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的艺术欣赏图片50字

关键词:《唯美》
主题:谈论美,就是谈论我们的生活
时间:2022年1月22日15时
地点:SKP PENDEZ-VOUS
嘉宾:徐 累 当代艺术家
董 强 北大法语系主任、教授
冷冰川 《唯美》杂志主编、艺术家
主持:张立宪 作家、《读库》创始人、主编
二十年前,那本名为《唯美》的杂志止于一辑,但种下了“谈论美,就是谈论我们的生活”的火种。二十年后,有赓续旧念的缘故,也有谈论新“美”的刚需——艺术家冷冰川先生说,我们要“续火”!2021年3月20日,由冷冰川主编的《唯美》在南通的读库阅读基地的首发活动上面世。时隔一年,2022年1月22日的下午,冷冰川携《唯美》与多位嘉宾在北京SKP商场的RENDEZ-VOUS,再次展开关于“美”的对谈。
“美”这个事就是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什么就是什么
张立宪:北京难得下雪,我们一起来聊美和生活。今天特别想和三位除了自身创作之外也有很深学养的“60后”老师,一起对美做一个定义。
冷老师,您编的这套书名字叫“唯美”,谁给您这么大的勇气,把这个书定名为“唯美”?
冷冰川:不唯美抒情的名字,不一定能够出得来。你刚才说什么是美,我想了半天,这个问题有好多答案,我说不好。但我最简单的想法是,从心里自然唱出来的都是“美”,而且是非说不可的。
徐累:这本书基本的概念就是创作家谈的一些事——不是批评家,而是亲自做创作的人,有作家、艺术家、建筑师。你自己的感受,你的任何体会、感悟,都可以在这个文章中体现。冷冰川的书都是精益求精的,这个书也是美轮美奂。里面的文字,是他亲自跟朋友们征集的。
这本书我昨天一边看一边想它的尺度在哪儿。我发现它有点像美学家高尔泰说的美术自由——你自由发挥吧。每个人的角度确实不一样,尤其一个创作者,他的个性、偏好,实际上是不能作为争议存在的。创作者肯定是比较任性的,所以这里都不能作为他的准则出现。但是“美”这个事就是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什么就是什么。
总体来讲,谈什么是美,直到现在很多人讲的都不能令我完全信服。都有道理,但都是以偏概全。就我自己来讲,我认为美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准确”。卡尔维诺讲道,“准确”是一种标准。在我看来,“准确”这个词在整个艺术创作中有点像上天的旨意。大自然所有的平衡感,比如一个贝壳的螺旋的美,都不是人能创造的。我画一张画,人说“这张画不错”,我觉得不是我画的,是上帝借我之手做的,我是一个凡人,我做不了这么好。很多人讲艺术家是造物主,是神一样的存在,我觉得没有这么回事。包括我看过去的一些作品,凡是好的作品都有上帝之手在里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里面有一些言说不出来的东西。所以这是很微妙的事情,有人说丑也是另外一种美,围绕美的事情是很复杂的。
张立宪:三位今天坐在这里,你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唯美》这本书的作者。《唯美》这套书集合了70多个人,也就是70多个人对美的自定义,可以这么说吧?
徐累:我昨天看《唯美》的感受是,有人在讲美,有人写关于美的法则,有人写得云里雾里。我写的是关于中国的透视学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45度角的透视,中国的绘画从东汉开始就有这样的模式,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的视觉就是这样,他画空间透视都是45度的。中国绘画为什么有时间感?比如画《清明上河图》,可以一直延伸下去,透视一泻千里,不像西方的透视有一个点,它平行下去,永无止境地延伸下去。
西方“美”的概念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董强:徐累刚才提到的45度角,让我想起以前主编过一本书,叫《所有人的美》,跟《唯美》挺像。我那时候认识徐累,还没见到他的人,没见到他的文章。冷冰川完全是在诗人的圈子里。所以,这个杂志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东西,里面有各种各样从事跟美相关的千差万别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美”这个词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从神殿上掉下来了。八十年代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一本著名的书叫《美的历程》,当时美学是一个显学。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美的东西,经常会说这个东西很棒、这个东西很漂亮,我们会用另外一个词。我们形容当代艺术用“触动”“强”这种词,而不是用“美”。我们一般不敢用“美”这个词了,好像属于另一个时代一样。所以在这个时候,冷冰川以这样的词来做他心目中顶级的刊物名字,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且这种勇气本身代表一种姿态——它在呼唤某种东西,哪怕是呼唤一种辩论也好。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面对这个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因为我是长期研究西方的,所以美这个概念,我必须去面对。“美”的概念在中国这边不是很清楚,但是西方从艺术史角度、哲学史角度,在不同的阶段,确实是有明确的概念的。比如从柏拉图开始,美和理念的关系,到了中世纪一旦采取上帝的眼光,很自然就有著名的“真善美”,你必须连在一起,从上帝的眼光来看美的东西必须是真的,必须是善的。到了浪漫主义雨果的时候,雨果最有名的《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到,为什么会有《巴黎圣母院》这样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有一个极美的人爱斯米兰达,一个极丑的人钟楼怪人。雨果提出作家是表达者,我们可以面对现实,如果现实中有丑,我必须去表现它。
哲学上对美定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康德,康德对于美的定义一下把美拉到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而不是个人的概念上。康德关于美有两个重大贡献,首先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只有这个情况下我们才能够互相之间进行探讨,否则我们完全站在自己个人角度无法探讨。第二,康德提出“崇高”的概念,或者“宏伟”。从康德开始,大自然的美可以跟艺术的美去比较,甚至高于。再到十九世纪波德莱尔那里,那就是人工天堂,再次强调我可以为艺术而艺术。等到二十世纪,“美”这个概念遭到巨大的破坏,无论是各种当代艺术的做法,比如说,杜尚的小便池,那是明显的对所谓传统古典美的冲击和颠覆。所以西方“美”的概念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法国画家迪比费说美是不可捕捉的,你一旦说出这个词,“美”就消失了。但同时,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心目中还是有一种觉得“这个东西是美的”“这个东西是丑的”的判断标准,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很有意思,你无论有怎样的理念也好,历史变革也好,好像人的身上还是有一种根本性的东西,他还是愿意去辨别美丑。
所以至少做《唯美》这本杂志,这个大胆的举动,还是可以刺激我们去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因为,很多问题我们觉得已经不是问题,但其实它依然是个问题。
现今社会个体高度自我认可,存在大众对艺术概念的颠覆
张立宪:接下来我们聊聊美和生活,因为生活是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董强老师先来说说您的看法。
董强:这确实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以前艺术和生活是分开的,有一句著名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前艺术像殿堂一样,至少年轻学子们在学的时候,我相信徐累、冷冰川年轻的时候都有心目中的大师。这种大师,你是仰望他的,你希望有一天能达到他。到了现在,好像这种仰望感越来越少,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个体高度的自我认可,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微信时代,个体在自己的范围里可以无限地膨胀,包括元宇宙,我觉得跟这些东西都有关系。这个力量大了以后,从某种程度说,原先意义上的艺术必然要解构。
原先那种大师和学徒之间的模式,你看文艺复兴,达·芬奇下面是有一帮学徒的,拉斐尔下面是整个一个画室,法国人安格尔跑到意大利去学……包括徐累、冷冰川都受到过西方很多大师的影响,而且现在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师。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这么想。所以每个人在画自己的,在自拍,觉得自己拍到的雪花比别人的好看,其实你一比较,几乎是一样的。北京一下雪,所有人都在拍下雪,有的人构图真的好一点,但是构图好的那个人就上升到艺术吗?也没有上升到这一步。
所以我们现在有一种大众对艺术概念的颠覆,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个东西是好、是坏,我们不评判。因为艺术从某种程度来说,它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解放人的精神,如果你这个个体直接达到了,那也是好事,也许艺术最终的目标就成功了。
因为我长期生活在巴黎,法国有一个全世界认可的艺术和生活之间的交融。我们现在想象巴黎街头,你可能会用到“浪漫”这个词,但是我们可以改成“美”,觉得很美,小小的一个地方可以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艺术怎么融入生活,这方面他们一直做得比较好。回到中国,我当时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林语堂在美国的时候写过《生活的艺术》,他讲不要小看中国这个民族。几乎在同一年,一个法国人也写了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至少在中国和法国,我们有相通之处,艺术能够善于从生活中去吸取东西。
我前阵子做的《唐诗之路》活动,我的合作者是诺贝奖得主,他觉得唐诗里面充满生活的小的东西,在西方可能入不了诗的东西都进去了。所以我们一方面有士大夫的很高的艺术,同时,无论是杜甫,甚至李白的诗里,还是有很多生活的东西。包括绘画,有精神性的绘画、纯粹的山水画,但是也有很多日常的东西。《清明上河图》里面全是生活的气息。所以两者之间交融在一起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种高度的文明,它能够做到看上去非常高的、超越于生活的,其实它是跟生活连在一起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如果无法接到生活里去,这个艺术也许不长久。
我们读书的时候学过“美学”这个词,为什么要创造这个词语?它的意思就是感觉。当时发现纯粹靠智力、靠其他东西已经无法表达一些东西,所以要发明一种学科,跟我们的感觉有关系。感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东西。我此时此刻在感觉现在的灯光,甚至我在感觉底下每个人的表情、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这是非常日常的东西,而且大艺术家往往能够从日常的东西里找到一些你想不到的东西。所以艺术和生活之间,本身是存在这样一种关联的,至少在法国文明也好,中华文明也好,我们有这样的传统。
一个真实的人自然有力的表露这样的美好,没有雷区
张立宪:徐累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下,不从艺术家的维度,从过日子的维度,我们的生活中,怎么从一些生活细节感觉到美?
徐累: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应该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我到某一个人家里去,我看他家里的家居,看他墙上挂的画或者用品,我大概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你生活当中所有物质的东西,实际上能代表你的心灵,这个撒不了谎,因为你每天跟这些朝夕相处,这些都是很真实的。所以艺术家讲话不能相信,安迪·沃霍尔说“拥抱新生活”,但又说自己家里的东西没有超过十九世纪以后的,艺术家有时候会故弄玄虚。
物质生活能达到的部分,不是用贵贱去衡量的。你的真实生活是你真正想要的,可能你家里乱七八糟也是想要的状态。如果你家里弄得很有品位,家里环绕的都是一些看上去赏心悦目的东西,比如那个杯子带有情感的记忆,看着很美好,这个杯子是我跟爱人到哪儿买的农民做的杯子,我觉得很美。每个人对生活的部分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张立宪:我不想要肯定答案,您给我一个否定的答案,告诉在座的年轻人,能不能设置一些雷区,比如这样的最好别做,或者您觉得什么是不美的?
徐累:我觉得社会性的认可和有些人本身生活质量的审美方面差异太大,这是我受不了的。比如原来这个人你认为他很有品位,比如我很认可的一些作家,我到他家看装修,他也知道西方的壁炉,他装了一个很小的壁炉放在那儿,像猫窝一样,这个差异性就来了。我觉得很遗憾,可能尺寸上要把握得更好一点。
张立宪:有没有某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细节,让您把他完全拉黑?
徐累:我会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生活,这是他们的选择。有时候可能如果那样的话会更好一点,比如这个桌子摆在这儿好像不是太对,调整一下可能会更好。比如那里有一个盆景我看着特难受,没有好好修理,我会拿着剪刀说好好修理一下。我不会说这件事对还是不对,我会说这样可能更好看一点。
张立宪:这个问题我也想问一下冷冰川老师,您的生活中,美的细节是怎么形成的?
冷冰川:最朴素、最简洁就是最好,我没有什么矫饰。
张立宪:在一个艺术家看来,生活中有什么细节是可以做得更好更美的?
冷冰川:还是素朴语境最好,我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
张立宪:如果您欣赏一个年轻人,在生活中什么东西会让您由衷地认可他?
冷冰川:从他整体的气息、品位……我们平时很少跟陌生人交流,所以只能在第一眼判断一下,喜欢就多说几句,不喜欢话就少了。
张立宪:什么样的“东西”让您不想跟他说话?
冷冰川:我就不让自己有这个机会去看这个“东西”。
张立宪:你们这些老同志也说话这么狡猾(笑)。
冷冰川:我平时认识不了这么多人,我几乎不出门,就在家里工作。
张立宪:那您还是认识徐累、董强这种人。那您的生活也还是很封闭的。
冷冰川:哪里封闭?不是还有老六吗。
张立宪:对,我跟你们是同类。
冷冰川:其实一个人的真诚、一个人的自然,一眼把握一下就好。
张立宪:如果您不是艺术家,您的生活和美会是什么关系?或者您怎么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冷冰川:我没想过我不是艺术家的生活。那我就是买菜做饭陪孩子……这个事我以前也做过,现在还是可以做。我都忘了你想问的是什么(笑)。
张立宪:因为我想得到一些更实用的信息,一个年轻人安排自己生活细节的时候怎么可以做得更美好?或者有什么雷区可以避免。
冷冰川:他平常的精神朝气、真切的追求……如果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应该就有自然有力的表露,这样的美好,没有雷区。
这些年来的人,对美的感受没那么强烈
张立宪: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回到来这里的由头,也就是这套书,它的策划人是冷冰川老师和汪家明老师,最后的执行是冷冰川老师,策划是你们两位?下面有请汪家明老师上台跟大家聊聊。
汪家明:我在下面听着挺有意思的,好像是把艺术和美等同了,艺术就是美,美又和生活有关系,基本上是这么一个逻辑。因为这句话“谈论美就是谈论我们的生活”就是我说的。你能看到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刚才说看到什么人,其实就是农村的老太太,她也有美的东西。当然很高大上的人也有美的东西。我觉得平凡当中的美很重要。你们三位,包括老六,都有对美的认识,比如《读库》为什么这么设计都有一套标准。每个人都有标准。
我很早在陈丹青家里跟徐累见到第一面,大概有二十年,现在一看完全不认识他了,他那会儿挺瘦的,董强也是比较瘦、高的,你们说是那会儿的美还是现在的美?都是一样的,那会儿有那会儿的美,现在有现在的美。在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很遗憾,我觉得现在的人,尤其是这些年来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对美的感受没那么强烈。
张立宪:您这个太片面了吧?
汪家明:因为世界上太繁华了。要了解美、看美,我觉得要平心静气,要体会。你如果走马观花,那种美是很肤浅的。
张立宪:当年的徐累、董强,可能也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区别。
汪家明:有区别。刚才徐累说了那时候没有几个刊物,他们就是看那些东西。冷冰川找到一个画家的好东西去临摹,好像得到多么天大的喜悦,现在有吗?现在没有。
张立宪:您觉得现在泛滥的时代,反倒找不到更具体的东西?
汪家明:我觉得是受影响的。要看美,还是要平心静气的。
徐累: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我觉得他们穿新潮的衣服,我不会再穿了,我心里有点遗憾。但我看他们穿的衣服有自身的审美系统,我是挺羡慕的。所以很多事我做不了,会有点不同的感受。但是有一个东西不能忍受,就是整容。我觉得任何人都有美的地方,你让欣赏你美的人去看。
张立宪:那您自己自然而然长成一头非常漂亮的白头发,另外一个人想染成这样,对此您是不能忍受的?
徐累:我说的是整容,不自然的东西是不好的。其他的穿衣、生活习惯,我有默默去欣赏、去看。
以前美可能是艺术的专利,现在肯定不是了
张立宪:您在学习年轻人吗?
徐累:我不会学习,到了哪个年龄就要说哪个年龄自己的话。如果一个女士五六十岁穿超短裙,那就是不合适的,她有另外一种美。年轻人身上的东西,我经常很羡慕地去看。
张立宪:假如现在站着一个徐累,旁边站着二十年前更年轻的徐累,在座的这些人好像更愿意选择现在的徐累。
董强:我接着汪老师和徐累说的,确实有的人觉得年轻人不静下来,可能太快,比如对美的感受,但整体上我们这个国家文明程度还是在不断地提高。我当年在巴黎的时候曾经一度做过特别高级的翻译,当时有一个代表团在法国特别棒的地方,那种宫殿级的地方,吐痰,突然发现是一个地毯,然后再拿脚搓两下。这时候你有一种特别羞辱的感觉,自己作为中国人觉得无地自容。但是当时它很自然地发生了。现在这种现象少多了。但是当时我印象特别深。
我在研究一个法国诗人亨利·米修,他年轻时候写过一本特别棒的书《厄瓜多尔》。他是一个身体特别弱的诗人,欧洲的一个白种人,他幻想大地原野。他在厄瓜多尔看到一个印第安的女的往地上吐痰,他觉得美,他觉得这个行为特别美、特别健康。所以有时候同样一个行为,还是要看场合。
当你说一个行为很丑的时候,你绝对不是站在纯粹的美学角度评判,你是站在伦理角度、道德角度、社会学角度,你认为他不应该这么做。当你说不合时宜的时候,你已经站在美学之外的标准。包括网上有很多,比如寻找最美的清洁工,当你寻找最美清洁工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事情?其实你是带着很复杂的评判标准,你很可能认为她的行为比较美。所以今天的美真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确实很难从艺术角度去谈。以前美可能是艺术的专利,现在肯定不是专利了。

一、关于禅的起源
1.在印度
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在印度的起源,摩诃迦叶尊者是西天禅的第一祖,一直传到菩提达摩第二十八祖。
2. 在中国
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他即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的初祖,他的传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在河南洛阳市嵩山,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直到慧可(神光)从达摩那里得到安心法门,这就是中国禅宗的开始,经过两百多年才传到了六祖慧能。
二、什么是禅?
禅宗的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指见月,得月亡指。“这就是语言的功能。离开语言文字,不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1. 禅是一种境界,是觉者的境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安详、自然、喜悦就是禅的境界,悟者的生活境界。
2、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
禅是直接的当下的,它不需要空间的转移,也不需要时间的转移,即此事,成此事。
3、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今天有安详禅、现代禅、生活禅|,都是因时而契理契机地运用禅来接引大众。
有一种方法,当机立断,直下承当。这个方法很简便,但很难,这就叫壁立万仞,无门可入。但是你在这壁立万仞的情况下得到一点勇气,一步迈上去。
4、禅是一条道路。
探索开发智慧之路。
挣脱桎梏之路。
最求解脱之路。
圆满生命之路。
我们本来应该有圆满觉悟的人生,圆满觉悟的生命,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缺陷就是因为不能够觉悟,不能够回归生命的当下,总是心外求法,向外驰求,所以不得圆满、不得自在、不得解脱。千万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脱,不要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要在烦恼之外去求菩提。解脱是一种无限的自在,是一种彻底的自由。这种彻底的自由在哪里?无限就在有限中实现,涅槃就在生死中寻求。生死与涅槃是不二的,无限与有限是不二的,烦恼与菩提也是不二的,其中隔了什么?隔了无明,即分别心。你当下超越了它,“不二”就能实现。所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有限即无限,就是这个道理。禅的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5、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
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不具备禅的超然性、超脱性,不具备禅者的喜悦安详,都是在痛苦中挣扎,谈不上什么生活的艺术。禅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对待一切问题一样,超越了二元对立,是在无分别中生活。
6、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禅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 的快乐。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禅能够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我们修行也是慢慢积累资本,培植善根,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使我们的福德因缘不断积累,不断扩充,不断地来培植我们的善因善缘。
“禅“是什么?
苏东坡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一切都是本来现成的,说来说去,都是过程而已。
三、达摩禅法
《楞伽经》中的品题:“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无门就是入禅之门。禅的实际理地肯定是无门可入,是一个铜墙铁壁。历代祖师为接引学人,不得不在无门可入的前提之下大开方便之门所谓百千法门,又有所谓一千七百则公案,那些都是禅的门。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他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门阐述入禅之门的方法,这就是《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又叫《略辩大乘四行观》、《入道四行观》、其教导的修禅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四行“就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些都是菩提达摩大师禅法的基本内容。
四个如是口诀:
如是安心
如是发行
如是顺物
如是方便
如是安心者壁观, 达摩祖师在嵩山九年面壁,他的安心法门就是面壁。“如是发行,如是发行者四行。“ ”如是顺物,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这
四句话就是达摩的真传。
第一口诀: 如是安心者壁观
以壁观教人安心,壁观包括四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我们要安心,就要使心成为一道墙。这道墙是铜墙铁壁,心如墙壁。要把心防护得像一道墙,任何的尘劳妄想,世间物欲都无法侵蚀进来。外息诸缘:止息诸缘,什么缘呢?苦乐忧喜,人我是非。
内心无喘:从修行的用心方面来讲,我们心要越用越细,比如说修数息观,”息有四相,风喘气息。“ 我们用心的时候,不能在”风“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气“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就能够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气息就会越来越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让观照、觉照的力量不要间断,不要起伏,要真正做到绵绵密密,时时刻刻能够观照当下,这也是”内心无喘。“ 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能够心如墙壁。心如墙壁就能够把一切内外的攀缘干扰一眼识破,就能够看到诸法的实相,”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周恩来总理对达摩面壁九年叫着”面壁九年图破壁”,面壁九年不是目的,要突破,也就是要开悟才是目的。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地一切任运,一切随缘度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修行才到家。
第二口诀:如是发行者四行
“四行”是内在心态的一种保持。所谓“报冤行”的中心就是逢苦不忧。冤就是冤家对头,我们如何对待?报不是报复的意思,是对待的意思。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对待冤家,我们要秉持佛教忍辱的精神,忍让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化解的精神,不要针锋相对。
佛教的思想学说,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从个人出发,它是对个人身心性命的修养。严格来说,它不是社会学说,没有详细地说这个群体对那个群体如何,更多讲我们个人应该怎么样。每一个人把自己个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社会就安定团结,人际关系和谐。净化人生和祥和社会就是从个人做起的。
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说从三受的角度来看,“报冤行”重点指的是如何对待苦的感受。
“随缘行”的重点是指如何对待乐受。好事面临了你怎么办?达摩祖师教我们不要为喜风所动,高兴的事,也是因缘所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何喜之有?好事来了,你也要保持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不要有一点好事就忘乎所以,趾高气扬,目空一切,那样就会起相反的作用。
第三是“无所求行”, 苦受、乐受也好,不苦不乐也好,一切法随缘,随遇而安,不可执著地达到什么目的。因为,因缘不具足,你有那种想法也不能够实现,与其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创造条件,一切东西都是条件的组合,条件不成熟缘没有到,你所追求的目标就不能够实现。因果定律是铁的定律,我们修福、积福,实际上是在创造培育各种善的因缘,善缘成熟,恶因推迟现报。我们要做到在直接的目标上不要强求,努力把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善事、一切好事都做到位,不求用功,这就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第四是称法行。法是指“性净之理‘,指的是缘起法,一切按照缘起法的规律去做,就是”称法行“。
在这四行当中,前三行重在止恶,”称法行“重在修善。前三行重在破,称法行重在立。立一切善行,立六度万行。修六度的时候,达摩祖师说,你不要执著有修的相,他以布施为比喻说,你布施的时候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施者、受者、中间物这三者都是缘起性空的,你不要执为实有,执为实在,认为我是能施,你是所施,我给了多少东西给你,这是著相布施,著相布施功德有限,无相布施功德无边。这就是”如是发行者四行“。
第三句口诀: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
我们要常行二利而不执著,二利就是自利利他,但是又不要执著,一执著就有片面性,就有主观性,执著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有主观性就产生了片面性,有片面性又加深了这个执著。执著无非就是”人执、法执或我执、法执”。这个观念就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说的:“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我的,一切都是我的,我放在第一位。从哇哇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一口气不来,这个”我“都放不下。我就是我执、我的就是法执。这种执著就是不了解缘起性空的实相,既然一切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你执著也枉然,一切条件并不有于你的执意追求而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在行方便、行救度的时候,一定不能有执著。方便就是智慧。”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达摩祖师的四句口诀即是入禅之门的要领,也是我们修一切法门的入门要领:”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四、入禅途径:理入和行入
”禅“叫做”道“,又叫”心“,”佛法大意“、”西来意“、”祖师西来意”。道在印度梵语中就是菩提,后来菩提译为觉和觉悟。
菩提译为道是从什么意思来说的呢?是从能修、能证、能行,从指引我们走一条通达目标之路这样一个角度,把菩提翻译成为道,是道路的意思。禅也是入佛大道的一条路,所以禅也是道。
达摩认为入禅的途径很多,归纳不外理入和行入二种。理入是进入禅门的正行,行入是进入禅的助行。有正有助、有正有铺、有主有次,两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理人是根本。
1、什么是理入?
达摩祖师给我们规定一个非常重要和规定性的前提,就是叫我们要“籍教悟宗”、理入者“籍教悟宗”。宗不离教,以教作为前提,作为指导、作为方便来进入禅宗。
教就是言教。宗就是他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就是能够把握事情的本质,这就是宗。从达摩开始就把宗和教两字的位置摆的非常明确,就好比说天上有月亮,我们用手一指,聪明的人看月亮,不聪明的人看手指。假设通过手指看到月亮,这就叫“籍教悟宗’。如果手一指,你老看手指而不看月亮,就是”因教而迷宗‘。所以一切言教如标月指,它不是事物的本身。以这样的方法,这样的立场来看待言教,既不可以排斥它,又不可以死死地执著不放。
达摩祖师说”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无凡无圣,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要有一个修为的过程,有一个修行的过程,有一个把无明烦恼逐步排除的过程。我们能够这样做了,自然就”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这就是理入。
理入实际是从禅的正修、正行出发,要把握修行的关键是什么。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到它的核心、实相、源头、本质。如果忘记了修行的中心目标是什么,只是在助行上面兜圈子,那就叫舍本而逐末,或者叫本末倒置。修行禅法就要找到根本,找到了根本,我们才真正有门可入,找不到根本就无门可入。
达摩祖师的思想或修行方法,全篇义理与禅有密切的联系,是修禅的入门方便。”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之所以不能”显了“,就是因为被”客尘所覆“,所以我们要能够”舍妄归真“。”舍妄归真“唯一的方法就是”凝住壁观“,使我们的心像强壁一样,不要被一切客尘烦恼所侵蚀,客尘烦恼无非是人我是非。怎样才能够凝住壁观呢?它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文教。“这就是凝住壁观的通途要求。
行入就是修禅至于修其他所有法门的通途要求。可以成为助行。
佛教讲的一切修行法门,包括禅修在内,都是一个调整心态的过程。我们的心态之所以不能平衡,不能安静,不能潇洒自在,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分别之心、好丑之别、取舍之念。这些都是我们心理障碍。如果不去除我们心地上的种种尘垢烦恼,不对我们的心尘来一番彻底的大扫除、大扫荡,修道就无从入门,智慧无从开发,真理无从认识,佛性无从彰显。
六度就是六条船,六度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以把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清凉的彼岸。在此,不要以为此岸和彼岸真正有一个遥远的距离。此岸和彼岸在一个空间、同一个点上。六祖大师说:“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悟众生就是佛。”所以彼岸就是此岸,极乐世界就是婆娑世界,天堂就在人间,佛与众生不隔纤毫,一点距离都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具足十法界,一念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若能有片刻做到,那片刻就是佛的境界。如果我们有片刻产生自利利他的心态,那刻你就是菩萨的境界。你一念能够自觉,把一切的烦恼我执都去掉,你当下就是声闻缘觉的境界。反之贪心重、嗔心重、痴心重、你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所以叫“一心具足十法界。”
”如果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修行的过程就是破执的过程,先破我执、后破法执,最后能破所破全部都破掉,所以叫三空,我空法空,最后把能破的这种智慧的力量也要破掉,破什么呢?就是不执著。
为什么寺院修行一天会比你平常修一年更有进步?
寺院叫道场,道场和现代科学是吻合的,道之场或磁之场。所有来这里的人都抱有求道的心、善良的心,所有人的意念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个意念叫无表色,是一种能量,它也是色法的一种,但看不见。这个意念和我们的戒体是一样的意思,戒体这力量是无表色。一个人真正得到了戒体,他就能够坚持不犯,他有持戒的毅力在支持他。这个道场就是道之场,修道、成道、证道都在寺院,有些寺院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场的力量就更大,因为大家都来护持它,磁场的力量和道场的力量都会增强。在寺院里面,你会非常清净、潇洒自在,无忧无虑是,所以寺院修行一天会比你平常修一年更有进步。
恭敬经典 南无阿弥陀佛 合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欣赏图片5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