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西方管理思想中的官僚主义思想严重的主要思想?

格式:pdf&&&
贡献者:Paul21
上传时间: 03:50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482KB
所需积分:& 20
(C) MBA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评述公共选择学派关于反政府干预与反官僚主义理论及现实意义。
评述公共选择学派关于反政府干预与反官僚主义理论及现实意义。
08-12-18 &匿名提问 发布
反政府干预与反官僚主义的理论
(1)政府和政府官员行为的非理想化。在很多人看来,在西方民主政体下,经过选举产生的政府及其官员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因而由他们所组成的政府也理所当然地会按公共利益的原则与要求去行动。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这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化的认识,它与现实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在参与公共选择中与普通人一样具有自私的动机,因而由他们所组成的政府也同样常常会不顾公共利益去追求其官僚集团自身的私利。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的区别不在于在行为动机上有何不同;而在于他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所受到的制度约束不同,在政府部门中要比在私人企业中所受的约束少得多。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政府部门中的人们最有可能恣意地去追求最大的个人私利,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共利益。
(2)政府和政府官员行为的非理想化及其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鉴于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的非理想化,布坎南等人将政府的行为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联系了起来,认为这种干预的结果必然使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市场机制下的效率,并会产生官僚主义,因为政府官员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断地扩大其所在机构的规模,提高或增加其层次,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其个人的待遇;政府官员的头脑中已没有了成本一利润和投入一产出的概念,再加之所受约束比私人企业中所受约束小得多,因而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其自由度就大得多,这些条件使得政府在许多活动中不计成本,并形成其为社会的服务费用超出社会本应支付限度的现象;又由于政府机构的工作性质多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因而,正如经济市场中的垄断者可以利用其所处的地位谋取超额利润一样,政府官员也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如所掌管的权力),任意地提高服务价格、任意地降低服务的质量,变相地谋取更多的非法的个人私利;为了维持个人的既得利益,在决策中他们也总是愿意避开有风险的敏感问题,采取推托、敷衍的态度,以求明哲保身;政府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爱做表面文章,而往往不重视公众的实际利益,这是因为,政府和官员往往喜欢追求个人的威信和政绩;由于对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工作进行监督的机构和人员,他们也是“经济人”,也会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付出。因而,他们在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时,往往会由于以下两方面的情况而使得这种监督流于形式:一方面,监督者所需要的情报往往是由被监督者(即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因而很容易使真实情况被掩盖起来,从而使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监督常常变得无效;另一方面,由于监督者往往并不一定是被监督者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因而监督者对于鉴别政府工作的质量就会既缺乏经验,又缺乏热情。因此,政府拐弯抹角所做出的、有利于政府官员而不利于公众的决定,往往就会造成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造成政府干预失灵。
参与公共选择的个人对政府行为约束的失灵也是造成政府干预失败和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布坎南等人指出,在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条件下,公共选择机制已无法有效地对政府的不合理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这是因为:参与公共选择的选民也是自私的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他们在参与公共选择时的动机是要选择对个人最有利的政治决策;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公共选择活动中,他又要遵循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原则去权衡这种选择行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选民们实际上并不能去选择最好的决策。因为,在政治市场中,作为正确抉择基础的信息并不能免费得到,反而常常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例如需要搞大量的调查、去有关的咨询机构咨询等等)。在此情况下,选民对那些由政治家或政府官员们所提出的方案对于自己的福利会有何实际影响并不十分清楚,因而无法作出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最优选择,反而常常会被那些追求私利的政治家或政府官员们所诱导和利用。
上述的官僚主义行为,虽然明显地不符合社会利益,但对他们本人来说却合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所以,官僚主义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官僚主义行为通常是给官僚主义者本人带来自身利益的一种最佳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官僚主义也就总是禁而不绝。
根据上述的分析,布坎南等人得出了“政府干预失败”的结论。按他们的说法,政府并非神的造物,并没有纯洁无私和正确无误的天性;国家是一种人类组织,在这里做出决策的人与其他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者;如果说市场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经济机制,那么国家干预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相反,过多的国家干预只会扰乱和破坏经济生活的内在自然秩序,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从而严重危害民主制度的生存。
针对凯恩斯主义“市场失败论”的观点,他们指出:当前困扰西方经济的政府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长期推行的必然结果。这些严重问题表明,与其说是“市场失败”,不如说是“政府失败”;所以,必须大力减少国家干预,尽力发挥市场的功能,政府干预永远只能是第二位的选择;只有在政府缺陷明显小于市场缺陷的时候,才可以选择适当的政府干预;因此,凡有可能,决策均应交由私营部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国即将启动 MPA 项目。 因为 MPA ( Master  of  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 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 Administration 与Public 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 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  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 ”,      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 MBA 中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译为“工商管理”,  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 ?鳎?孟笳庵掷斫庖膊惶??妗K淙晃颐遣豢晒?谧⒅卮室澹??肥敌枰?娑韵质等险嫠妓饕幌拢骸肮?补芾怼庇搿耙话愎芾怼薄ⅰ靶姓?芾恚ü?残姓??薄ⅰ捌笠倒芾怼钡牧?涤肭?鹁烤乖谀睦铮?/P&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2.公共管理研究,特别是新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批判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越来越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与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行政学一反以往过于重视效率的价值观,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目标中加入了“社会公平”,围绕着“分权”、“参与”、“沟通”等民主行政中的若干问题一直展开讨论。同时,他们反对文官中立,认为在不平等竞争中,这种角色本质上是欺负弱势群体的帮凶。⑦政策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于重视官僚制理论,以及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割裂开来等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明确地提出了要对政策制定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即从政策问题构建到政策方案制定,从政策执行到政策评估全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要改善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选择理论以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的机制,因而需要减少政府的管理职能,把一部分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来提供。总之,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公共选择学派都从学科建设方面,有力地批判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为它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定新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各自的弱点与缺点,它们并没有完全获得预想结果。     七十年代美国有许多企业管理学院将研究范围由企业内部管理扩展到外部的社会管理,产生了被人们称之“企业管理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它不同于那种“政策科学型”的公共管理模式,而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实质上并无大的差异,企业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公共部门。人们为了统一这两种模式,因而就诞生了新公共管理学这个学科。⑧尽管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问题仍缺乏完全共识,但象早期那样,用“公共管理”一词简单代替“公共行政”,或者视“新公共管理学”也如“政策科学”那样为“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等看法,不可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二、中外学者对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的理解
  应该说,国外对公共管理学模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把公共管理的实质内涵定义为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对外关系。也有人把公共管理界定为政治管理、资源管理与方案管理。⑨OECD公共管理委员会对“公共管理”的看法是:它更倾向于从效率、有效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关注结果;高度集权的科层结构已为分权式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体制下,不仅关于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的决策更强调后者,而且也为民众和利益集团的反馈限定了范围;它能灵活地获得替代直接管制的可行方案,这些方案可能带来以低成本为基础的更有效的政策结果;它极大地关注由公共部门所直接提供的服务效率,包括在公共部门内部和公共部门之间营建竞争性环境;它强化了公共核心部门的战略能力,以指导政府的变革,并允许政府自动地、有弹性地、以最低成本对外部变化和各种利益需求作出反应。⑩
  我国大陆学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文章还是以介绍国外研究的现状为主。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公共管理的专著有三本,其中之一是我国行政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夏书章先生的新作《现代公共管理概论》(2000年)。其他两本是陈振明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学》(1999年)和张良教授等所著的《公共管理导论》(1997年)。下面我们仅就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等四个方面,从他们的著作中摘录出有关内容供讨论。
      1.公共管理(学)的界定
  只限于指政府工作的狭义公共管理(也是狭义的行政管理),而不限于指政府工作的广义公共管理(也是广义的行政管理),如公共事业和所有其他非政府部门、单位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实企业内部也有行政管理)都不得越过其所管辖的范围和事项。(夏书章)(1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陈振明)(12)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张良)(13)
      2.公共管理主体
  传统的行政学把行政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上。尽管它们是研究的核心主体,但公共管理学不仅明确地将其他国家机关(立法、司法机关等)当作研究对象,而且也把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纳入其研究范围。(陈振明)(14)从公共管理的定义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对政府可作广义理解。它不仅指包括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构的广义政府,而且还涉及执政党的机构。(张良)(15)
      3.公共管理的客体
  公共管理的客体:社会问题、公共项目、公共财产和资源。社会问题是那些只有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项目是最直接的可见对象。公共财产和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物品和产品、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人力资源、公有企业和公司。(张良)(16)
      4.公共管理的职能
  任何一个团体、单位、部门都有大体相同或相似的、关系全局和全过程的工作项目,如决策、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协调、监督、财务等等。(夏书章)(17)公共管理从属于一般的管理过程,更多地是一种政治过程,其公共性与政治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样它要具备决策、计划、沟通、协调等基本环节。(陈振明)(18)公共管理是一个由问题确立、解决方案的提出到决策实施和效果评估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公共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张良)(19)
        三、评述
  几乎所有国内外学者都承认,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是在国外行政改革的实践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诞生的。它的产生为完善政府管理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基础。尽管有人把它称之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或者公共行政学的新范式,但它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学。
  关于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界定,有些学者把它确定为在政府(广义或狭义)内;有些学者则把它从政府组织外推到其他公共组织;还有些学者把它再外推到除政府组织外的其他团体、单位,包括企业在内。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关系全局和全过程的事。这样,狭义的公共管理就是狭义的行政管理,广义的公共管理就是广义的行政管理。
  与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相联系的就是公共管理主体问题。对此国外相当多学者仍然认为政府是唯一主体,而国内学者多数都认为是政府以及相关的公共组织。
  因为公共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所以为了能全面地了解公共管理产生的来龙去脉,十分有必要重温“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早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的社会化,使企业逐步成为社会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一方面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资本家把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那时人们关注的管理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实现目标和任务。这就是说管理,具体到企业管理,它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效率,即利润最大化。这自然需要研究效率问题。泰勒对这问题的阐述可能更加露骨:“在科学管理上,劳资双方在思想要发生大的革命,这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要将注意力转向盈利增加的数量上,使盈利增加到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20)泰勒正是通过他提出的科学管理,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做法上,法约尔在一定程度上比泰勒高明一点。他认为实现管理的高效,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也就是人们通常提到的五大职能;并把企业管理中这些理论又进一步地推广到一般管理上,自然也包括政府管理。这就形成了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时期。
  这种讲效率并以效率为中心,强调整个管理过程都围绕着效率的思想,几乎影响了管理学发展中的全部内容,因而就产生了国内外绝大多数管理学家对管理的定义:管理可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使得人的努力和物资资源能有效地配置,并实现某个目标。(雷恩)(21)每当人们联合起来去实现某一个目标时,他们就创造了一个组织,它有潜力完成任何一个独立所不能完成的工作。组织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有效地获得使用各种资源来达到特定目标。联合并指导使用资源的工作叫管理,是刚刚提到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戴维·R·汉普顿)(22)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把“管理”看成是围绕实现目标的过程,旨在提高效率。为此,人们需要利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手段。这种定义一直在西方管理学思想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于我们国内的绝大多数管理科学著作,差不多对“管理”也都是这样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23)这种从企业管理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在向其他领域外推时,始终都强调以下几点:1.管理的目标是既定的。2.管理是一个过程。3.管理是为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4.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是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等。
  人们自然会想到,公共领域中的管理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显然与企业管理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多在“公共”二字上。公共组织中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不同的。公共目标也考虑“效率”因素,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公平”因素。后者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中不仅不可能提到,就是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也很少考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公共行政学才独树一帜地把社会公平放在显赫的位置上。这个学派的努力虽没有产生预想的结果,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人们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认真思考的。
  企业管理认为,只要在生产过程中把各种资源协调好就能够实现所获取的目标最大化,所以管理的客体主要是资源。而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往往是社会问题,因而管理不会简单地都表现在资源的协调上。社会问题一旦成为公共管理问题,它就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这种从问题出发,以制定与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中心,并需要评价执行效果好坏的思路,正好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难怪有人说公共管理可视为一种政策管理。
  企业管理为了效率,为了有效地配置资源,其实现手段或者叫做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也与这些职能相关。但前面已经提到,公共管理不仅要注意到效率问题,而且要研究公平问题,以及与此联系密切的公共责任、公共权力、公共道德、公共文化等。
  企业管理目标因为非常明确,所以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过程管理。而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效率和公平,这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西方从事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很多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对结果管理进行研究的意义。公共管理由注重过程转向注重结果,这无疑是合理的,但关键是如何实现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的统一,以保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综上所述,由最早从企业管理中提炼出的“管理”内涵,运用到行政管理直至公共管理中,这中间是有质的差别的。它们分别作为“管理”类的分支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因各自研究对象上的差别,又各有其个性的一面。对企业管理来讲,管理主体认为企业目标十分清楚,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而更多地着力于提高效率上,集中要解决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人们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上,这是一种过程管理。对公共管理来说,其目标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除了要掌握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外,还要认真履行公共责任,用好公共权力,提倡公共道德;解决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如何增进公共利益并能公平地分配,所以公共管理既要讲过程管理,又要讲结果管理。也许有人会问,以上所讨论的“公共管理”的内容在“行政管理”中不是被人讨论过码?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管理主体不同。也许还会有人问,专家们不是把管理主体从狭义行政管理外推到广义行政管理领域,包括企业中的行政活动,这中间又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回答也很简单:公共管理的本质集中体现于公共利益上。除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有企业外,多数企业管理的本质是追求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并不等于公共利益,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就在一个“公”字上。我们认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活动中的“行政管理”不属于公共管理范畴,即使它们部分地承担了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责任,即使它们在管理活动中也有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事关全局和全过程的项目需要做,因为对这些项目的研究是属于“一般管理”而不是“公共管理”的事。需要指出,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区分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关键还要看组织活动的宗旨,在根本上是否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一个组织、小团体或者非正式组织,甚至家庭也常常有共同利益存在,但这些共同利益绝不是社会的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①(11)(17)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导论[M].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0,“导言”,7(2),3.
    ②(12)(14)(1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9,34.
    ③季明明.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3):5.
    ④⑤詹中原.新公共管理[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5).
    ⑥Owen E.Hughes,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TheMacmillan Press LTD,1994,58.
    ⑦⑧⑨黄荣护.公共管理[M]. 台湾: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2),31.
    ⑩David G. Mathiasen,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Critics,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No.2,92.
    (13)(15)(16)(19)张良等.公共管理导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5(4),21.
    (20)李长武.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53.
    (21)(22)贺强等.西方管理思想宝库[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3)徐国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入党申请人各类表格填写模板    一、入党积极分子考察、预审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籍贯   民族   家庭出身   所在班级   参加工作年月   职称   职务  是否班干  入党申请人党时间   参加培训时间   联系人   申请人主要经历(包括学历)   从初中开始写起,一直到目前 (其中最后一项为: 年 月至今,上海交通大学 ****** 学院,学生)    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姓名  称谓  职业  所在单位  政治面貌  备注     爸爸         妈妈         兄弟、姐妹      奖惩情况  有,就大致列出; 无,则注明为无。  谈话内容考察记实  由入党联系人填写,就考察对象和自己的思想交流、情况汇报做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考察意见,是否同意党组织继续考察。  支委会综合分析意见  在入党联系人做好四个季度考察的基础上,召开支委会和群众座谈会,收集意见;最后,支委会对考察对象发展提出综合意见——(是否同意推荐其加入中国共产党)。    政审情况  一般由支部书记先发函,在回收后,认真审查,( 1 )确定无任何政治问题,填写“政审情况正常”,并签名确认;( 2 )如有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将情况写明,以便上级党组织审查。                二、发展党员公示来访 ( 电、函 ) 情况登记表 被公示人姓名                   入党申请人党时间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间     班级   现任职务  是否是班级学生干部  拟发展时间   来访者姓名   来访者单位职务   来访日期   来访反映的主要情况   (1) 要写明公示从某年某月某日起,至某年某月某日止; (2) 一般由支部书记担任调查人,对被公示人情况公示后的群众反映情况作一个详细记录和了解,要如实填写; (3) 如果没有任何的来访意见,则注明“无”;     调查人签名 日期    党组织处理意见      党组织负责人签名 日期         三、入党志愿书 姓名     性别     照片  民族   出生年月   籍贯   出生地   学历  大学在读 / 硕士在读 / 博士在读  学位或职称  高中 / 本科 / 硕士  单位、职务或职业  上海交通大学 ****** 学院 学生  现居住地   居民身份证号码   有何专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由于行政听证制度是公共决策体系中的一项规范性的程序机制,它直接关系到行政决策制定中民意的表达、公民权益的维护以及行政决策体制完善的问题。因此行政听证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会阻碍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也同时制约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根据我国现阶段在行政处罚价格制定和行政许可领域所制定的法规制度,同时通过对中外行政听证制度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我国现行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3.1听证信息不对称在公共服务体制之下的行政听证制度首要的就是要符合公开公正的原则。信息公开是听证会的基本要求和前提,而信息公开度也直接影响公民对于听证会的信赖度和参与度。因为听证会举行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各方利益代表之间博弈的过程,但现实中行政机关往往单方面掌握着直接涉及公众切身权益的行政决定信息,所以这种行政机关和民众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便使得民众在博弈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它也是行政听证制度有效实行的首要障碍。虽然《行政处罚法》中有关听证告知、通知制度,但现实中行政机关所提供的信息大多是不完整的,片面的。而《价格法》中更是对此没有明确的程序性制度,所以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价格听证会上。例如2002年初国家计委举行的铁路春运价格听证会上,铁道部只提供了有利于提价的信息,而没有提供不利于提价的信息。这种信息公开不充分的做法,导致公众无法充分、正确地表达意见,影响了听证会对作出科学、客观的行政决定所起的作用。又如日,江苏省物价局就教育“一费制”问题举行了听证会。在会前,江苏省物价局、教育厅都对听证会的内容不做任何介绍说明,而会后发给听证会代表的听证材料也不允许向外界透露。这都反映了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并且缺乏公开透明的制度保障。3.2参与人的构成和素质问题3.2.1参与人的构成听证会的参与人包括听证主持人,调查人,当事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及其代理人。其中当事人参加听证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但其他利害关系人是否参加听证各国的规定不一,但总的趋势都在扩大参加人的范围。听证参加人范围扩大是公民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的狭窄直接限制了听证参加人的主体范围。目前我国的听证会的代表构成包括政府官员、人大和政协代表、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各方面人士,可谓面面俱到,但其中普通群众往往是行政决策的利害关系人,这种面面俱到的构成反而减少了普通群众代表的比例。“以2002年1月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召开的铁路春运价格听证会为例,在三十三名听证代表中,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和阶层,消费者代表十一人,但是受春运价格影响最大的打工者和学生只有一名代表。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体代表所占比例过小。” [5]3.2.2参与人的素质问题                                          听证参与人的素质也尤为重要。特别是现代政治理论素质、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形成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提出政策建议的祥和局面以及创造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而作为占我国人口大多数且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听证会之外,这自然和他们政治参与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不高有关系。但在公共服务体制之下的听证制度应当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为准则。3.3听证主体的自利性取向根据理性选择学派的“经济人假设”理论,行政决策听证会的主体即政府具有自利性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主张有其一定的现实性依据,即政府在实现公共目的的同时,也有着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各群体在社会权利上是正式制度层面的权利低水平均衡与非正式层面的事实上的权利失衡结合在一起的。” [6]这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就导致的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重视公众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表达。这种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便会集中体现在行政决策听证会这一平台上。目前的听证制度牵制政府自利性的作用,但由于其在法规制度等层面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制定中会以程序上的不足和缺陷来排斥听政制度,使听证制度流于形式。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听证主持人制度上。听证程序能否顺利进行,程序是否公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政主持人的公正度。听证主持人保持中立是各国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目前的听证主持人一般由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在主持听证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即与政府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他们的意志和利益很容易受其行政首长的影响。这会直接影响听证会客观公正的举行。而且由于未能建立稳定的听证主持人队伍,所以听证主持在任命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听证主持人的工作缺乏连续性,主持人缺乏经验的积累,不利于行政听政主持人的专业化。“在公众与政府之间责任是桥梁,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众的授权,政府的责任就是保障公众的利益最大化实现,政府被授予的权力必须与其所承担的责任相平衡。”[7]这就要求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就需要规避自利性的取向,制定公正、诚信的制度。3.4适用范围狭窄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横向来看。听证制度在许多涉及到公民切身利益领域的行政行为尚未实行。尽管各地方在各自的听证规则中都对听证范围作出规定,但是由于各地情况的差别,各地方对一些涉及到部门利益的重大决策有着不同程度的规定。就已实行听证制度的行政决策领域也有着适用范围参差不齐的状况。以下是相关法律对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的不同程度规定。(1)《价格法》对价格听证制度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价格法》的这一规定基本符合现实的发展状况。(2)《行政处罚法》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适用听证程序。无论是从听证制度基本原理来看还是从各国实践来看,这一规定涉及的行政处罚种类较为局限。从构建公共服务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行政决策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服务理念。从法理上看,人身权又显然重于财产权。而现实却将涉及公民财产权力的行政处罚纳入听证制度适用范围,将人身权的行政处罚排除在外。如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在《行政处罚法》第9条中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可是在其程序规定中却只将其体现为传唤、询问、取证、裁决四个环节,这种听证程序并不包含作为现代听政程序精髓的“听取对方意见” 、“排除偏见”等精神。(3)《行政许可法》第47条规定,“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 即使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只要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就应当举行听证,但没有对行政决策听证的适用范围作具体明确的界定。这就使得各地方的立法规章不尽相同,造成立法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也给行政机关的决策留下了自由裁量的余地,不利于决策制定的透明和公开。另一方面从纵向上看,听证制度在政策过程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政策方案的规划制定阶段,而在政策执行实施以及评估等阶段并未引入。这可能与召开听证会所需的各种资源的分配和公关策略有关,即听证会不可能涉及到每一件社会、经济问题,只能集中于少数热点问题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东地区国家一般属于伊斯兰世界国家,教派较多,主要有什叶派、逊尼派及库尔德人,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差别;巴尔干主要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及东正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理想是什么?每个人活着,总得有个理想,如果把人生比作杠杆,理想信念则好象是它的“支点”。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理想是一种特殊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生活,。生活的理想是为了更理想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在通往理想的路途上充满着辛酸,密布着荆棘,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艰辛的劳动,才能胜利的实现。理想,象征着满载希望的未来。每个人都有理想,但又各不相同,有的崇高,有的卑微;有的符合客观实际,有的流于幻想;有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有的追求精神上的欢愉。崇高的理想会使人奋进,而卑微的理想只能使理想化为虚幻。高尔基认为:一个人追求的理想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僚主义思想严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