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博客_《十年》内容解说

不能磨灭的文革——读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有感
来源: 作者:
这篇书评有它的特点,它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讲述,让读者明白了《一百个人的十年》所展示的内容。然后,作者通过简洁的分析揭示了这部书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了解了这部书的价值。
文革,这个词对于85后的我来说,是熟悉而陌生。我记得曾经的历史书上只有几句话。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我只记得在我上学时候,用报纸垫着,饭盒放在上面时,无意压了某主席的头像,被老师瞧见,他开玩笑地说:&如果你在文革的时候,就被抓进去了。&人总是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比较好奇,我也不例外。自从这件事情后,我便好奇文革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那么多人谈到文革就变色了呢?
  我在阅览室找寻一些关于文革的记忆,终于找到了冯骥才先生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当我拿到书的时候,我如获至宝,它是记在了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这段特殊的历史。如果说,刚打开的时候,我是满心欢喜。那么打开阅读的时间越久,我的心也越伤悲。这本书基本上是除去真实人物的姓名及省市的地名外,纪实为主,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加工。然而最赤裸裸的历史,是最让人不寒而栗。它抹杀了人性,泯灭了最初的良知,那些惨不忍睹的事情,真是骇人听闻!
  当我们再笑谈一些名人轶事,怎么会想到文革期间,某一位老师曾因为在上课讲了毛主席藏身水沟,摆脱敌人尾追的故事而锒铛入狱。他乡下不识字的妻子拖着身孕的身体,只要捡到有字的纸头就请人家念出来,希望找到这则故事起源,挽救牢中的丈夫。孩子出生后,她拖着孩子,一路在外面给人磕头读文。一场大火点燃,熊熊的火将屋子的报纸一下子燃尽,他的妻子孩子全部遇难。像电视剧一样的,他的牢中飘来了半截纸,上面写着他曾讲的那个故事。原本满心欢喜的他,因为出处不明,继续在牢中。等他释放后,一位军官正巧听到过他说的故事,给他那本书,终于为他陈怨昭雪。他是幸运的,起码还活着。他是不幸的,要面对家破人亡的绝望。
  我们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谁没有崇拜过谁呢?我曾经崇拜过大诗人普希金。依照我的经验,崇拜是一种盲目的,不由分说地执着,是完全将理智抛开,注入他的思想和灵魂,甚至偶尔会以他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问题,完全失去自我的状态。当时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女知青崇拜了两个人,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她的前夫。对于毛泽东的崇拜,她是彻底的,当得知大学同学李敏可以帮忙把信给毛主席的时候,她费尽心思写了一夜,左思右想,生怕写得不好。对于她爱人的崇拜,她也是彻底的。即使他被打入了&右派&,始终不离不弃,甚至毅然嫁给他,陪伴他走过最后的人生。她历经艰险,逃开了王校长的控制,转眼落入了政委的手掌,幸亏遇到了好人介绍了如今的丈夫,不然还不知道要归何处!
  经历文革被抄家的痛苦,又多么让人绝望呢?引得一位儿科的大夫杀了父亲,再杀母亲未遂,最后自杀。这种精神的毁灭摧残了正常的理智。乌黑的天空,看不到一丝透亮的光,身处那样黑暗的时刻,心中更别提什么理想。十二年半的牢狱生活,浪费了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最后虽然无罪释放,但是对父母的内疚等,是无法再挽回的。
  这不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而是一个个心酸的往事。文革虽然远去,但对于那一代人深刻的烙印还在,也许这些还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当我们回顾文革的时候,我们不是去抱怨它的痛苦,而是去反思它给予人们的历史经验。曾经有一句话说:&忘记历史,等于是一种背叛。&当我很痛苦地抚摸着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历史的缩影,也承载着作者的良知与正义感。我向周围的朋友积极地推荐他们去阅读,无论如何,这段历史,必将永载中国的历史史册。
  我觉得读这本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的集合,让未亲生经历的我们了解那段过往,提供了一些参考。
  第二,它可以让那些造反者深刻的反思己过,得到人生的教训。
  第三,相比那段的黑暗、苦难时期,更好的让我们珍惜当下,给予我们幸福的动力。
  时代虽然远去,当我们唤起这段记忆的时候,不再是感伤,仿佛肩上有一股责任,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也为了那些枉死的灵魂。沉痛的呼喊唤不回死者的笑脸,但
我有话要说
热门资讯&Top 10
图片资讯&Photo
互动&TOP 8
图片欣赏&Photo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6.2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骥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