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怎么找如何把老赖找出来呀?

借别人的名买的车,被强制执行了,怎么办?还能要回来吗?小群在北京工作多年,因摇号不中一直未取得北京市小客车指标,于是与有购车指标的小益签署了协议,协议约定小群一次性买断购车指标,小群购买车辆悬挂小益车牌,车辆归小群所有。2023年3月,小群突然接到法院执行部门电话,因小益涉诉成为法院被执行人,法院将依法扣押小益名下车辆。小群觉得车辆系自己购买,不应被法院执行拍卖,那么小群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实际上小群遇到的困境在北京地区并不鲜见,因为自2010年底北京市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以来,小客车指标可谓一号难求,由此催生了一系列小客车指标转让、出租的案件。因为小客车限购调控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调整,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观点不一的判例。一种裁判观点认为,购车人明知不具备办理车辆登记的资格,仍然使用他人购车指标购买车辆,意在规避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规定,其行为构成对机动车登记管理公共秩序的损害,该行为不应受到法律保护。故购车人提出执行异议或提起执行异议之诉,要求停止对涉案车辆的执行,不应受到法律的支持。另一种裁判观点认为,机动车为动产,所有权应自交付时转移,机动车登记系行政管理行为,并非设权登记,不具有确认机动车所有权的效力。当机动车登记车主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时,应综合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购车款的支付、车辆的使用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车辆的真实归属。如车辆确系实际使用人购买,对其提出的要求排除对涉案车辆执行的异议应予支持。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也就是说判断对机动车享有实际权利的主体不能仅以机动车登记为据,还应当结合机动车的购买交付、占用使用等情况对相关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予以综合认定。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法官会议纪要观点认为,出卖人向买受人交付机动车,即发生机动车物权变动的法律效力,是否办理物权变更登记,仅是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不是机动车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一般债权的申请执行人不属于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登记提及的“善意第三人”,买受人可以其物权对抗一般债权人并排除执行。所以,如果小群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实涉案车辆确为其出资购买,且车辆为其占有使用,小群就可以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或提起执行异议之诉,请求法院确认涉案机动车归其所有并排除对该车辆的强制执行。当然,小益将自己摇号获得的小客车配置指标出借给小群使用,该行为涉嫌违反《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法院会向车辆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对小群和小益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采取包括由指标管理机构公布涉案的小客车指标作废等处罚措施。诉说你的忧愁,群益帮您解忧。
作者:群益律所-董世昌律师
文中所有图片、视频,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互联网。
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目录】
你的钱要小心了 地方债已经变了
男人买保险保费要比女人贵 为啥呢
时移世易 年轻人如何比自己的父母更会赚钱?
国家放大招 老赖不还钱就让你结不了婚
六大真相告诉你全社会的“钱”去哪了?不同阶层财富洗牌正在加剧
【内容】
你的钱要小心了 地方债已经变了
对于地方债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但事实上大家投资的很多理财产品,很多都是对接地方债的。那在这样的经济行情下,地方债有风险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7月里的两个重量级会议,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问题。
其中,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随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到要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这是史无前例的,今年首次问责处理到具体责任人,而且终身问责,出问题了想跑想推卸,没门。
之前有些地方为了政绩,违规举债融资,通过各种表外、PPP、购买服务等进行大规模的举债,导致风险积聚。
风险有多大?
截至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0.5%,平均下来就已经挺高了,个别的就更不用说了,贵州和辽宁两省的债务率甚至已经超过180%。
房企80%负债率都被怼了,有些地方政府还这么高,风险肯定更大。
而且一直以来,地方债在投资主体多元化上并没有可以推进的方式,基本都是对机构和银行直销,导致各种数据不透明,里面的水有多深没人知道。
现在还通过所谓的PPP,与社会资本搅在一起变相举债。
什么是PPP,就是公私合作,通过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过程通过承诺回购投资者的资本金和最低收益进行大规模社会融资,就变成变相举债了。
加上中央对地方债务原则上是不进行兜底的,地方债务出现问题,还是只能有地方负责。
所以,地方的问题地方解决,就导致了很多灰色的小角落形成。
而且地方债还有过一段黑历史。
早期地方政府是可以自行发债,导致各种黑内幕,各种乱用,有些甚至拿来发工资发福利,结果就在1993年被叫停了。
这么搞肯定导致地方债务急剧升高,还没办法兑付,因为没用在该用的地方,没有产出。
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了解决地方资金问题,特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是依然是由财政部代发代还。
到2011年,才批准部分地方试点自主发债,但是仍需在批准额度内发行,而且仍然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
直到2014年才允许十省试点自主发债,并且自主还债。
所以对于地方债,首先,不知道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加上近年来的大规模举债,也让人怀疑地方兑付的能力。
而且一放开地方发债的权限,就开始乱象丛生,真的让人不禁怀疑地方是不是跟其他高负债企业一样,不断借钱填坑,直到有一天出现突然炸了的可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此在2016年10月就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怕的就是地方债务风险事件发生。
预案已经表明,允许地方债务违约,违约了,该怎么走流程就按照流程走,原则上中央是不会帮忙兑付的,除非造成极大社会影响。
连上头都不放心地方的兑付能力,可想而知这里面的风险有多大。
时至今年,还是那一句,上头风格一变,什么都不一样了。
高压态势下整治地方债的问题,成为今年的主旋律。
上半年财政部目前已经披露了三起地方典型案例和处理结果,重庆市为第一例,山东省邹城市为第二例,6月30日公布第三例顶风作案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
并公布各种文件和给予规定期限进行地方债整改。
可以看出,上头对这一块已经采取零容忍,加上金融工作会议直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底线,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量,这个时候随意举债简直就是老虎眼皮底下搞小动作。
此情此景下,地方政府在债务整改行动中更加不敢怠慢了,纷纷拿出实际行动,该收敛时就收敛。
按照今年上半年的地方债发行情况来看,仅仅只有去年上半年的一半而已,这只是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量,还没算进其他渠道的举债融资。
而今年整肃下,其他渠道的融资均受到限制。
首先是给发债设下天花板,不能无止境发债,其次堵暗道,禁止政府购买服务违规融资,同时准备实施PPP首部条例,规范PPP的融资等问题,最后还把违规融资担保的后门堵上。
如果把其他渠道的算上,估计今年地方债的规模可能只是去年的九牛一毛而已。
重点来了,去年11月11日财政部上交所政府债券发行系统正式启用,今年地方债尝试使用此系统发债。
今年7月7日,上交所还成功试点个人投资者通过网上、网下分销的方式参与认购地方政府债券。
现在,财政部深交所政府债券发行系统也准备启用了,首批试点的地方债就在8月1日发行。
然而,个人投资者可以在两个交易所认购地方债,不就会使地方政府多了一条发债的途径吗,债务不就更加容易膨胀吗。
事实上,此举颇有变相收回地方政府发债的权利。
首先,上交所和深交所由证监会直接监管,在这里发债,势必要受到证监会的监管,而此前刚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已明确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所有金融工作,意思就是,地方债以后会间接受到上头监管。
而通过财政部的政府债券发行通道发行地方债券,也需要有财政部批复,自然也会受到财政部的监管。
意思就是说,让你们自主发债就乱哄哄的,发了一大堆的债,负债率这么高,现在要监管你们的发债情况,要有我的批复,走我的通道,监管你们的一切行为。
其他渠道出各种文件做出限制和规范,那你们想乱来了的话难度就大了。
加上一旦有普通投资者进入地方债市场,朝阳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有什么不对劲立马就被怼上台面了。
而且乱搞出问题了,牵扯到普通百姓,闹大了责任就更大了。
从而形成上下监管,渠道监管的形式,严控地方政府违规举债。
连地方政府都难逃债务整治,那就说明这条主线是无一例外的。
谁的负债过高,谁的体量大,容易形成风险,谁就免不了先被摆上台面,小的好处理,大的一旦炸了,就容易层层递进,把一大堆都拉进坑里。
记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底线,谁想僭越这条底线,都会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
所以,不要怀抱侥幸心理,这场风暴将会持续很长时间,高强度,高压力,同时遍及每一个角落。
直至各种渠道整改完毕,社会负债率符合上头的标准,而这个标准谁也不知道是多少,只能尽自己所能降到最低。
一切都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最终吃亏的只会是你自己。
因此,看清国家这条主线,无论是个人的投资理财,还是对自己的投资,对风险的把控会更清晰。
男人买保险保费要比女人贵 为啥呢
都说女人不容易,其实男人更不容易。除了要面对工作、房价和结婚的压力,买保险保费还比女人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年头,男人压力大不大?
买不起房,可能还买不起车,银行没存款,工资月光光,大,太大了!
这年头男性惨不惨?
熬夜加班,难以脱单,别人上街牵手手,自己上街左手牵右手,惨,太惨了!
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买保险保费还比妹子贵!
仰天长问:凭什么啊?
男性重疾发病率高于女性
根据保监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显示,我国居民一生中患重大疾病的比例为:男性73.87%,女性68.79%。
而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的2012年肺癌新发病例中,男性病患占比约61.35%,女性病患占比约38.65%,男性病患约为女性病患的1.58倍。
在略高于女性的重疾发病率下,男性病患的治愈率同样显得有些悲伤。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男性的平均重疾治愈率为60%,女性则为76%。
而造成这样的原因,与男性死扛的本性逃不开关系。
据统计,男性看病的频率比女性低28%,而大多数的男性几乎不参与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
说打网游手游锻炼手指的请走开好吗?
80%的重病男性患者承认:长期不去医院就诊才导致了小病变大病。
男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
中国男性的各种问题连国外的媒体都按耐不住八卦的心:
从《数百万中国男性孤独地度过情人节》到《为什么中国男人正走向死亡?》,都发自内心的对中国男性生活压力大、平均寿命短表示关爱。
北京2011年发布的近10年居民死亡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40—59岁组死亡人数在10年中上升了2.4倍,其中男性增长了73%。放眼全国,截至2013年的10年间,41—60岁之间的中国男性的死亡率增长了12%。
而在2016年末发布的第三套寿险生命表,更新了我国男女居民平均寿命:
男性和女性寿命分别为79.5岁和84.6岁,虽然总体的平均年龄均有提高,但男性平均寿命依然低于女性。
男性对家庭收入更重要
在家庭经济来源分布中,虽然女性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在逐步上升,不少影视作品中也出现女人养家的主题,但整体而言男性依然占着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
尤其是在一些低收入家庭中,男性成员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如发生意外,造成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不管是发病率还是平均寿命,男性发生风险的概率大过于女性,而且男性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性也高于女性,也说明男性发生风险的影响更大。
而保费的定价是与风险挂钩的,风险越高,保费自然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男性投保的保费高于女性也是自然的事。
菜保在此只想说一句,关爱男性健康,投保要趁早。
时移世易 年轻人如何比自己的父母更会赚钱?
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赚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就我们父母一代人而言,虽然在物价较低的年代,他们的薪资也不高。但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们不仅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有不少父母还能帮着子女们买房。不得不说,父母们还是很会赚钱的,也很会积累财富。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想再和父母一样赚钱,并积累那么多财富其实未必可行。那如何才能比父母更会赚钱?理财师给出了以下建议:
1、换一个更有利的工作
父母那一代人中,很多人的工作都是分配的,而且一辈子只从事那一份工作,一直干到退休。对他们而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代表着稳定的生活,同时也是一份责任,极少有人愿意跳槽重新找工作。
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时代不一样了,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求等自由选择工作,跳槽也是凭个人意愿来决定。只要有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机会,换一个工作可能让自己获得更多,包括薪资上涨、能力提升等。
2、学会分散投资
在我们父母年轻的时候,投资渠道比较少,市场上的理财产品也不多,即便有人有投资意识,也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来投资。在当时的他们看来,那或许就是最好的投资方式。
不过,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展、投资品及理财产品的日益丰富,人们可选择的投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分散投资。
3、不盲目听信投资建议
父母一辈人普遍比较倾向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因为以前没有足够的信息供他们参考,只能通过专业人士来获取相关信息。
但专业人士的建议未必都是准确的,如果盲目听信,最后很可能不仅没赚到钱,还会出现亏损。因此,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投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判断及分析,并作出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趁早学习投资理财知识
正如前文所述,父母们年轻的时候资源比较缺乏,几乎没什么机会可以学习到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
而现在不一样了,嘉丰瑞德的理财师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也就给了大家一个更早学习投资理财的机会。只有越早学习,才能让自己越早产生理财意识,也就更有利于财富的积累。
总之,要想比自己的父母更会赚钱,不仅要尽早树立理财意识,还得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找新的赚钱机会。
国家放大招 老赖不还钱就让你结不了婚
针对老赖,最近各地出台定制铃声的惩戒措施,小小铃声却让老赖结不了婚。老赖人人痛恨,要消灭老赖,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的信用越来越值钱。信用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请你珍惜自己的信用财富。
古人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老赖说:我凭自己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要还?
大家身边或多或少都遇到这样的人:借钱的时候把你当大爷,借到钱以后他就是大爷,想让他还钱比登天还难。
更可恨的是,往往这样的人并不是没钱还,生活依然是大手大脚花天酒地,但就是不还钱,明明是债务人,却比债权人还神气,所以有个专属称呼叫老赖。
为什么老赖就是不还钱呢?除了这些人道德沦丧,更是因为长久以来对付老赖的手段有限,从而导致了“狗屎效应”。
什么叫“狗屎效应”呢?“好鞋不踏臭狗屎”,谁都害怕沾上狗屎,狗屎因此而成为环境中最嚣张的人,人人就争做臭狗屎,这些臭狗屎就是老赖,什么都不怕。
但是,最近各地针对老赖放了一个大招,手段虽小但是效果明显,老赖们的末日不远了。
01
定制铃声让老赖结不了婚
“您拨打的机主已被人民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请谨慎交往,并督促其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最近,安徽、湖北、河南等多个地方法院出台新措施惩治老赖,这个新措施就是给老赖们定制手机彩铃服务。当别人一打老赖的电话,就会听到上述语音提醒。
不得不说,法院这一招还是挺绝的。就好像现在的催收一样,你要是不还钱,就让你身边的亲人朋友都知道你的丑闻。
别小看这手机定制铃声,老赖可以不坐飞机不坐火车,但是谁能离得开手机呢?更何况现在手机号都要实名制,就算换号码也于事无补。
就因为这小小的定制铃声,就让一个老赖结不了婚:
新闻报道,安徽涂县姑孰镇的朱某与女友行将跨入婚姻殿堂,却因为老赖身份,被法院推出的语音提醒,最终无奈地与女友分道扬镳。
虽然看上去有点悲催,但是不得不让人拍手称快。大家可以去搜搜“老赖骗婚”的新闻,就知道这帮人有多可恨,毁了自己的人生不说,还要毁掉别人的家庭。
所以,这个老赖定制铃声值得点赞,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小妙招来惩治老赖。
02
老赖横行背后是信用不值钱
有很多人说,之所以老赖横行,是因为法律对老赖太仁慈了。真的是这样吗?
立法规定,老赖不得使用价值超过500元的手机、不得居住超过70平米的房子、不得拥有汽车、不得做飞机、不得进旅游区、不得出国。
纯粹从立法规定来看,这些限制并不仁慈,由于实名制的原因,很多老赖已经被限制坐飞机和火车了。
老赖之所以无所顾忌,背后其实说明个人信用没有大规模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
什么意思呢?大家想想生活中,欠钱不还的人和按时还钱的人会有不同待遇吗?没有。
既然没有,有人就会想:我为什么要按时还钱呢?反正不还钱也不能把我咋地,继续恶性演化就变成:我凭自己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要还?
相反,菜导的一个朋友去德国旅游,发现地铁里面是没人管你买不买票,你不买票也可以上车,但是当地人都不敢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被查出逃票,除了要支付高额罚款,在信用等级上还要被扣分。
这个信用扣分就很严重了。今后不管是租房还是找工作,都会查到相关记录,被拒几乎是一定的。但是在国内,逃票随处可见,也没什么信用惩罚措施。
说到底,就是因为个人信用不值钱,信用违约成本极低,大家就没有什么契约精神,老赖们就更加有恃无恐。本质上,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自然反应。
所以,要想解决老赖的问题,其实就是要让个人信用变得更加值钱,信用能够当钱用。
让守信的人在生活工作等方面能够享受更好的服务,让失信的人无法就业甚至失去友情、爱情、亲情,这样人人才会珍视信用。
03
信用经济正在到来
有数据统计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4年暴增70倍。
这背后说明,信用正变得越来越值钱,信用好的人能够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信用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不少地方也在推进信用城市的建设。比如杭州,有信用,市民不用交押金就可以租用共享单车、借阅图书,而且每次守信的行为都能积累信用。
与此同时,失信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上个月支付宝曾短暂上线一个“网贷黑名单”的功能,用户只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便可查询到此人是否是网贷老赖。
虽然因为缺乏相关资质,这个功能很快就下线了。但是,这些数据却不会因此消失,相信不少P2P平台也希望获取相应的征信数据。
实际上,菜导团队去调研消费金融平台的时候会发现,平台一般都会购买第三方提供的个人或者企业的征信数据,用来判断借款人的信用优劣,从而决定放款额度。
更重要的信号是,央妈今年已经针对个人征信多次喊话,表示要推进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
有消息传出,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平台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家个人征信机构,在传统金融之外,实现个人征信对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全面覆盖。
该机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机构名称、公司章程等内容已基本明确,据悉董事长人选也即将确定。
而且央妈也表态,“由第三方机构牵头,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个人征信公司是可行的”。
一旦这个巨无霸个人征信机构运作起来,那么个人信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在以后信用经济时代会越来越值钱。
04
信用破产是很多人的噩梦
写到这里,菜导突然想起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最近因为乐视债务问题爆发的原因,乐视员工也遭殃了,有银行查出很多客户是乐视员工,直接下调了这些人的信用卡额度。
但最后由于杀伤力太广,银行又把这些乐视员工的信用卡额度又调回去了。虽然信用额度得到恢复,但足以说明银行目前对债务和信用问题的敏感。
当下很多人都是借钱加杠杆炒作各类资产,而国家金融工作会议刚刚落幕,提出的口号就是严厉打击各类灰色资金渠道,这意味着未来是更猛烈的去杠杆过程。
所以啊,大家要想想,你未来的收入是否能够支撑你的债务链条不破裂,要不然一旦破裂,你的信用就破产了,信用破产现在可以确定的下场就是丈母娘会不认你、飞机火车这些实名制交通工具都用不了。
更可怕的是,当下的债务问题,大家都很清楚了,这里面的窟窿有多大大家都无法预估。但可以预估的是,未来局部的债务危机肯定是会爆发的,一旦爆发,那就是这些人的信用噩梦!
未来已来,由于经济下行,债务和信用问题越发凸显,未来最大的破产不仅仅是财富破产这样的范畴,而是信用破产!
六大真相告诉你全社会的“钱”去哪了?不同阶层财富洗牌正在加剧
现象一:更多的“钱”流到了地方政府和居民
信用总量的部门分布变化揭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与应对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致,其他国家都是由中央政府增加负债。然而在我国,据殷剑峰介绍,中央政府实际上是“往后缩”的。同时,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增长的企业部门在危机后也采取了相对谨慎的负债策略;相反,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成为增加负债、抵消经济周期下滑的主力。
数据显示,2016年在全部的182万亿信用总量中,政府部门占比20%,较2009年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政府占比从2009年的11%下降到2016年的7%;地方政府占比在同期则由4%上升到14%。
非金融企业占比从2009年的71%下降到2016年的61%,居民部门占比同期则由15%上升到19%。
因此,信用总量的部门分布变化清晰地表明,虽然企业仍然是“钱”流向的大头,但危机后“钱”更多地流到了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
现象二:居民部门快速加杠杆造成财富洗牌
居民部门是除地方政府外,第二大快速加杠杆的部门。2016年居民部门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新增居民债务超过新增储蓄,居民部门成为净融入资金部门。
判断居民部门风险的一个指标是居民部门负债与劳动者报酬之比,2016年我国这一指标已经达到90%。我国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60%,低于美国的70%。报告称,所有收入和财产分配的指标,其含义只有一个:负债向收入中低端家庭累积,资产向收入中高端家庭积累。
现象三:非金融企业去杠杆不如想象中那么迫切
数据显示,2016年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2015年下降一个百分点。报告称,事实上,2009年“四万亿”之后,除了2011年至2012年有一个短期回升之外,非金融企业负债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扣除地方平台和城投公司之后,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并非许多人想象得那么糟糕。即使就国有企业来说,虽然在2009年后为应对危机而迅速加杠杆,但自2013年后也在去杠杆,目前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2007年的最低水平。
“所以,在去除地方的平台企业和城投公司之后,非金融企业去杠杆的问题并没有当前舆论所说得那么迫切——尤其是在进一步去除非金融企业负债中涉及基建和房地产的部分之后。相反,随着经济的反弹复苏,非金融企业需要加杠杆。 ”报告称。
现象四:“钱”还是主要来自银行
以信用总量来研究“钱”,一方面对应于非金融部门的负债,另一方面则对应于金融部门的资产。因此,钱的来源就必然与金融部门的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009年以来,我们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债券市场的崛起。 按理说,这种变化将对资金的来源结构产生同样重大的影响。但是,揭开面纱之后发现,资金还是主要来自银行。 ”殷剑峰称。
随着传统银行信贷下降、非传统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份额的上升,“钱”的来源日益多样化,这也导致金融部门内部的相互负债不断增加和金融部门杠杆持续上升。
报告称,观察金融部门内部的相互负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的负债自2015 年一季度起就成为最大科目,并且上升也最为迅速——这也进一 步说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钱”有很多依然是银行的“钱”。
与此同时,就银行而言,“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已经成为近些年资产扩张的主要科目。从2009年“四万亿”之后,这一科目的增速由20%上升到2011年的60%,并相对平稳地一直维持到2016年的三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已经接近28万亿元,占银行部门总资产的11%左右。
现象五:“钱”的流向还是偏好房地产和基建
虽然“钱”的来源多样化,但“钱”的流向还是偏好房地产,包括与此直接相关的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和与此间接相关的基建项目等。可以看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获得包括银行资金在内的融资之后,其资金运用又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地方政府的基建和房地产项目。
根据报告的粗略估计,在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给实体部门提供的25万亿元资金中,至少有30%,即8万亿元左右与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项目相关。
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偏好基建房地产,传统的银行信贷也是如此。 根据本外币信贷的行业结构,将其中的个人贷款(多为按揭贷款)、FIRE(金融房地产)、传统服务业(多与基建有关)合并,则2015年与房地产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贷款占比高达56%。按50%的比例推算2016年情况,则银行目前信贷中约60万亿元与基建房地产有关。这部分信贷加上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券(约10万亿元)、城投债(约1.2万亿元)以及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间接投向地方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约8万亿元),总的敞口近80万亿元,占银行资产规模的40%。
也就是说,整个金融部门流向地方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规模在88万亿左右。
现象六:银行理财资金流向被忽略的重要投资渠道——海外投资
截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理财的规模已经突破30万亿元,“存款理财化”、“存款搬家”已成为普遍现象,分析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流向,也能够很好地反映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银行理财的投资以非标占主导(根据报告测算,非标资产规模投资为12.55万亿元,占2016年末银行理财规模比重为37.31%),但我们忽略了一项重要的投资渠道——全球资产配置或理财资金海外投资及其机制分析,而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突破口则是私人银行理财业务。根据报告测算,2011年至2016年,我国平均每年通过私人银行业务流出的资金规模约为340 亿美元。 以香港为例,内地居民通过理财业务在 香港进行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有高端保险、股票沪港通、债券沪港通、基金沪港通、投资银行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把老赖找出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