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七(Y-7)的飞机起飞距离要多长是多少?还有它的翼型是什么?

国庆阅兵看点——武器篇(精美图片不断呈现)
13193人阅读&&56人回复&&
DF-15B 近程地地导弹
1.jpg (28.84 KB, 下载次数: 1)
11:48 上传
1.jpg (34.8 KB, 下载次数: 0)
11:48 上传
CJ-10 陆基巡航导弹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总评分:&金币 + 6&
1.jpg (42.81 KB, 下载次数: 0)
11:49 上传
DF-31A 洲际导弹
本帖最后由 致命ID 于
11:51 编辑
1.jpg (15.66 KB, 下载次数: 0)
11:49 上传
KJ-2000预警机
中国预警机研制背景
中国空军第一架“空警-1”预警机是在苏联生产的图-4远程轰炸机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苏联空军图-4远程轰炸机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空军的B-29远程轰炸机。苏联共计生产了847架图-4远程轰炸机,而中国则从苏联采购了15架。1965年5月,中国空军一架图-4远程轰炸机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试验了一颗威力为4万吨当量的原子弹。
1967年,中国在图-4远程轰炸机基础上研制出了“空警-1”预警指挥机。
中国空军“空警-1”预警机安装了苏联空军图-126“苔藓”预警机使用的“蔓-1M”机载雷达。"蔓-1M"机载雷达圆盘型整流罩直径为11米,高为1.9米,探测距离为370千米,主要用来发现海上和空中目标,并引导战斗机对其实施拦截。"蔓-1M"机载雷达是苏联为预警机研制的第一部预警雷达,采用脉冲多卜勒体制,功率为2毫瓦特,脉冲重复频率为300赫兹,天线尺寸为10.0X1.8米,天线与圆盘型整流罩固定在机身上方的塔座上,每10秒钟旋转一圈。
中国共计生产了2架"空警-1"预警机。但是,由于中国空军认为"空警-1"作战效率较低,因此停止了"空警-1"空中预警指挥机的生产。
"空警-2000"预警机
进入90年代后,中国重新开始了空中预警指挥机的研制工作。为了提高国土防空作战能力和指挥战术航空兵的作战效率,中国空军决定装备在俄罗斯空军A-50预警机和伊尔-76军用运输机基础上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
19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与俄罗斯进行关于采购A-50空中预警指挥机的谈判。同时,中国也开始与以色列就为A-50空中预警指挥机安装"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进行了谈判。最终,中、俄、以三方谈判达成了关于中国采购4架预警机(总价值为10亿美元)的协定。1996年,中、俄、以三方签定了一项价值为2.5亿美元的初步协议。根据该协议,俄罗斯和以色列将在A-50的基础上为中国空军研制一架预警机。该机将安装由以色列提供的探测范围为360°的"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
1997年5月,俄罗斯和以色列就改装第一架A-50预警机签定了协议。1999年10月,俄罗斯将第一架A-50H交给了以色列(机号为86579),以便为其安装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随后,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将该机机号改为RA-78740。最终,又将RA-78740改为4X-AGL。根据俄罗斯和以色列签定的协议,以色列将于2000年5月以前,为A-50H完成安装EL/M-205"费尔康"雷达。
A-50И预警机圆盘型整流罩安装在机身的上方,受油系统安装在机组成员座舱的下方。为了增加电能量的消耗,安装了大功率的发电机。A-50H起落架得到了加固,以便在混凝土跑道上进行降落。同时,对起落架前轮进行了改进,可以在起降跑道上旋转50°,以增加飞机的机动性能。为了提高纵向稳定性能,机身下方安装了两个垂直安定面。此外,A-50И空中预警指挥机补充安装了水平支撑杆,以便对圆盘型整流罩进行加固。
但是,当以色列于2000年5月以前完成为A-50И安装"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时,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行为进行了粗暴的干预。美国政府称:"中国空军装备可以远距离发现和同时跟踪数个目标的现代预警机,将损害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因此,美国政府要求以色列立即取消和终止这一协议。当时,担任以色列政府总理的巴拉克称:在寻找别的解决该问题机会的同时,以色列将完成与中国达成的协议。但是,2001年以色列政府新任总理沙龙正式通知中国政府领导人:以色列将取消与中国签定的为A-50И安装"费尔康"雷达的协议。2002年,以色列将安装在A-50И上的雷达全部拆除,并将该机通过俄罗斯交还给了中国。
2002年12月,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为A-50И研制国产机载设备,而中国南京第14科研所则开始研制国产机载雷达。2003年11月,在A-50И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空警-2000"预警机完成了第一次试飞。
中国"空警-2000"机载雷达战术技术性能与以色列为印度空军在伊尔-76ТД军用运输机基础上安装的"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空中预警指挥机十分相似,可以在米高度,以600-700千米/小时飞行速度进行空中侦察。但是,"空警-2000"机载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要比以色列"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远,前者为470千米,而后者为370千米。在无须空中加油的条件下,"空警-2000"续航时间为7-8个小时。在经过由俄罗斯生产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加油后,"空警-2000"的续航时间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实际航程为50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为195吨。
"空警-2000"预警机机载电子设备包括:一部相控阵雷达、一部敌我识别器系统、中央计算机、若干个操作员工作台、通信和情报传递设备、自我防护系统。此外,机上还安装了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
"空警-2000"机载相控阵雷达由南京第14科研所研制,可以对目标实施环视搜索,以便发现和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该机载相控阵雷达工作波段为1.200-1.400兆赫,3部有源相控阵天线安装在高为2米和直径为14米的固定圆盘整流罩内,其固定圆盘整流罩远大于国外预警机雷达整流罩。俄罗斯的A-50整流罩直径为9米,印度的A-50上的"费尔康"整流罩直径为11米,而美国E-3预警机整流罩直径为9.1米。从"空警-2000"空中预警指挥机上方可以清晰看到,呈暗色的3部有源相控阵天线为三角形状。每部有源相控阵天线搜索范围为120°。该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470千米,可以同时跟踪60-100个空中目标,其中包括低空和巡航导弹目标,并引导战术航空兵(自动或手动)对其中10个空中目标实施攻击。据悉,"空警-2000"还可以引导远程防空导弹系统防空导弹对无线电地平线以外的目标实施拦截(这有可能指的是俄罗斯研制的S-400"凯旋"新一代远程防空导弹系统)。
"空警-2000"预警机机载通信和情报传递设备由基本通信设备和补充通信设备组成。该设备可以保证与战术航空兵作战飞机、各军种自动化指挥系统指挥所以及机组成员之间交换情报信息。该设备还包括一部超短波无线电台(通信距离为350千米)和一部短波无线电台(通信距离为2000千米),一部卫星通信电台和一部内部通信系统。
"空警-2000"预警机机载自我防护系统包括,导弹发射预警系统、偶极子反射体和红外假目标发射装置。
2004年6月,解放军领导人决定成立一个"空警-2000"空中预警指挥机独立团。据媒体报道,其余的3架"空警-2000"空中预警指挥机,将在从俄罗斯购买的伊尔-76ТД军用运输机基础上完成研制。但是,有的媒体报道,其余的3架"空警-2000"空中预警指挥机,将在中国空军正在服役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基础上完成研制。中国空军4架"空警-2000"将在2007年完成部署。据西方军事评论家称:中国空军预警机机群具有很高的战术技术性能,从本质上提高了发现东南沿海地区(首先在解决台湾问题时)作战飞机和巡航导弹的能力。中国空军可以随时对美国空军在太平洋关岛的作战行动做出反应。中国空军"空警-2000"空中预警指挥机与苏-30MKK的协同作战,将大大增加防空作战半径,并使美国对此不可小视。
空警-2000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三部天线设置在一个高2米、直径14米的固定圆盘天线罩中,构成360°全方位探测。最大探测距离400-470公里,可同时跟踪60-100个目标。装合成孔径雷达,属于“空地双优型预警机”。可在米高度,以600-700公里/小时飞行,续航时间7-8小时,加油后增至12小时。机组5人,操作人员12人。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2&
1.jpg (15.81 KB, 下载次数: 0)
11:51 上传
2.jpg (12.5 KB, 下载次数: 0)
11:51 上传
空警-200(Y-8平衡木)预警机
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
1970年大规模开始的陕西三线建设,其重大工程集中在汉中地区江汉河谷地带的中型运输机运-8飞机生产基地。运-8飞机装有4台涡桨6型发动机。能空运武装士兵96名或散装货物20吨,起飞重量61吨,航程5600公里以上。它原属航空工业“三五”计划的重要目标。
1968年航空工业部下达研制运-8飞机任务。1969年初,西安飞机厂以苏制安-12飞机为原型进行设计,历时二年多完成了设计。又用了二年完成了零部件制造和装配,1974年底,试飞成功。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将02、03号两架原型机散装件、技术资料和专用部分工艺装备等,转交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继续进行试制。02、03号原型机分别在75年12月、77年1月试飞成功。80年1月运-8设计定型转入小批量生产,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运8预警机可能是运8系列飞机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新的预警机以运8最新改型为载机平台,机身顶部安装1具约为机身1/3长度的“平衡木”式相控阵预警雷达。为配合预警机的需要,新运8改型采取了换装发动机、机翼改整体油箱、新型环控系统、新型液压系统等改进措施。新改型被称为“运8飞机改进改型史上改动量最大、难度最大的一项研制任务”。但是新改型并没有大幅改动运8的主要结构,与原来的运8还是基本一致。
2002年国庆期间,重点工程项目立项方案评审在即,陕飞飞机设计研究院成立了技术论证组,在飞机设计研究院8楼会议室里展开了全封闭的论证。在半个多月里,论证组成员不分白天黑夜,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论证。深秋的北京,早晚寒气逼人,而此时重点工程项目立项方案评审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尽管气温很低,可在评审会现场,参与评审的代表们却浑身燥热:有些企业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有些人则对用运8飞机改型表示怀疑……这对于陕飞来说,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然而,经过严格论证和评审,陕飞集团可行的研制方案和运8飞机良好的性能还是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重点工程立项方案顺利通过了评审。
立项方案顺利通过,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单就研制方案来说,还有一系列评审工作要做,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眼看着耗费科技人员大量心血的重点工程研制总方案及各系统论证报告刚刚完成,孰料一场波及全国的“非典”疫情却突兀而至。总方案评审迫在眉睫,这可怎么办?北京是重点疫区,不允许人员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陕飞集团与有关方面的交流几近停滞。正当陕飞集团一筹莫展之际,从北京方面传来了评审改为函审的通知。绝处逢生!不能当面听取专家们的意见,陕飞技术人员就通过电话、传真的方式与评审专家及有关部门沟通。当他们认真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后,又即刻会同飞机设计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对研制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
新的预警机以运8最新改型为载机平台,机身顶部安装1具约为机身1/3长度的“平衡木”式相控阵预警雷达。
为有效缩短从方案论证到细节设计、从细节设计到工艺设计周期,在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的时候,陕飞集团就大胆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采取并行工程管理办法,在同一时期内展开多项研制前的准备工作。就这样,在短短半年时间里,陕飞人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克服种种困难,终于使研制总方案及改装方案如期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至此,经历10个多月艰难历程,重点工程立项、评审工作终于圆满结束。陕飞集团首战告捷,为进入重点工程研制夯实了基础。
2004年9月,重点工程载机尾翼抖振试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试验室进行,这一试验填补了运8系列飞机在该领域的空白。抖振是一种随机振动,它是当翼面在某种扰流中受到强迫激励而产生的强迫振动。由于某工程载机外形有了较大变化,致使飞机尾翼处于钝突物体的尾流中,其直接效果将可能引起尾翼抖振。尾翼抖振一旦发生,轻则会影响驾乘人员的舒适性,重则影响飞机的操作性甚至导致结构破坏。因此,该项试验成为某工程研制中的一项重要试验。陕飞集团飞机设计研究院强度室振动与动气弹组全体设计人员面对新的技术难题,克服科研任务重、周期紧等困难,密切配合西工大技术人员,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试验任务,为重点工程研制赢得了宝贵时间。
2005年,重点工程研制任务胜利完成,其载机就要首飞了!这一重点工程不仅使运8飞机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有质的飞跃,而且标志着运8第三类平台的诞生。在这个平台上,运8飞机可以改进改型为性能更为优良的各类特种飞机,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运-8运输机改装的平衡木中型预警机安装的条状雷达天线使人联想到了瑞典研制的“爱立眼”预警雷达。该预警雷达是瑞典爱立信集团微波系统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它采用平衡木式的双面侧视电子扫描相控阵天线。雷达天线长8.6米,宽600毫米。天线罩长9.75米,宽780毫米,重约900千克。罩内装192个固态发射/接收(T/R)模块和大约4000个天线单元。雷达使用S波段工作,对高空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达600千米,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在6000米高度上,它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有效作用距离为450千米,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标的控测距离为300千米。它能够在一个密集的敌对电子战环境、大量雷达杂乱回波和低目标高度的条件下,在330公里的距离发现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具有海洋监测能力,能在320公里距离发现海上目标。雷达具有全面扫描监测同时对感兴趣的重要方位进行频繁扇形扫描的能力,而且一个单独扇形可能是同时在不同的模式中扫描。雷达综合性能非常好,具有窄波束、高精度等特点,可同时跟踪300多个目标。
它配备有多功能中继通信线路和自动工作程序,能够将空中收集到的情报、数据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自动传回己方的地面指挥控制站。从“爱立眼”预警雷达的性能看,运-8预警机所安装的预警雷达与其十分相似,其探测性能应是非常强大的。由于运-8的机内空间要比瑞典萨伯-340、萨伯-2000两种载机大得多,可以安装更多的操纵平台和机载电子设备,因此,对目标数据的处理能力及对己方战斗机的指挥控制能力也要比其高很多,总体性能应不低于台湾装备的美制E-2C。
但是这种预警机仍然只是一种地面控制的机载监视系统,探测到的雷达图像通过数据链传送到地面防空系统的指挥中心,再进行处理分析。功能如同和总体空中防御网络整合的一个机载雷达,因此不需要大量机载人员,全体人员仅2-6名。
本帖评分记录龙珠
总评分:&龙珠 + 3&
1.jpg (15.23 KB, 下载次数: 0)
11:52 上传
H-6H轰炸机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该机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时间早,载荷、速度等指标较差,在苏军中主要作为大型作战飞机(如图-95、图-142)的补充。我国引进并仿制了图-16,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1957年,聂荣臻代表我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据称当时苏联专家曾表示这种飞机已经不能满足军用作战任务的需要,尤其是战场生存能力太低,但是当时苏联也没有特别好的替代机种。日,周恩来总理就提前试制图-16轰炸机问题打电话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随即派张连奎、王西萍、陆纲等赴苏联进行具体谈判。到了1959年,再次跟苏联谈判进口米格-21或更新型飞机和导航设备时,我方提出图-16飞机性能落后,希望苏联能提供更新型轰炸机和空空导弹,最终因中苏交恶而没有下文。
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后一度终止,64年3月恢复研制。由于选择建设工厂的厂址有重大地质问题,造成了仿制工作上的重大经济损失。轰-6是当时中国试制的吨位最大的飞机,全机零件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及工作量大。在试制过程中,中国技术人员补齐了苏联未提供的强度计算等资料,编制了新工艺和关键技术资料,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应用了多项新技术。该机于1968年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填补了航空工业的空白。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每位机组成员均有弹射座椅,弹射时一领(领航员)向下、二领向下、尾舱射击手向下、尾舱无线电通信员向下、副驾驶向上、机长向上。但是应指出由于该套弹射救生系统可靠性极其低下,救生几率几乎为零,特别是向下弹射的机组乘员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因此通常机组会全力将发生事故的飞机飞回机场,或尝试迫降。机上配有两个充气救生艇。
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轰-6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组成,包括多普勒雷达、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仪、计算机、航向姿态系统、自动领航仪、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和速度传感器组成。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
1981年,在轰-6机上加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深受部队欢迎。为了提高轰-6的自卫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轰-6机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改装。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因此,实际上这是一架我国组装的图-1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日,中国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这架图-16(50671)飞机,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李源一机组为此立集体一等功,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记个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记二等功。这架飞机曾经在轰炸航空兵某师服役,退役后被送往空军航空某校做教学设备。
这架飞机上,改装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到甲型正式投产装备,令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核武器。88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
承担轰炸机梯队受阅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师,组建于1953年。近年来,他们装备了具有空中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的轰-6H型、M型飞机,担负着空中打击第一梯队的神圣使命。
这个师的作战科长魏振立介绍说,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轰-6H堪称远程精确打击的“点穴”高手,挂弹受阅可以充分展示中国轰炸机的风采。
一是航程远。轰-6H是目前中国所有战斗机中航程最远的,飞行距离可达5000多公里。
二是精确打击能力强。领航员付志栋介绍说,轰-6H挂载的导弹射程达100多公里,从发射到攻击完毕仅需4分钟,精确度最高能达到半米之内。
低空飞越天安门广场时,轰-6H梯队的中队长机、僚机之间的间隔和距离均为仅30米,中队跟进距离仅1000米。
这个师某轰炸机团政委周航说,体积庞大的飞机挂载导弹在低空以密集队形编队飞行,难度较大。阅兵飞行训练中,他们采取一架一架地起飞后在空中通过逐架拦截的方式来进行编队,达到了“准时到达误差小于1秒”的水平。
1.jpg (23.24 KB, 下载次数: 0)
11:54 上传
2.jpg (24.36 KB, 下载次数: 0)
11:54 上传
中国空军HY-6空中加油机。
中国首次接触空中加油技术是在越南战争中,当时在美军战机的残骸发现了不知名的金属管,经研究后知道其特定用途。七十年代,曾进行过空中加油技术的基础研究,但未几即因政治原因而中断。八十年代初中期连续发生多场著名的空战中,空中加油机都发生过巨大的作用,一直对此跟踪研究得十分仔细的中国空军,在邓小平指示下正式进行立项研究,一九八八年开始研制。由于从英国空中加油公司购入组件改装的运-8U与歼-8D较难配合,所以最后选择了轰-6(H-6)。
虽然有英国和以色列专家帮助,但最初几百次空中对接全部失败,后来甚至发生四次折断加油头、空中起火、无线电失灵等几十次重大险情。及后在空军试飞团团长汤连刚等努力下,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十一时二十四分,中国空军首次空中加油成功。一九九七年第一个空中加油机团正式在广州军区成立,两年后的国庆大阅兵,他们以间隔二十米,高度七百米,时速五百五十公里飞越天安门上空,除了东风三十一远程导弹外,空中加受油机编队是唯一受到掌声欢迎的。据悉,目前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分别各自拥有一个空中加油机团在服役中。
由轰-6(H-6)所改装的空中加油机,相对于由运八运输机改装的方案,更适合低速性能较差、失速速度较高的受油机,目前中国暂时只有歼八D最适合改装为受油机,所以轰-6(H-6)加油机和歼八D成为目前理想的加油机和受油机组合。作为轰-6(H-6)母型的俄罗斯空军图十六轰炸机,亦曾被改装成加油机并且长期使用过,所以中国选择轰-6(H-6)作为改装平台可以参考俄军成熟的经验,少走弯路。
轰-6(H-6)改装的加油机有两种型号,一种是空军的轰油-6(H-6U),另一种是海军的轰油-6(H-6U)D。这两种飞机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是:轰油-6(H-6U)机头改用金属整流罩,但轰油-6(H-6U)D的整流罩仍然沿用轰-6(H-6)和运八的圆锥形玻璃整流罩。从性能来说,轰油-6(H-6U)的改良幅度大于轰油-6(H-6U)D,性能也较佳。轰油-6(H-6U)拆掉了机头下方的二四四轰炸雷达,机身外形更流畅,提高了飞行稳定性。机内装有较先进的惯性/GPS复合导航系统并更换了气象雷达。原来的PV-23火控系统被拆除,大幅减轻了飞机空重,也增加了载油量。不过为安全计,该机仍保留了原装的干扰弹撤布器:但美国空军的加油机因为在拥有绝对制空权下的环境中进行加油,所以没有这种防御手段。
轰油-6(H-6U)装有一种新颖的战术导航系统,它是一种双向采测仪,可以在二百公里范围内自动准确计算出加油机和受油机之间的方位角和距离,大幅提高了两种飞机在空中进行加油作业的成功率。其最大起飞重量达七十五点八吨,最大载油量三十七吨。虽然高于KC-130F的三十吨,但却逊于图十六N的四十二点一吨,在世界各国加油机中包括同等重量级中客观而言几乎竞陪末席。在正常情况下,无可否认轰油-6(H-6U)/6D的加油软管实在太短,大大增加了气流干扰所引致的对接难度且降低了安全性,十分令人费解。
该机在翼下加装两个软式加油吊舱,能为歼-8ⅡD空中加油型战斗机进行加油。该型号取消了机头玻璃镶嵌结构的观察轰炸舱、尾炮等,尾部观察窗略有增大。该改型全机可载油37吨,输油18.5吨,约够6架歼-8D型机使用。对接操作通过仪表指引和目视控制。机头装有气象雷达。通信系统增加了两套超短波单边带电台、两部保密电台和救生电台。电子对抗设备中增装了雷达告警设备和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为了实施夜间加油,在左右挂架两侧、左右起落架短舱内侧的尾锥内、后机务舱两侧各装了一个白光灯。加油吊舱也装有指示灯。
根据美国空军的观察和空中加油机部队的研究,中国的典型编组方式是两架轰油-6(H-6U)支援十二架歼八D战斗机。这十二架歼-8D分为三个四机编队,可以在一千二百公里内分别建立三个空中警戒圈保护加受油机。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的最佳空域是在其作战半径的尽头附近,而歼-8D的作战半径大约是八百公里。这样即使空中加油作业万一失败,也完全可以依靠机内剩余油料安全返回基地。如果空中加油作业能够顺利进行,歼-8D在接近其预定警戒空域时即可完成受油,随即直接进入阵位,这时空中加油机就可以返回基地了。
在这种编组方案之中,如果适当增加空中加油机的数量,那么歼-8D执行空中警戒任务的滞空时间也就可以相应地延长。提高加油机和战斗机的数量比,同时也可以扩大空中警戒的范围。例如当这一个比例达到一比四甚至一比二时,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就可以分别达到一千五百公里和一千八百公里,即与苏-27和飞豹战斗机相约,比原来的歼-8B增加一倍。若果采取的是返航途中进行空中加油的方式,那么歼-8D的作战半径甚至可以高达二千公里以上的惊人程度,这点对于一向腿短的歼-8系列战斗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拜空中加油技术所赐,一举克服了歼-8B涡喷发动机耗油量大。事实上美国空军和英国空军不论平时或战时,都经常和普遍地采用空中加油这种方法,即使弱小的阿根廷空军在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也多次成功地运用了空中加油技术。
由此可见,空中加油机和空中预警机、电子战机一样,起着缺一不可的现代空战力量倍增器作用。
自从拥有轰油-6(H-6U)空中加油机之后,中国的远程奔袭和综合空中作战能力己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依托海南岛机场升降的歼八D战斗机,在完成空中加油之后,其作战范围可以扩大到南中国海甚至远至印度尼西亚,而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毫无疑问的也包括在其有效范围之内。
中国不久之后便会得到采购的俄罗斯制伊尔七十八M重型空中加油机,不过可以乐观地认为轰油-6(H-6U)将不会被轻易取代,伊尔-78M载油量高达一百零六吨,世界上只有美国的KC-10能够超过它。不过它主要是为中国使用的苏30MKK/MKK2/MKK3/歼-11A服务的,将来还会包括经改装以后的苏27SK/歼-11在内,另外还会有歼-10。至于在二OO五年服役的歼-7F、歼-8F新机仍会依靠轰油-6(H-6U)支援其行动,因为它们的载油系数相对较低,比较适合同样载油量不大的轰油-6(H-6U)来支援。而载油系数较大的歼-10和歼-11,应由载油量巨大的伊尔-78M负责。另外伊尔-78M的采购费和操作成本都较高,与轰油-6(H-6U)形成强烈对比,轰油-6(H-6U)作为中国第一种实用性强的中型空中加油机,与美国KC-130性能相当,暂时可以应付未来十多年中国中低档战机的需求。
俄罗斯的伊尔-78,活动半径1000公里时,供油能力60吨。轰油-6,供油能力只有18吨,只能为2-3架歼-8供油。
轰油-6其实是中国第一种国产军用加油机。这种加油机是在1986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军售协议中购买的,由英国公司向中国提供六套空中加油系统。轰油-6实际应用的是两具由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研制的国产RDC-1型软管加油吊舱(在英国技术上改进而来的)。最近传出俄方有可能要交货的消息。伊尔-78M空中加油机作为中国空军“俄罗斯血统”的主战飞机的“力量倍增器”,对于中国空军努力建设远程战略空军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大意义。
1.jpg (16.68 KB, 下载次数: 0)
11:55 上传
中国空军JH-7A战斗轰炸机。
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共同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歼击轰炸机,早期也称为轰—7。
1973年初,航空研究院指示603所开展超音速战术轰炸机的预研工作。4月在北京召开的航空发展规划筹备会指出:根据我国当时的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情况,决定搞一个轰5或轰5和强5共同的后继机,以便加强攻击力量。1973年底,三机部(73)三科发函字第147号文,要求603所进一步轰5后继机方案准备工作。
歼轰—7就是由轰5后继机发展而来的。
1974年,603所成立了轰—7方案论证小组,并先后赴空、海军有关部队进行调查研究。
1975年11月和1976年3月,空、海军分别以(75)司航字124号和(76)司科字第06号文上报了关于轰5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作战使用的武器及其设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1976年11月,国防工办召集空军、海军、三机部、六院在北京听取了603所对轰—7飞机战术技术要求的论证和方案汇报,并明确指出用一个机种,通过设备调整,同时满足空、海军的要求。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以常装(1977)10号文下达了《同意研制轰五后继机》的指示,指出:轰—7是歼击轰炸机,不仅具有使用炸弹、导弹进行轰炸、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它主要用来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和敌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船。飞机能从二线基地起飞遂行任务,并具有良好的低空性能和夜间复杂气象条件的作战能力。并要求其主要性能:带副油箱转场航程2800千米以上,作战半径800千米以上。机内半油、带3吨低阻炸弹或导弹,低空(500米)最大M数0.9,高空无外挂攻击武器时,最大使用M数1.5,海平面最大表速1200千米/小时;不带攻击武器时,实用升限米;最大起飞重量时应能使用二级机场,超载起飞时允许使用加力;正常载弹量至少3吨,超载载弹量至少5吨。
日,三机部以(77)三计1008号文《关于轰五后继机的机型名称及代号的批复》,正式定名为轰—7,代号H—7。并根据三机部指示,603所为总设计师单位,负责飞机设计等工作,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负责试制,发动机由西安发动机厂(430厂)负责,其它成品、材料由定点单位负责,试飞工作由630所(试飞研究所)和172厂联合组织。
在轰—7的酝酿过程中,因空、海军作战对象和使用武器不同,对轰—7的座舱布局有不同的要求,空军要求并列双座,海军要求串列双座。1977年11月召开了轰—7飞机方案评审会,在“一机两型”的基础上分别有并列双座的空军型和串列双座的海军型,同年11月9日航空工业部以(77)三院1153号文上报“关于轰七飞机座舱布局问题的请示”。1980年8月总参谋部、国防工办以(1980)办科字第397号文批准了在“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设计原则,空军型在论证后中止研制,海军型于1979年作为重点项目正式开始研制,1979年7月木质样机通过审查,此后,为了更好地突出低空机动性能,对原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同时,轰—7(串)飞机的研制进入了全面打样设计阶段。 年,因国民经济调整,缩减了新飞机的研制经费,轰—7的研制进度放缓,日,国防工办以(82)办科字129号《关于加快轰七飞机研制的请示》上报中央有关领导,建议加快轰—7的研制,以便满足军队急需。1982年4月领导同志批准,轰—7飞机被列为常规武器装备重点项目,全面开展研制工作,恢复加快进度。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轰—7飞机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试验164项,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
为了加快轰—7的研制进程,缩短飞机定型周期,1984年,国防科委下发了(1984)科六字第339号文,确定将轰—5鱼雷机改装为YJ—8型空对舰导弹武器系统的试验机,称为“鹰”式试验机。该试验机由603所改型研制,海军4724厂制造。日,“鹰”式试验机在上海大场机场成功进行了YJ—8型导弹武器系统试验。
1985年面临下马,1986年再度恢复,1987年试制批共试制了6架原型机,其中1架用于静力试验,日原型机首飞,共有5架原型机投入试飞(083),1992年预生产型装备海军航空兵试用,1998年正式设计定型,并装备海军航空兵第6师,至2000年海军航空兵共装备约20-24架,主要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攻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远程截击、护航等。
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两侧进气,矩形进气口,后方2个方形辅助进气口,进气道与机身之间设有适量的附面层隔道,进气口前缘装有隔流板和前罩角。蜂腰形机身,前段主要包括有空速管雷达天线罩、前设备舱、气密乘员舱、前起落架舱和设备舱;中段主要是中央翼与机身对接区,包括油箱舱、主起落架舱;后段主要是发动机舱,为装拆发动机方便,在机身腹部开设了舱门。后机身下部有单片式复合材料大腹鳍。后机身上下表面各装有两块开度分别为35°和45°的减速板,初期机体寿命4000小时。
机翼采用常规半硬壳式结构悬臂式复合两段式后掠上单翼,翼型ⅡAⅡH—C9C,3.22中等展弦比,安装角1°,有明显下反角(7°),外翼有前缘锯齿并带气动扭转,根部有大后掠的填角,前缘后掠角47.5°,机翼后缘内侧装有单缝式襟翼,外侧装有副翼,在展向位置有一翼刀;带翼梢挂梁。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后掠角55°,面积9.95米2;大后掠单垂尾较高,后掠角45°,面积8.9米2。
起落架采用可收放式前三点式液压式双轮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支柱式,配2个560×210的无内胎机轮,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左右各装2个800×210机轮,向内收入机身,主起落架支柱兼作冷气系统的冷气瓶。采用电子防滑刹车系统。
座舱采用串列式双人全密封座舱,有框式风档,前下视界13.5°,座舱盖采用双盖向后折翻式,正常开启角度为45°,应急投放角为48°。前座为飞行员,后座为领航员兼武器操作员。后座椅较高,可升降;装2台HTY—2C型零零双座指令程序弹射座椅,弹射速度范围0—1000公里/小时,弹射高度范围0—21000米;座椅头靠和背部有防弹钢板,座舱和机身油箱下部有防弹复合装甲。采用红光照明。
1.航炮:1门23—3型23mm双管航炮,备弹300发
机身下1个外挂点,可挂760升/1400升副油箱、组合式炸弹挂架、导航吊舱、瞄准吊舱、侦察吊舱、电子对抗吊舱等。
翼梢挂梁可挂2枚PL—5B/C/E、PL—9/9C型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
机翼下共有4个外挂点(后期型改为6个),可挂:
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PL—5B/C/E、PL—8、PL—9/9C、PL—12(R—73)
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YJ—91型反辐射导弹、500KG激光制导航弹
空对舰导弹:YJ—8K、YJ—81K、YJ—82K、YJ—83K系列、Kh-41型
火箭发射器:57mmHF—7C/D型、90mmHF—9型、130mmHF—14型
航弹:50—500公斤低阻常规航弹、反跑道航弹、反坦克子母航弹、子母弹箱
1.jpg (29.47 KB, 下载次数: 0)
11:56 上传
2.jpg (23.37 KB, 下载次数: 0)
11:56 上传
中国空军J-8战斗机。
歼-8F即歼-8Ⅱ战斗机的改进型。
七十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这是因为,十几年来局部战争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的空战大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即盘旋速率)、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
为了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
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在沈阳召开隆重庆功大会。当时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和国防科工委,空、海军领导参加了大会,可见军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
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这也是该机与歼-8最大的外观区别。这一改进为歼-8Ⅱ火控系统未来的改进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最终雷达采用了208型单脉冲火控雷达,208型是在歼-8使用的204型的基础上研制的,是我国第一种具有拦射能力的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平面搜索距离为40千米,配备有连续波照射器,理论上可以导引超视距发射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208雷达具体由780厂研制和生产。研制任务于198O年由总参谋部提出,当时即明确指出可选用国产204雷达进行改进,目的是使歼8Ⅱ具有一定的拦射能力。日,空军司令部等单位汇报了204改雷达战术技术要求。9月,在北京召开了204改雷达方案审定会,后将204改雷达改称208雷达。年底780厂与601所、112厂签订了首批研制五部208雷达,提交两部成品的协议书,开始了208雷达的研制工作。上级强调特别要在提高雷达的作用距离,降低使用高度以及在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上狠下功夫。
1984年6月,由于有60多项元器件和材料无着落,175项元器件不能按合同期限交货,科研和定型试飞雷达样机很难按计划完成。1985年,郑州航空兵十九师进行了208雷达的科研试飞,发现了截获率低,且在跟踪状态易丢失目标等问题。日,208雷达随歼-8Ⅱ转到630所,准备进行设计定型试飞,仍然存在空中掉高压、截获不稳和不能牢固跟踪三个主要问题,未能进入定型试飞。到日,攻关试飞结束,终于解决了上述三个主要问题,随即设计定型试飞。日,航定委以(1988)航定字第13号文批准208雷达设计定型。实践证明,“机载火控雷达在配套飞机上的调整试飞是不可少的阶段,必须抓早,抓好,走捷径是不行的。”
但实际上该雷达不具备真正实用的中距导弹火控制导能力,因此最早一批的歼-8Ⅱ战斗机的作战能力仍没有明显提高,直接导致了该批战斗机未能装备部队。随后,经过改进的歼-8Ⅱ02批次正式装备部队,按后来发布的命名规则定名为歼-8B。
歼-8Ⅱ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发动机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起飞着陆性能得到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尾下部安装可折叠腹鳍,结构与米格-23相当类似。歼-8Ⅱ单价约3500万人民币。
在歼-8Ⅱ的机体材料方面也有较大突破。625所按计划在飞机垂尾和1至5框段前机身采用复合材料结构,这是我国首次在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该所还为批生产机种提供制件,使飞机减重近30%,同时配套的防雷击、防静电火焰喷铝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此625所在1985年荣立首飞集体功。
歼-8Ⅱ最初的研制目的就是执行空中截击任务,当时针对的对象都是苏联高速的“图”系列轰炸机和各种战斗机,为此歼-8Ⅱ优先配装北方的空军部队。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局势的转变,歼-8Ⅱ的作战方向逐步南移。近几年歼-8Ⅱ在南海、东海频繁与美军侦察机对峙,险情不断,终于在今年发生了撞机事件。此事中美评述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首要原因是美军侦察机抵近中国沿海侦察。下图就是美军EP-3E侦察机在以往侦察活动中拍摄到的前来拦截的我军歼-8Ⅱ飞机的照片,此照片在撞机事件后曾被美军作为“中国飞机飞得太近”的证据。据美军称,在以往的拦截中,王伟曾经向EP-3E上的美军飞行员举起一张写有自己EMAIL地址的纸张。这张照片还披露了我国仿自以色列“怪蛇”导弹的PL-8近距空空导弹。
于是我国也索性大量发表了歼-8Ⅱ携带PL-8的照片。到了21世纪,我国主力战斗机歼-8Ⅱ公开亮相时,仍只配有红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鲜有携带中距雷达制导导弹的图片或者视频公布,可谓中国空空导弹事业的悲哀。但相信中距弹已经部分装备部队,只是数量和保密制度的问题。但反过来想,由于歼-8Ⅱ的数量也不算太多,实际上国产战斗机超视距空战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
歼-8Ⅱ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实际上歼-8Ⅱ刚公开时,图片上的歼-8Ⅱ常常挂着诸多的航弹和火箭弹。其对地攻击武器包括普通航弹和火箭弹(下图),以及部分新型对地武器,
近年沈阳飞机公司为了更有效的发掘歼-8Ⅱ的潜力,打开外销渠道,独自出资研制了歼-8ⅡM。对比原型,歼-8ⅡM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飞跃,其突出的标志是:
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歼-8ⅡM使用了俄罗斯ZHUK(即“甲虫”,下图)火控雷达,还采用了GPS导航系统、新型任务计算机、雷达告警装置等。据称ZHUK雷达的搜索距离为80千米,跟踪距离50千米,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和下视能力,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攻击其中2个目标。火控系统采用1553B总线连接。该机可使用俄罗斯R-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这是公开展示的第一种具有中距作战能力的歼-8Ⅱ系列歼击机。
到了2004年珠海航展,沈飞表示歼-8ⅡM已经改装国产某型号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可使用SD10等国产武器。该新型国产雷达比起以往的国产雷达,性能有大幅提高:对RCS为3平方米的目标,上视大于75km,下视大于45km。下视能力和对地能力比台湾IDF的APG-67F“金龙”要强,海I方式大于100km(50平方目标),海II大于80km,而且该雷达能同时探测跟踪10个目标。2005年北京航展,全新改进的歼-8IIM是在歼-8F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雷达具体可选用JL-10A或者1492型,可发射SD-10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以及反舰导弹。发动机采用涡喷-13最新改进型号,不考虑涡喷-14“昆仑”。指导思想为走低成本路线,争取尽快打开外销市场。据称沈飞人员表示该机还是不如台湾的IDF,但是比F-16A作战能力能好一些,但机动性不如F-16。站长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F-16并不具备使用中距空空导弹的威力。
目前两台歼-8ⅡM采用两台涡喷-13B发动机,加力推力68.670千牛(7007千克),使全机推重比达到0.981。
歼-8Ⅱ系列除了本身不断改进外,相关电子设备的改进也在紧张进行中。其中包括607所1998年初研制的国产“蓝天”导航攻击吊舱,该吊舱概念类似于美LANTIRN吊舱,连名字都象。不同之处是带有一个小型对地探测雷达,且没有制导武器火控设备及功能。“蓝天”吊舱将使我军的夜间及恶劣气象下的对地攻击能力大大提高。“蓝天”是国防科工委“八五”重点课题,能为飞机提供爬升/俯冲指令,控制飞机超低空飞行,完成全天候超低空突防。具体设备包括由地形跟踪雷达(TFR)、宽视角前视红外(FLlR)、控制电脑(NPCC)、环境控制装置(ECU)、电源(NPPW)五部份。地形追沿飞行间隙高度60至400米,飞行速度500至900千米/时,过载限制+12g至-1g,低空飞行时间50分钟,雷达探测距离15千米,红外探测距离10千米,维修间隔70小时。体积0.295立方米、重200千克。由于技术所限,“蓝天”吊舱的体积明显大于LANTIRN系统,而且缺乏攻击火控功能。这可能影响到“蓝天”载机的外挂布置。
在歼-8ⅡM沉寂了两年之后,歼-8ⅢACT型又轰轰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台。外界普遍认为该机包含了未来中国先进战斗机的部分技术。
从现有公开资料来看,歼-8Ⅲ即以往传说中的歼-8C,最初计划是通过大幅的改进,装备部队使用,从而显著提高战斗力。这里还应指出,后来部队中真正装备的歼-8C,已经不再是这里所说的歼-8Ⅲ了。这是因为,歼-8Ⅲ的命运是凄惨的,代表着我国先进飞行控制技术水平的该机在试飞中不幸坠毁,草草了结了短暂的一生,未能批量装备部队使用。坠毁的原因众说纷纭,即便在参与项目的各个专业单位之间,也存在的激烈的争论乃至互相指责。无论如何,该机验证的电传等多项技术,是我国歼击机发展的宝贵财富,大量成果被之后的歼-8B改型所吸收采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借尸还魂”了。据称歼-8Ⅲ机身比歼-8II缩短40cm,在三角形机翼前方的进气口上方安装一对小前翼,使飞机的气动布局由三角翼变为三面翼。从理论上讲,前翼与主翼应出现部分重叠,才能构成最佳的气动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与主翼过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当主翼放襟翼增升时,前翼难以配平襟翼产生的低头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势必受到限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修改部分气动设计,如以色列的“幼狮”C-2飞机在安装小前翼后,为了平衡安装前翼引起的全机重心移动,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处加装了锯齿形前缘,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积和前缘后掠角,并在机头两侧安装了小边条,这些变化会使飞机的结构重略有增加,但飞行性能则大为改善。另一种方式是放宽静安定余度,以减轻全动式前翼的配平负担,改善高机动性能,这一方法既不会增加结构重量,又可获得最佳升力。
但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有消息说歼-8Ⅲ的飞控系统采用了三轴数字式四余度电传系统,飞控计算机采用容错计算机技术,系统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统架构计算机组成。由于有歼-6变稳机、歼-8ACT的基础,歼-8Ⅲ采用了相对成熟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歼-8Ⅲ的发动机据说采用的是WP-13FII,与WP-13AII比,其最大推力增加为78千牛(P=7960kg×2),推重比约7左右。为了减轻飞机重量,歼-8Ⅲ的机体结构与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机翼采用了整体复合材料技术,机体寿命增为6000小时。从操纵系统看,歼-8Ⅲ配备了三轴数字式四余度电传系统。与F-16和幻影2000一样,静安定余度也是负值。无论何种气动布局的飞机,只要放宽静安定余度,其飞行性能都会有所改善。
歼-8C是在8II(8B)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发展而来的新改型,1990年代末开始装备,是我国2000年前后重要的防空武器装备。
歼-8D型机是99年阅兵的重头戏之一。D型机是歼-8Ⅱ系列的空中加油型,加装固定空中加油管。首次公开亮相是在建国50周年阅兵上,当时两架D型机跟随在轰油-6型加油机后方越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在今年的国庆阅兵中加受油机编队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受油机就是刚刚为人所知的歼-8D。歼-8D飞机是在歼-8Ⅱ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一种具有空中受油功能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该型机的机载设备有了一定的改进:加装了563B惯导,JD-3II塔康,改善了导航性能;换装J8IIHK-13E平显,并与惯导、塔康、定向仪等交联,实现了综合显示;加装了RKL800A组合电子对抗系统;换装了YX5飞行员供氧系统;换装了HTY-4A救生系统,可实现零高度,0-1100千米/小时速度的安全救生。但是,最为关键的超视距空战能力,仍没有本质的改善,很多方面也不如原本的歼-8Ⅲ。歼-8D可通过空中加油增加航程和续航时间,可执行远距离或留空时间长的作战任务。以前的国产战机的作战半径均很短,歼-8Ⅱ的半径虽然增加到了800千米,但这需要外挂3个副油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歼-8D由于实现了空中加油,因此战斗力也得到了加强。歼-8D有两种武器配置,一是空对空拦截作战类型:翼下位于中间的2个挂架挂2枚霹雳-11半主动中距空空导弹,内侧及外侧的4个挂架挂4枚PL-8或PL-5B格斗导弹,机身下的挂架可挂1个副油箱。二是空对地作战:机身下的挂架挂6枚250-3低阻炸弹,翼下内侧和中侧的4个挂架可挂4枚250-3炸弹或4枚格斗导弹,翼下外侧的2个挂架挂2个HF“火发”系列火箭发射器。该型号从96年起陆续装备了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部队。
应该指出的是D型并非只有一种,据称因改装或全新制造的不同,D型至少有两种。部分D型的垂直尾翼上加装了类似歼-8E型采用的导弹告警装置。同时加油管的设计也经历了一番波折,刚开始时加油管只有简单的一个外形,后发现由其产生的气流变化导致座舱噪音极大,被迫采用了隔音耳罩等补救性措施。之后通过多种手段的改进,最终方将噪音水平控制在了合理范围之内。
2001年底,2002年初,歼-8Ⅱ最新的改型已经定型。官方传媒说法主要有几个要点:“由空军装备部科研部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产品部对歼八系列某新型机进行设计鉴定审查,认为已按计划完成研制任务,通过了定型试飞、设计鉴定试飞”、“自行研制的、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配装我国第一种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
传闻中的歼-8F和歼-8G。据说此二型号为军队军工内部所宣传的“杀手锏”。可使用发射后不管中远程导弹,重点针对敌防空网和大型舰船编队。试飞期间使用了涡喷-13B发动机,2000年底首飞。根据各种消息,此中远程导弹很可能就是指采用四台冲压发动机的俄罗斯Kh-31系列超音速导弹。该系列导弹主要有反舰、反辐射两种型号,与传闻相吻合。
西方称歼-8F是开发自从不怎么成功的J-8C计划的一个改进型号。F型被认为是首款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并且还是J-8II系列中功能最强大的一个型号。J-8F增加的新功能包括新的火控雷达(JL-10或1492型)、能够发射PL-12 (SD-10)主动雷达制导中程导弹(MRAAM)、“镜面”坐舱以及更强大的WP-13BII涡轮喷气发动机(每台二次燃烧的推力可达~7,000 kg)。此外,F型战机的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也被加强。与J-8D改进型一样,J-8F可能还装有空中加油管。
歼-8F在外观方面与J-8II系列的早期改进型总体上相似。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两个机翼上的两个翼栅(以前改进型只有一个)以及机鼻处的雷达天线罩新的火控雷达具有无线电命令转发器,能够在PL-12 MRAAM进行“超视距(BVR)”攻击期间对其进行中途更正。如果需要,该雷达可能还会引导俄制MRAAM,如R-27 (AA-10)和R-77 (AA-12)。该雷达同时改进了空对地和空对海模式,可发射一系列精确制导武器,包括激光或卫星制导炸弹和俄制Kh-31反舰导弹。
尽管歼-8F还未如先进战斗机(如Su-27或Su-30)一般强大,但是它可作为PLAAF现有四代战斗机的相对廉价的辅助。F型首飞于2000年,并在2004天春季首次成功试射PL-12 MRAAM。F型于2003年进入PLAAF服役并且目前仍在生产。
歼-8Ⅱ基本技术数据
翼展 9.344m
机翼面积 42.2平方米
空重 9820kg
正常起飞重量 14300kg
最大起飞重量 17800kg
速度 2.2马赫(1300km/h)
航程 2200km
作战半径 800km
起飞距离 670m
着陆距离 1000m
实用升限 20000m
1.jpg (16.87 KB, 下载次数: 0)
11:58 上传
2.jpg (26.28 KB, 下载次数: 0)
11:58 上传
中国空军J-10战斗机。
歼-10战斗机按西方划分战斗机的方法,属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造并批量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真正兼有空优/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作战飞机。遗憾的是,自1984年歼-10正式启动,18年后该机才正式服役。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上改革开发使得我国国力增强,并且重获从西方引进军事技术的渠道,我国于1980年代具备了研制新歼击机的动机、底气和能力。
西方出于抗衡苏联的需要,给予中国大量技术援助,其中以色列将自己胎死腹中的LAVI“狮”式战斗机的设计资料提供给我国。在之前对新型歼击机的研制工作基础上,辅以外国技术的帮助,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挑起重担,发起了对第三代战斗机的冲击——研制歼-10。
据传当时对新歼击机的研制,上级提出了三个事关全局的大目标:“研制一架满足战技要求的飞机;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跨世纪的航空科技队伍;建立一个具有研制先进歼击机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这三个目标如能实现,不仅能为部队提供第一种国产三代战斗机,且能够建立起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歼击机科研生产力量。歼-10或多或少的瞄准了当时最成功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 —— F-16的设计。当时我国尚无法解决数字线传三轴静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些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几乎不可能自力更生完成计划。这时以色列向我们提供了“狮”式轻型战斗机的样机和技术资料。
1986年,成飞公司56岁的宋文骢继担任国家六五重点项目歼-7C歼击机总师后,再度被任命为重点型号歼击机工程总设计师。由于歼-10是我国航空工业打基础、上水平、跨时代的重要标志,综合性能要求很高,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新、跨度大、难度高,确实是一块硬骨头。
“十号工程”在1984年正式立项,由成都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具体负责。1988年10月在确立以“狮”为蓝本后,研制转入全面研制阶段,传闻命名为“8810”工程。在此之前,成飞在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地位和实力远不如沈飞,但由于沈飞有歼-8系列在手,新歼的任务自然给了成飞。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当时外方与中方均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例如,中方人员不得前往外方国家,中方科研结果送到外方国家,经进一步研究后,将下一步的结果送回中国。外方提供设计软件,但售价极为高昂。
成飞在具体方案研究上,确立了符合世界第三代战斗机潮流的整体设计思想和气动布局。同时充分运用国内前期预研攻关和大量的技术储备,推行符合世界潮流的设计思想和和技术管理方法,制定了全机各系统自上而下进行综合设计,自下而上进行综合验证和试验,各大系统都必须由总体设计单位综合的研制总思路。这些重要的技术措施,对保证歼-10研制成功、提高我国航空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启动研制后,强化了歼-10项目的工程管理,要求工程全线实行设计技术状态动态管理和跟踪控制。在项目推行可靠性、维修性、可测试性、设计技术和故障闭环管理,对研制进行全过程分阶段控制管理,控制质量水平。此外,为了控制歼10的重量,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重量控制委员会,全力研究减重措施。
歼-10开始研制不久,即遭到重大挫折:政治风波导致发动机等关键部件无法引进,而自行研制的发动机远远赶不上进度。根据刘华清将军的回忆录,这一困境几乎令歼-10下马。刘华清将军写道:“为新歼击机的研制问题……约请有关专家领导开了两天座谈会……我发现,我们走了一条外国人很难相信的设计路子:发动机和飞机同时设计,而且方案很复杂,先用引进的发动机造出样机试飞,然后换用国产型号的发动机试飞。我想,如果从国外买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怎么办?如果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不出来怎么办?一旦出现波折,经费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装备部队?……方案不理想,但已经骑上虎背,只能往前跑了。”最后的决定是,“新歼击机的研制方案不变,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新技术都掌握运用上,先飞上天,就是胜利。确实有风险。经费问题由几家抬,要向管理要效益。”此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歼-10一直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昭然若揭:我国航空工业的落后现状直接影响了新歼击机的研制工作。
最初我国获得的“狮”数字式四余度飞行控制软件,只是整个软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设计要求一直在改动,成飞为此在软件设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对数字线传飞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包括歼-6的变稳机、歼-8IIACT等,都是线传控制的重要试飞机种。611所仅用了3年时间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线传技术,研制成功了使用ADA写成了数字式四余度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软件,为外界所称道。即便是俄罗斯人的相应系统,在同一时期也还只是在研究之中。
数字线传系统加上合理的气动设计,歼-10机动性相当可观。不妨从一些公开文章研究一下。在关于“新型歼击机机载分子筛制氧氧气系统及其配套抗荷装备抗荷性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分别以机载分子筛制氧器和备用氧为氧源进行抗荷系统物理性能试验,并有10名受试者参加,包括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试验”。关键的话是“抗6.5G持续30秒试验,抗9G持续10秒试验”。该系统的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分别为2.08G、1.92G、3.92G。六名进行抗6.5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和3名进行抗9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均顺利通过。结论是系统满足了新歼击机的机动性要求。呵呵,从抗过载能力上看可与F-16相比。
在雷达方面,预计将采用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编号据称为149X,远期将采用国产相控阵雷达。按一般的推测,歼-10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差不多在100至130千米之间,攻击距离在80到90千米左右,至少能同时对付两个目标。由于雷达也是我国军工的弱项,为歼-10研制火控雷达也很艰难,国内只有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能担当此重任。没有好的雷达,歼-10本身性能再好,也只会象以往几个型号的作战飞机那样,无法攻击低空目标,缺乏多用途能力。据称,歼-10是我国第一种配套雷达早于飞机本身研制成功的战斗机。而该雷达与美国F-16采用的APG-66/68两种雷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歼-7、歼-8等国产歼击机已经开始装备自行设计的导弹告警装置和电子战设备,而歼-10也明显加装了这些设备,机身上多处有相关的天线罩和光电设备整流罩。而相应的雷达天线罩技术,也需要专门的研究制造,否则无法发挥雷达的应有性能。1987年雷达罩开始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负责研究,最终采用玻璃纤维仿形织物织成,并成功应用于TS导弹等国防军工重要配套部件。
在电子设备水平问题上,从飞机座舱显示器和仪表就能看出一些门道。估计歼-10会采用三具彩色下显,加一具平视显示器的座舱布局。其中两具下显显示飞航和武器状态,一具较大的下视显示器用于输出脉冲多普勒雷达传回的数字地图,以及切换平显的显示图像。因为歼-10显示设备布局方案在90年代初已经确定,因此与2000年后才出现的FC-1“枭龙”的座舱显示设备布局相比,略微显得老气,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机电式仪表。但应该指出的是,显示设备仅仅是整个飞火控系统中的输出终端,并不能完全代表一架战斗机的整体水平。在研制初期,曾研究过进口外国平显软件的可能,后来成飞自行开发了相关软件,解决了平显问题。至2007年左右,由于国产衍射平显科研生产工作的推进,预计歼-10战斗机可能逐步改装新型平显。
按国际上战斗机座舱上通常布局推测,歼-10的操纵必定是中央操纵杆加油门杆方式。此外座舱中不可少的设备还包括:备份用的机电式仪表和其他各种设备控制按钮等。目前基本可以确信,歼-10的液晶显示器采用苏州长风厂的产品。该产品系长风厂与美国厂商合作的产品,性能与美军现有液晶显示器相同。液晶显示器相当昂贵,价格以十万人民币做单位。
由于歼-10是国内研究的战斗机中电子系统最多、功能最复杂的型号,其电磁兼容情况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问题。目前,歼-10已通过了成飞下属西南电磁兼容监督检测中心的各项试验,电磁兼容性不成问题。该中心具有美国进口的全套电磁干扰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和全套电磁敏感性自动测试系统。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软肋,同样也困扰着歼-10。在与西方交恶前,据说我国获得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核心机,以此开始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该涡扇和涡扇-6、涡扇-9的研制一样,过程极为曲折艰难,基本无法满足战斗机研制进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关部门开始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1998年3月某西方驻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装配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的歼-10已经完成了组装并刚刚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歼-10最终将采用专门为其改进的涡扇-10A涡扇发动机,性能与F-100、F-110等美国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相近。涡扇-10是我国第一台按照GJB241-87规范研制的推比8一级、大推力、双转子、混合排气、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作为歼-10、歼-11系列飞机的动力装置,该机遵循核心机派生的策略进行系列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航空动力的主要型号。
歼-10起落架布局类似F-16和“阵风”,让出了宝贵的机翼下的空间,便于携带更多外挂武器,预计外挂点可达到11个。目前所知,由于机身设计的变化,歼-10挂点改为共9个,机腹3个,两翼下各3个。左图则为歼-10早期的挂架布置方案。减速板分为四个,位于翼身融合体后部的上下表面。
歼-10仍然安装了固定机炮,应为23-3双管23mm机炮,布置在机腹进气道下方。随着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取消固定机炮的设想再度接近实现,例如“台风”战斗机的部分型号就没有装备固定机炮。在这种前提下,歼-10沿用了性能落后、但稳定可靠的23-3机炮,应该说情有可原。
空空武器包括“霹雳”系列空空导弹的多个型号。目前可用的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加上国产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未来则将采用国产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公开展览上频频路面的离轴发射角达120度的瞄准头盔,也应该会加以应用。至2004年,歼-10尚不具备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我国机载光电探测吊舱已经成熟,因此歼-10在不久的将来,可使用包括激光导引炸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C-801反舰导弹估计也不会少。
随着FC-1携带的SD-10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公开,歼-10将会拥有更加强大的武器。目前已确定SD10作战高度0~25千米,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弹长3850mm,直径203mm,翼展674mm,弹重180kg。据媒体报道,2002年8月某团“为我国自行研制的三代机配上国产空空导弹立下来汗马功劳”,该团“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导弹试验任务”,该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三代机很可能就是指歼-10,而“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空空导弹推测为“霹雳-12”,即SD10的国内编号。
以下技术数据为估计值
机长: 14.57米
机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飞重量: 19,277千克
发动机: 1台AL-31FN涡扇发动机或涡扇-10A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飞行速度: Mach 2+
转场航程:大于3000千米
最大过载: 7g(持续)/10G(瞬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起飞滑跑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