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有的电影

1953年7月,一场在东亚持续33个月的惨烈战争宣告结束,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深陷战争泥沼,不得不在北纬38度线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划下了终点。作为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战争,双方共投入了250万以上的兵力。在现代装备和人海战术的轮番较量下,全副武装的美军却在正面战场上首尝败绩,成为了一战以来美国战争史上最狼狈的一场败仗。这次战争的胜利中国军人功不可没。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才得以捍卫了朝鲜战场上的果实,更保卫了中朝两国一代又一代的和平安宁。2020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关于抗美援朝的影像记录更被许多人重温。尤其在胜利之初的5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界为反应时代主旋律,开启了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电影的创作,如《上甘岭》和《英雄儿女》等,并丰富了当年战争片的类型和题材。爱国主义主旋律自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后,民众的爱国情绪空前高涨。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造完成,关于抗美援朝主旋律电影的摄制,更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上甘岭成为了双方联军厮杀的焦点。我国首部抗美援朝电影,则以上甘岭战役为原型,集展现了我军英勇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上甘岭》于1956年上映之后,引发了全民的观影热潮,赋予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爱国情怀的感召力。电影主要描绘了抗美援朝的正面战场,期间更巧妙地把爱国主义和英雄浪漫主义融合在一起,既冲淡了战争的真实血腥之气,又以解放军的正面形象为基础、弘扬了爱国主义。在一首郭兰英的《我的祖国》中,对故土热爱的情绪更蔓延至影片每一帧,尤其在歌唱画面中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真实场景比对,进一步延展了和平的主题价值。《上甘岭》不愧为建国后战争电影的典范,在8年后上映的《英雄儿女》延续了前作的精神价值,更把爱国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进行了融合。比起《上甘岭》的人物群像,《英雄儿女》在人物细节化上呈现出更鲜活的状态。尤其王成和王芳爱国情结的传承,以及王成视死如归的气概。在爱国情绪的主导下,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展。当个体和集体的价值与电影中高度契合后,人物便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密度。尤其王成高喊那句“向我开炮”的背后,更是一代国人为高尚信念和集体主义献身的影像见证。类型多元化在国内电影市场并未开放的年代,抗美援朝这一主旋律跟随着时代特性而变化。尤其在60年代国内国际大背景之下,意识形态成为了重要补充,抗美援朝的类型题材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增补。第一,视角多样化。《上甘岭》的后电影时代,题材已经不局限于战争本身。在主旋律不变的前提下,以多层次的立场视角烘托人性的正义光辉,更成为了部分抗美援朝作品的主要着力点。比如1958年的《前方来信》便以牺牲战士的母亲为第一视角,彰显了在正面战场背后,人性和生死的考量。1959年的《友谊》的故事动机发生,便建立了中朝两国外交联结的基础上。国与国之间的友谊更延伸到战场中,成为中韩两国团结对外的精神纽带。第二,创作真实化。在五六十年代的抗美援朝电影中,除了对正面战场的烘托之外,对兵种的细化和单一塑造,反而在电影中诞生出更多鲜活和独立的个体。比如在《铁道卫士》、《长空比翼》和《英雄坦克手》等作品中,铁道工兵、飞行员和坦克手等技术型兵种成为了叙事的发起人。现代战争和爱国主义的磨合之下,技术特质人物的出现所赋予的影像真实感,更贴近同真实战争的距离。第三,题材多元化。在1960年出品的《三八线上》中,谍战元素和情报信息的隐形战争占据了作品的主基调,而人物设定更首次打破了脸谱化,着重于内心的转变。在有限的电影时间内,战争场面得以大幅度压缩。而人物的双重身份所营造出的氛围紧张感,在敌我斗争下,更具张力,进一步拓宽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维度。即便60年代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抗美援朝电影,但在当时精神生活较为匮乏的前提下,除了《英雄儿女》,大部分并没有获得全民效应。加上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解冻后,抗美援朝电影更随着时代变幻,逐渐退居于主旋律的次席。主题的衰落1975年《激战无名川》的上映,彩色战争片代替了黑白成为了表达战争影像诉求的主力,此则成为了《金刚川》创作的原型。改革开放,伴随着华语电影市场化的沿革,在资本的主导下,抗美援朝电影却逐渐消失于公众视野,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90年代除了八一厂的《神龙车队》能被人偶尔提及之外,抗美援朝电影已在时代的冲击下如凤毛麟角。进入21世纪之后,华谊兄弟的《集结号》出现了短暂的抗美援朝桥段。朝鲜军则成为了中方戏谑和调侃的对象。仅仅几秒钟一闪而过的伤痛,或许更如对这场战争的控诉。直到近几年战争题材得以大踏步前进之后,关于抗美援朝主题的重构和新诉求得以被正视,在《我的战争》等电影率先试水后,最近上映的《金刚川》更是对抗美援朝情怀的最贴切诠释。《金刚川》的艺术和创新有别于早年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虽改编自前作,但是它的出世则是现代工业体系下的电影产物,《八佰》之后的管虎,在对战争题材的把握上,完成了自我表达和观众调动的统一。作为抗美援朝70周年的献礼片,在爱国情怀的引导下,《金刚川》则充分汲取了西方叙事技巧和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养分,在融会贯通之后,创造出了真正属于自我的故事层级。多视角的叙事下,士兵、敌军、高射炮和桥这四个维度可谓层层递进,正面战场的战争到炮兵空军的天地对决,群像被分解后,以更立体的方式给予观众多重震撼。与《八佰》不同的是,《金刚川》采取单向价值体系构建。管虎在保证了宏大的叙事格局之外,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个体的动能。经过四段式叙事,前后一张一弛的调度后,主角间的成为了三层情感矛盾对立,最终张译饰演的张飞前后人格得以树立,个人英雄主义经历了死前闪回的重塑。尽管细节充沛,但《金刚川》始终是一部以集体主义为最高准则的电影。令人惊叹的是,价值观层面的集体信念和个体牺牲的衔接得以完美自洽,后半段舍生取义的理念更获得了艺术上的升华。包括丧失光环后尸骨无存的吴京、被烧焦成炭土的魏晨和张译,仿佛个体的灵魂足以转化为意志力,共同形成集体信念凝聚的合力。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下,情绪的密度更见厚重磅礴,最终,以血肉搭建的桥梁成形后,正是集体信念坚不可摧的具象化呈现。由此个体牺牲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更成为抗美援朝胜利的内核所在。从1956年的《上甘岭》到2020年的《金刚川》,家国精神正以不同的特质被记录着。历史,不该被遗忘;英雄,永垂不朽!

2022-12-05 07:03
来源:
南都风星座发布于:江西省
《长津湖》自从上映后热度高居不下,上映短短六天时间票房就已经冲破25亿大关,如无意外它最终的票房将会是50亿以上的级别,甚至有机会冲破《战狼2》的56.94亿的票房大关,成为内地电影市场上的历史票房冠军。以下八部评分最高的抗美援朝老片,他们都是老一辈影迷心目中的经典,你看过了多少部?
一,《长空比翼》,6.9分
该片由曹会渠和王润身主演,1958年正式上映。主要讲述的是从航校毕业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张虎一直都想成为率领编队执行任务的长机,认为只有当长机直接打下飞机,才算真本事,但是师长却安排他做跟随长机执行任务的僚机。
张虎首次执行任务时就不听大队长命令,驾驶着单机孤军深入,结果被敌军逼得无法脱身,大队长为了帮其脱险飞机被敌军击伤,差点遇难;这件事他汲取了教训,以实际行动改变错误,多次积极掩护长机击落敌机。后来张虎在一次行动中发现敌机企图炸毁志愿军的五号运输大桥,为了阻击敌机行动,他在飞机毁坏严重的情况下把敌机击落,此次行动之后,张虎最终当上了长机。
二,《打击侵略者》,6.9分
该片改编自话剧《保卫和平》,由张良、张勇手、华文莲、 黄邦瑞、胡子惠等人主演,于1965年正式上映。影片主演讲述的是我志愿军战士在险境重重的境况下救出了被捕的朝鲜游击队长金哲奎和一众游击队员和群众,后来为了掩护我志愿军和朝鲜主力部队,中朝战士协调作战。
在掩护战当中,战况无比惨烈,弹尽粮绝的危急关头,崔凯副团长身负重伤,整个阵地最后只剩下了丁大勇、尹玉善和金哲奎三个人,最终中朝军队的主力部队终于赶到,把鹰峰脚下的所以敌军一同消灭。
三,《铁道卫士》,6.9分
该片由印质明、周文彬、宋雪娟 、 方化、罗泰 等人主演,于1960年正式上映。影片主要讲述抗美援朝期间,情报科科长高健在网民群众的协助和配合下,发现了吴济春和马小飞暗中进行勾结。
为弄清他们的阴谋,科长高健冒充被我方逮捕的特务顾野平,而铁路服务员何兰英充任特务的报务员,两人深入敌方的特务内部。最终得知了敌方准备炸毁长岭隧道铁路的消息,并掌握了敌方的具体行动人员名单和活动计划的全部,在敌人破坏前采取了行动,最后将特务抓获并排除了列车炸弹。
四,《奇袭白虎团》,7.2分
该片由宋玉庆 、方荣翔 、谢同喜、陈玉申、邢玉民等人主演,1972年正式上映。影片简述的是1953年志愿军侦察排长严伟才率领我军战斗力最强、枪法最过硬、冲在作战最前线的尖刀班在朝鲜群众的协助下,直插敌军的王牌军“白虎团”的心脏,为我军主力部队与敌军作战创造出更多的利用条件。
五,《英雄坦克手》,7.2分
该片王仁、高保成、赵汝平、里坡、张可方主演,1962年正式上映。影片主要讲述的是1953年,美军在大批坦克和飞机大炮下的掩护下,对我军所占据的350高地进行了猛烈的袭击,在主要桥梁和道路设施被敌军炸毁的状况下,我军坦克手接到命令在天黑之前赶到350高地进行支援。坦克队伍在敌军猛烈的炮火当中一路开山劈路,最终不辱使命,及时赶往350高地配合作战。
六,《奇袭》,7.2分
该片由张勇手、邢吉田、黄焕光主演,影片于1960年正式上映。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志愿军某部的方连长接到上级的指示,炸毁美军的交通线康平桥,切断美军的退路。于是他率领一支侦察队深入敌后。
而韩军却阻碍了我军的前进道路,于是我军化装成美军巡逻队,吓跑韩军之外还解救出了一名联络员和朝鲜大妈。我军在朝鲜女游击队战士朴金玉的协助之下,历经艰辛,最终炸毁了康平桥,顺利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他们配合我军大部队作战,把敌人全部消灭。
七,《英雄儿女》,7.9分
该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由刘尚娴、刘世龙、田方等主演,于1964年上映。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战火惨烈的朝鲜战场上,王城在一场战斗当中喊出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壮语后壮烈牺牲,文工团员王芳是王成失散多年的妹妹,她续写着哥哥王成的英雄传奇,为掩护炊事员,王芳也受了伤。
影片最后,王芳和亲生父亲王文清、养父王复标在朝鲜战场上团员,为了祖国和网民舍生取义的志愿军战士王成必然是英雄,而王芳也继续延续和书写着英雄儿女传奇。该影片除了描绘出炮火连连的战场惨烈之外,还很好地刻画出了当中蕴藏着的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深厚情义。
八,《上甘岭》,8.2分
该片是由高保成、刘玉茹、徐林格等主演,1956年正式上映。影片主要讲述志愿军某部的连长张忠发率领他们的八连与敌人浴血奋战,坚守阵地在我军占据的阵地当,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面对着我军战士们不断的伤亡,女卫生员王兰在战火当中积极抢救战士,无论什么样的困境,她的脸色总是挂着一副美丽的笑容。
在我国军事题材的影史当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老影迷们永远也无法忘记王兰唱起《我的祖国》的情景,她美丽的笑容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中华儿女们对自由、和平、未来、幸福的向往与自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