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教育机构哪个比较好华仁学校的课程设计合理吗?

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一日生活的整体思考中落实落细落小,是“双减”政策下学校思考之根本。本期,为你带来几个学校在校园生活、学校管理和作业设计方面的新变化,一起来了解!优化全天候“1+X课程”夯实儿童每日学校生活——双减100天,一日学校生活新变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回归学校教育的精神王国,如何守好学校的主阵地,把学生从过去繁重的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学校里学着认知、学着合作、学着做人、学着共同生活,实现健康、阳光、乐学,让每一个儿童与教师共同创造一种自然的、自觉的、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实现生命的完整发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一日生活的整体思考中落实落细落小,这是“双减”政策下学校思考之根本。01时光轴中一日学校生活的儿童成长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是清华附小的教育哲学,就让我们先从“双减”后儿童的“生活”变化,来看看他们的成长吧。从清晨迈入学校开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选择属于自己的一日学校生活,犹如一张蓝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描绘建构而成,有无限的可能和精彩!儿童崭新的每一天,就这样在未知与创造中开始……(可滚动查看)儿童的一日生活设计当一日时间进入儿童的生活,清华附小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日历,在学校的主导下设计的一日生活。
六4班的陈溪在自己的《一日生活路线图》中,以一棵树的图景,从树冠的早晨、树干的中午、下午,树根的晚上为时间轴,描绘了自己在学校经历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最美好的要数晨读时光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清晨20分钟的诵读,让自己在日积月累中背诵了200多首古诗文和名句名言,经典吟诵的习惯延续到了假期,成为自己书香生活的一部分。课后的“X”课程伴随着陈溪走过了六年美好时光。从一年级的美术社团到三年级的金帆社团,她在老师的示范、讲解、释疑下,学会了国画、油画、冬奥吉祥物设计、学校井盖绘画、树根创作、泥塑等多形式、多主题的艺术创作。在绘画中,与同伴合作、相互支持更是修远高段学生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交往实践体验,她以绘画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充实快乐的一日生活。儿童的一日生活笔记五1班的廉珵记载了一份《学校生活笔记》,她最爱的是上午的加餐时光,因为这个时候有各种黑暗料理诞生。
同学们把餐包压扁,放入桔子做成三明治;把饼干压碎了洒在酸奶上,成为甜点伴侣;于是“舌尖上的3组”诞生了,美食制作成为学校生活中的一道亮点,成为了作文的素材,也成为了回家争相参与家庭烹饪劳动的动力。武纾彤同学对学校的劳动生活情有独钟,她专门制作了“一日劳动”的手抄报,记录着自己大课间、中午、下午放学打扫卫生的情况,总结保持班级和个人卫生就是爱护地球环境卫生,并以老师的教导“小事干得好,才能为国家干大事”勉励自己要从小事、从细节做起,热爱劳动。
儿童的一日生活图谱
五1班的《校园生活的自律时间表》小视频中,展现了同学们晨读、学习、大课间、午餐、练字井然有序,精彩纷呈的一日生活,“越自律越自由,让我们走向自律更自强”作为班级公约保障着大家过一种自主、自由、自治的具有创造性的集体生活。每周五的暮省时光和班会是六6班的“心理打扫日”,在这一天,老师带领大家以班级发生的关键事件为契机,为学生们解“丁香结”进行情绪疏解。上周班里跳绳比赛失利,同学们的情绪陷入了低谷,有互相埋怨的,有批评他人的。老师带领大家从“点燃、自燃、阻燃”的角度对大家心理进行了分析,倡导大家做情绪的主人。孩子们在老师带动下,制作了情绪管理转盘,大家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给它命名,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有:“我的私人定制情绪转盘”,“情绪管理选择轮、“愤怒小转盘”、“大乖的不开心选择”、“枣枣的生气选择轮”等等。
有的同学在转盘中心写上了提示自己的语句,如“有情绪是本能,控制情绪是本领”,“我的情绪我做主”,平静是善待自己的智慧”,“惜命的最好方法不是养生,而是控制情绪”,“转出自己的风格”,“奋斗“、“智慧等。转盘的指针指向的选择项目少的有十种,多的二十种,全班统计疏解情绪的方式有百余种。叶旻侨同学有撸仓鼠、发呆、吃甜品、做手工、看电影等疏解情绪的魔法招数。枣枣设计的转盘有听喜马拉雅名著、玩乌龟、洗个澡、听音乐等让全身放松、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大乖的不开心选择是照镜子、在空中踢腿、柔扔纸团、打枕头“等,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设计的情绪转盘还特地标明适用于家长,他们希望家长一起参与到自己的心理建设中来。班主任李宁老师表示还要带着孩子们继续完善它的使用原则,让它在孩子的成长中作为一个小法宝持续发挥作用。清华附小儿童不但有《我的私人订制一日生活表》,还有《我的学习周计划》,”有《弗洛格的一月生活》,《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100天、180天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启程、知行、修远进阶中逐渐成为自己的时间管理者、情绪管理者、学习的主人,他们把握自己的时间逻辑,创造自己的美好学校生活。02迭代全天候“1+X课程”,贯通课内育人与课后育人一日生活设计、生活笔记、一周生活规划,一日生活图谱就是双减后,儿童一日学校生活的一个掠影。清华附小十多年来着眼儿童的完整自主发展,注重体育引领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通课上和课后,迭代构建全天候“1+X课程”,致力于让儿童过高质量的一日学校生活。清华附小从建校伊始就奠定了“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的底色,保留着“全面而有个性”的特色,秉承着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15年前,清华附小就开始在课后的x课程中,提供多样的教育供给。在着眼儿童课上和课后完整一日生活的思考中,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保障、课程菜单全自选的基础上,每学期有70门左右的X课,打通课内与课后,并持续将体育作为核心课程,使之成为高质量课堂的强助攻,通过十多年来对儿童一日学校生活的系统研究,我们构建了“一日学校生活”的完整体系,探索了一种高质量儿童学校生活的样式。(可滚动查看)贯通课内与课后,统筹儿童一日学校生活学校统筹了儿童一日生活的内容、生活方式和时间安排,为每位学生私人订制了生活“图谱”。图谱以“晨启时光”“学习时光”“午秀时光”“课后个性发展时光”为时间轴线,贯穿了学生以学习为核心的完整成长生活领域。
我们用生活图谱代替传统的课表,学校实现的是从知识本位转向完整育人本位的价值转向,体现了选择性、内生性、统一性的操作原则。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既有国家课程的共性部分,又有个性需求发展的选择性部分,遵循了儿童身心成长节律,张弛有度,有留白时空,为儿童感受到每日的收获与快乐提供了保障。通过课后服务分层分类,建立满足个性化需求与贯通培养序列;课后过程跟踪优化,形成持续激发成长动力的长效机制。清华附小全天候“1+X课程”中包含每学期70门左右、打通课内的课后X课,整合为高质量学校一日课堂。强化体育,撬动五育全面发展“一日皆运动,一生皆健康”,健康是儿童小学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体育作为清华附小的王牌课程,10年前就已经实施了每天一节体育课,提出“每天体育三个一,健康工作五十年”。三节国家基础性课程,一节足球课,一节打破班级,共有9个项目供学生自选的选修课。双减后,学校继续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迁移价值,调和儿童一日生命活力,撬动“五育”融合发展。每天体育“三个一”,全年六大全员赛事,六大专项赛事,至少两个小时的校内锻炼以及校外运动的联动,运用智能手环技术赋能,形成体育撬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融合创新路径与机制。统筹“课程+课堂+课业”,实现学校每日的作业优化清华附小深度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出台了数学、语文、英语的《质量目标指南》,开发并实施了打通课前、课堂和课后的“预学、共学和延学”,通过统一育人导向多学科教学评一体和“自主质疑、过程梳理、反思迁移”的自主学习观的学习流程,形成了课程的顶层设计、课堂的有效实施、课业的学习任务达成三者有机联系的系统。
03一日蹲班常态化,保障一日生活持续优化十年来,清华附小每周四“一日蹲班”由清华附小学教研、德育、后勤保障等管理者、全体教师、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对学生在校一日生活进行重构,从听一节课到听多节课,从一门学科关注到全学科关注,从一所学校整体到一个班级、一个儿童的具体课堂育人行动研究。(可滚动查看)“双减”后学校继续每周常态化推进一日蹲班,我们由最开始关注教师教得怎样,教材内容、教学教法怎么样,以及儿童学习得怎么样?开始转变,我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儿童全天都在学校了,学习时间变长了,那么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双减之后,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回答的问题。
一日蹲班全天全景观察儿童学习生活,从早到晚,学生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向蹲班老师完全开放。就这样,我和全校各级负责人员、老师,从晨读开始到傍晚课后服务放学,即“蹲”着跟进某个班整整一天6节课,包括中午和学生一起午餐、阅读与访谈,午后 “小憩暮省时光”和课后儿童“X”自主选修……;“一日蹲班”结束后,所有任课教师、听课的老师及管理者回到会议室,对当天儿童学科课程是否搭配合理,儿童是否劳逸结合,是否得到育人效能感等要素进行复盘,开诚布公地双向交流,包括对老师与学校管理的建设性意见……直到晚上八点多,几十人才结束离开……
这种“蹲”,既是一种浸润式的深度观察,又是一种参与式的专业倾听;它既是一种管理上的监督诊断,也是教师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更是基于儿童是否健康、阳光、乐学的生活现场的现象分析、管理诊断和改进。同时“一日蹲班”在学校的管理统筹下,带动了教师跨学科教研,以及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最后通过全面观察分析、诊断与反馈,不断促进学生每一日度过美好的学校生活。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一日蹲班”已经形成了班级主动邀约、学校针对性评估、师徒协同性成长、骨干引领性示范为主要实施方法,具有观察、诊断、服务、激励功能,学校管理者、研究人员、班级各学科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方参与,以“班级一日生活”为单位的共同研究机制,使一日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美好的完整时空。“双减”之于清华附小,不仅是“有传统可依”,有政策落地的“使命自觉”,更是基于教育内在规律认识的自我超越。基于儿童的完整成长,将德智体美劳融入一日学校生活内容的各方面,在主题统领下系统设计延展一日学校生活内涵,让学生站立学校正中央,获得全面滋养,真真正正在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和体育活动中得到成长与发展。双减100天,回归学校育人主体,实现学生每日的美好生活仍然在路上。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中有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完善“1+X”全天候课程,继续和老师们一起,陪伴儿童过高质量的校园生活,清华附小将继续把科研当作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让儿童站立学校的正中央。因为,儿童今日的高质量校园生活,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生活品质。小学语文基础性作业:内涵、价值与设计实施
蒋秀云(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尤其强调教师要提高基础性作业的设计质量。为此,教师需加深对基础性作业内涵、价值的认识;将课堂教学目标与基础性作业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地选择和实施基础性作业在课上落实的路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01问题的提出“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同时,更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且明确提出教师要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对基础性作业的强调,无疑将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基础性的本质上来,也为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一直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领域,反映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方面,更多地是研究如何设计出以开放探究、综合实践等为形式特征的拓展性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不仅被严重边缘化,且认识上存在误区。提到“基础”似乎就有又回到知识本位教学老路上的嫌疑,且片面地认为基础性作业只是识字、写词等需要重复练习的内容,与拓展类作业的界限分明,甚至水火不容。其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夯实基础何其重要!忽视基础的培根、固本作用,一切所谓的发展、创新都可能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基础性作业涵盖的内容也远比大家以为的要更加广泛。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必须真正加深、提高对于基础性作业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作业设计、指导的重点放到基础性作业上来。同时,明确认识基础性作业的内涵、价值,精准把握基础性作业的目标,切实提升自己设计、指导基础性作业的能力,提升自己设计、指导基础性作业的质量,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把“双减”政策落到实处。02基础性作业的内涵、价值根据《辞海》和《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作业是由教师布置、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有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之分。(可滚动查看)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学习既定任务”可从单篇、单元和课程学习任务目标三个层面理解。统编版教材已将宏观的课程任务目标按照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进行科学分解并细化成若干个目标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均匀、合理地以单元的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了系统的、结构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能力训练体系。构成每个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课程学习任务目标的具体化,而单篇课文的学习任务目标一方面作为不同类型的文本具有其特殊的、独特的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又受单元学习任务目标的制约。单篇课文的任务目标发挥着细胞的功能,是学科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最基本的训练载体,而这些任务目标被教材编者有序安排在每篇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中。而单元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中“词句段的运用”等则是以单篇课文的训练为基础的综合训练任务,体现对单篇课文中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二者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封闭的综合训练单位。可见,小学语文基础性作业实际上是指单篇和单元教材中以强化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训练基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等为目标的练习和任务,以动口说、动笔写的实践性为特征,是学习目标的结果性呈现。如:要求学生能认、会写、会用字词的书写;扩展词汇使用范围的组词、扩句练习;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陌生化、书面化程度较高的短语、句子、段落的仿说、仿写;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段意、主要内容;背诵、抄写、默写;讲(或复述)、编(写)故事、写观察日记;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任务等。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完成了这些基础性作业任务,就意味着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基础性作业是以学生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学科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训练为目标的练习或任务,既可在课上完成,也可在课下完成。拓展性作业应是基础性作业的发展、衍生和变形,体现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一般在课下完成。而小学语文基础性作业中的仿说、仿写类以及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等不少任务其实已经包含了创新实践、探究综合等性质,本身就是对知识能力进行迁移的拓展性训练,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有机地融合起来,完成了基础性的作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完成了拓展性作业,若非十分必要,平时完全可以不必再去专门设计拓展性作业。强调基础性作业绝不是要完全排斥拓展性作业,而是要摆正基础性作业与拓展性作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轻重颠倒。基础性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课堂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内容的强化记忆、内化理解、活化运用等功能,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学科知识通过作业这一学科实践活动转化为能力素养的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课程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是每个学生都要保质保量完成的作业任务。抓好了基础性作业,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可以收到以简驭繁、以少总多、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基础性作业作为学科课程最基本、最核心目标内容的结果性呈现,理应成为作业的主体,成为教师着力设计与实施最重要的作业类型。03基础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可滚动查看)(一)将课堂教学目标与基础性作业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为达到让学生“减负”的目的,应让学生在课堂上高质量完成或部分完成基础性作业,最重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途径是将基础性作业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完成基础性作业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将基础性作业的指导过程与课堂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让大多数基础性作业在课堂上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而完成,课下只须做必要的完善和补充,这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将教学目标与基础性作业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目标中包含基础性作业目标,基础性作业目标同时也指向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一般说来,基础性作业通常是课文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结果性呈现,教师只要抓住了重难点,引导学生突破了重难点,就等于将基础性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抒情散文,课后三个思考练习是本课阅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具体化: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2. 课文从三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3. 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第2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其中“2”提示了具体的学习方式;“1”和“3”提示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体会并表达文中蕴含的情感;积累优美的语言(第2自然段);仿写第2自然段中有新鲜感的句子。体现了对语言从理解、积累到运用的学习渐进过程;同时明确了第2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的结果性呈现应为:能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会仿写……,这实际上就是任务型基础性作业的目标,其中“仿写”是对语言的迁移运用,处于认知的较高层次,所以也应是教学的难点。[]由此可见,基础性作业目标是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落实情况的结果性呈现,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针对重难点的教学做到给足时间、展现过程、呈现结果、及时评价和反馈,形成“目标—过程—结果—评价”的一致性设计。强调基础性作业的结果性呈现特点,旨在改变教师课堂上重内容的分析拓展、轻结果的综合概括的现状,让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课前结果标准明确,课上可观察、可评价,课下重改进、重实效。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单篇任务型基础性作业与单元任务型基础性作业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单篇任务型基础性作业是教学重难点的结果性呈现,那么单元任务型基础性作业则是单篇基础性作业的综合迁移运用。因此完成单元任务型作业,要厘清其目标要素与单篇目标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单元作业目标要素分解到单篇作业中去落实,切实发挥好单元系统的教学功能。如:六年级上册鲁迅单元的习作题目是:有你,真好;目标要素有三个:有场景描写、选择典型事例、表达出真情实感。这三个要素在《少年闰土》一课的任务型基础性作业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下面是这一课的课后思考练习: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2. 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课文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3.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样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许多新鲜事……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在叙事过程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4. 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段话。以上课后思考练习中包含的单元习作任务的三个目标要素分析如下:场景描写:第1 自然段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描写。“1”和“4”针对这一内容的目标是:想象并体会场景中人物的美感(如画般的背景与辽远空间映衬下的人物样貌与动态),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能”背诵积累;“会”仿写。这些基础性作业的目标,无疑为单元习作“场景描写”这一目标要素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事例:“2”的基础性作业目标是“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闰土这一人物特点”,而概括的前提是能深刻理解具体事例与人物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在习作中迁移运用。真情实感:“3”中所列心理描写的句子,教学中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内容传递出作者对闰土所生活世界的好奇、羡慕、向往、憧憬以及对自己狭隘的、封闭的生活世界的不满,更重要的是,还应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对于文章表达真情实感的作用和意义,而这往往是老师们容易忽视的、恰恰又是单元基础性作业的目标要素,也是教学的难点,必须加以重视。对于这一难点内容,本单元另一篇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的是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行文中也有相当多对“我”内心世界的描写,同样为文章表达出真情实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基础性作业目标要在精读课上学习,略读课上强化。有了单篇课文奠定的认知经验和知识基础,单元习作任务的难点得到了分解,完成过程也就变得简单、自然了许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单元与习作相关的语文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虽并未提及“写场景”的要求,却在单元习作任务中明确提出了该目标要求,并将这一单元目标要素分散在单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加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要以终为始,从单元任务要素的分析与分解出发,将单元目标任务要素与单篇目标任务建立对应关系,形成系统的单元整体认识,而不能先入为主、机械地理解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这是当前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二)正确地选择和实施基础性作业在课上落实的路径、策略和方法1.构建系统、整合、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实施体系,适恰融入基础性作业前面已经提到,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训练体系。因此,优质的基础性作业的完成不仅有赖于教师对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还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以及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之间关系等的系统思考和结构化设计。结构化的设计是符合知识发展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的设计,是围绕明确的目标将教与学各要素进行整合而形成的立体多维、高效的设计。自统编版教材全面使用以来,不少教师开始重视课后思考练习的落实,但由于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往往机械地将课后思考练习直接作为教学问题逐一抛给学生,其结果是课文这一逻辑严密、有着多重关联的统一体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使本应是情感激荡、思维迸发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个练习的完成过程,教学内容的点状、线性化排列,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低效而平庸。因此,构建融合的、结构化的课堂阅读教学实施体系迫在眉睫。以下两点是必须加以考虑的(1)整合教学内容,设计立体多维的教学活动整合教学内容的前提是明确每个具体教学内容的性质、完成的条件以及思维操作程序,进而将这些看似零散、独立的内容建立关联,将外在的学习方式与内在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立体多维的教学活动系统。如前所述,《秋天的雨》课后的三个思考练习提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那么这三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每项内容的一般学习程序是怎样的、如何将这些目标内容整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任务完成的条件和流程是: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成画面—进入文字营造的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声音的高低起伏传达出来。“背诵”则首先要在头脑中构建内容的层次结构框架(记忆的线索),然后进行反复记忆和强化;最后达到准确、连贯的背诵。仿写句子,首先学生要理解例句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而调动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唤起头脑中积累的多种表象,经过比较筛选,最后将表象进行言语转化。而“交流”是一种活动方式,其内容和方向应与上述目标紧密相关。如:在针对第二自然段这一重点内容进行交流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围绕着段落内容、结构和语言的分析、概括等问题进行探究、研讨。因为对段落结构的提炼能提示“背诵”的逻辑线索,有利于准确、快速地记忆;对句子内容和内部结构的分析提炼能为学生仿写提供内容借鉴和思路框架,有利于丰富内容、提高内容与结构的匹配度。这样就能将目标任务有机整合在讨论交流这一活动方式中,实现一个教学活动整合多项教学内容、达成多个任务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2) 细化作业指导过程,设计结构化教学流程在上述针对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环节,针对仿写这一基础性作业的指导可设计如下程序和问题:步骤1——从时间和空间拓展想象范围。你在秋天的什么时候、去过哪些地方?学生借助课文的时空内容,自然会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到:早、中、晚或初秋、中秋、深秋等时间;山里、果园、原野、街道、公园、池塘等地点。步骤2——聚焦具体景物特点。你在这些地方都看到过哪些景象?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问题针对例句特点设计,同时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认知顺序。步骤3——仿写。要求照样子,试着写写自己眼中的秋天。步骤4——反馈指导。看想象是否合理;语言是否准确;与例句的匹配程度如何。在反馈指导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拓宽想象的路径:从时空到具体景物,从概括到具体。先试写后评价,归纳的教学思路有助于基于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思维较少受到限制。从内容和形式(结构、语言)两方面进行反馈、评价,使作业目标更加明确,也为学生指明了提高和发展方向,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目标就更加明确。2.根据作业和学生特点,优化基础性作业设计设计单篇课文的基础性作业,应以课后思考练习为依据。单篇精读课文的基础性作业蕴含在课后两大板块的内容中:一是要求能认和会写的两类字表(词语表在教材最后逐课列出);二是思考练习题。第一板块中的主要是练习型作业,这类作业是对教学目标中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知识内容的巩固强化,是每篇精读课文都有的作业,因此也是常规性基础性作业,这类作业设计的重点是避免机械化、整齐划一的反复操练,应根据学生已有识字量、难点等情况进行个性化、个别化、分层次、弹性设计并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第二板块中的主要是任务型作业,这类作业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时,应着重细化结果性指标、清晰指标对应的认知层次,注重学习支架的有效搭建和问题设计的层次、梯度和内在逻辑。单元基础性作业中的习作和“词句段的运用”一般都与单篇课文的目标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分析单元教材时应找到这种联系,分解单元目标,形成任务清单,将清单中的任务分散在单篇课文的基础性作业中,切实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3.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确保全员作业质量和效果合作、讨论是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其使用已成为常态,但其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与加强。基础性作业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按一定的标准完成的任务,没有自主选择性。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精心谋划,巧妙设计,发挥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的优势,用在当用处,用在必要时。如:针对“说”的作业,就非常有必要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而且小学阶段同桌两个人的合作相比四个人的合作,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也更便于操作。可让同桌互相说给对方听,互相纠错,然后老师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再互相说,加以完善,这样的合作才能高效实现互学、互查、互帮的目的。再如:课上对于那些难写难记的生字,可让同桌互相在对方手心里用手写一写,这样既能强化笔顺,又能促进双方共同记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重难点的突破,宜采用四人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能设计有思考价值、趣味性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非讨论交流不可的动机,进而达到互相启发、深化理解、达成共识的目的。如: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望天门山》,课后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的基础性作业。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需要理解李白是坐在船上,边行进边“望”天门山的。因此,教师可提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注释和诗句内容猜猜为什么叫“天门山”?又为什么两座山合在一起取一个名字?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的?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或依据。在学生交流问题的过程中指导说好诗句的意思。此时,“讨论、交流”学习方式的运用,就能展现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认知从低阶到高阶、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4.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做好基础性作业的反馈评价单篇课文一般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任务型作业可融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练习型作业等则可考虑安排在第一课时的后10分钟,要少讲多练、先练后讲,要针对问题进行纠正、指导。第二课时伊始,可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展示、纠正,可听写、默写错误率高的词句;可安排仿写、仿说的优秀者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从内容到书写、从方法到习惯、从达标到特色进行全面评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强化记忆、纠正错误,也能起到示范引领、点拨提升的作用。教师要合理规划基础性作业在课上安排的时段和时长,明确课上、课下完成的内容。还应及时批阅,全面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个别作业中的问题还应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作业的及时反馈、强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是督促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和习惯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在评价中有一件工作必须做好,即尽可能细化结果指标,明确基础性作业的评价标准。[]教材虽然在课后安排了基础性作业的内容,但对具体的结果指标并没有明示。因此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结果指标。像说话、写话以及讲故事、编写故事等基础性作业,结果指标至少应从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以往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是否具体、生动,不太关注学生说、写得是否准确、清楚、全面,是否通顺、连贯、完整,有无重复啰嗦、口头语、逻辑不清等结构和语言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口语表达更是忽视形式要素的评价。这主要是作业的结果指标不甚清晰造成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思考学生说好、写好、编好的指标有哪些,要细化,分条目,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要去思考学生说好、写好、编好的思维路径是怎样的?困难点在哪里?最后思考怎样指导学生才能达到既定的标准。只有经过这样全面、系统、缜密的考虑,做到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及时反馈、评价和纠正,学生也才能有目的地说、写,最终达到提高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目标要求。多措并举,助推“双减”落地全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通州区芙蓉小学“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责任,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旨在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通州区芙蓉小学在深入学习文件精神、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努力做到举措有力度,工作有温度,育人有厚度,让学生回归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全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可滚动查看)01夯实校本教研,课堂提质增效落实“双减”工作,校内校外重点在校内,课内课外重点在课内。课堂提质,是让“双减”落地学校的最优解。芙蓉小学以教科研、项目研究为引领,以变革学习方式、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双核”素养为目标,以大单元、大概念、大情景、大任务为着力点,以深化校本教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拓宽专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为载体,对标对表精准实施提质增效 。聚焦“两个改变”,做好加减法以“两个改变”为突破口,减少教学中的“随意”,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增强育人厚度。“两个改变”即:改变教研形式,以项目为引领,以 “月大教研”“周小教研”形式整体推进教研活动,确保“双减”不跑偏,教研落地生根;改变备课方式,以通州区小学语文ETC项目为依托,以“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为宗旨,各教研组均开展单元整体备课,围绕单元要素确定主题,构建大情景下的单元教学主线,整合优化资源,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融通和增效。“双案”并行,追求“三真”“三问”“双减”背景下,芙蓉小学通过云教研形成了10个小单元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反复研讨、修改,目前,已完成教学设计“共案”342节;在“共案”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个人情况和所教班级实际水平进行二次备课,形成“个案”。“双案并行”使教师丰富了对学生和课堂的深层理解,横向形成了连接学科内容与学生理解的桥梁,纵向打通了各年级知识的勾连,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芙蓉小学依托青蓝工程,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实践探索,形成有效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在 “融通视域下深度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引领下,追求“三真”的课堂,即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世界,通过教学“三问”(关键问题、挑战性问题、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度思考,理解核心内容,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其深度学习。聚焦 “三个深化”,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三深化”即:深化学情调研,提高解决问题针对性;深化校本教研,锤炼教师基本功;深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按照惯例,学期初所有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全覆盖进行了调研,从学生基本信息、学科基础、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等方面,对每名学生的优劣势进行整体分析并制订班级专属学情报告,调研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间的差异,同时也客观的呈现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状态与教师的课时安排、活动设计、课堂评价、教师的情绪等紧密相关,全覆盖调研为教师课堂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02建立“四精”“四严”模式,作业减量增效建立“四精”作业统筹模式“双减”背景下,老生常谈的作业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更加要求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学而异。开学初,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关于作业的学情调研,依据大数据,按照年级、学科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依据调研数据精准统筹,依据年级特点精心协调,依据学科特点精细管理,依据授课内容精致研究的“四精”作业统筹管理模式。芙蓉小学依托副中心“ETC” 单元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开展单元作业设计,将作业精准对接课堂教学,把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转化为可见的学习,可视化分析作业成果,以“属性分析表”为量规,引领学生课前主动探究、课中深度学习、课后梳理提升。推进“四严”作业管理模式“四严”即:严控作业总量、严把作业难度、严肃作业批改、严谨作业反馈。学校开展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大情景下指向“双核”素养的作业重构设计研究,将作业设计纳入重点项目和科研课题,将基础与拓展、常规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确保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以学科组为单位加强监督与评价,准确把握,及时调控,在控量提质增效中真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03升级课后服务,做实“课后育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坚守教育初心,五育并举赋能立德树人的演练场,也是激发学生潜能、个性成长的活舞台。芙蓉小学课后服务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三覆盖三聚焦”,将课后服务内容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融通时空、场地、教育资源、教育主体,深入挖掘课后服务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在丰富多彩而有温度的课后时光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评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更有效的成长。课后服务“三覆盖”芙蓉小学课后服务“三覆盖”坚持需求导向,在落实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程,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三覆盖”指:“5+2”服务时间全覆盖;“2+N”课程内容全覆盖,“2”指的是基础性服务,包括补充校内体育锻炼1小时和课后辅导答疑1小时,“N”指的是素能提升型服务,学校融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课程50余门,供学生自主自愿选择,让课后服务真正变成落实“五育并举”的演练场;“1+1+X”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人员全覆盖“两个1”分别指的是一名干部和一名校内课程开发实施主责教师,“X”指的是该课程吸纳的其他教师,这“1+1+X”组成了某一个单元的课程开发实施团队,学校共有这样的团队40余个,覆盖了全体干部教师。课后服务“三聚焦”芙蓉小学课后服务以“三聚焦”为切入点,立足学校实际,且行且思不断完善后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育人温度。(1)聚焦需求侧,优化内容,对症下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给学生提供满意的课后服务,把握学生家长的真正需要,学校利用多种渠道就参加意愿、时间段、服务内容等向学生、家长进行了全覆盖调查,并科学的进行了需求分析,为后续“对症下药”奠定了坚实基础。(2)聚焦供给侧,整合资源,精准对接精准对接课堂教学。芙蓉小学的课后辅导由本班任课教师承担,按照当天国家课程安排,统筹任课教师参与课后辅导,落实“知识盲点不积累”“作业不回家”;课后答疑由骨干教师自愿申报承担,让课后答疑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让课内教学和课后辅导形成一体化。精准对接素能提升。根据前期需求调研,学校统筹校内外资源,集合优质师资力量,组织教师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结合学校“芙蓉花开多元融通”的五全认知体系,完善了课后服务中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共开发课程42门。课程正式推出后,1780名学生参加了综合拓展类课程服务,占全校人数的94.7%,比前期调研增加了5.2%,做到了真正用课后服务供给,用多元融通课程将学生留在了校园,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3)聚焦新问题,动态调整,满足个性化需求“百姓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工作”。在“5+2”足额足量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时间的同时,学校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早晨7:00开始,下午5:30之后提供课前和延时托管,以保证学生“进门有人管,入校有人看,离校有人送”。切实解决家长接送困难的问题,减轻家长负担,提升学校整体服务水平。“双减”工作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芙蓉小学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首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积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来源: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编辑:何文洁 尚晖编审:郝彬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州教育机构哪个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