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含义

城市化视角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探讨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城市化视角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探讨城市化视角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探讨(原作者:晏 涵 刘觉民 任国平 黄 怡 刘 丽 胡浩怡)【摘 要】衡阳市正处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支撑。因此,衡阳市的土地供需矛盾异常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衡阳市政府的当务之急。本文从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速衡阳市城市化进程及其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衡阳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进步的标志,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区域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土地的需求压力,特别是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形成了重大的压力。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衡阳来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且更关系到衡阳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如何正确处理好城市化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系,对衡阳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城市化建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改变各类土地的数量关系,实现城市化必然要付出农用地被占用的代价,但在数量上必须要适度。不顾土地资源稀缺状况的“城市化”是不符合衡阳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处理好土地利用与发展城市化二者的关系,既要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护土地,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一、城市化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城市化是一项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当今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它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其城市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化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化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城市化的形成机制是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推动机制。当前,城市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 所谓节约集约用地,是相对于浪费和粗放用地而言的。其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项目都要尽量节省用地,科学合理地用地,不得宽打窄用,浪费土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2]。 二、衡阳市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现状 1、衡阳市的城市化进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市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衡阳市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和城镇数量增长较快。根据衡阳市统计局于200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衡阳市的总人口为713.9万,城镇人口为206.43万,城镇化水平为28.92%,比1990年的15.41%提高了13.51个百分点,但在湖南省的14个市中排第8位,比全省平均水平33.50%低4.58个百分点,在湖南省属于落后的行列。衡阳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的发展仍处于外延发展的状态,城市化质量不高,与湖南省其他地市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道路面积居13位,每万人公交车数居第10位,人均绿地面积居13位,建成区绿地率居11位,建成区绿化率居11位,人均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居13位。交通、住宅、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衡阳市至今仍无大型污水处理厂,大型公共设施诸如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十分缺乏,这与全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各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比市城区的情况更差,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衡阳市城镇等级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衡阳市大城市偏少而小城市偏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衡阳市一个,10万-20万的只有2个,人口在1万以下的小城镇有92个,并且在同类城市中规模明显偏小。由于小城镇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制约了第二、三产业集中区域的形成[3]。 2、衡阳市土地利用现状 衡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可概述为林地和耕地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用结构。2003年,衡阳市的具体用地状况可用图1来表示。 到2005年末,全市土地面积153.0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达到37.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24%;林地水域面积仅占8.55%;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合计占总面积的8.02%,大大超出了全国2.5%的平均水平;衡阳市人均土地面积为0.216公顷,不仅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的0.326公顷[4];人口密度为459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1.5倍;衡阳市土地利用率为86.9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个百分点;人均耕地0.0513公顷,低于全省0.056公顷的水平,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公顷的警戒线,形势十分逼人。具体情况如图2 三、衡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土地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土地的质量上。衡阳市城市化的进程对其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人口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衡阳市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衡阳市不断扩大市区面积,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市区基础建设项目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同时,国家和湖南省的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先后在市区投入开工,这些项目的投入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基础,由于建设用地的数量有限,就不得不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仅2006年,衡阳市上报建设用地面积2.2万亩,其中农用地转用面积为4785亩。目前,衡阳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上升阶段,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迫切地需要大量的土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衡阳市近几年的用地总量相当于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用地量。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有限已经成为衡阳经济增长的瓶颈性制约。 与此同时,随着衡阳开发项目的增多和开发区的新建,工业、居住、交通、水利工程等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将大量增长,这将大量占用农用地,对农用地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耕地保护产生巨大的压力,这一结果最终将导致大量农用地不可避免地转换成为非农用地。另一方面,由于衡阳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人口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呈增长趋势,致使人均用地进一步减少,人地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2、大量土地受到破坏,土地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质量下降 在城市化进程中,衡阳市的工业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衡阳的小城镇较多,很多企业又大都分布在市区和小城镇,加之企业的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落后,分散程度较高,普遍缺乏防污、治污的措施,致使污染物大部分未经处理就排入环境中,污染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诸多污染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据相关数据统计,衡阳市工矿每年废水排放量达114亿吨,废气排放量达331亿立方米,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23219万吨。(原作者:晏 涵 刘觉民 任国平 黄 怡 刘 丽 胡浩怡)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盲目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减少有机肥的使用量,致使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基础差,对土地投入太少,粗放经营土地,导致土地的质量不断下降。另外,由于农民对农业生产持续投入的忽视,导致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大大降低,使农民的农业增产越来越依赖于化肥和农药在数量上的投入,由于大量的不合理的化学物质的投入,造成土壤板结,矿物质成分大量缺失,土壤中矿物质比例严重失调。目前,衡阳大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效益衰减、无力抗拒旱涝等自然灾害,耕地质量下降,土地退化严重[5]。 3、土地过度开发、粗放型利用,城镇盲目追求外延扩张,农村普遍存在“空心村” 随着衡阳城镇外延的迅速扩张,市中心土地的主要特征可表述为“两高”,即“高建筑密度”、“高容积率”。商业的繁荣使市中心的人流、车流拥挤,与此相对应,城郊由于经济和交通的原因,很多项目都未能落实,出现了“三低”,即:“低投入”、“低产出”、“低回报”,致使大量的土地“圈而不用”与“长年闲置”,造成了土地的浪费。 同时,由于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新区开发等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衡阳市民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强。由于人们的盲目行为,水土流失严重。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为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损失也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大。此外,在市场运行机制和利益诱导引导下,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很多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空心村”现象的存在,破坏了农村的景观布局,还使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造成了有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加速衡阳市城市化进程及其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决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两规”协调 根据衡阳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衡阳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规划的编制必须要以衡阳的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为依据,结合衡阳城市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城乡发展规划。以规划为总纲,规范各种土地利用行为。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落实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通过规划,合理安排辖区内生活用地、生产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力求做到: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生产建设项目向工业小区集中,工业项目原则上进园区。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力求在规划的期限、规模、区域范围、发展方向、功能指标等方面取得一致。要严格执行规划,发挥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作用。 解决好新时期衡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与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之间的矛盾,平衡协调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规划的关系,统筹安排好城市建设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和农用地,特别是要调节好衡阳市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关系,保障衡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衡阳市各级政府尤其是土地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实施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严厉禁止各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行为,保证按规划来使用土地。在做好规划的同时,要深入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思想观念和公众参与意识 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通过新闻、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宣传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意义,让衡阳市民都深刻地认识到土地问题直接影响到衡阳的经济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树立全体市民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土地的观念,营造浓厚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氛围。 衡阳市委市政府要建立健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章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对于盲目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行为,特别是直接和间接污染或破坏土地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制裁。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完善土地巡查网络,加强土地动态巡查,把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实行专款专用。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培训,使农民掌握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属性,从而更好地利用土地为其提高经济效益;一部分资金用于技术和设备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从而更快更好地使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保证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的前提下,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把衡阳已投入使用的土地,包括非生产用地、间接生产地和辅助建筑用地的面积压缩到最低限度,重点保证直接的生产用地和建筑用地,对于占用的农用地用同样面积的新开垦的土地来补偿,从而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以弥补建设用地所占用的土地,实行“占一补一”,占补动态平衡[6]。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报请市政府下发《县市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把耕地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由于历史原因,衡阳市城镇建设平面布局不够合理,空间利用不充分,不同层次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差大。尤其是这几年,衡阳市的建设现状和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态势极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面积过大、布局散乱、利用率低下等等,因此,衡阳市农村居民点有很大的集约和节约利用的空间。据统计,2005年衡阳市存量土地1000多亩,全市批而未用的土地3100多亩,市城区各类闲置土地达1430亩;改制企业用地目前有300多家国有企业和1000多家集体企业已完成改制157家,还有1000多家需要改制,土地资产数量较大;2002年至2004年各县市区共批回土地12236亩,尚有一部分未使用,同时,还有已报未批的有6588亩。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衡阳市节约集约用地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多种措施腾出更多的土地来满足各类用地的需要。 在衡阳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长期的 融和过程。一方面,需要转变经济发展观,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科学发展观。着力盘活存量土地,继续落实好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依法处置闲置土地、盘活改制企业土地、搞好土地置换、引导向工业园区用地集聚等集约节约用地等八条措施,坚持走建设用地内涵挖潜路子。在对土地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实行用途管制,保证农用地的数量和合理利用,发挥土地市场杠杆作用,强化集约用地,尽可能地减少土地在数量上的利用,建立和完善集约用地机制,推进土地的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与城市化的关系,做到以城市化来保证节约和集约用地,用节约和集约用地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オ 参考文献: [1]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田 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化工园区持续发展.化工技术经济.. [3] 湖南统计年鉴2004. [4] 衡阳市农业气象站.衡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气候环境.2005. [5] 王 鹏,张兆干,田亚平,黄贤金.湘南红壤丘陵区农户经济行为对土地退化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 [6]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オ 作者简介: 晏涵.男.湖南怀化人.1982年生.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当前位置:&&&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
&&&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在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2b21′之间。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92.68亿元,比2007年增长13.3%,第一产业增加值161.7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46&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249.51亿元,增长1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9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环境保护支出0.85亿元,增长48.8%。在环境保护中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9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12.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7年分别减少0.16%和0.59%以上;湘江段饮用水源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出入境水质达到或优于功能区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
&&& 随着永州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土地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土地闲置、土地浪费、耕地锐减、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忽视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资产流失、土地违规、土地违法等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永州市的土地利用和环境质量。为此,永州市人民政府对土地环境保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土地利用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进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促进永州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1.1重用地、轻养地,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 由于永州市受到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农民长期超量使用化肥、农药(2005年统计年鉴中农民施用化肥659706吨和农药8081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对土壤的掠夺式使用方式,重用地,忽视在使用过程中对土壤的培肥提质,导致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不高,中低产田多、天水田多。
&&& 1.2水资源呈水质性紧缺,水体污染严重
&&& 虽然永州市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其季节分布不均匀,枯水期缺水现象比较严重。每年工业和生活的污水加剧了水资源水质性紧缺的程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2.63%,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排放达标率仅为30%,且由于一些居民无规则的建栏造厕,各相干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数水源不能饮用,一些农村群众生活用水多以饮水方式和抽取地下水的方式。
&&& 1.3城市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车辆倍增,使其锅炉烟尘和机动车辆尾气超标排放严重。从环境统计上看,工业粉尘、建筑扬尘等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障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58%,距目标值有较大差距。万元产值企业的&排放量仍有14.4kg,万元产值企业的排放量仍有13.0千克。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为7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3%,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412平方千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5.11%,这些环境质量指标有待进一步改善。
&&& 1.4用地单一,形成产业规模的农业用地比例少
&&& 农产品结构单一,粮食生产中89%是稻谷,畜牧业中91%是牲猪,水果中85%是柑桔。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11%的林副渔三产业和3%的水面分别只取得8%和0.1%的农业总产值,而且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水平不高,耕地规模化利用比例过低,生产效益差,农业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差。由于农业发展模式单一,导致了用地模式的单一。
&&& 1.5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 由于建设的占用、低坡园林地开发为耕地,导致森林覆盖率持续减少。年,森林覆盖率从51.06%下降到49.91%,森林覆盖率的减少成为了永州市山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由于永州市一些县(区)山地多,降雨多,每年雨季由于暴雨和强降水导致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1.6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低,环境质量差
&&& 2005年永州市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9138.99公顷,人均面积为139.81&平方米,虽然其符合《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规定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小于150&m2”的指标,但是其农村房屋以平房居多,庭院较大,从而造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低下。
&&& 虽然在农村中有较为纯净的空气,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多数居民点的环境状况堪忧。目前,居民点生活生产设施简陋,生存环境差。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缺乏;居民住房大多都是当地农民自行修建的,设施简陋,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牲畜棚紧邻住房,排水、排污等处理简单,居住环境差。许多村庄至今尚未消灭露天粪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
&&& 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战略理念
&&& 2.1可持续发展理念
&&&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全局、系统、综合、长远的高度上,把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层次发展过程的关系,区域、国家与全球的关系,以及近期、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作为着眼点。从整体、持久角度,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分配问题,使整个人地系统处于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状态之中,达到整体协调、共生协调、发展协调,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现实。
&&& 2.2生态安全理念
&&&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使生态系统保持正常的功能与结构。从永州市的水平来讲,生态安全指包括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等在内的系统化的安全体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及战略性的特征。“生态安全”的显性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的状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异常时,表明该系统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即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因此,生态安全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 2.3土地优化配置理念
&&& 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和土地系统原理,依靠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向,在空间尺度上,多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和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一旦被人类利用就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相互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的基本属性在于它的经济可利用性和用途的可调控性,这是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前提和基础。土地利用优化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适宜性及其结构的差异,对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以寻求土地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合理结构与布局,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
&&& 2.4“和谐永州”理念
&&&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强调自上而下的指标刚性控制,对于人地矛盾突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永州而言,亦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随着“和谐永州”建设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应由以保护耕地为重点的资源利用规划向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多目标综合规划转变,由强制性指标层层控制的刚性规划向指导性指标为主的多方案弹性规划转变。同时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配置机制,用地指标分配要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挂钩。
&&& 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目标
&&& 3.1总体目标
&&&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为根本目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按照土地资源的适宜特性和承载能力,选择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强度,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同时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对土壤、水域和大气的污染;在大力进行绿化的同时,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优化永州的创业和居住环境,以生态市(县)的目标要求打造绿色永州。
&&& 3.2具体目标
&&& 以“生态永州”及“和谐永州”为目的,加强对全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快速的检测与管理,实现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 (1)环境质量指标
&&& 水环境: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5%以上;大气环境:市城区和各县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00天/年,酸雨的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降低;声环境:零陵区、冷水滩区和9个县城区90%区域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标,城市和县城80%的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dB;生态环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辐射环境:废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密封放射源受控率、放射性废源收贮率达到100%,核技术应用领域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达95%,无三级以上放射源安全事故,辐射安全工作许可证核发率达95%,放射性同位素转移登记备案率达100%,电离辐射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电磁辐射率项目或伴有电磁辐射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90%,退役铀矿山及核设施的环境监管理达100%。
&&& (2)污染控制指标
&&&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重点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率达到90%,重点污染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0%,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0%,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机动车尾气达标率90%。
&&& (3)循环经济指标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单位GDP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小于8.5千克/万元,单位GDP二氧化硫小于9.5千克/万元,最终废气物减少量15万吨/年。
&&& (4)环保管理能力建设指标
&&& 市级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60%县级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建成市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新增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新增环境保护科学基础建设和环保课题研究。
&&& 4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 4.1加强土地生态环境整治
&&& 通过建设生态公益林,实现林分稳定的生态系统;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农业生产发展体系,确保全市土壤和水源无污染并达到国际标准,农作物以生物、物理技术综合防治为主,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护,全部实现林网化,建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植树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修筑沟渠等生物和工程措施为主要手段,治理市内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加快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同时,逐步引导工业向城区集聚,加强污染综合治理。通过合理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等,提高土地肥力,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改善水质状况,扭转因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预测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快速的监测与管理,促进城乡及市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使永州生态屏障向多层次、高质量、体系化方向发展。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实现永州大地山川秀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4.2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不作重大变化情况下,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从永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问题可以看出,应该根据生态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制定永州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调整各项用地的数量比例和空间结构,促进土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制定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价值原则。即将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导价值观,遵循代内、代际以及物种之间的公平;(2)整体功能原则。把永州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统筹兼顾,使土地利用既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又适应永州市经济发展的需求。(3)因地制宜原则。由于永州市各地土地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基础状况特点进行相对功能分区和土地用途管制,以提高土地利用的个体效益。
&&& 4.3加强土地利用的生态质量监控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维系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大前提。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永州市也面临着生态安全的问题,因此,从保障永州市的生态安全角度出发,关键在于确保各种重要自然要素的生态功能,建设包括大气、农业生态环境、森林资源、水土保持、污染预警等内容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工程。优先实施永州市森林资源监测、基本农田环境监测、水土流失监测、主要河流环境监测,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的原则,对重点地区的重点生态问题实行更加严格的监控、防范措施,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以保护。对生态敏感区加以重点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应该实施强制性保护,防止重要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重大破坏。
&&& 4.4提高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
&&& 根据目前永州市土地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确保土地合理集约利用;(2)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科学的土地定级评估体系,以合理的价格调控土地的生态利用。土地的分等定级与估价,是通过对影响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划分出土地等级,评定土地价格。它是加强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建立统一、完整的城乡土地地价体系;(3)建立与农用地相配套的优惠政策与补偿机制,让农地保护的利它行为在经济上得以体现;(4)运用RS、GIS、GPS等先进技术,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实行土地利用的动态管理;(5)加强土地管理的立法和执法,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而作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制定土地管理相关政策措施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避免重新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树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土地管理思想,既要重视经济规律,又要尊重生态规律,以追求土地利用的生态和经济双重目标的优化。
&&& 4.5培育和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 人的行为对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好坏起着支配作用,土地利用中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普通大众缺乏生态意识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普及生态意识着手,提高市民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认识,使其更好的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各种教育及宣传渠道向城乡居民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经济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循生态规律,促使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合的生态文化转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全民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养成自觉的生态保护行为。
&&发表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承办: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集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