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帮有人买过马龙网上买食品哪个网站比较好网的产品吗?

在日常生活中咱老百姓常吃的三种食物很容易买到冒牌货。可以说不少网友被坑过,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够在消费的时候避开这些坑。第一个就是很多老年人都在喝的骆驼奶粉,大家知道吗?6到8斤的生骆驼奶才能提炼出一斤的纯骆驼奶粉。新疆的一斤生骆驼奶得200多块钱,所以你想一想一斤纯正的骆驼奶粉,他保守估计也得1000块以上了。然而很多老年人在网上买的拼多多上买的一些骆驼奶粉才多少钱一斤?也就几十块明显,那就是假的,或者说商家是掺杂了很多普通奶粉进去兑出来的。现在市面上我看也有很多其他的相关骆驼奶,乳制品,比如说有骆驼奶冠益乳、全脂骆驼奶等等,但是你认真看一下它的配料表,有的骆驼奶含量才不到1%,不过它的乳清粉、调制乳粉等等的食品添加剂可没少给你放。这些添加剂虽然说都是安全可食用的,但是它的营养可能还没有普通牛奶高,而且听起来高大上的所谓的骆驼奶制品中,还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对老年朋友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太大好处,所以有一些网上的各种噱头的便宜奶粉最好就别买了,还不如自己喝普通新鲜牛奶,营养价值高。那么提到牛奶再额外提醒大家一下,也不要过于迷信进口牛奶了,因为进口的奶粉它也未必是优质奶,它的新鲜和营养程度都是有损失的,况且目前在全网销售最高的进口奶粉品牌里,有好几个他压根也不是外国品牌,而是说中国的公司跑到国外注册商标,然后在当地贴牌生产,再运回国内销售,他们用的奶源往往也不是国外的优质奶源,都是当地一些便宜奶源。因为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中,他们粮食也便宜,牛奶生产的成本也很低,很多时候自己都喝不完,你去从这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进口便宜牛奶,它的成本价大概也只有四五块钱。其实从我国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就有一些人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下降了。大概是13年开始的时候,就有一些国内的品牌开启了这样一个赚钱模式,这样一个操作后,很多人就会误以为自己买到的是外国品牌的奶粉。其实说到喝牛奶的话,我倒觉得本地产的一些保质期只有几天的鲜牛奶,那更加便宜好喝。第二个我们接着说,很多女性朋友也是老年朋友比较喜爱的红糖,我们说红糖它其实是由蔗糖做的,用新鲜的蔗糖汁手工熬制之后,然后变成红糖了。不过现在市面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他为了赚钱就降低成本,就造假,他不用真的红糖给你,今天我就教大家一个方法,如何去鉴别真假的红糖,我们说市面上的假红糖怎么来的?很多都是用赤砂糖冒充的,赤砂糖从外表看起来跟红糖太像了,一不小心可能就买错了,但是从营养成分上看就比红糖差太多了。吃砂糖它不是用甘蔗汁做的,它本质是砂糖,所以赤砂糖可以说是假红,所以赤砂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说是假红糖。接下来教大家怎么辨别,首先真正的手工熬制的红糖它价格肯定贵,而且你看配料表,它的原材料是红糖,而不是赤砂糖,而市面上有一些假红糖,虽然它的产品名字可能叫某某红糖,但是它的配料表里给你写的是赤砂糖这种就不能买。第二个就是真的红糖,你用手挤压之后,它会聚在一起,你轻轻碰一下它就会散开了。如果红糖里面参加了其他的东西,它的成分变了,那么你把它握成一个坚硬的块状物体后,它是不容易分散开的,就定型了。再说第三个鉴别方法,就是把红糖融入水里,让它自然融化。真的红糖融化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它自然化开后颜色分层很明显,上面是浅的,下面是深的。假红糖它自然融化的时间比较慢,而且融化后整个水的颜色是非常均匀的,大家学会了吗?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就是相当一部分的外卖快餐,其实我们平时点的很多外卖炒菜或者盖饭,端到你面前看起来好闻好看又好吃,但是它可能不是饭店厨师做的,而是用的菜肴料理包。什么叫菜肴料理包?食品加工厂提前把一些饭菜都给你做好了,然后把它们装在一个密封的塑料真空袋中,然后再进行大批量生产批发,比如说有鱼香肉丝的料理包,还有宫保鸡丁的料理包等等的。而这个料理包里面会添加各种的添加剂,高盐、高味精,还有一些防腐的成分。之前我在网上看还说有的商家给你放僵尸肉,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添加剂的等等都不敢去想不敢去看,说这些是垃圾产品也不为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菜肴料理包的产业链来了?答案就是现在的外卖平台可能抽成也高,然后商家它本身做炒菜的时间成本材料成本也很高,他们为了赚钱也只能去批发买菜肴料理包了,既省钱又省成本还很方便。你想如果一个店家自己给你炒一盘鱼香肉丝,他从洗菜到切菜到炒出来,这需要多长时间,而且平时还得买一堆材料,在冰箱里备着,那时间长了吃不了的话可能还坏了,浪费了都扔掉了。如果这个时候换成菜肴料理包的话,这下好了厨房都不用了,厨师也不用了,你就要一个微波炉就可以了。所以你看菜肴料理包很好地解决了成本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料理包,它的批发价我们说在5块钱左右,那么大家平时在点这些快餐外卖的时候,价格基本上都得二三十块钱,你看利润多大?我们接着说这料理包,它放在冰柜里就行了,而且能放很长时间不用怕坏,不用怕浪费,然后客户下单后,你把料理包装进微波炉里一热浇在米饭上就送出去了,我们说原本半个小时你可能能炒两盘鱼香肉丝吃,但是有了菜肴料理包,你可以无限下单,因为我之前有个朋友他就是干餐饮的,而且主要就是做外卖的,他的店我去过,那是连个厨房都没有,当然也没有堂室,只有一个微波炉跟一个电饭锅,那么他接到外卖订单怎么操作?先从冰柜里取出一袋小料理包,然后用剪子剪开,然后倒进提前盛好米饭的餐盒里,然后再放进微波炉里给你加热个两三分钟,然后再把它包起来,漂漂亮亮地交给外卖小哥这样一份外卖就搞定了。他外卖店他自己一个人就忙活过来了。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有意思,他在店里接到一份奇怪的外卖订单,订单上有个备注就是说这客户他不吃圆葱,但是他想点一个小牛盖饭,我们都知道我朋友这个店它都是进的外卖料理包,怎么可能给你现做?你这个圆葱跟牛肉都是现成的,于是我这朋友非常无奈,它只能把料理包加热后,再用筷子一根一根地把洋葱全给夹出去了,然后再把它们摆得好看一些。如今这可不是个个别现象了,外卖料理包已经发展壮大到一个很大规模的市场了,而且依托着便利的外卖平台是很好的发展开来了。这些产品当然往往他们性价比很高,也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力。因为对大部分客户来说,省钱对他们的诱惑力很大。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山寨产品发展得比较壮大的原因,包括在拼多多上,那有一些产品也是参差不齐,很多不法商家也在卖山寨货或者是假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拼多多少或者其他平台买到假货。当然我想还是有很多朋友他是不愿意省这个钱的,他就是想买到真材实货,我就想去喝真正的骆驼奶粉,我就想去吃真的红糖,我就想点一份实实在在厨师做出来的外卖。那么当然对于有这种需求的消费者,你一定得自己张开火眼金睛,而且往往这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它的价格也不会便宜了,好货不便宜的有可能就是冒牌货。那么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平时在超市买冻货在家吃火锅的朋友,如果吃丸子,很可能就是吃的安井家丸子。
以前基本上是安井和海欣这两家占据超市冰柜里面的主要体积,现在海欣逐渐衰落,安井越做越大。
其实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我去过很多城市,非常多,一般都会去各地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转转。
我们都知道农贸市场都是整整齐齐的一个个小门面,像格子一样,卖粮油米面生鲜水果蔬菜等等很全面。
在很多城市,用安井食品提供的门头招牌数不胜数,不管老板是卖什么东西的,招牌上都是“安井食品”四个大字,然后加上店主自己的店名。
是不是觉得套路很熟悉?配方很熟悉?
没错,公牛也是这样做的,满大街的五金店很多都是挂了公牛的招牌。
做一块普通的招牌才多少钱,却可以一直挂在商家门店上,这样的广告效应性价比非常高。
安井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侵占了广大消费者的心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安井的丸子,到底有何魔力?
我去过安井食品的总部,在厦门的海沧区,时间太久,很多细节我都不太记得了。
但是有一个东西,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公司很多建筑物上有这样几个字:
“食以民为天”
非常巧妙,既有档次,也接地气。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不对,现代都市年轻男女,很多减肥的只吃两餐……
食以民为天,“食”的意思是安井的产品,“民”的意思是消费者,跟“顾客是上帝”一个意思,是不是很接地气。
安井食品创始人“刘鸣鸣”同样很接地气,很低调,很少接受外界的采访。
刘鸣鸣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典型代表,196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家境很普通,谈不上多穷,吃饭没问题,但是也仅此而已。
虽然安井食品属于消费品,但是刘鸣鸣跟那些科技公司创始人一样,学习成绩很好。
1980年,考上上海同济大学,一所广为人知的名校,专业是建筑工程系。
那个年代最好的工作就是当公务员端铁饭碗,由于当年高学历的人才很少,所以都是包分配工作。
刘鸣鸣被分配到郑州工业大学,当一名人民教师,教土木工程,跟后来的事业没半点关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遍地黄金,产生了独特景象“下海潮”。
刘鸣鸣看着外面花花世界的车水马龙,也按耐不住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好奇心理。
所以教了两年书后,就辞职去了一家外资企业打工。
最开始那几年,一直都没创业,只是不停的在各大企业之间跳槽,但是能力摆在那,岗位都是管理层。
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后,自身在商业方面的各项能力,都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
经过观察,他发现“速冻食品”在国外发展得很好,但是国内还没什么人做。
其实不止是速冻食品,那个时候只要去国外发达国家见识过的,就会发现很多项目很多产品在国外发展得很好,国内由于经济和科技落后,全都是蓝海市场。
所以前面说遍地黄金一点都不夸张。
2001年,刘鸣鸣已经39岁,终于下定决心,要做速冻食品,地方选在了厦门。
为什么身处北方河南,会跑到南方厦门去创业呢?
主要两个原因,第一个沿海城市是改革开放中收益最早,也是发展最快的地区,第二个速冻食品很多食材都是水产品,比如鱼丸蟹排等等。
不过看上这个行业的不止刘鸣鸣一个人,“三全”和“思念”等品牌早已经在做了。
尤其是三全,是最早一个做起来的,1992年就已经成立,算是开了我国速冻食品的先河。
思念要晚一些,1997年成立,完全是仿照三全,产品都一样,直接打价格战,硬抢三全的市场。
而且在2003年成功反超三全,当年还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思念由于扩张太快,质量问题把他拉下了行业第一的宝座,三全重新拿回霸主地位。
冷冻丸子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公司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效率和营销策略。
当时政府的号召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带动大家一起奔小康。
所以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优先发展起来,很显然这些地区的消费力是最强的,常规逻辑当然是越有购买力的地区销售越快。
于是三全和思念在一线城市开始火拼,都想抢占优质市场。
一向低调的刘鸣鸣依然选择低调,主动放弃了这些红海市场,主攻他们看不上的其他城市,而且切入点是农贸市场和餐饮店。
到现在农贸市场依然是安井食品的核心战略目标,所以前面我说去农贸市场就能看到一个又一个挂着安井做的招牌。
这个战略当时被很多人嘲笑,觉得安井不行,连直面竞争的勇气都没有。
如今回过头来看,安井成为了龙头,这叫“厚积薄发”。
有说法称最开始刘鸣鸣做的是房地产,靠房地产赚了第一桶金,然后才做的安井食品,应该不可靠,因为和官网信息的时间不对。
上图是我在官网截图的,明确说明从2001年开始,就是做速冻食品。
而且安井的前身是《华顺民生食品公司》,当时有两大生产线,一条在厦门做鱼丸和肉丸,另一条在无锡做速冻米面。
到2003年收下“安井”这块金字商标,不过没有立即改名。
在刘鸣鸣的运作下,2007年两大生产线进行合并,除了做速冻食品之外,开始切入火锅配料。
这个决定非常正确,随后火锅速动食品贡献了70%的业绩。
真正改名为《安井食品》是2011年的事情,公司规模已经不小,股改是必走的路。
股改之后就顺便把公司名字改为《福建安井食品》,继续做大做强火锅速冻食品。
丸子越卖越多,2017年给卖上市了,而且后劲很足,一直在快速增长。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近三年的业绩增长突然加大了步伐,连续以32%左右的增速在增长。
传统业务稳定增长是一大原因,同时新增业务“预制菜”增长较快也是一大功臣。
餐饮行业之所以很难形成规模,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化”,同一个厨师不同时候做出来的菜,味道很可能都有较大差别,更何况不同厨师做同一道菜品,一定是会有差异的。
也就是做菜这个行为,很难标准化,但是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形成规模。
海底捞的火锅,底汤是固定的,菜肴也是客户自己下火锅,勉强做到了标准化,类似这样的形态,就可以规模化开店。
但是如果一家湘菜馆,每份菜都需要厨师现炒出来,根本没法标准化扩张。
而预制菜又帮助餐饮行业往标准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所以这几年非常火,大大小小很多品牌冒出来。
另外在2023年的2月,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多了“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一项。
上图是我截图了一号文件里面的一段,红色框的字看到了吗?
行业本身有这个需求,加上政策的支持,预制菜产业是一定会快速发展。
我之前也分析过多家食品企业,也都提到过预制菜,这可能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一道分水岭。
安井如今大力发展预制菜,无疑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
目前该行业还未成熟,可以说是一片蓝海,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还不够高,市场教育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
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内,就看谁家把基础打得更牢固,看谁家未来更具爆发力和后劲。
在此之前,还是需要围绕传统业务继续混战。
三全很注重C端市场,70%的业绩来源于商超。
安井从一开始就注重B端,这也是花钱帮广大个体户做招牌的原因。
不过近些年安井也加大了C端消费者的推广力度,所以才有了如今稳固的龙头地位。
安井食品主要有三大业务线,分别是速冻火锅料制品、速冻面米制品和速冻菜肴制品。
1、速冻火锅料制品
也就是吃火锅的时候那些速冻的各种食品,丸子、豆腐、蟹排、香肠等等。
说实话,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味道一般,关键是不新鲜。
当然并不是说不好吃,火锅底料和蘸酱搞好了,味道就不会差。
真讲究口感的人,也不会吃这类食材。
我没这么娇贵,新鲜好食材当然人人都爱吃,速冻食品下火锅我也吃得挺开心。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吃了不健康,或者吃出问题。
我不是医生,也不是营养家,健不健康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基本上不会吃出毛病。
这些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只要他敢生产,敢放到市场上来卖,正常情况下是没问题的,或者严谨的来说,相对小作坊小公司的产品来说,出问题的概率更小。
公司知名度越高,信用成本就越高,其实更有动力保护产品的质量,除非是员工私人出问题。
你觉得刘鸣鸣希望看到自家的丸子是药丸吗?不可能嘛!
小公司不一样,出问题了大不了关门大吉,换个地方重新再开。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吃过安井食品的丸子,即便你自己不买,在外面吃火锅如果吃了丸子,大概率就是他家的。
比如海底捞、彤德莱、永和大王等等,都是采购了安井的速冻食材。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丸子类,吃了虽然不会出问题,但是主要原材料终归是面粉,营养价值肯定不高,平时大家还是要多吃新鲜的肉类和蔬菜水果。
2、速冻面米制品
说实话我没吃过这类食品,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从上图这五个主要产品来看,没吃过的也都知道是什么东西。
这个东西我个人是有点没理解,你说丸子下火锅吃起来很方便,挺好的,这个烧麦馒头难道吃的时候还要自己蒸热再吃吗?
那多麻烦,为什么不直接在早餐店买现成的,还是当时蒸的,不更香吗?
可能是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我没法理解,并不影响安井食品的米面制品贡献不小的业绩。
看上图这个趋势,从2013年到2022年,米面制品营收一直都是稳步增长。
2013年才卖出4.73亿,2022年已经达到24.14亿,十年翻5倍。
说明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吃这个东西。
3、速冻菜肴制品
菜肴制品发展速度是真的快。
如上图所示,2018年之前,都还没这个业务。
而且在2017年之前的年报里面,公司战略都是“双剑合璧”,2018年之后的年报就变成了“三剑合璧”。
预制菜这几年给安井的营收带来了主要增长动力,否则业绩远没有这么漂亮。
2018年预制菜刚推出来,营收就有近4个亿,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在此之前也有铺垫,不过也不多,毕竟“其他制品”的收入很少。
再到2022年菜肴制品营收已经高达30亿,旗下主要有两个品牌,冻品先生和安井小厨。
上图是我在年报内截图的四款产品,但并不是卖得最火的。
京东上面“冻品先生”的黑椒牛仔骨销量最高,而且在肉禽菜肴预制菜榜排第二名。
酸菜鱼在天猫倒是榜上有名,速食热销榜排第九,但是销量并不大。
不过安井的线上销售一直不理想,2022年线上销售营业收入总共5.7亿,占比只有4.67%,这还是有所提升的,2021年线上销售才2.4亿,占比更是仅2.63%。
所以电商销量低也正常,到那时预制菜产量和销量增长是非常快的。
2022年菜肴制品生产量12.6万吨,同比增长28.87%,销售量14.8万吨,同比增长38.65%。
这个增速要远远大于其他业务。
而且市场前景也很好,现代社会懒人越来越多,预制菜确实很方便。
那么这一块业务今年依然会是增长趋势。
2023年4月24日晚间,安井食品公布了最新的一季度报告。
2023Q1实现营收31.91亿元,同比+36.43%,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76.94%,公司拟每10股派现11.27元(含税)。
2023Q1实现营收31.91亿元,同比+36.43%,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76.94%,公司拟每10股派现11.27元(含税)。
数据来源于公司的一季度报告
股价在当前的弱市环境下,出现了久违的大涨,说明市场对公司预期的看好。
我个人对于安井的看好,在于其主业的稳健增长,安井预制菜板块快速上量。
根据安井食品此前公告过2022年业绩预告,结合2023年1-2月收入情况,2022年业绩落在区间上限。
但是,2023第一季度的业绩,是超过我们的预期的。
具体来讲,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2022年公司传统速冻火锅料制品和速冻面米制品营业收入稳步增长,预制菜肴业务快速上量。
公司的传统主营业务:面米制品、肉制品、鱼糜制品、菜肴制品分别实现营收24.14/23.84/39.45/30.24亿元,同比都出现了双位数以上的增长,尤其是菜肴制品的涨幅更是达到了111.61%,这也是后疫情时代的机会。
其次,从渠道方面看,安井食品分别在经销商/商超/特通直营/新零售/电商分别实现营收98.04/9.78/8.31/4.39/1.30亿元,同比+26.95%/6.03%/116.79%/146.69%/98.33%。
在包括电商在内的新渠道方面,同样实现了高速增长。
再看安井的新赛道,预制菜。
4月26日),中国(川渝)预制菜产业大会在四川省遂宁市召开。
在大会上,与会嘉宾提到预制菜已经成为风口,市场规模有望保持每年20%增速。
同时会议也聚集产业发展痛点,认为要解决预制菜发展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的问题。
在疫情之后,以及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当人均收入跨过一个临界点之后,其预制菜就会大幅增加。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邓小丁在致辞中提到,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在快速扩张。
据相关研究报告,预制菜将以20%的年复合增长率逐年递增,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5165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
那么,按照上面的数据计算,现行预制菜行业规模在3459亿元,按每年20%的复合增长率,未来将达到3万亿元的规模。
毫无疑问,这对于安井的提前布局,上百亿的投入来讲,是长期的确定下利好因素。
再说安井食品的业绩增长情况,我们先看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增长情况。
我用柱子图来非常直观地显示安井食品的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变化趋势,如下图:
可以看到,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都保持了非常稳定的线性增长,尽管安井的绝对利润率不高(毛利润小幅下滑),但是规模效应带动净利润也是稳步提升的。
然后在看安井食品的经营利润变化情况: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公司在2021年出现了拐点,毛利润开始触底后稳步提升。
并且,随着营收的增加和毛利的提升,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也会持续改善,大额的融资改善了安井的负债结构,从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
最后,再看安井食品的融资规模:
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公开融资79.46亿,在2022年3月份定向增发就有56.75亿,正是因为去年的扩产,才有了今年的高速增长,这是明牌。
要知道,公司2021年的累计营收才92亿。
大家能想一下,对于安井这样的轻加工行业来讲,这56亿的资金投入下去,未来会爆出多少产能吗?
我们抛开安井恰好碰到预制菜这个风口不讲,仅仅是这56亿的投入所带来的产能扩张,短期内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翻倍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
那么,安井的天花板和风险在哪里呢?
最大的问题在下面这几点。
① 需要持续跟踪公司的毛利润变化趋势,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更多的公司加入到预制菜这个行业中来,由于行业竞争公司的毛利不排除会再次出现拐点。
基础食品行业低附加值的属性,决定了公司的毛利润提升也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产品本身工艺的提升之外,还需要优化渠道的管理及分销模式。
② 因此,那么对于安井食品来讲,未来能否控制好三费以及提高效率,从而提升回报率,是公司所有面临的关键问题。
③ 多元化、超级单品以及并购,都有可能为公司降本增效带来帮助,这也是安井食品作为龙头公司以及拥有资本市场顺畅的融资环境带来的先发优势。
一旦跨过临界点,整个行业的马太效应就会显现,强者恒强的特征就会成为安井食品未来的护城河。
当然,作为投资来讲,如果都知道是好公司,有发展前途的公司,那么估值一定就不会很低。
我们可以从上图看到,安井食品从上市到现在,平均市盈率的中位是48倍左右,估值从来就没有低过。
海天味业、农夫山泉、金龙鱼这些公司,都是一样的道理。
好公司,尤其是与吃喝玩乐相关的永续性公司,估值都不便宜。
为此,我在专栏里面做了详细的估值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另外我做了下面这张表,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的表格,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以后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A股核心资产汇总》这个表里更新数据,另外以后每周的周末,会把本周分析过的公司一起做一个深度总结,周总结也会和表格放在一起。
每次分析公司后,会在后面加一些更深度的观点或者计算方法,也会放到一起方便阅读,都记得去看。
专注于上市公司财报和基本面深度分析。
点赞关注持续更新内容,能为你规避很多风险。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买食品哪个网站比较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