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关于品鉴台湾乌龙茶十大排行的建议分享?


乌龙茶传统的主产区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不同产区的乌龙茶品质特征各异。要充分了解不同区域乌龙茶品质风味特征,以便开展客观的审评。
评审方法
扦样:要求所扦茶样能代表该批茶叶的品质。一般从大堆或每袋茶叶的上、中下四周均匀扦取茶样。扦出后采用“四分法”,扦取对顶角的两份。反复进行几次,直至所需叶量时为止。扦样手势要轻,以免压碎茶叶。
把盘:将茶倒入评茶盘,双手持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使毛茶分出上、中、下段茶三個层次。
外形鉴评:乌龙茶毛茶外形干看以条索、色泽为主,匀整、净度为辅。干看时要看、中段、下盘,并闻干茶香气。看上盘的粗细、松紧、匀整度和色泽的鲜枯;再看中段茶的细紧、整碎、轻重、嫩度等;最后看下段茶的断碎程度和片末、杂质的含量;并比较面张、中段、下段茶的比例。
内质鉴评:乌龙茶鉴评重香气、滋味和耐泡次数。先用沸水将评茶杯碗烫热,扦取59样茶,放入审评杯(1 -110ml)中,迅速注满沸水,并立即将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并用开水;中净泡沫后加盖。1分钟后,揭取杯盖闻盖香,至2分钟时将茶汤沥入审评碗中,先看汤色,趁热品饮滋味,并闻嗅叶底香。
接着第二次注满沸水,加盖。2分钟后揭盖闻盖香,至3分钟将茶汤沥入审评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并闻嗅杯底香。
接着第三次注满沸水,加盖。至3分钟揭盖闻盖香,至5分钟将茶汤沥入审评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并闻嗅杯底香。比较其耐泡程度。鉴评滋味后,再将叶底倒入有清水的碗中,审评叶底。乌龙茶内质鉴评以第二泡为主.
评审标准
香气:先嗅杯盖香,待茶汤倒出后,再嗅杯底茶香。嗅香时先评香气是否正常,区别香气类别、高低、浓淡、长短、清浊以及火候香等。乌龙茶有不同品种香,有花香、果香、乳香、蜜糖香等。
香气以其品种的花果香、清香,浓强持久且耐冲泡为佳;品种香弱为次,香气粗短、浊而不清欠佳;如带有烟、焦、霉、水闷气、日晒气、油气等为劣品。第一泡判别茶叶中的异、杂味和香型;第二泡判别香气的浓淡、强弱;第三泡判别香气持久。嗅香气:①茶叶冲泡嗅杯盖香的时间,乌龙茶一般以冲泡后1.5-2分钟为宜,浸泡太久,香气易挥发、熟化,还影响滋味的浓淡;②嗅香的时间:—般2-3秒,先轻嗅1次,稍停顿再深闻1次。审评多号茶样,可重复嗅香,对比香型,浓淡、长短、清浊。③嗅叶底香:可以辅助香气的判别。
汤色:茶汤倒出后要趁热辨别茶汤的颜色、深浅、明暗、浑浊等,乌龙茶要求橙黄明亮。以明亮为上品,暗淡混浊为次品。闽北乌龙茶汤色较闽南乌龙茶汤色偏深、偏红些;此外,因品种、季节不同,汤色也有差别。乌龙茶汤色有金黄色、橙黄、橙红、清黄等。一般来说,春茶汤色以金黄为佳;夏季以橙黄为好,秋季以浅橙黄为好。
滋味:看汤色之后,再品滋味。审评茶汤要趁热(约45-50℃),否则就不很准确,因为冷评时涩味、青味都会减退,汤中香气也会发生变化。评滋味是用茶匙舀取适量茶汤入口,用舌头吮吸打转滚动,使舌部味蕾充分感受。但茶汤在口中打转不能太久,久了反而失去味觉的灵敏度。评茶茶汤一般不下咽,品尝另一碗茶汤时,匙中残液应倒尽或用白开水漂净,不致于互相影响。
审评茶汤滋味,品浓淡、醇度、苦涩、甘甜、鲜爽、青臭味、刺激性,汤中香味有否异味及火候等。茶汤入口,有一股芬芳香味,过喉甘滑、醇厚、鲜爽为上品。一泡滋味浓度大,先辨别有否异杂味、品种味;二泡滋味最清楚,品种特征更明显,对判别鲜爽度、醇度、韵味、回甘味有利,是判别定级的依据;三泡判别滋味耐泡程度。乌龙茶滋味要求“醇厚圆滑无异味,青臭苦涩非上品,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润韵无穷”。
叶底:主要看嫩度、匀整度、叶色、红边红点、亮度和品种纯度。乌龙茶将叶渣倒入装有清水的白瓷碗中,用汤匙翻动叶片。各类毛茶叶底的色泽要求不同,但均以柔软、明亮、色泽调匀者为佳。乌龙茶叶底的色泽与采摘、做青技术有关:原料偏嫩,芽尖容易糟红、断芽;摇青不匀,叶底花杂;走水不畅,叶色枯暗。如果烘焙温度过高,叶底不开展。看叶底辨品种,品种间有无混杂。
乌龙茶看叶底主要观察:①嫩度:叶子的柔软程度、有否弹性还是硬挺;②匀整度,断碎率;⑧叶色;④红边红点分布情况,是鲜红色还是褐红;⑤品种纯度,有否品种混杂;⑥生产过程中有否缺点,查找成因,指导生产。
常见品质弊病
一、外形的形状与色泽常见品质弊病
形状粗松:嫩度适当条索欠紧结,表现为空松的条形或球形,缺乏重实感,或与原料粗老关系密切;形状断碎:形状断碎,长短,大小参差不齐,片碎茶多。与工艺不当或包装运输不当有关;色泽枯燥:色枯无光泽,由原料粗老等所致。色乌不润,多为火功不当引起。
二、香气和滋味常见品质弊病
晒青和做青不足,会使茶叶带有明显的青气,使清香不显;回味苦:茶汤浓涩、有苦味,常见于夏茶或较嫩的原料;酵味:香味夹带发酵的气味,多为做青过度引起;渥红味:做青过度,或做青不均匀引起;滋味淡薄:凉青过度、原料偏粗老;滋味欠纯:品种混杂等;焦味:炒青温度太高,炒青程度不匀,部分生叶炒焦,或因干燥中温度偏高,或连续长时高温等所致。异杂味:被其他物质污染。茶园管理不规范,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贮存条件差等引起。
三、汤色和叶底常见品质弊病
红汤:浅红色或暗红色,常见于陈茶或烘焙过头的茶青浊:做青不足,茶汤青黄色,加上杀青不透,或与杀青不足、揉捻或包揉偏重等有关;焦浊:茶汤焦末多,大多由炒青局部温度过高致焦边焦叶焦末多。
叶底死张:深暗褐的叶张,摇青过重,或摇青前期偏重,嫩叶早红变,致香味浊或低淡;青张:无红边的青色叶片。摇青偏青,做青间温度过低引起;焦黑:烘焙温度过高,叶底局部焦条,;中泡时欠展;叶底硬挺:做青不足或做青温度过低,或茶叶原料粗老;叶底暗黄:杀青闷炒过多,茶青粗老,呈枯黄色;叶底褐红:采摘不当,晒青焦伤:做青不当,导致叶底褐红;叶底青绿:杀青不足不均匀。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台湾阿里山乌龙茶,凝结在高山里
日期:2021-03-15收藏:165 栏目:[台湾乌龙]
有一种观点认为,北回归线附近,北纬23度半的地方,有地球上最好的茶园,而台湾的阿里山茶区恰巧就在这样的位置。 台湾有很多高山茶,有的甚至长在两干余米的海拔上,人...
到底什么让武夷岩茶豪横如此?
日期:2021-06-29收藏:131 栏目:[武夷岩茶]
很多茶客都迷恋武夷岩茶,氤氯之中,浓郁的花香随着水汽弥散开来,热热的一口入喉,便进入了岩骨花香的美妙世界。 试问一个人爱岩茶成痴会有怎样的表现?是无时无刻关注着岩茶的动态? 是豪掷干金享受一泡岩茶带来的愉悦?还是一场不落的泡在其中?这些都...
梨山红水乌龙茶
日期:2016-06-06收藏:170 栏目:[冻顶乌龙]
所谓红水乌龙,其实就是传统的冻顶乌龙作法,以喉韵十足为最大特色,明显的焙火韵味与香气令人沉醉。顶级冻顶茶叶底边缘还镶有红边,即茶农所说的“青蒂、绿腹、红镶边”特征。茶汤入口后甘醇生津,在口腔内散发满满的饱和度,叶底开展后也不失鲜活...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正岩与外山之分
日期:2016-09-13收藏:73 栏目:[大红袍茶]
从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环境来看,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基于地域的分类规范,茶有岩、洲、外山之分。“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为外山茶。而岩茶又可进一步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及...
岩茶大师刘锋养成记 成就大师的
日期:2018-09-26收藏:87 栏目:[大红袍茶]
说到武夷山的制茶技艺高手,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非遗传承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就是这样一位技艺广受肯定、为人备受尊重的手艺人。 不管是这些年的茶界传说王威王,还是金佛、 千年拜茶等等,...
寻找台湾深坑最后的茶园
日期:2015-10-31收藏:178 栏目:[台湾乌龙]
据说早在1820年,就有来自泉州的连井侯携茶苗到深坑土库地区种植,比英商杜德来台发展茶业的1860年,足足早了40年之多,如果记载属实,应可说是台湾北区种茶之始了。不过可以确知的是:台湾茶产业兴起后,文山地区茶叶多汇集在深坑,经由淡水河支...

编者按: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提到武夷山茶资源,绕不开武夷岩茶。“壶必孟臣,茶必武夷”,武夷岩茶历来颇受推崇,陆游诗赞:“建州官茶天下绝”。武夷岩茶何以“成名”?“天价茶”从何而来?岩茶产业如何破圈?人民网推出《三问武夷岩茶》系列报道,聚焦武夷岩茶产业发展。
武夷岩茶历史千年,但成为茶圈一匹“黑马”,不过五六年时间。2015年,随着武夷山高铁站开通,这座闽北小城迎来“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新机遇。武夷岩茶乘着“印象大红袍”声名大噪之势而兴。岩茶丰富的香气变化、奇妙的品饮感受引人津津乐道,“非花也自馨,非蜜也甜润,非泉露也甘爽”,追捧者众多。
“现在去哪里基本都要泡上一泡武夷岩茶才算过瘾。”茶客许先生坦言。岩茶成了重要的社交媒介,见面往往问一句“有什么好茶”,别时附一句“改天约茶”。茶起杯落间,生意谈成了,交情也更深一层。
武夷岩茶何以“成名”?
身世显赫,曾是长达数百年的皇家贡品
武夷岩茶非一般茶类,其“身世”显赫,蜚声海内外。历史上,将产于福建武夷山脉的茶叶统称“武夷茶”,其发源于商周,种植于两汉,经传于南朝,兴盛于唐代,辉煌于宋元,创制于明清,式微于民国,复兴于当代。
“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武夷茶创制新工艺,有了乌龙茶、红茶类别,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地理环境,产自武夷山的乌龙茶得名“武夷岩茶”。此后乌龙茶从武夷山传播至闽南、粤东、台湾,武夷山也因此成为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武夷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碧水丹山”中。彭善安摄
“茶叶在唐代很兴盛,当时围绕武夷山脉产生的茶叶及其品种、制法,成为天下之选,武夷茶成为贡品,历时数百年。”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邵长泉介绍。
而武夷茶能至辉煌,离不开两个人――丁谓和蔡襄。宋代,这两人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发明了龙团凤饼,建茶由此“出道”(建茶指宋代产于建宁府或建溪流域的茶叶,武夷茶是建茶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蔡襄,在丁谓创制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制出一斤二十饼的精致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宋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亦有《荔枝叹》提及:“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可见,武夷茶风靡一时。
产量稀缺,“牛肉”年产仅1000斤
光“身世”显赫还不够,武夷岩茶的品质同样响当当。当代乌龙茶专家张天福曾这样评价:“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山风景区70平方公里内,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冬暖夏凉,雨量充沛,茶农沿岩凹、石隙、石缝边缘砌筑石岸种茶。“岩茶生长的土壤是丹霞地貌岩体风化后形成的砂砾,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又能蓄水积肥,保证了茶树生长的养分。”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武夷学院教授洪永聪分析道。
产自武夷山“丹山碧水”中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山中又分小产区,因产区不同茶叶品质各异。“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写道。可见,武夷山风景区北面产出岩茶品质更佳,而在北面山场中,受气温、湿度影响,“三坑两涧两窠一洞”核心产区的岩茶品质最佳。
武夷岩茶核心产区之一“牛栏坑”。人民网 王铣摄
为一探究竟,记者跟随当地人寻访核心产区之一“牛栏坑”。沿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东北小径,行至林中分叉口,往右拾级而下,峡谷地势渐低,只听流水潺潺,茶丛生长其间。“到了,这一条就是牛栏坑。”同行的当地人提醒道。抬头望见山谷两侧崖壁、砌石,布满青苔、藓草,面阴侧有泉露自山顶灌注。此时,鸟鸣山更幽。
“坑涧产区长期云雾笼罩,每天太阳光照射不足四五个小时,水汽多,容易形成小气候。产出的茶香气饱满,岩韵明显。”邵长泉说。牛栏坑所产肉桂最有名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被市场称为“牛肉”(牛栏坑肉桂的简称),每年产量仅1000斤。
从2008年开始,武夷山市政府严控茶山开垦行为,2013年起全面禁止开垦新茶园,保护良好生态的同时也限制了茶叶产能。据武夷山市茶业局统计,2019年全市毛茶产量20782吨(包括乌龙茶、红茶等茶类),其中乌龙茶毛茶产量占南平市总产量41.8%,但仅占全省乌龙茶产量的6.85%。
产量低、好茶原料稀缺,让众多茶客趋之若鹜。
技艺繁杂,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武夷岩茶引人津津乐道的“活甘清香”特质,归功于其制作技艺。中国六大类茶中,无一类如乌龙茶的工艺复杂,乌龙茶中最精制者莫过于武夷岩茶。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纯靠手工,从岩茶采摘到成品要经历10余道工艺,萎调、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拣剔、烘焙……
哪一道工序最关键?“哪一道都关键,环环相扣,相互影响。”邵长泉说,“岩茶的魅力就在于不可控,‘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同样的茶青,因为温度、湿度不同,做出来的品质差别很大。”
“烘焙”环节也很关键,火功高了,有焦味;火功低了,易返青、变质。
武夷岩茶制作炭焙房。人民网 王铣摄
“传统焙茶工艺,如何控制火候,全靠制茶师傅心口相传的经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说。
焙茶技艺中又分多门技术。“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术,采用炭焙炖火才能达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独特品质风味。”刘国英表示。坑涧岩茶由焙茶火点、时间不同能带来瞬息万变的口感,往往要求制茶师傅通宵蹲守,依靠对空气温度、湿度的敏锐感知,每半小时试一次口感。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难度可见一斑。
此外,受岩茶生产环境与原料地域性限制,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无法在武夷山区域外应用,加之该技艺不具复制性,只能传承,更加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岩茶是第一个被列入非遗的茶类。“既然能够被首批列入,就足以说明这项技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年76岁高龄的叶启桐表示。他是仅存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品鉴价值,“千人千味千岩韵”
岩茶品饮有多讲究?烧水,温杯,投8克干茶入盖碗中,合上轻摇,先闻“干茶香”;注水,出汤,前后不过10秒,留下头汤,唤作“还魂汤”;接着注水,出汤至公道杯,再斟入品茗杯中,啜一口,齿颊留香。细细品味,能感受其香气芬芳馥郁,茶汤厚而醇、润滑甘爽的品质特征。
“福建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是最能给茶人带来奇妙品饮感受的茶类之一。”著名乌龙茶评茶师、国家高级评茶师陈郁榕曾反复称赞道。岩茶品饮,茶客热衷于交流感受,香、水、韵多少能道出一二,但这种感受因人而异,因茶而殊。
岩茶的奇妙感受从何而来?邵长泉分析,这与岩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有很大关系。“武夷山风景区内兰花、野百合、彼岸花、野果、毛竹等各种野生植物与茶树互相伴生,植物的落叶成为茶树独特的养分,让茶叶带上桂花香、粽叶香、兰花香、水蜜桃香等不同香气。”同时,根据焙火环节的火功轻重,能焙出花香、果香等不同香型来,更丰富了岩茶的“岩骨花香”特征。
武夷岩茶品鉴空间。人民网 王铣摄
生长环境对岩茶品质的影响是相互的。有的茶客通过某款岩茶的茶汤、香气、韵味,则能判断出其产区。“同一个品种,比如肉桂,如果能喝出霸气、张扬、刺激性强的特征,大致能判断出生长于岩顶;而如果香气清幽、深远,滋味绵柔,大都生长于坑涧之中。”邵长泉如是解释。
岩茶市场中,追求品鉴价值者多过追求其养生价值。山巅之茶,有骨有肉,无尘无障。“非常高级的武夷岩茶,能令人心旷神怡、烦倦顿消,如处修身养性的意境。”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顺明表示,武夷岩茶除了品质特征外,能够带给茶客品饮乐趣也是其热销的原因之一。
岩茶之所以“成名”,之所以好喝、受热捧,回归茶本身,王顺明认为:“一泡好茶,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即天气好、品种好、技艺好,三者缺一不可”。
拥有千年历史、品质独特、技艺繁杂的武夷岩茶,盛极一时,市场何以出现乱象?请关注“三问武夷岩茶”之第二篇:《“天价茶”从何而来?》。
“三问武夷岩茶”系列报道:
三问武夷岩茶之二:“天价茶”从何而来?
三问武夷岩茶之三:岩茶产业如何破圈?(责编:陈楚楚、钟巧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乌龙茶十大排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