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被台湾剧在哪个app上看奉为神剧的电视剧有哪些?

大平台自制剧时代,网剧越做越精致了,也越来越同质化了。只要一部剧火了。你放心,同类型剧就能备上个百八十部,等待未来101来厮杀一番。你以为我在说“耽改”?No,我在说甜宠剧。比如520前后,各平台上映了10余部甜宠吧。但数量也不是重点吧,重点是扎了这么一堆!居然没一部好看的!就很离谱。突然怀念以前网剧差异分明、剑走偏锋的时代。比如《太子妃升职记》。或者更往前——网络剧还是一片野蛮生长之时。那时候,大家做剧不曾流量至上,更不看“数据”。是啊。那时候还没有“流量”这个词诞生,更无从依靠“大数据”来做口味定制。扎根不同土地的“草根”团队,反而捣鼓出了不少至今看来仍令人惊异的“奇片怪剧”。今天就来说说网剧的“前史”:“草根”团队的开荒扩土。石家庄,有个著名的“直译”英文名:Rock Home Town。再翻一遍,就是“摇滚之都”了。不过,咱今天不说《我爱摇滚乐》、不提“万青”,要说的是同样rock狠的一个影视团队——李洪绸和他的《毛骗》一伙人。《毛骗》第一季,诞生于2010年。2010年,奇异(爱奇艺)名不见经传,腾讯视频还未诞生。彼时是优酷、土豆、酷6、风行群雄混战之时。“网剧”一词的诞生尚在遥远的未来。来自河北传媒学院的李洪绸和他的同学们,从用DV拍摄短片起家。李洪绸其实是个广东人,但因为怕热,一直觉着,自己理应是个北方人。到石家庄读大学之后,他才觉得“被骗”了:石家庄也是个熔炉啊!但庄里的冬天呢,又雾霾深重,黑魆魆的。李洪绸觉出了点犯罪片的潜力。虽然在《毛骗》之前,他们已拍出了后来被网友们称为“国产网剧鼻祖”的《大学生同居的事儿》(2008)。但真正引起震动的,还是讲“毛骗子”行走在犯罪边缘的《毛骗》系列。第一季评分8.6,第二季9.4,到了第三季《终结篇》直接飙到了9.7。9.7这个分数有多夸张呢?这么说,可直接与《红楼梦》《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这类神殿剧集并列称神。到了2021年,还有番外篇《城市的边缘》播出。无宣发,全靠“自来水”自主传播,豆瓣上近3万人打出了8.6的高分。算得上一个难得的长寿系列。和“毛骗”这个让人想入非非的片名一样(谐音梗),它讲述的也是那些非主流人群的破事——一伙行走在城乡结合部的庄里人,在街头布局行骗,大展一番身手。不过,比起“小毛骗子”的不入流身份,他们有着超越了“小毛骗子”的做人自觉。这群人奉行“只骗不偷”,而且要骗只骗不义之财。颇有些当代好汉——“反英雄”式的黑色幽默。但现在来看十多年前这部《毛骗》。第一印象,绝对是一个字:穷。时代风格明显的杀马特造型和服装,无打光、无布景的原生态拍摄;真名出镜、毫无表演痕迹的本色演出,还有粗糙的制作......都让人表示,一言难尽。想想,毕竟,刚开拍时。几个大学生、一台DV、一个三脚架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草台班子”这就搭起来了。担任导演、编剧的李洪绸曾回忆过那时的拍摄条件:“一个导演、一个摄像、一个录音、几个演员,就能搞定一场戏。群演?无所谓,找身边的朋友,实在不行,现场现抓。再不行,录音上,演员举杆,录音出现过了?那摄像上,固定机位或者导演扛机;场景?无所谓,酒店用不了,用旅馆,再不行就日租房;光?能看清脸就行了,晚上的外景怎么办?哪里路灯多就上哪里拍。”穷是真的穷。苦是真的苦。但这种艰苦条件下,从第一季到终结篇,这个草根团队做了5年。因为资金有限,只能拍一集播一集。大家住在一个房子里,除了吃饭,钱全部用在片子上。几乎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剧本里很多案子都取材于真实骗局。团队离生活很近,离城中村很近,离骗局很近。然而,表现形式又是英剧、美剧式的。烧脑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推理逻辑,成为了本剧最让人醉心的部分。大家最不吝于夸赞《毛骗》每一集对骗局的精密布置。从锁定目标,到5人组分工、精巧布局、诱敌进入。全局不仅草蛇灰线,环环相扣。而且经常贡献“骗中骗”、高能反转。到了终结篇,几乎全程高潮。骗中骗中骗,还能形成逻辑严整密闭的环。《毛骗》系列简直让人慨叹,无愧“骗局的艺术”!对《毛骗》有一个经典评论说:用一根冰棍的钱做出了哈根达斯。其实,花的是冰棍的钱,但费的也是哈根达斯的心血。终结篇10集,拍了整整两年。有时候,甚至要花几个月磨一集出来。听起来真像一个“疯子团队”啊。《毛骗》的成名,没让他们离开石家庄这个窝,也没让他们依附大平台、去做些违心的流量剧。幸好,还有这样的“疯子团队”。他们依然在做自己的东西。“不跟风,做自己擅长的。先过自己这一关,再面对观众。”李洪绸如是说。像极了和风车战斗的当代堂吉诃德。“东北cult美学巅峰。”“中国乡村版[猜火车] ,赛博好莱坞王者,国产实验电影惊艳之作。”“融合了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盖里奇后现代跳跃式剪辑、昆汀黑色幽默、暴力美学”。在东北吉林,有一个地级市,名叫四平。这个地方,是文青们的偶像贾宏声的故乡。不过,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气质与贾宏声完全不同的名人,名叫张浩。人称“浩哥”。“浩哥”的代表作,是文青们嗤之以鼻、但草根青年们最爱的一部作品。名曰“东北史诗农村片”——[四平青年]。2012年,二龙湖扛把子“浩哥”尚是个不得意的二人转演员。在外漂泊多年演出,摸爬滚打,逗乐别人。自己却越过越郁闷。终于,他决定回乡。四平这个地方人灵地杰,他一回去就结识了一大帮狐朋狗友如蓝波、李野。后来,也是这群人一起撑起了“四平青年”电影宇宙。但彼时呢,“浩哥”还料想不到日后的盛况。他只是个一无所有、但仍有不服输心气的中年人。那时,网络世界初兴,算得上一个前短视频时代——微电影和播客红极一时。“浩哥”心说,好多东西这也并不好笑啊,怎就火了。有人于是不屑道:“你行你上。”于是“浩哥”还真就上了。连剧本都没,借了部用来拍婚礼的DV,拉上帮狐朋狗友们,就这么开拍了。靠天吃饭,现场发挥。拍完一场另想下一场。没人懂拍电影,大家就这么手持拍摄,没什么构图和运镜一说,怎方便怎来。拍完了,没人懂剪辑。“浩哥”于是自己白天上班,晚上自学。剪了两个月,剪完了。“浩哥”怀揣着片子,跑去网吧,将片子上传。那天是光棍节。“浩哥”上传时预计了一下,觉得播放量能过个几十万就是大成功。结果,四天之后,[四平青年]点击量破了千万,还在一路冲着上亿涨。说来也是神奇。即使你没赶上过[四平青年]的盛世。但也绝对刷到过土味农村短视频吧。现在想想,它们的鼻祖,大概就是[四平青年]。“浩哥”在本片本色出演,从一个不会唱二人转的二人转演员,摇身一变成为了不会打架的二龙湖扛把子“浩哥”。“浩哥”热爱苞米地,开场在一苞米地“搞破鞋”。刚搞完就被兄弟们一嗓子吼萎了。原来,一兄弟被人打了。一摩托,“浩哥”一人带俩兄弟,三人雄赳赳要与人去寻仇。不料这时偶遇了一个漂亮城里姑娘。“浩哥”一时看傻了,连人带车开进了苞米地。从此,更是踏上了前往四平市寻找这个姑娘的旅程。这片子现在看“厌女”啊。充满了直男视角对女性的“意淫”。但它也从没否认过自己低俗恶俗臭烘烘啊。乡土气息的对白,乡土气息的帮派混战,乡土气息的古惑仔兄弟情,还有乡土气息的黑色幽默。一时间,二龙湖成为一代青年的“圣地”。就如同铜锣湾之于香港青年。这片子cult啊。喷脏话的水平,超过了昆汀。多线剪辑之胡来,超过了盖里奇。社会摇流氓气息,超过了姜文。于是,它被奉为“国产乡村史诗一代cult片圣经”。影响了往后[长葛青年]、[锦州大弟]等一派乡村史诗大电影的诞生(×)。听听、看看这高评价!!后来,“浩哥”一直把这个系列拍下去了。第三部[偷天换日]圆梦“浩哥”,请来了铜锣湾扛把子大B哥吴志雄。第四部[喋血曼谷]冲出东北,走向亚洲,来到了曼谷大闹一场。这个系列越来越有钱了,越来越热闹了,越来越制作精良了。虽然苞米地还是那片苞米地。但当年那独属于二龙湖的乡土气息却不存在了。2012年。那时候,他们只有几千块,凭着一腔热血去拍片。后来,“四平青年”是一个赚钱的IP。和热爱与热血便再没什么关系了。2013年度“网络视频第一神剧”。在做出如此头衔的爆款网剧之前,叫兽易小星算得上是“第一代网红”。当时,他白天还是监理工程师易振兴,在工地上背着工具做测量。晚上,他戴上叫兽专用贴纸面具,就化身成为网红播客“嚎叫的野兽”。他戴贴纸面具,是因为害怕领导看到自己。当时,易小星已是颇成功的年轻工程师。依靠本职工作和播客接广告,在湖南岳阳混的风生水起。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在内心深处,易小星一直觉得自己属于北京。几经思索,高薪稳定的工作还真给辞了,他就此来北漂创业。或许和“四平青年”或扎根石家庄的《毛骗》团队相比,易小星的万合天宜显得不那么“草根”。但万合天宜从成立、直到做出《万万没想到》这部剧。在整个业内都被讽是“草台班子”。说“草台班子”其实也不算错。毕竟,易小星是“网红”出身,整个团队更是做广告起家。《万万》之前,乱七八糟啥都拍过,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直到这次爆发。易小星想拍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他是周星驰的粉丝,那就要做点有周星驰风味的无厘头段子。他也是日漫和日剧迷。《万万》其实兼具了《搞笑漫画日和》和《银魂》式的吐槽力、日剧《勇者闯魔城》式的贫穷感。《万万》的形式也是日本“泡面番”的。5分钟一集,轻、短、小。在几分钟之内,白客扮演的王大锤以不同角色、但同样的屌丝身份穿越古今虚实。历史典故拼贴网络段子,热门话题遭逢戏谑恶搞。甚至,还有美式洋葱新闻式的笑点设置,法剧《总而言之》式的转场和快速剪辑。总之,他参考了一切,也杂糅了一切。但又和一切不同,成就了“万万”式的搞笑方式和本土化话题。2013年,“万万没想到,啦啦啦啦啦”传唱在大江南北,宿舍内外。“我叫王大锤,万万没想到……”“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名言语录流传于线上线下,人间大地。一时间,底层屌丝王大锤之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剧也带红了因为贫穷而一人身兼众职、一人分饰众角的团队成员们——易小星、白客、孔连顺、刘循子墨、张本煜等人。《万万》成功了。网剧好像也开始走进下一时代。《万万》播出第二季的2014年,各个视频网站宣布:要大幅增加自制剧的投入力度。“网络自制剧元年”的概念,由此第一回兴起。后来,搜狐以单集投入百万的制作水准,推出了爆款剧《匆匆那年》(2014);乐视有剑走偏锋的“奇葩剧”《太子妃升职记》红火一时(2015);我是真的很喜欢这部剧哈啊哈哈哈爱奇艺则有悬疑题材《心理罪》(2015)大热。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晓了。大平台时代,网剧市场愈发火热,投入也越来越大,制作走向精良。“草根团队”退居幕后,很难再有“荒蛮时代”爆剧神话的诞生。你说不好吗?也不是的。精准、精致但同质化,几乎是平台们依靠“大数据”做剧的必然。另一方面,这也同样意味着一种“幸福的烦恼”——作为观众,我们可供选择的文化产品比10年前可丰盛太多了,此为幸福。但在扎堆的同类内容里,竟然也很难选出好东西。这就很尴尬了。于是只是稍微有些感慨罢了。尤其看到《万万》未来还将推出新作的消息时。不禁感叹一句:万合天宜没死!还在!以及,时光荏苒,一晃剧都播完8年了(距离第一季)。“我想起了那天在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这台词多合适啊。可能,逝去的还有彼时的创造力和无穷的“草根”生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剧在哪个app上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