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河涌现状海珠区怎么样 了解海珠区的发展现状和特色?

要说2023年广州哪个区最值得期待?只能说非海珠区莫属了,毕竟敢喊出7.5%的增长目标,中心区独他一份,全市也能排得到第二。有一说一,稍微懂点广州各区发展现状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海珠区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简单。琶洲虽强,但放在整个海珠来说,它还是太小了,仅凭琶洲一己之力来拉海珠GDP,不太现实。而海珠除了琶洲以外,几乎都是依托传统产业的老城区,旧改难度极大,传统产业疲态尽显,也指望不上。既然难点不少,海珠的底气究竟何来?其实从海珠公布的公开规划、报告和会议内容,我们都能窥出一二。要在2023年大爆发,海珠要加好以下4个关键点。PART 1: 2023年海珠的4个关键词关键词1:舵手是琶洲面积小(90.4平方公里,全市倒数第三),是海珠最大的硬伤,要保持高增长,只能强的做得更强。先来看看海珠的十四五规划,全文重点就6个字——一区一谷一圈。一区就是指海珠的“最强王者”——广州琶洲经济开发区,数据显示,2023年阿海谋划了283个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5413亿元。其中,新增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7个,10亿元以上26个,几乎都与琶洲相关,足以见琶洲在海珠经济发展中地位;一谷则是以广州轻纺城的传统制造业,但存在着亟需产业升级的痛点;一圈顾名思义是“商圈”,主要发展的是商业和消费,比较出名的当数江南西商圈;总的来说,“一谷”和“一圈”都存在着“老旧”和“升级”的问题,暂时充当不了海珠发展的核心引擎,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琶洲,显然是2023年海珠发展的主角和舵手,引领全区发展的方向。关键词2:土地释放很关键纵观近两年的广州土地市场,无论是琶洲南地块,还是新港东路地块,海珠都夺人眼球,甚至势头都盖住了老大哥天河。亮点地块是有,但是体量真的是太小了,据不完全统计,2021-2023年海珠的供地计划中,琶洲的地块占了近8成,其他区域的则是寥寥无几。怎么办呢?只能拿来改!海珠的十四五规划中,三年内涉及城中村改造就有4条,五年内则高达13条。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三个年头,赤沙、沥滘、石溪虽然前面不太顺利,但起码都已经上道;就连最让人头痛的凤和村、康鹭片区等,也在提速中,在旧改这一方面,海珠还是下了不少功夫。土地释放得出来,海珠在产业升级、企业引进、人才吸引等方面,才能全盘皆活。关键词3:制造业要上楼海珠今年要完成7.5%的增速目标,除了要做大做强琶洲,还要补齐短板,重点就是前面提到的传统产业了。和其他兄弟区一样,海珠拥有大片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不仅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住所,也是名副其实的“服装生产小工厂”。很多像服装生产链条中上下游的小作坊,一个小家庭,几台设备,在这些城中村里就是一个小工厂了。虽然这些产业已属于低端制造业,但广州作为包容的城市,城市要发展,它们同样需要被合理安排!这不,升级方案已经被安排上了~~~
中大轻纺市场 来源:海珠发布
在海珠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就提到了,有序推进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提升,大力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和楼宇竣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一来,制造业可以上楼,整体产业实现合理化安排;二来,城市面貌能够大幅提升,整天被人诟病的城中村问题可以消停消停了;三来,有了系统化管理,像什么经济数据,税收等的统计,都能更好地执行。关键词4:广州中轴南移关于广州中轴南移的讨论,在这座城市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其中最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中轴南移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天河,也不是番禺甚至南沙,而是处于夹心层的海珠。可能有些人想杠一下,说以珠江新城为核心的广州城市新中轴,地位不是还稳着吗?凭啥往南移?这就要提到广州新中轴线文化“四大馆”,哪四馆?
来源:海珠发布
广州美术馆新馆、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科技馆,这四大馆都齐刷刷在海珠广州塔四周。再看看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四周,同样围绕着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剧院和广州第二少年宫四大馆。所以,随着新四大馆的落成和投入运营,广州新中轴就完美实现了南移,海珠的城市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PART 02 撕裂的海珠楼市,如何化解?和海珠的经济格局一样,海珠的楼市也比较撕裂。更严重的是,它还被硬生生割裂成3块,具体位置和十四五规划提到的“一区一谷一圈”十分吻合。这三个区域,各自分工极其明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每个区域里的人才差异大,人口流动也不像天河,有那么清晰的动线,结果导致了海珠楼市的三个特点:一、无价值体系,更无价格阶梯:海珠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形成价值体系,受制于面积小,城市价值也没有完全打通,除了琶洲,各个板块之间的价值和价格拉差都不大,也因为海珠小,楼盘之间都在共享海珠的大规划价值。二、琶洲价值很难全区域辐射:产业和人口割裂明显,整个区域的城市价值没有被打通,琶洲的高价值乃至房价很难辐射整个海珠。三、购房客群难流动:除琶洲外,各个小区域的客群,依然相对集中在自己所在的区域里,很难流动。这也让开发商的营销比较难做。当然,这三个特点,并不是海珠这几年发展不行,而是其一直以来的发展历史遗留难题。不过,也是时候解决这三大难题了。如何解决?老葛在看了所有海珠发展规划,以及和海珠的各个开发商深入交谈后,得到了三个有价值的信息。第一个,打通环岛路不能再等了!环岛路可不只是简单的沿江风景带,它真实的作用远大于此。不仅可以让前航道和后航道实现真正的融合,还可以提升海珠的城市面貌和价值,同时帮助人才流动,最后让琶洲的价值通过环岛路向外传导价值,辐射全区。第二个,要加密海珠的轨道交通,等于加密像在建的10、11、12号线,像环岛有轨电车,广佛环线、珠三角城轨的琶洲支线等等,都是在加密海珠的交通密度。这点,可以参考香港的地铁规划逻辑。第三个,顺延广州中轴线南移,落实好相关的城市规划,例如新四大馆的落地和中轴线上的旧改推进。逻辑就是让广州的城市核心离海珠的老城区更近,从而带动海珠城市面貌的提升,也加大广州中轴对海珠的辐射作用。这三点,包含的信息量可相当多,能否做好,将直接影响整个海珠房地产格局发生变化。变化一旦发生,第一阶段最受利好的当属依托后航道、环岛路规划,以及产品本身足够标杆的项目,价值会得到提高;第二阶段,琶洲的价值辐射作用会增加,最先体现在琶洲周边楼盘的价值得到提升;
琶洲南TOD一房难求
第三个阶段,城市面貌提升,第二中轴在海珠的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有准备在海珠买房的粉丝们,跟着海珠这三个点走,说不定能少走很多弯路。对了,在海珠价值体系没有形成前,是存在捡漏机会的。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葛城市观【不仅有独到的城市区域观点,还有购房指导和楼盘测评】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提起广州市海珠区,不少人想到广州塔,还有个琶洲会展中心。海珠在广州中心四区里比较特别,它的四周都被珠江环绕,既有和荔湾、越秀相似的老城区,也和堪称“珠江新城”第二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还有大量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在20多年前还地处郊区,现在已经是中心城区相对核心的地段。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是海珠区的发展引擎,也是广州升级转型的重要阵地,无论在珠江北岸,还是在珠江南岸欣赏都很壮观。20多年前,新港中路附近还有很多农田和未开发区域,琶洲更是荒芜,恐怕连本地人都想不到20年后这里会成为海珠区的门面担当。作为游客,曾经专程去打卡这个“琶洲CBD”,其颜值和珠江新城相比确实毫不逊色,据说入驻的是大企业和新兴科创企业,在极小的空间就可以创造出较多的财富,是全球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旦成熟,在广州GDP里所占的比重未必低于珠江新城,目前刚好和珠江新城、金融城、科学城形成良好的互动。海珠的老城区位于西边靠近荔湾、越秀的区域,核心地段是南华路、洪德路、同福路。这里骑楼唱主角,兼顾商业和居住功能,大约建造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越秀区的文明路等老街建造年份相近。海珠老城区原本是“河南”最热闹的区域,随着广州城面积的扩大和新城的崛起,这里显得有点“古老”,人口密度已经不如往昔,不过生活氛围依然浓郁,一些比较特别的美食店和老字号就隐藏在街区的某个角落。由于年代久远,有的老房子一度变得非常残败,经过维护、改造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当时把它们全部拆光,海珠区的历史也就没有了。与琶洲CBD和老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珠区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大部分集中在广州大道南周边和广州大道南以东区域,著名的大塘村、鹭江、康乐、上冲都是代表。这些城中村建筑密度大,居住密集也大,是很多追梦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以大塘村的风景最好,在村里相对开阔的位置可以看到广州塔和东西塔,有点像两个时空在对话。不知道海珠区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呢?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相关推荐热点推荐
2023-11-02 12:00:4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市河涌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