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有没发表过的,和大学生就业在线相关的日语论文吗急用!!!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论十二五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的论文,要原稿,急用,想要分可以加,谢谢了 !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论十二五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的论文,要原稿,急用,想要分可以加,谢谢了 !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或许打200块钱给我
我可以帮你写 可以先付一半 如果你满意再把另外一半打过来
[摘要]“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领域存在劳动力供求矛盾吸纳注、城镇再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等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程度提升、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国有企业改革等因素阻碍了就业水平的提高。根据不同方法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率将低于“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水平。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应该比过去更加重视就业问题,采取更多更有效的促进措施。  (中经评论·北京)“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劳动力就业问题。为此,分析和探讨我国劳动力就业的现状、预测未来几年就业形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政策措施与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一、“十一五”时期就业情况、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就业情况和特点    1、就业规模一直保持在7亿人之上。2006年-2009年,我国就业人员总数分别为7.64亿人、7.699亿人、7.748亿人和7.7955亿人,年均增幅为0.65%。与“九五”、“十五”时期相比,虽然就业规模都在7亿人之上(我国就业人数于“九五”时期的1998年开始超过7亿人),并且每年都在增加,但增加速度放缓。1996年~2005年,我国就业人员年度增长速度几乎都在1%之上,2006年以来的增加速度都在1%以下。  2、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2006年-2008年,我国的就业率(指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分别为97.6%、97.9%和97.8%。结合“九五”、“十五”时期的情况,虽然这一比重大致稳定,但还是呈轻微下降的趋势,由1996年的98.8%降到2001年的98.1%、2006年的97.6%和2008年的97.8%。  3、城镇登记失业率略高于4%。2006年-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1%、4%、4.2%和4.3%,4年平均4.2%,有微小幅度上升趋势。与“九五”、“十五”时期相比,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明显。“九五”时期的均值为3.1%,“十五”时期为4.1%。  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1/3。2006年~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2.2%、32.4%、33.2%和34.1%。联系“九五”、“十五”时期的情况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员的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在“九五”时期稳中略降,“十五”时期稳中略升,“十一五”时期有所上升。第一产业中的就业人员1996年占到全部就业人员的50.5%,2001年的比重基本没变,为50%,2006年明显下降到42.6%,2009年又降到38.1%。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就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三和第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二)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供求矛盾显著。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料,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供求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较大。  2、城镇再就业压力大。2006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2007年为830万人,2008年为886万人,2009年为921万人。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资源枯竭城市等困难地区、困难行业,且多数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困难群体,普遍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比较困难;同时,在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业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新的失业。  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63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三)影响就业水平提高的障碍    1、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减缓。我国农业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以较快的速度把剩余劳动力推向农业之外的领域。由于乡镇企业自身因素、资金匮乏和大的经济环境因素等,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就业人口呈显著萎缩态势。  2、国有企业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十一五”期间,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工作加速推进。国有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降成本,裁减员工。  3、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困难,自主创业不够充分。一段时期以来,国家投资偏重于国有企业,私人及民营小企业融资难,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一定限制,影响其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4、传统价值观、职业观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年青人固守“上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找轻松工作、进白领高薪阶层”的职业观,导致一些求职者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一味地追求潜意识里的理想职业,即环境好、待遇高、工作轻松的职业,结果导致观念性失业。  5、教育结构、教学方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新开办的职业技术院校(班),专业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师资力量尤其是实训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既是授课教师又是工程师(技师)的复合性教师人才稀缺,实训课时欠缺、设施落后,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难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导致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另外,由于我国现行招生制度实行从高分到低分分批次录取的办法,从招生源头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大学的知识教育仍占有较大的比重,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大学的系统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方面相对缺乏。  6、对大学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产生了一些就业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些大城市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但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从而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  7、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技能和经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出现结构性失业。    二、“十二五”时期就业水平预测    1978年-2008年,我国就业率从98.7%到97.8%,中间时有起伏,总的趋势呈缓慢下降。近年出现小幅回升势头,从2005年的97.4%升到97.8%。在“十二五”时期这种回升势头能否保持下去?根据对我国就业水平决定和影响因素的判断,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测算“十二五”时期各年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率。    (一)根据就业增长率趋势    1978年-2009年,我国就业人数从4.0152亿人增加到7.7995亿人,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渐缩小。根据最近10年,即2000年-2009年就业增长率趋势外推,2011年-2015年就业规模分别为7.8855亿人、7.9250亿人、7.9567亿人、7.9885亿人和8.0124亿人。    (二)根据就业弹性系数    从1978年-2009年,经济增长率对就业增长率的贡献系数,即就业弹性系数,除1990年外,呈逐渐变小的态势。1979年为0.29,2009年为0.08。根据最近10年,即2000年-2009年的就业弹性系数趋势外推,2011年-2015年就业规模将体现为如下所述:  1、假定每年经济增长率为9%。则前4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06,最后一年为0.05;就业增长率分别为0.54和0.45;五年就业规模分别为7.8887亿人、7.9313亿人、7.9741亿人、8.0172亿人和8.0532亿人。  2、假定每年经济增长率为8%。则前4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06,最后一年为0.05;就业增长率分别为0.48和0.40;五年就业规模分别为7.884亿人、7.9218亿人、7.9598亿人、7.998亿人和8.03亿人。  3、假定每年经济增长率为7%。则前4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06,最后一年为0.05;就业增长率分别为0.42和0.35;五年就业规模分别为7.8793亿人、7.9123亿人、7.9456亿人、7.9789亿人和8.0069亿人。    (三)根据劳动生产率    1978年-2009年,随着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每位就业人员所创造的gdp额(2005年价格)从1978年的0.3805万元逐渐提高到2009年的3.6353万元。根据最近10年,即2000年-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趋势外推,2011年-2015年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人均3.9744万元,4.2060万元,4.4376万元,4.6692万元和4.9008万元。相应地,就业规模将如下所述:  1、假定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十二五”时期每年经济增长率为9%,则就业规模分别为8.5536亿人、8.8101亿人、9.1018亿人、9.4289亿人和9.7918亿人。  2、假定“十二五”时期每年经济增长率为8%。则就业规模分别为8.4752亿人、8.6492亿人、8.8536亿人、9.0876亿人和9.3508亿人。  3、假定“十二五”时期每年经济增长率为7%。则就业规模分别为8.3967亿人、8.4897亿人、8.6099亿人、8.7557亿人和8.9258亿人。    (四)根据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例如2009年,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人均1.0117万元、6.1194万元和4.5403万元。从1978年~2009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人均0.1521万元逐渐提高到1.0117万元,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从人均1.0533万元逐渐提高到6.1194万元,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从人均0.7479万元逐渐提高到4.5403万元。  在经济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减少,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增多,就业人数就会减少。1978年-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8.2%逐步下降到10.6%,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比重从23.9%上升到42.6%,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的比重略有起伏,时升上降,但基本稳定在41.3%-48.2%之间。  根据最近10年,即2000年-2009年的各产业的比重和劳动生产率趋势外推,2011年-2015年就业规模将如下所述:  1、假定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十二五”时期每年经济增长率为9%,则就业规模分别为7.679亿人、7.8415亿人、8.0265亿人,8.2346亿人和8.4649亿人。  2、假定“十二五”时期每年经济增长率为8%。则就业规模分别为7.6085亿人、7.6983亿人、7.8076亿人、7.9366亿人和8.0837亿人。  3、假定“十二五”时期每年经济增长率为7%。则就业规模分别为7.5381亿人、7.5564亿人、7.5927亿人、7.6467亿人和7.7163亿人。    (五)根据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化预测    1978年-2009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规模从4.0682亿人逐渐增加到7.9243亿人,且趋势明显。根据最近10年,即2000年-2009年的经济活动人口变化趋势外推,2011年-2015年经济活动人口,即应就业人口规模分别为8.1712亿人、8.2427亿人、8.3142亿人,8.3857亿人和8.4572亿人。以上用不同方法预测了“十二五”时期的就业人数,并预测了应就业人数。将这几种预测结果汇总在一起,就可以测算出就业率,即就业人数占应就业人口的比重。    (六)“十二五”时期就业率情况    1、按就业增长率测算就业规模。未来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6.5%、96.1%、95.7%、95.3%和94.7%。  2、按就业弹性系数测算就业规模。未来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在经济增长率为9%的条件下)96.5%、96.2%、95.9%、95.6%和95.2%;(在经济增长率为8%的条件下)96.5%、96.1%、95.7%、95.4%和94.9%;(在经济增长率为7%的条件下)96.4%、96.0%、95.6%、95.1%和94.7%。  3、按按劳动生产率测算就业规模。未来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在经济增长率为9%的条件下)94.8%、93.2%、91.7%、90.2%和88.7%;(在经济增长率为8%的条件下)93.9%、91.5%、89.2%、86.9%和84.7%;(在经济增长率为7%的条件下)93.1%、89.8%、86.7%、83.7%和80.9%。  4.、按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生产率测算就业规模。未来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在经济增长率为9%的条件下)94.0%、95.1%、96.5%、98.2%和100.1%;(在经济增长率为8%的条件下)93.1%、93.4%、93.9%、94.6%和95.6%;(在经济增长率为7%的条件下)92.3%、91.7%、91.3%、91.2%和91.2%。  由此可见,2011年,不同方法预测出的就业率在92.3%-96.5%之间,2012年在89.8%-96.5%之间,2013年在86.7%-96.4%之间,2014后在83.7%-98.2%之间,2015年在80.9%-100.1%之间。除极个别外,普遍低于“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水平。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应该比过去更加重视就业问题,采取更多更有效的促进措施。    三、“十二五”时期增加就业的措施建议    (一)把就业工作列入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把城镇新增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失业人员就业、城市低保人员就业及减少长期失业人员,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在落实有关就业创业法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    (二)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    大力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原劳动保障部《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并指定机构和人员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分析。    (三)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园区经济。延长产业链和加工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大力发展农村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各类经纪人队伍,立足农业内部消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促进县(区)域经济和镇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化对人口和劳动力的集聚效应。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培育劳务基地,加强县(区)间劳务协作,进一步拓宽劳务输转的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劳动力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在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注重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型服务业,为劳动力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贯彻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  扩大劳务国际输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制定国家计划,发布国际市场用工信息、扶植正规的中介机构,加强人员培训。    (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步伐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各地互联互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做好适合劳动力就业岗位需求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工作,建立比较准确的全国性就业指数体系,指导待就业人员确定找工作的地域和行业,改变农民外出打工缺乏有效信息指导,主要依靠同乡、朋友的介绍带领,容易形成民工潮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失业登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录用备案、政策咨询、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各地要取消歧视性就业政策,彻底开放劳动力市场。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的建设,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就业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主动贴近待就业者,针对大龄、先征地后失业的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训、送服务、送援助、送岗位的活动。建立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与创业项目数据库等信息平台,为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各行业、各工种工资指导线。建立劳动保障、财政、发展改革、工商、税务、银行、企业管理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及时了解、分析和解决就业服务对象在税收减免、工商执照领取、小额货款、行政规费减免、创业项目方面的问题。    (六)援助就业困难人员    对大龄、身有残疾、享受低保、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给予重点就业援助。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    (七)进一步做好劳动者和服务者的培训    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农林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履行劳动力就业培训的职能。在大众宣传媒体或社区乡镇开辟职业指导专题宣传栏。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施设、引进人才,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结业就业率。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就业培训规划,贴近市场开设课程,改善劳动者就业观念。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整合社会培训资源,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有选择地确定一批就业培训基地。建立健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的激励机制。开展先进培训机构、先进教师、优秀学员的表彰奖励活动。  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组织通用工种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各类企业或培训机构学员参加,对参加技能竞赛的优胜者发给荣誉证书和奖金或破格申报技师、高级工等职业技术等级资格。    (八)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落实完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对弱势就业群体实施小额信贷,促进其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贷款利率可以适当优惠。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通过树立典型,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原创论文,仅供参考】
你们也要写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行情危险!散户应该尽快离场? 哪些股票值得满仓买入? 某些股很可能还要涨50%! 机构资金目前已发生大变化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职场就业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在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