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干活吗?我们都要好好的类似电视剧哪些太好看了。干过就算了

近期追了几部韩剧,让我感叹韩国和中国影视从业者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内娱的现代剧和古装剧屡屡让观众们批评悬浮,穷人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消灭了,就算有人设上是穷人的人出现,也必然在北上广深住着大平层、海景房,最不济也是堪比样板间的精装公寓里,买着x品会的东西,吃着各种品牌的每日坚果和三只x鼠的零食。比如天使大宝贝儿在《我的真朋友》里演一个房屋中介,出场就一直在叫穷,说全身只剩下两千块,还都给了素人伦演的男主,结果镜头一转,人家住在精致的大房子里,吃着分量又少又贵的自热火锅,身上穿着几千块的衣服,背着Dior、Valextra等等品牌上万块的包……还有代表作是《我的爷爷》的韩雪,在一档综艺里当导演,拍摄外卖小哥的生活,结果她想象中的外卖小哥坚持用小容量的电动车,一天只送三十单外卖,租住在外滩有独卫的大开间里,出门不远可以看到的东方明珠塔,床头放着吉他,闲暇时间还能在家逗猫看书。在拍摄过程中韩雪还一遍遍强调自己是细节控,说男孩子的房间不要放低幼的书,但是人设一开始已经偏离轨道,追求这种细节还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她在底下的评委一脸黑人问号的时候讲了她和爷爷的深厚感情(hello,你有事吗?),还在节目里展示了和她一起拍短片的团队履历有多么豪华。结果呢大家也看到了,因为她对生活,尤其是屁民们的生活一无所知,所以用超豪华的班底为大家献上了依托答辩。韩雪这种“悬浮穷”的想象基本上成了内娱的现状,我不相信一个剧组里没有穷人,或者曾经穷过,但是没有人指出这有问题。导演、编剧、演员、制片、道具、服装、造型……等等,真的就没有一个人了解贫穷的细节吗?或者说普通人生活的细节?而韩国编剧是怎么展现人物的穷呢?有时候只需要寥寥几句台词。《小小姐们》里面,穷人对大数额的钱没有概念,只有换算成食物才能有具体的感觉:穷人会在睡前因为担心没钱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就算勉强睡着了也会在半夜醒过来——这点我深有体会,刚刚工作的时候钱捉襟见肘,天天在买饭的时候和睡前算钱,会因为多花了五块钱而忧虑不已。穷人只能买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必需品,而主角的愿望就是能够有钱买那些毫无用处的琐碎小物,因为那些东西才象征着生活,而她仅仅是在活着。就像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写道:“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练越好。”而穷人对这些无用的装点是有心无力的。还有最暴露穷人属性的是冬装,夏装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冬装的外衣材质品牌的价格差距那就是划分天庭和凡间的银河了:还有宋慧乔最近大受好评的《黑暗荣耀》,女主是因为校园霸凌被迫退学、一人打多份工养活自己并考上大学,用余生对霸凌者复仇的最底层穷人。编剧金恩淑为了展现她的窘迫,以及对复仇和学业两者之外的东西无暇关心的状态,只用了一个细节就展示到位了。这个场景写女主上大学之后因为太困了,去咖啡店买咖啡,但她叫不出具体的名字,只说“我要一杯冷咖啡,给最浓的吧。”店员说:“冰美式咖啡加一份浓缩可以吗?”女主展现出了一秒钟的茫然,然后声音低低地说可以。紧接着是男主在她后面点单,说出了一大串摩卡、拿铁、淡奶油、积分等对于女主来说简直是外星语言的术语,女主在一边听到之后,脸上浮现出淡淡的自嘲。就这一个点咖啡的细节,女主和男主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济状况就展现出来了,让人感叹编剧是真的懂穷人,也是真的懂生活的。更别说《寄生虫》里富人评价穷人身上有“地铁味”的经典台词了,简直尖酸刻薄又真实到扎心。观众们说为什么现在的仙侠剧里主角都是血统高贵的神仙,再也没有凡人了,这当然是因为内娱影视人也是高高在上的上等人,根本不懂也不愿下凡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啊,指望他们能展现出让普通人能共情的生活,实在是“强仙所难”了。
我是先看了剧版,再看的原著。总体来说,不管是剧版,还是原著,都是挺成功的一部作品。它塑造了60-70年代期间陕西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里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从年少懵懂到长大成人,每个人都在经历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故事,有欢乐,有心酸,有痛苦,有迷茫。在他们身上,我们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影子。至于原著和剧版的区别,编剧也做了很多调整,比如:1、剧版加重了孙少安个人英雄主义的剧情。比如双水村因干旱缺水,村长田福堂带着大家去上游豁坝的事情。本来原著中是没有孙少安出现的,他被作者安排到山西相亲去了。但在电视剧中,缺水的剧情几乎成了孙少安个人表演的主场。他一个人去跟罐子村和田家圪崂谈判,还用搬砖狂拍自己脑瓜子,被别的村长灌白酒刁难。其实在看这一段剧情的时候,就感觉有点尴尬,也感觉太不现实了。主角通过自残来吓傻别人,从而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提议来的做法,着实有点太不着调。我当时就觉得这应该不是原著中的情节,后来看了原著立马印证了我的想法。在剧中,孙少安还不止一次用搬砖敲自己脑瓜,除了缺水的事情,还有孙少安二爸被捉奸的时候,还有跟自己媳妇的争吵中。我印象中至少有三个场景,也许还有其他的,我记不清了。我想这里编剧之所以这么安排,可能是想凸显主角的光环,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的精神,但这个安排其实有点败笔。如果主角是这么个没有脑子的愣头青,按照国产剧的套路,他实在是难以扛起一个完美主角的重任。相比于一个处处被神话的角色,还是一个更现实、有血有肉的主角更能体现这部著作的精髓。除此之外,神仙山和庙坪山的炸山操作也是田福堂先提出来的。放在原著中就很合理,因为田福堂自从满心欢喜嫁了女儿之后,就一直心心念念想搞出一番事业来。也只有他能站在一个村支书的角度为村子全盘考虑。这个想法在剧中也变成了孙少安的主意,虽然编剧也安上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即孙少安心系村民,想给村里创造更多更好的良田来种地。但从整件事情的合理性来看,田福堂主动提出来是更恰当一些的。另外,还有王彩娥和孙玉亭的’好事’,也本来没有孙少安什么事。原著中,他被他那个胆小怕事的爹孙玉厚给勒令留在了家里。但在电视剧中,孙少安不仅在此次打架事件中力挽狂澜,而且又一次不幸‘挂彩’了。我不知道编剧是不是脑洞太大,为什么每一次都是孙少安拼了命冲在前面,通过他自己的头破血流就能把事态稳住呢?不仅生硬而且还处处透露着尴尬。就算改编也要考虑一下合理性吧?就算玛丽苏也有个度吧?所以在这些细节上,我对编剧的改编是有些意见的。首先,我能理解他为了突出主角的人物完整和给观众塑造一个更饱满的人物形象而强加给主角一些剧情。但这些改编应该在一个更合理的范围内。其次,孙少安对于自己媳妇和孩子的感情,剧中没有表现得很明显,就显得他是一个过于迂腐的人。他可以对长辈好、对弟弟妹妹好、对村民好,但能不能也稍微分一些给自己的媳妇?我觉得电视剧中,这方面的感觉会更严重一点,有些大男子主义。作为一个丈夫,他的表现其实是不合格的。剧中对于很多角色也做了很多’美化’。原著中,孙少安在建砖厂遇到困难时,着实颓废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电视剧中,村民们得知孙少安被河南烧砖师傅给坑惨了之后,不仅没有催账,还有情有义地继续支持孙少安。而且孙少安也能在短暂的失落后快速振作起来,在胡永合的帮助下顺利解决资金问题,又在原来河南老师傅的帮助下继续过起了红火的小日子。但现实生活中就残酷得多了。人都是自私的,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影响,便将所有的情义都抛之脑后。在原著中,孙少安更像个有血有肉的人,没那么多主角光环。遭遇了人生重大挫折之后,也会垂头丧气,对生活丧失信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振作。而村民们的反应也很真实,连当初求着孙少安给安排工作的二爸都能颐指气使地对待他,催他赶紧把工钱结清。孙少安四处碰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都在愁眉苦脸,为着那一万元的贷款和村民的欠薪而一蹶不振。这才是一个遭遇了人生重大打击的普通人会有的真情实感。2、剧版加了很多少安和润叶的感情戏。原著里的孙少安还真是寡情,这边还爱慕着田润叶,想着自己不能给润叶幸福生活,自卑于自家的光景而不得不忍痛放弃,那边就去了山西,见到贺秀莲后就对人家一见钟情了?我想要是剧场版的按照原著来写,那孙少安还不得被弹幕的唾沫星子淹死。原著里孙少安从山西回来后遇到了田彩娥,他自己还嫌人家田彩娥死了丈夫没多久却不见伤心,却不想想自己,一个月前还想着润叶,这会儿都已经欢天喜地要迎接贺秀莲进门了。哎,男人果然都是大猪蹄子。3、原著中的兰香。兰香在原著中是个漂亮的姑娘,剧中的兰香不太符合这个设定。也不是非要攻击演员啦,只不过确实是有点不太尊重原著。兰香的乖巧听话、善解人意在书中的描写是很多的,她了解家里的光景,也不愿给家里增加负担,是个善良的好姑娘。剧中的角色表演痕迹有点重,说话就像在念台词,还有她那个同学金秀,也是同样的问题。演员可能也是要看天赋的吧,虽然是生活阅历比较少的童星,但有些小娃娃的演技确实很流畅自然。而小兰香和小金秀显然不在此列。说起兰香和她的两个好哥哥,让我不自觉想起了《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同样是作为一个家中最小的女孩,上面同样有两个哥哥,但她们的成长环境却大相径庭。兰香的哥哥们宁愿牺牲自己也想要妹子能有书读,有学上,家里好东西都先给最疼爱的妹妹。而苏明玉的哥哥却想尽办法欺负妹妹,自私自利。说到底,除了个人的性格特点占一部分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父母的教育吧。但说到这里,我其实也有一些困惑。苏家兄妹成长的年代在80年代左右,而兰香的时代是70年代,差别并不大。兰香的家庭在陕西最落后的农村,苏家的父母虽然之前也在农村,但好歹也是苏州,情况肯定比陕西好很多。而当时的年代下,重男轻女可能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从两个妹妹的成长环境来看,我不是很能理解苏家对于苏明玉的精神虐待为何会那么严重。而陕西最穷困的农民家庭里,却给了最小的女娃那么好的成长环境,让她后来成为家里最出息的人。虽说苏明玉的母亲当年因为怀了明玉最终没能去大城市过上想象中更好的生活,但她身上很明显的‘重男轻女’的影子却怎么都洗不干净。我的爷爷奶奶分别生长在河南、安徽比较穷困的村庄里,爷爷退休前是教师,奶奶是农民,我奶奶以及同村人重男轻女的风气却十分严重。我的父母也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与兰香的年代接近,但我从没听奶奶村里的任何一个家庭能牺牲家里男娃来供女娃读书,连一例都没有。我爸是家里唯一的男娃,却享尽了家里的所有福气,而且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两个姑姑付出的巨大牺牲。大姑是我爸的姐姐,从小就被教育把我爸当成家里的天,所有好吃的好喝的都只能给他。我姑姑那时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还要承担照顾我爸,甚至有时候还要时常背着我爸去上学。我姑姑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自己也甚至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而我爸的亲妹妹,我的小姑,小时候也没有受到过重视,早年间不知是不是由于生病没有及时医治或者是其他原因得了精神病,不认识人,不会说话,不会干活,生活不能自理。我的奶奶是个把重男轻女思想扎根在骨子里的老太太,她对我爸真的是及其溺爱,从小到大万事都依着他。家里所有的好东西也都只是我爸一个人的。我虽然是女孩,但也沾了我爸的光,从小被奶奶疼爱。一方面,我感激我奶奶对我的好,从小就把家里舍不得吃的好东西留给我;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奶奶对姑姑的苛责和漠视,她对待一家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让我内心觉得十分惶恐和挣扎。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我姑姑生下来并没有错,她没有任何理由得不到疼爱和照顾。很多时候,我也很无奈,我既没有能力改变什么,却也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而我爸本身的性格就有点淡漠,他也不懂得对两个姑姑好一点。两年前,小姑姑因病去世了,我爸也并没有对此事有太多的情绪。有时候,面对很多事情你自己除了无奈也不知能做些什么,你既无法改变你的出身,也无法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产生影响。我一开始在看《平凡的世界》时,我就对剧中兰香的家庭很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个时代的农村重男轻女是基本操作。这点让我很刮目相看。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苏明成,成长在那样一个家庭环境里,我真的能做的比他更好吗?4、再说说贺秀莲。原著中的贺秀莲和剧版的差不多,人物性格以及和孙少安的种种生活经历,基本没有太大出入。同时也更能体现出贺秀莲这个人物的悲剧结局。弹幕里都说:“百年难遇田润叶,千年难遇田晓霞,万年难遇贺秀莲”。但也有一个更加血淋淋的事实,就是“娶妻当如贺秀莲,嫁人勿嫁孙少安”。对于孙少安来说,能娶到像贺秀莲这样的婆姨,无疑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但站在女性的角度,我却希望所有的‘贺秀莲’们不要嫁给像孙少安那种男人。在五六十年的旧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还远远比不上男性,那时候的女人嫁人后就得跟丈夫的一家人结为一个整体。所以女性生长在那个社会是悲哀的,他们的命运是不被上天怜悯的,她们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活在世间。小时候依附父母,长大后却又依附丈夫而存活。她们普遍不被尊重,有时候更像一个免费的保姆,伺候一大家子吃喝,养育孩子,做好‘贤内助’。我每次看类似的历史剧时,都为当时的女性感到一丝丝悲哀。上次在看《黄金时代》中萧红的一生,也感叹那个时代的女性。即使有那样写作的天赋,有那样出众的才华,收到鲁迅先生的推崇,却也没能有个好的结果。你很难说她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女性,但也许她已经是那个年代足够独立的女性代表,即使是不断地跟不同的男人结婚、生子。她是如此地渴望爱和温暖,但她的遭遇却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她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以不依赖任何人而活下去,但时代却没有赋予她这样的能力。作为一个庄稼汉和家里的长子,孙少安无疑是合格的。他任劳任怨,不怕吃苦,孝敬奶奶和父母,疼爱弟弟妹妹。作为生产队队长,他以身作则,为了全队人能过上好日子而不停奋斗。为了能帮扶同村的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作为一个丈夫,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渣男’。从头到尾没有替自己的媳妇想过,心里只有’大家’,没有’小家’。万幸当时的田润叶没有嫁给他,否则我不相信他们以后的生活能和谐幸福。即使田润叶有着对孙少安炙热的感情,那这些感情又能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牺牲奉献中坚持多久呢?作为一个在当时有着相对先进思想的田润叶,她不可能做到像贺秀莲一样任劳任怨,永远不求回报。而孙少安承担的责任太多了,在他的心里,自己的长辈和姐弟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同村的村民。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贺秀莲一样默默忍受,做一辈子的配角,被放到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里。同作为女性,我不支持贺秀莲,也不能理解。但如果放到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命运却也是由不得自己的。也许对于贺秀莲本人来说,她自己是乐于接受的,我想她的一生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哪怕不被旁人所理解,也是有意义的一生吧。5、田福军和徐爱云剧中徐爱云的角色是比较负面的,硬是逼着自己的侄女嫁给自己不爱的人。为了丈夫田福军的仕途,毫不犹豫牺牲侄女的爱情。更可气的是,还拐弯抹角给徐向前出馊主意,让他喝酒壮胆,差点捅下大篓子。对于丈夫田福军,她不能理解丈夫的鸿鹄之志,只一心想着让丈夫职位爬得更高,自己过好日子。原著中没有对徐爱云这些描写,而且用田福军的状况来逼迫田润叶嫁给徐向前的人也不是徐爱云,而是徐爱云的父亲。其实原著中这个安排是很合理的,一方面,徐爱云老爹并不清楚田润叶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的老部下李登云能切实帮助到自己的女婿。编剧把徐爱云的角色改得面目全非,个人觉得十分突兀,让人非常不舒服。6、金波、少安母亲、金二锤剧中把金波和田润生的角色合二为一,个人觉得也是OK的。书中田润生的角色存在感很低。另外,剧中没有出现孙少安母亲的角色,这个角色在书中的出场也并不多,性格也不是非常鲜明。如果按照剧中的设定,也更能体现出孙少安和孙玉厚的不易,这个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改编之处。书中的孙少安是抽烟的,而且貌似还抽得比较频繁,结婚前抽烟,婚后也抽烟。剧中的孙少安倒从没抽过烟。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正剧的男主,不能教坏了小盆友呀!孙玉厚老汉和孙玉亭抽抽烟就算了,而且他们抽烟也能增添剧中角色的感觉。一个老农民,蹲在地头,手里一杆长长的旱烟,装满了烟丝,再加上被烟雾缭绕的感觉,很能塑造一个陕西老实本分的贫农角色。金光亮家的小子金二锤破天荒成了解放军,这是金家湾的重磅新闻。作为‘成分不好’的金光亮、金光明家,因为祖上是地主,新中国成立后被压迫了几十年,终于迎来革命性的’翻身’。这个情节被电视剧的编剧删掉了,但我觉得甚是可惜。这个小小的片段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不幸的家庭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做一回正常人了。虽说旧社会地主压迫穷苦的农民,也做了不少剥削的事情,但那也是时代的悲剧。后来却被矫枉过正了,那些地主富农的后代们也因此蒙受了不少冤屈,有的一辈子都无法抬头,含恨而眠。地主的后代在新中国也能通过政审参加解放军,为国家尽忠是好事,也表明了社会在进步,更公平、更民主。这个细节虽然篇幅不长,但意义还是深远的。不知为何却被删掉了。7、演员的演绎剧中的角色演绎,大部分演员的精湛演技都跟书中的角色很贴合。特别是饰演孙少安二爸的演员,简直把二爸的精髓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好似从书中下落到尘间一样。另外,王雷以及饰演田福堂、田福军、孙玉厚的演员也特别适合。印象中我对王雷的感觉总不太好,觉得他老是饰演一些不太能上得了台面的剧。这是我第一次看王雷的戏,觉得他的演技还真是可圈可点,把剧中孙少安的性格特点体现得非常准确。导演也是真会选角,他看起来就是孙少安本人。田福堂、田福军、孙玉厚的饰演者也都是老戏骨了,角色拿捏也非常到位。特别是田福堂,把一个守旧固执、胆小怕事、小肚鸡肠、虚荣、没啥本事还天天幻想着当英雄的角色呈现得很到位。但也要说一下剧中最大的败笔——孙少平。不知道怎么的,也许是导演选角的问题,也许是袁弘本身演技的问题,总觉得这个人和书中的孙少平差别太大了。每每到袁弘的剧情,总感觉有点出戏,作为观众,体会不出来那种不甘心被命运摆弄的生活艰辛的感觉。袁弘每次都是那种无辜脸,也没什么表情,笑也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表现出来的戆直也让人无法入戏。除了《步步惊心》,我基本也没看过袁弘其他的角色,印象中他那时的出场率也不高,存在感也不强,没什么太大感觉。但孙少平这个角色,确实不太适合袁弘。咱也不好直接攻击演员的演技,只能说这个角色跟他本人实在是不匹配。不管怎么说,孙少平这个角色在书中也多多少少代表了作者路遥本人的画像,在剧中没能找到匹配的演员,着实有点可惜。8、关于王彩娥。王彩娥在书中应该还是个颇有些姿色的女子。自从年纪轻轻的丈夫被洪水冲走以后,因为俩人也没有孩子,王彩娥就耐不住寂寞,很快勾搭上了孙玉亭。后来东窗事发后,俩人才分开。后来嫁给了理发店的胡德禄,胡德禄是个大胖子,跟容貌姣好的王彩娥相比就有些逊色。看得出来,王彩娥也并不喜欢他,只是作为搭伙过日子的人。很快,不满足的王彩娥又看中了常年和老婆两地分居且容貌还不错又有权有势的徐治功。后来竟还去勾搭孙少安。看了王彩娥的经历,很容易联想到《白鹿原》里的田小娥。名字里都有娥,而且际遇相似。都是敢爱敢恨的性子,也都是时代的悲剧。田小娥由于生活的时代处于清末民国初期,封建礼教更甚,因此结局更悲惨了些。但无疑她们身上都有着那个时代不被伦理接受的开放思想,她们身上都有着跟命运抗争后留下的满地疮痍,让人看了之后都不由得唏嘘。但电视剧中把王彩娥最后跟徐治功的偷情给删掉了,个人觉得这个情节对于王彩娥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很关键的,删掉了有点可惜。书中最后还写道:“有几次,少安觉得王彩娥为他洗头时,曾用手在他头上明显地传达过一些肉麻的意思。” 这才像王彩娥的为人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都要好好的类似电视剧哪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