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球化和第二次全球化分别是世界杯什么时候开始?

“西班牙人是西方世界里的中国人。”这是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的一句名言。很多人不知道,16世纪时,中国曾与西班牙共同引领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后来,两国皆从巅峰步入衰微,而今,两国又都在重新崛起。
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在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撰写长篇文章,回顾中国
与西班牙的历史渊源,并展望两国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的合作前景。以下为文章节选。
中西交往由来已久
中国和西班牙都经历过历史的衰荣,并同样一次又一次地在兴衰沉浮中挺起脊梁,创造辉煌。引领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先驱,正是这两个古老的国家。
“马尼拉大帆船”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指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货运船只,由于帆船上的货物主要来自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这种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是全球经济中最大的两个地缘政治实体―――中国王朝和西班牙帝国―――之间的纽带,它建起历史上首个全球经济网络,这个网络包含了当今这一轮全球化浪潮中的三大支柱:北美、亚洲和欧洲。
“全球化”不限于货物和货币的交易,文化交流也是重要方面。早在14世纪,中国和西班牙的接触就远远超越了纯粹的经济领域。一本由西班牙作者写的有关中国的书,早在1585年就已风靡欧洲,成为畅销书(注:指1585年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著作《大中华帝国史》。作者是西班牙历史学家冈察雷斯?门多萨)。第一本由中文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书在1592年已经面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在两国的交流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旧如此。
西班牙在16世纪征服了印加帝国之后,把在殖民地找到的大量黄金和白银投入市场流通,这给当时的全球经济带来一场革命。
谁也没想到,西班牙帝国的崛起以及其在新兴金融系统内的重要角色,竟给当时明朝的中国带来了“意外之财”。纸币从宋朝开始就在中国流通,但在经历多次财政危机之后,人们对纸币的信任度日趋降低。到了明代,中国仍然维持着巨大的生产力,只有找到替代货币,才能避免经济崩溃。美洲的白银,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1500至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40%流入中国。充足的货币流通,使中国经济稳定。
面对挑战一度衰微
“马尼拉大帆船”在19世纪初完成了它的使命。此后,中国和西班牙同样从巅峰步入衰微。
19世纪,成功争取独立的拉丁美洲进入政治不稳定的循环期,经济方面则向英美霸权靠拢。曾经一度辉煌的“世界中心”西班牙,从一个大帝国一下变成一个被边缘化的国家。面对这种巨大落差,西班牙经历了很长一段痛苦的时期,才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也有着同样的悲惨遭遇。中国被迫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对外国开放其领土和市场。
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和西班牙同样无所适从。
两国正在重新崛起
如今,中国和西班牙正在重新崛起。两国都在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次时来运转,不仅因为他们在经济发展上选择了正确道路,更因为他们都努力建立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中国与西班牙重温昔日友谊,再续前缘。2007年是中国的“西班牙年”,与此同时,西班牙海外最大的塞万提斯学院(类似中国的孔子学院)同年在北京成立。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和西班牙都在向美洲进军。打开任何西班牙著名智库的网站,您都能找到很多关于中国在拉丁美洲投资的资料和文章。美国舆论常常渲染称,美国如何把拉丁美洲“输给了”中国。然而西班牙却不这么认为,它把中国在拉丁美洲的蓬勃发展,视为一个机遇,认为可以趁此建立对各方皆有利的“三角合作关系”。
“全球化”早在英美崛起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马尼拉大帆船”就是早期全球化的最佳象征。虽然全球化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美国的霸权却只是历史中的一页而已。也许,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将会实现。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胜利者和受害者,没有领导者和追随者。世界各国将会百花齐放,一同谱写辉煌。(路易斯?蒙特斯)
(编辑:丹丹)
&&来源:金羊网
金羊博客近日精华:
本栏目最近更新:专题十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试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考点梳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吸取年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合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该组织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原则,使美元得到了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3.世界银行
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成立,世界银行最初主要向西欧国家贷款,后来也面向亚非拉国家
4.布雷顿森林体系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积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结束了战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②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③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④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㈠欧洲联盟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年欧元正式启用
2.欧盟性质
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㈡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形成标志
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①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
②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③一些美洲国家在其影响下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形成原因
①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2.形成扩大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
3.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集团组织,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和建立
1.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
1947年英法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目的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作用:
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作,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性多边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全球性经贸机构。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①促使各成员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④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⑤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①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⑤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①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②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③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①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
②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④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⑤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
⑥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⑦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的高度发展
①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一战到二战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因素
⑤二战后期国际经济交往制度化,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组织,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⑥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相互隔绝
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①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②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③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和问题
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
①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②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③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撅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医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1.从积极作用来说: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从消极作用来说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②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③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起着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趁机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在金融方面:
美国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在国际贸易方面:
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在工业方面:
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在科技方面:
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
专题十八& 现代科学技术
★★★【考试内容】
●相对论和量子论
●现代信息技术
【考点梳理】
●相对论和量子论
一.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通称相对论。
两个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①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
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③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1900年普朗克(德国)提出“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的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
量子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核物理学等科学的发展,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
一.前提条件:
1.二战后,和平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科技提供保障
2.激烈的国际竞争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3.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等
二.产生与发展过程
1.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互联网技术诞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互联网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积极方面:(贸易电子化、政府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生活便捷化)
1.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2.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消极方面:
1.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问题,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还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会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试内容】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梳理】
●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①人们对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状况普遍不满,对启蒙理性的失望;
②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塑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英国诗人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后)
人们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抗议和呐喊,而要求真实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①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40、50年代)
主要特征(失望、苦闷、迷茫)
表达战后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和虚无。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一.印象派绘画(19世纪下半叶出现)
印象派艺术家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事物,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2.代表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
二.现代派绘画
代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一.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18——19世纪)
代表作品: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
18—19世纪之交,德国音乐大师,是架起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桥梁的伟人。
代表作品:九部交响曲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艺术风格:终身追求进步和自由,并且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和争取民主的革命精神,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构思广阔,形势宏大,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二.印象派音乐(19世纪末,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而出现)
印象派音乐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强调音响和音色。
代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了《牧神午后·前奏曲》,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年12月28日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日”,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②美国著名导演、电影理论家格里菲斯,公认的电影艺术奠基人,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
③卓别林,20世纪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最大的贡献是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代表作《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
二.电视艺术
1.诞生:以电影艺术为先导,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被称为“电视之父”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娱乐;电视还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现 代 中 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试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考点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年3月;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二.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日,开国大典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确立的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奠定了基础,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发展
1957年以后,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文革期间法律、法令的制定几乎停滞,人大工作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建国初期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4.1956年“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5.新时期的“十六字”方针
1982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5.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之后,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共5个省级自治区。
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上停止了活动,国家的法律行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文革的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
①全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②出台《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年把“依法治国”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时期。
4.基层民主选举
背景:1989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1998年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目的: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是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极大地激发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基层公民的权利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时代背景
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
三.形成过程: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20世纪80年初,邓小平提出构想并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四.成功运用—香港、澳门的回归(分别是1997年7月1日、日)
1.香港回归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成为中英两国的指导思想;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①对港澳——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对中国——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可以实践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对世界——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2.澳门的回归
&#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行使对澳门主权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试内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梳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年
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㈠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㈡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1957年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四.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
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曲折的道路
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①大跃进: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
3.调整中前进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 “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五.国民经济的劫难
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导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现出严重的混乱,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者开始持续发展,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仅没有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这次极为宝贵的机会。】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文化大革命”长时期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缓慢发展,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这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12月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实行改革开放;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①概念: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其他改革措施
①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②农村税费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
二.国有企业改革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①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
②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3.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①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1992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史实:
&#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年以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融入世界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①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②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③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试内容】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点梳理】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②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③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
③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④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①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
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推动裁军;
④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席位;
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4.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组建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