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主城区在哪个位置怎么样 了解涪陵主城区在哪个位置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


我要去那上学谁能给我介绍一下那里啊~...
我要去那上学谁能给我介绍一下那里啊~
展开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涪陵区情 一、涪陵区情 1、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质集散地。 2、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3、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巴围存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l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3、地形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5、年降水量:1072毫米。 6、河流:14条。 7、水、电、气:水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燃气充足。 8、港口:23个。 9、年吞吐量:客运1162万人,货运212万吨,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10、机场:距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 二、经济社会1、综 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92.2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6%,增速较2006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2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6元,增长17.5%。全区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4.6%、14.6%和16.1%,呈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企业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1.4%。财政收入增长创十年新高,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29.50亿元,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速,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大舞台基本搭就,九大专项工作和百项重点工程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项目推进年”活动成效显著。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 2007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3:52.8:36.9调整为11.9:54.1:34.0,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优势更加突出,实现工业增加值92.7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市、区科技进步奖,累计产生效益13.3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 建成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23所,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室63个,实施了七类疫苗免疫接种,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市上验收,新农合参合率达79.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686人,重点指导和帮助5165名下岗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为64.1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50万人,分产业看,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4.10万人、16.60万人和23.40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达26.40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其中到区外务工15.10万人,占57.2%,劳务总收入21.50亿元,增长18.2%。物价水平创十年新高 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4%,比上年上涨7.4%,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19.9%,烟酒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8%,交通与通讯价格下降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5.1%。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过快等。2、农 业2007年,全区农村经济增长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2007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59721公顷,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 32932公顷,下降3.7%。油料种植面积3138公顷,增长7.9%。蔬菜种植面积14898公顷,增长8.1%。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总产量43.84万吨,增长27.5%,其中稻谷产量21.07万吨,增长21.7%。蔬菜产量30.04万吨,增长9.2%;青菜头产量105.36万吨,增长10.7%;肉类产量8.11万吨,增长17.9%;禽蛋产量2.14万吨,增长25.1%;蚕茧产量0.44万吨,增长18.6%;水产品产量1.20万吨,增长37.1%。全年出栏肉猪85.50万头,增长2.2%;出栏家禽920万只,增长7.2%。农业结构更加优化 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6.0%,其中种植业产值17.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7%;畜牧业产值14.53亿元,占41.4%;林业产值0.73亿元,占2.1%,渔业产值1.11亿元,占3.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9亿元,占3.7%。在种植业产值中,粮食占37.5%,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蔬菜占42.3%,上升3.2个百分点。在畜牧业产值中,生猪及猪肉产值占53.6%,上升5.2个百分点;家禽占33.9%,下降3.4个百分点。粮猪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3.0%,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 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7150万元,修复水毁工程260处,整治病险水库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830公顷,比上年增加22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04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007年各级政府和社会资本向农村投入资金达到16.3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80亿元。切实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全年解决5.9万人、6万头牲畜安全饮水,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达到49.25万人,比上年增长13.7%。农村公路改造升级937公里,其中乡镇公路255公里,村道路682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7782口。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43个推进村建设顺利推进,2007年有2个示范村和4个推进村通过了重庆市特色村达标验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46.79亿元,比上年增长56.9%;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9.25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实现营业收入149.89亿元,增长81.3%;实现利润5.77亿元,增长1.4倍;乡镇企业年内实际入库税金3.43亿元,增长47.2%。3、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增势强劲 2007年末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户,比上年增加2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283.54亿元,从业人员4.99万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4.69亿元,比上年增长3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0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5.0%。14户重点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实现产值149.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3.1%。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37.73万吨,比上年下降15.6%;发电量 17.4亿千瓦时,增长6.6%;化肥产量82.75万吨,增长15.9%;水泥产量124.79万吨,增长9.1%;榨菜产量28.32万吨,增长30.1%;卷烟产量26.89万标箱,增长5.3%;软饮料26.26万吨,下降2.%;电解铝5.26万吨,增长11.5%;中成药2.25万吨,增长12.1%;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9.26万吨,增长14.9%;摩托车配件3.37亿元,增长36.3%;配混合饲料6.34万吨,增长38.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9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产品产销率达97.4%;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3.59亿元,增长32.4%;实现利税29.87亿元,增长39.5%;企业亏损面17.4%,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8.3%,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14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69亿元,增长34.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89.3%。建筑业发展提速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可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建筑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4.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4.67万平方米,增长11.0%。4、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 2007年,在“项目推进年”活动推动下,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80亿元,达8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创设区以来最高水平。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0.51亿元、50.19亿元、33.49亿元,增长70%、85.7%和下降1.1%;分地域看,城镇投资75.91亿元, 增长36.6%;农村投资8.28亿元,增长47.4%。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56个,建成投产项目80个。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上升,全年非国有经济投资达34.72亿元,增长5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达 41.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电力、交通、水利、通信、城建等基础设施投资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6%。工业投资比重提高 全年工业投资49.83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9.2%。其中14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投资18.74亿元,增长18.5%,占全部工业投资的37.6%。中化涪陵化工完成投资11.16亿元,建峰化工、亚东亚集团、娃哈哈、川东造船厂、榨菜集团等一批项目共完成投资7.58亿元。李渡、龙桥、白涛三大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步伐,全年共引进项目51个,完成工业投资33.69亿元。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 全年70个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实际投资额63.0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4.9%,增速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项目推进年”确定的24个重点工业项目中,9个竣工项目完成投资额11.8亿元,其中辣妹子现代食品工业园、东升铝业新型铝合金、亚东亚变压器搬迁扩产、建峰化工三聚氰胺、川东造船厂特种船舶产业化等项目建成投产运行;6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9.6亿元;9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房地产开发恢复性强势增长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增速比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新一轮房地产开发热潮正在兴起。重庆一批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在涪陵落户,已开盘的楼盘有金科廊桥水岸、中慧第一城、滨江国际花园等。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 163万平方米,增长17.1%;商品房竣工面积29.16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 42.30万平方米,增长17.0%;商品房空置面积21.16万平方米,增长12.1%,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1.45万平方米,增长48.6%。全年二手房交易火爆,交易面积达108.75万平方米,是新房销售的2.5倍。5、国内贸易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2007年,全区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52亿元,区以下零售额21.85亿元,分别增长23.8%和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95亿元,增长17.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29亿元,增长23.9%;其他行业零售额0.13亿元,增长16.9%。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提高 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19.5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占社零总额的比重为35.3%,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限上企业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社零总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重点流通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其中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9户,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3户,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1户。2007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达90.95亿元,增长46.7%。6、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外贸进出口总额再迈新台阶 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出口1.05亿美元,增长19.9%;进口2.2亿美元,增长44.3%。全区有68户企业(本年新增5户企业)获得外贸自营出口经营权,出口产品主要有:苎麻染色布、船用舱口盖、榨菜、麻棉布、复合肥、磷酸一铵、苎麻布、电解锰、罐头食品、冻猪肉、非合金铝条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年新签订和续建招商引资项目315个,到位资金47.8亿元,其中新签项目257个,协议资金29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7亿元。拉法基、霍尼尔、东方希望、华兰生物、美心集团、金科集团、广厦集团、大全集团、北方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品牌成功落户涪陵。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076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87万美元。旅游业稳步发展 全年区内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8.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接待国外及港澳台同胞旅游者1056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增长14.9%。年末实有三星级以上饭店5家,星级农家乐7家。区内有国家一级文物白鹤梁,国家级森林公园武陵山森林公园,有省级名胜小溪风景区、区级旅游景点雨台山风景区,还有周易园、望洲公园、石夹沟、御泉河景区等景点。7、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 2007年,全区全社会货运量1845万吨, 比上年增长32.1%,货运周转量147.14亿吨公里,增长40.1%;客运量2855万人, 增长6.2%,客运周转量7.41亿人公里,增长2.8%。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64万吨,增长3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2.7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4.6%。全年交通运输业建设完成投资7.88亿元(不含农村公路),共实施交通工程建设项目16项。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32公里,比上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9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258公里,增加30公里。自2003年全区启动农村公路改造升级以来,到2007年末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升级974公里,其中乡道公路255公里,村道公路683公里。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68亿元,增长2.0%,其中固定电话业务1.18亿元,增长2.4%;移动电话业务收入2.16亿元,下降0.2%。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69.45万户,比上年增加5.52万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4.65万户,净增0.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8万户,净增5.3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2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3.62万户,净增0.35万户。8、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财政支出26.16亿元,增长28.6%。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增长44.6%。金融业提速发展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1.63亿元,比年初增长 22.1 %,增速提高6.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存款33.3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55.62亿元,增长54.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18亿元,增长7.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3.08亿元,比年初增长13.2%,与上年的负增长相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63.98 亿元,增加 2.82 亿元;中长期贷款46.02亿元,增加12.14亿元。金融机构全年盈利4961万元。保险事业迅速发展 全年各保险公司共计承保总额789.08亿元,比上年下降14.0%;保费收入5.10亿元,增长39.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4亿元,增长69.4%,寿险保费收入3.66亿元,增长30.2%;各类保险赔款1.90亿元,增长1.9倍。9、科学技术和教育科技事业成效显著 2007年,“科教兴涪”战略深入实施,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9项,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市、区科技进步奖,累计产生效益13.3亿元。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末全区各类科技人员3.7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0.2万人,中级职称1.3万人;区级独立科研机构3个,市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民营科技机构31个,14户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全年共实施国家、市、区科技项目89项,落实科技经费1762万元,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5亿元。全年申请专利80件,新增授权专利5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0.0%、15.0%,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金额8.79亿元。乡镇科技工作机制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全区新建乡镇科技管理站39个,安排落实80万元经费重点支持了7个示范科技管理站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基层科技工作的开展。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年末高等教育学校3所,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校1所。3所高校年末拥有教职工1528人,其中专任教师1025人,全年招收学生5821人,在校学生达到31139人。全区普通高中10所,全年招生7757人,年末在校学生19144万人,高中入学率达87%。2007年全区有6030名考生参加高考,共计上线4907人,上线人数居全市第7位;高考录取4645人,高考录取率为77.0%。各类职业中学12所,招生9237人,年末在校学生16228人。全区普通初中51所,当年招生1.70万人,年末在校学生4.72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22.8%,初中三年完成率为98.4 %。普通小学151所,全年招生0.97万人,年末在校学生7.19万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校校通”,“两基”水平巩固提高,并获得重庆市推进“两基”工作成就奖。农村成人教育不断扩大,全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5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90人。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全区共有民办教育机构141所,在校学生(幼儿)2.22万人,占全区在校学生(幼儿)的12.7%。10、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实现新跨越 2007年末,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46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61.3万册。成功承办重庆直辖10周年涪陵分会场庆典活动,参与重庆电视台《多谢四方众乡亲——涪陵行》大型文艺会演。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5%。有线电视用户24.58万户,增加0.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9.04万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年末发展到772户。年末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25.52万卷(册),其中资料档案1.42万册,照片档案121册,声像档案63盒,印章档案855枚。开放各类档案4.33万卷(册),利用档案总计6016卷次。卫生事业继续发展 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4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总数290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80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5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619人,注册护士846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乡镇43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64.18万人,比上年增加12.15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79.4%,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涪陵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全年举办群众运动会500次,共30万人次参与。全年在市级以上各类运动会获奖183枚,其中金牌65枚,银牌56枚,铜牌62枚。11、资源、环境与城市建设全区辖区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年末耕地总资源10.5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其中常用耕地6.70万公顷,下降0.4%。森林面积达到10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5.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全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6%。年末城镇人口达到52.82万人,增长3.5%,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2.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区面积扩大到35.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了2个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236万平方米,新铺装22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36公里,比上年增加11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8.6万吨,增加3.4万吨,供水管道长度达到532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510万吨。新增城市公共汽车7辆,年末城市公共汽车达到158辆,出租车648辆;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81公顷,达到769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6公顷,达到21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5%,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6.89平方米。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投资7721万元,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4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3个,完成投资6162万元。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496万吨,比上年下降24.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8%。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3.5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4%,比上年上升11.4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有效成果 城区大气二氧化硫含量、酸雨频率、环境噪声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下降。全年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74毫克/立方米;全年酸雨频率为80.3%。道路交通噪声为67.7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5.9分贝,下降 0.1分贝;城区月均降尘4.32吨/平方公里,下降1.4%。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为0.087毫克/立方米,减少0.012毫克/立方米,下降12.1%。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3.6%、100%。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年共完成天然林管护7.67万公顷,退耕还林项目投资448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全年造林面积1333公顷,比上年增加32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400公顷,四旁绿化植树25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250万株,对2006年18.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检查验收。全年共采伐林木3.32万立方米,占年度限额的65.1%。全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为100%,成灾率为零。12、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13.45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83万人,非农业人口32.62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58.20万人,女性人口55.2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全年出生人口16223人,人口出生率为14.43‰;死亡人口5853人,死亡率为5.20‰;自然增长率为1.41‰,下降2.06个千分点。全区年末常住人口为101.4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48.63万人。全年有2812人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249.82万元;落实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3.12万元,共有5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861元,比上年增加3579元,增长2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2元,增长14.1%,其中:工薪收入8524元,增长10.0%;经营性收入1972元,增长37.5%;转移性收入1264元,增长33.6%。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346元,比上年增长43.4%;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以最低收入户为1)由上年的4.34:1缩小为3.6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增长22.6%,其中工资性收入1414元,增长24.3%;家庭经营收入1862元,增长24.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23.3元,下降0.7%。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06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08 元,增长10.3%;交通和通讯支出932元,增长9.4%;旅游消费支出75元,增长38.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5%,比上年上升0.34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2台,空调120台,微波炉58台,移动电话202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9.2%、5.3%、9.4%、3.1%。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8.8平方米,增加了2个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5元,增长1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1.7台,电话机53.7台,移动电话机84.3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3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增长1.1%。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 2007年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30余万人次。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6万人,比上年增长2.2%,其中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2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7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06万人,增长60.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50万人,增长3.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70万人,增长5.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31万人,增长12.0 %; 2007年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074人,增加2746人,年内农村低保政策启动实施,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达24466人。13、移民和扶贫移民工作扎实推进 到2007年末累计完成移民工程投资44.5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0.94亿元;累计完成生产安置农村移民3.35万人;累计复建房屋388.55万平方米,当年复建房屋0.28万平方米。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2007年有4100人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年内6991户、15753人农村绝对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争取各类扶贫资金投入3295万元,其中无偿扶贫资金1495万元,信贷扶贫资金1800万元,全年共投入208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注:1.本栏目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涪陵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栏目内容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该资料由区统计局提供)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我觉得还可以啊,我是涪陵人,因为涪陵才是真正的山城,出门就是山,有乌江和长江的交界,可以说是第二个朝天门,有山有水,挺好的,交通方面水陆都通畅,涪陵到重庆汽车一个五十分钟(46元/人),火车一个小时就到重庆(快车16元/人,慢车8元/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展开全部是个很不错的山水之城,经济、交通、环境等很不错,还有漂亮的MM哟!总之是个极具发展的好地方。你来了就知道了。
展开全部涪陵不是很好,处于库区,不过呢距离重庆市区不是很远,到主城火车汽车都很多展开全部涪陵不错啊。教学质量也挺好的。
收起
4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涪陵主城区在哪个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