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什么国内精致小众旅游地地嘛?

冬天旅游,既看不到植物茂盛的生机,也感受不到山川往日的活力,一切都被封印住了,了无生气。于是,如何在封冻住的世界中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与气势,就成为一种命题作文式的独特探索。远离城市生活,乃至人类文明,去到世俗之外的蛮荒之地、边疆之远,体验纯粹大自然以冰雪形式展开的独特表演,就成为冬季旅游最为关键和美妙的地方了。推荐目的地,冬日的阿勒泰——童话之城金色布尔津。喀纳斯 禾木年轻时候因于各种原因,曾无意中闯入进阿勒泰下边的一个边关小城,并在那里放逐了好几年。对其冬天的印象,格外深刻。对于一个地方来说,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心态和方式,是无法真实感受到当地的美与气质的,尤其在冬天更是如此。只有扎根下来住上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冰雪世界中仿佛慢半拍的时间节奏下,潜藏着的独特且迥异的悠扬韵味。而且,一旦找到,往往就会终生难忘!下面就来说说那里的故事,以亲身感受来说说那里为何值得一去。每年7、8、9月份天气炎热,旅游旺季,到处都是人。穿着各色各样鲜亮外衣的内陆游客们,在飘着烤鱼、烤串和烤馕的烟火气息里晃来晃去。但一旦9月末,跌进10月,肉眼可见,外来的人少了,天冷了。反倒是本地人开始忙活起来,平常看不见也不敢上路的蹦蹦三轮车,或拉着煤(大块的)或拉着菜(大白菜),呼啸而过。10月中旬开始,会时不时来场寒潮。树叶开始哗哗地往下掉。没错,那里的叶子都是被冻掉的,树叶急匆匆地落,路上行人裹着棉服急匆匆地走,还有拉煤、拉菜的车大力踩着油门“锵锵锵锵”吃力的声音,很有画面感。一切都变得急匆匆,仿佛有种无形的压力,弥散在城市的边边角角。10月末到11月初,这些准备工作基本完毕。煤储备好了,各家各户门前还留有堆煤转运的痕迹,黑黑的一大片。菜也密封好了,偶见残枝剩叶被清理在道旁。一般都是些大葱、白菜、红白萝卜和芹菜土豆什么的,还有皮牙子,大多与当地牛羊肉绝配。这里的洋葱不叫洋葱,而是叫摸不着头脑的「皮牙子」。据说这是波斯语音译口口相传而来,不过更喜欢自创的理解法——皮发芽了——有什么蔬菜表面光光的皮一样,头顶还会发芽呢?洋葱。再加上诙谐可爱的劲头,配上一个“子”,皮牙子由此像个地下暗号一样在新疆广为流传。除了以上蔬菜,米面油则一般很少储备,略存几袋,随用随买价格固定。肉也一样,那里的称都是论公斤的(好学究),实惠便宜,既新鲜还量大 。但蔬菜在冬季是真的贵,需要内陆运输远途跋涉,比北京物价都要高。就等下雪封城了,整个忙碌的小城在这时仿佛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一下子又都闲了下来。往往这时无论下不下雪,风是真的冷 ,开始不要命的刮,像是要在雪到来之前为它清理出一片不着俗世烟尘的纯净场地,连一片树叶都不能留——扫榻以迎!哈萨克族的家庭,通常还会将窗户用种较厚的透明塑料布封住。传统联排房子,土做的墙,厚有近半米。但窗户不少还都是老式的,一层玻璃而已,在木框连接处处处漏风,因此密封是很有必要的。但据观察,汉人往往都不这么干,宁愿屋里烧煤烧旺些。对了,据说该城之前是运输车队所在地,四车队,五车队什么的经常出现在当地人的口中。先有车队,后有县城。过去车队生活区的豪华联排别墅群,如今反倒成为小城最传统保守、等待拆迁的历史遗留和落后象征。 煤烟,和其特殊的带着火气的味道,每到秋冬之际就会燃起,随着风能够飘到老远。然而,总觉得一座小城,最有特质和代表性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萧瑟的风,满地飞的落叶,土路,日落时分从各家各户房顶窜向暗红色天空的煤烟,生疼的手,这些刻在心里的画面组成一幅不够真实,或者说足够失真的个人记忆,并标记上这样一重注解——那才是真实的生活。远离世事纷扰,关起门来和心爱的人或物,围着炉子过起自己的小日子。窗外白茫茫一片,世界静悄悄。这是属于传统生产技术下传统生活方式与自然相处的最优雅凝结。人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的痕迹天然化进自然,成为山河大地中本该有的那道影子。而这些,在钢筋混凝土的新城荡然无存。新的技术解构掉了传统生活的优雅、圆融,它尚未找到属于它的新自然,也尚未找到天地中本该属于它的那道影子。这些尚未,反而更放大了那片土房子的魅力,让其成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甚至有悖真相的美好缩影。那些记忆中的美好,统统来自当时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起初刚到小城,不知冬天有多冷,在临河的街道找到一间砖墙小屋暂时居住。直到11月初的某天早晨,发现采买的蔬菜和桶装水冻成冰坨。绿叶菜一碰就碎,西红柿变成红石头,鸡蛋无法打开,电脑黑屏,开不了机。果断换房。土墙隔热保暖的效果远大过砖墙,所以在广袤的新疆大地,那些遍布乡野的民居民房通常都采用土砖砌墙,土棚封顶。沿着室内墙角还会再垒一道用更薄的土砖围起来的火墙,内设火道。烧煤炉子的烟用管道通向火墙,经过上下反复几道弯后才排出室外。这样,一个很小的炉子,就能暖和起来整个家庭。起初会怀疑此法效果,难道平白无故增加那么长的横向距离,不怕炉子排烟受阻吗?还有就是一道土到极致的火墙而已,有那么大的散热效果吗?总总质疑中入住一座日后朝思暮想的土房子。火墙正如东北的火炕,是过去新疆人冬季取暖的法宝。至于为何那里没有,或者说不流行火炕,一直是个迷。大概在于火墙更高效的便捷性吧。同为祖国的北方边疆,「放牧生活」比「屯子生活」,更多了些漂泊流浪的户外气息。要干净利落、说走就走,仿佛全家都拴在马镫上。火墙是新疆牧人能够忍受住的最安逸家当——最大安逸尺度。有了炕,还咋驰骋旷野?关于东北与西北,倘若究其细微,还会发现更多禀性上的差异与不同。同为北方之北,如果说大东北是富饶的广袤,令人豪气干云,其于人而言通常落脚于「势」,强势的势,连绵群山风雪连天,势不可挡。 那么大西北就是贫瘠的苍茫,让人粗犷凌厉和野蛮,它于人而言就落脚于「悍」,冷峻剽悍的悍,无边无际无休无止,压抑凝敛蛮悍不驯 。同样是北方特有的冷,用心细品,东北的雪,是适合群居作伴体验人间温存的冷,豪放爽直挥洒真性情。而大西北的雪,则独飨孤独,是适合独自一人窝风尝雪的冷。它偏爱沉默坚韧磨砺人心,既冷傲又倔犟,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时间拷问。两者,一放一收,确有意思,演绎出不同的北国风光英雄气概。「势」带给人的豪放爽直和真性情,用在生活与语言上,就是无处不在对于现实问题的俯视、碾压、包容与驾驭,呈现出一种过于大气、天真和乐观豁达的幽默气质——心比较大。这是环境对东北当地人和方言话的特殊塑造。而「悍」带给人的沉默坚韧、粗狂凝敛,用在生活与语言则是对现实问题普遍轻松、不屑、洒脱和干脆利落的解构化解,呈现出一种过于冷峻、轻蔑和调侃的厚重朴讷气质——心比较深 (没有幽默起来的幽默)。这是环境对大西北人的特殊塑造。每到十月初,天气转冷,家家户户忙碌采买储备时,还有一项必做的事项——掏火墙。和古时掏大粪一样,这是个不折不扣的脏活。往年一冬烧的煤烟,会在火墙进口的第一道火道下方,沉积大量烟灰,第二道下方次之。不掏,则堵塞通道影响排气,火炉向室内倒灌煤烟 (这是后来才知道的深刻教训)。又黑又轻的烟灰,要像对待宝贝一样,轻轻地从火墙预留的活口缝隙内慢慢掏出。稍不注意,飘得到处都是,黑手、黑脸、黑胳膊。刚到那里,第一天自己叫人送煤到门口。然后吭哧吭哧一块块搬进院子,堆在角落。一次半吨,一千斤,大概俩月的量。第一晚烧煤,怀着忐忑的心情,试了又试,就是不好好烧。和房东大叔倒腾许久,大概是说“火墙太冷,第一次生火都这样”。信他个鬼,明明就是未掏干净。结果半夜,总是隐隐闻到从火墙的缝隙口冒出来的煤烟。温度感觉不到,头却疼得欲裂。睡觉在远离火墙最远靠窗的地方,半夜无解,想开窗透气可窗户已盯死,用拳头打烂一块玻璃——玻璃原来没有想象中的脆,要锤好几次或者狠下心来方能打破——这才得解。第一次觉得晚上清冷透骨的空气,那么香甜!第二天果断重掏火墙,在半祈祷、半迷信和半科学的一番操作下,炉子终于呼呼地烧起来 (至于迷信嘛,大概就是更早之前老式电视机信号不好时,东拍拍西拍拍,以求恢复正常的那种抓瞎情况)。这时才发现,只要通气顺畅了,火墙上即便有缝隙也无关紧要,不会倒气,原来之前用泥糊上的都白干了。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一件事啊,只要大步往前走,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再也不用顾及坑坑洼洼。对于公司管理,再好的制度也比不上往前冲,有业绩有项目自然就会有了一切。执着于制度上的修补找齐,无济于事啊。一旦烟顺畅了,炉子烧的特别顺手,随便加点煤就能搞起来,没有任何技术难度。火墙升温很慢,烧好一会才能温乎起来。可是一旦热了上来,它整个墙面通体发热,一天都不会变化 (妥妥的理想型暖男)。所以通常情况是,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热得发慌,想着怎么开个门透透气。关于炉子,除了第一天的下马威,连着操作三天,再也没有怯意。内陆人妥妥地变成新疆哈萨克牧民子弟。记忆中的时间,很长又很短。夜色一旦笼罩小城 ,就像厚厚的雪覆盖进山野林地, 宁静,会突然到来。 这猝不及防的宁静,像是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与世隔绝。它的降临会一再强调诸如日有所失的失落与空虚,进而引起某种怅然若失的不良情绪。这种感受在早晨同样强烈, 十点多钟的北京该是什么样子啊? 可这里黎明才刚刚走完, 太阳将出未出 ,窗外偶尔响起的狗吠,和着微暗的光,穿透蒙着厚重霜花的玻璃,像是梦中走来的声音——遥远、空寂而不真实。庄生晓梦迷蝴蝶,茫然不知身是客。每个早晨都会上演一段相同的迷糊与迷思,一般这时,就要先起来把煤加上了,火墙重新烧旺,借助不可辩驳的现实之力,来重回清明,或者继续再睡。不然,一时贪床,白天生火甚是麻烦,且味道不好驱散。关于炉子,总还能引发一些奇妙事件——「借火」通常说到借火,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点个烟,借打火机呗,可是新疆冬季烧煤取暖,真的需要借另一种火。煤比较难引燃,一旦烧着持久性又很好,所以说一时不注意炉子灭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邻居们换块燃烧着的煤来生火。想一想,漫漫风雪夜,外面冰天雪地,有个俏生生的异族姑娘,一边跺着脚一边敲门借火,这该是很浪漫的画面。居住的联排房子附近,有个并不熟悉的独居的哈萨克姑娘,一直没有说过话。直到一天夜里,她把门敲起(颇感意外)。后来陆陆续续又好几次,从最开始略带羞涩歉意,到笑盈盈,再到主动聊起别的,哈族女孩热情奔放,每次出现装扮发型都会很不一样。她是那段年月里少有的几个闯入室内的当地人,有时会出门送上一送。于是就会发现,雪夜里,一男一女,拿着火钳,夹着两块红彤彤的燃烧着的煤炭,并肩走着。雪下到火上,冒着腾腾的热气,脚下是咯吱咯吱的新雪。有时满天星斗,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尽情挥洒在头顶。万籁俱寂,星光梭梭。荒凉极致,心却复活。如何能不爱那片土地!取暖问题解决了,饮水怎么办?这是另一大特色,手压式打水泵。这里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自己的小水井,所谓水井,就是直径大概30厘米的水泥管子直通地下数米,上置手压式铁制压水器(打水泵)。打水时,需要先往压水器里倒水,然后快速压合,反复操作,直至将地下水依靠大气压提上来,顺着水管用桶接住。整个过程讲求快准狠,以及出水后循序渐进的合理掌握。不然,要么倒入的水被消耗殆尽也没能打出水来,要么出水太快,浪费了——做投资理财的,可去学学如何压水,原理极为相似。以上是夏天取水法。那么冬天了怎么办,水不会冻住吗?冬季地下水通常是不会上冻的,厚近半米的冰层下,河水同样静悄悄地流。但地表水却会,尤其是压水后残留在压水器内的井水,若未及时清空,则铁定会被冻上。于是,大冬天的,在水井旁生火解冻等待取水的画面,频频上演。这都是不注意细节自造的苦吃——「被套牢」。冬天的地下水非但不会冷,有时还会是温的,往往这时就意味着春天要来了,虽然地上还堆着厚厚的雪。这叫「春回地暖,压水人先知」。这些都是数十年来,当地人的普遍生活方式,或许还会更早。尽管现在旧城改造,很多地方都拆迁搬上楼了,但这些传统的生活习惯,亦然能够在他处时而得见。说完了水,最后就是书了。食材水火都齐了,如何熬过漫长冬季呢?北方窝冬,尤其是一个人的冬天,书成为不可或缺的储备。北疆的冬天日落得早,大概六点多钟天已大黑——这一点上再没了夏日时晚上十一点钟还敞亮的奇异感和优越感(相对内陆)——而第二天直到十点钟,太阳才会升起来。漫长的夜,在智能手机刚出现的年代,书还是很有用的。无论是大部头的苏俄作家系列,还是当地地方志,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是雪夜里最应景的「下酒菜」,下「夜」菜。同样是漫漫长夜,哈萨克的家庭有的喝酒聊天,有的可能也会打牌,但更多的则会弹上冬不拉。或自弹自唱,或和声伴奏,或彼此轮换切磋琴技,或教家中小儿弹奏。走在路上,隔着厚重的土墙,总能时不时的听见低沉的冬不拉旋律响起。“噔噔 噔噔 噔噔噔,噔噔噔噔 噔 噔蹬,啊啊 啊啊.........”,旋律悠扬、绵长,带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和着遥远的气息,如诉如泣,如溪如瀑,像是一个人独面天地、自然和黑夜——要与之展开一场历史性的对话。亦恍如篝火熊熊,时而雀跃轻快,时而落寞迟缓、持重低吟,道不尽的人生甘苦。沉浸其中会发现,牧人们的诗歌,是用音符写起。牧人们的诗情,是用嗓音唱起!每一只冬不拉的响起,都是一场魔法的开启——用历史打败时间,用悠久对抗漫长。人在其中,成为时间之上的掌舵者! 自由,恣意,忘情。眼看他人高楼起,家中热闹非凡。实在孤闷时,会戴上斗篷,很大很大的斗篷,拄着在河边捡的藤木做的拐杖,趁夜色搞个说走就走的「行为艺术」。沿着河堤,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空无一人的雪色里。路灯已灭,车马也歇,旷野因雪而白透一片。不明亮却又极辽阔,看不清脚下,却能看得到河对岸的远方。这样的夜,如默片电影,奇异、魔幻,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万籁俱寂,唯冷真切!有时驻足,屏风品雪 ,观察一口气的白烟能在夜色里飘向多远。有时抡起拐杖,当空挥舞,意想「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忘掉仇敌,雪中演武酣畅肆意的豪情。有时回归现实,继续沿河漫走。那条河,横亘在小城南边,从东向西流出国境,流到寒流所来自的地方——风雪的故乡。它在夏季是水的河、大地的河,将阿尔泰山的雪水自东向西送出国境。 在冬季是冰的河、 风的河 ,来自哈萨克的西伯利亚寒流、冷锋顺着河谷一路扫来。起初先用雪填堵河谷 ,只留中间蜿蜒流水 ,后来冰封整个河面。为何说整个河面呢,因为一旦冻上,沿着河谷的风会将雪吹得干干净净, 只剩孤零零的冻住的不再有生机的河道。 大河之上, 展开另一重文明更替的序幕。有时就想,夏日时那么多的水,白花花地流,是不是就为了邀约北冰洋的冷艳姑娘,造访自己的家乡?这才有了整个冬季顺着平坦河谷,没完没了的风雪吹来。就当如此吧!独自走在冰封住的河边,权当个两者交流互访的见证者。一个孤独与另一个孤独的对话,唯有冷冽的风、光秃秃的树,或者雪停时清透的星空,在一旁默默注视。孤独好呀。孤独,是最真实的主体于当下最真实的存立、在场,也最为滋养灵性。是神在的时刻。远离同类,离群索居,与自己独处,真实感受一方天地的自然力量。在孤独中寻到什么,我们就会散发出什么样的灵性和灵气。这是个人与当地最亲密的接触、互动,因私密而真实和专属。而这座小城,也正因河水与冰雪的对接、呼应和关照,所以才显出格外独特、悠长的美。冷冽让河流变得纯粹和清高, 失去往日的「鱼群」和热闹 。这里显然不适合生存, 不过却又显然是所有思想的「流放地」。远离信仰的中心、城市的中心、文明的中心,也包括自身世俗现实的中心。若够倔强,能撵除所有希望与所求, 与它站在一起 ,亦会获得来自整个山野林地的呼应与回响——自己,自成一个世界的中心!向西走一片树林,河边倒伏着怀抱粗的树干。春季大水,每年都要从上游冲下来一批老木, 经年累月,停在这里的枯树已不知是它们的第几站,与背后站在齐膝深积雪里的白桦林,默默对视。晚上进树林,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莫不要打扰了某些存在的好梦。但若早些时候,傍晚时分却是个游逛的好去处。趟在齐膝深积雪的树林里,边看残阳西下,边(自找些事)捡拾柴火,捆扎、背肩,赶在天黑之前离开。天黑后的林地到处是风穿树梢的啸叫声,以及白桦树特有的白与雪地撞色严重,上下左右黑白相织,影影栋栋瘆人发慌——这是现实版的「林海雪原」。那些背回去的柴当然是舍不得烧的,待放着,看着,摆放好位置。它们是独自一人围炉夜话时的另一种朋友,氛围担当——来自山林里的访客。遥想白日里,风穿过树梢在林间回响,制造出一种诡异而压迫的氛围。时间在切割着什么, 匆匆、急促又剧烈。 白色树影、黑色瘤斑, 白色覆雪、裸露石块,走到那片林地真像是闯入了某种「水墨空间」,被整幅立体的水墨画所包围。 耳边呼啸着笔画掠过的劲风, 手脚冻得僵硬 ,有种一不小心就会被吞噬掉的紧张和错觉 。胆小时会怕鬼、怕背后突出冒出的未知,但那里怕的,却是整个空间所看到的本身 。但若放开心思,大声嚎叫 ,会生出另一种不曾察觉的豪情———消融在那片白桦雪林水墨世界里,该是多么痛快的一件事啊!那样想时,你就打开了「林海雪原」的世界。 不再是旁观外人,而是化身为山林中的一员 。如行走的水墨在雪上作画, 与野兔、山鸡、麻雀和土狗为伍。 偶尔还会看到落单的,长满鬃毛吞云吐雾的新疆马,在雪地里刨食。脖颈上的棕白长发赶上尾巴挂在腿前 ,毫不畏冷的样子。 雪把树叶盖住留在林地, 那是冬天对于动物的礼遇———提前「风割」,冷冻「雪藏」。 牧民们在冬天会把认家的牛马,放养在那片林地仓库,日落后它们自己回家。 如果是羊群则不然,它们需要人的看护。冬天的羊很少叫 ,雪地里滚来一坨坨的米色毛绒,听不见什么声响 ,大家都很沉默。整个林地间,除了树梢上的呼啸, 踩雪的咯吱声 ,牛属于一个意外。 那边的牛很喜欢在山林间「鸣吟」,不似内陆牛的'哞哞'叫,而是如龙般引颈长吟。 说是吟,因为它的声音,带着来自远古的苍茫野气、威势压人。 像是某种仪式,从时空深处召唤什么, 穿透历史的重重关卡,在此处共鸣交响 。强烈而收敛、高亢且纤细、 厚重又缥缈, 遥远与耳畔叠加于一处,吟涌。山林间的牛吟,奇妙无比别有滋味,以至现在每每回想到阿勒泰 ,除了大河之上,雪夜孤独, 就是那片林子里属于牛的鸣吟。向东走则会碰上一座桥,当地人叫作东大桥。它是小城南下的通道。如果站在中国版图上的话,就是鸡屁股顶尖尖上与下边整个内陆大陆连接的桥梁。无数人从这里出走,离开家乡,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也有无数游人从这里进来,成为夏日里热闹人群中的一员。当然也正因足够遥远,远到天边,成为某些人(比如自己)自我放逐的最佳「意外地」。夜色里,桥静静的躺在冰面上,没有人却仿佛又有很多人。它的存在本就带着离别的气息,岁月的痕迹里,装着无数人影。早晨如果早起,这里会是看日出的好地方。但那时会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刻 ,晴朗的天空总会无端下起细碎的雪, 大概小城之上,积攒了一晚上的暖湿气息又被冻了下来。 如果带着好奇的倔强硬要强撑,会看到东大桥那边的天空一半深蓝一半绯红 ,伴着细碎的雪、生疼的风,逐渐刺出耀眼的光芒。朝霞就这样从河谷升起,给纯白的旷野渐渐镀上一层金黄色的光泽外衣。这时你会发现,原来桥墩上还挂着几个灿烂烂的大字——金色布尔津。而每逢换季,清晨大早上偶尔还会见到,南下或北往的牧民,骑着马赶着如潮的绵羊 ,安静地从桥面上滚过。除了味道,还有远去的口哨声,什么也不会留下。突然撞见,又突然地消失,还没来得及品味、回神、拍照,更何谈道别,就已不见踪影。这实属无常的惊喜里,总又会灌满无常的无奈。忧,则得不偿失,唯放下,则记忆永存。明明说书,却拐到了这里,抱歉。相比于书,雪夜小城,或许是另一本更值得阅读的静默天书。没有字,却处处充满意象,凝缩着时光。徐徐揣摩,用时光应对时光,意识的河流汩汩而出,悄然打发时间。这与藏书,异曲同工相得益彰,都是漫长冬季里不可或缺的储备。关键是,并不会花上几个钱。在并不富足的过去年代,或许有无数前人,就是这么从秦皇汉武到唐宋明清,打发掉了比黑夜更为漫长的人类历史。历史是被人「打发」掉的,历史从来不是目的,未来更不是!人,才是一切目的的目的。这是所有传统生活中都蕴含的朴素理念,关注人的幸福,人的日子。是前者构成了一个叫作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结果。最起码,在紧盯朝前发展的现在,再也找不到了昔日新疆小土房子里的「野生」幸福,只能靠无数难眠夜的频频思念,傻乐回想、体味。(完)
东北是中国最冷的地方了,那么你知道东北人冬天都是去哪里避寒吗,答案是三亚,可以说三亚是中国冬季最温暖的地方,它可是在中国的最南边,即便是冬季,气温也是在30度左右,穿短袖都有点热,所以冬季想暖和一点,三亚必不可少,这里给你推荐几个三亚的小众景点。三亚的招牌无非就是天涯海角,大东海,三亚湾,亚龙湾,南山风景区,蜈支洲岛等,如果你已经去了十多次三亚,那么上面说到的这些基本上都可以玩好几遍了,那么我们更应该找点小众的地方玩了。百福湾百福湾/龙仔湾绝对是三亚不为人知的旅游胜地,它位于白虎岭脚下,这里依山傍海,水清沙幼,海水能见度超过30米,再加上这里是东南亚最大的软体珊瑚保护群,所以海洋资源丰富,是最佳的潜水地点,这里和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一起被公认为国内顶级潜点。以前这里是三亚各个俱乐部争抢的基地,虽然现在名气没有其它热门景点那么大,但是在小众景点领域,这里绝对不可错过。百福湾目前不能独自前往,官方只是开放给了有合作的俱乐部,所以你要是想去,基本上都是报名一日游为主。岛上有简单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很少的海上玩了项目,例如香蕉船,快艇,沙滩排球等,吃饭一般都是俱乐部自带的食材,然后在海滩上现做。这个景点不需要门票,其实我挺喜欢这个地方的,因为这里潜水和浮潜都是不限时间的,你可以尽情的潜,如果你喜欢潜水和浮潜,那么一定可以玩的很爽,女性建议提前自备一套潜水服和泳衣。Tip: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时间,如果是雨季,那么海水会比较浑浊,多浮潜和潜水的体验都不是很好。皇后湾皇后湾当地人叫做后海,这里地方不大,但是晚上的时候风浪比较大,特别适合冲浪,在后海的边上有很多的冲浪俱乐部。如果你是去蜈支洲岛的,那么你会经过后海村,因为去蜈支洲岛的码头就在后海村的旁边,而后海村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基本上变成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地方,有很多的住宿客栈和餐厅,餐厅都是靠海修建,有的当地人会穿着潜水设备从后海村往蜈支洲岛潜水。皇后湾其实水质一般,可以说比较差的,但是人家沙子特别细腻,浪有时候比较大,所以只是适合冲浪,如果想游泳,想玩海,那么还是建议你去其它海湾。Tip:冲浪最好是提前准备泳衣。太阳湾太阳湾绝对只有少部分人去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更没去过。太阳湾的水质绝对棒,因为这里保护的好,这片海域没有一个水上项目,也不能下水游泳,再加上酒店的精心打理,所以我们即使站在岸边,也能看到海底的珊瑚。太阳湾是被三亚柏悦酒店紧紧包围着,这里距离市区较远,来这里一般都需要自驾,而且沿途都是盘山公路,需要翻越一座山,仅仅是路上的风景就已经让我们满怀期待了。其实太阳湾只是适合度假,适合静静的享受生活,如果你想玩海这里并不适合,因为这里不仅没有海上项目,不能下水,就连沙滩都是粗粝的,有各种石头和碎贝壳。小东海说到小东海,你肯定第一时间想到了大东海,其实大东海的海风椰林小东海一样不落,甚至水质更好,而且小东海更安静,因为位置偏僻,所以除了附近酒店的客人,这里很少有外来的游客。小东海是那种一半沙滩一半礁石的海岸线,因此这里经常会有新婚夫妇来这里拍摄婚纱照。这个地方不建议下水,因为此处风浪比较大,而且水下有暗礁,沙滩坡度陡峭,走5米基本上水就淹没到头顶了,还是比较危险的。如果你喜欢这种小众的地方,那么不妨在附近找个酒店,然后晚上过来追赶沙蟹,如果是亲子游,那么追赶沙蟹是孩子乐此不疲的一个活动。Tip:小东海的水质比三亚湾和大东海好很多,但是和亚龙湾比就差很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精致小众旅游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