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国产电影,讲述建设四个卫星发射基地在哪里内容的电影


夜雪说影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节,祝中国海军节日快乐。说一部和中国海军有关的电影。第二个春天在2019年《流浪地球》中,刘培强带着三十万吨燃料撞向木星,推动操作杆的那一刻,喊出了这句令人热血沸腾的台词“前进三”。这句台词其实来自于1975年的一部电影《第二个春天》,里头有一句当时风靡一时的台词“海鹰,前进三!”。第二个春天《第二个春天》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1960年春天,我国自行设计的新舰艇“海鹰号”试航爆炸,东港1060造船厂厂长不顾工人们的反对,决定放弃海鹰号,转而寄望于苏联援助的“飞鱼”。新近走马上任的工委书记冯涛则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决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继续海鹰的项目。而在此过程中,别有用心的外国势力则试图将我国的自主军工扼杀在萌芽之中……电影中多次出现“海鹰”号导弹艇艇在大海上风驰电掣的镜头,而设计人员、海军战士和工人师傅在“海鹰”号上工作生活的场景更让所有人,特别是国外谍报机关认定这是一艘真正的新型导弹艇。这样一艘装备6个导弹发射架的高速导弹艇海鹰号。电影中出现的海鹰号当年中国装备的最先进导弹艇也只是仿制苏联的021型导弹艇,与之相比,电影中的“海鹰”号外观更加现代化。这艘艇造型科幻,即便放到今天也不过时,比起当时海军主力——引进的021型(6621型)“黄蜂”级导弹艇,全封闭双管57mm炮、6联装新型反舰导弹和科幻的造型,直接震惊了整个西方海军界。西方情报人员观看此片后,如获至宝,给该艇命名为028海岛型导弹艇,并根据影片推算出线图,并自作聪明地推算出技术参数,结结实实的被忽悠了一把。“海鹰级”视图加上影片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和西方交流的大门并未打开,国外对中国军事装备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当看到这艘“新型导弹艇”出现在影片中后,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部新型导弹艇的宣传影片,以威慑潜在的敌人。1984年到1985年由意大利海军水文研究院编纂的《世界舰船年鉴》中的“中国海军现况”中就有028”海岛级”导弹艇(”海鹰”级)简介:中国最近服役的导弹快艇,配备有比现已过时的SS-N-2先进得多的反舰导弹,钢质船体,中部凹进,指挥台后有球型雷达,其后有一烟囱,电子设备似乎性能良好,1975年建造,满载300吨。甲板下六个圆形舷窗,很明显是62型护卫艇的。让西方海军界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只猜对了一半。这确实是一艘真正的舰艇,但却并非影片中的导弹艇,而是在一艘现役火炮护卫艇基础上,为电影拍摄而专门到船厂改装的道具艇。实际上,这只是影片的想象,海鹰号实际是由驻扎上海的护卫艇第21大队的62型护卫艇改装的道具艇。根据老水兵回忆,当时上海护卫艇第21大队中有一艘火炮护卫艇4308号,为了配合电影拍摄而进行了改进。4308艇是62型高速火炮护卫艇(0111型),那时候大量装备各水警区的护卫艇大队,主要武器是2座61式双联装37毫米舰炮和2座61式双联装25毫米舰炮,还有深水炸弹和烟雾发射装置,这种艇排水量120吨,航速可以达到30节,火力也并不弱。艇员合影为了电影拍摄需要,该艇上层甲板室进行了改装,在甲板上搭建了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方形舰桥,上面安装了一个大型的球状雷达整流罩。舰体舯部的2座双25炮被拆除,从舰桥向后延伸搭建了一个新的甲板室,并在甲板室后部竖起了一个向后飘逸的桅杆,安装了航行灯。舯部甲板室两侧各搭建出三座倾斜式导弹发射筒,6发反舰导弹的火力远远大于当时装备量还不多的两型仿苏式导弹艇,当然这些也都是电影道具而已。电影《第二个春天》中“海鹰”号导弹艇的主炮,是在4308炮艇双37舰炮基础上改装的道具炮,其炮管和消焰器都是37炮样式,而围壳参照了69式双30炮炮塔样式,看上去就像是一种新型近防炮,也难怪西方谍报机关以为这是真的军舰,做得太惟妙惟肖了。此外,舰艏艉的双37炮被保留了下来,在原来方形敞开式炮塔防盾外搭建出一个半球形的炮塔围壳,看上去就像扩大尺寸的69式双联装30毫米机关炮,感觉非常现代化。但在电影中,还是很容易认出主炮前露出的喇叭状消焰器正是我们双37炮的特征。改造好后的“海鹰”号导弹艇自己开到了青岛参加影片的拍摄。《第二个春天》于1975年上映,电影中在海上飞驰电掣的“海鹰”艇也是那个年代海军战士们梦中的幻想。海上飞驰的“海鹰”号导弹艇在电影拍摄结束后又恢复成62式高速炮艇样式。为了拍摄一部电影而拿现役军舰进行合理改装,可见当年电影工作者的敬业程度。这艘道具艇在完成拍摄任务后就被改回4308号护卫艇并回到原来的大队。据军迷考证,该艇89年被改装成交通艇,舷号东交82号,2008年报废退役,废钢回收。电影中出现的毛泽东给海军的题词今天是海军节
据说看完这几部片子,你就能成为半个航天专家?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航天点亮梦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也像是为中国航天日提前送上的最好的礼物。在此,为您推荐四部航天题材的影视作品,让我们一起在光影中致敬航天英雄,为中国航天事业喝彩!1. 《中国轨道》导演: 林子主演: 李雪健 、高兰村、管寿义、傅勇凡 、高志强推荐理由:《中国轨道》讲述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返回式卫星多次试验成功,通信卫星也进入实施阶段。该剧艺术地表现我国两代航天测控人不畏艰难、锐意创新的动人风采,展示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走向世界的辉煌跨越。2. 《神舟》导演: 宁海强主演: 高明 、吕中、马晓伟、金鑫、荆明华推荐理由:《神舟》这部剧主要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的十多年中,航天人在工程研制、实验和发射过程中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把神舟送上天的故事。在剧中,可以看到航天员选拔的神秘过程。剧中航天员角色形象是根据众多航天员的生活原型改编的,表现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外,剧中还涉及到了女航天员的故事。3.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导演: 韩晓军主演: 杨烁、苏青 、练练、任程伟、倪大红推荐理由:《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新世纪为背景,讲述了几位怀有人生信仰的大学生为响应中央号召、实现自身理想而积极投身科研,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与航天梦想无怨无悔地付出热血青春的故事。值得圈点的是,剧作并没有以呆板的说教或“流水账”式的记录来图解主题,而是用一个“情”字来贯穿始终,让爱情、亲情、友情和民族情感深融互映,从“小我”中洞观“大我”,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4. 《理想照耀中国之望星空》导演:刘国彤主演:果靖霖、万鹏、张陆、马苏、冯国强、张亚坤、王堃推荐理由:献礼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之《望星空》,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宇航员陆向宇在20年的宇航生涯中,几次与飞天任务失之交臂却始终初心不改的感人故事。该剧以航天员邓清明和女儿邓满琪的故事为原型,描述了两代航天人的情感故事,以及展示中国航天人勇担国家使命的风貌。创作不易,您的关注和点赞就是对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用您的小手关注一下我,谢谢!
谨以此文,向所有致力于航天的人们致敬!本文无明显剧透,正文尽可能贴合史实,结尾附有一些观影的背景小知识。人们谈及航天时,通常想到的,是胜利归来的英雄们,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或者是少数出师未捷的英雄,如“挑战者”号事故的七位宇航员。然而航天既非一帆风顺,也不是九死一生。一些化险为夷的传奇却少为人知,然而正是这些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航天人,一次次绝处逢生。多年以后,这些传奇才渐渐重见天日,并由电影工作者们搬上了银幕。而在这些传奇中,有两段经历尤为引人注目:最惊心动魄的自救——《阿波罗13号》,已于1995年上映;而最百折不挠的救援,就是本片《太空救援》,又名《礼炮7号》。礼炮7号空间站的地面备份,可用于地面模拟这次事件的主角便是图中的礼炮7号空间站,长16米,重20吨。1985年2月11日,礼炮7号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此时的空间站也已经失去了两个方向轴的姿态控制,在不停的辗转反侧,而从未有人和一个翻滚的空间站对接过,更何况,这个空间站悄无声息,一片死寂。当大家都认为空间站无可救药可以坠毁废弃时,苏联航天人站了出来,说了声不!这张图展现的分别是正常的空间站交会对接(上)和这一次的交会对接(下)空间站的姿态和对接口完全不受控制,也没有了自动对接,相比正常情况下在300米外自动对接,飞船只能在几十米的距离内手动大幅度调整飞船的姿态。面对这几乎不可能的任务,6月6日,载着全苏联航天人的期望和他们设计的对接方案,两名宇航员乘坐联盟号飞抵礼炮7号。联盟号(左),礼炮7号(右)飞船交会对接是十分危险的,飞船和空间站每秒钟飞行8公里左右,40秒的时间可以跑完高铁一小时的里程,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与翻滚中的飞船进行交会对接,由于空间站已经失效,宇航员只能使用“手动挡”对接,空间站全程毫不配合。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史上最难的太空对接只是所有困难的开始。当他们进入空间站时,空间站如同广寒宫一般寒冷,所有设备都没有工作。然而,苏联宇航员怎么会怕冷呢!他们在严寒下战胜了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一次,他们要重新占领这座空间站。如何让空间站暖和起来、如何解决如此之多的冰、礼炮7号是否还能正常工作、是否能修复,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一直有人在劝说放弃空间站,然而百折不挠的航天人却并没有放弃。为了避免剧透,虽然他们在很多次看到希望的时候却功亏一篑,甚至到了绝境,这些悬念就留给观影时慢慢欣赏吧。这一次,他们不仅修好了礼炮7号,还选择了陪伴空间站一起,两个人分别在空间站中驻留了168天和112天。地面的工作人员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6月23日和7月21日,两艘进步号货运飞船运抵充足的补充设备和物质并对接了礼炮7号空间站。三个月后,又一艘联盟号飞船搭载着另外3名宇航员也来到了礼炮7号空间站。曾经死寂般的空间站一下子热闹了起来。1年后,礼炮7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礼炮8号接过了交接棒。礼炮8号有个更正式的,众所周知的名字——和平号空间站。这段历史成为了人类航天史上最引以为傲的救援行动,两名孤军深入的宇航员Vladimir Dzhanibekov 和Viktor Savinykh成为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或许正是如此吧。当影片结束时,片尾字幕只占用了一半的空间,另一半给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影像。细心的观众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历史细节观看本片,比如:当时的苏联正在实行禁酒令,然而苏联人主导的空间站都可以带酒,包括和平号,美国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则严格禁酒;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是小熊米莎;此外还有一些航天小知识:空间站绕地球转一圈的周期约为90分钟,因此在空间站上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和日落;现在的绝大多数航天器采用三轴稳定来稳定飞行姿态,简单的说就是控制XYZ三个方向,失去一个或两个轴后可能会使航天器变成自旋状态,形成被动的自旋稳定;航天飞机背部的空间可装载长18米,直径4.6米,礼炮7号所处轨道下27吨的物质,礼炮7号长16米,直径4.15米,重19.8吨。轨道高度250km左右;挑战者号1985年发射了3次,时间分别是4月29日、7月29日、10月30日,井水不犯河水;Ref:ctb.ru/en/films/salyut-7/;mir heritage;电影截图
均来源于电影官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航天题材电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