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国内外污水处理现状流行音乐研究现状述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doc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信息化环境下 “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课题实施方案
立项背景和依据 
1、研究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目前总体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目前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
2、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变革了课程的表现形式。借助于互联网环境,数字课程资源通过交互式多媒体方式被推送到电脑、手机、智能终端等各种设备上。网络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内容、教师开发或者学习者创作的数字化作品、网络上各种学习化社区等,都成为数字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教科书为主的课程组织方式。
其次,信息技术变革了课堂的教学方式。电子白板、移动学习终端等学习工具、教学工具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组织方式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了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封闭的、孤立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被打破,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学生所获信息量更为增多,学生的探索空间更为宽广,学生可利用的学习形式更为丰富。
第三,信息技术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方面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2年华语流行音乐述评: 港台流行音乐全面没落的一年_不屈不挠粽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2,257贴子:
2012年华语流行音乐述评: 港台流行音乐全面没落的一年收藏
对于港台流行音乐而言, 2011年还有&我最亲爱的&,&依然爱你&等炒冷饭风格的作品回光返照一番.
一首歌都没做出来. 这估计是21世纪以来,港台流行音乐第一年在华语流行乐坛被剃秃头吧.
至于说给本人留下的印象还不错的港台专辑......好像只有林宥嘉那张...... 内地部分, 最突出的现象是: 华语大流行派系盛极而衰. 一首在凤凰传奇几年前专辑里并不是最出色的&最炫民族风&成为了2012年上半年最流行的华语作品, 似乎部分的掩盖了同类作品从2011年以来质量不断下滑的事实.
而下半年开始, 2012年度最佳新人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则告诉我们, 中国的流行音乐,除了挖掘自身的优秀传统外, 需要向外学习的无外乎欧美, 差一点的日本, 最不能学的就是港台和棒子. 其他新人方面, 并没有看出&中国好声音&等模仿秀节目会给华语歌坛带来什么**性的变化,正如N年来的快男快女并没有做出几首红歌,也并没有改变2004年来的华语乐坛的主流是网络音乐对内地传统歌手和港台歌手的冲击一样.  预测今后5年的华语歌坛主流将是:网络音乐对内地传统供养歌手和港台招摇撞骗歌手进行的进一步冲击的同时,其内部将进一步分化. 年度推荐专辑&我的歌声里&,&大小说家&, 推荐单曲参加百度top500.
混秀粉太久,对整体流行音乐的判断就会偏颇~同意林宥嘉的唱片挺好的,销量也不错,嗯···曲天后,除了歌声里,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不过一首也就够了。12年,最后不是还有周董么~还是挺看好他的~
张韶涵的歌不错,淋雨一直走有红的趋势
林的这张是他出的四张中整体质量最差的一张了,小乱乱的水准堪忧
总结的不错。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Vol.6 NO.1 2006年3月Mar. 2006 第6卷 第1 期突发事件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早期 的自然灾害、瘟疫流行、部族攻击、群体暴动等, 到近代工业革命后新出现的技术事故、环境灾难以 及当今全球化
背景下的恐怖袭击,可以说突发事件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子,无论未来社会怎样发展,突 发事件这个影子都不可能彻底离开,所不同的只是 除了传统的威胁依然存在,又增加了因工业化和全 球化引发的新型的突发事件。人们早期对突发事件 的研究主要是自然科学家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预 报的技术方面的研究,如地质学家对地震的发生预 报的研究,气象学家对洪水、台风等灾害天气预报 的研究,医学对传染病流行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 等。从公共管理角度上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的 思想在国内外很早就已出现,但将其加以系统的研 究在20 世纪中后期才开始。 一、国外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研究述评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 始重视公共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最初 西方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家安全 和国际关系等政治领域,包括政治冲突、战争、政 权更迭等。同时也比较重视与灾害有关的一些专业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苗兴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摘要:本文分别回顾了中外有关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和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过程,从纷繁的研 究文献中概括了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的研究框架, 认为对突发事件应急的研究可以归纳为静态系统 和动 态过程两个方面。 近十几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动态过程的研究上, 而对静态系统的研究相 对比 较薄弱。 关键词: 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应对;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92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粤0-)01-0048-07 技术领域的研究,如对洪水、飓风、地震、火灾 等各类灾害的预防和紧急救援等。20世纪60年代和 70 年代早期,美国的飓风、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频 繁发生,为了应对这一系列的突发灾害,美国成立 了联邦灾害救助管理局,同时也开始重视从公共管 理方面对突发事件进行研究。C. F. 赫尔曼(C. F. Hermann)于1972年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国际危机: 行为研究视角》[1],这是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比 较早的著作之一。另外此时期政治学等领域的一些 研究也与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有关,如对科层制组 织结构中决策系统缺少内部完善机制和适应能力的研 究等。 1979年美国通过对联邦各个与突发事件紧急应 对有关的政府机构的整合,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 理局,全面负责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政府对公 共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得到加强,对公共危机管理 的研究也给予了更大的支持,许多大学开设了危机 管理专业,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一些研究机构和 协会还开展了危机管理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这些 工作都有力地促进了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可以 说,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是西方开展危机管 苗兴壮(1964-),男,吉林公主岭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学。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广 东50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理研究的奠基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方面的主要 学者有史蒂芬?菲克(Steven Fink)、罗森塔尔 (Uriel Rosenthal)等。 20 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对 恐怖主义威胁的研究,如理查德?沙尔慈等学者于 1980 年编辑出版了研究文集《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安全与危机管理》[2],对核设施可能受到的恐怖袭击 等进行了分析。除了对国际危机方面的研究,此时 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如托马 斯?盖博对美国处理化学物品突发事件的互助系统进 行了研究,分析了当时美国许多地方已经建立的机构 间的互助系统模式;凯瑟琳?特尔尼对提高社区应对 突发有毒物质泄漏事件的预备水平进行了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研究 中,E? L?克兰特利(E. L. Quarantelli)的研 究值得关注。克兰特利是美国特拉华大学灾害研究 中心的主任和社会学教授,他从社会学角度对各类 灾害的紧急应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有关论文 100 多篇。如1980 年与其他人合作发表的《大规 模灾难中帮助行为研究》[3],1982 年发表了《社区 突发事件中的社会与组织问题》,1983 年发表了 《突发灾害医疗服务的传送:来自现场研究的建 议》和《灾害社区应对――协作与权威》,1984 年发表了《化学药品引起的突发事件中最初应对者 的行为及初始确认》等。 曾参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故处理的史 蒂芬?菲克于1986 年出版了《危机管理――对付 突发事件的计划》[4 ]一书,此后该著作曾多次再版。在该著作中,作者结合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经 验,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同时还 对许多案例进行了分析,有很强的实用性。史蒂芬? 菲克将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前驱症状”阶段、“急性”阶段、“慢性”阶 段和“治愈”阶段,对危机预防、危机应对计划、 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通讯和危机 决策等危机管理各方面的具体内容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 阐述,形成了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 以罗森塔尔为首的几位学者于1989年编辑出版 了研究文集《处理危机:灾害、暴乱及恐怖主义 管理》[5]一书,该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分析了14 个突 发事件案例,涉及恐怖爆炸、化学毒物、地震灾 害、围攻大使馆、火灾、非洲国家的饥荒等。对 这些案例的描述都比较详细生动,涉及了很多细 节。在该书的第一章概述部分和最后一章讨论部 分,作者都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概念的定义及 突发事件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同时罗森塔尔也对政 治性突发事件中不同的参与者的立场和反应进行了分 析,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一些突发事件会持有相 同的态度,显然他的这种观点与20世纪60年代社会 学中冲突论的观点有一定的联系。该书首次对组织 结构与危机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传统科 层制的组织结构在突发事件紧急应对中暴露出的问 题,强调了影响危机有效应对的潜在的深层次的社 会管理系统问题。其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 突发事件的研究还有从政治经济学和组织角度对减少 突发灾害的研究,对危机管理中领导能力及决策的 研究,以古巴导弹危机作为个案对危机管理中的问 题的研究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对公共突发事件危机 管理的研究继续深入,研究者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对 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加以研究,如对科层制组织结 构的公共决策主体的自负机制及其权力单向流动导致 的决策的异化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下降的研究;对 危机干预与预防的研究等。对国际危机管理问题的 研究也有新的成果出版,如亚历山大?乔治1991 年 出版了《避免战争:危机管理问题》[6],桑迪?索 南费尔德(Sandi Sonnenfeld)1994年发表在《哈 佛商业评论》的《媒体政策:什么样的媒体政 策?》[7]对危机管理中的媒体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诺曼?R?奥古斯丁(Norman R. Augustine)1995 年发表了论文《管理你力求避免的危机》,该文将 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作了阶段划分,认为危机管理 包括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危机防范,力求尽量减少可能发生 的危机,设法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危机;第二阶段 是危机的预备阶段,是指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前就做 好各项准备工作,制订紧急应对的预案;第三阶段 是危机确认,是指对是否出现了危机、出现了什么 性质的危机作出判断,以进行正确的决策;第四阶 段是危机的控制,是根据危机发生的情况采取各种第1期苗兴壮: 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51必要的紧急应对措施,将危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第五阶段是危机的解决,是指采取各种行动化解危 机;第六阶段是从危机中得到益处,是指抓住能够 弥补部分损失的机会,同时吸取教训以避免更多的 错误。 虽然后来的研究者又提出过对危机管理过程不同 的阶段划分方法,如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 归纳的四阶段划分方法,他的研究为危机管理动态 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8]。罗森塔尔等在2001年又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管理危机:威胁、抉择、 机遇》[9],此书中罗森塔尔提出了对突发事件的新 分类方法,他将突发事件按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发 展速度和持续的时间加以组合,划分出4 种不同类 型的危机。 2001 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 学术界加强了针对恐怖主义突发事件应对的研究, 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如2002 年出版的《恐怖 主义和有害物质犯罪的特别措施》,主要研究对有 害物质等恐怖袭击的应对,提供应对行动的训练方 法;《保护突发事件的应对者:恐怖袭击的教训》 一书从现场紧急应对者的视角分析了恐怖袭击中紧急 应对者人身保护装备的有效性;《突发事件中的指 挥:危机情境中的紧急招集》以以往的个案经验研 究为基础,对危机情境中的决策进行了评估;同年 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有《恐怖主义应对:法律实 施的现场指南》等。2003 年出版的研究文集《最 先到达:洲及地方对恐怖主义的应对》汇集了有关 美国各州及地方对应对恐怖袭击的预备的论文,内 容包括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国内预备中民间私营机 构的作用以及预备役军人在国土安全中的作用,论 文作者包括历史学、政治学学者及一线紧急应对人 员;《当暴力突发:紧急应对者的一个生存指南》 一书则为暴力事件和高度压力情境中危机管理人员提 供了安全指导,对各类危险情境的性质进行了分 析,提出了安全程序和各种防卫技术。 二、国内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研究述评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就已经包含了一些对突发 事件的危机管理观念,如孔子就曾提出“凡事,预 则立,不预则废”,又说,“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讲的就是 事先预备对各类事业成功的重要性,这其中当然也 包括对突发事件的预备。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军 事著作《孙子兵法》也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 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 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强调的是战争中事 先预备的重要性。有的学者指出,我国古代著作 《周易》中也包含了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等危 机管理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不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思 想,但还远没有形成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学术界对 突发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起步比较晚。我国学术界 最早关注的是国际政治领域的危机管理,比较早的 研究成果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 如1989 年出版了由潘光主编的《当代国际危机研 究》[10],1993 年出版了胡平的专著《国际冲突分析 与危机管理研究》[11]。此后陆续出版的有关国际政 治危机管理的研究论著有朱明权的《美国国家安全 政策》,李德福的《千钧一发:古巴导弹危机纪 实》,余起芬编的《国际战略论》等。进入2 1 世 纪后,尤其在2001 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 袭击事件以后,我国对国际政治类突发事件的危机 管理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太平 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了《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 全决策机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 与对策研究中心出版了《国际危机管理概论》,该 研究所的反恐怖研究中心出版了《国际重大恐怖案例 分析》,刘长敏主编了《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 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等。有关应对恐怖 主义的研究论文也大量涌现,如《恐怖主义的实质与 中国反恐怖主义的实践》,《冷战后的恐怖主义和反 恐怖主义》,《试论国际恐怖主义概念、特征和根 源》,《试析普京政府怎样对付俄罗斯的恐怖主义活 动》,《武力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合法性问题》, 《“9 ?1 1 ”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特点》, 《关于恐怖主义问题的西方传媒因素研究》等。 我国学术界对国内突发事件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 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论 文陆续出现,如1994 年魏加宁发表的论文《危机与 危机管理》广 东[12]是国内比较早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之一,该文对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危机管理 52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 的方法原则、危机中的决策机制等进行了论述。一 些论文从某些侧面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初步探索,如 从治安角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的研究,对处置社会 突发事件的决策程序的研究[13],对社会转型时期突 发事件成因、特点的分析[14],对高等学校群体性突 发事件控制的研究[15],对建立处置突发事件联合指 挥系统的研究,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 置机制的研究[16]等。许文惠、张成福主编的《危机 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一书于1997 年出版,这是国内 所见到的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公共突发事件危机 管理的最早的著作。另一部出现比较早的有关公共 危机管理的著作是朱德武编著的《危机管理――面 对突发事件的抉择》一书。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爆发引发了我国学者 对公共突发事件研究的重视,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 论著,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薛澜等著的由清华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 战》一书,该书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时间序列、组织 行为、决策过程等进行了分析,对美国等国家的危 机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中 国危机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书中还包含了 大量的突发事件案例分析,如1998年中国发生的洪 水、2001 年的美国“9 ?11”恐怖袭击事件等。 其他相关的研究论著还有迟福林主编的《警钟―― 中国:SARS 危机与制度变革》[17],阎梁、翟昆的 《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18],李经中编 著的《政府危机管理》[19],杨开忠、陆军等编著的 《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要览》[20]等。另外还 出版了一些指导突发事件紧急应对的手册,如任生 德、解冰等编著的《危机处理手册》,郭济主编的 《政府应急管理实务》等。 非典型肺炎疫情出现后,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 表的有关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的论文数量激 增,2003年和2004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 表的标题中包含“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危机管 理”字段的论文达109 篇,标题中包含“突发事件” 词组的论文达189 篇。 这些论文有的从比较综合、概括的层次对政府 公共危机管理进行了论述,这类论文大约有30 余 篇,如周志田2003 年发表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上的〈从SARS 谈中国危机管理的机制建设〉,薛 澜、张强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SARS 事 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陈闽红发表在《北 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论政府危 机管理》,王乐夫、马骏、郭正林发表在《中国 行政管理》上的《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 型肺炎事件为例》,陈建华、何志武发表在《江汉 论坛》上的《论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张国清发 表在《管理世界》上的《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 ――以SARS 疫情治理为例》,张杰、郭振中发表 在《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试论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构》,孙多勇、鲁洋发 表在《江西社会科学》上的《危机管理的理论发展 与现实问题》,严强、陈东进发表在《南通师范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当代中国社会 转型与社会危机管理》等。 更多的论文则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公共突发事件 的防范及应对进行了分析,如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对 突发事件应对的有沙莲香2003 年发表在《河北学 刊》上的“‘非典’临场下社会功能的民间运作特 点――对突发事件的一种社会学思考”,李强2004 年发表在《科学中国人》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有些论文从财政制度上分 析了对突发事件应急资金的保障机制,如刘尚希等 2003 年发表在《财政研究》上的《构建公共财政 应急反应机制》,王维舟2004 年发表在《理论与现 代化》上的《突发事件与公共财政》,同类论文还 有丁芸的《关于国家财政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思 考》,欧阳煌、钟荣华的《突发事件凸现公共财政 建设契机》等。有些论文专门研究了民间力量在应对 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如邓国胜2003 年发表在《中国 减灾杂志》上的《‘非典’危机与民间资源的动 员》,朱国云2004 年发表在《江海学刊》上的《特 大危机管理中的政府防治与民间救援》,类似论文还 有陈文江的《突发性事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 用》,石奎的《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陈 晓云的《论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等。 一些论文专门从法制建设方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 机制进行了研究,如莫纪宏2003 年发表在《法学论 坛》上的《中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状况及特征》,第1期苗兴壮: 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53 吕景胜2003 年发表在《中国软科学》上的《制定 我国〈紧急状态法〉若干问题研究》,于安2 0 0 4 年发表在《法学杂志》上的《制定〈紧急状态法〉 的基本问题》,李新生、郭春明2004 年发表在《法 学》上的《我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宗旨和原 则》,钱宁峰2004 年发表在《学海》上的《现行 法秩序下紧急状态法制的检讨》等。 从政府组织机构的角度研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 论文有向良云、刘承良发表在《理论与改革》2004 年第2 期上的《危机管理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创新》, 张娟、苏敏发表在《湘南学院学报》2004 年第3 期 上的《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组织结构――兼析SARS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组织结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 究危机应对的论文有时勘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 2003 年第4 期上的《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 研究》,孙兆刚发表在《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04 年第4 期上的《社会危机管理中的心理 契约》等。从公共关系角度研究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的有徐刚、黄训美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 第5 期上的《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以及王国华、武国江的《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 中的作用》、王晓成的《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 管理互动性探析》等。从决策角度研究突发事件应 急机制的有周学武的《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决策方式 探析》以及周学武、魏永平的《政府危机管理中的 指挥探析》等。 有些学者结合国外对近期发生的突发事件个案的 处置经验,对我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进行了研 究,如叶国文结合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 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采取的措施,从预警和救治两个 方面入手对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必要性的研究;冯玉军 以俄罗斯人质事件为例对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内 容包括政府决策中心和行政部门的运作,情报系统 的工作及宣传的配合等。 三、突发事件的研究框架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机制是一个综合的、复 杂的系统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必然会涉及到很多学 科,如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 组织理论、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理论、系统论与控 制论、信息论、大众传播理论等。 从国内外对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情况来看, 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十分庞杂,甚至给人眼花缭乱的 感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都从各自的认识出发, 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对与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有关 的某个侧面或某一具体问题加以研究。如从经济学 角度研究对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从社会学角度研 究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民间参与和公众支持,从 心理学角度研究对个体的危机干预,从大众传播理 论的角度研究危机中的媒体管理,从法学角度研究 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立法问题,从公共政策与 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资金问题, 从组织理论研究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结构设置问 题,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突发事件应急中的决策 问题,从信息论角度研究突发事件预警的信息系统 建设及危机中的通讯问题等等。 虽然涉及的内容庞杂,但归纳起来可以发现, 对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各 个阶段的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 管理的静态系统的研究。 1 . 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 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研 究侧重点作不同的阶段划分,有时划分得比较细, 有时则划分得比较粗,如有三阶段划分法、四阶 段、五阶段及六阶段划分法等。无论哪种划分方 法,其共同之处是都以时间序列为基础,从前向后 对突发事件整个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加以 研究。以四阶段划分法为例,将突发事件的危机管 理过程分为减灾、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减 灾是排在时间序列中最前面的,就是通过采取各种 防范措施,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形成机会,使其不 出现或少出现。预备是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前就做好 各种准备工作,在那些虽然经过减灾的努力仍然无 法避免的突发事件一旦出现时不至于措手不及,预 备阶段包括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的建设、紧急应对 人员的培训及必要的事前演习等。反应阶段是在突 发事件出现以后及时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启动在预 备阶段事先制订好的预案,尽量控制其影响范围, 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恢复阶段是 在紧急应对行动之后,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消除突广 东54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发事件给经济、社会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恢复正 常的社会秩序。 防范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及计划的制订、危机 预警、危机决策、危机中的沟通、媒体管理、危机 公关、形象管理、危机情景管理等内容,实际上都 是整个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某个侧面或片段。 2 . 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静态系统 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的动态过程中的每个阶段 都需要以静态系统为基础,这些静态部分包括法律 系统、组织机构系统、资金及物资保障系统及公众 支持系统。法律系统是保证突发事件紧急应对行动 有序进行的规则,从控制论角度看,突发事件实际 上是系统的一项非预期的输入,这一输入打破了系 统原来的平衡状态,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就是系 统对突发输入的一个负反馈过程,通过负反馈使系 统重新恢复平衡状态。系统的反馈行为需要遵循一 定的规则进行,而法律就是这一规则的集中体现。 反馈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法律作为行动的规则,还 需要有组织机构系统来负责行动的实施,对行动加 以统一指导和协调,组织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是 否与突发事件紧急应对的需求相适应决定了组织系统 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负反馈过程的突发事件紧急应对行动, 其强度的大小决定了反馈的效果,取得良好效果的 前提就是增加反馈的强度,也就是在紧急行动中提 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因此,有效的 资金及物资保障系统是取得良好的紧急应对效果的保 证。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中,虽然政府是行 动的主体,但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提高紧急 应对效果的途径是获得公众和民间各种力量的广泛支 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公众支持网络系统,以便在 必要时能够及时调动民间力量,为公众有效参与提 供方便的渠道。 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突发事件防范与紧急应对中的静态系统与动态过 程是同等重要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静态系统为动 态过程的展开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动态过程则是 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除不良后果的直接 手段。静态系统是为动态过程服务的,动态过程是 否能高效率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静态系统的 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用一个可能不很恰当的类 比,如果说突发事件防范与应急的静态系统相当于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那么防范与应急的动态过程则 相当于软件系统。 从以往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突发事件防范及紧 急应对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比较成熟,大多数研究论 著都以危机管理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为框架展开, 对危机预案及计划的制订、危机预警、危机决策、 危机中的沟通、媒体管理、危机公关、形象管理、 危机情景管理等内容的研究都比较深入。相比之 下,对突发事件防范与应对的静态系统的研究则比 较薄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以往国内外的研究 中,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占了相当大的部分,相 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企业危机管理涉及到的 静态系统的因素要少得多,因为一个企业无法去改 变法律规范,企业的组织机构也不像公共机构那么 复杂,而资金保障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或信贷,企业 内部的危机如果没有转化为公共危机也很少能够得到 公众的支持,也不需要广泛的民间参与,因此对企 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对静态系统的 关注。而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则不同,相 关的静态系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静态系统 的建设不科学、不完善,那么再好的动态管理技术 也将无济于事。 在当今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出现的几率比传统 社会更高,对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危机管理比企业 危机管理更为重要和迫切,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 中静态系统是其基础,因而对突发事件应急的静态 系统的研究亟待加强。 (责任编辑:宋晓辉 责任校对:彭海河) 参考文献: [1] C.F.Hermann,(Ed.) International Crisis: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Y.:Free Press,1972. [2] Richard Shultz,Jr.and Stephen Sloan, ed.Responding to the Terrorist Threat: Secur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134-173. 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0.第1期苗兴壮: 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55[3] Russell R. Dynes and E.L.Quarantelli, “Helping Behavior in Large Scale Disasters”,in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ed.by David Horton Smith and Jacqueline Macaulay,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1980,pp. 339-354. [4]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 ning for the Inevitable,Backinprint. com,April,2000. [5] Uriel Rosenthal,Michael T.Charles and Paul T.Hart,(ed.)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Riots and Terrorism,Springfield,Ill.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1989. [6] Alexander L.George,Avoiding War:Prob lems of Crisis Management,New York: Westview Press,1991. [7] Sandi Sonnenfeld,“Media Policy -- What Media Polic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4),1994. [8](美)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M].北京:王 成,等,译,2 版,中信出版社,2004:22. [9] Uriel Rosenthal,Arjen Boin,and Louise. K.Comfort,(ed.),Managing Crises: Threats,Dilemmas,Opportunities, Springfield,IL:Charles C.Thomas,2001. [10] 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 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M]. 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3. [12] 魏加宁.危机与危机管理 [J].管理世界, 1994(6). [13] 傅冰钢.论处置社会突发事件的决策程序 [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1995(3). [14] 翟进.社会结构转型与突发事件[J].社会 科学研究,1998(4). [15] 陈于东.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控制[J]. 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16] 严励.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 机制[J].政法学刊,2000(1). [17] 迟福林.警钟―中国:SARS 危机与制度变 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18] 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 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9] 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 市出版社,2003. [20] 杨开忠,陆军,等.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管理要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Comments on the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 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ublic EmergencyMiao Xingzhuang (Soci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Sociology College,Guangzhou, Guan gdong 510303)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 process in countermeasure taking in the event of public emergency and enterprises crisis. After a literature review,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n combating emergency, namely static system and dynamic system. In the past 10 years researches in this respect are mainly stressed on dynamic system, while static system research is relatively inadequate. Keywords: Public E Crisis M CResearch Comments
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