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面临高考武校却给办不了中国二级运动员员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曝河南高考加分者签保过协议 武协被指全程操纵
摘要 : 央广网郑州7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起今年的河南高考,绕不开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加分事件。先是有报道称,漯河高级中学74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占河南全省此项加分总人数的1/10,事 ...
央广网郑州7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起今年的河南高考,绕不开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加分事件。先是有报道称,漯河高级中学74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占河南全省此项加分总人数的1/10,事件曝光后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此后,河南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截止7月10号,河南738名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的考生中,有53名主动放弃了加分资格。凡是主动放弃加分资格的考生,按高考正常程序录取。看似高考加分事件就此画上句号。但近日河南新乡一个论坛上的一篇帖子,却再掀波澜。发帖人称:2013年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800人参赛,最终“量产”了445名国家二级运动员。而新乡市武术协会执行主席闫志国,则是这次量产运动员的“幕后策划者”,与新乡的多所高中签订保过协议:如果学生拿不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全额退款。这篇网贴反映的内容属实吗?近日,记者前往赛事举办地河南省新乡市,一探究竟。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的举办地新乡市,新乡一中64人拿到加分,河南师范大学附中22人拿到加分。新乡一中高三年级主任朱连新:报名(比赛)的68个,最后通过(比赛获得名次)的是64个。以前从来没有过,今年是第一次。河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年级主任侯老师:学校共有22人参加比赛,22人全部拿到了二级运动员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新乡市体育局纪检组长牛刚说,作为全市体育的主管部门,同时又是赛事的举办地,新乡市体育局被不合常规地排除在赛事承办单位之外。牛刚:这个比赛是河南省体育局和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主办的,新乡市科技学院承办的,放在新乡市一中进行比赛,所以说我们体育局的人没有参与。记者:但是我看南局长和咱们的一位副局长都在组委会里面。牛刚:在里面不见得就参加这个,就是行政领导然后挂了个名字吧。赛事秩序册显示,新乡市共有110名运动员参赛,均来自新乡市武术协会的代表队。而赛事成绩册显示,新乡市武协代表队,共有128人获奖。也就是说,获奖人数多于参赛人数?再看成绩册,就会发现蹊跷之处:参加女子太平锤拳的6人,其中前三名获奖,后三名成绩为零,备注不予评分;同样的6个人还参加了女子太平锤刀比赛,在拳术比赛中成绩为零的后三名学生,在刀术比赛中位列前三。也就是说,6人同时参加拳术、器械的两场比赛,三人拿到拳术名次,另三人拿到器械名次。这样的成绩,在新乡武协代表队中,至少有13组。单看新乡市,110名运动员参赛,都来自新乡市武术协会代表队。再缩小范围,新乡一中68名学生参赛,64人获得高考体育加分,河南师范大学附中更是参赛选手百分之百过关加分。90%以上包过,是参赛学生的真实能力还是另有隐情?记者调查发现,组织这场比赛,还有这么高的过关率,都和一位多重身份的人物有关。说起这场赛事,就不得不提当地论坛帖子中矛头所指的那个人——闫志国。闫志国是谁?新乡市体育局的工作人员说,他是新乡市武术协会的主席。记者:闫治国到底干嘛的是?工作人员:他是(新乡市武术)协会主席嘛!但是,新乡一中方面却表示,闫志国其实是武术学校的人。记者:当时闫治国是以什么身份来的,他就是武校的校长?朱老师:他是校长不是,我不知道。记者:反正他是武校的人?朱老师:是,对。而河师大附中则明确表示,闫志国,就是武校的法定代表人。记者:这个闫治国你认识吗?河师大附中老师:应该是德治武校的校长。他是法人代表嘛。在新乡市武术协会的官网上,一则介绍闫志国个人经历的文章介绍:1998年7月,闫志国创办了新乡德治少林文武学校。可是,闫志国这武协主席、武术学校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记者从新乡市体育局拿到的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秩序册上,标注了闫志国的第三层身份——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竞赛组组长。那么,这个竞赛组在这场赛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师黄康辉说,竞赛组至少可以决定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和分组。黄康辉:下发规程,做一些赛会的所有安排。记者:竞赛组能决定运动员的分组吗?黄康辉:这个可以的。因为它是竞赛组嘛,主要就是编排那一块儿,决定运动员的出场顺序啊等等。
新乡市有队员参赛的两所中学表示,闫志国所在的德治少林文武学校,曾与学校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每生缴费1万2,武校方面保证学生能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否则退款。河师大附中教师: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以后,他参加比赛,达到了这个标准,才去给他发二级运动员证。记者:当时咱们学校签这个协议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签?河师大附中教师:保证学生利益。比如说培训费交了,达不到我得全额退了,怕保证不了。记者:闫治国是给学生家长是有保证的,拿不到二级运动员证的话,他会退费?新乡一中教师:有,没有拿到的话,费用退给学生,这个我知道。
上一篇:下一篇:
当地时间日,来自孟加拉和缅甸的罗兴亚移民乘坐渔船在海上漂流,等待被送...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他的妻子安倍昭惠,与来自太平洋岛国领导人的合影5月23日,“第7届...
假文凭制作广告。Axact公司日前已被巴基斯坦当局查封。广州日报讯 近日,美媒揭发了位...
5月22日,警察在墨西哥米却肯州发生交火的高速路一带集结。警方缴获的枪支。新华社发...
24日上午,嫌犯在警方押解下指认现场。 图片为警方提供 摄24日上午,嫌犯在警方押解下...奇葩加分层出不穷 高考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高考加分 加分资格 瘦身 自主招生 运动员证-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奇葩加分层出不穷 高考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
原标题: 奇葩加分层出不穷 高考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  当前一些高考“优先项目”仍有模糊之处,建议在新的高考季到来之时,要加大透明公示力度,接受社会的监督,绝不能在“体内循环”了事、让公众“雾里看花”  关注理由  重大案件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快餐式的阅读后,案件又会不经意间从你脑海消逝。其实,有些案件值得留在你心底,因为其中有生命、有道德、有法治、有警示……每周,《法制日报》案件版都会推出“案件特稿”栏目,为你解读上周重大案件,体会其中法理情。  上周,辽宁省2014届18名高中毕业生办理二级运动员证享受加分腐败案情的详细披露,最为引人关注。每年高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在激烈竞争中,高考加分逐渐变成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唐僧肉”,甚至引发了一系列“高考加分腐败”。毋庸置疑的是,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良好的,是为了改变高考“唯分数论英雄”的不足。不过,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渐渐走样并被异化?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为了拿到这张通往官场的“入场券”,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蹊径”,处心积虑寻找各种歪门邪道。在明代,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例监”,便是花钱搞到入学指标的学生。  自古至今,这种腐败现象因为破坏公平正义,而饱受社会诟病。  上周,“高考加分腐败第一案”――辽宁省2014届18名高中毕业生办理二级运动员证享受加分案情详细披露,涉案两人犯受贿罪,其中一名教练被判有期徒刑6年。此起“高考加分”案揭开了背后的利益链,中间诸多监督环节沦为摆设发人深思。  一年一度的高考仅剩一个多月。按照教育部等5部门新规定,从今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省级优秀学生、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等多项全国性加分项目。不过,在目前新规定中仍保留一些地方性加分的裁量权。有家长依旧忧心忡忡,担心这些所谓地方或自主招生优先项目,其中仍存有腐败的空间。  体优生加分成腐败重灾区  每年高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这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常态”。  和往年相比,2014年的此类事件格外多,质疑、反对声尤其强烈,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媒体曝出的“辽宁有体优生1072人”事件。在辽宁省纪委介入调查后,当年最终有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后经法院审理查明,自2010年8月至案发前,担任辽宁省鞍山市田径学校校长、鞍山市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的孟宪森和鞍山田径学校外聘足球教练的姜维平,两人联手从事“高考加分生意”。今年3月,鞍山市铁东区人民法院下发判决书认定,姜维平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孟宪森犯受贿罪,免予刑事处罚。依法没收二人的非法所得,上缴国库。  鞍山市宣判的这起案例是辽宁对体优生加分腐败施以司法惩罚的第一起案件,其导向性及案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值得警惕。  “这一案件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从涉案人员组织报名参赛,到最后考生获得高考加分资格等一系列环节,监督机制缺失,没人严把关、负真责。”鞍山市铁东区法院刑事庭庭长高泰认为,相关制度设计存在漏洞。比如姜维平组织参加比赛时,一些高考生根本就没上场,由专业人员代替参赛,哪个环节稍微负点责就会发现造假问题。  事实上,体优生加分不止于鞍山。去年本溪市高级中学一所中学就有87人加分,辽河油田高级中学等也有多名体优生获得加分。目前,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尚在进行中,本溪等地有的已被追责,有的进入司法程序,目前仍在办理中。  在河南省,2014年获高考加分的738名考生中,有445名出自同一场比赛――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这一赛事被指“批发”国家二级运动员。  这场赛事的秩序册显示,新乡市共有110名运动员参赛,都来自新乡市武术协会的代表队。新乡市有队员参赛的两所中学表示,新乡德治少林文武学校曾与中学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每人缴费1.2万元,武校方面保证学生能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否则退款。这些学生经过了为期一年的课余训练。  同样在河南,漯河市高级中学2014年74人获10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占河南全省此项加分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超过了河南省绝大多数地市的加分人数,引发了公众质疑。  从目前查处的案例来看,在所有加分项目中,体优生加分无疑成为加分腐败的重灾区,一些获得加分的学生并非真正的体优生。这项政策不但没有起到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作用,反而破坏了高考公平。  那么,为什么一个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渐渐走样并异化?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的学者认为,体优生高考加分,许多部门都参与其中,“大家都是利益链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谁都不会主动查人或自查”。  各类奇葩加分现象层出不穷  除了体育加分,思想品德加分也可“批量生产”。据北京媒体报道,2014年黑龙江省有328名考生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得加分,其中仅鸡西市某中学一个班级就有12名。而鸡西市教育部门对此的回应是:此次加分评选过程符合规定,之所以出现一个班有12人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加分,是因为这个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  梳理十几年来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各种奇葩加分现象可谓层出不穷。  2002年7月,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沧州市纪委、监察局对沧州市计生系统在办理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加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经查,全市352名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中,竟有38名考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日,《南方周末》题为《西安“批量制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报道称,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日《新闻晚报》曝光了北京市车模比赛挂钩高考加分,获奖者可获20分高考加分。由于车模制作过程不受监控,引发高考加分制度存废之争。  日,《中国青年报》题为《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竟是水货?》的报道,曝出了湖南省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1000余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的现象,推动了浙江高考加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2009年,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员子女。  2010年1月,多家媒体曝光了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作弊事件,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据查,相当一部分作弊者是中学生,为的是通过比赛成绩晋级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从而得到高考加分。  日,据南方网报道,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频频打破女子50米蛙泳的亚运会纪录,比赛成绩遭到质疑,比赛成绩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可能存在“卖奖”的内幕。  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报道了湖南省娄底市几个重点中学武术加分的内幕及相关利益链条。  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  日,《中国青年报》题为《高考加分驱动机器人比赛功利化》的报道披露,有些省的参赛选手,获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二等奖是为了高考中获得10分加分,获得一等奖可直接保送上大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难免蒙上功利色彩。  毫无疑问,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良好的,是为了改变高考“唯分数论英雄”的不足,是一种在确保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前提下的制度设计。但是,近年来,随着一起又一起加分舞弊事件的曝光,高考加分政策在公众眼中渐渐变了味。统计显示,按教育部规定,高考仅有10多个加分项目,各地却不断衍生到近200种,滥加分、乱加分、假加分时有发生。  高考加分为何会出现如此乱象?有分析人士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加之各种利益主体借机寻租,才使本该依法严格执行的政策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  针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考加分”丑闻,2014年年底,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自今年起取消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其他一些加分政策也有缩减或取消。  不过,虽然高考加分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但仍有一些保留的地方性加分。比如像自主招生中,仍留有一些可以“钻的空子”。目前一些全国、全省类的作文大赛等竞赛仍在组织,教育部门和学校宣称“只要能得全国大奖,就可以优先参加自主招生”等。在此号召下,一些学生和家长不惜聘请高级写手参加比赛,有的语文老师亲自上手“代写”,有的甚至还去贿赂组织方。  法律界人士认为,要谨防形成由相关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性造假”,斩断错综复杂的利益网。比如,在辽宁省鞍山市高考加分腐败案中,“家长有需求,我们想挣钱”是涉案当事人的真实想法。看似“双赢”的背后,其实是对其他考生权利的“侵夺”。  高考决定着许多人的命运,一分之差,就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专家们表示,当前一些高考“优先项目”仍有模糊之处,建议在新的高考季到来之时,要加大透明公示力度,接受社会的监督,绝不能在“体内循环”了事、让公众“雾里看花”。  还有一个多月,2015高考季即将到来。今年的高考,不仅是对学子们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新政的一次大考和检验。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奇葩加分层出不穷 高考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
日 07:56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 奇葩加分层出不穷 高考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  当前一些高考“优先项目”仍有模糊之处,建议在新的高考季到来之时,要加大透明公示力度,接受社会的监督,绝不能在“体内循环”了事、让公众“雾里看花”  关注理由  重大案件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快餐式的阅读后,案件又会不经意间从你脑海消逝。其实,有些案件值得留在你心底,因为其中有生命、有道德、有法治、有警示……每周,《法制日报》案件版都会推出“案件特稿”栏目,为你解读上周重大案件,体会其中法理情。  上周,辽宁省2014届18名高中毕业生办理二级运动员证享受加分腐败案情的详细披露,最为引人关注。每年高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在激烈竞争中,高考加分逐渐变成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唐僧肉”,甚至引发了一系列“高考加分腐败”。毋庸置疑的是,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良好的,是为了改变高考“唯分数论英雄”的不足。不过,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渐渐走样并被异化?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为了拿到这张通往官场的“入场券”,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蹊径”,处心积虑寻找各种歪门邪道。在明代,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例监”,便是花钱搞到入学指标的学生。  自古至今,这种腐败现象因为破坏公平正义,而饱受社会诟病。  上周,“高考加分腐败第一案”――辽宁省2014届18名高中毕业生办理二级运动员证享受加分案情详细披露,涉案两人犯受贿罪,其中一名教练被判有期徒刑6年。此起“高考加分”案揭开了背后的利益链,中间诸多监督环节沦为摆设发人深思。  一年一度的高考仅剩一个多月。按照教育部等5部门新规定,从今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省级优秀学生、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等多项全国性加分项目。不过,在目前新规定中仍保留一些地方性加分的裁量权。有家长依旧忧心忡忡,担心这些所谓地方或自主招生优先项目,其中仍存有腐败的空间。  体优生加分成腐败重灾区  每年高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这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常态”。  和往年相比,2014年的此类事件格外多,质疑、反对声尤其强烈,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媒体曝出的“辽宁有体优生1072人”事件。在辽宁省纪委介入调查后,当年最终有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后经法院审理查明,自2010年8月至案发前,担任辽宁省鞍山市田径学校校长、鞍山市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的孟宪森和鞍山田径学校外聘足球教练的姜维平,两人联手从事“高考加分生意”。今年3月,鞍山市铁东区人民法院下发判决书认定,姜维平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孟宪森犯受贿罪,免予刑事处罚。依法没收二人的非法所得,上缴国库。  鞍山市宣判的这起案例是辽宁对体优生加分腐败施以司法惩罚的第一起案件,其导向性及案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值得警惕。  “这一案件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从涉案人员组织报名参赛,到最后考生获得高考加分资格等一系列环节,监督机制缺失,没人严把关、负真责。”鞍山市铁东区法院刑事庭庭长高泰认为,相关制度设计存在漏洞。比如姜维平组织参加比赛时,一些高考生根本就没上场,由专业人员代替参赛,哪个环节稍微负点责就会发现造假问题。  事实上,体优生加分不止于鞍山。去年本溪市高级中学一所中学就有87人加分,辽河油田高级中学等也有多名体优生获得加分。目前,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尚在进行中,本溪等地有的已被追责,有的进入司法程序,目前仍在办理中。  在河南省,2014年获高考加分的738名考生中,有445名出自同一场比赛――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这一赛事被指“批发”国家二级运动员。  这场赛事的秩序册显示,新乡市共有110名运动员参赛,都来自新乡市武术协会的代表队。新乡市有队员参赛的两所中学表示,新乡德治少林文武学校曾与中学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每人缴费1.2万元,武校方面保证学生能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否则退款。这些学生经过了为期一年的课余训练。  同样在河南,漯河市高级中学2014年74人获10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占河南全省此项加分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超过了河南省绝大多数地市的加分人数,引发了公众质疑。  从目前查处的案例来看,在所有加分项目中,体优生加分无疑成为加分腐败的重灾区,一些获得加分的学生并非真正的体优生。这项政策不但没有起到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作用,反而破坏了高考公平。  那么,为什么一个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渐渐走样并异化?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的学者认为,体优生高考加分,许多部门都参与其中,“大家都是利益链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谁都不会主动查人或自查”。  各类奇葩加分现象层出不穷  除了体育加分,思想品德加分也可“批量生产”。据北京媒体报道,2014年黑龙江省有328名考生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得加分,其中仅鸡西市某中学一个班级就有12名。而鸡西市教育部门对此的回应是:此次加分评选过程符合规定,之所以出现一个班有12人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加分,是因为这个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  梳理十几年来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各种奇葩加分现象可谓层出不穷。  2002年7月,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沧州市纪委、监察局对沧州市计生系统在办理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加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经查,全市352名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中,竟有38名考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日,《南方周末》题为《西安“批量制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报道称,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日《新闻晚报》曝光了北京市车模比赛挂钩高考加分,获奖者可获20分高考加分。由于车模制作过程不受监控,引发高考加分制度存废之争。  日,《中国青年报》题为《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竟是水货?》的报道,曝出了湖南省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1000余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的现象,推动了浙江高考加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2009年,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员子女。  2010年1月,多家媒体曝光了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作弊事件,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据查,相当一部分作弊者是中学生,为的是通过比赛成绩晋级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从而得到高考加分。  日,据南方网报道,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频频打破女子50米蛙泳的亚运会纪录,比赛成绩遭到质疑,比赛成绩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可能存在“卖奖”的内幕。  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报道了湖南省娄底市几个重点中学武术加分的内幕及相关利益链条。  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  日,《中国青年报》题为《高考加分驱动机器人比赛功利化》的报道披露,有些省的参赛选手,获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二等奖是为了高考中获得10分加分,获得一等奖可直接保送上大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难免蒙上功利色彩。  毫无疑问,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良好的,是为了改变高考“唯分数论英雄”的不足,是一种在确保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前提下的制度设计。但是,近年来,随着一起又一起加分舞弊事件的曝光,高考加分政策在公众眼中渐渐变了味。统计显示,按教育部规定,高考仅有10多个加分项目,各地却不断衍生到近200种,滥加分、乱加分、假加分时有发生。  高考加分为何会出现如此乱象?有分析人士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加之各种利益主体借机寻租,才使本该依法严格执行的政策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加分“瘦身”能否终结腐败  针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考加分”丑闻,2014年年底,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自今年起取消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其他一些加分政策也有缩减或取消。  不过,虽然高考加分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但仍有一些保留的地方性加分。比如像自主招生中,仍留有一些可以“钻的空子”。目前一些全国、全省类的作文大赛等竞赛仍在组织,教育部门和学校宣称“只要能得全国大奖,就可以优先参加自主招生”等。在此号召下,一些学生和家长不惜聘请高级写手参加比赛,有的语文老师亲自上手“代写”,有的甚至还去贿赂组织方。  法律界人士认为,要谨防形成由相关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性造假”,斩断错综复杂的利益网。比如,在辽宁省鞍山市高考加分腐败案中,“家长有需求,我们想挣钱”是涉案当事人的真实想法。看似“双赢”的背后,其实是对其他考生权利的“侵夺”。  高考决定着许多人的命运,一分之差,就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专家们表示,当前一些高考“优先项目”仍有模糊之处,建议在新的高考季到来之时,要加大透明公示力度,接受社会的监督,绝不能在“体内循环”了事、让公众“雾里看花”。  还有一个多月,2015高考季即将到来。今年的高考,不仅是对学子们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新政的一次大考和检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级运动员证书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