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螃蟹吃多了会怎么样池水要多深的水

您现在的位置: >
螃蟹池水草常见问题及处理
最多3个标签,单个限12个字符内,用','或空格分隔
最多3个标签,单个限12个字符内,用','或空格分隔
字号: T | T
养蟹池塘种好水草对河蟹养殖生产至关重要,蟹池保持适宜的水草对河蟹的摄食、生长、避害十分有利。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部分养蟹户在对水草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5月份气温较低时,池塘的水清澈见底,水草长势不旺,很多养殖户盲目施用复合肥,想要使水草长势旺些,结果适得其反。由于水体中的藻类很少,没法快速吸收掉复合肥的营养,导致蓄积在水中的氨氮含量极高,水草长势更加恶劣。   处理方案:使用底质改良剂和生物制剂,使氨氮降下来,再施用一定量的生物肥水素。经过1周情况会有明显好转。 &&&&问题二:有些池塘因为多年养殖导致底泥很厚,底质太肥,造成某一种成分的营养物质太多,影响水草生长,导致水草生长缓慢。特别是在天热时池水很容易变浓,水草变黑枯死。 &&&&处理方案:先用底质改良剂,然后再用芽孢杆菌和增氧剂一同撒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问题三:进入6月份以后,天气逐渐转热,很多塘口水质变坏,水草叶片上脏污较多,水草发黄。 &&&&处理方案:先用化学吸附剂直接撒到水草上吸掉污物,然后用生物制剂调水。  &&问题四:8月份水草覆盖全塘后很容易造成池水缺氧,蟹在脱壳时死亡量大。 &&&&处理方案:水草面积应控制在池塘面积50%左右。8月初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量的草鱼抑制水草生长,但草鱼放得太多很快会吃光水草也不好,要根据实际情况放养。要保证10月份水草覆盖率达到25%,这样也可以提高河蟹的回捕率,提高蟹塘的综合效益。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活动专题: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糖酒快讯”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糖酒快讯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糖酒快讯”。
&&&&本站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的文章,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 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投稿邮箱:,欢迎赐稿。
他生为江苏人,却为鄂酒划定了无数个里程碑! 他以鄂酒为中心,为…
葡萄酒消费者去哪了?2015葡萄酒消费大数据报告暨也买酒专柜百城…
推广服务热线:028-&&&&稿件热线:028-&&&&咨询热线:028-
传真:028-61166&&& 服务邮箱:
投稿邮箱:
成都九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螃蟹池建设方法
】 浏览:139次
&&& (1)螃蟹池一定要选好建池地点
&&&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地方建池.此外还要求环境安静,背风向阳,交通也要方便。土质最好是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能好。这样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蛆蜘等生长繁殖,将来可为河蟹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 (2)螃蟹池建设方法
&&& 蟹池以建成长宽比为3:2或2:1的长方形为佳.池埂顶宽要在1米以上,坡比1:2以上。蟹池四周浅、中间深,中间深水区面积占2/3左右,池底应该向出水口稍有倾斜,以便于排、换水和秋季集中捕捞成蟹。如条件具备,将进、排水口设置在池底的对角线上则更好,可以加大流程,有利于水体交换.蟹池的面积目前差别较大,小的只有几十平方米,大的有几十亩,甚至到数百亩的也有。从水质的稳定性来看,蟹池不宜太小,否则,水质易变,难以控制水质;蟹池面积大些,可在水表层形成波浪,有利于增氧及水体上下交换,但面积过大又给换水及成蟹捕捞带来了困难,目前一般认为5-10亩较为理想。蟹池深1.5-2米,水深保持1-1.2米,四周浅水区水深保持在30-40厘米。
&&& (3)防逃设施的建造
&&& 河蟹有极强的攀爬逃跑能力,养蟹池的防逃设施在任何一个养殖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防逃设施不坚固可靠,则必然要导致养蟹的失败。因此,防逃设施的建造一定要高度重视。凡是表面光滑、有一定强度、来源广又经济便宜的材料,均可选择采用。这里介绍以下几种防逃设施供各地选用。
&&& ①砖墙防逃。在池埂中央砌一道砖墙,为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单墙即可。墙高40-50厘米,墙基深15厘米左右,墙内侧用水泥浆抹光滑,外侧用水泥浆抹缝,墙顶横盖一块砖,并向内延伸成10厘米倒檐。砌此砖墙每米约需砖60-65块,耐用期可达10年左右。
&&& ②尼龙薄膜或聚醋塑料板防逃墙。要求尼龙薄膜高出地面60-80厘米,薄膜被埋人泥土中的部分为24-25厘米.其上端用竹片或细竹作内衬,将薄膜裹缚其上,然后每隔0.5米用木棍、粗竹片或细竹作桩,将整个尼龙薄膜拉平宜,支撑固定,形成一道尼龙薄膜防逃墙。
&&& ⑧玻璃钢防逃墙。用高60-70厘米的平板玻璃钢,插在池埂中间,深人土层20-25厘米,内外两侧均用桩加固.每米一根桩,内侧的桩尽可能光滑,以防河蟹顺桩攀缘逃跑。
&&& ④其他可供选择的防逃墙材料。除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镀锌铁皮、油毛毡、平板玻璃、钙塑板、水泥板等,设置方法和上述几种大体相同。
&&& 在建造防逃设施中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池角不要建成直角,应该建成圆弧形,以防河蟹在池角防逃墙内堆积而逃逸。
&&& ⑥进出水口的防逃。每个养蟹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一定要用铁丝网拦好.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阀门控制则更好。如果一旦发现池塘有漏水的洞隙,一定要及时堵塞,否则,河蟹将会逆水流而沿洞隙逃逸。
&&& 2.清塘
&&& 要求养蟹以前必须用生石灰清塘一次.当水深10厘米左右时,每亩用生石灰75-8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在养蟹池使用生石灰清塘除了能达到彻底清野除害的效果外,还起到改善水质、疏松土层、增加钙质、促进河蟹发育以及加速脱壳等作用。也可以用漂白粉清塘,当有效氛含量为30%时,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漂白粉6.5-7千克,即使池水漂白粉浓度为20ppm便可达到清野除害的效果.待池水药性(毒性)消失后才可以养蟹,一般消毒清塘后7-10天便可放养蟹种。
&&& 3.人工洞穴的设置
&&& 河蟹具有互相格斗和残食同类的习性,尤其在精养的小环境中,河蟹的互残现象更趋严重,其结果将会影响河蟹的成活率和成蟹产量。因此,养蟹者务必要高度重视,有效解决河蟹互相残杀的问题。目前通用的办法是在养蟹池内建造各种类型的人工隐蔽处或洞穴,如堆垒砖、瓦,种植芦苇、菱草、水草等,供作河蟹穴居,以此减少互相格斗,。蜕壳时躲避同类的残害.此外,还可在水面上种植少量的水浮莲、浮萍之类根系比较发达的水草,也可提供河蟹隐蔽和摄食的机会。
走过了2013年,2013年的养殖业可以说是风风雨雨,困难重重..
由于市场需求和国内獭兔数量大幅缩水后强劲反弹,2014年獭..
2014年南方养殖什么最赚钱?带着这个问题,作者咨询了农业..
责任编辑:
&&&黑豚鼠养殖技术
黑豚鼠又名荷兰猪、荷兰鼠,因为它全身黑色所以叫黑豚,原产于南..
&&&蓝鸽的祖先是蓝色野岩鸽,属于哥林巴拉菲亚系,成为家鸽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中国著..
&&&戴笠鸽又称戴老头或老方丈。体格壮实,圆头巨额,颈项强劲,脚短胸挺,翅膀有力,..
&&&野鸭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又称野鸭霍乱、鸭出血性败血玻是由多杀性巴..
&&&鹅(瘟)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病状】病初,病鹅的精神和食欲常无异常变化。..
养殖业新闻
养殖业资讯
视频技术行情新闻
养殖业图谱
养殖业视频
中国养为广大农村朋友,提供、、养殖业保险等最新信息,欢迎你大家查阅!
备案号:吉ICP备号-1螃蟹池怎样建设_百度知道
螃蟹池怎样建设
螃蟹池建设方法如下:  (1)螃蟹池一定要选好建池地点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地方建池.此外还要求环境安静,背风向阳,交通也要方便。土质最好是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能好。这样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蛆蜘等生长繁殖,将来可为河蟹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2)螃蟹池建设方法  蟹池以建成长宽比为3:2或2:1的长方形为佳.池埂顶宽要在1米以上,坡比1:2以上。蟹池四周浅、中间深,中间深水区面积占2/3左右,池底应该向出水口稍有倾斜,以便于排、换水和秋季集中捕捞成蟹。如条件具备,将进、排水口设置在池底的对角线上则更好,可以加大流程,有利于水体交换.蟹池的面积目前差别较大,小的只有几十平方米,大的有几十亩,甚至到数百亩的也有。从水质的稳定性来看,蟹池不宜太小,否则,水质易变,难以控制水质;蟹池面积大些,可在水表层形成波浪,有利于增氧及水体上下交换,但面积过大又给换水及成蟹捕捞带来了困难,目前一般认为5-10亩较为理想。蟹池深1.5-2米,水深保持1-1.2米,四周浅水区水深保持在30-40厘米。  (3)防逃设施的建造  河蟹有极强的攀爬逃跑能力,养蟹池的防逃设施在任何一个养殖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防逃设施不坚固可靠,则必然要导致养蟹的失败。因此,防逃设施的建造一定要高度重视。凡是表面光滑、有一定强度、来源广又经济便宜的材料,均可选择采用。这里介绍以下几种防逃设施供各地选用。  ①砖墙防逃。在池埂中央砌一道砖墙,为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单墙即可。墙高40-50厘米,墙基深15厘米左右,墙内侧用水泥浆抹光滑,外侧用水泥浆抹缝,墙顶横盖一块砖,并向内延伸成10厘米倒檐。砌此砖墙每米约需砖60-65块,耐用期可达10年左右。  ②尼龙薄膜或聚醋塑料板防逃墙。要求尼龙薄膜高出地面60-80厘米,薄膜被埋人泥土中的部分为24-25厘米.其上端用竹片或细竹作内衬,将薄膜裹缚其上,然后每隔0.5米用木棍、粗竹片或细竹作桩,将整个尼龙薄膜拉平宜,支撑固定,形成一道尼龙薄膜防逃墙。
其他类似问题
使河蟹无攀援之处。墙基宜埋入地下20厘米.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6d014b9fb23533faf5e39b/96dda144ade2adcaef84bf.baidu,给出螃蟹池的布局情况如下.hiphotos,池埂应坚固,不易逃蟹,砌弧形角.jpg" />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淡水螃蟹养殖水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会有什么疾病?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淡水螃蟹养殖水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会有什么疾病?
被浏览244次
谁能帮我解答一下。,
在淡水螃蟹养殖中,出现氨氮过高,对螃蟹会有什么影响,出现那些疾病?
同样,亚硝酸盐过高,会出现什么疾病,影响等?
以下是我的邮件!万分感激!
xingchen886@
采纳率:59%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改善水质,优化蟹的生存环境
  1、池塘水深度。池塘水的深度总的要求是“春浅、夏满、秋勤、冬深”为标准。秋天水温仍然较高,池塘应加满水,平均水深1.2m(深处1.5m,浅处1.0m),此期应每7-10天换水1次,并保持水位稳定,以减少螃蟹逃逸和洞蟹的形成。
  2、优化水质。秋季、要求池水透明度在40cm以上。改善水质方法很多。例如每10天每亩池水施用生石灰15kg,以增加水体钙质的需要,同时生石灰也可杀死水体中一些病菌,增加水中氧气的作用。
  3、增加池塘中水生植物覆盖面。在养蟹水域中,尤其是养蟹多年的池塘,水生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养殖好蟹,必须在池塘中种植水草,放养浮萍等水生植物,要使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养蟹池总面积的60%-70%。水生植物对养好蟹有很多益处。(1)能吸收蟹的排泄物质及剩余残饵在水中产生的养分和氨气,水草本身在阳光下放出氧气,这样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2)隐蔽作用。螃蟹可躲藏在水草覆盖面下蜕壳,以防水老鼠伤害。(3)有较好抗病毒和抑制病菌作用。(4)遮荫作用,秋季有时气温还较高,螃蟹可躲在水草下面进行正常摄食、蜕壳。(5)防逃作用:秋季因螃蟹成熟会出现生殖洄游逃逸,但蟹池中栽植水草,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模拟天然生态环境,螃蟹会很少逃逸。
  二、投足饵料
  秋季螃蟹生长最快,蟹体需要营养也多。此期饵料配备要求做到精、粗结合,动、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并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可利用的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蛳及蚌肉、鱼粉等;也可投喂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河蟹全价颗粒饵料。各种动、植物性饵料都应切成片或块,投放到水草的浅水区,日投饵量为塘存蟹量的5%左右,每天投饵2次,其中傍晚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70%。对吃不完的残饵,要立即捞出,以免败坏水质。
  三、严防逃逸
  “秋分”后池塘螃蟹活动较为频繁。防逃措施:(1)种植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2)及时捕捞出售性成熟蟹。每年霜降前后,一批二龄河蟹性腺成熟,表现为背壳呈墨绿色,雄蟹熬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四周有小黑毛,此时蟹体内渗透压的淡水环境而要逃逸,或在越冬前后自然死亡,给养殖经济带来损失,因此应及时捕捞出售。(3)加强管理,每天夜间及清晨要有专人巡塘,同时对已破损的防逃设施要及时修补。
  四、注意防病
  螃蟹的主要病害有纤毛虫病、黑鳃病。防治方法:1、注意控制水温,防止发生感冒和消化不良。秋天的昼夜温度差别大,水温变化也大,河蟹常因不适应环境而感冒,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导致死亡。为此,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能大于2℃,同时,水面要长些水葫芦、绿萍等覆盖的水生植物(不大于水面1/2)。天气剧变时要加深水位,最好达1.2m深。饲料配方要改变,不喂或少喂小麦、玉米、菜饼等难以消化的植物性饵料,而以动物性高蛋白质饲料为主,如蚯蚓、蚌肉、田螺等,既利蟹催肥,又防消化不良。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饵料随之减少。2、每7-10天,全池泼洒0.5ppm强氯精液消毒水体,平时在蟹饵料中添加土霉素,脱壳素等,防止蟹病的发生。当发生纤毛虫病时,可每亩每米水深泼洒1kg蟹安。一旦发现死蟹,应捞出将其深埋,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另外采用人工捕捉、器械捕杀、药物毒杀等方法清除蟹塘出现的老鼠、水蛇、有害飞鸟等敌害。
  二、池塘中溶氧的重要性
  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研究资料,鱼类在溶氧3mg/L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mg/L时增大一倍,生长在溶氧7mg/L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mg/L中的鱼快20%-30%,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mg/L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mg/L以上时,饵料系数达到最大值。同时,水中氨氮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在缺氧的情况下,氨就会积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养殖对象中毒,摄食减少,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死亡。当养殖密度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三、微管增氧设施的安装
  主要有三种方式:
  1、高压充气增氧。每6-10亩设1台2.2千瓦空气增氧机,4月份在池底铺设内径1.5cm、管身布满微孔的纳米软管,用石块等重物固定不让其上浮,软管离池底10cm,管距10-15m,每条软管两端与空气增氧机出气口相连。
  2、低压充气增氧。每30亩设置1台3千瓦空气增氧机,适宜水深1.2m,要求池底平坦。主管空气增氧机,适宜水深1.2m,要求池底平坦。主管道采用PVC等塑料管,内径在6cm以上,支管道内径1cm,长度不超过35m,用钢筋水平固定,管道设置高低相差不能超过10cm,支管与支管之间相距8-10m。
  3、配套增氧。高产养殖水面,在池塘对角各按装1台水车式增氧机,再配套微管增氧,同时开机,使池水形成微循环,增氧效果更好。
  四、使用方法
  4-5月份在阴雨天半夜开机增氧,6-10月份每天傍晚开机至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后1小时结束,遇连续阴雨天和低气压天气增加开机时间。
  成蟹养殖池塘的条件:
  交通方便,环境安静;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底平整,池埂坡比1:2.5—3。
  防逃设施:
  主要有水泥砖墙、钙塑板围栏、聚乙烯网片围栏三种形式。目前普遍采用钙塑围栏,将钙塑板沿埂四周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间隔1米用木桩固定。
  杀菌消毒清塘:
  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蟹池里宜种的水草:
  养殖一塘蟹,首先要种好一塘草,水草是河蟹喜爱吃的天然饵料之一,又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是河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种水草的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70%以上,主要品种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轮叶黑藻、伊乐藻以移栽、扦插为主,苦草以播种方式种植。
  蟹池里宜投放螺丝:
  螺丝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饵料之一,又能净化水质。在蟹种放养前和市场和和,每亩投放鲜活螺丝300—500公斤,以培育河蟹的基础饵料。
  蟹种的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无伤、行动敏捷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为宜。
  蟹池合理放养:
  一般蟹种放养要做到“三适”“一暂养”,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蟹种放养密度,一般每亩为500—600只左右,这样使河蟹有一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蟹种放养规格以每公斤100—200只为宜,规格过大,每第一次蜕壳困难,损伤较重;规格过小,则生长基数不大,影响上市规格。蟹种“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需先在池中设置一块“暂养区”,其暂养时间长短,应视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暂养面积是放养面积的1/5左右。
  科学合理投饵料:
  河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在饵料投喂上,严格实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饵方法,掌握“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一般占河蟹体重的3—4%,并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在放养初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品种是新鲜活小鱼、螺蚌肉等,以后逐步增加投喂植物性的精饲料量,如小麦、玉米、豆粕等,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少投植物性精饵,多投青粗饲料,如水草、南瓜、马铃薯等,进入养殖后期,为河蟹促膘增重阶段,则应增加植物性精饲料和动物性饵料,保证河蟹吃饱吃好。
  蟹池水质的控制:
  一般水深保持在0.6—0.8米,高温季节调节到1—1.2米。水质调节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勤换新水,一般7—10天换一次水,高温时每天注水10—20厘米,3天换一次水。二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掌握在PH值为7.5—8.5之间。主要采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浇1次,每亩每米水深用量在10—15公斤左右。三是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每亩用量3—5公斤,全池泼浇,以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蟹种培育阶段水质管理的方法?
  蟹种培育阶段水质要求总的来说要“肥、活、嫩、爽”,具体达到:溶蟹氧5mg/L以上,PH7.5—7.8、透明度30-40厘米,氨氮0.1mg/L以下。因此,要采取以下管理方法:一是注换新水。由于前期施肥,培育活饵料,池水较浓,一期仔蟹以后,改投人工饲料,不需要较肥的水质,因此必须及时注换新水来进行调节。前期一般5天左右加水一次,每次提高3-5厘米。每隔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25%左右。6月份以后,气温升高,水位应逐渐加深,7月份以后,保持水位1.2-1.5米。二是施用生石灰。除坚持注换新水外,还要不定期地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一般一个月左右(视水体肥度而定),施用生石灰一次,亩用量10公斤(1米水深),化水全池泼浇,施用时应避开幼蟹蜕壳期。三是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能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低水体肥度,从而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水质较肥的塘口10天至半个月施用1次,用量为每亩2-3公斤(PSB或EM原露),水质清瘦的塘口,一月施用一次即可。施用微生态制剂时,不可同时施用消毒剂如漂白粉、生石灰等,以免降低效果。
  防止水质过浓可采取:
  一是注换新水,二是使用生石灰,三是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方法同前所述。但应适当控制加水次数,因注水会促进幼蟹蜕壳,除前期需勤加水,促进生长外,中后期要减少加水频率,可采取先排水,一次加足的办法。
  6、蟹种的捕捞方法?
  蟹种的捕捞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地笼捕捉,另一种是采用水花生打堆,用网具在水花生下方抄捕,一般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一个月内可基本捕尽。
  7、成蟹养殖的主要方式
  常州地区成蟹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湖泊网围养殖、稻田养殖三种形式。
  ①池塘养殖。池塘养成蟹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河蟹养殖形式,它的特点是可人工控制养殖的全过程,回捕率较高,经济效益可观。池塘养蟹的养殖方式又可分为二种,一是单养,二是混养。单养即单养河蟹,只放蟹种,不放养鱼、虾等其它养殖品种。一般亩产成蟹50-75公斤;混养即以河蟹为主,混套养青虾、鳜鱼等鱼类,一般亩产河蟹60公斤左右,青虾20-30公斤、鱼类80-100公斤。近年来,常州地区池塘养蟹大多采用后一种形式,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的蟹池“631”模式(即亩产河蟹60公斤、青虾30公斤、优质鱼类100公斤、亩效益2000元的养殖新技术),成效显著。
  ②湖泊网围养殖。湖泊网围养蟹是在网围养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蟹养殖方法,其技术内容主要是:在湖泊中选择水质良好、水草茂盛、水位适中的一片水域,用网片加竹桩固定,网栏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一定的面积(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根据河蟹的生长要求,种植水草、移殖螺蛳、投喂饲料,精心饲养管理。这种养蟹方式由于湖泊水体流动性大,水质好,河蟹活动范围广,天然饵料丰富,生产的河蟹一般规格大、品质好。
  ③稻田养殖。利用稻田饲养成蟹,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使稻禾和河蟹在同一环境中共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病害,提高稻谷、河蟹商品质量和种养经济效益的目的。稻田养蟹只需在田间开挖养殖沟,在稻田四周建好防逃设施即可养殖,饲养管理措施同池塘养蟹。
  8、如何营造池塘养蟹生态环境?
  一是种植水草。水草除了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外,还可吸收氨氮净化水质,以及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还是河蟹蜕壳生长最佳的隐避场所,因此,必须种植水草。沉水植物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黄丝草、苦草等,挺水植物种植茭白、茨菇等,浮叶植物移殖菱藕、水花生等。水草种植面积一般占水面的50-60%。二是移殖螺蛳。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活饵料,同时,螺蛳的滤食作用又直接降低了水体肥度,净化作用明显。一般每亩池塘投放螺蛳300-500公斤,投放时间在清明前后。三是施用微生态制剂。PSB(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H2S等有害物质,经常使用,净化水质、改善底质效果明显。亩用量一般为1-1.5公斤(1米水深)。
  9、怎样选购优质蟹种?
  选购蟹种应注意:一是看水系。首选长江水系蟹种,根据长江水系河蟹主要特征进行选择。二是看亲本。要求用于繁殖的亲本蟹个体重量雄蟹175克以上,雌蟹125克以上。三是看蟹种是否性早熟。性早熟蟹种应剔除。四是看培育蟹种的水域。应为淡水,有盐度的水培育的蟹种,性腺有早熟趋势,影响长成规格。五是看体质。应肢体完整,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规格整齐(每公斤100-200只)。六是要早购早放,运输得当,切忌酷热或严寒时购运蟹种。
  10、池塘生态养蟹的放养模式?
  池塘生态养蟹,就是根据池塘生态位原理,通过种植水草、移殖螺蛳等技术措施培植资源,人工营造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结合河蟹、青虾、鳜鱼、花白鲢等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河蟹及套养品种放养量,建立复合型的池塘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达到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目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放养模式是:亩放自育蟹种600-800只(平均规格100-160只/公斤)、青虾种10公斤、鳜鱼种30-40尾(体长5厘米以上)、花白鲢20尾(每尾3-4两,比例各半)、异育银鲫、细鳞斜颌鲴、花鱼骨等大规格鱼种8-10公斤。可亩产成蟹60公斤(平均规格每只150克以上)、青虾30公斤、鳜鱼等优质鱼类100公斤,亩效益2000元以上。
  11、成蟹养殖如何科学投喂饲料?
  饲料是养蟹的物质基础。河蟹的整个生长阶段,一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螺蛳等饵料生物,但大部分还要依*人工投喂。
  在饲料的品种上,有植物性、动物性和配合饲料三大类。植物性饲料有豆粕、玉米、小麦、地瓜、南瓜、水草、旱草等;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鱼粉、螺蚬、河蚌、蚕蛹等;配合饲料是采取科学配方将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等添加剂加工制成的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河蟹长势好、投喂方便、饵料系数低、便于存放等特点,目前成蟹养殖大都投喂颗粒饲料。
  颗粒饲料投喂应根据河蟹不同的生长阶段,确定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开春以后至6月底之前,这个阶段为河蟹的适宜生长期,必须加强营养,要求投喂粗蛋白36-38%的颗粒饲料;高温期由于水温较高、闷热天气较多,影响河蟹正常摄食和新陈代谢,只要求投喂粗蛋白32%左右的颗粒饲料,同时搭配水草、南瓜等青饲料;高温以后(8月份以后)天气转凉,水温逐步回落,河蟹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期,这个阶段必须投足投好饲料,要求投喂粗蛋白35%以上含量的颗粒饲料,同时,投喂的数量一定要达到河蟹摄食需求。
  每天的投饵量要根据月、日投饵计划和河蟹吃食情况而定,具体做到“四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在季节方面,2-3月份,天气较冷,河蟹摄食量少,可用颗粒饲料或鲜活小杂鱼开食。清明以后,水温逐渐升高,可按河蟹体重的5-6%投喂颗粒饲料,高温季节由于水温较高,有时气压偏低,往往影响河蟹正常吃食,正常天气按河蟹体重的3-5%投喂即可。白露以后河蟹趋于性成熟,应加大投喂量积累营养;在天气方面,晴朗天气应多投,阴雨天少投,闷热天不投,以免饲料腐烂变质败坏水质;在水质方面,水质清新可多投,水质较肥应少投;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蟹的活动情况,同时,每塘搭建1-2个1平方米左右的食台,沉于水下30-40厘米,每日于食台上投放饲料,用于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如食台上投喂的饲料很快吃完,可适当增加投喂量,反之则减少;在投喂时间上,因河蟹白天隐蔽在水草丛下阴暗地方,黄昏以后才出来觅食,因此投喂时间应在傍晚。投饵方法一般全池散投,池边坡面浅水处应适当多投。水温15℃左右,隔日投喂一次,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一次。
  12、成蟹养殖池如何合理调控水质?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溶氧充足、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活,池水的水温、溶解氧、PH、硫化氮、氨氮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均对河蟹的栖息和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获得较高的养殖效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水质适合河蟹的生长需要,对不适宜的水质进行改良和调节。河蟹对水质的要求是:溶解氧每升池水含5毫克以上,氨态氮0.1毫克以内,PH7.5-8.5,透明度60厘米以上,根据这些要求,可采取以下综合调节方法。
  (1)彻底清塘。冬春季清塘时,不光要用药物彻底消毒,而且要清除过多淤泥,因淤泥中存在过多的有机质,在溶氧缺乏时,引起水质、底质恶化,产生硫化氢、氨、沼气等有害物质危害河蟹,因此在放养前一定要消除过多淤泥(只可留淤3-5厘米,用于栽培水草)。
  (2)栽培水草。除为河蟹长期提供青绿饲料外,水草可以吸收水体肥度而净化水质,并且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温季节还能降低局部水温。栽培水草的方法,一般是将伊乐灌切茎分段进行栽插,行间距3×4米。
  (3)放养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等鱼类可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进而降低池水浓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
  (4)注换新水。注换新水对保持良好水质、补充溶氧起到较大作用,根据天气、温度、水位、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春季一般每半月注换水一次,每次注换1/5-1/4。夏季温度较高,每周注换水一次,每次加深10厘米左右。此外,当池水透明度低于50厘米时,应勤换水。河蟹摄食明显下降,白天都离水乱爬或葡伏于水草表面,表明水质变坏,应立即注入新水或换水。在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大量分解的情况下,要勤换水,或久旱不雨,水质老化时,也要勤换水。换水的原则是先排后灌或边排边灌。
  (5)泼洒生石灰。在池塘养蟹中,生石灰有杀灭过剩的浮游生物、降低水体肥度、调节PH、提高水体透明度等功能,还有补充河蟹生长发育需要的钙以及防病作用。一般每月施用一次,每亩每米水深10-15公斤,化水全池泼浇。
  (6)施用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PSB)、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进而降低水体肥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每次每亩每米水深使用光合细菌溶液或EM原露1-1.5公斤,用水稀释全池泼洒,不可与生石灰、消毒剂同时使用,以免降低效果,如需使用,应间隔一星期。
  13、促进河蟹蜕壳的措施有哪些?
  河蟹的生长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因此,促进河蟹蜕壳在河蟹养殖生产中至关重要。
  (1)保持良好水质。保持水质不被污染,应清爽,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7.5-8.5之间,水体透明度60厘米以上。同时,在河蟹蜕壳之前注冲新水可刺激河蟹蜕壳。
  (2)保持水草覆盖面。水草表面和水草丛中,是河蟹蜕壳的最佳场所,为保护和促进河蟹蜕壳,河蟹养殖池应保持水草覆盖面积达50-60%。
  (3)保持优质饵料。蟹体生长除了需要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外,蜕壳还需大量的钙、磷、铁等营养元素和蜕壳素等,因此,在饵料中要富含这些营养成分,保持饲料质量,才能确保河蟹正常蜕壳。
  (4)积极预防疾病。池塘养蟹一般密度较高,因此容易滋生疾病,一旦生病,就不能顺利蜕壳,应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一是及时捞取残渣剩饵,保持池塘清洁;二是不投霉变饲料;三是经常使用消毒剂杀灭病原生物;四是发现死蟹及时掩埋,切断传染途径。
  14、如何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
  做好河蟹病害预防工作,减少病害发生是提高河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由于河蟹生活在水中,活动不易察觉,一旦生病,诊断困难,治疗也比较麻烦,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只有认真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法,才能减少和控制疾病发生。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重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又要重视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实行健康养殖,提高河蟹肌体抗病力。只有采取全面综合的防病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改善池塘生态条件。根据河蟹的生态习性,营造一个适合河蟹生长的水体环境,实行健康养殖,是做好河蟹病害预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彻底清塘。冬春干塘时,抽干池水,爆晒20-30天,然后每亩用200-250公斤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浇,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菌;第二是种植水草、移殖螺蛳。净化水质,防止水质、底质恶化;第三是定期水体消毒。方法有生石灰、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等消毒药,化水全池泼浇;第四是定期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等微生态制剂。通过使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达到调节水质、改善底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2)放养健康蟹种。一是尽可能放养自育蟹种。从外地购进蟹种,应严格把关,尽量避免带入病原体。首先要对引种地的疫情有清楚的了解,不能从病情严重的地区引种;其次要严格挑选,剔除伤、残、病蟹,应选择肢体完整、活动能力强的蟹种进行放养;二是蟹种消毒。常用消毒药物有高锰酸钾、食盐等,消毒方法是药物浸泡,浸泡浓度、时间为8ppm高锰酸钾溶液,4%食盐水溶液,浸泡5-10分钟。
  (3)积极药物预防。除做好放养前的蟹体消毒外,定期投喂药饵,效果较好。因为大多数蟹病流行都有一定的季节性,掌握发病规律,及时准确地在蟹病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可有效增强河蟹的抗病力。饲料中添加的药物有: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抑制病菌和杀灭病菌的抗微生物药等。将药物和饲料充分搅拌,制成颗粒状药饵,投喂5天一疗程。外用药物有: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等,用水稀释,全池泼浇。
  15、河蟹颤抖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亦有人称此病为环腿病或弯爪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此病对河蟹危害极大,发病较快,死亡率也高,病程从症状出现到濒死仅2-3日。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2龄蟹,当年1龄蟹发病率较低。
  (2)预防与治疗方法 切实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治疗上采取外泼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
  16、河蟹黑鳃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生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鳃部颜色的变化上,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此病为叹气病。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2)预防与治疗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对塘底多的淤泥应予清除。②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浆,水体终浓度为10-20毫克/升;同时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治疗时可用生石灰浆连续全池泼洒2次,水体终浓度为20毫克/升。
  17、河蟹腐壳病(甲壳溃疡病、壳病、锈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因河蟹足步尖端受损后被一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能够消化几丁质。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他病菌或真菌感染。本病除了在中华绒螯蟹上有发现外,在其他蟹(如拟石蟹、宽足拟石蟹、黄道蟹等)上也有发现。
  (2)预防和治疗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有发病预兆时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水体终浓度为15-20毫克/升。②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③发病池用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添加量为1-2克/千克饲料,连续3-5天为一个疗程。④重病蟹要立即捞除,以防疾病蔓延。
  18、河蟹烂肢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的起因是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2)预防与治疗方法 ①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勿使河蟹受伤,以免被细菌感染。②放养前将河蟹置于浓度为8ppm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浴数分钟,可防止此病的发生。③发病后可用土霉素全池泼洒,水体终浓度为0.5毫克/升,可控制此病的蔓延。此外,可用生石灰浆连续泼洒2-3次,水体终浓度为15-20毫克/升。
  19、河蟹水肿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病蟹伏/pre>
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螃蟹吃多了会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