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袁兴师傅对徒弟说收徒弟吗

谈谈散手式推手/袁兴
老六路因汪脉前辈与皇族成员从学杨家的经历与独特的理论而成名,皇族太极汪脉的属于“显”派,北京还有其它“隐“派,形式风格追求都不尽相同,都可泛称老六路。就是汪脉内的,到如今也是变化万千,差别很大,内涵不一。
总之,有人喜凌空试意、有人喜搭手试劲,有人喜推手较量,有人喜散手格斗,有人喜内养静修。因喜好不同对劲力心法身势等拳学内涵的理解会有不同,甚至南辕北辙,褒贬扬抑也就随之而出,应该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呢?我过去因视野经历和个人修为等原因,容易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为只有自家的功夫好,只有自己的认识对,后来经地多了、见识广了,和随着自己修为的提高,逐渐认为太极等传统功夫,风格多样,侧重不同、追求有异,应该以百花齐放,各守所好,各取所需、练得高兴,确有收获为好。
下面我谈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88年时,我练成一种功夫,我由过去外形转动练到外形不动,即可将对手来力吞掉或弹回,心中甚喜,有李天冀先生的一个弟子老毕师傅,曾经是我的偶像,给我讲过不少好东西,某天两人一搭手,我巍然不动,他就被自己的力就给打出去了,反复向我身体手臂试手几次,他都自己吃自己的力而弹出,在场人都赞叹我的功夫;消息传出,有人引荐与沧州在北京做保镖的一位擅推手兼摔跤的好手当众比试,比试还当着我师父的面,我轻松大胜之,大家很高兴,然师父并不高兴,还对我有轻蔑之意,我那时正在兴头上,对师父的表情一瞥而过,有印象而未当真;那时期又恰逢汪老书籍出版,汪脉同门有人告知我:你已练成三不打之推不动、周身弹簧力的内家神功,我听后更觉高兴万分。
然一天,遇一位其他脉络老六路隐士,观我推手后嗤之以鼻,说这种玩法,推手有用,散手没用,并给我拆解拳势,用散手做试验,一试手我就败下阵来,明白了杨家三代、身法如猴的道理。隐士高人对我讲,若是过去押镖行路、保镖护院,用兵刃暗器格斗,身形不动的功夫只能死得更快;练推手时不伤人可以,但不能离开散手真意。还给我讲了一些老时代关上门练推手的规矩。
我把这种外面极难看到听到的推手称为散手式推手,从此十分喜欢琢磨体悟这种散手式推手的道道。
后来又拜访了一些太极之外的兄弟拳种的高人,大家看法不一,如八卦掌王荣堂先生主张多练散手,至于推手,搭搭手听听劲而已,不要太认真,更不要沉溺于推手,否则整天练推手没什么用,他的说法和那个隐士有些相近之处。我是由他的第十四弟子李泰带去老人家那里的,去学习王荣堂先生八卦散手的一套自由随意组合的系列动作;这套八卦自由散手,李泰对我讲乃老人家几十年八卦修为之结晶;老人家运用纯熟,变化精妙,功力深厚,虽已八十高龄,轻取年轻人仍易如反掌。
都是程派八卦,徐立芳先生的散手又是一个风格,他也在地坛练,长期大约有七八年就在我们练功场边上,所以和徐老师很熟,他也不拿我当外人,他不喜欢推手,喜欢散手拆解示范,他的东西看得感受得很多。
后来又接触过一些隐士和高人,如天坛北门一个周子炎的邻居演示的周子炎对他讲授的王乡斋功夫的特点,使我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未被神话的,而且又是技艺高超王乡斋,尤其是步法、身法、头部、发力等内容。
类似上述经历,使我受益匪浅,对我启发甚大。
那时期有空就和师父揉手摸劲,听说哪儿有高人定要找机会探访,平时晚上经常钻研不缀,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默识揣摩、收获甚大,以老六路为平台吸收消化了很多好东西。专一门而参百家,参百家也有助于专一门。如外面高人的启示点拨,更能帮助我看懂理解师父的东西。因我师父是个石匠,好做不好说,甚至反对说教,他的东西有些经过体会能够明白,有些不好明白,他还讲究把东西都收回来,这样更有些好东西外形迹象很小,使人很难明白,甚至都意识不到。但是在外面开了眼界,就有助于体认师父的好东西。而且每个人或门派都是既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到外面多走走可以兼收并蓄、可以取长补短、渐至熔于一炉、化生升华。以我的师门为例:另一个老六路隐士高人曾给我很多启发,他经常来地坛散步观察各练功场,对我们这派老六路较熟悉,有一回他对我说,你师叔赵宏普擅走天地,你师父擅走地天,随即给我做了些解释;我回去一看师父做拳果然如此,这些有助于我们更了解前辈、使自己练得更全面。
那时期地坛、天坛……等大公园就是北京武术圈节假日聚集的大穴位大气场,各路显隐英雄都愿意去这些地方溜达溜达,各种事迹故事积累甚多,不乏名家高隐交流碰撞的记载,这些事迹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营养;若练到一定程度,一个事迹故事中的启示往往胜过自己苦练几年;如果一个人能表现出一定的天分和比较好的品质,那时得到显隐高手指点的机会也多。
这些年北京城不断拆迁,不断扩大,很多人搬走了,人气散了,原来的气场已经没有了;再加上房价不断飙升,生活压力空前加大,外来文化(包括武文化)的侵袭,想恢复当年的气场很难了,有时候自己从新家回到原来居住地的公园,故地在人已无,情景依稀风光不再,令人唏嘘不已。
北京作为多个朝代的古都,各代顶尖高手在京供职谋生落户的最多,他们后续的传承因朝代更迭、历史变迁、政治、文化、个人家境、性格……等多种因素,以显隐的形式散居在北京老城各处,时常聚集在那些大穴,使得北京积淀的武术资源是全国最深厚的。怎么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更加完好的保存继承发扬这些资源?是各方面需要认真考虑的。
北京过去武术圈可以分为显隐两种文化,就像太极图的两个半圆,组合起来是一个整园。国家对“显”的方面用行业协会等形式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多少抵御着城市大拆迁大扩容的影响,但是原来城市中大穴的气场没了,人气散了,“隐”的方面损失最大,显隐失去了过去的互动交融,“显”的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补充和营养。
那些年,我的功夫一直不断进步,至96年时,一次在地坛斋宫南墙与师父高友臣先生一场较激烈的较量下来,师父对说:跟我学过的有一二百人,只有你一个练出来了。听后大喜,当时的境况,至今记忆犹新。
近年,我在教学中也取得一些成绩,比如,我教的一个学生08年时,能与当时一位现役全国拳击亚军(冠军在奥运队)就按照拳击的规则,打了几个回合,难分胜负,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师恩难忘,各路高人的点拨传授之恩难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改变人生
查看: 1202|
太极改变身体:因病迷上太极拳
45岁的袁兴,北京某外企高管,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太极拳龄二十年。 &&&&&&& 许多习武者都在青少年时代有一个体弱多病的经历。袁兴也不例外。 &&&&&& 袁兴少年时就喜爱练拳,可是发现练拳后个子不如同学们长得高,就停下来改打篮球。后来得了风湿性心肌炎,住北医三院九周,化验指标一直有些不正常。 &&&&&&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母帮办出院,求助于传统养生功法,袁兴先练大雁功,一个月后改练太极拳,练了一段时间,经人介绍拜高友臣先生为师,学习老六路太极拳。 &&&&&& 时常见到人自称太极拳迷,可和袁兴一比较,会发现这些都不算迷。因为,随着身体的好转,在一段时间,袁兴一心练拳,甚至每天练拳达10多小时。 &&&&&& “90年代状态最佳时,可以每天练拳十余个小时还不觉得累。”袁兴笑着说。 &&&&&& 袁兴常给人讲自己是因病练拳,因祸得福! 他告诉笔者,从那次在北医三院住院,到现在二十余年来,一直没有再住过院,而同期他的病友很多都不断地回去住院,甚至手术,太极拳不仅把他从病魔的手中抢了回来,还给了他到目前至少约二十多年比较健康的人生,使他有精力体力成家立业,并悟修拳理,感谢太极拳,感谢老祖宗的好东西。 &&&&&& 就养生与技击的效果而言,袁兴最喜欢杨氏太极拳,他认为杨式太极从缓慢松柔练起,很适合自己书生练拳、身材瘦小,特别是心脏病体质等弱点。杨氏太极拳特有的一些对身体消耗相对较少、较省力的练法,练到一定程度,同样会有极强的战斗力。 & 太极改变性格:从张狂到含蓄
&&&&&&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被认为是人生中很难改变的要素之一。袁兴说,太极拳却“移动”了他的性格。他用“判若两人”来形容太极拳对自己性格的塑造。 &&&&&& 袁兴说,他从小属于有点小聪明小智慧的类型,从小学到大学读书没有费过劲。“我一般都是整天玩,别人整天学习,但是只要自己考试前稍微努力一小段,就OK了,到了北京医科大学同学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精英,学医特苦,书本特厚,要掌握的东西特多,但是他还是依然如故,考试前磨磨枪就行了”。 &&&&&& 这样的性格外露张扬,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自信、阳光、效率高是好的方面,可在许多人眼里,却是骄傲自大等不容易和别人处好关系的缺憾。当大学的某个阶段,发现了这个缺点,想改性格,但无从下手。 &&&&&& 袁兴回忆,他练太极拳的开始阶段,百般思索和老师百般诱导也始终找不到太极的门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对张扬性格进行了反思。 &&&&&& 后来随着不断的修为、不断的默识揣摩,才慢慢找对了路子,信心也逐渐开始恢复,又随着对拳学探索的加深,才真正明白其博大精深与自身的渺小。“由自信破碎到重建的经历,到最终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使我逐渐含蓄起来,谦逊起来,待人处事也逐渐平和起来,包容起来,和谐起来”。袁兴说道。 &&&&&& 从普通的打工族,逐渐升到外企的最高层,袁兴认为自己的经历得益于太极拳。
&&&&&& 因为心性修养的提高使得他更容易与同事、客户等搞好沟通理解与相互协调,也越来越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越来越明了自身不足与缺点及怎样客观地看待自己与怎样扬长避短。 太极改变思维:客观冷静破除迷信
&&&&&&& 除了打太极拳,袁兴的最大业余爱好是足球。他坦言自己是资深球迷,但和有些球迷的不同之处,就是不迷信,哪怕面对天皇巨星,如马拉多纳、罗纳尔多、齐达内,也不会迷信。 &&&&&& 袁兴说:“天皇巨星在激烈的对抗中经常有超人的精艳的表现,但也经常有失误,我想太极高手高级的境界也应该与此类似,在真实激烈的对抗中,能作出常人难以达到的精采,也会犯常人都犯的错误,绝顶的高手也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 &&&&&& 而破除迷信的思维方式,来自于太极的修炼,解放思想、轻轻松松、实实在在的对而待之,细细品味,意味深长。
&&&&&& 太极拳还让袁兴变得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 袁兴讲起,刚开始练习太极拳,他平生第一次遇到一个巨大的系统的复杂的未知领域。“长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这时候发现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摸索未知领域时是极不适应的、力不从心的” 袁兴认真的评价道。 &&&&&& 加上传统太极理论与教学大多停留在朦胧模糊的经验的层面,其与那种深刻而精确的揭示一个事物的规律并使之由此变得容易把握与运用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依然相去甚远。 &&&&&& 袁兴在开始约一年多的时间根本不能找到门径,20年的不断探索,他发现,太极之深不可测与高无止境,越探索内容越多收获越大,越研究内涵越高级机制越复杂,二十多年走过来,对太极拳理的持续探索研究,不仅把他变成了一个善于独立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变成一个终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我完善的人,而且也使他将拳学之道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应对其他新的事物、新的环境时,学习掌握和适应起来更易上手与成功。
刚表态过的朋友 ()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极网微信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太极,是以东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以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阴
大脑受压易老痴
有研究显示,如果中年时期经历过离婚、寡居、严重疾病、失业等压力事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为帮助帕金森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山医大一院神经
陕西宝鸡老人练习太极拳,养身健体,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因此,当季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
5191235855493937363023浅谈师徒关系之古典篇/袁兴
师徒,在古代社会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我们以前讲五伦:天地君亲师。然真正在社会中运转的力量,其实有三,即君、即亲、即师,也即皇权、家世和师门。如果一个人系出贫寒,难在社会中晋身,那么可以从师门鱼跃。
因此,在我们的先祖们观念里,师门非常之重要。相反,对于老师,择徒授艺也是其一生“重中之重”的抉择。
通常在古代对于从学之人,都以弟子相称呼。虽都叫弟子,其实有区别。大多数弟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在弟子之中,又有记名弟子、入室弟子、关门弟子等称谓(传统时代分的更细致,有记名弟子、入门弟子、登堂弟子、入室弟子、关门弟子、衣钵传人等不同的的叫法和区别,本文暂分三种)。记名弟子为学生之中有较好综合素质者,为老师所认可,加递拜帖,记下名字,成为后备,也有试用考察的性质,师父交给一些东西,来考察这个弟子的勤奋刻苦、专一不二、能力才气、身体根骨、心性品德、悟性智慧……等等。一旦通过考察,则进入列入门墙、登堂入室等逐步高级的学习阶段,成为老师欲相倾授之人。
要想成为入室弟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学生能够交给我十条干肉,就可以跟随我学习。这只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那么怎么才能做孔子的入室弟子呢?孔子没有说。
然而在武术圈里面,有很多关于选师择徒的故事,说起来也蛮值得玩味。
首先说徒敬师的故事。
武林中口耳相传,说杨露禅教王爷,每有新的内容,要收一盘金子。王芗斋教一个桩就得一根金条。李小龙为学木人桩为他师父叶问在香港买了一套房子,也有的说李小龙买了房子,叶问也没教。
那么,有人问了,难道都是这富贵的学法?如果没那么多钱,就没有办法学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学法。
网上流传当年陕西大户杨鹏当年学六合大枪于侯平西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杨艺成之后,开始带徒弟,有弟子冯玉魁深知杨家不缺金银,论财力杨鹏拔根汗毛都比冯玉魁的腰粗,人家不靠教武养家,那怎么办?于是就在三九天黄河结冰的情况下,冯玉魁打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黄河大鲤鱼送给师傅。后来又发现杨鹏爱吃醪糟,于是专门跑到江浙一带学做醪糟。回来之后,每天先为杨家打扫庭院,然后再做一碗醪糟奉上。如此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终得真传。
晚清北京花拳宗师听说一位王爷内家功夫了得,然王爷地位太高,家道又极为富庶,花拳宗师难以找到接近和打动王爷的办法,忽生一念,遂每日把王爷府门口道路打扫的干干净净,坚持多年,从无间断,终于雪后某一天,王府的为其门打开,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花拳宗师最终得到王爷内家绝学,成为京师武林佳话。
所以,对于理想的师徒关系来讲,有时在乎富贵,有时在乎心诚,最终都归于心诚。
徒弟尊敬师傅,师傅也要爱护体谅徒弟。
师爱徒的故事很多,以近代杨澄甫宗师为例,他就常常为贫困的徒弟炖牛尾汤,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保持良好的体质。杨澄甫还非常注意提携弟子,支持和委派弟子去各地把握发展的良机,弟子四处开花,盛极一时,影响直达今天,遍满全球,为祖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所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师傅要爱护徒弟,交给徒弟真功夫真品德,并扶持徒弟的事业发展,最终徒弟会把师父的荣耀传遍天下,以回报师傅。
中华自古以来,师徒相先后,以心传心,法脉相接,共同造就了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因此在古代社会中,紧密的、重要的师徒关系是双方都着意维持、努力营建的。
然而这种关系到了现代的这个重商、急速变动的社会中,其维持和营建却面临着诸多现实的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谈谈散手式推手/袁兴
老六路因汪脉前辈与皇族成员从学杨家的经历与独特的理论而成名,皇族太极汪脉的属于&显&派,北京还有其它&隐&派,形式风格追求都不尽相同,都可泛称老六路。就是汪脉内的,到如今也是变化万千,差别很大,内涵不一。总之,有人喜凌空试意、有人喜搭手试劲,有人喜推手较量,有人喜散手格斗,有人喜内养静修。因喜好不同对劲力心法身势等拳学内涵的理解会有不同,甚至南辕北辙,褒贬扬抑也就随之而出,应该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呢?我过去因视野经历和个人修为等原因,容易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为只有自家的功夫好,只有自己的认识对,后来经地多了、见识广了,和随着自己修为的提高,逐渐认为太极等传统功夫,风格多样,侧重不同、追求有异,应该以百花齐放,各守所好,各取所需、练得高兴,确有收获为好。下面我谈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88年时,我练成一种功夫,我由过去外形转动练到外形不动,即可将对手来力吞掉或弹回,心中甚喜,有李天冀先生的一个弟子老毕师傅,曾经是我的偶像,给我讲过不少好东西,某天两人一搭手,我巍然不动,他就被自己的力就给打出去了,反复向我身体手臂试手几次,他都自己吃自己的力而弹出,在场人都赞叹我的功夫;消息传出,有人引荐与沧州在北京做保镖的一位擅推手兼摔跤的好手当众比试,比试还当着我师父的面,我轻松大胜之,大家很高兴,然师父并不高兴,还对我有轻蔑之意,我那时正在兴头上,对师父的表情一瞥而过,有印象而未当真;那时期又恰逢汪老书籍出版,汪脉同门有人告知我:你已练成三不打之推不动、周身弹簧力的内家神功,我听后更觉高兴万分。
然一天,遇一位其他脉络老六路隐士,观我推手后嗤之以鼻,说这种玩法,推手有用,散手没用,并给我拆解拳势,用散手做试验,一试手我就败下阵来,明白了杨家三代、身法如猴的道理。隐士高人对我讲,若是过去押镖行路、保镖护院,用兵刃暗器格斗,身形不动的功夫只能死得更快;练推手时不伤人可以,但不能离开散手真意。还给我讲了一些老时代关上门练推手的规矩。
我把这种外面极难看到听到的推手称为散手式推手,从此十分喜欢琢磨体悟这种散手式推手的道道。后来又拜访了一些太极之外的兄弟拳种的高人,大家看法不一,如八卦掌王荣堂先生主张多练散手,至于推手,搭搭手听听劲而已,不要太认真,更不要沉溺于推手,否则整天练推手没什么用,他的说法和那个隐士有些相近之处。我是由他的第十四弟子李泰带去老人家那里的,去学习王荣堂先生八卦散手的一套自由随意组合的系列动作;这套八卦自由散手,李泰对我讲乃老人家几十年八卦修为之结晶;老人家运用纯熟,变化精妙,功力深厚,虽已八十高龄,轻取年轻人仍易如反掌。
都是程派八卦,徐立芳先生的散手又是一个风格,他也在地坛练,长期大约有七八年就在我们练功场边上,所以和徐老师很熟,他也不拿我当外人,他不喜欢推手,喜欢散手拆解示范,他的东西看得感受得很多。
后来又接触过一些隐士和高人,如天坛北门一个周子炎的邻居演示的周子炎对他讲授的王乡斋功夫的特点,使我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未被神话的,而且又是技艺高超王乡斋,尤其是步法、身法、头部、发力等内容。
类似上述经历,使我受益匪浅,对我启发甚大。
那时期有空就和师父揉手摸劲,听说哪儿有高人定要找机会探访,平时晚上经常钻研不缀,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默识揣摩、收获甚大,以老六路为平台吸收消化了很多好东西。专一门而参百家,参百家也有助于专一门。如外面高人的启示点拨,更能帮助我看懂理解师父的东西。因我师父是个石匠,好做不好说,甚至反对说教,他的东西有些经过体会能够明白,有些不好明白,他还讲究把东西都收回来,这样更有些好东西外形迹象很小,使人很难明白,甚至都意识不到。但是在外面开了眼界,就有助于体认师父的好东西。而且每个人或门派都是既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到外面多走走可以兼收并蓄、可以取长补短、渐至熔于一炉、化生升华。以我的师门为例:另一个老六路隐士高人曾给我很多启发,他经常来地坛散步观察各练功场,对我们这派老六路较熟悉,有一回他对我说,你师叔赵宏普擅走天地,你师父擅走地天,随即给我做了些解释;我回去一看师父做拳果然如此,这些有助于我们更了解前辈、使自己练得更全面。
那时期地坛、天坛&&等大公园就是北京武术圈节假日聚集的大穴位大气场,各路显隐英雄都愿意去这些地方溜达溜达,各种事迹故事积累甚多,不乏名家高隐交流碰撞的记载,这些事迹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武术营养;若练到一定程度,一个事迹故事中的启示往往胜过自己苦练几年;如果一个人能表现出一定的天分和比较好的品质,那时得到显隐高手指点的机会也多。
这些年北京城不断拆迁,不断扩大,很多人搬走了,人气散了,原来的气场已经没有了;再加上房价不断飙升,生活压力空前加大,外来文化(包括武文化)的侵袭,想恢复当年的气场很难了,有时候自己从新家回到原来居住地的公园,故地在人已无,情景依稀风光不再,令人唏嘘不已。
北京作为多个朝代的古都,各代顶尖高手在京供职谋生落户的最多,他们后续的传承因朝代更迭、历史变迁、政治、文化、个人家境、性格&&等多种因素,以显隐的形式散居在北京老城各处,时常聚集在那些大穴,使得北京积淀的武术资源是全国最深厚的。怎么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更加完好的保存继承发扬这些资源?是各方面需要认真考虑的。
北京过去武术圈可以分为显隐两种文化,就像太极图的两个半圆,组合起来是一个整园。国家对&显&的方面用行业协会等形式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多少抵御着城市大拆迁大扩容的影响,但是原来城市中大穴的气场没了,人气散了,&隐&的方面损失最大,显隐失去了过去的互动交融,&显&的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补充和营养。
那些年,我的功夫一直不断进步,至96年时,一次在地坛斋宫南墙与师父高友臣先生一场较激烈的较量下来,师父对说:跟我学过的有一二百人,只有你一个练出来了。听后大喜,当时的境况,至今记忆犹新。
近年,我在教学中也取得一些成绩,比如,我教的一个学生08年时,能与当时一位现役全国拳击亚军(冠军在奥运队)就按照拳击的规则,打了几个回合,难分胜负,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师恩难忘,各路高人的点拨传授之恩难忘。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傅对徒弟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