只是这样的新问题相对旧问题来说,要容易解决些,解决后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另外,这些新问题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从来没有过的新问题。如每个县都有一中,都面向全县招生,每年也都有农村学生考入,他们难道就没有费用问题、安全问题?可能有人说那毕竟只是少数,对,正是因为以前是少数,我们就没有去考虑,或者说我们考虑得不够,而今天全部农村学生进城了,我们的政府才会更加努力去做好这些工作。政府应全面考虑这些问题,应该会像对待农村寄宿制学生一样出台相关政策,减轻农村家庭负责,毕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更多的去应对,更多的是去考虑“民生”。如果把这项工作做好了,那么这个地方的基础教育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最终受益的还是当地老百姓和当地政府。由此可见,让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城读书是符合教育时代要求的。其他地区也可以以此为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政策,让教育均衡成为现实。&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方西河2邮:414000
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家长
“进城”折射出教育“盲区”065200&&&& 河北省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荣克春邮箱&&&&& lps_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成败,不应该以培养出多少名牌大学生为标准,而应该以社会的弱势群体接受的是什么教育、或能否接受教育。从表面上看山东省平原县为农民子女提供了进城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好事,但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无视农民实际的教育“盲区”。首先,“进城”加大了学生的缀学率。农民子女进城使县城学校的负担加重,班容量增加,80、90名学生一个班,使教育的淘汰率进一步增加,势必会造成相当学生缀学;由于“进城”读书花费较大,使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因经济原因,过早的结束学业;内向、自卑的学生“进城”后,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不得不过早走出校园。学生缀学后,对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其次,“进城”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农村学生与县城学生不仅存在着距离上的差异,而且存在着环境、行为、生活习惯、心理特点上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的话,就会造成心理的严重失衡,使学生不能健康地成长。学生“进城”,也会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爱,而使心理负担加大,造成许多思想、情感、行为上的问题。最后,“进城”加大了城乡差异。学校在农村地区不仅有教育的功能,也是文化的象征。由于在就近缺少了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学校,势必会使一些富裕起来或有一定专长的农民跟子女一起“进城”。同时,也会使一些不能“进城”的农民讨厌农村生活,不能踏下以来搞好新农村建设。“进城”折射出教育“盲区”,如何解决农民子女就进入学、享受优质以教育资源的办法应该有很多。如果粗暴简单的以“进城”来解决的话,不仅是教育的失败,对农民的不负责任,而且会造成饮鸩止渴的不良局面。
培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    博客CBA家庭教育联盟:http://lpsxs./邮箱:lps_QQ:
等级:成长小宝宝
门派:家长
“进城”折射出教育“盲区”065200&&&& 河北省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荣克春邮箱&&&&& lps_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成败,不应该以培养出多少名牌大学生为标准,而应该以社会的弱势群体接受的是什么教育、或能否接受教育。从表面上看山东省平原县为农民子女提供了进城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好事,但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无视农民实际的教育“盲区”。首先,“进城”加大了学生的缀学率。农民子女进城使县城学校的负担加重,班容量增加,80、90名学生一个班,使教育的淘汰率进一步增加,势必会造成相当学生缀学;由于“进城”读书花费较大,使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因经济原因,过早的结束学业;内向、自卑的学生“进城”后,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不得不过早走出校园。学生缀学后,对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其次,“进城”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农村学生与县城学生不仅存在着距离上的差异,而且存在着环境、行为、生活习惯、心理特点上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的话,就会造成心理的严重失衡,使学生不能健康地成长。学生“进城”,也会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爱,而使心理负担加大,造成许多思想、情感、行为上的问题。最后,“进城”加大了城乡差异。学校在农村地区不仅有教育的功能,也是文化的象征。由于在就近缺少了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学校,势必会使一些富裕起来或有一定专长的农民跟子女一起“进城”。同时,也会使一些不能“进城”的农民讨厌农村生活,不能踏下以来搞好新农村建设。“进城”折射出教育“盲区”,如何解决农民子女就进入学、享受优质以教育资源的办法应该有很多。如果粗暴简单的以“进城”来解决的话,不仅是教育的失败,对农民的不负责任,而且会造成饮鸩止渴的不良局面。
培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    博客CBA家庭教育联盟:http://lpsxs./邮箱:lps_QQ:
成长论坛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成长网立场
Copyright &2000 - 2006
Powered By
页面执行时间 0.90625 秒, 5 次数据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有利也有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