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下心智探奇的搞笑一家人中文版版

4想选金融,经济类的同学看一下这篇文章
二、双修文学士和理学士
文学双主修(最佳)&跨学院双主修(也不错)&修其他学系专业必修课(起码)
在国外先进的大学里面,他们把大学定位成一种全人的教育,大二开始他们才会开始分系,比较慢找到方向的人,甚至在大三的时候才决定主修,也就是说基本上他们在之前学的东西都是通识课(core
curriculum)。所谓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在帮助你探索知识的各个学门或取向,英文叫approach或discipline。在国内的话,对不起,这一切都是教育部的错!各位大概在高二开始就分组了吧,在分组之后,所有的人就分成理组和文组这两个部分,理组的这个部分他们讲究的是实验,然后他们讲的话和思考的方式会比较精确,然后他们掌握的是这个世界的一些技术。而文组的人他们做研究的方法是比较偏向论述方面的,那他们面对模糊的能力是比较好。像学理工的人他在这个环境就不是这么舒适,然后他掌握这个世界的制度,然后台湾的高级知识分子就分为两个世界,这两边的人永远无法去理解对方到底在干嘛,互相歧视。可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刚好横跨两边,你有办法和两边的人沟通的话,你的眼界就比他们大一倍哩!这个也算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所以如果只有一种世界观的时候,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只有一半,一半的意思是说不只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半而已,你连问问题的方法都只剩下一半。问问题其实比解决问题重要多了,一旦你问出了对的问题,你就知道要去找哪些专家学者组成的专案小组来研究。有些问题是用理的方式,也就是科学的方式去问比较好,你用人文的方法去问,效果就差多了,或者是如果你是理工类组的状况就相反,明明是一个人文问题你硬要把它搞成科学问题,就是用错办法。理组这边他们的专长是找出问题之间的规则时比较有效率,而且比较精确,然后这个结论也是比较有效度(validity),你把它讲成比较强有力好了。效度是什么东西各位以后去修研究法的时候就会学到,你也可以用google大概找一下。文组的专长就是在模糊的环境里面他会觉得很舒适,很多连定义都很难做的问题,文组的人仍然有办法处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模糊的,而理组的人碰到模糊的状况,不是觉得浑身不对劲就是完全忽略这些无法精确定义的问题。
台湾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群人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两种人彼此没有办法沟通,或是说这两种人之中能作为沟通媒介的人实在太少了。如果你就是这些沟通媒介之一的话,两边的人都可以为你所用,因为只有你可以跟两边的人沟通。我真的是这样子强烈的建议大家,就是说你修的那个系颁发的是bachelor
of art,你就去选修bachelor of
science的这种系,反之亦然。那在选的时候,如果你是文组的,你能够选数学或资讯以外的系是最好,因为数学跟咨询并不包含太多的实验在里面,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些逻辑论证或推导的时候,其实你是根据某些假设,那些假设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实验才能去验证,所以最好的状况当然是去修物理之类的基础科学,可是对于高二就没有读物理、化学、生物的人来说,痛苦应该蛮大的。当然我这样讲的文理互跨双主修是最好的,不然也可以跨学院双主修,最起码你要去修一些外系大二、大三的必修课。不过跨学院至少有一种例外,就是管理学院修经济系,就是这两种东西你可以说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可是他的世界观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或者你可以这样讲,根本就是一样的,那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我刚讲的那种跨领域学习,开拓自己的世界观的效果。修的时候你也不用去想说另外一个系热不热门,好不好找工作。最主要是要开你的眼界用的。大学是奠定你一辈子世界观最重要的时光,如果你不在大学的时候建立好自己追求智慧开阔而坚实的基础,离开大学之后再做会非常痛苦,应该讲说不可能。因为大学是型塑你下半辈子价值观最重要的期间,像是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实验、计量分析和质性研究这三块,那什么东西都可以做质性研究,能够做实验的东西很少。但只有实验能断定因果关系,其他方法都不能,量化研究它的研究速度和导出结论的速度会比质性研究好。只有你大学所学知识是三种并重,你才知道面临什么情境时要怎样问问题。在大学的时候你要尽量追求人文和科学并进的教育,既然教育部提供给你的制度不是这样子,你就要自力救济。人文教育能够帮助你面对混沌,科学教育可以帮助你克服复杂,文理双修的话,你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连结在两者之中的美丽小世界。没有反应的人,代表你书店逛得太少咯~!
三、尽量少修商管课程,少看商管书报杂志
接下来就是请大家在学校尽量少修管理学院的课。念到管理学院的系的同学比较幸运的一点就是,你的同学相对语文组的其他学生是比较聪明的,你的想法比起法律系的学生又比较灵活。可是大学部的商学教育并不算是基本功当中的基本功,那对于建立你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在国外的经验更是会和你强调说,有工作经验之后你去学管理,你才会知道修这东西到底该怎么用,少修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修,如果你基于各种考量,譬如想接近心仪对象的话,我求你修!真的!!
不过没有工作经验下的管理学教育没有意义,甚至于大学部的管理学教育对研究管理学(如读商博)也没有帮助。大学该做的事情是筑基,而商学的三门基本功是数量方法、经济学和决策科学。这可不是我乱盖的,Stanford和Insead商学院博士班有所谓的院定必修,是不管你主修什么都应该要会的。大学时应该好好学习的是管理学的根本,就是个体经济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学、计量方法、社会心理学、决策心理学。而不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管理。商管学院的特别注意啦:given你已经有一大堆必修课都是管理/金融课程了,你再选修自己院系里面课程的边际效用又再更低,所以,千万别执迷呀!算我求你。至于管院某系双修管院另一系更是头壳坏去(你不要对我辩说会计和资管差很多)。
醒来吧,同志们!外面的花花世界正在等着你们。然后,跟少修管理学院的课一样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少看商管类型的杂志跟书。商管类书报杂志依内容99%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一天之后就是垃圾,
第二类一周之后就是垃圾,
第三类一季之后就是垃圾。
如果你把宝贵的生命花在这些事情上,连续数十年,你怎么能期待自己能够脱颖而出,进而出类拔萃?今天高手和平凡人会有差异,不在于吃喝玩乐或是做一些庶务性工作的时候,你吃饭高手也要吃饭啊,你睡觉高手也要睡觉,你磕牙高手一样也会,你玩MSN高手照玩啊。会有差距是在高手和平凡人自以为在精进的时候,做了不同的选择。而这些时间,一年可能只有五百小时,一天只有一小时多一点。五百小时/年能够制造多大的差异呢?平凡人选的是书店里最畅销的管理大师新作品,精读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而高手选的是经过十年、百年、千年岁月洗练后人类智慧的精华。久而久之,高手全身上下挂满千年神器,信手拈来就是上古神兵。然而,平凡人永远不知道,读那些死人骨头到底有什么用?(商管类的书也不是全部都烂啦,杜拉克、科特勒或是巴菲特这些老鬼早就通过不知道多少个十年的考验了。不过你一定要读足够人类的经典并且有深刻体会,你才能去预测,哪些商管类新书里面写的东西十年之后依然很有用。)
四、研究罗马史
接下来最后的部分是基于上面的基础之上,你去培养驾驭constraint的能力,第一个你要学的东西就是历史。有句话说:“愚者以自己的经验学习,智者由别人的经验中学习。”自己的经验当然是无法取代的,问题是你每次跌倒受伤能成长多少,和你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多少非常有关。读历史有点像是做大量的case
study,从当中去归纳出一些道理出来,建立自己的史观,以作为日后决策的基础。那你要学怎么样的历史呢?最重要就是罗马史。
理由有三:(一)罗马时代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原型
&&&&&&&&&&&&&
(二)罗马人在智力、体力和商业能力都不如对手,却能一一打败他们
&&&&&&&&&&&&&
(三)罗马史是现代西方国家上流社会教养子弟的必备课程
(一)罗马时代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原型
比方说是法律vs.神的戒律、共和制vs.帝制(比较接近现代的总统制vs.内阁制)、同化败者或是强化胜败者之间的差异、男女地位的转变、各种税制等等,全部都在罗马时代上演过,也一一显现出结果。读罗马史可以让你了解在现代社会里,如果施行某些制度(constraint)会有什么结果。
(二)罗马人在智力、体力和商业能力都不如对手,却能一一打败他们
如果今天罗马人比对手聪明、强壮且更具经营管理的本事,最后能在地中海四周称霸,那我们也没什么好研究的啦。但真实太神奇了!今天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罗马人optimization的天赋比对手差多了),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为什么?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他们选择奉行某些和他们对手不一样的游戏规则(constraint),使得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命运大不相同。到底是哪些呢?比方说“同化败者”就是很重要的其中一项,其他的,各位用心钻研吧。
(三)罗马史是现代西方国家上流社会教养子弟的必备课程
之前我在看许多大头,不管是公领域的或是私部门的,传记、报导文学的时候发现一件事,就是有让人吃惊的高比例都说爱德华、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影响他们最深,也是他们一生不断重读的书。世界上的书有多少本啊?一些在不同领域的翘楚都读过同一套书的几率有多少呢?这是不是应该好好追究呢?这到底是什么武林秘籍可以让一堆大侠推崇至此?为什么真强者都是吃这个长大的呢?那,要怎么学习罗马史呢?第一就是书店找一本薄薄的小书,叫做《关于罗马人的二十个问题》,盐野七生著,三民出版。这本小册可以让你对罗马史有一个最迅速而全面的鸟瞰。第二呢,上机实习。由三国志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打电动是学习历史最快的方式。这个游戏的名称是“罗马:全军破敌”,松岗出品。请大家支持原版啊,啊,一千多很便宜啦。借由本游戏加深你对罗马史的了解与兴趣,对你人生的加值最少从一千万起跳,不盖你,真的。最起码玩个一遍之后,你对地中海周遭的地图会倒背如流,这对你以后研读罗马史有极大的帮助。第三,把盐野七生著的《罗马人的故事》(一样是三民出版)全部精读。听名字就知道作者是日本人,她写的罗马人的故事有几个特点:
1、够新。换句话说她可以综合、比较前人所写罗马史的优点,并加入一些最新的史料,汇整到她的著作中。
2、她不是基督徒。基督徒认为他们被罗马“迫害”过,所以在面对罗马史时带有一种特殊的情绪,比方说,基督徒史学家可能会认为迫害基督徒比较用力的那几个罗马皇帝有关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其实也许根本没这回事。也就是说盐野七生能从比较超然的角度看罗马史。
3、以往的罗马相关历史、小说或是影集处理的不好的部分,在她手下一样精彩。像是奥古斯都(屋大维)或是几个有名的昏君在她手下一样精彩。
4、她虽然是哲学系毕业的,可是写出来的作品却带有经济学的味道,处处带有机会成本和资源分配的观念。
5、她的文笔非常好,写出来的东西已经有经典的条件,经常能写出让人震撼许久的句子和段落。不过呢,你不见得要照顺序看。你可以先看最精彩的第四、五、六三集,讲得是凯撒和奥古斯都的故事。最后当然是把爱德华、吉朋所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好好地读一读。各位实在太幸运了,万众期待的繁体中文完整译本竟然有人翻出来了,我那天在诚品看到的时候,兴奋的立刻打电话通知期货社的骨灰哩!联经出版。一共有六卷,目前已经出到第三卷了。
五、钻研演化心理学和决策科学
现在历史学完了,下一个你要学的东西就是科学。科学的部分我在这边列出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演化心理学,第二个是决策科学。要学演化心理学,原因是“帮助你了解constraint
optimization最基本的形式”。在没有文化、文字、任何法规制度之前,只有一个最松的、松到不行的constraint,就叫做自然资源、气候之类的天然环境。然后你要optimizatize的也很简单,就是生存跟繁殖,完全不像现在这么累,除了名利权之外还要健康、幸福。甚至于你在人跟动物的一个比较当中,可以发现到这种constraint
optimization简单到不用人的大脑去做,动物(甚至是没有大脑的那些)也是在做一样的事情,你可以从演化心理学学到说,由其他动物的观点来反思人类constraint
optimization行为。也可以从狩猎采集社会中学到人类行文的最基本形式。事实上我觉得演化心理学是现有的心理学和各种社会科学中,对人类行为最具解释力的一种。这里面推荐大家的是两本书:第一个是蛮有名的《自私的基因》,天下出版,第二本是《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有兴趣的可以上Amazon去读读review),一个哈佛教授Steven
Pinker写的,他以前在MIT教书,现在已经被挖到哈佛去了。这本书中文版由CMU CS PhD
student韩定中翻译中,2005年时应该会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大家把这个东西记下来,到时候上市就可以找来看。至于其他号称演化心理学的书有的已经写到社会生物学去了(甚至还是心理学教授写的呢!),不推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二战中,蒙哥马利到北非只是捡了一位将军叫奥尔莱金的便宜,求介绍一下这位将军(名字可能不对)_百度知道
二战中,蒙哥马利到北非只是捡了一位将军叫奥尔莱金的便宜,求介绍一下这位将军(名字可能不对)
我从不认为是蒙哥马利的打败了我隆美尔也说过,但是奥尔莱金确实是我的对手
提问者采纳
奥金莱克出生于英国奥尔德肖特市。1902年1月奥金莱克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奥金莱克被送往帝国国防学院深造,同年12月毕业后前往印度服役。1941年7月,自信心强。奥金莱克的才干不在蒙哥马利之下,奥金莱克被送进奎达参谋学院深造,导致战斗进入相持阶段,于1943年复任印度英军总司令,晋升为中将。奥金莱克离开中东战区后在英国住了一年,被潜艇绞杀和陆军一连串的失败搞的焦头烂额的丘吉尔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英国士气,组织了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奥金莱克晋升为少将。1941年1月。 1981年。毕业之后,历史。1935年,而且和丘吉尔的关系很糟糕,奥金莱克先在西姆拉的军需司令部任参谋、地理,多次导致他的作战失力。奥金莱克12岁时进入英国著名的惠灵顿公学。 939年欧洲大陆燃起战火,但数学不太理想,奥金莱克被调往该地,他极富个性,这是二战中英国对德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最后被一竿子撸到底,奥金莱克拒绝了丘吉尔的进攻命令被撤去全部职务,奥金莱克返回印度,奥金莱克被授予元帅军衔、奥金莱克在英国逝世,阻挡了德军的攻势。 1941年11月指挥十字军战役获得成功。从奎达参谋学院毕业后。1946年,然后又回到野战部队、英语成绩极好,奥金莱克先后担任团长和奎达参谋学院教官。 1919年,奥金莱克理智的反对激怒了他,由于隆美尔获得新部队的增援。日接管第八集团军,奥金莱克被调回英国.先后任军长和英国南方军区司令,晋升为上将。1927年,次年出任英印军副参谋长,接替韦维尔任中东英军总司令,使印度成为东南亚盟军的稳固基地和训练地区,任印度英军总司令是克劳德·约翰·奥金莱克日,但是当时的手下几个高级军官不给力,当北非战争万分危急之时
提问者评价
虽然有人比你更完备,但是,我喜欢简洁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克劳德·约翰·奥金莱克(Auchinleck,Claude John Eyre;) 英国陆军元帅。日,奥金莱克出生于英国奥尔德肖特市。奥金莱克12岁时进入英国著名的惠灵顿公学,他极富个性,自信心强,历史、地理、英语成绩极好,但数学不太理想。1902年1月奥金莱克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同年12月毕业后前往印度服役。丘吉尔与奥金莱克的关系不太融洽。作为首相和政治家,丘吉尔总希望中东的英军不断传来捷报,鼓舞英国民众的士气和增加英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然而作为军人和战场指挥官,奥金莱克却不能回避战场上的客观实际,不能拿士兵的生命作无谓的牺牲。日到达开罗后,丘吉尔催逼奥金莱克尽早重新进攻,奥金莱克坚决抵制,并坚持无论如何也要到9月才能发动进攻。丘吉尔一怒之下,撤销奥金莱克中东英军总司令兼第8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两项职务分别由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接任。
那个人叫奥金莱克吧?曾经的英八集司令。名字正确后自己看看这个吧。
蒙哥马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智探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