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疆外地户口孩子在乌鲁木齐上学政策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本人情况,安徽人,在新疆上大学,经管类专业,今年刚毕业。关于学校方面的建议:第一,努努力如果可以的话,来新疆上学,最好上新疆大学或者石河子大学,毕竟顶个211的名头考研、保研、找工作都有一点优势。加上你想毕业在新疆发展,如果在这两个大学的话,在新疆进国企很轻松,中石油、国家电网一类的基本想进准备一下就能进,待遇和工资都挺高的(从我们班去年的秋招情况看的),想进体制内也是比较轻松的。第二,如果确实只能上个好二本,那就看看学校的交换生项目,比如二本里塔里木大学好像可以去浙大和兰大交换,其他学校应该也有,看看你想学的专业可以去哪里交换学习,选个最优解,大一努努力拿个交换生名额,去好的学校看看开阔视野,也能给你履历添一笔。关于新疆的就业环境:第一,新疆对人才非常渴求,有很多政策挽留人才。比如,去年石河子刚出了一个政策,高校毕业生的五险一金政府报销,你本来拿不到手的这些钱都可以到你自己手上了(大概意思是这样,怎么表述不记得了)。第二,工资还可以,经管类专业一般企业可以给到5000左右,年薪8万左右,会计高一点可能十万或十几万,给排、土木类的年薪也是十几万的样子,其他不是很了解。那当然中石油之类的公司经管类专业年薪可以给到十几二十万。这个工资水平至少我家一个安徽四线城市的工资没新疆五线城市的高,但是房价比新疆贵了不止一星半点,新疆的工资对比一下新疆的房价,还是过得很舒适的。当然建议最好进国企和事业单位。第三,有些单位会要求你先去南疆轮岗,做的是类似于管治安的活,非常累+压抑,找工作的时候看清问清,慎选。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新疆的形势主要是维稳,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城市对治安、安检要求都很严格,这是很多人非常反感的地方,如果你在南疆的话,可能经常就可以看到配有真枪实弹的警察、巡逻车还有几十步一个的岗亭,去超市、水族馆等等各种地方也要过安检,有时有些地方可能还要登记身份证号,北疆好一点。在学校,查宿、查卫生更是不会被落下的,夜不归宿是要被处分的。但是新疆人民还是很热心的,我去乌鲁木齐玩的时候,因为行李拎不上公交,一个大爷上来二话不说就直接帮我拎上去了,在公交站台的时候旁边的人还会问你要去哪,给你推荐路线,对于人生地不熟的人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插播一下,当时跟舍友们去乌鲁木齐玩,其中一个舍友一个人从火车站先出来,在外面等我们的时候,因为过于娇小,车站外巡逻警察以为她是走丢的未成年人,上来问她需不需要帮助怎么一个人在这里,然后舍友说她21了,警察惊讶得说她像个初高中生,哈哈哈哈哈,笑死)第二,这里没啥区位优势,找好的实习不是很好找,因为好的私企并不多,而国企很少招实习生,不像那些大城市公司多实习机会也很多。但是你也可以利用暑假和寒假(新疆的假期一般比较长,因为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找内地的实习,身边也有去四大之类的好公司实习然后毕业被签的,我之前投了腾讯、字节跳动的实习,虽然因为时间和二面没过都没能进去,但是这说明至少简历不是会被直接筛掉的那种,能力够你还是有机会去的。第三,大学期间,除了所有大学生都要学习的政治方面的比如青年大学习、十九大之类的,还有一些反极端宗教主义和反分裂的内容(与新疆息息相关)要求学习,最终是以线上答题(开卷)的形式来体现,一般是在一个几号到几号一个时间段里,一般可以重复答但是会有上限次数,要求最终达到合格分数。这个会让你比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尽管学校都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学校都还有少数民族学生因为这些被抓走(当然他们都没来得及做成什么,这么严的治安、安检不是白搞的),外部势力想要扰乱新疆之心不死。第四,不包邮地区!在安徽的我已经习惯了包邮+次日达,而在新疆,很多商品不包邮而且可能7天左右才能到,当然包邮的产品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的(不然我大学四年怎么过来的),谁愿意把钱都花在邮费上。第五,这里的烧烤是很好吃,但这并不代表这里的烧烤就很便宜,当然如果自己烤的话性价比还是非常高,毕竟这里的牛羊肉性价比高。这里的海鲜很贵而且冷冻居多,毕竟离海太远了。第六,新疆虽然也是按北京时间计时,但是和我们有两个小时时差,且全国统一的考试还是和其他省份保持一致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冬天考试你可能要披星戴月,而且平常那个时间点你正在睡觉,会影响一定的发挥。比如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8点50开始试音,提前半小时入场,也就是8点20之前要到考点(我平常上学的时候这个时间还在睡觉呢,第一节课10点才开始),算上到考点的时间和吃饭的时间,最晚7点40也要起床了,这个时候天都还没亮,黑得彻底的那种。带来良好体验的地方:第一,旅游。新疆可谓是雪山、湖泊、草原、花海、沙漠等等景观都囊括了,有很多美景都值得去看一看。第二,美食。有很多特色的美食,比如我最爱的玫瑰花馕和皮牙子馕(新疆的皮牙子就是我们说的洋葱),还有各种口味的酸奶,蜂蜜芒果、蓝莓、草莓、核桃燕麦、柚子、冰淇淋、巧克力、百香果……口味不要太多、不要太好喝,还有奶啤也超好喝!(对我来说所有酒类都很难喝,不必要的话,我一口都不想喝,唯独奶啤例外,你就知道它有多好喝了,虽然它酒精含量很低不能算啤酒吧)在这里就不要喝蒙牛、伊利之类的品牌了,当地品牌的天润、西域春等风味更佳。而且这些酸奶在家里买的话比在新疆会贵不少,有些口味还买不到。还有正宗的大盘鸡、馕坑肉、胡辣羊蹄、米粉、烤包子、特色拌面等等,味蕾的盛宴。因为靠俄罗斯比较近,也有一些俄罗斯的小糕点、小吃什么的。第三,绿化。新疆的城市绿化做得很不错,夏天基本路上都有树可以供遮阴,花开起来也怪好看的。第四,暖气。安徽的我冬天从没享受过暖气,在新疆享受了暖气之后,我每次寒假回家都无比想念新疆的暖气,想念冬天进了屋就可以只穿一个衬衫的温暖。第五,时差。当代年轻人如果同样都是12点多睡,你不能算熬夜,你就相当于十点多睡了,然后你8点多九点起床去上学,其他地区人早上6点多7点起床去上学。对于夜猫子很是友好。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2023新疆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考生手上_多久到2023新疆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考生手上?录取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是考生录取和新生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新疆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考生手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新疆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考生手上批次录取结束后一周左右,高校寄发通知书,具体邮寄时间视两地距离而定,一般寄出后10天内可到。若考生半个月后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请联系高校招办。2023年新疆高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每年各个省市区、各个批次的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时间不一样,从8月开始到9月底一直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提前批、一批正常情况下8月中旬到下旬开始录取工作,通知书最迟8月底到9月初就可以收到。第二批接着本科一批录取,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间随录取时间顺延,预计9月中上旬发放。高职专科的录取时间一般是8月底到9月,正常情况下9月中旬到9月底,录取通知书就能陆续发放到考生手中。一般录取通知书都会在高校录取之后3-15天发放到考生手中,请考生在查到录取信息之后耐心等待。怎么知道录取信息在录取工作结束之后,省级招办和高等学校会向考生提供录取信息公开查询及申诉渠道,并按规定将有关录取结果向社会公示。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省级招办和高等学校所提供的途径查询和确认本人的录取结果。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查询:(1)本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2)录取高校网站;(3)省教育考试院授权的相应网络、平面媒体等;(4)地市级招办。高考录取通知书签收要注意什么考生签收录取通知书时,须向EMS快递员提供考生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高考准考证,各项信息确认无误后,由本人确认签收;当考生委托他人签收录取通知书时,须向EMS快递员提供考生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高考准考证和代收人有效身份证件,各项信息确认无误后,由代收人确认签收。高考录取通知书里有什么1、时间表在这份表格上会详细的告诉大家具体的入学时间、报到流程、军训时间等学校有关安排,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以免回头报到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2、入学指南入学指南是大学信任最需要的一份攻略了,他给大家介绍学校的情况,例如学校的各个机构和社团部门等,还会给你未来生活、学习的环境等各方各面的信息,方便大家做好入学前的准备。3、各种卡类未来方便各位大一新生缴费,通知书里一般还会包含我们交学费的银行卡,有些学校还会提前给学生发放有校园内有特殊优惠的手机卡。
访谈人
刘蒙之南香红,特稿记者,非虚构作家,曾任《新疆日报》记者、《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除发表大量产生广泛影响的特稿作品外,她还出版有《王选的八年抗战》《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众神栖落新疆:东西方文明的伟大相遇与融合》《野马的故事》等著作。早在任《新疆日报》记者时期,南香红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楼兰:一个百年未解之谜》《梦幻尼雅》《交河故城:大地上最完善的废墟》《吐鲁番: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等新闻作品深受读者欢迎。2001年加盟南方报系工作后,南香红担任《南方周末》的记者,她的长篇新闻报道逐渐呈现出一种创新的文本特征与阅读体验。2001年到2005年前后,南香红先后发表了上百篇特稿作品,《三峡,无法告别》《大鱼之死》《极罪》等作品标志着她的特稿风格逐渐很熟,新时期新闻史上“中国式特稿”的面目也逐渐清晰。和南香红老师的访谈是在北京的一个茶馆进行的,那阵子她在家里沉浸在日军细菌战的写作当中,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之前我读过她的《常德1941-1943:鼠疫围困的城市》,很是为残忍的细节披露所震撼,但其时我仅仅以为是单篇文章。当她告诉我该文只是她写作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正在进行跟多内容的写作时,才了解她正在进行艰辛的历史钩沉和掘进。2002年,《南方周末》指派特稿记者南香红采访日军细菌战,如今她早已离职,细菌战却成了非虚构作家南香红自己派给自己的历史使命,无法推卸给别人。与特稿写作相比,大体量的非虚构写作是一件更耗费精力的事情。为了完成这项属于她的历史使命,她需要规律的起居,规划时间,分配精力,不能熬夜,否则第二天就精力不济。和新闻的“闪电战”性质相比,非虚构写作更像是“持久战”,她沉静地推动这项写作使命的达成。江艺平女士对南香红有这样一句评价:“南香红固然具有观察事物的敏锐直觉,捕捉细节的超常能力,力透纸背的写作才华,不过,比起这些优异的秉赋,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敬畏和谦卑,更值得我们珍重。”这段评点一语中的。以下为访谈实录:在《南方周末》工作之前,你曾经在《新疆日报》供职,可以聊聊这段经历吗?南:在《新疆日报》时我是跑时政口的记者,那时候《南方周末》这种类型的媒体已经比较多了,《新疆日报》也搞了一个周末版,我就在周末版做编辑,在那会有更加轻松的写作空间,其实我本身对于消息体类的语言还是比较拒绝的,早年看欧美媒体的文章会比较多一点(那会儿其实也没什么好的书),比如说新华社编的书,《美国新闻作品选》等,写作方法之类的都是美联社采访那种很薄的小册子,有时候是内部发下来看的,有时候你可以买到,但规模都很小,我就学那上面的,就看那样的书。在《南方周末》工作之前,我就已经在上面发过一些东西了,《野马的故事》《塔里木河一点一点消失》《交河故城——大地上最完美的废墟》,我记不清具体发了多少篇,那会儿会用到“观察法”,“观察法”要求文章有现场感,《南方周末》有一个观察版,我就给这一版投稿,我与编辑相互不认识,都是用版上印的电话交流稿子的,就这么建立联系了,后来就到《南方周末》工作了,一开始,我是要跑新闻现场的那种调查记者,我做过几篇,但觉得并不是特别适合我,后来正好《南方周末》要搞城市版,我就提出来说能不能特稿写作,但是报社当时不同意,觉得特稿时间长、花费精力大,不具备这个条件。但是城市版上的那些稿子是有特稿风格的,都在讲故事,我就觉得我在《南方周末》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如果要一直搞调查新闻,我可能就做不了,它有任务要求,要求你多长时间要完成一个稿子,完成不了就会有制度的惩罚。什么样的选题能够引起你的书写兴趣?南:偏人文、文化一类的,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文化记者,其实在《南方周末》,我一直在新闻部,从没在文化部待过,人们觉得我的稿子有一种文化的气息吧。比如说像三峡、旧城改造、新疆系列等等,都是有这种感觉的,我对新闻之外的东西可能关注的比较多一些。你的文章总是带有文化的底色,就好像被浸泡过一样,特别好看。南:对,他们就说我是文化记者,我认为这是一种潜意识:除了告诉读者新闻之外,还想告诉他们更多的东西,我写过塔里木盗墓的一篇稿子,按道理来说那应该是一个调查报告,但你看过后会觉得它不像一个调查报告,更像一个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盗墓者偷窃的故事,它还可以引出那种历史文化的价值,如果你不讲这些的话,我觉得你是没有真正地讲一些东西的,只是在干巴巴交代事实。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会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那些政治的、社会的,或者其他类的题材。南:也不能完全说是文化的角度,我觉得对一个记者来说,不管你写什么,都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而不仅局限于新闻事件本身,因为每一个新闻背后都有一个很宏大的背景,宏大的历史,你要挖掘这些东西。你的这种视角是不是跟你在新疆的生活有关系,我觉得地理环境是可以塑造人的。南:我在新疆的时候写了一篇获得中国好新闻奖的稿子,叫《寂寞的冰雪文化》,讲的是新疆的冰雪很丰富,但是它没有资源搭台来挖掘,写这样的东西,也跟自己是学文学的有关吧,我觉得文学出身的记者和学新闻的记者还是不太一样的,学文学的记者文化底蕴会更深厚一些。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什么都喜欢,也热爱这个专业,古汉语也特别喜欢。工作以后,特别是当记者以后,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不敢说出来,就是当作家,80年代那会儿作家不是很火吗?只要能发个东西简直都不得了。《众神栖落新疆》,九州出版社,2011你做采访前一般会怎么搜集资料?南:每一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不知道要准备哪些东西,遇到了什么就去写什么,自己感兴趣就往下钻研。到了《南方周末》之后就会搜集一些资料,把背景整理出来。现在的话,我肯定是各种准备都要做,细致到把整个历史的背景情况都搞清楚后,才能知道自己要采访什么。你刚做特稿记者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那种很艰难的采访?主要是指那种比较难以攻下的采访对象。 南:采访的情况各种各样,我觉得还好,没有特别为难的时候。但也会有,比如拿不到东西。你在采访的时候用速记还是录音笔?南:我做速记,我以速记为主,录音笔是次要的,就是做备案用的。一个采访下来我会有一个本子的记录。如果采访对象语速特别快呢?南:我也差不多能跟上,虽然做的很乱,但我能看得懂。我觉得现在的小孩,新闻学院没有训练他们做笔记也是一个问题,好多人都全程依赖录音,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重听录音太浪费时间了,在笔记本上你可以扼要记载,还可以把你想问的在旁边做标记,如果你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他说的有问题,前后对不上,还可以在笔记本旁边做标记,等采访对象讲完后再翻回来问。有一些特殊人群,像专家的采访就不同,需要你把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这就需要录音了,但大多数采访是不需要录音的,不记笔记是一个很懒惰的、不好的习惯,首先还是要鼓励大家记笔记。你现在在写细菌战,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很多人面对大量材料的时候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你有没有自己的技巧?比如说这个材料我应该怎么处理一下,弄个逻辑出来,再深入。这个问题特别具体,初学者很容易碰到这样的问题。南:我觉得你要消化,要慢慢看,要理解这些材料,要凌驾于材料之上,千万不能混在材料里,到最后你也成了材料的一部分,那就麻烦了。完全消化和理解材料之后,你再梳理主题和线索,心中差不多有谱了:要说什么?要怎么安排结构?应该用哪些细节不用哪些细节?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就已经很明确了。在下笔之前这些问题就比较明晰了吗?南:对,差不多。不明晰你写啥呢,瞎写那不是浪费功夫吗?但很多初学者面对巨量材料的时候会陷进去,很容易顾头不顾尾,那应该还是没消化。南:对,没消化。没有从这里头抽出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写事和写人还是不一样,你看到的常德细菌战的事,它里面有对现在活的当事人的采访,有档案资料,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很杂的,有那时候国民党的历史资料,有当年国民党卫生署的报告,还有日方资料,很多写作者不能把资料消化掉,他为了证明自己,就把很多东西都堆上去。但你要真正地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你的对象是普通的大众读者,不是学者,你要做的是能把这个东西写得能让普通读者读懂。对于素材的选取我是比较节制的,我会按时间顺序理出来,理出来后我可能不会都用,我会挑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比如说第一次老鼠染疫率的报告会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预警的嘛,预警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到第二次报告的时候,可能就出现死者了,到第三次我可能就会挑肺鼠疫出现的了,因为肺鼠疫是鼠疫传播中最烈的一种,肺鼠疫传播的时候,就表明情况非常危机了,肺鼠疫是谁先发现的?这时候你就要详细记录了,后来,军队要到外面驻扎,要封城,你要把事情的发展过程理出来,不就把素材化解开了,要不然一大堆防疫材料怎么用啊,很多人他不会消化材料是因为他没弄明白自己要写什么。可能没有耐心去消化材料,这也是一个耐心的问题,因为要反复去看。南:有耐心,也有各方面的因素,他可能也发懵,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用。写细菌战这个题材心理上会艰难吗?南:写啥题材都有。我不是说写作的技术层面,我突然想到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会接受很多令人不适的信息。南:是。我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我2005年的时候还是挺消极的。现在心理会强大一些了。你写《野马的故事》特别生动,采访人,写人会比较容易,因为人可以交流,但是写马也能得这么生动,是不是有什么同理心?你会进入到马的世界里去,包括马的精神世界,一些人是没有这种渗透能力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南:我也一点不奇怪,以前我在新疆接触哈萨克的马,但我从来不知道马的家族和生存是怎么样的,我跟养马人聊的时候特别的震惊,比如说公马的统治地位,母马的跟从,公马要首先征服母马,才能征服其他母马,而且公马要保护马群成员的安全。知道这件事后我还是挺震惊的,像BBC拍的《地球脉动》,它呈现出一种动物的秩序。当人类真正去了解的时候,你会觉得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动物做的都比人好。你这么一说我也挺震惊的,马跟人类一样,也有它们文化和制度的传承。南:动物的秩序是自然的法则,人要保持敬畏,我很反对那种“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观点,大自然有着你不了解的能力,人在这个世界上算什么呀。马在自然的环境之下是能征服多少就征服多少,在人的圈养之后就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了,一匹公马要征服一匹母马,首先一步,就是要把母马之前所下的马驹杀掉,杀婴行为出现时,饲养员就慌了,你看着小马驹好好的,但那匹公马以极快的速度冲上去咬死,咬死后甩起来扔在地上,母马打不过它,公马杀婴之后,母马就会归顺,如果不杀婴的话,母马就不让它靠近,要去做抗争,只能在旁边看着,站起来倒下,倒下站起来,挣扎着死了,你看到就会觉得它作为一个家长太不容易,比人不容易,这种故事我觉得它是一个能打动所有人的故事。2005年我在人大开研讨会,我就说寻找永恒意义,新闻是速死的,你写永恒意义的东西,若干年后再看还是可以打动人的,是有意义的。找到了这个东西,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的水准也是差不多了,有那种意义的探索。南:所以我觉得新闻不能局限于新闻本身,特别是特稿写作和非虚构写作,如果只是写事情本身的话那就没有意义,事情之所以值得写,那肯定是有一种公共性,有人类的共情,或者是关系到更多人,关乎于命运、意义、前途这样一些重大的共性,那么你才要写。现在我看到很多新媒体也在做类似非虚构的写作,但我感觉他们的问题在于猎奇的角度,事件是很偶然的、突发的案例,本身就很曲折,再加上写作技巧就更猎奇了。南:可能会有一些,因为新闻本身就是要追逐它的离奇性,“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这样理解的话,它就是要追求特异,追求离奇,追求个案的典型性和鲜明性。但是你写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从这个人身上找到所有人的命运,你要建立起一种联系。比如一个人遭遇了众人不可能在正常生活中遇到的境遇,别人去看待他的时候,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同理或者共情,把这种东西写出来后才会有典型意义和公众意义,你要去建立这种联系。你认为什么样的事件能称得上是一个故事?南:比如平时我们给小孩子讲故事,从前有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要这样讲?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事情发生了,然后这人怎么面对这个突然的事情,再然后就是事情的发展。这个事情之所以值得写,是因为它成为了一个新闻,成为新闻的原因是这个事情打破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街上天天人来人往,它是新闻吗?不是。只有当一个车冲向了马路,撞死了人,或每天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出现了某种变化,跟以前不一样,它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了。很多人遇到巨大的改变以后就懵了,懵了以后缓缓神,就会想,我要怎么样让这个局面过去,回到我以前的那种生活。房子倒了我要怎么样才能让它再建起来?我平静的生活怎么样才能再回来?他就开始选择,那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就选择勇敢面对,有的人可能就逃避,有的人可能就选择拿出很多力气来重新建设,有的人可能就哭泣,没有办法,束手无策。或许他以为会恢复到以前那样,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困难在等着他,更大的阻力让他不能够实现他的想法,这个人可能就会迎着困难而上,进行搏斗,最激烈的时候就是故事的高潮,高潮后有可能是主人公失败了,甚至死掉,或者从此再也没有信心和力量重建了,也可能他顺利战胜了困难,然后调动所有的力量与困难进行最后的一击,高潮后收尾,这就是一个故事,从一个开始走到结尾,要从结尾再走到开始是不可能的,它是时间线上的发展过程,到结尾的时候,你再回头看,这个主人公已经不是开始的主人公了,他以前的生活完全改变了,他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改变。这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波浪也得有三折,不曲折不复杂,没有波澜,那就不是故事。在写作过程中,你是怎么运用细节的?南:细节和场景都是为还原现场而服务的,它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作者不能跳出来告诉大家主人公很崇高啊,对某件事情很热爱啊,你只能用细节和事件来说明,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来,他看了你的细节,看了你的整个故事构成之后,他就会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这个人对某件事情是热爱的,这才是对的。你怎么观察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南:就聊啊,跟当事人聊,跟当事人周边的人聊,相关的人聊。你怎么组织文章的结构?南:写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吃透材料后就开始写了,大多数都是这样,我没有太多去思考结构,想的只是“我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表达清楚,要分几块来表达,大概就是这样”,有时候在电脑上写几个关键词,也就写下来了。但我还是有一个经验,作者要有一种“读者意识”,想象读者坐在你面前,你要给他讲故事一样,你讲故事的语言和节奏对不对,对方会不会走神,你得去摸索这种感觉。如果我用了一个很长的开头,那么读者肯定早就烦我了,你心里要有底:读者想知道什么,被你调动起来了没有,你的节奏是快了还是慢了,装着这些读者意识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简该略,就会比较有把握。你刚才提到了一个“文章节奏”的问题,能解释一下你对节奏的理解吗?南:我觉得节奏是作者内心掌握的一个东西,体现在文章里就是阅读感,文章读起来不那么沉闷,不那么拖沓,就是好的节奏。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注意的,现在很多写作者也挺拽的,好像我就要写成这样,你爱看不看,虽然是有个人风格,但是你要考虑的是要照顾到普通大众。文章是要传达你的思想、认识、想法,如果你的文章别人读起来都很困难,你要怎么传达这些东西。我认为第一要义是传达,而不是你要把文章写成什么样,新闻最主要的是要让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背后复杂的情况和原因。一般情况下,你是怎么起标题的?南:标题有的是编辑起的,有的是我起的。这个也不好说,文章不一样标题也不一样。我觉得标题更多的是说你要对主题有理解,对主题有理解后标题就好起了。其实标题是主题的凝练,所以你首先要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主题,你写的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再去起标题。书的标题和报纸的标题也是不一样的,你发在报纸上的和发在新媒体上的也不一样,风格不一样,面对的读者不一样,传播方式也不一样。但所有的标题都是表达你最想说的那个意思,最想让读者了解的那个东西,这就是标题的意义嘛。以前在报纸上起的标题都很短,比较浓缩,现在新媒体的标题都很长,要一下子就把你吸引住了,比如说《野马的故事》,如果放到现在起标题的方式可能就是“新疆的一匹野马怎么怎么了”,但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在行文过程中,你怎么对文章进行分段?南:不同的文章,分段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分段分的是文章不同的层级,每段说的事情都不一样,有的分段是平行的。我的这篇文章可能是由三四段组成的,但这三段四段都是平行的,比如常德的分段,有一段专门写防疫,有一段专门写鼠疫是怎么翻墙而出,向外扩散的,有一段是写这些人现在还活着,有一段是写听了他们的讲述,这些都是平行的,都讲的是常德的鼠疫、细菌战,但他们之间没有时间关系,没有前后的关系,但没有一级压一级的关系,是不同的一朵朵的花组成了花瓶里的花,这是一种关系。有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故事的发展脉络来写的,比如《两个男人最后的婚姻》,一开始是青年时代,他们发现自己是不一样的男孩,第二段,他们怎么定情的,第三,办结婚证,在一起生活,第四是他们的七年之痒,互相出轨,第五是他们重新寻找回来,第六是他们领养了一个孩子,等等。这个就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分的。我刚才说的有点像戏剧的换幕,是一种场景的转换,还有其他的分类,一时不能给你列举出来。所以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我写的时候凭感觉,其实没有想着要去怎么分。有些记者的文章写来写去是没有辨识度的,但是你会有自己的比较独特的风格。南:风格有时候是比较自然的,如果强制要去搞一些风格可能会比较困难。比如说我可能不太擅长那种思辨式的写作,我更愿意从故事里发现意义,而不是通过理论来阐述。风格可能也跟写作者的表达方式、路径有关,他思考问题的路径是什么样的,他习惯用什么样的路径来思考,在文章里会有体现,这也是风格的一种形成方式。另外,跟他的表达、遣词造句会有关系。那么在你的写作生涯中,哪些书对你产生了一定影响?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南:我不属于那种看得快看得多的人,看东西挺杂。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因为你要去研究某个领域,学习某个知识,你才会去看的书,一类是自己平时喜欢看的东西,前面看的我也不大记得了,我只能跟你说说近几年我看的东西,一个是《史记》,《史记》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看了《史记》以后很感慨,司马迁写的每篇列传都是特稿,我讲课的时候经常给学生说,这里面篇篇都是好特稿,他写韩信、写刘邦、写项羽写得多么生动,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不都是司马迁给我们梳理的吗?鲁迅对它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指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史家”就是它的纪实性。还有重读,有很多东西在重读后会给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读以后才发现以前看的东西和现在看的东西是两种东西,举个例子,重读《红楼梦》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高鹗不行,是因为他没有过过贵族的生活,《红楼梦》里,曹雪芹写他们用的东西、穿的东西、吃的东西是什么东西,高鹗写抄家的时候是什么东西,你就知道了,差别就在这儿。高鹗写的抄出来的东西要么是皮货,要么是黄金,都像是暴发户家抄出来的东西,曹雪芹写的林黛玉当年用的窗纱,贾宝玉穿的孔雀裘,那个年代没用过的人写得出来吗?另外,我写细菌战时看了一本《拥抱战败》,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它涉猎的范围,它的眼光,它对档案的使用,它搜集如此庞杂的档案、标语、宣传册子、实物等,以及采访到的人物,如何组成一个故事,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近几年看的也很杂,上海译文有一个非虚构小组,叫译文纪实,《末日巨塔》《广岛》等都很不错,让我对非虚构的理解有了一些深入,《广岛》可以向学生推荐,它写的很短,就写了六个人物,绝对是经典的非虚构作品,它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人物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经历到的,没有一句废话,整部书就是一部电影,像这样的书我都是反复看的,看的比较系统。你如何看待在特稿写作中作者的情感和立场?南:这个我有过一些思考,我看过港大陈婉莹教授写过的一篇关于客观性的论文,我挺认同她的观点,真实客观是不存在的,非虚构也是经过一个具体的人写出来的,这个人的思考、加工和认识,决定了这个事情呈现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我经常说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写出来就是不一样的,你能说不客观吗?能说是虚构了吗?未必是这样。因为你对题材的把握认识,决定了你对这个题材开掘的深度和高度,我们在操作手法上、细节上严格要求,不能虚构,但是你想追求百分之百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作者的情感肯定会在里面的,只是说它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会干扰读者对这个事情的理解,要从这个角度去判断,如果情感过于浓烈,已经干扰了事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那就不行了。如果是作者有节制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认识,又有大量的证据可以支撑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这样就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候我们要写的东西,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该怎样做研究准备?南:就是学习,很多领域都是陌生的。比如写三峡的时候,怎么理解三峡对国家的影响呢?这些对我来说肯定都是茫然的。我当时去西南图书大厦买了一堆相关的书,看完又去四川大学采访一些学者,和他们去聊三峡的历史、文化、现实等等,还专门去三星堆看了长江流域的文明是什么样子,和黄河流域的文明有什么不一样。特稿的采访是一个多维度的采访,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去理解这件事情,要从正面、侧面、上面和底部分别来理解这个事情,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一般情况下,你怎么安排自己在一天中的写作时间?南:我在新疆的写作和在南周的写作不大一样,在新疆像平常人一样,需要夜深人静,需要熬夜,到了南周后,因为它量大,你不可能天天熬夜,要写就坐下来写,写不出来就写几个字再说。到了写书的时候,每天都要有规律地写。吃完早餐就开始写,写一会儿转一转再坐下写,写到中午吃饭,午休后接着写,但一般写到七八点就停止,最晚是晚上九点,就再也不写了,因为要避免失眠,失眠的话第二天或第三天精神状况就不太好。一个职业写作者要维持这样一个节奏和规律,不能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就不写了,我今天郁闷我就不写了,或者我今天特兴奋连夜写,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天亮了我就下地,天黑了我就回家。特别是写书就需要这样的一种状态。南:对,写书特别耗体力和脑力,细菌战我已经写到47万字了,前面写的啥到后面都忘了,你要是没有体力怎样去坚持啊,不过写写停下一段时间再回来写,有距离了以后就能发现以前写的存在什么问题,再进行修改。你写文章是先写一个初稿,再反复修改,还是写一段算一段?南:我一般是要写完再修改的。有时候进入状态后一个小时休息一次也是不太可能的。一口气赶出来,比如一口气写完某一个段落,还是要改的。改的话你改哪些方面?改什么?南:现在写书的话,改的就是前后的顺序,剪掉一些枝杈,当时写的不细需要重新查资料的出处,要修改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文章在后期还要进行事实核查。现在非虚构领域出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但它不应该只是好看,你认为它承担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南:它是对生活、对现实的一种记录吧,它探索了边界,就是我们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边界,可以有多远,有多高,比如它探索人心,那人心可以有多宽广,可以有多狭窄,可以有多恶,有多善,它是探索这个边界的。我觉得非虚构为什么叫非虚构呢?就是对人类正在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一些记录写作。但我觉得它的意义探索也可以达到像文学一样很高很远的境地,只不过一些作品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是不是也会有比较直接的干预性?比如对公共事件,公共生活。南:如果是新闻类的,那它的干预性就更加直接,更加迅速,特稿写的就是事件本身或人物本身,如果是一部著作的话,它的影响可能会更长远一些。你会怀疑写作的意义吗?有的人也许这么想:我写了这么多东西,它到底有没有推动或影响周围的世界。南:我觉得要是从“推动世界或社会”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就把它的功能单一化了,如果你把重点放到影响上面来说,你可能会感到很悲哀。我不太赞成新闻改变社会,我觉得一个记者或一个媒体应该是观察、记录、警醒的社会哨兵。你不能指望你的一篇作品或报道怎么样,你的责任只是客观完整甚至生动地把它说出来,至于它能起到的作用,那是它的连锁反应。你东西还没写呢,就期望怎么样,或刚写就想怎么样,你不能把你的目标盯在这个上面,而是要作为你的本职工作,把事情表达出来,传达出来,这是你的本职工作,我觉得这就够了,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就不要再奢望其他的了。“镜相”栏目首发独家研究性稿件,任何媒体及个人不得未经授权转载。欢迎记录真实世界的个人命运、世情百态、时代群像。转载及投稿都请联系邮箱reflections@thepaper.cn。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地户口孩子在乌鲁木齐上学政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