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him网易云音乐乐GOODBYES,歌手Tony Da Great Tony G,去掉说唱后的背景音乐是啥?

关注“浣熊唱片”,听点好的。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如今,爵士乐(Jazz)似乎是一种奢侈而高雅的音乐形式。每当提起爵士乐,不少人的舌尖会不自觉地分泌出牛排+红酒的滋味儿,脑海中会浮现出酒吧的夜晚、威士忌和雪茄。于是有人会因此觉得:哦,我听不懂,这是上层阶级的享受。还一些文章则会这样写到:“爵士其实是低俗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底层黑人音乐,因为是很多脱衣舞俱乐部放的音乐。”如果你也是这么想,单纯地认为爵士就是高雅或是低俗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爵士乐,不只是你想的那样,它远比你想象中的丰富有趣得多。也许因为在我们未能完整的经历爵士的黄金年代,也许因为我们爵士音乐教育的长久缺失,使得不少人对爵士乐产生一些较为偏颇甚至是偏激的看法。这样的看法再混淆商业营销的包装,使得爵士乐在中国总是被误解,但如果你跟随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爵士的发展,会发现爵士乐其实很有趣。19世纪末:蓝调和拉格泰姆爵士的起源确实不高雅,因为它脱离不开底层黑人的蓝调音乐(Blues)。蓝调音乐诞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带,是一种早期黑奴抒发心情的音乐,是从劳动者的劳动号子演变而来的。18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一项法案来牵制成为自由身的黑人群体,于是数以十万计的非裔从密西西比向四面八方迁徙,随之将蓝调音乐传播至美国各地。他们途径的城市,都成了蓝调音乐发展的重要营地。其中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新奥尔良(New Orleans)则尤为重要,因为世纪之交的新奥尔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熔炉。19世纪的新奥尔良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这里的族群构成比其他的城市更加多样化:非洲人、法国人、加勒比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墨西哥人、印第安人、英国人、克里奥尔人都在这里繁衍生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新奥尔良,不同族群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人们可以在这里接触到各种音乐:传统非洲打击乐、交响乐、歌剧、军乐队、丧葬嫁娶随行乐团、乡村民谣、福音、拉丁音乐、不同类型的教堂音乐……其中一些非裔黑人有着较好的家境,受到过良好的欧洲古典音乐教育。他们同时也有着非洲音乐的血脉,这促使着他们把严肃的古典音乐改编成了随性的散拍音乐,这就是爵士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拉格泰姆(Ragtime)。这些受过音乐教育的非裔黑人,将源于非洲的切分节融入古典乐,把它原本严谨的框架彻底打乱,用轻重不定的节奏弹奏出滑稽幽默的旋律,就像和古典乐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此时迁徙而来的底层非裔黑人大批涌入新奥尔良,当他们带来的蓝调音乐与新奥尔良的拉格泰姆、各种民族音乐融为一体时,几乎就构成了爵士乐诞生的种种因素,爵士乐就此诞生。熟悉NBA的朋友大概知道有一支球队叫犹他爵士(Utah Jazz),其实这支队伍组建初期于新奥尔良,就是为了纪念这里是爵士乐的发源地。New Orleans Jazz 队标一般来说,1895年被视作爵士乐的诞生时间。这一年新奥尔良的蓝调乐手Buddy Bolden组建了一支乐队,据说这是第一个用铜管乐器演奏蓝调的乐队,Buddy Bolden在演出中将拉格泰姆、福音融入了蓝调之中,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Buddy Bolden(后排左二)和他的乐队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录音条件并不成熟,Buddy Bolden的录音并未能够保存在下来,只有后来的乐手根据乐谱将它再次演绎出来。20世纪初:Dixieland时代1897年,联邦政府把新奥尔良市中心零散的娼馆,搬到了密西西比河南侧的法语区。这里本身就是一个族群复杂的地方,新建的合法妓院更是聚集了众多的妓女和嫖客。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消费娱乐场所,各类剧场、酒吧、俱乐部应运而生,大量的黑人乐手蜂拥而至,为嫖客伴奏谋生,把这里变成了新奥尔良最繁荣热闹的天堂之地。Storyville,新奥尔良最著名的红灯区这些黑人乐手演奏着拉格泰姆式的蓝调音乐,为了配合情色场所的犬马声色,他们演奏风格愈发挑逗戏谑,长此以往,慢慢就固定了早期爵士乐的演奏风格。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爵士——“Jazz”这个词。“Jazz”这个词的起源受到广泛争议,没有人能够证据确凿的说明白它到底来源于哪里。有人说对于它有可能是来自法文“Jaser”,是胡说吹牛的意思,也有人是从美国俚语中“Jisn”(精子,活力)演变到“Jasn”(有干劲)最后演变为Jazz。真正把爵士(Jazz)定义为风格名称则到了1917年。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彼时的新奥尔良音乐已经趋于成熟,乐手们为了更好的发展,便经由堪萨斯,开始向更发达的纽约、芝加哥等北部工业都市迈进。1917年1月,在芝加哥,一支名为“Original Dixieland Jass Band”的白人乐队录制了一张唱片。在唱片上,直接标明了乐队名称中的“Jass”,唱片的外包装上也明确的写着“Jass”。后来乐队将名称改为“Jazz”,正式将这类与古典乐、蓝调音乐、民族音乐大为不同的新奥尔良音乐命名为爵士“Jazz”。这张唱片就被认为是爵士乐史上的第一张唱片,唱片的正面的《Livery Stable Blues》就成为了第一首被记录下的爵士乐。这张唱片发行后,人们大为新奇,纷纷抢购,爵士音乐迅速在全美范围内传播发展开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1920-1933: Big Band爵士时代到了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已经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音乐,迈入了辉煌的大乐队(Big Band)“爵士时代“。如果你看过描绘当时美国黑帮的电影,比如「美国往事」、「好家伙」、「铁面无私」之类的电影,也许会对大编制的大乐队有印象,在电影中黑帮老大的聚会场所,一定有演奏着爵士乐的大乐队,而这些电影的BGM也少不了爵士的声音。1919 年,一战结束,美国人开始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选举权向女性开放,女孩剪去长发,穿上露腿裙。男孩梳起油背头、带着软呢帽、穿着阔腿裤、开上了老爷车。20年代美国,无论男女,都在尽情享受着这浮华的无拘无束。同年,美国政府颁发了著名的禁酒令,禁止销售酒精饮料,大城市热闹的夜生活场所就成了走私酒泛滥的天堂,大佬们关起大门,召集名流夜夜笙歌,彻夜奏响华丽的爵士乐章,充斥着权利与欲望的男男女女在爵士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交换着彼此的后半夜时光。于是爵士乐开始被主流媒体指责“不道德”,许多保守派认为爵士乐传达了颓废的价值观,将其视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威胁。可是对于大佬和年轻人来说,谁会在乎这些呢?作家Fitz Gerald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爵士时代,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样写到:"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虽然爵士乐起源于南方的黑人,但是因为当时还较为封闭的种族观念,在这个时期的俱乐部里,白人管弦乐队演奏的爵士乐更受欢迎。白人指挥、作曲家、小提琴手Paul Whiteman和他的管弦乐队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他们在旧金山用管弦乐队的编制来演奏爵士乐,大受欢迎,被称之为“爵士之王(King Of Jazz)”。Paul Whiteman和他的管弦乐队1924年,Paul Whiteman委托George Gershwin写出了音乐史上的传世名曲《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随后由他的管弦乐队首演。George Gershwin的《Rhapsody in Blue》将爵士与交响乐结合在一起,把主流社会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爵士带到了交响乐厅。从此开始,爵士乐开始被主流接受,主流媒体正式认为爵士乐是一种音乐形式。20年代中期,在Paul Whiteman和George Gershwin的影响下,大规模的爵士管弦乐队开始风靡演出场所,逐渐大范围地流行起来。这时出现了一大批爵士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King Oliver、Duke Ellington、Lionel Hampton、Fletcher Henderson、Claude Hopkins…他们纷纷组成自己的大乐队,走出了穷街陋巷,来到大剧院演出。King Oliver其中在King Oliver的乐队中,诞生了一位爵士乐世界的“巨人”。1922年,新奥尔良的小号手Louis Armstrong加入King Olive的乐队,已经小有所成的他跟随King Olive学习到很多爵士技巧,日益成熟。Louis Armstrong1924年,他远赴纽约加入了Fletcher Henderson大乐队。他出类拔萃的演奏,给当时还在发展中的纽约爵士界带来震动和启发,在那里,他成为无可争议的爵士乐领军人物。Armstrong的独奏是促成20世纪爵士乐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他的独奏远远超出了过往简单的即兴概念。离开Henderson大乐队后,Armstrong组建了自己的乐队——Hot Five,在未来的几十年间继续着自己的爵士理念,为爵士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世纪30-40年代: Swing时代浮华享乐的爵士时代持续了十年左右,1929年,华尔街股灾,美国进入了大萧条时代,失业的恐慌袭卷了整个美国,于是听起来愉快欢乐的摇摆爵士乐(Swing)出现了。摇摆乐的节奏轻松而随意,让乐迷忍不住随着节奏而摇摆,它的乐观情绪激励着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人。摇摆舞Swing Dance30年代中期,当大萧条慢慢结束后,美国社会翻过惨淡的一页,乐观的情绪重新弥漫开来,人们越来越习惯在摇摆乐的伴奏下,轻踏舞步,享受新生活。彼时的摇摆舞已成为美国的国民热潮,爵士乐正式迈入了摇摆时代。我们前面提到的Duke Ellington、Fletcher Henderson、Paul Whiteman和后来的 Count Basie、Benny Goodman、Cab Calloway、Glenn Miller等爵士音乐家带领着当时最伟大的乐队创造了摇摆乐的黄金年代。摇摆时代爵士乐开始在流行乐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影响力和音乐受众的日渐扩大,爵士乐被视作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Cab Calloway20世纪40-50年代:Bebop
进入40年代后,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爵士乐迎来了新的转折点。战争期间,摇摆大乐队与美国军队一起前往欧洲,风靡欧洲。然而在美国,战争却为大乐队带来了困难:战争阻碍了音乐产业的发展,留声机工厂和录音业被军方征用,而唱片原料则大规模减产。二战美军的爵士乐队当时的唱片仍以78转虫胶唱片为主,虫胶来源于马来半岛的丛林。日本入侵马来半岛后,虫胶原料减产了七成,唱片公司无法制作新的唱片,严重影响到音乐的传播。另一方面,不少音乐人参加了征兵,爵士大乐队人手短缺分崩离析。比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Glenn Miller,他是1939年至1942年间唱片最畅销的音乐人,领导着著名的大乐队,却在战争时期被征召参加了美军。Glenn Miller1944年12月15日,他在前往法国为美军提供娱乐时,乘坐的飞机在飞越英吉利海峡时失踪,一代巨星陨落。而那些留在美国本土的爵士乐手,则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招募年龄低于征兵年龄的年轻音乐人,培养出了一大批年轻的爵士力量,比如年轻的萨克斯手Stan Getz。但是人员的不稳定,仍然让大乐队爵士乐停滞不前。参军的爵士乐手更重要的则是《皮特里洛禁令》的出台。当时北美音乐家联合工会主席James Petrillo希望提高版权费,但唱片公司不肯让步。为此他决定向众多唱片公司宣战,发动了音乐史上历时最久的罢工。James Petrillo1942年,Petrillo宣布音乐家们一律禁止进行商业录音,一大批音乐家开始罢工。唱片公司一开始并不想妥协,转而发掘出新的音乐人,后来的“爵士歌王“Frank Sinatra就在此时发迹,由于音乐家罢工,他当时的唱片使用了阿卡贝拉伴奏,在新唱片贫瘠的期间大获好评。只不过这样成功的案例十分稀少。Frank Sinatra眼看音乐家联合工会的态度愈发强硬,1944年,几大唱片公司终于投降,接受录音版权费的调整。为期两年两个月的罢工事件就此落幕。《皮特里洛禁令》和二次大战极大地改变了爵士乐的发展。原本盛行的爵士大乐队逐渐减少,小编制的爵士乐队慢慢兴起。这时在纽约,一群年轻乐手西装笔挺地在小型俱乐部、小酒吧和公寓里举办一些非正式的小型爵士演出。他们认为爵士乐灵魂应该是即兴演奏,他们觉得在大乐队编写好的部分较多,而留给独奏者即兴发挥的空间较少,而大乐队在音乐和声上较缺乏刺激性,于是他们的音乐着重试验性,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爵士乐风格——比波普(Bebop)。这些乐手的代表有钢琴家The lonious Monk和Bud Powell,鼓手Max Roach和Kenny Clarke,萨克斯手Charlie Parker,以及小号手Dizzy Gillespie。战后的美国,百废待兴。他们开始了对爵士乐大刀阔斧的实验性改革,他们在结构上的重整与解构是前所未见的,使得爵士乐的内涵便更为高深莫测了起来。Dizzy Gillespie在演奏Bebop式的爵士乐时,音乐家的独奏不再着重于乐曲的主题。与之相反,他们往往会对主题置之不理,并且进行长时间的即兴演奏。整体风格澎湃而热情,极富个人色彩的即兴激情十足。而在美国西海岸,一种衍生自比波普音乐的乐风产生了。Cool Jazz40年代末50年代初,Capitol唱片录制了小号手Miles Davis的九重奏专辑,它强调整体音乐结构,不会进行过多即兴发挥,特点是表现出忧郁压抑着的情感。Miles Davis它的音乐氛围不同于比波普的激情澎湃,反而较为舒缓冷静,于是人们称之为酷派爵士(Cool Jazz)。许多酷派爵士音乐人都受到过严格的古典音乐教育,比如Bill Evens、Dave Brubeck、Lennie Tristano... 他们几乎都出身于古典音乐学院。Bill Evens他们再次将古典乐与爵士相结合,强调严谨的曲式结构,在演奏乐曲前有精心的编排与设计,不将重心置于即兴之上,在演奏技巧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还有硬波普(Hard Bop)、莫代尔爵士(Modal jazz)等更多的前卫爵士乐派逐步发展出来。这一系列前卫乐派的兴起代表着爵士乐演化的方向,将其拔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爵士音乐家和爵士乐爱好者来说,这是爵士乐发展中最美丽的革命。但对于主流的流行乐受众来说却并非如此,这些前卫乐派使得爵士失去了一定的流行度,不再那么受欢迎。人们习惯了摇摆时代的美妙旋律,有规律、可以随着音乐起舞。相反,比波普之类的前卫爵士听起来却支离破碎、令人紧张。因为太过复杂,绝大多数流行乐迷对于前卫实验的爵士乐并不感冒,比波普等新兴爵士乐派在处于主流流行的边缘。经典爵士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们还是更欢迎那些经典的爵士乐,一些乐手开始找寻过去的影子,复古Dixieland式的爵士乐,比如The Dukes Of Dixieland:The Dukes Of Dixieland《Dixieland's Golden Favorites》浣熊有售还有音乐人以独立歌手的身份活动,将爵士乐变得更为歌谣流行化,比如Nat King Cole、Tony Bennett、Peggy Lee和Doris Day:而一些演奏经典爵士乐的老乐手仍然占据着主流的地位,比如Louis Armstrong和Duke Ellington。Duke Ellington还有一些年轻的爵士乐手对前卫爵士乐派不断增加的复杂性感到沮丧,比如歌手Big Joe Turner和萨克斯手Louis Jordan。于是他们开始转而向布鲁斯借鉴灵感,诞生了一种融合了爵士、蓝调、Boogie Woogie的新风格——跳跃蓝调(Jump Blues),这种风格成为了节奏布鲁斯(R&B)的源头,更为摇滚乐的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Free Jazz1960年,Ornette Coleman的专辑《Free Jazz:A Collective Improvisation》开创了一种新的爵士乐风格:自由爵士(Free Jazz)。六十年代自由爵士的代表人物包括Albert Ayler、Gato Barbieri、Carla Bley、Don Cherry、Larry Coryell和John Coltrane。1965年6月,John Coltrane和其他10位音乐家录制了一张名为《Ascension》的专辑,这是一部长达40分钟不曾间断的长篇巨著,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点燃自由爵士的火炬。”John Coltrane《Ascension》在自由爵士中,爵士乐变得更为前卫实验性,虽然受到Bebop的启发,但自由爵士给予了演奏者更多的自由。音乐的节拍和乐句对称几乎都消失了,融入来自印度、非洲和阿拉伯等一系列世界音乐的元素,演奏风格激烈而狂热,音乐内涵愈发高深。不过前卫与流行不可兼得,爵士乐在20世纪下半叶似乎逐渐走向两个方向:一边愈发实验、先锋、曲高和寡,而一边则向流行风向妥协,不断融合新的音乐风格进来,展现出爵士乐丰富的包容性,保持着爵士乐的流行度。20世纪70年代:Fusion Jazz这一点在接下来的70年代尤为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爵士进入了融合(Fusion)时期。各形各色的音乐元素相继影响了爵士乐风:摇滚、R&B、Funk、Soul、电子音乐等,都被引入爵士乐。前面提到的Miles Davis就是融合爵士(Fusion Jazz)的推动者之一,除此之外还有Larry Coryell、Chick Korea、Herbie Hancock...等人,他们开拓性地将各种元素融入爵士里,创造出Fusion Jazz。Herbie Hancock在这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摇滚元素,在此之前,爵士和摇滚几乎完全是两个世界,然而随着摇滚音乐人的素养不断提升,摇滚乐变得更有创意,同时一些爵士乐手开始厌倦枯燥乏味的前卫爵士乐,于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开始相互交流融合。Miles Davis在回忆时说到:“我那时真正去用心听的音乐是James Brown、Jimi Hendrix、Sly And The Family Stone......我想让它更像摇滚乐。当我录制专辑时,我扔掉了所有的和弦表,并告诉大家就玩这个。“在Miles Davis等一众音乐人的尝试中,爵士乐在秉持即兴的同时,节奏、律动性大大增强,表现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至今:复兴+融合到了80年代,爵士乐依旧保持着他的生命力,无论是传统的经典爵士还是前卫爵士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有以Wynton Marsalis为主的传统复兴主义,拒绝融合和自由爵士乐,继承了Louis Armstrong和Duke Ellington开创的乐队形式和风格,掀起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的保守运动。Wynton Marsalis但爵士乐整体上还是继续着融合的发展,在世界音乐、流行乐、电子乐、说唱等风格的影响下,发展出世界融合(World Fusion)、流行爵士(Jazz Pop)、抒情爵士(Smooth Jazz)、酸爵士(Acid Jazz)、说唱爵士(Rap Jazz)等风格。今天,爵士音乐仍然还在茁壮发展,它从未停滞,就像这种音乐本身的自由解放精神一样,爵士乐手还在不断地探索更立体的思维空间,演化出爵士乐更多姿多采的面貌。也许你曾觉得它只是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亦或是下里巴人的低俗配乐,但如果仔细阅读了上面的文字,你大概会明白:爵士乐,远不只是你想的那样。可以说在所有的流行音乐形式中,爵士乐的种类、形式最为丰富,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包容性最强,最为自省的音乐风格。无论是有一定收入和审美的体面人,还是没那么光鲜靓丽的普罗大众,都可以去聆听享受爵士乐,都能在数十种爵士乐的风格中找到自己的所爱。别在意自己是否“听得懂”爵士,更不要拿是否能够“听得懂”去讽刺攻击他人,因为 “听得懂”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把所有的审美行为都定义为能否看得懂、听得懂时,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音乐本身,而是自己那蠢蠢欲动的自恋和虚荣心。不要相信那些商业语境下的营销语述,它既不高端也不低俗,爵士不应该属于某个阶级或某种特定人群,更非附庸风雅的形式主义。何况这种用财富来判别个人价值高低的看法本身就是无稽之谈,喜欢就去听,不喜欢也无可厚非,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爵士也不例外。与其他一些音乐风格不同的是,爵士乐自始至终传达的精神都是对于个人价值的探索,当然,它还有着更为形而上的内涵:那就是对于个人自由的永恒追求,这才是爵士乐最精彩的乐章。图片来源:除特别标注外,图片均来自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or him网易云音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