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学生大学学习生活,锻炼和生活的图片用什么标题?

第三方登录
原标题:课堂与生活,距离再近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同学们讨论弹射器制作过程。(朱可然摄) 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科学老师共上一门课,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讲人? 你能想象,这样的课堂是什么样吗? 10日、11日,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的多位知名教育学者齐聚北京,近距离观摩了中国教师进行的这种课堂改革与创新。 亮点 老师打破学科壁垒共上一堂课,学生自由组队解决课题项目 几门不同学科的老师共上一堂课,究竟会大大提升课堂效果,还是会让同学们无所适从? 中关村三小的老师进行了这样的改革与尝试:一节名为《小球弹射器项目学习》的主题课堂上,科学、数学、语文3门学科的3位老师组成了一个教学团队,“打包”共上一堂课。 这样的课,该怎么上? 科学老师张海龙率先出场,跟孩子们一起回顾了飞行器原理,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弹性势能转换成动力势能的原理,设计、制作发球器,最后使小球精确地飞到指定地点。 数学老师张文野则带领孩子们从角度、力量等方面思考并讨论小球飞行的距离和方向。语文老师高霁岑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并鼓励每个小组都互相交流。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发言踊跃,用文字描述或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从自由组成团队,计算、画图、动手设计发球器,到进行竞赛、比试哪个团队的发球器发射最精确,再到仔细观察自己及其他团队的表现,最后项目陈述,用文字、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总结整节课的心得体会,在70分钟的课堂中,老师们占用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整节课,有聚精会神的精细设计,有团队协作的密切配合,还有精心准备的项目陈述,笑声、感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课堂丰满而有趣,同学们显得意犹未尽。 打破了学科壁垒的课堂,让几位任课老师充满新鲜感,也给专家们留下深刻印象。来自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和公平中心(SCALE)的凯茜&综扎克维奇博士点评:“学习要点清晰、环节明确,可以看出这是非常有效的项目学习过程。”来自河南、甘肃等地的观摩老师们也给出评价:“这是真正扎根生活的课堂……” 事实上,这是一堂基于“真实的学习”理念进行的课堂改革与创新。 什么是“真实的学习”?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它针对基础教育阶段,鼓励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索、思考和讨论,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现实问题相融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真实的学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思想。在国外,“真实的学习”实现途径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角色扮演、基于问题的活动设计、案例分析以及参与到具体的社区问题等。 期待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中关村三小、翠微小学等一批小学已经将 “真实的学习”理念渗透到教学改革中。而且,以101中学为代表的一些中学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题教学模式。比如,早在几年前,101中学就曾设计过主题为“圆明园”的课程,由语文、历史、地理等几门学科的老师共同授课。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学科之间是相对独立、缺乏合作,老师之间缺少沟通,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跨学科教学是可行的解决路径,它需要授课老师提前磨合,通过融合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更多。这样的跨学科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从而让孩子们实现高效率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认为,“真实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实验课,它对于课程设置、老师的角色以及学生的能力都有特殊要求。首先,“真实的学习”要求课程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课程本身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生动的现实问题。其次,老师在课程中不再扮演授业者的角色,而是起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作用。此外,参与学习的同学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通过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问题相结合。 尽管操作起来有难度,但“真实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并锻炼学生的多重能力。专家们以《小球弹射器项目学习》为例进行了分析,同学们真实地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分工合作一起完成小组项目。在一个小组中,同学们根据自身优势,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帮助小组完成目标。其中,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负责弹射器的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负责向老师和其他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理念;组织能力强的孩子,负责协调组内成员间的合作。每个人都能在组内找到自己的定位,分工合作,各展所长。 难处 联合备课教师压力大,对学生知识储备、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课堂形式很新奇,专家们的讨论很热烈。 不少老师坦言: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就不会授课了。 有的老师犯难:授课时学科融合,但考核与评价该怎么办,几门科目出一张试卷吗? 还有专家说,尽管一直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其中,有“唯分数论”等理念的束缚,有教师能力的限制,还有固化多年的现行教育机制与方式的阻碍…… 我国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课堂和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是冰冷的知识,无法和现实结合起来。其次,学习渠道单向,课堂教学传统,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效率低下。此外,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老师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学到的是分散的、片段式的知识。 症结虽然很清楚,想要改进却不那么容易。 以“真实的学习”为例,开设一堂这样的课程,老师的授课压力会大大增加,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个人素质,甚至对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认为:面对学生多、老师少的现实,跨学科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教学资源,尽管前期备课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但只要老师之间形成默契合作,就可能行之有效;对于学生而言,“真实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一次实践就是对多个学科的复习,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还有专家提出校园改革的新思路,那就是打破教学空间上的壁垒的“校园3.0”概念,即“班组群,校中校”的设想。“原来是一间一间的教室,现在是可以拆开的墙,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近距离交流。”在刘可钦看来,未来的校园应该是一个整体,班级之间可以相互串联,这样的校园规划,能从硬件上支撑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无标题文档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因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就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实施,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学会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并树立科学观点、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规范的教学行为没有或较少从物理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上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也较少注意从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上组织教学,不能达到现代课程理念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刚好补充了这些的不足。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构建主义作为一种关于认识的哲学,它至少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G,B.Vim,),他强调知识和行动有密切关系,“真实的东西就是被建构出来的东西”,因此,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1724--l840)也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形成知识。上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并将它直接与人的学习联系起来的要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三个人。其中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Dewey)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因此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断言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引发学习者的探索,并激励和指导学习者不断地探索。同时他还指出,这些情境必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学习者在其中创建学习共同体,并在该共同体中一起建构他们的知识。当今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世界是用各自的头脑创建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的不同致使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为了获得真理,人们通过合作学习修正自己的认识,从而使理解更深刻和全面。所以,他们比其他学派的学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认为:物理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建构和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社会建构的统一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应表现出能动性,这一能动性应统一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
二、课堂教学原则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的任务和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现提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应遵循的五条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职能是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放在优先地位,也就是应把智能开发作为教学设计的始点和终点。在设计某一节课时,所选择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应体现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一位教师讲牛顿第三定律,她在讲课中让学生用桌上的弹簧秤、铁钉、强化微磁铁两人一组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分析相互作用力的方向,经过讨论、归纳出了牛顿第三定律。这样做学生参与程度较高,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维,归纳规律,有利于学生发现品质的培养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接着引导学生从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对象研究,找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共性与差异。这样做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求异”和“比较思维”的能力。她借助多媒体展示了课件:我国跑步冠军王军霞起跑的镜头和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官吏万户想借助火箭飞行的动画。这样做,既使学生明白了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渗透。这节课中,教师没把要讲的内容当成现成的知识传授,而是进行了活化,作为一个知识探索及获得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还要求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实现教学目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致性。
(三)建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物理课程的改革,很多地方的物理课时也随着调整,那要如何让学生在这短而少的45分钟内掌握好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练习,而能够调动初中学生积极性的就是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便是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氛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可分为两种:实物情境和故事情境。
1.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又可分为实验情境与多媒体情境。新教材与就教材想比,实验的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到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课件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机盎然的物理教学情境,为学生提高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故事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把握知识点,选取相关资料做“活化剂”,在上课发生或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备课时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挖掘所讲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2)、了解该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家相关的轶闻趣事。(3)、联系所将知识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北风刺骨,千里冰封,一个卖油郎沿冰过河,一不小心,“啪”一声摔倒了,这可惨了,油流了一地,更惨的是他怎么也爬不起来了,一起一摔,这时河岸上一只狗“汪、汪”地叫起来,卖油郎气不打一处来,捡起身边的空油桶向狗砸去,呵,奇迹出现了,(戛然而止,扫视学生),接着说:“他滑到了岸边,爬上了岸。”学生笑了,教师问:“这里涉及了多少学过的物理知识,下课后找出来。”一节课余味未尽,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四)整体建构原则
这里的建构原则包括课堂内容的建构与结构的建构。
1.课堂内容的建构
在课堂教学时,应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蕴藏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而不应孤立的、割据的观点教知识、练技能。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应具有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要求明确该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明确该知识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前后知识融通,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课堂结构的建构
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等同于若干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或者说多四十五分钟作简单的划分和确定,而应对教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和确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因而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融会贯通多种教学方法,使整堂课贯穿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思想。
(五)及时反馈补偿
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的反馈信息,这时就要做好补偿措施,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教学进程或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教师说:“马拉车,车拉马,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马还能拉着车跑呢?”很多同学都作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没转过弯来,又通过让她站冰上和站地上的同学拔河,分析失败的原因,她才顿悟:对她来说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小于所受的拉力,她的滑动跟对方受拉力的大小无关,其中有个分析对象自然转移问题。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调查与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不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措施
(一)、调动情感因素,激发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优化的课堂教学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情景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大米也能‘跳舞’”的情景:用一部录音机外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当学生看到这些器材,顿时高兴起来。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学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教师引导: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此时,让某一个学生再触摸一下“纸盆”,让学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交流、讨论:(1)你对喇叭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3)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是什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作用,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这种富有音乐享受的物理情景,学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
(二)、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的测定》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鼓励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如“为什么大气压可以把木桶压裂?”,“身体里也有空气但怎么没有把我们人的肚皮给涨破呢?”,“为什么空杯上的纸板,翻过来后要掉呢?”,“在杯中加满水后变重了,纸板反而不掉下来呢?”,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三)、设计竞争,激发热情
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上,通过适当紧张的竞赛思维活动让同学们兴趣增强,思维大为开阔。由于竞争是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他们在课余讨论,堂上争论得相当热烈。在这样的良性竞争环境下,他们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参与和竞争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培养了竞争意识和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
1.语言激励竞争
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竞争。如“看谁最先想出来?”,“看谁说得最好?”,“看谁做得最好?”,“看谁想得比他们更好?”,“比比谁最聪明?”,“看哪一组准确率最高?”等等。
2.练习比赛激励竞争
(1)个体练习比赛。练习时可设计A、B题组,A组是必做题,B组是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A组题后争取完成。看全班谁完成B组题最多最好,练习后及时表扬、奖励。这样,既可让“吃不消”和“吃不饱”的两类学生各有所得,又能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竞争。
(2)群体练习比赛。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接力赛练习。每人完成一道题,本组最后一个同学完成后将答卷交给老师,老师按送卷顺序先后编号,根据运算速度和答卷正确率评出优胜组。
(四)、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也有思索回味之感,它是形成愉快心境的因素之一。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绘声绘色、风趣幽默,再配合恰当的手势、温情的眼神,那他就一定能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五)、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同样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的不同个性的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惟有用彼此的信任打破师生间的壁垒,用朋友间的友谊化解师道尊严的冰霜,师生之间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意识,课堂对话才能实现智能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欣赏的动作毫不吝啬地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潜能。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心相通、手拉手、肩并肩,在学生心中,教师不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是益友。课堂的人际关系和谐了,空气自由了,情感释放了,思维活跃了,心灵放飞了!学生们敢说、愿意说、会说、能说、抢着说,个性充分得到张扬。
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远不止以上这些,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的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一节成功的物理课堂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