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观点学知轩大厦更重要

郑学知:逃不了的江湖,看刘峰律师归来(二)
刘峰律师按:本来想添加几句按语评论,但由于这几天太累了,便做放弃。仅在此对郑学知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
曾今我压抑不住自己的咳嗽,不小心发出一声闷响。被人不经意听到,朝这边瞟了一眼,我既惊喜更害怕。
今天,我仍然是个小哑巴,满足的小哑巴。蜷缩在属于自己角落里,看他们台上高声演讲,台下狂热的歌颂或者愤怒的诅咒。我哭了,想说话了,因为我疼痛了。
我的疼痛,不是因为我病了,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病了、四面八方。
----------------------题记
---------- 题记
至今,我跟刘峰律师仍然是素未谋面,只是偶尔在网路上读他的博文而已,当然我也关注其它更多人。我有自己的习惯,不评论不褒扬不诋毁不攻击,因为我不是利害关系人,对于任何一种听着再刺耳的声音,我做得到一笑了之;任何一种干净、理性的声音我听到了,不会欣喜失态但会在心里默默的表个赞()。
2013年8月15号晚上,我和以往一样,打开电脑听听音乐看看新闻逛逛博客。和平时不一样的是,我做了一件多余的事情,写了一篇名为《逃不了的江湖:看刘峰律师归来》的文章。完成后我读着自己满足,8月16日下午我小心翼翼把它放在了自己在正义网的法律博客上。不曾料到,先是刘峰律师转载了,后来被杨金柱律师转载了。
在这之后,我在杨金柱律师的新浪博客里读到《转发:刘峰律师关于对死磕派律师的几点声明》、《转发:刘峰律师关于对杨金柱律师老前辈的几点歉意》以及全部网友的评论。
小哑巴很开心。死磕派领袖杨金柱律师没有就刘峰律师的“倒戈”(此处“倒戈”与笔者前文解释一致)一事跟刘峰律师较真,而是专注于刘义柏等案件,宽容的对待了刘峰律师,刘峰律师也向杨金柱律师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歉意。如赵庆律师所讲“同行之间的精神宽容也许比物质资助更重要,也许比成功办理一个案子更重要,我们所追求的法治、民主之路本就坎坷,让我们用宽容的精神慰藉这一路的疲劳!”看到杨怪侠和刘少侠的相安无事、在不同的道上为各自的志去奋斗,相信这是许多和我一样关注他们、祝福他们的看客最期待的结果。
但是小哑巴也很难过。我看到了许多看客,甚至法律圈子里的看客都在这两篇博文下批评刘峰律师。批评本身没有什么不对,只要是善意的哪怕难听也没关系,小哑巴愿望刘峰律师能择善言而听之。但是如果有看客要去把自己的猜测刻意描成事实、要把私下不光彩的议论晒到网上、甚至为他人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谩骂他人的品德,我觉得也太那个了。
小哑巴头等难过的是:热衷于谩骂、攻击甚至诋毁,竟然成为了法律圈子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互联网上信息千千万万、丰富多彩,看客要是为博眼球愉悦或者心里的满足,大可不必关注法律圈子里的话题。所以我曾今妄自作了一个判断:关注到这个圈子的看客必定是属于这个圈子的多一些;关注到这个圈子看客应当比关注其他圈子的看客要理性、磊落。但是,小哑巴今天失望了。
小哑巴第二点难过的是:在任何热衷于谩骂、攻击者口里吐出来的话语,虽是用一百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出来的一百个不同声音,看着却是来自几个人思维而已。自然和社会生态需要包容得下多样性的声音。当我还在老家乡下的时候,我以为“鸡叫天就会亮了”这是真理;当我漂泊到大城市工作生活再也没看见过活鸡的时候,我以为“没有鸡叫天也会亮”这也是真理。没有哪一个比哪一个更高明,没有哪一个比哪一个更高尚。辨不清真理也没有人苛责我,因为我至少做到一点:我不是鸡,不会去学鸡叫,听到别的鸡叫,没有跟着叫。
小哑巴第三点难过的是:我们每个人行为应当受自己的灵魂支配,只要不违背伦理和道德不伤害正义和法律,做自己的任何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至少不应该遭到他人的指责。虽然我们的肉体出自父母,但灵魂栖息在自己的屋檐之下,每个人在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的时候,应当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或者不去做某件事的选择权利,包括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合作伙伴。刘峰律师没有选择死磕派或者站到了翟建派阵营或者根本无门无派,我们有什么好苛责、非议的?刘峰只是刘峰,一个律师而已,哪怕他在公众面前话语多点、声音大点,但刘峰律师对自己任何选择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不属于这个社会公共资源,他只是属于他自己。和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当他感觉到不安全感时候,他有权选择不勇往直前、选择选择去往他自己认为安全的领域。哪怕我们出自善意,也不能绑架他的意志,试图割断他人灵魂之弦,剥夺他的生命之箭。
小哑巴只是疼痛了,没忍住叫了一声。有没有人听到我的疼痛不要紧,至少没有人阻止我发出声音,我感觉很舒服。并且真心感激这个世界容许小哑巴这一声闷响可以在飘荡在空气中。
我很满足,如果有更好心、更善良人问小哑巴还有什么愿望。小哑巴会告诉他:愿望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在批判他人的时候不要带恶意攻击;愿望刘峰少侠能够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删掉自己网页或者博客上他人留下的有关杨怪侠负面的评论(如果有的话),愿望杨怪侠可以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删掉自己网页或者博客上他人留下的有关刘少侠负面评论(如果有的话)。
如此而已。
郑学知日于上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来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晚了。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  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我们以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我们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烙印&这个词的英文是&brand&,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品牌&。企业要有品牌,其实人也需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拥有几亿资产,拿到了多么高的学位,或是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会,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个人印记去对抗过于规范化的&流水线&。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们做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中国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80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成长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取向。她的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我们的社区经常会举办孩子们的游艺比赛,有一次我女儿去玩,得了很多奖券,可以兑换玩具或是家庭卫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换气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别犹豫,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那时候正闹&甲流&,她就选了一块洗衣皂。回家以后,她一天十遍八遍地提醒我们:&你们洗洗手吧,那个肥皂是我带回来的!&家里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来的洗衣皂,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们觉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劳动,因为她牺牲了自己的气球,她在为我们着想。&尊严&关联着&责任&,她有这种意识,觉得能为别人做事很光荣。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励志名言& )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后来她竟然开始给人讲诗了。杜甫的《春望》,我听她给别人讲过一个特别&雷人&的解释。她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说的是杜甫他们那儿地震了。国还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样了。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因为地震太厉害了,大家很伤心。&听着她这个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没有办法纠正她。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景,4岁时看到玉树地震,后来她又看到日本海啸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种苦难。所以我想,那就让她这样解读吧,长大了老师会给她讲&安史之乱&的。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我很留恋她可以胡说八道的自由。她不知道什么是权威,她认为她有阐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可能到她读小学时就要被剥夺了。我认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续得越长越好,这样等他们长大了,还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有一次女儿坐在床上看唐诗,正好那个标题的字她都认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像见到老朋友似的点点头说:&哦,这也是王维的。&我就教她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讲到一半,她说:&王维的诗,也不是都好。&我说:&怎么不好了?&她说:&不押韵。&我一看,还真是不押韵。到了晚上,我正在漱口,她突然摇头晃脑地感慨:&李白这个人,写诗还是可以的。&我一口水差点喷出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起码比王维押韵。&我后来一想,李白的诗不管多么清浅通俗,还真都押韵。我发现她能讲出一些我没想到的道理,因为我讲诗词讲了那么多年,对大家难免心怀敬畏,却也失去了一个小孩子对诗词的遴选标准。所以,现在经常是她给我讲诗词,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我愿意呵护她这种自由的权利。  让一个人有尊严、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一种期许。有时我看着女儿练琴、跳舞或者画画,我就很欣慰。我一点都不求她在专业上能有多大成绩,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就够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缺少艺术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儿酷爱画画,碰上别人过生日、送礼物,她都说:&我给你画幅画吧!&口气就跟齐白石似的。她现在还不会写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时候,她可以用绘画记录旅游日记。我觉得这个挺好,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剥夺,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让自己快乐起来。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对料事如神的老酋长很不服气,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放在身后,问老酋长:&我手里的小鸟是生还是死?&他想,你要说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说是死的,我手心一张就让它飞起来。凭什么你说的都是对的?我一定让你错一回!结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宽容地一笑,他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这是一个好故事,它关乎生命的成长。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分享说说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资讯:谈谈议论文中心论点出现的规律--《中学语文》1982年08期
谈谈议论文中心论点出现的规律
【摘要】:正 一篇内容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常常有几个论点,但其中必定有一个是统领全篇并把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论点,这个论点叫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全文的“纲”。研究和确定中心论点,应该充分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在多数情况下,文章的基本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基本观点和中心论点都是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但有的文章的基本观点并非中心论点,而是中心论点的论据。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作者反复宣传的基本观点是“理论和实际统一”。而文章的中心论点则是“我主张将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一篇内容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常常有几个论点,但其中必定有一个是统领全篇并把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论点,这个论点叫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咨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全文的“纲”。研究和确定中心论点,应该充分领会文章的情神实质。在多数情况下,文章的基本观点就是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军华;;[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2年02期
吴玉兰;;[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11期
傅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29期
马凤藻,许连春;[J];河北自学考试;2000年12期
潘钰宏;;[J];江苏教育;1984年01期
王海燕;;[J];新课程(中学版);2008年Z1期
碧瑶;;[J];创新作文(初中版);2010年04期
邹仁波;陈和平;;[J];作文大王(小学版);2002年18期
王力强;;[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7期
沈友林;;[J];小作家选刊;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文秋芳;刘润清;;[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高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年
宁永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武金璞;;[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尹应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尹应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宁永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胡润;;[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皮晓辉;;[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文巧;[N];铜川日报;2005年
山东宁阳一中
邵林勇;[N];学知报;2010年
山东宁阳一中
刘胜利;[N];学知报;2011年
四川达县赵家综合初级中学 余刚;[N];学知报;2010年
王顺民;[N];科学导报;2005年
河南省临颍县二高
祁素平;[N];学知报;2011年
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光政;[N];西藏日报;2007年
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 王洪梅;[N];学知报;2010年
四川省青神中学校
杨兴文;[N];学知报;2010年
第九十五中学 陆希翠;[N];天津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观松;[D];武汉大学;2004年
田瑞兰;[D];河北大学;2010年
孟祥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艾兴;[D];西南大学;2007年
朱玉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何大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杨宝山;[D];西北大学;2004年
刘飞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吴文盛;[D];武汉大学;2005年
刘俊宇;[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梅;[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欧琼;[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马春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侯英杰;[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王亚军;[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程艳芳;[D];苏州大学;2005年
马志馨;[D];河南大学;2007年
宋小菡;[D];兰州大学;2008年
陈芳;[D];扬州大学;2008年
胡明;[D];山东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知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