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论点论据大全

[转载]第二讲: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苏教版必修
第二讲: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苏教版必修一写作专题二训练指导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最新编写
【名家名语】
文章应该怎么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是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生活鸿爪】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何祥美&&&
1999年12月入伍时,何祥美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当兵第6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何祥美幸运入选。从此,开始了一个传奇的军旅生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何祥美已经让自己成为一名具备“三栖”作战能力的全能战士。
三栖尖兵的美誉是艰苦的训练换来的。
刚进入狙击班,他就立志要成为狙击手中的王者,强迫自己去忍受炼狱一样的生活。
训练中,何祥美总是第一个端枪,最后一个放枪。狙击手不仅要懂得如何射击,还深入学习和掌握射击原理。凭着一股韧劲,他啃下《射击学》、《终极狙击手》等专业书籍;常年阅读《轻兵器》、《兵器知识》等杂志;整理笔记3万余字,绘制各种图表60多张,记录各种数据850组,打下扎实的射击理论基础。
狙击手因射程远,对射击环境格外敏感,稍有变化便要调整瞄准点,俗称“修风”。这也是狙击手达到“人枪合一”境界的必经之路。为迈过这道坎,何祥美把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千个射击参数,牢牢“烙”在脑海里,在实践中用心体味揣摩。如今,射程随你定、目标可大小,何祥美抬头一瞟,几秒钟内便能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正确的修正值。其结果多次与测量仪比对,误差接近于零。
魔鬼般地训练,铸造出一个又一个神奇:何祥美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在200米距离上指哪打哪,发发命中要害;手枪速射,从拔枪、上膛到击发,仅需0.58秒……
过硬的本领使他被战友们封为“枪王”。关键时刻“枪王”显神威每逢重大活动,部队都要抽调最厉害的狙击手参与安保。这种任务,每次都落不下何祥美。
2006年以来,先后参加20多次汇报演示,被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会议等指定为安保人员、1号狙击手。
2007年11月,给军委徐才厚副主席汇报演示时,一发准确命中目标靶心,受到徐副主席的表扬和肯定,并单独接见和合影。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三等功2次。
当一名神枪手的目标实现后,何祥美又有了新的目标——成为“空中猎鹰”
。他广泛涉猎和钻研相关知识,不舍昼夜。4个月的训练时间,何祥美成功处置10多次险情。凭借过硬的素质和技术,何祥美试飞某飞行器成功并当上教员。喜欢挑战的何祥美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目标——潜水。潜海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课目,稍有不慎,水压便会对人产生致命伤害。 考核时,何祥美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海水。他1米1米慢慢地下潜,每下潜2米都会进行一段时间抗压。等他上岸时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完成了10米海底下潜的训练任务。 
业务精熟,不忘理论学习。刚到部队时,何祥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见缝插针看书学习,所有的节假日都有效利用起来,经过3年艰苦努力,他通过全军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的全部15门课程,拿到大专文凭。
从农家子弟到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的军事尖子,从普通一兵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南京军区战士何祥美,用青春、热血和忠诚,把自己的军旅生涯书写得既精彩又壮美。
☆彼得·金有力地支持了埃里森的观点
在国会议员彼得·金(Peter King)召开听证会,调查在美穆斯林激进化问题之前,国会议员凯斯·埃里森(Keith
Ellison)是如何对媒体说的。埃里森认为穆斯林受到了听证会的不公正聚焦,在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他用默罕默德·所罗门·哈姆达尼(Mohammed
Hamdani)的故事作为例证,这位阿拉伯裔的消防员为解救双子塔中的被困人员,在“9·11”事件中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埃里森揭露了某些人是如何通过提醒公众对哈姆达尼的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关注,从而抹杀了他为国家做出的牺牲。这个故事,加上动情的讲述,有力地支持了埃里森的观点。
故事讲得好,对任何一位处于领导位置上的人来说,都是说服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有力工具。主观色彩浓厚的言辞,往往流于极端而缺乏说服力,而罗列数据,往往让人左耳进右耳出,但是,如果把得当的言辞和翔实的数据融入精心挑选的故事,那就可以直指人心。
☆毛泽东秉烛夜读《鲁迅全集》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的《鲁迅全集》出版以后,毛泽东有幸得到一套。拿到书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尽管毛主席过去曾读过鲁迅的一些著作,但比较系统、完整地读到鲁迅著作,这还是第一次。
当时战事频仍,学习环境简陋,但他因陋就简,忙中找闲,平时只要有空就翻开鲁迅的著作伏案苦读。那一阵子,在延安的土□洞里,几乎是天天秉烛夜读。
毛主席分外珍爱这套精装、竖排版的《鲁迅全集》,转移到哪里,他就带到哪里。在战争年代,毛主席的不少书籍和物品都丢失了,可是这套21卷本的《鲁迅全集》却完整无缺,随著他从延安到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到北京的中南海。
进北京城之后,有一天在书房里当他看到这套书后,就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同志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在延安,说转移就转移,有时在转移的路上还常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分给战士们拿著,他们又要行军,又要打仗。“书能保存到今天,我看先要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他说。
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描述毛泽东的书房的情景时写道:“这些书中,有少数是在1947年延安战略撤退时舍不得丢下,由战士们分散携带转移,最后带来北京的。它几经战火,染满征尘,具有珍贵的革命文物价值。”
也是在北京,有一次毛主席读鲁迅的著作非常认真,工作人员走到身边轻声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点,看完就吃。”一直把二十来页书看完才吃饭。
他一边吃饭,一边笑著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写法指津】
一、怎样写议论文
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生活中常常会与人说理。
“说理”是议论文的关键所在。对所议论的问题,必须持有自己的观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定要正确、鲜明。事实论据要求真实可信,道理论据要求说服力强。
议论文绝不等于简单的论点加论据,写议论文强调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这就是论证。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观点就会得到有力的证明,因此,举例论证用得最为普遍。根据正确可信的科学原理和名人言论来论证观点,属于道理论证,往往使论述带有权威,因而也更有说服力。大家一定要学会这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此外,对比论证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等等。
只要大家多接触自然,多了解社会,多感悟生活,多体味人生,多进行写作实践,并能持之以恒,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⒈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⒉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⒊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这种文体的写法。
⒈议论文的三要素
每一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⑴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5点要求:
①正确。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的。
②鲜明。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理解。
③严密。论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④集中。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要求集中,也就是要避免发生论点转移,后文的论说跟前文的论点有变化,或者概念上混淆。
⑤深刻。文中提出的论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交代清楚。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从属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提出论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开头提出论点。二是结尾提出论点。三是篇中提出论点。四是论点贯穿在全文中。通常的写法,以①②两种为主,习作议论文也应以这两种方式为主,然后进而学习后两种写法。
⑵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因此,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事实材料中又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实材料,另外,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一种。选择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对于正面的事实材料,首先是真实原则。论据真实,论点就可信;论据不真实,论点就可疑。其次是典型原则。就是要求选用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亦即具有广泛代表的材料作论据。一个论点,往往有许多论据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证明它。但是在可以论证它的众多论据中,总有一些是最恰当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典型的论据。此外,还要遵循新颖原则。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容易被新颖的材料所吸引,也容易对陈旧的材料产生厌恶。因此,对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必须遵循新颖这一原则,重新轻旧,求近舍远,在“新”字上下功夫。
对于反面事实材料应以有衬托作用为原则。议论文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需要多角度地分析、论证论点,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去选择论据,既要选择正面的材料,从正面阐述事理;也需要选择反面材料,从相反角度剖析事理,正反对照,以反衬正,突出中心论点。反面材料补充不能说透的结果。
对于数据材料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从表面上看,数据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实它有丰富的内涵,往往是众多劳动的结晶、辉煌成绩的表现、不懈努力的反映。将科学的数据引进议论文,能增强论证的效果,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议论文有一些基本结构形式,如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式、对比式、归纳式等。下面以《说“思”》这一作文题目为例,分别加以说明:
㈠总分式
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的。
说“思”:
⒈学会动脑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
⒉搞好学习、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动脑筋(分析问题)
⒊要养成多动脑筋的习惯(解决问题)
二、并列式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
说“思”:
⒈要养成多想的习惯(总论点)
⒉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
⒊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
⒋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
三、递进式
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说到必然;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说“思”:
⒈“思”就是提倡动脑筋(是什么)
⒉“勤思”的重要(为什么)
⒊还要“善思”(怎么样)
四、正反式
提出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任何一个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论述;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说明才更透彻。有些论点可侧重从正面论述,结合进行反面论述;有些论点可侧重反面论述,结合进行正面论述。
说“思”:
⒈要提倡多动脑筋(提出论点)
⒉多动脑筋的重要(正面论述)
⒊不动脑筋的危害(反面论述)
五、对比式
通过对比来论证论点。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同一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说“思”:
⒈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态度对比)
⒉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
⒊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对比)
⒋应学习第一种态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结论)
六、归纳式
先摆出一系列能说明总论点的事实,然后归纳得出总论点。归纳式往往用于段落里对某个观点的论证,而用作全文结构形式的较少,一般与其他形式结合使用。
说“思”:
⒈牛顿从观察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实例一)
⒉瓦特从观察烧开水到发明蒸汽机(实例二)
⒊马克思从观察商品交换到发表剩余价值学说(实例三)
⒋凡事必须多动脑(归纳)
三、怎样分解分论点
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一篇文章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立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证明或论证无力。那么,如何设置分论点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解方法。
⒈概念分析法。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
如“说‘面子’”,有篇文章论证的中心是“维护国家人民尊严的‘面子’不可丢,太看重个人‘面子’的思想不可留”。要论述这个中心,必须分两层来说:一是强调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尊严;二是强调不要太注重个人的虚荣。这就是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来的两个分论点。
⒉因果分析法。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如要论证“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呢?可以列出下面几个分论点:①青年时代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时代;②青年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时代;③青年时代是建功立业的时代。这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
⒊辩证分析法。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分析,②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①正反对照分析,如要证明“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a、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不参与实践,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就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正反对照,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②一分为二地分析,如要论证
“成才的关键不在于逆境”,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b、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这两个论点看似矛盾,但都统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总论点之下。
⒋条件分析法。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
如要论证“争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对于这个题目就可以采用条件分析的方法,先设想一下,“要做跨世纪的接班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得到下列三个分论点:①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②要有过硬的本领,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⒌比较分析法。这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
如“常立志与立常志”,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提倡树立远大志向,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论述时,可以把“常立志”和“立常志”这两种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结果,通过比较阐明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才能有所建树。
以上是我们常用的几种方法,如果一时想不到好的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方法,即面对论题,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然后再进行筛选。何永康先生曾经说过:“在高考作文中,由于通篇字数有限,每一小论点的阐述最好控制在260字左右,大体阐述过程是:先用几句话点明小论点,然后再简要地分析议论一番,接下去可联系实际,摆出事实,最后收拢。”这段话较具体地讲明了一个分论点的实施过程。
&四、怎样使观点鲜明
所谓观点清晰态度鲜明,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把你的观点主张亮出来。不左摇右摆,左顾右盼;不若隐若现,若是若非;不躲躲闪闪,含含糊糊;不拖泥带水,藏头掖尾;……总之,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褒是贬,是肯定是否定,是赞成是反对,是歌颂是贬斥,是同情是唾弃,都必须一清二楚,一目了然。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以及诗歌、小说等的含蓄,它一般不需要去展示刻画那些矛盾的纠葛痛苦的抉择情感的朦胧。
观点清晰、态度鲜明,才能达到议论文说清道理、说服读者的目的,说理也才具有一种逻辑力量。我们的文章也才不会由于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导致所要表达的思想模糊不清。
我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立意的两难心理。如一个中性话题“忙”,有人一会儿觉得忙不好,认为它干扰了我们宁静平和的生活,让我们丢了亲情友情;一会儿又觉得它好,认为忙才有事业有前途,忙才有充实人生,论说中又找不到两者的交叉点去整合。这样忽儿说好忽儿说不好,我们就不知所云了。
二、半途跑调。以作文“尝试”为例,有人写尝试是使人生充实美丽的添加剂,但他写着写着就丢了“尝试”,而去写人生是如何的美丽了。这样,不仅是观点模糊而且偏离题意了。
三、内容零散,章法混乱。如写作文“位置”,说了李白的位置,说了苏轼的位置,再说老师的位置,自己的位置,却没有一个统领的角度,事例彼此之间没有纽带,观点也就无处寻觅了。
四、玩含蓄、玩深沉、玩晦涩。明明可以立刻昭示的,却拖沓延缓,明明可以干脆断言的,却王顾左右而言它。这样暧昧含糊是很考验读者耐心的,尤其是考验考试阅卷者的耐心。
五、说理没有针对性,观点也是被动堆砌别人早已有的结论,这样没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和思路,也极容易混乱。
六、概念不清。譬如我们如果不懂或无法准确的把握“品位”的概念,我们就无法确立我们的观点,而态度也无从说起了。
七、清晰、鲜明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态度的正确和准确。我们的观点必须符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文章所宣传的思想观点一定要健康,要积极向上,不能是颓废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比如用“忙”为题作文,你就不能去写赞赏忙名忙利忙权忙位,否则,文章可能被判为内容庸俗、格调低下,从而打入冷宫。
我们要尽力做到:
一、使人在阅读时不需要反复探究即能明白你的观点立场。
二、能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告诉别人你的想法、你的目的。
三、不造成任何观点歧义。
四、态度鲜明而不偏颇,不造成阅读者的任何心理反感或抵触。
高考对接:
高考作文提出“中心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一篇作文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观点,并且这个观点要一直贯穿作文始终,统率所有材料。换句话说,作文一定要明确的表示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让这个目的(即文中宣传的观点主张)确定不移,绝对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导致高考基础等级分大打折扣。而中心是否明确直接取决于我们的观点和态度。
【范文引路】
2011年江苏考生
  众多的大智慧者,在这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正走向平庸。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大智慧者的思考。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在会场中,充斥着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我也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无可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他无力拒绝。
  而对于有“舞神”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印象》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所谓的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变得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
  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而就在这样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弃自己的坚守。因为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
  但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人全部的价值在于思考”。如果缺少了不平庸人们的思想航标,那将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是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觉得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与自己无关,于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保持着集体的冷漠。
  为大智慧者提供拒绝平庸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民族的任务。
  拒绝平庸,更是每个人的任务。
  [简评]“拒绝平庸,可能就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多沉重!多深刻!聚焦国平、丽萍难免平庸,直指文化缺位、集体冷漠之弊,呼吁时代、民族坚拒平庸。议论紧凑,水到渠成!通篇沉着大气!
光明与阴影构成美丽的花
2010山东考生
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棵玫瑰有美丽的花瓣,也有婆娑的倩影既然有太阳的暴晒,就会有夜晚的纳凉既然有奇寒的冬日,就会有绽放的梅花。正如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那美丽,那魅力是绽放在光明与阴影之间的。
忘不了盛开在荒芜土地上的并蒂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憾。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与结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只有用死亡的抗争,才会消解家族的仇怨?为什么莎士比亚至今熠熠生辉?因为这里渗透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判断。光明与阴影时时浮现,看是否展现美丽的娇艳?
德国诗人席勒说:“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难道光明的火一定要把阴影照亮才能展现人生的无限?上帝说,是的。
美丽,栖居在光明与阴影的树枝上,于是酝酿了宝黛,酝酿了天上街市的灯盏。
当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我们也看到了杰克与罗丝的生死爱情,也看到了让女人与小孩先走的善心与光明当我们看到马丁&路德&金挥手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光明,也看到一颗罪恶的子弹射穿这位黑人头颅的阴影当我们看到马克思为共产国际呐喊,呼唤光明,也看到他的小女儿去世,他都没有两英镑来安葬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马克思执著的意志。这就是光明与阴影的辩证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怎么办?是战胜阴影?还是被阴影战胜?这是人生的抉择。
忽然想起张炜说的话:“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难分难解。
「点评」文章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和雪莱的诗句开篇,第二段引进托尔斯泰名言,既避免了开头引用原题材料的俗套,又水到渠成的指出一切美丽、魅力绽放在光明与阴影之间。随后步步深入的分析光明与阴影的相互关系,论证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难分难解。
文章语言富有哲理,精当的实例与点题句处处辉映,既总结了故事揭示的意义,又紧扣了主题,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致和珅的一封信
2004年甘肃考生
近来无恙乎?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银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不虑其名,专事搜刮贪污受贿,弄得个脑满肠肥,却不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先生性命。不但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白白浪费了先生许多精神,而且落得个千载骂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
先生当是明理之人,如何却因为那一点银子,便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呢?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为什么却没有忧虑民生疾苦的焦灼?
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权杖杖头上那颗瑰丽的红宝石,为什么却没有为国操劳的疲倦不堪?你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原因吗?小生不揣冒昧,愿为先生粗做指点,一原旁观者之言,能使先生悔悟,而当戒先生之后来者。
希腊智慧神庙庙门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先生之错,便在于此。认识自己不易,既要在别人的眼睛中看自己,也要用自己的良心去审阅自己,这个过程应当伴随你一生,一时一刻也不能废止。只有如此,才会心清神明,才会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会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
其次,人应当在看自己的时候看到别人。先生之错,在于只看到银子和权力,既不审视自己,亦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致使误入迷途,殊为可憾、可叹。人之处世,得为立身之根,变为处世之本。有德者,如孔孟之圣贤,皆勤勉自修,此为看自己;一生致力于游说君主罢战休兵,仁政爱民,其根本还是在于看到别人疾苦而痛之于己心。有才者,如唐太宗等,亦深谙看自己与别人的道理,一方面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另一方面任贤用能,励精图治,使得国泰民安,物阜民康。他们没有被名利和美色所遮住双眼,所以赢得了历史的赞许,人民的崇仰,千世万世为人们所称誉。
能看到自己的人,和只能看到别人的人,都是凡人,既能看到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的人,方是圣贤。奈何先生只看到自己,却熟视无睹别人,是以身死名裂,当不宜怨天尤人。愿先生早日转生,重新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之人,以洗先生之污浊,得后世之赞誉。
「评点」作文话题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作者选择近年来银屏上频频闪现的和珅作为论说的对象,借书信体之长,与之对话,犀利地指出了和珅“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的二点原因:一是眼中“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只有“权杖杖头上那颗瑰丽的红宝石”;二是“既不审视自己,也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致使误入迷途”。并且进一步指出,“能看到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的人,方是圣贤。”
作者褒贬分明,立场鲜明,揭示了和珅贪婪肮脏的灵魂,也借此告诫世人不要“被名利和美色遮住双眼”。具有一定的警世作用。
乐在无愧于天地
2011年江西考生
“至圣先师”孔子曾为我们留下一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确,富贵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唯有无愧于天地,坦荡一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被孟子视为“三乐”之一。当你的心胸能坦然地向天地敞开之时,笑看云卷云舒,不亦乐哉。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用不义的手段来牟取物质上浮浅的快乐,而内心时肘在谴责中度日,是无法快乐的,这样的人生简直是一种煎熬。谨记孔老夫子的告诫,顶天立地生活,每天坦然地仰天俯地,即使清贫会折磨你的肉体,也无法驱逐你精神的快乐。因此,乐在无愧于天地。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迎来成功的信念。在斯洛克球坛久负盛名的球员希金斯因被曝“赌球”丑闻.曾有被终身禁赛的危险。虽然事实已被澄清,但他的形象却在一些球迷心中轰然倒塌,此次世锦赛上,在被一球迷辱骂时,他安之若素地完成比赛,一举夺魁。他声称他无愧于天地,他打球时是一种快乐,为他找到了成功的信念。最终,希金斯让我们目睹了王者归来的风范,也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信念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坚持自我。“人在做,天在看。”中国首善陈光标如是说。高调捐款使他遭受了一系列劈头而来的“箭镞”,他却依然坚持善行。他表明自己的高调是为了呼吁更多的爱心。因此,他坚持自我,在无愧天地的快乐之中,依然忍受着诟骂与误解。坚持自我的勇气,亦源于无愧于天地的快乐。
  无愧天地,在快乐中“追名逐利”。党员干部杨善洲坦坦荡荡地“追名逐利”。?名”是“中国共产党”
的好名声,“利”是百姓的利益,他的名利观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高度肯定。无愧于天地的快乐,让你“追名逐利”也能如此坦荡无畏。
乐在无愧于天地。内心浸浴在坦然的快乐之中,不义之举抛于脑后,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
  坦荡一生。仰天,云淡风轻;俯地,生机勃发。乐在无愧于天地!
【点评】本文是满分标杆文,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⒈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文章首先从孔子名言开篇,明确提出唯有坦荡一生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第二段对“乐在无愧于天地”的内涵进行具体的诠释,然后分别从“迎来成功的信念”“坚持自我”和“追逐名利”三个方面论证其必要性。事例贴切,论证有力,逐层分析,非常雄辩地论证了“构建心中的一方净土”,“乐在无愧于天地”。
⒉层次清晰,结构精致。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中间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提纲挈领,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晰,又巧妙地突出了“无愧于天地”与“乐”的关系,使主旨更加鲜明。
【写作实践】
⒈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养,但读书的方式是自由多样的。你课外的读书方式一定富有个性和趣味。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的读书故事”,关键词是“故事”。读书可作两种解释:狭义的“读一本书”,广义的“读书生涯”,书可以是虚指(如人生是部书)。总之,文章的内容离不开书,并且跟书密切关联。
&&文体上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者叙事性散文。
二、构思和立意
(一)“一件小事”式。开头要通过抑扬、对比手法引出读书故事,结尾升华主题。中间适当穿插议论抒情。即通过叙写自己读书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悟,也可以写成阅读的方法(如背书、读诗的经历,摘抄书上的片段等),以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包括读书方法的总结、人生启迪),并且这种构思要体现结构的严谨完整。
(二)“画面拼接”式。至少要有三幅画面的迭现,借助于这种迭现,强调读书过程中的某种思想或情感。不同画面之间要有层次感,能体现一个人思想感情的变化成长过程,并且这种构思要体现结构的严谨完整。
(三)写法
“一件小事”式——倒叙或插叙
“画面拼接”式——顺叙
⒈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⒉要有恰当的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等,要生动传神,能体现自己阅读的个性和读书的苦与乐。
⒊选材要真实,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必须体现真情实感,有生活气息,切忌胡编乱造。
三、设置亮点(每个3分)
亮点(文章的精彩之处):⑴一个巧妙而机智的构思。⑵精彩的开头。⑶意味深长的结尾。
⑷深刻的见解。⑸动人的细节。⑹优美的语句。(可活用文中语句)⑺有如“诗眼”的字词。
⑻非常有特色的标点符号。
【名家引路】
我的读书故事
余光中(台湾)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话。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咏中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身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纯朴的相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
1940年秋天,我进入的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中的学生。初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戴老夫子应该是巴县(即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仪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中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的也往往只会默读而不会诵读,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有一次和同班的吴显恕读了孔稚圭的《北山移文》;佩服其文采之余,对纷繁的典故似懂非懂,乃持以请教戴老夫子,也带点好奇,有意考他一考。不料夫子一瞥题目,便把书合上,滔滔不绝。我们问的典故他不但如数家珍地详予解答,就连没有问的,他也一并加以讲解,令我们佩服之至。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自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倒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的地学习。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起初他们不很愿意,认为我应该多读一些载道的文章,但见我颇有进步,也真有兴趣了,便又教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滕王阁序》、《阿房宫赋》。
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诵的是常州调,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样的亲切。就这么,每晚就着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合自如。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咏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当代学者慨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说“多读古书”。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强吞咽几丸《孟子》或《史记》,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底太弱,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话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言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什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声色之娱,恐怕只有靠话剧了,所以那是话剧的黄金时代。一代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像带、卡拉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最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雁凫起,乱石一线争磋磨”!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作者说:“日后我在诗文中之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作者的夜读读些什么?怎样读的?这对你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作者建议现在的中学生多读旧小说。“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
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不妨与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建议有没有道理,是否值得尝试?
我的读书故事
我,一个平凡普通的农村女孩,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村中没有图书馆,我经常和同伴到野外草地上读书,几个爱幻想的女孩,抱着书,在草地上谈天说地……
我的最爱是《红楼梦》,所以在草地上谈得最多的就是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
你能想象吧,几个人在郊外,围坐在一起真有点“海棠诗社”的味道……
我们没有潇湘妃子的文采,也没有芜蘅君的巧笔,蕉下客也是我们所不能及,但我们有书,可以领略他们的风采……
想当年,贾雨村刚上任就遇到薛蟠的案子,若不是当年的小和尚提醒,他就可能丢了乌纱甚至是性命……
想当年,“心若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妹妹初进贾府,处处小心,那时的贾府可谓是风光无限啊……&
刘心武,我们也熟悉,聚在一起看刘心武解《红楼梦》,但我们往往有不一样的见解,我们畅谈,我们品评,小女生的读书就是这样……
我们不喜欢“富贵闲人”贾宝玉,我们喜欢“稻香老农”李纨,夫君早逝,但她活得坚强,后来贾家败落,但她的儿子贾兰却做官了,她后半生定会儿孙承欢膝下的。
我们不喜欢端庄贤惠的薛宝钗,我们欣赏“秋爽居士”探春,后来成为海王妃,一生荣华,探春是庶出,但她深得贾母喜欢,探春是女子,但她搧王善保家的一耳光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她的才情似黛玉,她的精明似熙凤,但她还有预料未来的远见,她知道贾家不会风光太久,他看到了贾府的腐败以及空有的浮华外表。但她不能改变,无法改变,所以她恨……
我们读红楼,看人生;我们读红楼,品诗词。
甄士隐的《好了歌》,让我们清楚人世间的多种羁绊;贾宝玉的《芙蓉诔》道出了对晴雯的哀思;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让我们了解到她“风刀霜剑严寒逼”的处境……
红楼十二曲,道尽一生的经历。最喜欢最后一曲中的最后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似乎贾府的兴衰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大雪洗净世间尘埃,也让贾府随雪而逝……
随着年龄增长,小女孩已长成了大女生,但我们还是会聚在一起,只是对于《红楼梦》的感受不同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时我们也会想到清朝的曹雪芹,真的佩服他。
那段在草地上看《红楼》的日子,几位小女生的评论,是我人生的百宝盒中最珍贵的收藏……
【点评】“我们不喜欢”“我们欣赏”“我们读红楼,看人生”,小小年纪就对《红楼梦》有如此的见解,真的不容易!字里行间还不时的透出作者的纯真、善良,“那段在草地上看《红楼》的日子”怎能不成为小作者“百宝盒中最珍贵的收藏”呢?清晰的思路、隽永的语言、深刻的领悟定会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我的读书故事
夏夜,凉风习习,天空中万里无云,一轮明月悬于夜空。这时,如果给我一本书,我哪里都不去。我愿与书为伴,共渡美好时光。
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读书故事可多啦!
我十分喜爱读《三国演义》,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翻一翻。这天,我又照例在家里埋头苦读。我看到了“三英战吕布”的激烈场面,如此之壮观,扣人心弦,令人屏住呼吸。吕布不愧当世之名将,以一抵三打了那么多回合,而且对的是刘关张三人。我又读到了张翼德一人吼退曹操数万大军的神勇。此时在我耳畔便响起了林俊杰的歌《曹操》。
“独自走下长坂坡……”这首歌正在耳畔回响,突然感到耳朵十分剧烈的疼痛。头一抬,只见父亲满脸怒火地站在我面前。我说:“呀!真疼!”“你耳朵还知道疼,刚才我喊你那么多声一点儿回应都没有,还以为你耳朵走路上掉了!”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立马开始道歉,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一点都没打顿。没办法,这已经是第N次了,都练熟了。道歉完了,我满面笑容地对父亲说:“你不生气了吧!”“还知道笑,看来认识不到位。”父亲的语气已经缓和了许多。我一见有机可乘,便调皮地说:“哪有啊,我态度十分诚恳。”父亲说:“不和你贫了,快去吃饭。”我立即以最快速度吃完饭,又回来如着了魔般看了起来,真走火入魔了!
这次因为看书入迷犯下的错误还是轻的。有一次,我与朋友约好出去。结果,因看入迷了,犯下了大错。
我不仅爱看小说,还喜欢唐诗宋词。我经常翻家中的《唐诗宋词选》。星期天,我邀请同学出去打球。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我想:看会书再去也不迟。于是,我便翻开《唐诗宋词选》,在其中遨游。
我读了岳飞的《满江红》,体会到了他的雄心壮志。读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感受到了李白的心中愁丝。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让我感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正“游”得畅快之时,突然发现时间已过去许多,再等我到见面地点,一个人也没有了。后来,我产生了“信用危机”,经我多次努力最后才算平息。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的感觉和他说的很相似。书对我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说不清道不白,但是我就是在这样的读书故事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教养。我的读书故事是不是很精彩?当然,这仅是冰山一角。
现在,我又要与书为伴了,皓月当空,凉风习习,一册在手……快哉、快哉!
【点评】因读书入迷被而习惯了给父亲道歉,因读书入迷而产生了“信用危机”,又因读书入迷而增长了知识、获得了教养。文章中心突出,语言风趣。运用细节描写,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也是本文的亮点。&&&&&&&&&&&&&&&&&&&&&&&&&&&&&&&&&&&&
我的读书故事
我不是个爱在文学世界中幻想的女孩。或许天性懒惰,我很少在读书上花时间,小说故事偶尔还可吸引我,至于那些名著,冗长的语言,乏味的描写提不起我的半点兴趣。
直至我偶尔见了他,泰戈尔。
偶尔看见了他的诗集,觉得作者名字满好听,便随手翻了两页,可只读了几句诗,我便顿时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那不正是我心中渴望的文学吗?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那甘美的语句,如琢如磨地品味着那深奥的哲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如清泉滤过我的心田,涤荡着我的心灵,撞击着我的心扉,拨动着我的心弦。那清丽、短小的句子包罗着世界万象,表达着人间至情,阐述着深刻哲理。他不像文言文那般布满生涩、拗口的“之乎者也”;也不像世界名著那样长篇大论,令人生厌。它拥有的只是精美脱俗的词句,真切动人的亲情和大海般深沉的哲理。这已足够让我沉浸其中,为之痴迷、陶醉。
受泰戈尔的影响,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甚至那些我曾不愿碰触的世界名著。我开始静下心来去品读那长段的描写与述说,渐渐地我体会到了书中那美妙的意境,参透了那书中的道理,我甚至对小时那些摇头晃脑、死记硬背、曾令我深恶痛绝的诗词也产生了由衷的热爱。这时,另一个人的出现,再次与我的思想擦出了火花,使我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书。他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虽与泰戈尔的诗有相似之处,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清新、飘逸与含蓄,那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美再一次向我证实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些细腻生动的文字跳跃于纸上,温柔婉约的情丝游离于心间,还有那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旖旎的风光勾勒呈现在眼前,虽无深刻哲理,却有无穷美妙,使人心旷神怡。
读书,正如撑一把油纸伞,徜徉于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中,需要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心态。
微风拂面,发丝轻扬,我愿在文学世界中自由飞翔。
【点评】泰戈尔为其启蒙,朱自清将其升华,作者欲扬先抑,一步步揭开其热爱文学的面纱,揭示文章的主题,可谓匠心独运。“读书,需要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心态”体现了作者深刻地思考,从“很少在读书上花时间”到“在文学世界中自由飞翔”又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
我的读书故事
为了获得知识和教养,我们拼命的读书来充实自己。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说读书的方式也就自由多样。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中,我养成了整体过,重细节,切记圈点,多勾画这样的读书方式。
小时侯,在读漫画书时,我只是大概的扫一下,看一些整体的知识结构,大概的明白一些主要内容就行了。
稍大一点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到细节的重要性,每次看书时,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多看几遍。
而现在,我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两条,切记圈点,多勾画。
每当我拿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总会先大概了解一下书所讲的内容,然后会合上书本,回忆一遍。再而把自己认为需要牢记的地方用圆点,标上记号,以便下次阅读,圈点主要是点出一些重点的词语,勾画则是长长的句子。
虽然读书很好,但我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记得有一次,妈妈从书店买了一本《傲慢与偏见》送给我。我十分高兴,爱不释手,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拿手阅读方式,不过10天,原来一本崭新的书已经变成了满目狼籍的旧书,可我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最佳读书方式。终于,妈妈偶尔一次再翻到我那本心爱的《傲慢与偏见》的书时,吓了一大跳。把我叫到跟前,对我说:“这就是我给你买的新书吗?怎么成这样子?”
我对妈妈解释说:“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方式,您又何必把您那套根本不适合我的读书方式强加于我的头上呢?不瞒您说,我虽然把书看得面目全非,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脸’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所做所为,我认为这样更贴近我自己,我能通过圈点,勾画时仔细、认真的品读语句,比那些仔细而不圈画只过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看书好得多!”妈妈没有说回答,她只说了一句:“随便你吧,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
读书并不只是在于形式,只要能把书读得更好,又何必在乎形式,我是读书不画,还是又读又勾画呢?
我行我素虽不是我的作风,但是读书把书读成“花脸”也许是我的个人方式不同而已。通过整体过、重细节、切记圈点、多勾画这四步走中,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把书读了一遍,并且在圈点、勾画的时间中思索了书的内含。这就是我个人的读书方式!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亮出了自己“整体过、重细节、切记圈点、多勾画”的四步读书法,接着饶有兴趣的介绍自己“四步读书法”的形成过程,并突出了自己运用此法把书读成“花脸”的故事,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读者在欣赏作者那扣人心弦的读书故事时,还能获得非常实用的读书经验,真是一举两得。
我的读书故事
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蒋子龙在《书的征服》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其实我给的答案很简单,世界终将不复存在。
以我为例。如果没有书,我的生活将变得令我无法忍受。初三的暑假,在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后,我开始弥补这一年来我精神世界的空虚。那天,我顶着炎炎烈日跑到新华书店,开始了我的购书时间,其实我感兴趣的书大多在那里找不到,,因为那里图书更新速度太慢,我又是个不喜欢看名著的人,所以我只在那里找到了一本心宜的书便败兴而归。后来想起原先的同学说过“席殊书屋”里的书比较适合我们青少年,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了那里。站到书架前,我差点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而尖叫出来。《飞扬》、《小王子》、《莲花》……我精挑细选了五本书作为第一批购买的图书,带回了家。
叠好了被子,端来果汁,我斜斜地倚在床上,旁边放着纸和笔,然后打开了第一本书《幻城》。其实之前我看过许多遍《幻城》,可这并不是磨灭我想拥有一本书的决心。闻着淡淡的油墨香味,我的心沉浸在书中。读书时的我很随意,倚在床头,渴了喝一口果汁,根据书中的情节自己来推测下面的情节,或在书中划出最爱的名句,亦或把自己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再或因为他们的命运而悲喜交加.现在我却在纸上写下一个个疑点帮着线索找出乌鸦、凤凰、渊祭,在心中企盼他可以尽快找回最爱的弟弟樱空释。
高一开学后,翻开语文课本,看到那篇毕淑敏写的《我的无样》时,平常养成的读书方式使我拿过纸笔写下我的五样,当一次次舍去生命中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后。我情不自禁的伏案大哭,这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方向,因为我留下的是笑声,发自内心的纯真的笑声。
这样的时候有很多,爸爸曾呵斥过我,说我读书不用心,随意的方式是不可能真正领悟书中的奥秘的。其实正是这种随意使我可以以一种更轻松忘我的姿态进入书中,这就是我所坚持的读书方式。我不读名著是因为我接受不了那种隐含在书中的奥妙,我无法征服和驾驭书中的内容,随意的方式让我自私的选择了以曹文轩、郭敬明新概念为主的图书。无论怎样,以随意的方式去阅尽世间奇书是我的梦想。
最爱那首《神童诗》:小小少年郎,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点评】表面上的“读书不用心”却是实质上的“轻松忘我”、沉迷书海,中心突出,思考深入。读书故事与众不同却又耐人寻味。把“以随意的方式去阅尽世间奇书”作为终身的追求一定会为读者留下更多令人难忘的读书故事。
⒉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说“苦读”、“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等等,这类词语会使人们对读书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读了本专题,你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请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⒈针对性:针对社会现象、生活实际、人的思想等现实,谈人的问题,以期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如何体现针对性?①训练题所给的材料揭示了某种现象,引用来可以直接体现针对性;②概述自己身边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个别的或共性的问题;③实写自己思想上、生活态度上存在的问题,作自我解剖。
⒉独特性:陈年的观点中发掘新意,通行的观点中发表创见,他人的观点中发现不同。
如何做到独特性?①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如“近朱者未必赤”、“不知足者常乐”、“弄斧必须到班门”等;②仔细分析,另寻重点。如“时势造英雄”,其实可造英雄的除了“时势”,还有“机遇”、“才能”、“内因”等;③大胆怀疑,敢于否定。如古人讲“一失足成千古恨”,你可以大胆怀疑,“一失足何必成千古恨”,应当给“失足者”以改正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
⒊深刻性:认真分析材料,思考要议论的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学会辩证看待,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把观点轻易地对立起来,如谈“读书的苦乐之境”,绝不能停留在“读书苦”与“读书乐”的表面。
学会提取分论点:
给中心论点提取分论点,可以平行展开(并列关系),可以对比展开(对照关系),可以逐层展开(层进关系)。
⒈平行展开(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心论点。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分论点:清除堆积如山的书本,只留下最重要和最相关的东西在手头;按照重要程度来给你的学习排序;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不要拖延。
⒉对比展开(对照关系):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中心论点,破立结合。如“拿来主义”,先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指出“送来”的危害,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拿来主义”。
⒊逐层展开(层进关系):提出三个问答,为什么,怎么样,做什么。如“欣赏别人,美丽自己”,分论点:为什么欣赏别人(欣赏别人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好处),怎么样欣赏别人(赏识才能,加以重用等),欣赏别人什么和欣赏什么人。
写作提纲:
读书的苦乐之境:
①分论点一读书的乐,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分论点二读书的苦,人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生计、为了前途而读书。
②中心论点:读书其实并不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一件痛苦的事,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其真正的内涵,你会发现读书可以给人以快乐。分论点一读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不管读书是苦是乐,我们都应坚持读书;分论点二读书可以使人睿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培养读书的兴趣,就可以将“读书太苦”这句话在我们耳边消失。
③观点一苦读可视为追求享乐;观点二因何而乐:一不为功名自由自在摄取营养,二足不出户而如临其境,相隔万里如在眼前,三获得经验,增加人生阅历。
读书的苦乐之境&&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评点]
  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之说,说的是读书的苦。而本文小作者则通过不同的人对喝咖啡的不同态度这一比喻提出了造成读书苦乐的原因是“心境不同”的观点——见解高人一筹。接着,通过古人读书“乐此不疲”与今人“见书生厌”对比,得出今人读书之苦是“心境出了问题”。再接着,进一步提出要进入读书之乐境的方法——安顿好动荡不安的心和用心去阅读。更可贵的是,小作者提出了“用生命去阅读”——既提升了自己对读书认知的境界,也提出了化解读书苦的根本方法。
 &&&&&&&&&&&&&&&&&&&&&&&&&&&&&
读书的苦乐之境
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欢乐,或有悲伤,但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过阅读的洗礼,一切情感都已全无,只剩读书之乐。
  或许有人会说:“书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来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会使人振奋,口感越苦,越能使人体味深刻,正如钱钟书的那句:“真正的读书的快乐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来,苦才真正是读书的快乐的引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重返《三国》的激烈战场,感受《水浒》英雄的英姿飒爽,身临《西游记》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怜《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在书中,从孔子的《论语》到毛泽东的《毛泽东诗词选》,从鲁迅的的《彷徨》《呐喊》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冰心的《小桔灯》《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轮回,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读书令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的改变与不同,博览群书,生活是如此充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能为未来的蓝图染上光辉的色彩。是故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邻光,更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燃糠自照,最终终成一代名人。因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造就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在,多数同学只重视读课本,而不重视课外阅读,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重视身心感悟,只重视表面意思而不重视深层涵意,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读书只会觉得乏味,枯槁,必会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爱去读书,读书之乐必会令你乐得合不拢嘴。
  读书会有苦,但苦即为一种乐,读书会感到快乐,而必须是在经历苦的条件之后,是亦苦即是乐,乐必经苦,这便是读书的苦乐之境了。
⒊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试着给自己起一个字吗?围绕你的名,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然后确定最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一个,并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选择类写法
&&这类作文主要写选择的过程。要求:(1)过程曲折一点,要制造一点波澜;(2)在选择过程中,表明取舍的理由,表达自己精神追求;(3)要体现递进的过程,要一个比一个更精彩,最后选定的“字”要让人眼睛一亮。
解释类写法
&&&&这类作文主要阐发自己所取之字得内涵。要求:(1)所取得字的确有内涵,又不故弄玄虚,禁得起解释;(2)可以分开一个一个解释,也可以合在一起解释;(3)要避免干巴巴的说理,可以运用一些夹叙夹议的手法,手法多样一些,使表意更加充分。
【例文】选择类写法
我字逸运& 徐艺丹
不得不说,起名难,起字,更难。
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好汉名多字多,刚开始读并没什么感觉,现在亲自为自己取一个字,脑子里的货快挖空了,才敲定下两个不怎么顺口的字组成那个名字,这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博学多才啊!
取字的过程漫长纠结。个人认为,比取名要难得多。若取名比做在字典的海洋中遨游,那取字我却觉得像是在溺水时的痛苦挣扎。一开始,我觉得,字要取得有涵养,让人听得眼前一亮,“雅”、“德”、“佩”、“韵”这些字一下子飘过脑海,就像微风拂过脸颊,带来了一阵芳香。但随即我甩了甩头,不觉毛孔一立,还是算了吧,这些字软绵绵的,与我的个性大相径庭。然后,又想了一些有气势的字。“渊”?“博”?“涛”?“腾”?那意思不就是说我学识渊博,内心似波涛汹涌,气势如万马奔腾?再深想下去,不觉冷风一掠,我快变成撼天动地的大英雄了。我满心欢喜地想取两个好字结合一下,可总是在苦海中挣扎逃脱不出来。又想了一些好听的字,但总是觉得不如意。推敲来推敲去,最终,我放弃了寻找那些对我而言虚无缥缈的字,再一次进入了深深地思索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我找到了。放弃了那些追求,我变得轻松。我多么渴望这种快乐安适的感觉啊!于是,我选择了这个字——逸。洒脱飘逸,我喜欢这种性格。“蓦然回首,那字就在身边处。”或许潇洒现在不能成为我的个性,我不能在学习上潇洒,作为学生,我不可能淡然地面对试卷上的分数。即使我淡然了,老师,家长也绝对是千百个不愿意,但是,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向往,因为我相信,这种精神会让我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有时候为什么不放手呢?回头看看错过的一路风景,那种感情也是种获得。
我喜欢这个“逸”字,但是和它搭配用什么字呢?这一点上我绝不犯难,我早就将它视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字——运。这个字不为它的其他解释,只是为了它所代表的一个意思:幸运。这于我真是太重要了!从小到大衰事不断:走路被鞋跟跘倒,抱本子地砖滑倒,喝水被同学吓跑,报道因误时迟到……对我而言,要想让自己更好地发扬飘逸洒脱的精神,“幸运”二字至关重要!我有心地将他们结合成我名字中的一部分,愿他们能贯彻在我的人生,培养着我的个性,让幸运伴我成长.
吸一口气,我做好了准备,呼一口气,我完成了这项任务,为我的名取了字,逸运。
愿能如我所愿,伴随一生……
解释类写法
这类作文主要阐发自己所取之字得内涵。要求:(1)所取得字的确有内涵,又不故弄玄虚,禁得起解释;(2)可以分开一个一个解释,也可以合在一起解释;(3)要避免干巴巴的说理,可以运用一些夹叙夹议的手法,手法多样一些,使表意更加充分。
熙下清泉&&
字典里关于我名字的解释不多,只有短短四字。不过,我想这四字足矣,它囊括了我的人生追求好理想境界:泓:水深而广。
古人多取字来明志,今小女子虽无昭昭之志、赫赫之功,亦取了二字来诠释个人对“泓”的理解:熙博。
熙。古文中,它多指日光。泉水的美,美在其清澈而深广,而日光的照耀,就很好地展示了泉水的这一特点。小时候常读到这样的句子:水面在阳光下显得波光粼粼。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侧面望过去,并非水的每个角度都在光中,可即使是那闪亮的一小块一小块,依旧给了人一种美感,一种清澈明晰的感觉。是否做人也是如此?我们平日的努力不一定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品质,但我们的奋斗过程、我们的奋斗艰辛、汗水却应该从侧面向世人反映了我们最真实的品格。阳光下,一切都不用掩饰,我只愿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去化妆自己,不戴面具做人,不矫揉造作,让一个真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论从哪一侧面看,都能得到认可。
“熙”还有光明、和乐、兴盛、温暖之意。我希望自己是朋友心中的小太阳,在他们低谷的时候驱散他们心中的那片黑暗,用爱的阳光温暖他人,换来的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乐。
说完了“熙”,再来看我字的另一半组成:博。这个与“泓”的意思相近,较好理解。
博,有博大、渊博之意。这亦是我父母对我的期待:做一个知识渊博、心胸宽广的人。可是我不想用这两点来明志现德,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博,我的理解即为博览,这可能也是我的一种追求,我自己的短短几十年的一生中,我更应该充当一个求知者的角色,我希望达到的境界是:从前人的经典中吸取精华,从中精剪,再结合自身的感悟,酿出自己的蜜带给世界,带给后人。所以我永远不能说是渊博,我永远应该在博览全书、充实自己、弥补不足,就如同泉水,深而广,思想层面的深与广,需要的亦是“博览”精神!
“博”常被用于形容一个人的造诣方面,而它在我的字中,我只希望它所展现的是一个奋斗、求知的过程。人们常关注结果如何,而人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些被称之为结果的东西在漫漫人生何尝不是一种过程呢?所以何不保持谦逊好求知者的姿态去开始人生的旅途呢?这,亦是水的博大之所在。
熙博之所愿:
集日月之精华于我身,展清泉之博大于世界!
我字怀之& 董若筠
筠,即为竹.竹,雅者也。人赞其虚怀若谷,故取一“怀”字,因觉无字与其匹配,而效古人,择“之”字结尾。
怀,即为胸怀。人的胸怀能有多大?少时听老人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也不尽然。大者能吞吐日月,海纳百川;物转星移,静归一念,一笑。而小者唯容己身,看不尽波澜山色,只有自怨,自艾,自怜。
私下以为,人唯有心怀万物,才能影随风动,洒脱不羁。亦或是气势如虹,指点江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若没有气吞山河的胸怀,李白何以将这天上之水纳于心间,留于笔下?如果那自然的山水美景无法录于胸怀,庐山瀑布何以能被拟作银河落九天?少了这种大而无边的胸襟和气度,浓到极致的愁绪、喜到极致的欢欣,那大悲大喜,有如从悬崖落入深渊的激情将藏身何处?那亘古不变闪耀在中国诗坛的浪漫主义思想将归于何方?我不敢说这会使李白隐没,但必是一种遗憾,一种无法攀上颠峰的怅然。当杜甫涕泪纵横地仰天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看到了另一个胸怀,装了黎民百姓,装了战乱纷争,有悲苦,有愤懑。但那全然不是自己的。他临风而立,站在时代前头,用满心的赤诚去拷问天地的良心,为他所爱的、所关注的那一群人拼搏不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一挥而就的楹联却让我无数次的感叹:这是怎样的一个灵魂啊!他的心胸包罗着万物,又自动地将金钱名利从中剔除,多少人在官海中沉沦,在物欲间挣扎,舍不掉名、利二字,他却只愿神清目明,此生无憾。在花开花落之时谈笑,于云卷云舒之际思考。怀天下,怀万物,怀愈大,心愈宽,才不拘一时,才自在从容.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名为《猛虎与蔷薇》的散文,以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一行警句展开叙说.让我感触颇多。诗人这样写到: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真是有趣,内心的情感一种激情澎湃,充满力量;一种安静内敛,纤细美丽。我想,这亦是一种胸怀,容纳的多了,就不拘与一种思维一份情感.如猛虎之于蔷薇,似乎对立着但也共存着。
怀,于我这个年龄,不是总结,而是期望,如座右铭一般,时时警醒自己,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广博的胸怀看待人生,包容万物,不拘于一时,不随波逐流.
怀天下,观未来!
溟&& 张北辰
古人重名号、表字。其中,“字”是人成熟的标志,与名密切相关。我名叫“北辰”,听爸爸说,这个名字来源于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
读罢此序,掩卷沉思,一幅幅鲜活的图像呈现在眼前:寒潭尽清的九月,无路请缨的一介书生登楼而望,在彭蠡之滨把渔舟唱晚的歌声置于耳畔,又将衡阳之浦上惊寒的雁阵极于双目。他兴尽悲来,兴,因为四美皆备,二难并具;悲,因为命途多舛,时运不济。所以,他感受到的除了彩彻区明的秋水长天,还有宇宙无穷,盈虚有数的穷途之哭。
于是这位弱冠少年笔下丰润的翰墨凝结出了“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的词句。这里,天地、星辰、山川、汪洋,我们民族血液中最为浪漫的因素都集汇于此。
一个民族,不仅要有时常仰望星空的情怀,还应善于低头细看脚下的路途。正是这种百年来不曾断绝的如彼情愫,让这种既因俯仰天地而感叹“盈虚者如彼”,又因忧国忧民而惆怅于“苛政猛于虎”的情怀,从风尘仆仆地周游列国的孔子处(身上)走来,从躬逢胜宴的王勃笔下走来,从举酒属客的苏轼口中走来。这种情怀源远流长,一直走到我的名字中,(我想,它)也应该走到我的字里来,并伴随我的成长,见证我的生命。
我热爱这一情怀,热爱这一名句,决定以与“北辰”相对的“南溟”二字为表字。
王勃,因为两次宦海沉浮,家君左迁而空余报国之情。如今,当我面对人生新的转折,站在人生新的起点,竟也感到莫名的兴尽悲来。兴,是因为已经通过努力达到过去的目标;悲,是因为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时而不知所措。但王勃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况,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澈而相欢”自慰。我希望用“南溟”二字自勉——
南溟之宽,勉励我以宽广的胸怀睇眄中天。
南溟之深,激励我以深邃的思想观察万物。
《逍遥游》中,庄子说,“南溟者,天池也。”(它)是鲲鹏迁徙之地。以“南溟”为字,不仅与我的名以及民族的文化内涵紧密勾连,更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成为南溟上的鲲鹏,扶摇而上九万里!
穿越苍穹,行走人生&& 张宇晴
常见有人将我的名“宇晴”错写成“雨晴”在我看来,这可是个大错。“晴”字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形容词,“宇”字才是我的名字的重点。
宇者,无限空间也。
宙者,无限时间也。
当这两个字碰撞到一起,组成“宇宙”这个词,便代表了无限的一切。当“宇”出现在我的名中,我便下定决心,让“宙”出现在我的字里。让无限出现,让我面对无限,反省自身的渺小。反省归反省,追求归追求。崇尚苍穹,崇尚晴日,崇尚黑夜,崇尚白昼,崇尚鲜花,崇尚高山、河流……愿自己在这无限美丽的世界中成为独立的存在。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限的可怜,但却繁衍出无限巨大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那个世界,天空中开放着点缀夜空的巨大花朵,海洋中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树木,街头上走动着神色严肃的动物们,鱼儿在天空游动……这看似梦幻的颠倒,正是另一个无限的世界,一个用梦与思想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并不渺小,一切都由你创造,你可以创造出下雪的夏天,长翅膀的人类,在路上滑行的船,在水中开的汽车……
思维无限,世界便是宇宙。
当宇宙皆是晴天,这时,便是出去旅行的好时机了。去看看作家三毛吧,若你爱上她,恭喜你,你也爱上了旅行!你要走遍的,不仅仅是世间的万水千山,也是你无限的内心。书上说,我们不要做水管理的水。以为自己走遍了天下,其实从来没有逃离过黑暗逼仄的空间,我们要做真正的流水,流经每一座高山和每一个湖泊,然后化成雨,周游世界。在旅途上,你可以看见大地的每一个可爱表情。当你看见高山,你就看见世界的坚毅;当你看见河流,你就看见世界的柔弱;当你抬头看见星空,你就看见世界的孤独;当你抬头看见灿烂的晴日,你就看见世界的狂欢……一颦一笑,一姿一态,便化作你心中的高山、河流、星空、晴日……
挎上背包,作人生的旅者,“旅”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它预示着你会行走人生,无论是跟着游鱼,还是随着飞鸟。
宙旅,是我的字,以及,我的路。
组合类写法
这是前两种写法的组合,侧重点可以不同。这是一种比较“取巧”的写法。如果自己选的过程既不曲折,所取的字内涵也有限,不妨用采用这种写法,也可以写出相当不错的作文。
我给自己起一个字&&
整整一个上午,我都在努力地给自己起一个字。
我在《现代汉语辞典》里逡巡,我在唐诗宋词里漫步,我要给自己起一个字,起一个既响亮又寓意深远、既有古典的温婉之风又不失现代的时尚之气的字,最重要的是富有书卷气且契合我的名。
可是我发现这绝非易事。我越发地感叹前人的知识渊博,似信手拈来却贴切无比,我忽然怀疑好的字是不是都被他们给用光了,我在浩如烟海的汉字里东飘西荡,找不到方向。
带着一丝绝望,我套上耳机听周杰伦。我的MP5里收藏了周杰伦几乎所有的歌,我自己也能哼唱不少,听他的歌是我学习之余常做的事。在熟悉的旋律里我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我何不给自己取字“拜伦”?
——“崇拜周杰伦”?
不要急于嘲笑我的浅薄。
其实真正接受并喜欢周杰伦的歌时,他早就已经红遍大江南北了。最初因为那首《双截棍》,我对他是有点不屑的,在舞台上又蹦又跳简直像个耍猴的,一句歌词都听不懂,好像也没个站相,眼睛小得只能眯缝着看人,奇怪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粉丝呢。
印象的改变好像只是因为《听妈妈的话》里的一句歌词“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原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家伙也可以唱这样一首温暖的歌曲啊。再后来就听他的《晴天》、《轨迹》、《枫》、《蒲公英的约定》等等。方文山的词和他的曲珠联璧合,演绎着一首又一首优美的中国风。最让我惊讶的是,爸爸妈妈也跟着我渐渐接受了他的音乐,不过他们早已过了有(需要)偶像的年龄,他们只是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叹着,一个人这一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不要以为我是狂热的。
我取字“拜伦”只是因为我喜欢他的音乐。这样的时代里,李宇春可以做美国时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轶可也能进入快女十强,周杰伦的歌在我的眼里就显得更加动听一些。不要以为我不知道有个英国大诗人也叫拜伦,他是个贵族的叛逆者,他的诗歌曾极大地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我取字“拜伦”不是因为我想哗众取宠,这真的是我目前最真实的想法体会。这样一想,“拜伦”就不会是在我取字梦想的“千里之外”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点论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