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半城市化率的书籍

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88.50 [7.5折][定价:¥118.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2014 拉美研究丛书?住房政策:拉丁美洲城市化的教训
查找同类商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拉丁美洲研究的科研机构,成立于1961年。长期以来,该所科研人员完成了大量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的决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2006年开始,他们计划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一套《拉美研究丛书》,以满足我国外交部门、企业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媒体以及公众对拉美知识的需求。作者深愿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会增进我国各界对拉美的了解,也将对促进我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友谊及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郑秉文,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拉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社保中心、四川大学公管学院、西南财大等十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发表著述和译著十几种,文章400多篇,合计700多万字。
导论拉丁美洲:城市化与贫民窟上篇第一章
拉美的非正规住房的正规化政策演变第一节
工业化、社会边缘群体与社会住房第二节
社会住房与政府角色第三节
社会住房与住房需求补贴第四节
从住房建设到社区建设:注重房屋质量和可持续性第二章
拉美的住房福利政策第一节
住房与福利:拉美的情况第二节
住房政策:大都市和中心城市的良好国际经验第三节
拉美国家的经验第四节
住房政策的地方分权是良好实际效果的核心第三章
拉美的公共住房政策第一节
拉美地区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第二节
拉美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家庭住房概况第三节
以土地供给和住房补贴为基础的公共住房政策第四节
拉美地区公共住房政策简评第四章
拉美的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第一节
拉美地区城市住房短缺概述第二节
低收入者住房融资面临的挑战及政策措施第三节
拉美国家低收入住房融资政策实践第四节
初步结论与重要启示中篇第五章
拉美的经济增长与住房政策第一节
拉美的城市化和住房条件第二节
政府对住房领域的干预第三节
采取灵活的住房政策的原因第四节
结论第六章
拉美的城市化与住房规划第一节
拉美地区的城市化第二节
拉美地区的城市规划第三节
拉美城市规划的当下挑战第四节
拉美城市的新议程第五节
结论第七章
拉美的城市化与住房体系第一节
拉美的城市化第二节
住房体系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第三节
拉美城市住房政策演变和住房体系第四节
拉美城市住房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第五节
拉美城市住房体系与城市贫困第六节
结论第八章
拉美的自建房与贫民窟第一节
前言第二节
早期传统和20世纪40年代的“受扶持的自建房”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自建房的扩张与快速城市化……下篇后记
  第二节社会住房与政府角色  自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从自由主义国家(“无干涉主义”或“最低限度干涉”)到“服务型政府”或“福利国家”的彻底转变。自由主义国家模式的前提是个体能够理性追逐其基本利益,或者称为自然权利,即生命、自由与财富。  福利国家是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民主改良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保守派政治经济知识精英等。工会联合所有这些政治社会力量要求改革,内容涉及强制保险、劳动保障、最低工资、医疗与教育福利、政府住房补贴等方面。①同时还有一系列制度变迁也影响着这个进程,主要体现在大众民主的兴起上:从民众获得投票权发展到普选权。“二战”后福利国家实现了民主巩固。②  马歇尔计划带来现代化进程,同时需要新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管理模式。大多数国家认为战前基于自由主义所宣扬的放松经济管制的组织模式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此后,政府开始通过提供更多服务与福利实施干预主义,并且动用了一系列机制和资源加强对经济安全和稳定的控制。这种国家干预模式,有利于国家克服以往时期的紧张局面。霍布斯邦将年西欧发达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期称为“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实现“阶级妥协”或“社会契约”,政府、大资本家与工会之间共同协商,制定社会和经济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福利国家。  反观拉美各国,政府并不注重规范市场,大部分民众无法参与市场活动,导致福利不得不依靠家庭和社会救助体系。由是观之,拉美各国的福利制度都存在一种非正规因素。  我们回顾一下梅萨?拉戈(Mesa Lago)、的分析,①他认为拉美社会服务体系的扩大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紧密相连。他将拉美的社会福利制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分层化的普享型”(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这或许是最为保守的模式。②这些国家社会福利体系发展起步较早,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了大多数人口。其特征为高度非商业化,对社会保障及其准人条件有明确的阶层划分。第二种是“二元保障体系”(巴西和墨西哥),它比第一种制度更加强调分层化,社会保障的地域差别明显。这导致广泛的阶层缺乏保护,而低水平的民主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二元体系。第三种是“排斥型保障体系”(多米尼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是一种只为精英阶层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仅有约20%的人口享受社保),教育也具有二元性,这是因为精英阶层掌握国家机器,赚取国家大部分经济收入,阻止集体资产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智利至少有28处机构负责住房、城市化进程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机构分别隶属于8个不同部委。为解决这一问题,智利成立了住房与城市化部,由住房协会、住房服务协会及国有企业――城市发展协会合并而成,其主要职能之一便是制订城市修复与发展计划,美化和翻新旧城区。  智利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了长期的努力,第一项工作就是设立工人住旁委员会,其任务是推动卫生、廉价的住宅建设,用以租赁或销售。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工人住宅的卫生状况,确定面向无房群体的新房标准,推动创办建筑企业。工人住房委员会在改善住房卫生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它的职能是整治达不到最低卫生要求的住宅,或拆除不宜居住的房屋。③由于1838号法令的免税年可,年,私人建造住房3243套,共计8734间,修葺房屋614套。  ……
  后记  2009年以来,拉美所设立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专题报告”系列研究成果,每年出版一本,提交给一年一度的拉美形势国际论坛。拉美形势国际论坛成立于2005年,每年上半年召开,至今已有10年,共召开了10次。由于逐渐产生了品牌效应和国际声誉,2009年OECD加入进来,其主要贡献是将著名的年度《拉美经济展望》(LEO)中文版放在这个论坛上予以发布(后来,2011年CAF―拉丁美洲开发开发银行也加盟联合召开,除提供资助外,还向论坛提供其中文版的年度发展报告)。鉴于此,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便决定设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专题报告”,每年根据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在论坛上与OECD和CAF一拉丁美洲开发银行的年度报告同时发布。于是,拉美所每年集体发布的研究成果就从原来的一个出版物(黄皮书)变成了两个:黄皮书仍然侧重拉美地区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年度形势分析,专题报告则选择某个领域深入分析。至今,专题报告已经发布六本:  ――2009年专题报告《社会凝聚:拉丁美洲的启示》(郑秉文主编)  ――2010年专题报告《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与选择》(吴国平主编)  一一2011年专题报告《拉丁美洲城市化:经验与教训》(郑秉文主编)  ――2012年专题报告《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郑秉文主编)  ――2013年专题报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巴西的经验教训》(郑秉文等主编)①  ――2014年专题报告《住房政策:拉丁美洲城市化的教训》(郑秉文主编)  这里呈现给读者的《住房政策:拉丁美洲城市化的教训》,既是2014年的专题报告,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创新工程子项目“拉美社会治理和中等收入陷阱”(该项目是由2011年和2012年的“拉美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挑战”与“拉美中等收入陷阱研究”两个子项目合并而成)2014年度的最终成果。  自2012年实施创新工程以来,拉美所就将专题报告纳入到创新工程子项目当中,在这个框架下,目前已出版了3项研究成果。《住房政策:拉丁美洲城市化的教训》这个选题酝酿已久,早就纳入安排之中。2013年5月在北京与CAF一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召开拉美形势国际论坛时就协商基本确定下来。①后来,经与联合国拉美经委会(ECLAC)多次协商,他们决定作为联合研究方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个多边合作研究项目。其实,作为国际研究项目,此前2013年专题报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巴西的经验教训》就是与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共同完成的,并成功地在中国和巴西两地分别召开中文和葡文两个版本的图书发布式暨国际研讨会。2014年的《住房政策:拉丁美洲城市化的教训》在合作方式上,也打算把第一次的巴西合作方式“复制”到智利去(智利是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所在地),甚至有所创新。但是,这最终要取决于外事经费的确定与筹集问题。  《住房政策:拉丁美洲城市化的教训》项目确定之后,拉美所就着手准备写作思路和确定课题组织方式,开始邀请境外专家学者。日课题组召开了启动会议,所内作者全部参加。作为第一次会议,此次开会的主要内容是明确任务、理解意义、确定分工、提出学术规范等。~5日在京郊召开第二次课题组全体作者研讨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经济学终身教授刘学东先生不远万里参加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要任务是作者逐一展示课件,汇报写作进度,介绍主要观点和内容,主编逐一点评,调整写作思路。日,课题组召开了第三次汇报会,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主要是邀请每个作者再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主要学术观点,汇报写作进度和写作心得,所里对课题进度和质量进行摸底。  ……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中国城市研究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城市研究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2004年11月,该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中心科研人员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编撰出版了“中国城市研究从书”,并主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宁越敏 ISBN8出版时间&开&&&&本¥36.00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具有高度文明的聚居形式,它在人类活动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因生产力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的水平,农村一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形式,直至进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始开始加速。20世纪后半叶起,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促使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部《世界城市化展望》(2005年版)的预测,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达到50%,人类从此将进入城市时代。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城市发展史。l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融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面貌日新月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2006年,中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4%。预计2010年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将超过50%,进入到以城市为主导的社会。但是,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使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也显得更为迫切。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城市化是经济、社会、政治、历史、自然、技术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独立解释城市这一复杂的系统。只有从整体和系统的高度突破学科边界、整合城市研究的各个学科、集中多学科的合力共同研究城市,才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整合校内地理、经济、社会、历史、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城市研究力量,于2003年成立跨学科的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前言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的观察与思考
城乡人口差别和城市化的差别效应
我国城市外来流动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探索
Labor Mobility,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Urbaniz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方式与劳动力收入——进城农民收入分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Hukou Identity and Migration in Guangdon9
从国外民事登记制度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上海市不同户籍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
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构成差异及其解释——以上海市卢湾区为例
人口流动家庭化及其相关问题思考
城市流动人口分布变动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北京市老年流动人口的适应性分析
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差异
春运难题的建构与消解
融人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中的农民工教育需求及其供给问题调查报告
流动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南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田野调查
上海市中下层新疆移民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The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Paris:an Empirical Survey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Belleville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化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