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不怕马蜂扎人的人吗?

A06:本市·焦点
A06:本市·焦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马蜂大军缘何扎堆“进城”?
近年来消防“摘马蜂窝”警情增多
专家称城市温度高、食物充足吸引蜂群“进城”繁衍
日 星期日 北京青年报
消防员灭蜂时需身穿专业防护服本版供图/北京消防
石景山游乐园内发现的大蜂巢&&&&“近年来,捅马蜂窝成为消防队每年夏季社会救助类警情的重要内容。通过各地消防部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年来马蜂窝在城市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马蜂会不断地“冲”向城市呢?专家认为,城市的暖冬使得蜂群越冬更加容易,城市内拥有更多的食物来源也是吸引蜂群繁衍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如果仅仅是蜂群还不足以让人“闻蜂色变”,真正致命的是胡蜂。由于民间通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在城市蜂群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防范致命的“杀人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报讯(记者&李宁)一周的时间里,北京消防就接到“摘除蜂窝”报警27起,仅6月3日一天,消防队员就在石景山游乐园内摘除了大大小小的马蜂窝20多个。近年来,随着城市马蜂窝的增多,消防队员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每年的7月到9月是马蜂扰民的高峰期,不过今年马蜂来得有点儿早。从5月1日到现在,北京消防就处置了“摘除蜂窝”类警情百余起。&&&&消防队摘马蜂窝&&&&一周接报警27次&&&&6月3日下午3点左右,石景山游乐园的几名员工在打扫隧道卫生时,突然发现隧道内挂满了马蜂窝,而前几天就有一名员工被马蜂蜇伤。由于发现的马蜂窝太大、太多无法自行处理,他们只好拨打了119电话向消防队求助。消防队员赶到现场后,先在游乐园机房窗户外摘除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马蜂窝,随后,又跟随管理人员来到游乐场内,进入漆黑的游乐项目隧道,刚进入隧道口就发现墙壁上零零散散地挂着十多个马蜂窝。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消防队员共摘除大大小小的马蜂窝20多个。&&&&据119指挥中心统计,6月2日8时至6月9日8时,北京消防在一周的时间里共处置“摘除蜂窝”类警情27件。而今年5月1日至6月1日,全市共接社会救助类警情103起,其中“摘除马蜂窝”的警情就有81起。&&&&高峰时节尚未到&&&&今年马蜂来得早&&&&从消防部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五一”到现在,119指挥中心接到全市摘取马蜂窝警情已超过110起。其中属于远郊的顺义发生了十余起,5月17日至6月9日共有10起,接近城区的石景山也发生了9起,马蜂在城里建筑物上筑巢的情况较多。&&&&据消防人员介绍,每年夏天他们都会接到不少“摘马蜂窝”的警情,但高发期一般都在7至9月份天气最热的时候,“今年刚五六月份就已接到百余起,确实让人感觉马蜂好像多了,而且活动期似乎有所提前。”&&&&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蜜蜂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王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马蜂一般是5月份开始结巢,至于结巢多少跟当年的环境关系很大,而且具有区域性。虽然夏季是马蜂的高发期,但每年的情况却并不一样。“环境适宜结巢就多,马蜂喜欢阴凉干燥的环境,爱把巢结在大树上或灌木丛里,如果所在地树少或者绿化部门给树打药多,马蜂结巢就少,此时它们可能会转向建筑物背阴一面的窗台等处,一些游乐设施的隧道也符合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暖冬”加“早春”&&&&马蜂扰民或加重&&&&按照马蜂的习性,一般气温在12-13℃时,马蜂就开始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蜂王会寻找墙缝、石缝等地越冬。&&&&北青报记者查询相关数据发现,今年3月14日至18日,北京的日平均气温已连续5天超过10℃,达到了气象学上的入春标准,这就意味着北京从3月14日起正式迈进了春天的门槛。据历史资料分析,今年是京城自2002年以来入春最早的一年。而且,今年的入春日期比去年的4月11日提前了将近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气温回暖时间大幅提前,这恰好与人们感觉到今年马蜂活跃期提前的情况相吻合。&&&&“去年冬天是个暖冬,这就使越冬的马蜂蜂王成活率大大提高,因为冬天如果特别寒冷就会冻死一部分蜂王,而今年因为前面的暖冬,成功越冬的蜂王多了,开春以后这些蜂王都出来筑巢繁殖,马蜂的数量肯定成多少倍地增加,因而马蜂扰民的情况也一定会比往年有所增多。”王强说,今年入春特别早,马蜂开始活动和筑巢的时间也就早,马蜂扰民的高发期也就会相应提前。线索提供/徐女士&&&&现象&&&&蜂群现“进城热”&致命蜂害已发生&&&&每年入夏以后,摘马蜂窝已经成为北京消防的主要救援任务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多个城市近年来也频繁遭受马蜂的侵袭,去年陕西还发生了大规模的蜂害,导致上千人被蜇伤、数十人死亡。专家称,真正致命的并不是马蜂而是胡蜂,但由于民间称呼上已经把二者混为一谈,引发大规模伤害事件的其实是胡蜂。不过,不论是马蜂还是胡蜂,目前在城市中出现的频率呈上涨趋势。&&&&多个城市现“蜂患”&&&&消防队员忙碌不堪&&&&北京消防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按照消防工作的划分,全部救助类报警被分为灾害事故救助和社会救助,其中“摘马蜂窝”属于社会救助类的警情。“10多年前虽然也有摘马蜂窝的报警,但是最近这几年数量明显上去了。”这位工作人员说,虽然目前并未专门就“摘马蜂窝”的警情做过详细统计,但是近年来“摘马蜂窝”在社会救助类警情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北青报记者梳理近几年来关于“摘马蜂窝”的公开报道发现,门头沟、石景山、通州、顺义、大兴这些地方每年都有蜂窝被摘除。其他城区“蜂灾”也时有发生,2010年8月,丰台丰管路一个小区的花圃里甚至出现了40多个马蜂窝。&&&&不仅仅是北京,其他城市近年来也频遭马蜂的“侵袭”。去年8月18日,武汉消防一天之内就接到44起“马蜂警”,7月1日至8月14日,武汉消防支队因摘马蜂窝出警1107起,占到总出警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去年夏季,广州的119报警电话一度成了“捅马蜂窝”热线,消防员们忙着“人蜂大战”,6至8月一共端掉马蜂窝逾1500个。一些城市频繁的“马蜂警”让消防队员忙碌不堪。&&&&“马蜂警”成倍增加&&&&蜂灾曾致重大伤亡&&&&“蜂害”较为肆虐的是杭州,从当地消防20多年来“出马蜂警”的数量可以看出“蜂害”在城市中的增长趋势。&&&&据媒体报道,杭州消防支队从1993年起开始受理市民摘除蜂窝的求助。1994年至2001年,杭州市每年要捅马蜂窝150个以上;从2001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为326起;2010年,达到1106起;2012年,达到了历年来最高的3907起。杭州消防去年1至9月数据显示,社会救助有1899起,光是捅马蜂窝就出动了1575次,平均每天5.8次。&&&&然而最极端的案例,去年九十月份出现在陕西安康、汉中、关中地区,1685人被蜇伤,44人死亡,当地消防集中警力摘取蜂窝数千个。这起事件也让不少人“闻蜂色变”。&&&&普通马蜂并不可怕&&&&胡蜂“咬人”才致命&&&&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谭江丽是国内仅有的几名研究胡峰的专家之一。谭江丽介绍,其实现在社会上把“马蜂”这个名词给叫混了,马蜂并不可怕,能够袭人致命的是胡蜂。消防队员捅下来的不一定都是马蜂窝,也有胡蜂窝,发生在陕西的“蜂灾”就是胡蜂所为。&&&&谭江丽说,马蜂和胡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蜂类。胡蜂是一个广义的称呼,其下分为6个亚科,包括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马蜂相对比较温和,一般有人接触后,它会先发出警告,碰一下之后马蜂飞出来一会儿又回巢,反复多次它才会攻击人,而且毒性也不大。”谭江丽说,由于了解马蜂的习性,她有的时候赤手空拳的“挑衅”蜂巢,被蜇两下也无所谓。胡蜂属于胡蜂亚科的胡蜂属,可以袭人致死的在我国有17种,“遇到胡蜂,必须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对专家来说,看一眼就知道马蜂和胡蜂的区别,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通过观察蜂巢也能看得出来。一般马蜂窝比较小,到了秋季最多一个蜂巢里不会超过250只马蜂。但胡蜂的蜂窝就像“葫芦包”一样,内部像一个庞大的帝国,多层倒悬,它的巢可地上可地下,大的内部能容纳4万只胡蜂。“胡蜂非常狂躁,碰一下一窝全部出动,而且蜂毒非常强,一个小时就可致命。所以看见蜂巢必须区分是马蜂还是胡蜂,若是胡蜂一定要躲得远远的。”&&&&文/本报记者&匡小颖&&&&探因&&&&城市蜂群为何越来越多?&&&&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杨红珍介绍,在郊区,蜂类一般都在树林里或农村人家房檐下筑巢,它们多觅食蜜源性植物,而城市里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并不适于筑巢生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城市中的蜂窝扰民情况越来越多。关于马蜂和胡蜂“进城热”的原因,不少人士都认为目前城市的绿化环境变好,树木增多,加上建筑物比较适宜筑巢,因此蜂窝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谭江丽则认为,更重要的是城市也给蜂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为马蜂和胡蜂都有“肉食性”一面,成虫到外界捕食撕喂给幼虫,自己也吸食花粉花蜜。“它们食性很广,能逮到的东西都吃,包括放在外面的肉,它也会啄了吃。比如墨胸胡蜂,最喜欢活跃在垃圾堆附近,因为它们最喜欢吃苍蝇。”&&&&此前曾有说法称,全球气候转暖导致蜜蜂、黄蜂和胡蜂开始出现在以前看不到它们的地方,有媒体称“美国阿拉斯加被毒蜂严重叮咬的报告人数增加了6倍”,甚至将毒蜂叮咬激增列为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负面影响之一。&&&&对于这种观点,谭江丽说:“气候变暖对它们也有影响,如果春天来得早,它们就出现得早。”而城市的冬天温度偏高,也使得越冬的蜂王在更容易存活。&&&&马蜂和胡蜂的适应力都特别强,因此扩散得也很快。谭江丽介绍,之前法国仅有一个胡蜂巢,但仅过了三年,胡蜂的足迹遍布了法国领土的三分之二。“它们也有天敌,一些猛禽还有寄生虫,但是天敌的减少导致对蜂群的控制力有限。其实每年秋天繁殖出来的新女王胡蜂99%都会死掉,但是仅剩的1%也能保证它第二年的数量。”&&&&文/本报记者&匡小颖&&&&提示&&&&如何应对城市蜂群&&&&马蜂和胡蜂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比较广,谭江丽说,其实马蜂和胡蜂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它们也一定程度上造福人类,一些森林害虫都被它们吃掉了。“它发源于这里,又有这么强的适应能力,根除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方法,主要就是防。”&&&&避免“招惹”大蜂群&&&&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马蜂蜇人毒性较大,中毒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对过敏性体质的人甚至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肝功能衰竭,应注意防范。其实,马蜂蜇人事件中绝大多数是人在主动攻击蜂巢时遭到报复。市民如果遇到马蜂不要惊扰,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理会,蜂停落在头上、肩上时,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挥赶、拍打,要尽快离开,以免它发出信息招来群蜂攻击。&&&&接近胡蜂需戴护具&&&&对于城市里的居民来说,如果是马蜂窝,即使长在家里其实也没太大问题。如果是胡蜂窝,那么一定要早发现早清理,不能给它们发展的时间,有时它们一夜时间就能筑成个能容纳几万只的大巢。谭江丽建议,与胡蜂的距离不要少于10米,如果接近一定要戴护具。&&&&市民只要提前在后窗外、窗台下喷洒一些杀虫剂,就能有效避免马蜂和胡蜂在自家窗外筑巢,此外,减少在房前屋后种植多汁类植物、不在室外空地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都可以避免蜂群集结。&&&&化妆品和酒易招蜂&&&&目前很多化妆品内含的化合物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蜂,酒味也是如此,所以夏季出行前最好不要饮酒,也不要涂抹过多的化妆品。去野外时,可戴帽子、穿深色长衣裤加以防护。&&&&如果被马蜂蜇伤,应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红肿和过敏反应,或立即用弱碱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中和蜂毒的酸性,减弱毒性,也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有洋葱,可以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还可用母乳、风油精、清凉油等去除蜂毒。如果被胡蜂蜇伤,或被马蜂蜇伤者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急救。&&&&文/本报记者&匡小颖&李宁<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正文
你知道吗?种马蜂成为最新潮流
来源:中国经济网
  谁都知道马蜂又凶又毒,很不好惹,见了应该绕道走。可偏偏有人不但不躲,还种上了马蜂,并且从中获取了极大的效益——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CCTV-7《科技苑》栏目暑期特别节目《你知道吗?》对这些“敢于招惹马蜂的人”进行了专访。
  种马蜂,收益超乎想象
  马蜂是活物,怎么能“种”呢,这该不会只是个形容词吧?
  但马蜂养殖专家、云南德宏师专昆虫研究所的郭云胶教授却告诉记者,这里说的“种马蜂”,还真是给马蜂埋进土里,而且马蜂也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
  郭云胶告诉记者,人们看到的马蜂窝多是挂在树下或者是屋檐下的,但在自然界,马蜂大多数是在土里打洞做窝,而且工艺极为精巧,不比蚂蚁洞差。
  而我们所说的种马蜂,则是把小型蜂窝装在木桶里埋进地下,让马蜂在里面繁衍生息;到收获季节,原本拳头大小的蜂窝能长成锅盖大,重量至少达数十斤;一些巨型蜂窝甚至能重达数百斤。
  郭云胶表示,“种”马蜂收益巨大,一只二百来斤的马蜂窝,市场价至少能达两万多元。
  卖马蜂,市场供不应求
  可能有人要问,马蜂这种讨人厌的玩意,谁会买呢?而且价格还如此之高!
  对此,马蜂养殖户黄国忠笑着告诉记者,飞在天上的马蜂讨厌,但摆在餐桌上的马蜂可是大受欢迎的。原来,大部分地区都有吃蜂蛹的习惯,西南部分地区更是将此视为顶级食材。在云南,这种原生态、无污染的蜂蛹更是让人抢断手,黄国忠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斤蜂蛹至少180元”。
  除此之外,马蜂的蜂毒也是一宝。虽然马蜂拿它来蜇人,但它的药用价值也是很突出的,拿来泡酒,可以祛风除湿,通络活血。
  黄国忠自信地说,这种马蜂产品,只要我们有,就不怕没人要,市场上是供不应求啊!
  护马蜂,也是保护环境
  “种”马蜂可以产生极高的收益,但郭云胶表示,他们研究马蜂养殖,除了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外,更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郭云胶介绍,马蜂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昆虫,虽然经常伤人,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益虫。平时,马蜂以危害农作物的蝗虫、金龟子为食,只要有马蜂的地方,这些害虫就不会掀起太大的风波。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为了获取蜂蛹四处捕杀野蜂,结果当年害虫泛滥,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种马蜂不但投入低、收益高,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也是大有裨益的。马蜂在我国分布广、种类多,适应性也强,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没有任何难度。《科技苑》栏目组表示,在即将播出的节目中,他们将详细介绍“种”马蜂的方法和技巧,有意了解的朋友,敬请关注CCTV-7《科技苑》栏目于7月8日18:30播出的暑期特别节目《你知道吗?奇闻:有人“种”下马蜂窝》。
【中国经济网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
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经济网”。违
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 邮箱:  郭云胶表示,&种&马蜂收益巨大,一只二百来斤的马蜂窝,市场价至少能达两万多元。
  卖马蜂,市场供不应求
  可能有人要问,马蜂这种讨人厌的玩意,谁会买呢?而且价格还如此之高!
  对此,马蜂养殖户黄国忠笑着告诉记者,飞在天上的马蜂讨厌,但摆在餐桌上的马蜂可是大受欢迎的。原来,大部分地区都有吃蜂蛹的习惯,西南部分地区更是将此视为顶级食材。在云南,这种原生态、无污染的蜂蛹更是让人抢断手,黄国忠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斤蜂蛹至少180元&。
  除此之外,马蜂的蜂毒也是一宝。虽然马蜂拿它来蜇人,但它的药用价值也是很突出的,拿来泡酒,可以祛风除湿,通络活血。
  黄国忠自信地说,这种马蜂产品,只要我们有,就不怕没人要,市场上是供不应求啊!
  护马蜂,也是保护环境
  &种&马蜂可以产生极高的收益,但郭云胶表示,他们研究马蜂养殖,除了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外,更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致富经]财富险中求-黄国忠养殖胡蜂一窝能卖三万多元(上)_371种养致富网_农村创业致富项目,cctv7致富经 科技苑视频全集
当前位置:
[致富经]财富险中求-黄国忠养殖胡蜂一窝能卖三万多元(上)
导读:致富经]财富险中求(上),养殖项目:胡蜂养殖,胡蜂生性凶残,被称为杀人蜂。而在云南的深山里,却有人为了得到它铤而走险。杀人蜂如此凶残,在一个人手上却如同宠物。不但不怕,他还要专门养殖胡蜂。他如何驯养杀人蜂?又是如何靠杀人蜂赚取财富带领
& & & & 致富经]财富险中求(上),养殖项目:胡蜂养殖,胡蜂生性凶残,被称为杀人蜂。而在云南的深山里,却有人为了得到它铤而走险。杀人蜂如此凶残,在一个人手上却如同宠物。不但不怕,他还要专门养殖胡蜂。他如何驯养杀人蜂?又是如何靠杀人蜂赚取财富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呢?
  说起这个马蜂,大家并不陌生,它学名&胡蜂&,又称为&黄蜂&,它的毒性大,人或者动物被它攻击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人们对其唯恐避之不及,而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却有人专门养殖这种毒性很大的马蜂,不但养还能靠它赚钱,最多的一窝就能卖三万多元。让我们去看一看。
  马蜂学名胡蜂,属胡蜂科,全世界已知的胡蜂有5000多种,因其凶残,又被叫做杀人蜂,人们对它避之不及,甚至要专门剿杀。
  但记者听说,这种杀人蜂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有人专门养,不但养还能靠它赚钱,一窝胡蜂最多可以卖到三万元,而且胡蜂身上还蕴藏着无价之宝,这是真是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在这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深山里,就隐藏着许多杀人蜂的蜂巢。
  冬季的午后,气温升高,这是胡蜂最活跃的时候,带路的当地人小黄,提醒我们要特别当心。
  黄国虎:慢一点。
  有一种大虎头蜂,它的个头是普通马蜂的十倍,有成年男子的大拇指大。和蜜蜂只采花蜜不同,大虎头蜂还喜欢吃肉,而最可怕的是它的毒刺。
  一只野兔被蛰后,几分钟就没命了,而关于它的凶猛,记者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村民:一般的一只大水牛,三下都受不了。你看像那么大的一只水牛最多也就是三下,三下就没命了。
  这样危险的杀人蜂,在当地却偏偏有人专门养殖,每年养殖的胡蜂有近万窝。
  记者打听着来到这个专门养胡蜂的人的家。刚走进这个大门,记者就在院子里看到了很多马蜂窝。
  记者:这还有一窝。
  这个把杀人蜂专门养在自己家里的人就是黄国忠。在后院,记者见到了他。
  见记者来,黄国忠说要露一手绝活--徒手捉蜂。
  记者:就这样抓?
  黄国忠又随手抓起一只大虎头蜂。
  记者:你这样它不会蜇你么?
  黄国忠:不会。
  大虎头蜂张开它凶狠的口器准备咬人,而尾部的刺也不断地伸出。这可是体型最大、毒性最强的胡蜂。而黄国忠却做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举动。
  记者:脸上,这也行?这不行吧。
  这种村民传言蜇三下,就能杀死一头大水牛的大虎头蜂,就这样在黄国忠脸上爬来爬去。
  黄国忠:我还敢直接抓它的刺呢。
  这些胡蜂,都是黄国忠亲手养大的,而当初正是为了养殖胡蜂,黄国忠被看成是个不务正业,没前途的人。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面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
  村民:以前讲瞄蜂打猎,老人是相当恨的。就说是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瞄蜂打猎。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而现在,正是因为养殖胡蜂,黄国忠不仅自己富了,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财富。
  镇长:2014年我们这个胡蜂养殖基地带动了69户农民,很多的贫困家庭,房子都已经新建了。我们2015年的工作就要重点打造这个胡蜂养殖基地,要把它培育成全国的规范化规模性的胡蜂养殖基地。
  那么,凶残的胡蜂是怎么被黄国忠驯化的?胡蜂又是怎么给黄国忠带来财富的呢?
  这就是黄国忠的老家,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黄国忠是老大,一家八口人只有不到3亩耕地,在黄国忠的儿时记忆里,大米,是个稀罕物。
  黄国忠:穷得就是吃这个枇杷果,你听说过么?枇杷果、红腊头,有一种落落里果,就是在那种大高树上,就是那种落落里果。我们以前都是吃这些(野果)。过了几年又吃苞谷,吃到那算是不错了。
  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解馋,当地人上山掏胡蜂窝、取蜂蛹吃。要养活一家八口人,黄国忠的父亲也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掏蜂窝。
  村民:危险,有时候跑到这棵大树上去追,跑到那棵大树上去追,危险得很,那个搞不得。
  村民:从树上跌下来,手跌断的,脚跌断的,还有从那个悬崖上掉下来跌死的都有。
  一旦蜂巢受到侵犯,胡蜂就会群起而攻。因此掏胡蜂窝十分凶险,这么危险的事,黄国忠的父亲一个人如何完成呢?
  采访时,黄国忠七十五岁的老父亲正在山里找胡蜂。
  记者发现黄国忠跟父亲一起在树林里,见树就晃,晃不动就用脚踢,一边踢还一边看。
  记者:踢两下什么意思?
  黄国忠:主要是我们看不到蜂包,这里树太密了,密密麻麻,我们踢踢它会发出声音在高处,嗡嗡嗡地哼,就是在这棵,蜂包找到了。
  记者:踢哪一棵,如果它在这个树上的话,就会有声音。
  黄国忠:声音,它会飞会飞出来。
  在这片丛林中,黄国忠发现了一个胡蜂窝。
  记者:好像看到了。
  黄国忠:好像看到,还是看到,那还是没看到。
  眼前的大树高几十米,借助摄像机,记者才看到隐藏其中的胡蜂窝。
  确定了胡蜂窝的位置,黄国忠开始行动。
  借助一根绳子和一根长竹竿,一个简易的梯子就搭好了。
  面对这一窝野生的胡蜂,黄国忠丝毫不敢大意,他穿好防蜂服,为了方便爬树,只露出双脚。
  靠着腰间的这根绳索作为保险,黄国忠熟练地向上攀爬。
  而随着越爬越高,危险也就步步逼近。
  在距离胡蜂蜂窝五米左右的地方,黄国忠停了下来,他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靴子防止被胡蜂叮咬。
 胡蜂将巢做在树的最顶端,末梢的树叉根本支撑不起黄国忠的重量,他只能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锯子,想把做了蜂窝的树杈锯断。但他一锯,树干就开始剧烈地晃动。而这一晃动,就坏了事儿。
  一瞬间无数胡蜂倾巢而出,在黄国忠身边盘旋、不断攻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底下的人都屏息注视,生怕出现一点差错。而黄国忠却显得很从容,依然不紧不慢地操作着。
  黄国忠:慢慢地来。
  大家紧张地等待着,5分钟后,黄国忠解下腰间的绳索,把树杈上的马蜂窝缓缓放了下来。
  黄国忠的弟弟和助手也赶紧过来接应。
  黄国忠:拿一个口袋来。
  成年马蜂凶残至极,但胡蜂幼虫和蜂蛹却是上好的食材。见到新鲜掏回来的蜂蛹,家里的小孩儿们也迫不及待地揪出来就吃,解馋。
  胡蜂蜂蛹里百分之八十是蛋白质,是一种天然的高档食材。煎烤烹炸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味。在黄国忠小的时候,一斤胡蜂蜂蛹就顶得上三四斤猪肉的价格。父亲就是靠着冒险掏蜂窝,卖蜂蛹来补贴家用。
  但这莽莽深山,怎么追踪一只小小的胡蜂,找到它的巢穴呢?黄国忠先到一棵芭蕉树,他要给记者一展身手。
  记者:就要找这个?有了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对,从小我们就必须用这个,找蜂的工具。
  记者:找蜂的工具?
  黄国忠:对,它在一公里两公里以外,我们都能追到它。就靠这个筋芭蕉和这个鸡毛就可以找到它了。
  记者:这么神奇。
  黄国忠:这是我们的强项。
  记者:这个在你们这到处都是,随处都有,很好找。
  用这当地随处可见的芭蕉,怎么能捉到胡蜂,找到蜂窝呢?黄国忠从芭蕉叶子里劈出一根细细的筋。搓成一个小小的绳扣。
  记者:像纺线一样,这也是个细致的活。
  紧接着,黄国忠又拿出了捉胡蜂的另一个秘密武器:白鸡毛。
  他把白鸡毛系在绳扣上,做成了一个鸡毛吊坠。
  黄国忠:成功。
  记者:成功了,有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有这个就没有问题。
  带着这轻飘飘的鸡毛吊坠,黄国忠出发去找胡蜂了。
  黄国忠首先为胡蜂准备了大餐。
  记者:现在这棍上有两只苍蝇。
  黄国忠:两只苍蝇。
 胡蜂最喜欢捕食苍蝇、蝗虫等。在这昆虫几乎绝迹的寒冬,几只苍蝇对于胡蜂是难以抵抗的诱惑。胡蜂的嗅觉特别发达,能闻到几公里外食物的味道。很快,目标出现了。
  面对难得的食物,胡蜂吃得特别投入,而就在这时,黄国忠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鸡毛吊坠。
  记者:套上了,套上了是吗?它一点也没有反抗。
  黄国忠:趁它没有感觉的时候就把它(套住了)。
  记者:吃得太投入了是吗?
  黄国忠:是的。
  轻巧地一套,再一捻,在胡蜂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白色鸡毛吊坠就已经固定在了它的蜂腰上。
  这些吃食的是工蜂,填饱肚子后他们还要将食物带回蜂窝,而这时,这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工蜂就成了通往蜂窝的引路者。
  胡蜂在前面飞,黄国忠在后面追。
  记者:还在飞。
  黄国忠:还在飞,飞到树尖了。
  记者:飞到树尖上了,那如果飞到视线范围以外再怎么找呢?人能跑得过来吗?
  黄国忠:不需要跑过来,它会回来这边,你只要在这边引着(胡蜂)了,它一天都会来这里抬(食物),一天到晚都来这里抬,一下又回来了,一下又回来了。
  记者:它老是走往返路。
  在采食过程中,工蜂会沿原路不断地往返,直到把所有食物都搬回蜂巢,在胡蜂往返的途中,黄国忠一步步追踪,直到找到它的老巢。
  追踪带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黄国忠来到一个村庄。
  在这片菜地的角落有一堆秸秆,底下有许多胡蜂进进出出。黄国忠带着记者锁定了这个胡蜂频繁进出的洞口。过了一会,那只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果然出现了。
  确定了位置,下一步就是取胡蜂蜂巢了,黄国忠要记者一定要穿上防蜂服。
  记者:必须得穿这个吗?
  黄国忠:必须穿,不然会要命。
  记者:能看清楚吗?
  摄影记者:没问题,看得很清楚。
  黄国忠: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这是野蜂很危险的,你们要慢点。
  穿好防蜂服后,黄国忠带记者开始取蜂巢。去掉了秸秆杂物和地表的土,底下果然藏着一个蜂窝。
  记者:这是一种野生的小胡蜂?
  黄国忠:对,是。你看这是野生的。
  记者:能看到它里面的蜂饼。看得到蜂饼。
  黄国忠:看到蜂王了。
  记者:哪个是蜂王?哦。
  黄国忠:是普通的三倍。
  仅凭一条芭蕉筋和一根鸡毛,黄国忠就找到了一窝胡蜂。因为家境贫寒,从9岁起,黄国忠就跟着父亲上山掏蜂,对于胡蜂,他了若指掌,也练就了一身的本事。然而,黄国忠心里却一直有个遗憾,他没上过一天学。
  黄国忠:家庭寒苦,一分钱没有上什么学吗,去那里买点什么东西要多少钱,连一二三四都晓不得。我说怎么都要去读两天书。
  靠着掏胡蜂窝,卖蜂蛹,家里的生活渐渐宽松,直到16岁时,黄国忠才终于走进了课堂,做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黄国忠:有的笑我,乱讲我。
  记者:讲你什么?
  黄国忠:讲我那么大了还读什么书啊。
  记者:小孩子笑你?
  黄国忠:小孩子笑嘛。
  然而即便是这朝思暮想的课堂,也没能拴住黄国忠的心。
  黄国忠:上学的时候仍然是研究蜂,别的一样都不想,上学就是上学半天,瞄蜂半天。
  只上到二年级,黄国忠就退了学,一心进山,找蜂去了。1998年,黄国忠结了婚,成家立业,按说应该有个稳定的营生,但黄国忠却依然天天进山,沉迷于掏胡蜂窝。
  妻子:我们这边种稻谷,栽秧,他爸叫他就栽田种稻谷,他不去种,不去种他就去瞄蜂,瞄蜂他爸就骂,在我们这边方言就说不像话。
  一不种田,二不做工,黄国忠偏要去掏蜂窝。父辈们掏蜂窝是为了糊口,不得已才去冒险。黄国忠却要专门去做这么危险的事,这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天天就是瞄蜂打猎,天天就是逛。
  村民:老人们就是说,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搞瞄蜂打猎。
  外人怎么说,黄国忠都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打算。黄国忠听说在昆明等地胡蜂蜂蛹很受欢迎,卖价也很可观。
  消费者:价格比这些都要贵。
  记者:土蜂的价格是吗?
  消费者:对。因为它季节性很强,然后隐蔽性很强,量很少,农民去挖那个土蜂也很危险,这么大的土蜂叮上一口的话,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危险。所以说它是比较稀罕一点。
  经销商:现在是供不应求,大土蜂(蜂蛹)就是一百六七十元左右,葫芦蜂(马蜂蜂蛹)就是六七十元一斤。
  记者:一斤?
  经销商:对,一市斤,一单斤。
  养殖户:如果过年的这段时间能搞出来的话两三百元(一斤)也有人吃,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高了,就想吃一点高档的东西,这个蜂蛹百分之八十都是蛋白质,没有什么脂肪的,这个是个好东西。
  以前没有防蜂服,掏蜂窝取蜂蛹都是用火烧,这种毁灭性的做法导致胡蜂越来越少,有时进山两三天也找不到一窝。有人为了得到蜂蛹,铤而走险。
  村民:跑到这棵树上去追,跑到那棵树上去追,危险得很,有时候两天才瞄得到一窝蜂。
  黄国忠:就是一窝蜂摘下来有一点经济价值,怎么都要想办法爬上树把它拿掉。
  黄国虎:树上踩滑了,包括树枝断了,跌下来,有些跌残废了,有些就是跌的死亡的都有过。
  既危险,又难找,黄国忠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心里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想法。
  黄国忠:心里想就是可能人工繁殖。
  记者:不用冒这个险了。
  黄国忠:不用冒这个风险,大家去树上割蜂包,如果人工繁育出来产量又高,又很安全,做这种就赚得到钱,如果你爬到树上,钱倒是能赚着,但是有生命危险,会掉下来是不是。
  然而,黄国忠把这个想法一公布,马上引来一片嘲笑声。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在周边人的质疑声中,黄国忠一意孤行,为了繁育胡蜂,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原本还能温饱的家庭,被他拖累到举债度日的境地。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几年后,黄国忠硬是把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做成了,他不但繁育出了胡蜂,一年的养殖量达到近万窝,最多的一窝胡蜂能够卖出三万多元。
上一篇: 下一篇:
[致富经]怪树干上长葡萄变身摇钱树。致富人物...
南王村的万头湖羊基地,在基地的现代化羊舍里,已有40...
致富人物:白秀珍,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东风村的一名...
致富人物:陈斐,勉县新铺镇余家沟村人。致富项目:蓝...
[致富经]老宋的“暴富”是怎样炼成的()。致富...
[致富经]能看见遍地财富的女人。致富人物:刘岩,致富...
说起棘腹蛙,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它的另外几...
致富人物:85后青年夏操超,引进美国牛蛙,在家乡养蛙...
[致富经]留学回国去养貂。致富人物:高峰,黑...
创业人物:山东枣庄的王琛。致富项目:奶牛养殖。每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大的马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