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犀与白犀牛哪个大能在云南生存吗?


2023-02-23 17:12
来源:
郑哥在菜场发布于:山西省
有人说,博茨瓦纳是动物的天堂,而现在,当地的犀牛数量正急剧减少。法新社20日报道称,过去5年间,博茨瓦纳犀牛盗猎事件激增,该国犀牛数量已减少约1/3。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博茨瓦纳只有两头犀牛被猎杀,而从2018年到2022年,共有138头犀牛遭到猎杀。2022年,博茨瓦纳的政府文件显示,其境内犀牛仅剩300头,包括285头白犀牛和23头黑犀牛。
博茨瓦纳旅游部长表示,这几年犀牛盗猎事件激增可能与国际市场对犀牛角的需求增加有关。此前,靠近博茨瓦纳的南非盗猎问题严重,但近年来,南非政府加强对国家公园的巡逻,野生动物遭猎杀的情况缓解不少。近年来,博茨瓦纳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加强在空中和地面的巡逻,对犀牛加强保护。此外,政府还对犀牛进行“去角”,以减少犀牛对偷猎者的吸引。
01
在捕猎者的猖狂之下,犀牛这个物种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为走私犀牛角的巨大利益,近年来对犀牛的偷猎从未停止过。而全球超过80%的犀牛生活在南非,南非也因此成为非法猎杀犀牛的重灾区。
仅在非洲南部,从2007年到2014年,犀牛被屠杀数量就从每年13头上升到每年1215头,平均算下来,每8小时就有一头犀牛死于盗猎者的武器之下。
如果屠杀继续以这种速度进行,非洲的犀牛可能会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消失殆尽。
——而在人类出现之前,它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上千万年。
位于非洲大陆西南方的纳米比亚共和国,日前发布官方数据指出,2022年境内总计高达87头野生犀牛遭不肖份子盗猎,远高于2021年的45头,创下该国猎杀濒危犀牛的历史新高。据悉,大多数的犀牛是在纳米比亚最大的国家公园埃托沙遇害。
综合外媒指出,几十年间,受到东南亚市场吸引,尤其中国以及越南对于牛角的需求,非洲大陆的犀牛数量大幅下降。过去纳米比亚祭出严格法律、加重判决,曾短暂令盗猎行为收敛一些,然而业者还是将犀牛角包装成珍贵药材,就算研究已经表明,犀牛角的组成与指甲相同,仍然有消费者对其拥有神奇疗效的想法深信不疑。
据政府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有61头黑犀牛以及26头的白犀牛被猎杀,共记87头,比起2021年的45头增长了不少。环境、林业和旅游部发言人Romeo Muyunda透露,盗猎者主要出现在纳米比亚最大的国家公园埃托沙,其中有46头犀牛就陈尸在国家公园内。Muyunda沉痛的表示,当局已将埃托沙列为偷猎热点,执法部门会加强打击犯罪活动,以遏止盗猎行为。
据悉,国际犯罪集团现在都是用先进设备来追踪犀牛,会先将其麻醉后,直接砍断犀牛角,然后就放任他们流血致死。为了防止盗猎,南非与波札那会主动锯掉牛角,保护尤其濒危的黑犀牛,目前该种仅存5000头。另外值得庆幸的是,纳米比亚的大象盗猎数量从2015年的101头,到2022年减少到仅4头。
02
提起犀牛,人们总认为它们生活在非洲。然而,世界五种犀牛中仅有两种生活在非洲,而更多的种类生活在亚洲。并且,三种亚洲犀牛也都曾生存在中国,直至1922年才在中国灭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印度犀是亚洲唯一一种在野外能够见到的犀牛,在尼泊尔世界自然遗产地Chitwan国家公园和印度世界自然遗产地Kaziranga国家公园观赏印度犀是一件非常容易和轻松的事情。印度犀也是亚洲犀牛中唯一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2000年印度犀的种群数量约为2000只,在2010年印度犀的种群数量上升为2700只,而在2015年印度犀的种群数量上升到了3500只以上。在尼泊尔,Chitwan国家公园、Bardia国家公园、Shuklaphanta野生生物保护区的印度犀数量达到了700只以上;印度Kaziranga国家公园则保存了印度犀最大的种群数量,达到2000只以上。近30年来,印度和尼泊尔政府致力于印度犀的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扩散,人为将印度犀引进到之前它们生存的地区,以“重引入”的方式扩大印度犀的栖息范围,这些地区包括尼泊尔Bardia国家公园和Sukla Phanta野生动物保护区、印度Dudhwa国家公园、巴基斯坦Lal Suhanra国家公园等。印度犀的数量增长为生态旅游带来了生机,各国游客前来观赏印度犀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部分就业的机会。更加重要的是,当地民众保护意识的增强、众多的游客眼线和印度犀生态旅游知名度的提高大大减少了印度犀的被偷猎风险,这是最积极的一面。
爪哇犀曾经是亚洲分布最广的犀牛,曾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区域,包括中国南部。可惜的是,1922年,爪哇犀在中国灭绝。由于盗猎和栖息地的丧失,爪哇犀在历史分布区快速消失,目前仅存于爪哇岛西部。爪哇犀曾有三个亚种,南亚亚种(R. s. inermis)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和缅甸,但在1925年之前就已经灭绝了;印支亚种(R. s. anamiticus)分布于东南亚印支区,越南是其最后的栖息地。2010年4月,生活在越南的最后一只爪哇犀被盗猎者猎杀并砍去犀角,至此印支亚种灭绝;指名亚种(R. s. sondaicus)曾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目前,爪哇岛西部的Ujung Kulon国家公园成为了爪哇犀的最后生存地,种群数量仅存58-68只,被IUCN评估为CR(极度濒危)级。最后的爪哇犀仅生存在一个国家公园里,面对人类对其仅有栖息地的占用、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自然灾害、疾病和偷猎的巨大压力,它们距离灭绝真的只是一步之遥!
值得庆幸的是,爪哇犀目前的生存状况相当稳定,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种群数量一直保持在50只以上。
所有的爪哇犀都分布于Ujung Kulon国家公园,相对于栖息地分散的苏门答腊犀牛来说,这是一种优势。然而,唯一生存地对爪哇犀种群也是不利的,因为任何灾难性的传染性疾病和地质灾害都可能带来灭绝风险。与仅存于Ujung Kulon国家公园的爪哇犀相比,虽然苏门答腊犀的现存分布区域更广,但破碎化的栖息地使得每个区域的犀牛种群数量均处于灭绝的临界值之下,加之偷猎、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使得苏门答腊犀的灭绝风险更大!
北白犀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地区,包括乍得南部、中非共和国、苏丹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东北部、乌干达。在20世纪中叶,北白犀尚有几千只的数量,但是连年的战乱和严重的盗猎让北白犀数量锐减。1970年,北白犀仅存500只,而时至1984年,北白犀仅存15只,它们最后的栖息地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Garamba国家公园。在当地政府和国家组织的努力下,这个最后的种群在1992年恢复到了30只。然而,在2005年8月,全副武装的阿拉伯骑兵严重的盗猎使得野外北白犀的数量仅剩下4只(2雄2雌),之后又发现了一具北白犀的尸体。自2007年开始,多次的地面搜索和直升机调查并未发现这几只北白犀的任何踪迹。到2009年,这个最后的野外种群被宣布灭绝。至此,北白犀野外灭绝。
现今,犀牛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包括栖息地的改变、非法偷猎、战乱和相互竞争的物种。在非洲,有些时候大象也对白犀和黑犀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不过,国际犀角贸易才是犀牛生存的最大威胁。犀角,这个不过是一种质密角蛋白组成的皮肤衍生物,被亚洲部分国家视为中药材和艺术品原材料而产生了极大需求。尽管《濒危物种国际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一自1977年以来就禁止了犀牛角的国际商业贸易,但是偷猎行为从未停止过。对于犀牛的捕杀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亚洲国家自公元前1200年以来就有猎取、利用犀牛的事实,传统中医使用犀角用于治病、古代中国人经常猎取犀牛角来制作酒杯,也会猎取犀牛皮来制作士兵的铠甲、中东国家也在历史上使用犀牛角来制作匕首的雕刻把手。时至今日,人类对于犀角的需求仍在继续,以致一些国家公园不得不将犀牛角割下,以确保这些犀牛能够摆脱偷猎者的威胁,得以活命。
过去的半个世纪,世界失去了90%以上的犀牛,目前全球犀牛的总数不超过30000只,连一个大型体育馆都填不满,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也是人类的悲哀!生态环境的恶化固然威胁着犀牛的生存,然而人类的贪婪才是让这种庞然大物遭受灭顶之灾的罪魁祸首。疯狂的杀戮不过是为了获取犀牛头上那小小的角。为了犀角,平均每8个小时就有一头犀牛倒在人类的枪口下。可能我们人类永远都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唯一需要犀牛角的只有犀牛!
03
截至2022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的约4.1万种动植物物种中,超过1.6万种已被宣布濒临灭绝。专家说,动物正以历史速度灭绝,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干预。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发展和森林砍伐的增加,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过度捕捞和过度狩猎,等等。目前的估计表明,物种灭绝的速度是人类出现之前的1000倍。
有人可能会觉得:「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使没有人类参与,灭绝的物种数也数不清,连地球霸主恐龙都灭绝了,保护这些极其稀少的野生动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过去4亿年中, 全球每27年约有一个物种灭绝 ;
在1600~1700年间, 鸟类和兽类的灭绝速率大约是每10年1种 ;
在1850~1950年间,灭绝速率迅速 上升到每年1种 。
自工业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物种灭绝的速度被大大加快了。
为什么我们要对物种灭绝那么紧张?
从生态意义上讲,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如果没有雄性不育野生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不少土著鱼携带的独特抗性基因,也为未来商品鱼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
当一个物种灭绝,不仅会使人类永远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另外10-30种物种出现生存危机。
复杂的基因犹如独特的种子,在未来世界有无限的可能。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代表着一座基因库的消失。
从更简单一点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动植物,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
人类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剥夺其他物种生存的希望。当人类的活动严重威胁它们生存的时候,人类就有责任保护它们免于灭绝。
万物有灵且美,每一种动物都值得,继续在这个星球生存繁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们。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往期推荐:
【建言】吕伟华:“双碳”战略下中小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实践
【建言】于法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及路径
【解读】盘点四年中央一号文件,生态要求有何变化?
【解读】小小的一只蚯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
【曝光】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目前已问责近2900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18-07-14 18:02
来源:
叶飘刀
曾经三种亚洲犀牛都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然而因为对犀牛角过度需求而带来的捕杀,到了1922年中华大地上最后一头犀牛被猎杀之后,犀牛就彻底从神州大地绝迹了。虽然时常还能传出关于发现犀牛的报道,但却从没有一起被证实过。
虽然在那之后,中国也曾经做过引进犀牛的尝试,比如云南曾经在2010年引进过12头白犀牛,然而白犀牛属于非洲犀牛。
与亚洲犀牛多生活在雨林、沼泽湿地不同的是,非洲犀牛多生活在热带草原。而在中国没有能够让白犀牛自由驰骋的热带草原,也就是说,白犀牛注定了只能生活在动物园中,离开了动物园将无法生存,若想犀牛重回神州大地,唯一的办法便是引进亚洲犀牛。
如今的亚洲犀牛分为三种,分别是印度犀(大独角犀)、爪哇犀(小独角犀)、苏门答腊犀。然而如今爪哇犀与苏门答腊犀的处境也已经极为濒危,在原产地不过百头左右,难得一见,几乎没有引进的可能。而且随着犀牛在中国的绝迹,曾经生活在中国的爪哇犀以及苏门答腊犀亚种也在亚洲其他国家绝灭了,所以即便可以引进其能否适应神州的饲养环境也未可知。
于是神州重现犀影的唯一希望,便只能锁定印度犀牛,相对于爪哇犀与苏门答腊犀的可怜的数量,目前印度犀拥有着3000多头的种群,而且因为保护,数目还在回升之中。
而如今尼泊尔政府决定将四头印度犀作为国礼送给中国,最初两头已经今天已经正式启程。首批送到中国的两头犀牛分别名叫跋陀罗(Bhadra)、卢帕斯(Rupasi),它们将落户于广州长隆动物世界。而其后尼泊尔赠送的另外两头犀牛,将落户在上海野生动物园。
此次的四头印度犀是尼泊尔赠送给中国的,因为是属于赠送的国礼而非租借,故而其产下的后代也归属于中国所有,而非需要像中国租借出去大熊猫的后代一样,最终得返回中国。
四头印度犀牛的落户,使得中华大地在犀牛消失近百年之后,再次迎回了中国犀,但由于长时间没有中国犀牛的存在,对犀牛研究尚处于近乎空白的阶段,第一步放在广州与上海的动物园中养殖,从而收集关于犀牛的各种习性以及身体数据,同时尝试繁殖扩大种群,这也是必须的步骤。
然而仅仅依靠四头印度犀牛便想重建中国犀牛的种群,自然还远远不够,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健康的野生种群,至少也需要10以上的成年个体。
然而此四头犀牛的引入,开启了中国对于亚洲犀牛的研发的第一步,随后可以通过研发成果,以及比如掌握的人工繁殖技术,疾病治疗方法等,更广泛的与尼泊尔、印度展开合作,从而开启国际野生保护动物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寄望在引进一些数量的印度犀牛。以目前尼泊尔有600头左右的印度犀牛,印度拥有2700头左右,引进10头左右的数量,并非不可能做到。
而一旦完成了这一步,一个小的种群便有可能建立,然后便可能进行犀牛野化与放归,使得消失百年的犀牛拜月景观再次在神州大地出现。
犀牛野化实际上并不太困难,选择好食物充沛的沼泽湿度或雨林,作为犀牛来说,在野外近乎没有天敌,特别是原本可能会猎杀小犀牛的华南虎一类的在野外变得和犀牛一样不见踪迹之后,放归的犀牛应该可以很轻松的生活下去。
只是先期的保护一定要跟上,毕竟犀牛数量减少最大原因便是因为对犀牛角渴求而带来的偷猎行为,越南曾经在宣布灭绝之后再次发现爪哇犀,就是因为保护不善,在2010年再次被灭绝。这样的悲剧不应该在中国犀牛身上重演。
当然以上这一切不过仅仅是我的推测和希望,要完成需要无数个人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以及邻国的合作。但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动物。
真心的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犀牛可以向重回中华大地的麋鹿与普氏野马一样,被放归自然,再次自由的生活在这边大地上。
只希望这一天可以早日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犀与白犀牛哪个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