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拉萨茶庄在哪里有哪些环境比较好的茶馆?

记得去这些在布达拉宫山洞里和尼姑寺里的茶馆。黄维娅 · 来源:界面新闻“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在藏区已经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到了拉萨,仍然会震惊于其大街小巷遍布的茶馆数量,诧异于茶在藏区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分量。不同于内地茶馆的清饮为主,也不同于我们对西藏茶饮都是酥油茶的想象,真正像血管一样贯穿于拉萨这座城市,扎根于这座城市人心里的,是一种甜茶馆。这次,我们就在拉萨星罗棋布的甜茶馆中,找出了最具代表性的那几个,推荐给各位茶友。山洞甜茶馆(又名:雪幼儿园茶馆)坐标:布达拉宫西侧下方山洞内每一个来到拉萨的人,几乎都来仰望过布达拉宫,但却很少有人会留意到布达拉宫西侧山脚的那个小小山洞,并有机缘走进去。始终无法得知这个防空洞一样的隧道的具体由来,只听卖茶的小妹说这里开了四十余年,没有挂牌,没有菜单。这个开在游客最多的景点的茶馆,似乎无心招揽太多的客人,反倒成了最闹中取静的一方小小洞天。坐在茶馆一个多小时,门外如织的行人中,进来的几乎都是本地人。门口买餐票,洞子的尽头是厨房。简单的桌椅沿着洞壁两侧一字排开。每一个进来的客人,无论选择坐在哪里,都必须走完这一条狭窄的小道,去递餐票,并接受所有人的注目礼,整个过程,极具仪式感。甜茶都是大锅熬制好了之后,灌到壶里卖。一壶甜茶、一碗藏面,这是本地人一天的打开方式。而除了藏面,拉萨的甜茶馆几乎都有炸土豆、盖浇饭、凉面、泡菜,等等供应。生活化的甜茶馆,沾满了人间烟火。尽管门外游客匆匆,但清晨的山洞甜茶馆,茶客来来去去,始终未曾客满。人们小心翼翼地耳语,生怕惊扰到别人。只有枯黄的灯光,斑驳的石壁,和回荡在洞子里的早间藏语广播。仓姑寺茶馆坐标:东孜苏路四巷百度地图“仓姑寺茶馆”很容易被导航到仓姑寺去。但事实上,这个曾经与寺庙合二为一的茶馆,其实已经不知从何时分离出来到十几米之外的另外一个四合小院。唯一不变的,是这里依旧保持的寺庙氛围,以及它的经营者——仓姑寺的女僧人们。茶馆小院中间,正在劳作的女师傅们和排队买票的茶客。即使正在做着体力活,僧人的嘴里依然在喃喃念着经文。仓姑寺茶馆虽然不在人流如织的主干道,比较难找,来的也基本都是本地原住民。但因为位属大昭寺的片区,时不时还是会有不明就里的游客无意间“闯”入,然后惊喜异常。甜茶馆里卖的东西都差不多,而仓姑寺茶馆最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卖包子,有牦牛肉包子和素菜包子两种,据说是一绝。取餐处。两层的小楼,对上了年纪的藏族阿妈来说,上上下下是个不小的挑战。茶馆的内部,都是跟寺庙一样的装饰。而对比同在大昭寺附近的鼎鼎有名的“光明甜茶馆”,少有人知晓的仓姑寺甜茶馆实在是难得的清净。这位大叔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型收音机,不停地播放“梵音”,而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下,反倒平添了一份宁静平和。出来茶馆,十几米开外的林廓路上,就是真正的仓姑寺。据说这是拉萨城内唯一的一座尼姑寺庙,享有很高的声望。看着转经筒飞旋,咀嚼着口中残留的甜茶味道,听着耳中的梵音,一时竟不想再挪动半步。光明港琼甜茶馆坐标:拉萨市城关区丹杰林路无论什么时候来到光明茶馆,这里似乎永远都坐满了人。坐落在通往大昭寺的要道之上,即使不知道这里的人,走在离茶馆几米开外的地方,也能听到“嗡嗡”的人声,从而走进来一探究竟。作为今天拉萨名气最大的一家甜茶馆,光明茶馆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而这个条件简陋,又人满为患的茶馆,被藏民戏称为“纸盒子茶馆”。六点多熬茶,八点钟开门。不用很久就坐满了人。本地人、外地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这里什么人都有。据说要想打听个什么事儿,就往这里坐上一天,准成。不知道是不是唯一,但这里却是我们经过进入的茶馆中,唯一还可以甜茶论杯卖的地方。只要你杯子空了,桌上又放了足够的零钱,就有来回巡视的服务员给你的空杯自动加满,然后她自己拿钱找零。整个过程不需要双方说一句话。可见这约定俗成的老规矩,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光明港琼甜茶馆据说是2006年才从旧址搬到此处,分内外两个大堂空间,此为内堂。卖望远镜的、卖旅行纪念品的、旅行社发名片的、乞讨者……络绎不绝,都盯上了这个人气最旺的茶馆。西藏生活节奏慢。不同于停下来歇脚拍照,但始终进进出出、急于赶路的游人,本地人叫上三五好友,在这里有吃有喝,打牌扯淡地几乎可以耗上一天。老光明甜茶馆(又名:光明商店餐馆)坐标:拉萨市城关区钦古巷5号沿着光明港琼甜茶馆正对面的巷子,一直走,没几米,就是人们习惯俗称的“老光明茶馆”。这实际路程只有两分钟的老光明,让我们好一番寻找。但结果也没让我们失望。一个小窗口买票,另一个小窗口取茶。票据上印的“泽缀茶馆”,其实就是此前“光明泽缀茶馆”的简称。据说,这里的前身是光明供销社,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当时供销社的经理,一位叫晋美的老人带领着员工重新创业,这才把茶馆做了起来。厨房内部。无数大小型号的暖水壶,是藏区甜茶馆最重要的道具。而老光明茶馆最与众不同的一大民俗景观,就是门口有本地民众席地而坐,在茶馆庭院里玩“打骰子”。“打骰子”的道具是一种贝壳和钱币。轮到打骰子的人,无不口中念念有辞,用力扣下骰盅,似乎这样可以借助神力,扳倒对手。据说一天下来,可以玩30几圈,而每圈赢了的人,都要在垫子下放一块钱,临走的时候,把这一块一块攒下的钱交给老板娘。看老板娘这一把钱至少十几块,估计这几位也从中午开始玩了大半天,是要准备回家吃饭了。几堵墙、几扇玻璃门窗,把老光明茶馆分切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茶馆庭院中人声鼎沸,猫咪却闲庭信步,从人们不曾留意的头顶慢悠悠走过。屋内的墙壁上,张贴着本土艺术家的广告招贴画。晚七点一过,服务员们开始陆陆续续地打扫、做清洁。这样的动作,相当于无声地宣告:要打烊了。茶客们逐渐一一散去,无人流连。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热闹日常,还将在第二天的早8点继续重演。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下载界面新闻

公元五世纪以前的西藏还没有饮茶的习俗,茶叶仅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被吐蕃王室珍藏。唐开元后,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汉僧到藏区传法,并将饮茶的习俗传人吐蕃。后唐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开始进行茶马互市,至清代,更建立了“茶马互市”制度——自此,茶叶被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
藏人之饮茶目的,起初是在其药用价值。明代谈修在他的《滴露漫录》中说:“以其腥死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但到了后来,便逐渐成为藏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粮食和食盐。饮茶对象,遍及男女老少;饮茶数量,每日可达数十碗之多。很多人家索性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西藏的产茶量在全国而言几可忽略不计,而西藏的耗茶量,却是全国之首。
藏人之饮茶方式,概可分为酥油茶、奶茶、清茶三类。其中酥油茶与奶茶都是极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而奶茶则有咸甜两种口味—其中的甜茶,乃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合成,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香甜可口,深受藏人的喜爱,在拉萨一地尤为盛行。至上世纪20年代时,拉萨街头已有甜茶馆出现。
去岁采风入藏,得于拉萨逗留半月,便立意要寻访拉萨的茶馆。
这日我起了个早,出仙足岛,过拉萨河桥,沿林廓东路往北走,两旁有许多小茶馆。见某处门脸前摆出了几张简陋的长条桌和长条椅,椅子上坐满了人,桌子上摆满了暖水壶、茶杯和面碗,便猜测这是一个很受当地人喜爱的茶馆。
掀开布帘,却见店中极为昏暗,其格局如同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被油烟熏黑的窗框让室外投射进来的光线显得很微弱。大堂里排满了简陋的长条桌椅,桌上是绝无情调可言的、千篇一律的小玻璃杯,以及大大小小的暖壶,桌边人头攒动,看上去,都是清一色的藏人。
同样被油烟熏黑的地面让我有无处下脚的感觉,但这会已不好意思退出,便硬着头皮走进去,在一个勉强算吧台的地方叫了一句“服务员”,才有一个藏族女孩从吧台里面抬起头来,淡然到:“要什么?”
我便问她有什么,她快速地回答“酥油茶、甜茶、牛肉面、牛肉饼”。藏茶馆不单单是卖茶的,同时也有简单的餐点供应。我便点了一磅甜奶茶、一碗青稞藏面和一个牛肉饼,在店外头的长桌边找了座位坐下。服务员麻利地将食品端上,我遂混在人群中吃喝起来。
看这些藏人的样子,虽不是天天也至少是常常来的吧!食物的份量甚小,于我只能算点心,而那些比我体形大得多的藏人又是如何依靠这些食物充饥裹腹来应付一上午的工作和学习的呢?这个疑问,后来在客栈老板处得到解答一原来藏族人是很少吃早餐的,一碗酥油茶就能顶半天的饥饿。因此,食物不是重点,茶,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早餐。
我从小暖壶中将甜茶倒入玻璃杯,尝了一口,感觉颇像我日常喝的奶茶,而奶味中又透着几分腥味,比起酥油茶更为可口些。
同桌而食的,有两个戴着牛仔盆边帽的壮硕男子,脸色黝黑,不怎么说话,一个大暖壶、两个小杯子,偶尔端起来喝一口,既没有配茶的点心,互相之间,也不太说话,或偶尔有几句,从对方的表情揣测,多半也是些有用无用的闲话吧。
有个穿着藏青底条纹长筒裙的妇女从对马路走来,进柜台点了餐,出来也坐在我旁边,并把手上的佛珠放进口袋,手持的转经筒搁在桌上。服务员端上一壶甜茶、一个玻璃杯和一小碗藏面。那女子先把面吃了,然后倒了一杯甜茶在杯子里,喝几口,便停下来,看着路上往来的行人和车辆,很安静的样子。
我忽然有些感动,我不知她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这一刻,在这样简陋的路边茶馆,她能以如此的闲情应对,心中必是静极,只这一分静定,便令我肃然起敬了。时间本来是空空的,你放什么内容进去,它就变成什么样子——她把转经和甜茶注入早上的时光,这一天就变得祥和、醇香。
奶茶很多,可以一杯接一杯地喝。面条和饼很少,但于他们而言,恐怕本来就只是点缀罢了,无关紧要——有茶就行。
饮茶,已全乎成为西藏人的生活方式,而甜茶的味道,则如同他们的日子,甜美、香浓。如果说,在西湖喝龙井,是喝由季节孕发出的湖山的味道,那么在拉萨喝甜茶,便是喝由地域蒸腾出的民族的情趣。
说起来,拉萨已俨然是个移居之城了:开客栈的小马哥来自北京、开出租的胡师傅家在河南、开面馆的老张是四川人……没有什么外来文明到不了这里。拉萨人若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把茶换成舶来的饮料、洋酒,原本也很容易。但当世事如流云般变幻,拉萨的空气里却依然充斥着酥油茶和奶茶的香味——以不变应万变,起初我以为是不够灵活,后来才发现是因为执着,如同执着于他们的信仰。
在拉萨的甜茶馆之中,玛吉阿米和光明茶社很有名,但绝非典型。相比而言,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甜茶馆更受藏人的喜爱——它们多数只是路边或小区左近的一小问门脸,小得险些连名字都没有的,毫不起眼,却又随处可见!它们平淡无奇、极为普通,普通到游人绝无兴趣,只有本地藏人才来光顾。但或许正因为此,令这里更接近拉萨的原味吧。
当甜茶的滋味渗透入拉萨人的生活,拉萨的甜茶馆,便悄然成了每个藏人想回便回的家。那些飘荡的经幡、林立的庙宇、遍布的玛尼,都不及这些小小的甜茶馆更有人间西藏的味道。
喝完最后一杯甜茶,我起身离开,口中、心中,已尽是醇香。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日本独立式的草庵茶室:庭中茶室
日期:2020-03-18收藏:55 栏目:[茶馆]
日本独立式的草庵茶室,至少一面可以向外嘹望,在一些特别设计的较大茶室里,可以从六个方向观赏庭院,而且每个方向都展示不同的风景。 让茶室存在于茶庭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让茶室孤立地存在,茶道的内涵除了要让客人吃一口好茶之外,更多的精...
重庆交通茶馆的江湖
日期:2019-12-25收藏:131 栏目:[茶馆]
但赋予重庆这座城以江湖属性的,除了山水,还有人! 需知,重庆是城,更是码头!从川江巨流、三峡险滩间走来,在客来货往的交通码头讨生活,重庆人,既要有山的淳朴、又要有水的变通,既能脚踏实地做事、亦能运筹帷幄营谋-久而久之,爽直耐劳、豪迈泼辣,便成...
沉浸在茶馆中的光阴
日期:2019-02-27收藏:148 栏目:[茶馆]
茶与茶文化,结合着经济生活和社会民俗,便有了茶馆。 茶馆也有叫茶楼的,或者茶坊、茶肆、茶寮、茶室等的,是固定的、专门供人品茗的场所。 茶馆的始祖不知是谁,据说晋时已有提器往市鬻茗的,但那只能算作是流动茶摊,充其量是茶馆的雏形,其功...
日本茶道探源之京都茶馆寻茶
日期:2018-06-22收藏:183 栏目:[茶馆]
十二世纪南宋时期,两度远赴中国学习佛法的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回国后不仅开创临济宗成为日本禅宗主流,同时也从中国带回茶种广为栽培,还将宋代风行的点茶法,及禅院茶宴与抹茶制法,传回镰仓幕府时代的日本。1211年著作《吃茶养生记》一书,于121...
长沙茶馆与茶文化
日期:2016-09-19收藏:97 栏目:[茶文化]
长沙茶市位于长沙市万家丽路与长沙大道的交汇路口。紧邻湖南茶叶城。长沙茶市采用江南民居仿古多层建筑形式,玲珑别致,设计上较有文化韵味,只可惜整体规模无法扩大,铺面价格又相对较高,因此经营状况没有达到应有效果。但其发掘茶市应有文化底蕴之努...
西安茶叶西安茶馆的唐风古韵
日期:2015-08-19收藏:115 栏目:[茶文化]
西安的茶馆中老字号的并不多,现在街头巷尾的茶馆基本上都是近年来开办起来的新茶馆。这些茶馆分布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中,虽然都是新装修的,但在装修风格上却有很多复古的美学元素,将当年的大唐遗风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拉萨茶庄在哪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