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材中有关于爱情的话题吗?

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散文作品选编的调查报告――以人教版为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散文作品选编的调查报告――以人教版为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人教版小学语文(一≈三年级)新教材培训
作者:项鹍
来源:泊湖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 15:06:12 阅读次数:859
泊湖中心学校& 项鹍
第一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四、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三)习作&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二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色
到目前为止,已送审通过前九册。其中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两次送审的各三册教材,是唯一不需要复核的一个版本的教材。目前,我们正再接再厉,精心编写最后三册教材,力争给各实验区的师生奉献一套精品教材。
一、教材编排
努力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编写低、中、高年级教材,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整体推进中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兼顾阅读、口语交际等。根据课标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构想,解决多认字、写好字的主要问题。
一上:汉语拼音(认70个常见字 105个),识字(一)识字(二)、10篇课文 10篇课文(225个), 每组之后设“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共认400个,写100个。400个常用字,可覆盖日常用字的50%。
一下~二上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第一课为韵语形式的识字课(一下8课认99个字,二上8课认81个字)一下共认550个字,二上共认450个字。集中识字占有一定比重。韵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每组构成:导语→识字课→课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所有教材内容、各项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专题编排的。综合性学习采取渗透的办法。
从二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全文注音,二年级下册开始完全随文识字。教给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要求学生有初步识字能力。识字教学要更加放手,与前三册有很大不同。前两年共认1800个常用字(覆盖90%以上),会写1000个。
在学生认一定量的字以后,适时提倡和指导课外阅读──阅读是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开始重视写句子、写话──写话是巩固用字的最好办法。
继续以专题组织教材,加强阅读,开始习作,重视综合性学习,根据年段目标加强“导学”功能。
三年级教材改进之处:1.增设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提示语;2.改进“思考?练习”设计,进一步体现“导学”;3.在语文园地中,把“口语交际”“习作”提前,并作比较详细的提示;4.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由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到引导对词、句、标点等用法的探究发现。5.园地中增加“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给出相关资料,引导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6.每册各有两组,结合专题编排了“综合性学习”,以全面体现“课标”倡导的理念,落实学习目标责。
二、教材特色
1.教材内容: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注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编选的文章力求做到文质兼美。
大幅度更新课文,新课文一半以上。有表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有反映祖国新貌和建设成就的;有反映日新月异科技成就的;有喜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关注环境问题的;有歌颂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呼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有表现现代儿童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有启发想象、鼓励创造的;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
教材重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除了选编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少量文言文以及介绍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课文以外,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等栏目里,有计划地编入古诗词名句、句言警句、古今诗歌、对联、谚语、歇后语等;在“成语故事”栏目里,选编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并积淀优秀文化。
2.识字写字:采取多种形式,注意利用汉字自身特点,注重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较好地体现了“课标”倡导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尽早阅读“的主张。
一上:归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结合。重视利用汉字自身特点(如,象形、会意)及在与事物联系中识字,把识字、学词结合起来。同时渗透识字知识、写字方法。
一下~二上:韵语识字与随文识字结合。重视在语文一半中识字,同时注意体现汉字、汉语特点(如,集中认形声字,一下识字4;利用对仗特点识字,一下识字3;借助数量词歌识字等。识字采取“两条腿走路”:课内认字重视复习巩固,课外提倡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写字:起步缓,写简单字,写得少,写得好,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体现写字规律。
到二下,学生应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铅笔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喜欢阅读,能借助图3.教材编排:加强整合,精心构建导学系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围绕专题及阶段语文学习目标编排每一组教材,将语文知识能力,兴趣、方法、习惯,情感、价值观融为一体,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应。(2)根据年段学习目标和儿童认知特点,构建导学系统,强化语文本体,引导发现语文学习规律,形成“导学”特色。
①在课后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大量的“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我会填”“我会连”等图标,激发兴趣,引导实践。
②在文中、文后用“吐泡泡”的形式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既灵活,又实用,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春雨的色彩》之后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回声》之后问:“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最大的“书”》课题下,问:“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③在“我的发现”中,引导发现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做到举一反三。开始,引导发现汉字形声、会意等特点,利用加、减、换偏旁(部件)等方法识字;接着,引导发现字词多音、多义、反义、褒贬义以及词的不同结构方式等。
①在引导、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借助单元前“导语”来导向;凭借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的“泡泡”导思;利用课后题目导学、导练;凭借语文园地引导发现,鼓励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
②文中、文末的“泡泡”,课后思考题,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还有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了解文章写法及引导合作学习的。
③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进一步引导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标点用法,特别是读写方面的特点。
3.教材编排:加强整合,精心构建导学系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围绕专题及阶段语文学习目标编排每一组教材,将语文知识能力,兴趣、方法、习惯,情感、价值观融为一体,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应。
(2)根据年段学习目标和儿童认知特点,构建导学系统,强化语文本体,引导发现语文学习规律,形成“导学”特色。
①在课后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大量的“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我会填”“我会连”等图标,激发兴趣,引导实践。
②在文中、文后用“吐泡泡”的形式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既灵活,又实用,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春雨的色彩》之后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回声》之后问:“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最大的“书”》课题下,问:“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③在“我的发现”中,引导发现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做到举一反三。开始,引导发现汉字形声、会意等特点,利用加、减、换偏旁(部件)等方法识字;接着,引导发现字词多音、多义、反义、褒贬义以及词的不同结构方式等。
4.综合性学习:由隐到显,由小到大,突出语文本体,富有新意。
结合课文或专题,安排少量活动,特别是语文实践活动,以体现学习语文同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间的沟通与融合。
在上述作法的基础上,进了一步,每册各有两组,结合专题开展比较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教材中一般做法是:“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安排;一两篇课文后设“综合性学习”栏目,内容包括:提示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再学习两三篇课文后,设一个提示,主要起督促、检查、把学习引深的作用。“口语交际”“习作”围绕专题交流并用习作等方式反映学习成果;“展示台”引导用多种方式展示此次综合学习的成果。
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顾名思义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教法研究,而学法及其指导是20年前研讨的重点,教材第三章已涉及。本
章主要内容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层次与类型、基本方法、教法整合与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方法,而现代教学方法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传递信息和调控过程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听讲、观查合阅读的学习法,体现了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双方的互动。双方互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是在强调教师教法的同时,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学辅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乐学”、“会学”。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为学习的主人。三是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2.重视调控学生的内外结合&&& 所谓内部与外部,是把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外在表现与他们内在的智力发展结合起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目的,无视学生的智力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发怔变化,从“双基”传授转移到智力的发展。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的形成又为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而智力是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反过来,智力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可见,知识、能力、智力三者是紧密来联系,不可分的,教学中要注意调控,加强三者的结合。当然也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飞智力因素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非常重视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主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而我国的“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就有效地体现了这以特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通过教师讲演、示范和学生模仿,使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现代教学方法既要借助学生的模仿,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又需要借助于学生的创造活动,使学生构建并获得“新”知识。可见重视模仿是必要的,但更应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有助于学生不断发展基本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自学法、练习法、讲读法、谈话法等是常用的基本方法。朗读法和背诵法的原理与方法在第五章第二节中有具体阐述,这里只介绍其他几种方法。&&& 1.自学法&&& 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科技、继续教育倡行对人的要求。小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是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2.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小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运用练习法,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要求所决定的。语言文字浆果发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练习本身是一种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重复活动,但不应进行机械性的练习。练习法包括口语焦急的练习、习作的练习、朗读的练习等。&&& 3.讲读法&&& 讲读法,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讲清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课文“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讲读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讲授法,它包含两种具体操作的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教师往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描绘的讲授方式;二是讲读。教师或学生默读课文或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内容,两者结合,讲中有读,读中有讲。&&&& 4.谈话法&&&& 谈话法,即问答法,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使之有所获得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线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既有静态的听,又有动态的答,能在最大限度上维持心理活动对学习过程的指向和集中。小学低年级尤其需要谈话法。三是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心课程提倡教学时教师是与学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可见“谈话法”将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汉语拼音教学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
1、帮助识字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看着字形就能读出音,如英文。表意文字,字形能反映出字意,但看见形,不能读出音。汉字是表意文字。掌握了汉语拼音,就能借助拼音读出生字的音,纠正读错的字音,还能在阅读注音读物时借助拼音认字。
2、帮助学习普通话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语音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说普通话,才能克服方言的障碍,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学校正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教学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语文课是教学普通话的主要阵地。因为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主要在语音,所以学习普通话,重点在语音。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就能利用它来纠正方言土语,纠正读不准的音调,做到语音正确,较快较好地学会普通话。
过去有一段时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这三项功能。初入小学的孩子既要学习好汉字,又要学习好拼音字母,难度偏大,负担过重。特别是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能够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广大学生特别是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不仅费时而且难以做到。现降低了要求。(不提。当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仍可要求学生直呼。)
(二)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
1、示范、观察、模仿法:教师作发音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法。与此同时,可以配合发音部位图进行说明。如zh的教学。这是拼音教学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应强调让学生观察。如b u
&2、引导法:利用儿童已掌握的声母、韵母的发音,帮助学习难发的声母、韵母。如: o-e - l lɑ - lu wen-nuɑn xin-niɑn
&3、比较法:把两个或几个声母、韵母放在一起,比较音、形的异同。
&4、演示法:教师运用手势、教具作必要的演示,表示发音部位的动作或发音特点。如声调、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5、夸张法:为了突出发音的特点,有时有意将口、唇、舌的动作适当夸张,有时有意将声音拖长、加重,这样,学生的印象较深,对发音特点也容易领会。如:b-p ɑi
&6、分解法:利用插图引出句子,从句子中分解出词语,从词语中分解出音节,最后从音节中分解出声、韵进行教学。如:b
&7、局限法:练习发音时,设法使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受到限制,以便正确发音。如:n
&8、口诀法:伞把t,拐棍f,靠背椅子真像h。
&z、c、s后有椅子,翘起舌头zh、ch、sh。(椅子一靠,舌头就翘。)&&&
&识字、写字教学
小学生集中学习了汉语拼音就掌握了识字的工具,就可以利用汉语拼音来帮助识字了。
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
(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
(二)识字写字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识字写字教学的理念
&1.遵循儿童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识写要求分开,低年级多认少写;
3.教给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4.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走开放识字之路。
识字教学的方法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的,因此,识字教学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
&1、字音教学——基础 “准”
&字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步,是基础,要力求“准”。一般来说,教学方法有:
&1)借助拼音学字音
&2)形声字——声旁助记
3)多音字——据词定音
4)音近字——比较辨析
&2、字义教学——核心 “活”
字义教学方法不恰当,会使学生越听越模糊,越听越糊涂。学生对字义理解不清,就不能正确地运用。如:今天天真蓝。我家门前的小河很难过。做作业时,我总是从容易的做起。
&字(词)义教学的方法很多,其基本要求是根据字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直观法。直观法就是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灯片、幻灯、录像或动作、表情、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袖”、“仰”。
&2)联系法。联系法就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更”。
&3)选择法。选择法就是让学生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从而理解字词义。如“疾”。
&4)比较法。比较法就是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同义词、反义词帮助理解生词的意思。
&5)运用法。运用法就是让学生用组词造句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字词义。适用于既无法用动作演示,又无法用语言或其他的方法把字义解释清楚的字词,特别是一些虚词。如:也、把。
&6)构字法。构字法就是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通过分析字形来理解字义。如“伞”、“笔”等字。
总之,字义教学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坚持直观性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字的含义和用法。
&3、字形教学——难点 “清”
&汉字数量多且形体各不相同。可以说,字形是识字教学的难点。
&1)笔画分析法。笔画分析法就是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独体字的教学。
&2)部件分析法。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3)造字分析法。造字分析法就是利用汉字的造字特点来识记字形。如象形字“日、月、水、火”等,会意字“看、尘、尖、众”等字,指事字“本、末、刃”,形声字“晴、睛、请、清”。
&4)形近字比较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近字字形差异的比较来识记字形。如“商—摘”
5)口诀字谜法。口诀字谜法就是利用编口诀、猜字谜帮助识记字形。
6)直观形象法。
(四)写字教学
&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学习书写的过程,是巩固识字、体会汉字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因此,应在各个学段重视写字教学。
2、写字教学的方法
观看《写字教学》教学录像,讨论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练习写字的。
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观察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熏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用语言来讲解写字知识、书写要领的方法。讲授时应突出重点,解除疑难。语言要准确精练,通俗明白,有吸引力,富有启发性。
观察法。观察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直接知觉去观察汉字的造型特点的方法。指导观察时要注意一要有目的,有具体的观察要求。二要有顺序。三要动脑。有了准确的观察,写出来的字就容易符合要求。
&示范法。教写字只靠讲不行,必须书写示范。教师示范时应注意动作缓慢,可边示范边讲解,帮助学生看准字的形态,看清书写的过程,进而理解运笔造型的道理。引导他们眼看、耳听、心想,加深体验。
&比较法。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字的特点。写字教学中有正确与错误、美观与丑陋、主要与次要的对比;比较的形式也有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示范比较、正误比较、练习情况自我比较等。比较时,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也可独立运用比较的方法认清字形,分析字的特点,有效地进行书写练习。
实践法。学生写字,不是要口头懂得多少写字知识和书写规则,而是要在实践中即练习书写中体验和掌握书写技法,形成书写能力。练习书写要与观察、思考、记忆结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书写实际,合理安排时量和难度,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练好字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心需要。
&熏陶法。熏陶法是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引起审美心理的逐步变化。运用熏陶法,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到环境的感染。如布置浓厚学书氛围的书法教室;引进文学艺术书法作品,增添书法欣赏的文化品位和趣味性;经常观察碑帖、字帖,让学生体悟中国书法艺术美。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富有动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掌握写字方法与技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运用多媒体演示汉字的笔画或书写过程,能促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汉字的笔画书写要点和笔顺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展示名家书法作品或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评,展示自己的习作并学会评价,从而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
以上是基本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不能孤立地使用。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阅读教学的概念&&&
&1、阅读: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上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上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2、阅读教学:是指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
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1、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2、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词、句、段、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复述、背诵等方面的内容。
(一)词语教学方法
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词语教学,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有一些作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选择时机,精心设计
词汇教学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理解词义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词义教学。一般说来,有三种处理的方式;讲读课文前、讲读课文中、讲读课文后。
(1)有的词语,学生不能从上下文中领会它们的意思,而且不首先弄懂,可能成为讲读课文的“拦路虎”,应在讲读课文前“扫除”,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山崖、峡谷、珊瑚、龙虾“等,这些词语离开课文可以讲清,故可以放在讲读课文之前学习。
(2)大部分词语,应放在分析讲读课文的同时进行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他们的意义和所表达的思想。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海防前哨、五光十色、瑰丽、威武、绽开、蠕动、栖息”等词。
(3)还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是带总结性的,或者是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在讲读课文之后还应提出,这样才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小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寓言、成语故事,如: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2)因词定法,区别对待
因为词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义,所以我们侧重来看看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几种方法,即:直观演示、结合课文、联系已知、比较辨析、分析词素法。
总之,词义教学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常结合起来运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3)由例及类,教给方法
4)多法并用,指导积累
(1)凭借语境积累词语;(2)用归类法积累词语;(3)组词的方法积累词语;(4)用竞赛的方法积累词语等。
 5)联系实际,加强运用
(二)句子教学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读懂文章,必须先读通一个个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
(1)从抓关键词语入手;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4)联系时代背景理解;
(5)抓主干理解句子;
(6)直观演示理解句子。
(三)篇章教学
篇的教学在学生能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标准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撒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三学段)。这里包含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四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篇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的不同层次。在不同学段,应有所侧重地加以训练。其中前两项的教学主要在低中年级进行,后两项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所以篇的训练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段虽然各有所侧重,但绝不能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而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1、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思想的脉络。“文章皆有路,遵路识斯真。”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既能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透,又能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志。通过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了解课文中心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仅仅能做到理清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中心,也就是能够懂得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通过课文的内容要表现什么,说明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是篇的教学的一个重点。
4、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和陶冶,不仅要理解、读懂,而且动心动情,这是篇的教学中较高的要求。
(四)朗读训练方法
(1)明确目标
教学中,每次读的训练,都应有明确的朗读目标:或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词句;或要求弄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或体会语气、语调、思想感情等等。总之,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为读而读。
看《燕子》第一节的教学片段,思考:李老师安排了几次读的训练?每次训练的目标是什么?
(2)教给技巧
朗读的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关键是怎样教给学生这些技巧呢?学生参看《燕子》第一节的教学,思考教师是如何教给学生朗读技巧的。看了这个例子,你受到什么启发?怎样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小结:对小学生,教师不能架空讲授朗读知识和技巧,也不必讲述语法停顿、结构停顿、感情停顿之类的名词术语,而应在实际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模仿体会。
(3)加强理解
前面我们讲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反过来,学生要朗读好课文,又需理解内容。理解和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指导朗读到就不能只从技巧上着眼,而应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把指导朗读和指导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看《燕子》教学,思考:教师是怎样将指导朗读与指导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
(4)讲究形式
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讲究形式。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多种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哪些?(个别读、自由读、齐读、范读、加动作有表情地读、轮读、配乐读)重点体会“引读”。
应注意的是,教学中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恰当地选用,特别是还应了解各种形式的优、缺点以及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四)默读训练
 3、教学指导
(1)注意阶段过渡
一般来说,从二年级起,开始指导学生默读。学生刚刚学习默读时,绝大多数会不可避免地有嘴动和发出轻微声音的现象,速度当然很慢。这个阶段儿童仍不能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变为意义,朗读的模式仍然起着不小的作用。直至三年级,有的学生虽不出声了,嘴唇也不动了,但喉头肌肉仍在作发声的活动。这是通常情况下很自然的一个阶段。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逐步扩大知觉单位,加快阅读速度,努力实现由有声朗读到无声默读的转变。
(2)明确默读要求
要让学生在无声的阅读中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如:准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或者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或者理清思路、准备复述等等。虽然,每一次默读的任务不应太繁杂,但必须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否则,学生容易出现目光不集中、神思不集中等毛病,无法达到默读的目的。
(3)严格控制时间
默读,应要求又静又快又好。静,即不出声,即“默”;快,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最多的文字;好,即能收到“理解”的最佳效果。其中,“快”的训练很重要。教师可采取“规定默读时间,完成默读任务”的办法,“逼”着学生在单位默读时间内提高默读效率。当然,这里规定的时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比朗读的时间要少。
(4)培养良好习惯
要让学生在默读时收到学习效果,必须指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默读习惯。如:提倡学生多动笔,即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圈圈点点,画画写写,帮助记忆,帮助思考,帮助理解。这是提高默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种浮光掠影的默读,不作任何文字圈点的默读,任何精彩的文字和内容都有可能一掠而过,这是谈不上默读的质量的。
(五)复述训练复述的指导:
(1)明确划分界限
教学过程中,常容易出现这样几种情况:详细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背诵;简略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概括段意和中心;创造性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没有根据的任意发挥。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复给学生讲清楚各种复述方式的要求。如第三种情况,教师应告诉学生,复述与课文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离开了课文,是不符合要求的。
(2)认真作出示范
在复述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或是每一种复述方式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认真作出示范。
(3)加强辅助手段
如指导学生编列提纲,按提纲复述,也可以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
口语交际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段目标的要求也呈螺旋式上升,如关于说普通话的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提“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到第二学段中则提“能用普通话交谈”;再如听说方面,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这些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并为实际的教学提供操作的标的。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一)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1)确定好教学内容
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可大体上分为五类:“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
教学内容的确定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要注意:(1)从生活中取材;(2)考虑儿童实际。
2)设计好教学的思路
如看图说话一般要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教学时,先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入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把观察、理解的内容说出来。例《小青蛙找新家》。
(二)结合语文教学各环节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不应仅限于口语交际课,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听讲、朗读、复述、答问、讨论、口述作文、作文讲评等,都是口语交际的实际训练。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忽视口语交际训练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往往只是把它作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没有同时把它作为进行听说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的措施,因此,只注意学生回答的内容是否正确,不注意学生回答的语句是否通顺连贯,对明显的语病也不提醒,不指导;也不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和分析别人的发言,仿佛回答问题就是讲给教师听的。这样就坐失了许多听说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的良机。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学习课文与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节阅读课就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课。
目前在小学,是普遍存在着小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老师们也深感困难。可以说,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要注意的是,现行课标中隐去了“作文”的提法,第一学段叫作“写话”,第二、三学段叫作“习作”,第四学段叫做“写作”。名称的变化,显示了写作教学的要求渐进性。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2.看图说话、写话
看图说话、写话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的有效手段。从一年级开始,从看一幅图到连续看几幅图,从看图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再到说一段连贯的话,逐步过渡到根据图画内容编故事。
(1)看图说话。教学中一般有“选图”“看图”“说图”等三个环节。首先选好图。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还有一定的艺术性,画面鲜明,故事性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看图。要指导学生看清图,看不清图,就说不好图。看图目的要明确,学生看这幅图要达到什么要求,心中要有数。二是要有重点。如,一幅图的人物较多,要分辨主次,找出主要人物进行重点观察,观察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服饰,想像人物的内心活动。三是注意方法。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也可由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观察。有顺序有条理地看,说起话来才有条理。再次是说图。要说得有头有尾,顺序清楚,内容完整,有重点。说话要口齿清楚,声音要响亮,有感情。说得好的要及时鼓励。
(2)看图写话。在大多数学生会说的基础上再训练写话。写话就是“拿笔说话”,变“口语”为“笔语”。在仔细观察、合理想像的基础上,把观察和想像的内容梳理一下,理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确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要有顺序地把事情写清楚,写得具体,语句要通顺。第一次写话,要讲清书写格式,并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是对日常生活进行经常性的细致观察所作的记录,是一种有效地训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方式,也是观察事物写话的好形式。生活中的事物,比之图画更生动真实,也更能吸引学生,激发起他们观察的兴趣。
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是注意观察;二是仔细观察;三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要思考。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运用比较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有可能的话,去摸摸、闻闻、尝尝;还可以通过联想和想像去丰富观察的感受。其他各年段也可以进行写观察日记的训练,但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指导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综合性,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各阶段的具体目标,除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外,专设“综合性学习”,体现了在分科视野下对课程综合化的追求,成为语文课程创新的一大特色和改革的亮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意识地综合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它学科等课程资源,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而语文教学的“学科中心主义”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2、有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育,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都是封闭的,综合性学习就是打破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等。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内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
综合性学习重学科的联系,重学习过程,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与运用语文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第一学段: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但这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及时、适度的组织指导是综合性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四性”。
1、注意活动的开放性。
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时要注意:
(1)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2)过程的开放。要求活动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
(3)空间的开放。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如图书馆、植物园、社区等等)。活动的场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确定。即便确定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4)结果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诗歌、小品表演等等。二是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5)师生关系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向何种角色转换,何时转换,视活动的需要而定。
2、注意活动的阶段性。
学生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制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内容,分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内容选择的阶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制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标,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选择内容。
  (2)活动形式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学生的智力、心理发育是不同的,活动的形式也应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必须依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活动形式。以“社区活动”为例,低、中年级的学生宜侧重于对社区各种设施的了解,因此活动形式可以是教师带领下的参观,汇报展示的形式以语言描述、图画展示为主;而高年级活动的重点应放在理解和思考社区的设施建设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活动形式可以小组活动为主,考察的结果可以用报告、图片、模型或统计数据等形式表现。
3、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要体现综合性。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从以下三方面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1)知识的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知识必然综合。
   (2)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由于内容的系统、连贯,使得学科课程的教育功能比较单一。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其内容、方式的综合,必然导致教育的功能也是综合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综合考虑,体现教育功能的综合。
(3)考察评价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的综合必然使考察和评价学生要体现综合性。教师要从学生参加活动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参加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注意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实践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
(1)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一是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利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二是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便于操作。
(2)保证时间的充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验”、“探究”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三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汇报、展示、交流的时间。
(3)突出过程的完整性。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阶段、总结和交流阶段。
1、指导开展资料的搜集
2、指导整理与研究
3、指导成果的形成与展示
  [字号:特大 大 中 小]  
版权所有: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技术支持:安庆壹点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您是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爱情的个性签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