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是哪里的地名的青是哪个青 解析青山是哪里的地名的命名由来?

1,西湖主里的雅戏何人拟半仙四句题词的注解[28]雅戏何人拟半仙:意思是,是什么样的人在打秋千。半仙,半仙戏, 指打秋千。唐玄宗称打秋千为“半仙之戏”,见《开元天宝遗事》。  [29]分明琼女散金莲:分明是玉女在天空散花。金莲,金色的莲花,喻 女子之足,故事见《南史·齐东昏侯纪》。散金莲,形容秋千荡起,足影舞 动。  [30]广寒队里应相妒:月宫中的仙女们,也将自愧不如。广寒,广寒宫, 即月宫。[31]莫信凌波上九天:不信她会飞到天宫的。你好!秋千如有疑问,请追问。2,有走天涯和梦回唐朝谣的歌词歌
名 走天涯填
词 杨望

曲 老猫歌曲原唱 降央卓玛 所属专辑 金色的辉煌 歌曲语言 国语发行时间 2009.09.24 歌曲时长 04:30 月亮依旧停在旷野上你的身影被越拉越长直到远去的马蹄声响呼唤你的歌声传四方举头望天只见雁两行低头泪水为我卸了妆伤心凭栏相思涂满墙彻夜无眠爱的路太长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我的思念随你到远方谁的眼泪在月光中凝聚成了霜是你让我想你想断肠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我的思念随你到远方如果今生不能与你结呀结成双来世化蝶依偎你身旁弹断琴弦诉不够离伤望穿秋水看不破情网岁月轮回带不走忧伤白雪苍茫盖不住惆怅原上枯荣飞逝的时光无奈岁月画鬓已如霜但求千里与你共婵娟天涯海角我都不能忘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我的思念随你到远方谁的眼泪在月光中凝聚成了霜是你让我想你想断肠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我的思念随你到远方如果今生不能与你结呀结成双来世化蝶依偎你身旁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我的思念随你到远方谁的眼泪在月光中凝聚成了霜是你让我想你想断肠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我的思念随你到远方如果今生不能与你结呀结成双来世化蝶依偎你身旁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蒙古草原风味,而从降央卓玛的歌喉唱出来,那些熟悉的草原之歌又重新注入了鲜活的旷野气息梦回唐朝 - 刘文天原唱:唐朝乐队词曲:唐朝乐队编曲:闫天午&金天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月亮开元盛事令人神往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男耕女织丝路繁忙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纸香墨飞词赋满江今宵杯中映着明月梦里回到唐朝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结胶漆眼界无穷世界宽安得广厦千万间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纸香墨飞词赋满江今宵杯中映着明月豪杰英气大千锦亮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仿佛回到梦里唐朝搜一下:有走天涯和梦回唐朝谣的歌词3,急古诗翻译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年年不详),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解题】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鸟性:禽鸟的习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籁:空穴里发出的声。这里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副词。全都。寂:沉寂,听不到。但:只。馀:剩下。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译文】 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 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 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4,关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道诗的作文四百字以上急谢谢黄鹤楼⑴送孟浩然⑵之⑶广陵⑷ 【唐】 李 白 故人⑸西辞黄鹤楼,烟花⑹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⑺,唯见⑻长江天际⑼流。 【注释】 ⑴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⑵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⑶ 之:往。 ⑷ 广陵:即扬州。 ⑸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⑹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⑺ 尽:消失。 ⑻ 唯见:只见。 ⑼ 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题解】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赏析】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安陆(今湖北安陆)住了十年。在这段时间内结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也是著名诗人,年龄比李白大,这时在诗坛上已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仰。诗中称孟浩然为“故人”,足见结交已久,是老朋友了,彼此感情深厚。 黄鹤楼的原址在现今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许多诗人在楼上留下了诗句。广陵就是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一直被称为“扬一益二”(当时的都市繁华,是扬州第一,成都第二)。江南地区的财富,通过运河,由扬州转运洛阳,再送到长安。这里工商业都很发达。题目中的“之”字,做动词用,是“去”的意思。 这时历史上称作“开元盛世”的年代,国力强盛,人情慷慨,所以在离别之时,虽然怅惘,却不悲伤。 诗的开头,说出了这个离别的事实。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江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真是信手拈来,毫不雕琢。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妙在“烟花三月”,这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重要的是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物。江南的春天,风光明媚,一直为文人们所歌颂,梁代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里有这样动人的描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孟浩然一路上所遇到的,也将是这样的景象。而扬州呢?又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的名都,这是他所要去的地方。试想,以江南三月烟花的时候,去扬州十里烟花的地方,一路上能不心旷神怡吗?别认为这两句诗在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去向,而透过字面,却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情绪。 楼头话别之后,孟浩然就登舟启程了。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人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了,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处,仿佛是去追赶行人。李白很巧妙地表达了这种送别后的感情,像用电影的特写镜头照住帆影,逐渐前移。到水天交接处,帆影没有了,于是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外。这时候,观众和送行者会一样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个画幅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自然又要袭上心头。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读了以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古典诗歌,绝大多数的篇章不外乎写景抒情。这二者在写作时虽很难截然分开,但只有高手才能融合得很巧妙。景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如果要想在诗歌中给以生命,使它具有长远的效果,那么在吸取这一景色时,不仅必须准确地表达,而且还要溶进强烈的感情,从而在鲜明的形象中,看出描写的深度。李白在这首诗里,把送别的依依之情,以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就是这种方法的很好范例。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繁花似锦,长江边的柳树抽出了新枝,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阵暖风拂过,柳枝就像春姑娘的秀发,在空中飞舞。花儿争奇艳,粉红的桃花、黄的迎春花、红的梅花……五颜六色。  长江边,巍然屹立着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金色的琉璃瓦屋顶闪闪发光,门上和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古色古香。这就是黄鹤楼。黄鹤楼里,一个临江的房间里,放着一张红木方桌,上面摆着几道小菜,两个酒杯,一壶酒。孟浩然正在和李白辞别。只见李白站起身来,给两个酒杯倒满酒,然后两手端起酒杯,恭敬的对孟浩然说:“孟兄,此次去扬州,祝你一路顺风。”孟浩然也端起酒杯说:“谢谢。”说完,俩人把酒一饮而尽,然后发出一阵爽郎的笑声。孟浩然感激地说:“贤弟,这些日子多谢你的照顾,愚兄敬薄酒一杯,谢谢你!”俩人喝了一杯又一杯,真心话说了一句又一句。这时船夫在下面催促道:“客官,该上船了。”孟浩然和李白一起携手走下了楼。  孟浩然登上了船,对李白拱手说:“贤弟,你以后有空一定要来扬州找愚兄啊!”说完,船就离岸了。帆船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李白却久久伫立在江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听着哗哗的江水声,一份孤独涌上李白的心头。他多么希望这滔滔江水能带去他对友人的情意,带去他对友人的祝福,带去他对友人的思念……  听着,想着,李白觉得江水好像在吟唱一首带着忧伤的离别曲子。于是李白诗兴大发,高声吟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茫茫江面上,久久地荡着着李白那朗朗的声音。5,初中思乡志向运用典故忧国忧民离别富含哲理的诗句和赏析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译文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译文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赏析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黄鹤楼崔颢译文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赏析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送友人李白译文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赏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游子的心绪。前句蓬草是从友人的整个形象来说,此句浮云则是从友人的心境来说的。“落日故人情”写送者的心情。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就想到同友人的分别,落日对人或人对落日,似乎都有一种不舍之情。但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他就像落日徐下一样,对友人十分留恋。但既称“落日”,终究要落,朋友最终也要分别,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末一联写友人别去。“自兹去”照应开头的“青山白水”句。“挥手”本来是作别时互相挥手致意,但这里主要写诗人站在那里,对骑马远去的朋友,长时间的挥手,以示难舍之情。“萧萧班马鸣”一句,诗人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此外,语言流畅,情意婉转含蓄,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千古名联《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年年不详),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解题】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鸟性:禽鸟的习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籁:空穴里发出的声。这里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副词。全都。寂:沉寂,听不到。但:只。馀:剩下。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译文】 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 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 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被誉为千古名联。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写景的句子是(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3、《题破山寺后禅院》写花名句(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4、 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借写景抒发隐逸之情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6、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
7、《题破山寺后禅院》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 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面》),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心声。《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7,温庭筠菩萨蛮诗歌鉴赏《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仍表现工瑞所讲的温词的两点特色,他标举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帘”、 “玻璃枕”、“鸳鸯锦”,而且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换头的“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接连用了几个舌尖和齿头发音的字,则又从声调中传达出一种美感。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坚硬的,而他马上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在前两句和三四句之间又有另外一种对比,一、二句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现在我们着重要讲的就是温词第三点特色:突然的跳接。温飞卿另几首《菩萨蛮》词也有这样的写法,如“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和“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都是从女子头上的装饰跳接到大自然的景物花草。温飞卿的特色就正在于他不曾清楚地告诉你是什么。例如他还有“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的句子,“函”即枕函,古代的枕函材料都是硬的,而且内部空心,故而名曰“函”。“宝函”也者,是说这个枕函上有金玉螺细的装饰,“钿雀”接在“宝函”之后,很可能是说“枕函”上用螺钿镶嵌出雀鸟的形状,再加上“金鸂鶒”,给人一种宝函上既有钿雀又有金鸂鶒的印象。这实在有些繁复,在标举名物时显得没有层次,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金鸂鶒”不是在宝函上的装饰,而是香炉。后蜀词人顾敻有词云:“绣帏香断金鸂鶒”(《河传》),说在那美丽的绣花的帏幕之后,金鸂鶒中焚的香已经燃尽。所以金鸂鶒明显的是指香炉。中国古代香炉以铜做成,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兽形,李清照的词“香冷金猊”(《凤凰台上忆吹箫》)可以为证。另外一种是鸟形,有人谓之为“金鸭”。飞卿这词中的“金鸂鶒”便是一种鸟状的香炉。而后面一句他所写的“沉香阁上吴山碧”,沉香阁也有两种可能,一便是搂阁的阁,就如同那唐玄宗陪杨贵妃赏牡丹花的沉香亭一样,同是建筑中的亭阁。另一种可能是像《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记述的,杨国忠等贵戚之家“以沉香为阁”,这种阁则并非建筑,而是一种放置东西的格架。“沉香阁上吴山碧”,如果以沉香阁为搂阁之类的建筑而言,就是说你站在沉香阁上远眺外面青碧色的吴山,这是一种解释。而若以沉香阁是室内精美的格架之类的家俱而言,则“吴山碧”便是在此格架上用以装饰的山水图样。接下来,温飞卿仍不做理性的解说,却以“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这样的室外景色跳接承之,所以有人不喜欢温词,像李冰若《栩庄漫记》就说他的词是“浪费丽字,扞格晦涩”。我现在要说明的是宇宙中一切事物,他的优劣长短都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不喜欢温词的人说他“浪费丽字,扞格晦涩。”这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常州派的词人说他的词有屈骚一类的喻托,说他的十四首《菩萨蛮》是“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张惠言《词选》)说他的一首首之间的连接就如同司马相如给陈皇后写的《长门赋》,而他是将《长门赋》的章法倒过来了,所谓“节节逆叙”是也。这种说法纯粹是深文周内的猜想。至于张惠言曾经还说“照花四句,《离骚》 ‘初服’之意”,则还不失一种有依据的联想。刚才我们说了温词引起人们这种联想的特色是因为他叙写的口吻和情意,与托喻的传统有暗合之处,他写“簪花”、 “照镜”、“画眉”,与中国诗歌中美人思妇之作的传统有一致的地方。唯其叙写的不明白,而且常用突然的跳接,留下许多空白的地方而不连贯,所以就使得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补这些空白,给了读者填充和联想的馀地,这正是温词之所以使读者会有那丰富的联想的缘故,也是温词第三点的特色。温词另两首《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及“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都写男女间相思爱慕之情,这当然是晚唐五代词一般的特色,因为那时的词人多是写诗人才子与歌儿舞伎之间的爱情,而这种感情奇妙的一点就是可以引起喻托的联想,而从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感情引起喻托的联想还不仅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而已,同时这也是西洋文学的传统,不管你爱慕的是什么,是理想、事业、主义或宗教等等,在人世之间最具体、最鲜明、最强烈、最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还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慕之情,这正是词这种本来只是歌筵酒席之间毫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的歌曲后来竟可以引伸出这样深广寄托的含义的主要原因。一切爱慕怀思景仰追寻的感情都与这种激情有相似之处。西方文学也有这种传统,所以西方诗歌中也往往用男女之情表现宗教的感情,《圣经》中的《雅歌》就都是爱情的诗篇。再加以温词突然跳接的笔法更留下许多空白之处,给了读者很大的联想的余地。这正是温词容易引起人托喻之想的重要缘故。当然五代的艳词有许多都是不给人托喻之想的。举一个例子来看,即如《花间集》中张泌的《浣溪纱》:“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直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就并不能给人什么深刻的托意的联想。我一向以为诗歌给人的感发生命有大小厚薄深浅高下之分,这首小词写得何尝没有情趣呢,但是他写得太明白了,就是一个男孩追着一个坐在香车中的女孩子进城,风把车帘吹起来,少女回头时他看到了她姣好的容貌,萍水相逢,无缘认识,只得装醉相随,终被那女子骂作“太狂生”,仅此而已。这自然不可能引起人屈子《离骚》的联想,因为事情都写得很分明,可是温词不明说却与传统暗合,这便是温词的妙处。所以温词要将几个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人们去把他的词比附屈骚这样的结果,因为它除空白以外,还结合了喻托的传统。我们接着看“宝函钿雀金鸂鶒”这首词的下半阕:“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画楼上是盼望着远行人的女子,而不但她所盼望的人没有回来,甚至连音信都断绝了。芳草又长满江南的岸边,“芳草江南岸”是说当芳草又长满江南的时候,就代表又是一年过去了。结合上半阕的“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我分明记得在驿桥送别的时候,曾经折柳相赠,而今“杨柳又如丝”了,而我在驿桥送别的人却仍未回返,并且是“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则同时强调了时光的流逝。而与中国诗歌喻托的传统暗合的是后两句“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他又提到了“鸾镜”与“花枝”,尽管远行的人再也不回来,尽管杨柳年复一年的绿条披拂,春草年复一年的绿了江南岸,尽管年复一年的音信断绝,但我仍然用鸾镜和花枝来珍赏自己,用以保持我真诚的、纯洁的、缠绵的、持久的相思怀念的心意,因而就表现了一种忠贞的品质。飞卿词给人联想,就是因为他把几个特点结合起来了。除以上几点特色外,我还要补充说明一点,就是中国的诗词还有另外一个传统,另外一种习惯,就是你所写的环境背景与你所写的人物的品德资质感情要有一种互相映衬的作用,我们举例来说,《古诗十九首》中有好几首写怨女思妇的诗,同样的题材,它所写的主人翁怨女思妇资质感情是不同的,所以它所写的环境与背景也是不同的。《古诗十九首》的第二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是“娥娥红粉妆”,还露出纤纤之玉手,当窗而立,招摇于众目之中,这是哪个类型的女子呢?诗中说是“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所写的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女子的形象。《古诗十九首》又有一首:“西北有高楼,上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这是何等的委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你所能听见的只是从高楼中传出的随风飘来的断断续续的音乐之声,她何曾“皎皎当窗牖”何曾“纤纤出素手”?那上与浮云齐的高楼暗示了一种何等高洁的品德,何等的资质。所以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环境显示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品德和资质。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温飞卿词中所透露的是怎样一种环境,“水精帘里玻璃枕”,水晶和玻璃都是晶莹的、透明的、寒冷的、坚硬的,集中的表现了一种品质。这里,需要我们再发挥一下联想。李太白有一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是一首非常好的小诗。李太白常带着我们飞扬起来,他这首《玉阶怨》所写的已超越了玉阶之上女于的那种单纯的对相思之人的怨情,而把这种感情提升了,让我们看到了更高远、更美丽、更晶莹、更玲珑的值得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而使得这首诗的境界提升起来的,就是因为他所用的“玉阶”、“白露”、“水晶帘”和“玲珑”、“秋月”都集中的表现了一种皎洁晶莹的品质,而温词“水精帘里”一句便也表现了一种既皎洁晶莹而又寂寞凄寒的境界。刚才已经说过,温词标举的物象,表面是不通的,其实在这不通之间,这些现象完全有感发的意义和作用。第一句“水精帘里玻璃枕”,有的本子 “玻璃”作“珊瑚”,“珊瑚”二字不如“玻璃”好,一是声音平,二是形象不如“玻璃”好,水晶帘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只有玻璃才能与之相称。这一句不只是传达了现实中女子在闺房中挂的水晶帘、睡的玻璃枕,而是通过水晶帘与玻璃枕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和寒冷所造成的环境气氛,衬托出那女子所有的孤独寂寞寒冷的感觉和晶莹透明纯洁的品质。而更妙的则在这句与“暖香惹梦鸳鸯锦”相接,外表的孤独和寒冷更突出陪衬了内心之中感情的缠绵热烈,“暖”是何等温馨、温暖的一种感觉,“香”是何等芬芳的一种气息,“惹”是一种何等纤柔缠绵的一种牵萦,而暖香之中所牵惹出的梦境又该是何等的梦境自可想像而知。“鸳鸯锦”,“鸳鸯”是锦上的花样图案,“鸳鸯”所代表的又是最完满、最美好的爱情,“锦”是材料的质地,是丝织品中最精美的品类,所以他说“鸳鸯锦”。但值得注意的是温飞卿并没说是“鸳鸯锦”的什么,是鸳鸯锦的被?是鸳鸯锦的褥?他都没有明说,但那女子相思怀念的感情却都通过这些形象以及连接这些形象的状语和述语传达出来了。其下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二句,是温词的跳接,这中间的过渡要让读者去填充,这正是那些死于句下的诗不能引起人的欣赏和感动的缘故。“江上柳如烟”,理性的解释以为可能是梦境,可是这首词在感情的自觉上已经富有美感,感发了我们。帘内的温磬的情谊如斯,帘外凄清的风光如彼,“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的感发无须理性的解释,就在于这两句的两组形象的对举。还不仅如此;“柳”和“雁”的两个形象,也可以给人许多联想。 “柳”常使人联想到离别,相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就曾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柳如烟”的朦胧本身就意味着感情的幽微,和“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起同样的作用,因此,“江上柳如烟”一句便浸透了离别的情意。至于“雁”,则古人以为可以传达书信,而且飞行时常列队成人字,李清照的《一剪梅》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令人怀想到远人。再加以温词的声调:“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两句的韵字都是上声,上声扬起的要眇、遥远的声音效果传达出的梦境之中怀思遥想的感情,这是很难准确的加以说明的,只有靠心灵的感触去体会。而下面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末尾又都用了两个一先的韵字,有一种很轻倩而凄清的感觉。所以这首词不仅是形象好,声音也配合得很好。而且不只是上半阕写得好,一首诗歌的生命都是整体的,所以要把下半阕联系起来才更见其好处。[NextPage]
下半阕的“藕丝秋色浅”,藕丝是一种衣料,极言其细、柔、薄、轻,古诗中多有用到“藕丝衫”、“藕丝裙”的地方,而温飞卿却又没有明说,只标举了质地的特性。“秋色”是颜色,从大自然来看,当秋风吹来时,自然界的颜色特质是由青转黄,《红楼梦》中凤姐常叫人从衣柜中取这样那样颜色的衣料,其中就有秋香色的,我直觉的感受以为该是一种介乎黄与绿之间的柔和的颜色。我最近看到一种词的选本,它注解“藕丝”是粉红的颜色,我对于这样的解释不大理解,不知其何所据而以为藕丝是颜色,而且还是粉红色。据我的体验,温词不可能把写粉红颜色的“藕丝”和“秋色”混和起来说,所以“藕丝”应是质料,“秋色”才是颜色。藕丝是那般柔软的质料,秋色是那般温柔的色调,而“秋色浅”更是那淡淡的秋色,这句并没有说是藕丝裙抑或是藕丝衫,不管是藕丝的什么,只要是藕丝的材料,只要是秋色的颜色,穿着“藕丝秋色”的不管是衫是裙的人都应该是美丽温柔的人物。“人胜参差剪”,什么叫人胜?《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每当人日剪彩为幡胜,称人胜」,中国古代的迷信以春节后正月初数日的天气好坏预测未来一年的生物吉凶,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第七天天气好,就预示人口的兴旺平安,故而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每逢人日,闺中女子便把五彩的材料剪成各种花样,做成彩幡,用头簪插在头上,比较谁的最美,称为“幡胜”。“参差”是高低长短不整齐的样子,喻示人胜的花样繁多。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胜参差剪”一句中透露出来的怀人的感情,古人就多在人日写怀人之诗,岑参便写有人日怀杜甫的诗,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所以“人日”二字是整首诗透露消息之所在。我们还可以把“人胜”二字与“雁飞残月天”一句联系起来看,隋朝薛道衡有诗句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雁都飞回来了,而人尚未回还,所以这两句透露有怀人的情意。而且“秋色浅”、“参差剪”连用了好几个用牙齿和舌尖摩擦而发出的声音表达了那份委婉曲折铭心刻骨的怀念。下面的“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二句,“香红”指的本该是花,不过花是理性的说明,飞卿不用“红花”一辞而写作“香红”,香是花的气味,红是花的颜色,都是直接的感觉,所以“香红”即是花,而且正是女子头上插戴的花,同“照花前后镜”, “鸾镜与花枝”一样,不只是美感的触发,更重要的是与美人芳草之传统的暗合。应该注意的是同样写簪花,却有区别。王国维说:“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写得明白、深切,充满沉痛之感,每字都有每字的份量,而温飞卿只写“照花前后镜”,“鸾镜与花枝”和“双鬓隔香红”,连“簪花”的本语都不用。而“双鬓隔香红”则连形象都没说清楚,因为“双鬓隔香红”的“隔”字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说双鬓被香红——花在中间隔开,另一个是双鬓的香红隔开在两边。但是无论花是插在中间或两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处写花是要说明那女子的一片美好的感情。像飞卿这种写法,也并非全无来历。因为在文学史的演进中,必然有其过程和趋势,只不过大的天才比常人先走几步,但一定是以过去的历程为基础的,绝对不会以前是空白,所以阅读作品时一定不可忘记其传统背景。文学的体式是由比较朴素的、平铺直叙的,发展到比较复杂繁琐,比较变化的,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晚唐的阶段,诗歌已有了注重直接感受和感性叙写的趋势,李贺的诗“画阑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秋香”者桂花也,“土花”者苔藓也,就是也完全从感性来写,不作理性说明。像李商隐的《锦瑟》诗中间两联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一个形象,也完全不用理性的说明,这是一个趋势。温飞卿则是以这种方式写词很成功的一个作者。在这种偏重感性的直觉,而不用理性的说明的方式中,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温飞卿在直感的物象之中完成了传达的作用,并且与文化传统暗合,提供了丰富的喻托的联想,所以他是成功的。末句“玉钗头上风”,听起来似乎不通,其实“风”字是很妙的,如果只说“人胜参差剪”,只说“双鬓隔香红”,那“人胜”和“香红”都是呆板不动的,但加上一个“风”字就有活力了。辛稼轩有首词写过这样两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稼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词人,他能用非常鲜明的形象表现他的感发,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辛稼轩却从人日里美人头上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袅袅春幡”那是飘动的。韦庄有首《浣溪纱》词说“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是说美人在寒食的春天拂晓妆成,那团团的柳絮斜飞下来袅动于女子头上的花钿之间,她这时已从堂中卷帘走到了堂前。这最后一句可以作温词的注脚。“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正暗示了这女子在行动之中,那头上戴的花朵和幡胜在春风之中的袅动。请楼主不要迷信权威,不一定被称为"百度专家"的人就一定能答对,小松博客,一起找东东两位网友的答案又臭又长,非常像是从网上ctrl+C来的,如果你相信我,我给你最恰当的答案。我的答案绝对一目了然,一看就懂。
首先,菩萨蛮 是词牌不是诗,这一点楼主弄错了,然后,我不知道你要说的是哪一首,因为只说词牌名的话,根本就不能分析,因为词牌名只是一个格式,不是内容。所以,请你把要分析的词的具体名字写出来,上面两位网友就是自以为是地分析了温氏的《菩》了。
不过,温的《菩》,比较出名的是《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不是这一首,如果是的话,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我再来回答,因为我不想浪费力气回答题目不明的问题。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译文: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一) 青青色为生命之色,《释文》中讲“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冬去春来,草木返青,生机盎然。“青青园中葵”,葵是青色的;“青青河畔草”,草是青色的;“青松高百尺”,树是青色的;“绕床弄青梅”,水果是青色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苔藓是青色的。山上有树有草,有苔有葵,所以山也是青色的。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与青山互相吸引。青山在城池外,便有了“青山横北郭”、“青山郭外斜”。人与青山引为知音,便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仍如是”。青为生命,生命有轮回,而山体则永固,因此青山在诗人眼中,便多了生命轮回又永恒、矛盾又统一的意味。有人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人写“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世事茫茫,人事离分,物是人非之际,青山依旧矗立,怎能不令人感慨?青山之上,乃有青云。云有黑白浓淡,为何言“青”?因天色青冥而名之。道家有言“云在青天水在瓶”,此自然之道也。青云,高得令世人仰望。有人恋其虚位,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人信其高洁,写“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青云之外,便是青天。天有阴晴雨雪,为何言“青”?大抵是平素天色蔚蓝,人们一方面敬畏上天,另一方面又想象着上天的各路神仙,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故以青名之。青同情也,天若无情,何来恩泽雨露,哺育万物?一个情字,无形中将上天拟人化了;青同晴也,天若不晴,何来阳光普照,温暖人间?一个晴字,包含着人类对于美好明天的期盼;青同清也,天若不清,何来朗朗乾坤,黑白分明?一个清字,代表着人类对于品性的追求。人类有疑问,就“把酒问青天”,遇到困难,就说“难于上青天”,那片青冥的长天,对人类来说,既是遥远神秘的终极向往,又是十分熟悉可以倾诉的伙伴,而这几乎所有的奥妙,都在“青”字之中。青天之下,便是生灵,而万物之灵,便是人类。天青云青山青,人也是青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恋人的衣裳是青色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官吏的衣裳也是青色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由四季之青春引申下去,人生之大好年华亦是青色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最早并不是声色之所,富贵人家的家是青砖青瓦,也是青色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的坟茔名为青冢,是青色的。普通人死后一座坟,坟头草青柳青,也是青色的;“永夜青灯照独吟,萧萧风雨遍山林”,遁入空门,逃离世俗,陪伴出家人的灯光也是青色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类的历史文明,最早记载在竹简上,竹简青青,故名“青史”,那么人类的过往也是青色的;你看,人在青色的年华中成熟,在青色的油灯旁悟道,在青色的土丘下长眠,在青色的竹简里传承——如此,人怎能不是青色的呢?东方人对于“青”更是情有独钟。在传统哲学中,东方为木,其兽苍龙。木为青,苍为青,所以青便是东方之色。孟春之月,代天巡狩的天子要穿上青衣,骑着青龙,佩戴青玉,树起青色旌旗,轻徭薄赋,布施恩泽,希望天下草木青青,枝繁叶茂,国泰民安。东方人喜欢山水,大自然山青水绿,东方人爱之怜之,便以色描摹,于是有了“青绿山水”,那一副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不正是最好的见证吗?我时常好奇,东方人的头发明明是黑色的,为何古人要把黑发叫做“青丝”?尽管后人看来,青就有黑色之义。但我仍然愿意其中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青丝”音同“情丝”,包含着东方人心灵中的浪漫。你看,我们多么地喜欢青色!(二) 蓝蓝在古人眼中,仿佛只能依附青而存在。大抵是因为“蓝”是一种染料,而“青”才是最终的颜色,所以才会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人熟知的“青花瓷”,虽然名字带有“青”字,其颜色却是正宗的蓝色。后人看来青花瓷名与实不符,但在古人眼中,却是再正常不过,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蓝可以用青取代。除了一个地方,蓝田。《周礼》上说“玉之美者曰蓝”,于是在周人龙兴之地,盛产美玉的地方被称为“蓝田”。蓝田玉从古至今天下闻名,白居易说“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至少从那时起,蓝田玉就受到人们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这句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地将蓝田同沧海、明珠、暖玉联系在一起,使其披上一层圣洁的光彩。玉是君子所好,蓝同兰也,君子如兰,就这样蓝田玉与古之君子有了羁绊。古人爱蓝田玉,就顺势爱上了蓝田的溪水蓝溪,蓝溪上有小桥,名为蓝桥。关于蓝桥有两则传说,一喜一悲。喜的是秀才裴航遇到云英,夫妻双双成仙而去;悲的是公子尾生与女子相约在此相会,女子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在水涨桥面后抱柱不去,最终死于桥下。白居易写“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苏东坡写“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一座蓝桥,寄托了无数相思。除此之外,很难说诗人爱“蓝”。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带有“蓝”字的少之又少。除了蓝田、蓝溪、蓝桥的特定称谓,关于蓝色的诗句几乎屈指可数。“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算是比较出名的吧,可“蓝”依然不是主角,它只是绿的陪衬,完全没有现代色彩理论中三原色之一的风采。我猜这可能是蓝色于古人来说,太容易获取了。土法染织,最容易的就是蓝色。因为太常见,古人也就不愿意多做歌颂了,甚至有时候还要用“筚路蓝缕”来形容破烂穷困。不过我还要为蓝色说句公道话,现代社会里“蓝”越来越重要,构建愿景需要蓝图,写钢笔字需要蓝墨水。蓝还代表一种心情,比如说音乐风格有蓝调。甚至无线通信里也有“蓝牙”。这些虽非“蓝”的本意,但从侧面上也反映出“蓝”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古代最不起眼的蓝色,终究在现代社会翻身了。(三) 苍很少有人意识到,苍也是一种颜色。庄子在《逍遥游》中发问:“天之苍苍,其正色耶?”那么“苍”到底是什么颜色,能让我们用来形容苍天、苍生、苍鹰、苍龙、苍松?实际上,苍与青同义,而更深一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季节里,河边芦苇的颜色就是苍色,那应该是青黄结合的感觉。苍相对于青,多了些沧桑的感觉,仿佛草木之青经过风霜雪雨的洗礼,表面被风尘遮掩,其内在依然是青的本色。就是这份沧桑,带了不一样的情感。比如说起青天,我们怀着一份敬仰与向往,甚至有些亲切,而说起苍天,则带着些许的悲伤与无奈。古人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在问上天,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无奈的遭遇?再比如说苍生,相对于众生来说,莫名多了一份沉重与责任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便是仁人志士济世安民的愿望。如果说青是生命之色,那么苍便是更深沉的生命之色。生命临近终点,便称作“老”,可如果我们形容一个人“苍老”,那心中就多了些唏嘘与喟叹,多了些同情与悲悯,这就是“苍”字所带的沧桑感,你不知它从何而来,却能清晰地感知到它。苍除了沧桑,还有一份空间感,显得更为寥廓和悠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是如此的辽阔,仿佛只有“苍”“茫”才能简洁又精确地描述它。现代人效仿,写下“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虽然有些俗,但也算领会到了精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这番寥廓的场景里,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词语来形容云海,只好诉之以“苍”——青冥之上,茫然无际,空间感顿时弥漫开来。苍同青一样,都是东方之色,东方者,青苍也,生命磅礴之青和时空沧桑之重,统一融合到一起。古人数千年前对于颜色的称谓,冥冥之中给后来的东方国度和东方人以指引,在继承和汲取沧桑历史的基础上,焕发出生命的青春之力。东方、青苍,就是这么神奇!(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天外随笔,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青山绿水,绿水青山这两个词并没有区别,绿水和青山是并列结构,放在前后意思都一样。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山是哪里的地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