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越来越不幸福?

很多人都感慨,说现在即便是普通工薪族,也会比古代或旧社会人的日子舒坦享受,但为什么还在直呼自己过得不幸福。一个人又要怎样才能感受到幸福?对于一个上班族,不用工作或者最少劳动付出就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就是幸福。对于相爱中男女而言,不论真实情况怎样,他(她)都能视自己如珠如宝,就算不能照单成全,也会尽全力去达成梦想,就是幸福。对于家人,岁月如梭,父母可以老去,但如果能在自己百岁之时无力再去照顾才离开这个世界,最大化陪伴自己,也能给自己一点点回馈孝顺的机会,就是幸福。所以幸福不难被发现,大致普通人的生活,只要钱够花,能顺心就是幸福的。然而发展的代价不仅仅是绿化环境,还有人的精神代价为交易。物质增长的同时,人的欲望也会相对增多。且增长速度远快于赚钱的能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断接收着身边充斥着的物质层次享受的信息,而自己却仍然没有跟上脚步。古代诗人,有酒有月就可以有兴致吟诗品酒,而现在的人,需要的是智能手机和高配置汽车,当初多少人因为开始上市的苹果手机,都不惜以肾脏交换为代价,在唾骂虚荣的背后,看到的是人性的悲哀和可怜之处,这是攀比欲望下的迷失和失控,和品质本身毫无关系,而他的行为却无法带给最终的幸福感,只能是无尽的懊恼、叹息和数不尽的并发症。曾经古代也好,旧社会也罢,他们每天的消息闭塞,根本不曾有宣传、广告的轰炸与攀比的际遇可能,作为时代下的产物,广告宣传就是一种,为了达到销售量,自然熟读人们的心理,当看着画面中知名的明星偶像,用着那款东西,瞬间就会觉得产品本身提高了一个层次,甚至觉得用到它就是地位的象征。而赚的不少,花的更多,如今我们需要调费的地方实在是入不敷出,大多年轻人在没有自己父母资助下,根本买不起一套房子,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不断追求心中欲望的满足,怎么可能幸福,因为无论最终得还是不得,心底都会有焦虑和心酸的情绪产生。不是求而不得的失落,就是因为自己强行扭瓜的无能而自责。很多情况下人从一出生本就有高有低不平等,社会市场本就允许一部分人首先富了起来,以带动经济,但是鲶鱼效应会给人一种激励,却也会让人出现疲惫心理。有人就开路虎住别墅,但也有人连套小平米的小户型都凑不齐。在望尘莫及的距离面前,无法抑制的羡慕嫉妒,以及充满无助和悲戚感的心情,又如何能够有幸福的可能性。有时鼓励也会成为一种消极因子,产生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终演化为什么样子,只能是看机遇进行去判定。我们高呼着工作上进,最美丽的口号,却忽视了人内心真正的需求,有谁会愿意长期在办公室,一直如机械化的工作,即便那是喜欢的,不是为了生存的根本,谁能够全凭兴趣去反复支撑进行。当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远远让劳动时间超越了享受的过程,那么实用性和成本经济间就会失衡,以至于动力变成了无奈的自我压抑进行工作,导致了有命工作没命花的死循环中,不得救赎,或者也会是不幸福的关键之一。现在无论是评论还是购买评价,都可以匿名提交,网络开化的时代,反而造成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人变得陌生,甚至好友就在对面,还要去凭借朋友圈晒图留言,去做交流提问,这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造成的情绪变故。在18世纪,现今的大洋洲住着还处于原始时期的波利尼西亚人。他们每天只工作两小时,内容是种面包树,盖房子,制造工具,其余时间就用来闲逛,跳舞,谈恋爱,在现代人看来,他们物质贫乏,但却比我们幸福快乐得多。所以人是需要有交流、互动,欣赏、被认同的过程,只拥有表面的一点点生活物质,丧失了这种活着轻松的感受,代价变多,而收获并未达到该有的预期,简单概况,入不敷出的亏损已经产生,人又怎么能够平衡的了,自然缺失了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
作者:水木然1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一天突然对着电脑大笑,然后走出了宿舍,然后就这样疯掉了。从此再也无法和人正常交流。父母对这件事感到很不解,他们的孩子从小到成绩名列前茅,也从未有过出格举动。为何会忽然变成这样?后来,父母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了一句话:“我很害怕……我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是的,在这个每天疲于奔命的时代,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不停的赚钱,然后不断的更换豪车豪宅、奢侈品?为什么我们一刻也停不下来?一场疫情好不容易让人停下来,但是这一停多少人又焦虑无比。我究竟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早一天把这三个问题想通的人,早一天获得幸福,否则就会陷入无尽的精神漩涡。我们总认为世间绝大多数烦恼是没钱而带来的,所以我们一直拼命赚钱。却不明白很多问题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比如癌症、抑郁、自闭、焦虑,情绪低落、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找不到人活着的意义等等。再给大家看几组可怕的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上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40年前,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到2005年这个数据提升了17.5倍。40年前,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大概为1%,现在这个数据提升了13倍。20年前,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万分之五,现在这个数据增长了120倍。人类未来的最大的挑战,根本就不是疫情,不是战争,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人类自己的精神问题。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一定会是精神病!2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今社会如此发达,人们物质上的痛苦已经越来越少了,然而精神上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从现在开始,人类驶向科技的快车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科技创新的迭代不断加快,数不胜数的新功能产品让人目瞪口呆,各种传统观念被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越来越迷茫,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人生的坐标和意义,只能机械式的竞争和奔波,焦躁/偏激/厌世/消极等各种负面情绪充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最担心的是生存的问题,比如吃不饱/穿不暖/没地方住等等,而当社会物质繁荣到一定阶段,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只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活着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灵魂无处安放,像幽灵一样游荡。因为他们在时代的断层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现在的出生率越来越低。之前物质匮乏的时候,上一代人经常都要挨饿,但却在拼命生小孩,而现在富裕了,为什么却都不想要孩子了呢?这背后代表着年轻人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苦短,人间不值得。如果没有必要,何苦非要来这人世间走一遭?而这背后的背后,更代表着普通人的迷茫:虽然世界在不断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世间越来越繁华,但是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代太缺乏人文关怀,人们活着感受不到温暖和温情,只有冰冷冷的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现实。3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虚拟世界如此热情,却又对身边人如此冷漠。现在的年轻人即便在一起吃饭聚会,也基本都是各自玩着自己的手机。科技让我们离的如此近,又让我们离的如此远。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一个社会的商业越繁荣,人们就会越焦虑,因为商业商业的本质,就是制造和贩卖焦虑,比如:教育机构在制造升学焦虑;整形医院在制造容貌焦虑;房产中介在制造买房焦虑;保健商家在制造健康焦虑;培训机构在制造知识焦虑……等等。整个社会充斥的全是焦虑情绪,我们怎么才能独善其身?人人都在昼夜不停奔波和奋斗,但绝大部分人找不到定位和价值感,甚至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活着。遍地钢筋混凝土又如何?森林般的高楼大厦又如何?日新月异的新发明又如何?它们始终是冰冷的。人们需要的是温情,是关怀,是温柔以待。很多人正在异化成一种奇怪的生物,没有理想,没有自我,如同一只只行尸走肉,成为只会赚钱的机器,孤独寂寞又空虚。他们整日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已死去,生活在绝望的平静里。未来的社会,各种事物的迭代速度还会在不断加快,各种变化的周期还会不断缩短,更多的科技进步都在等着取代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精神问题只能加剧,而不可能得到缓释。很多人早已心如死灰,却只是想争口气,就这么苟活。它们整日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已死去,生活在绝望的平静里。小时候,觉得自己可以拯救世界,长大后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自己。4看一下现在的日本的现状吧:已经高度发达的日本,早已进入一个“无缘社会“。“无缘社会”是指:没有朋友、与社会失联了;没有亲人、与家庭疏离了;没有乡愁、与故乡隔绝了;现在的日本每年大量人走上“无缘死”,即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人情淡薄、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这种“无缘”已蔓延至日本的各个人群:老年、中年、青壮年,甚至是少年儿童。他们有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大量年轻人依然需要离家去大城市谋求出路。年轻人除了工作时间之外,就是在虚拟空间寻找感官刺激,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孤独而可悲的生活而苦恼。未来社会,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漫无目的的在大海上漂泊……5现在人聚在一起,基本不谈精神追求,不论理想,只聊谁又赚了多少钱,谁又换了大房子。很多男人在一起就谈哪个模式才能搞到更多钱,然后就是搞定更多的女人,很多女人在一起就谈怎么变的更好看,更瘦,然后就是怎么对付男人。至于对高贵人格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于梦想的追求,很少再有人去谈及。如果有人谈,反而会被认为很迂腐,一股穷酸味,然后对他嗤之以鼻。很少有人关注你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很少有人愿意从灵魂深处感受你,她们只想打探你有没有实力,然后在看看怎么跟你交往。大家普遍不再关注公共道德秩序,都只想伺机捞一把就走,至于社会被污染成什么样子,都漠不关心。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年轻人在游戏和娱乐中沉迷,成年人在直播和短视频中放纵,大家都在沉溺于短平快的快乐。这是一个戾气和污浊遍地的社会,网上最容易流传的是各种丑态的表演,各种极端的情绪,越三观不正的人越容易迅速走红。越是搞立场、阴谋论、情绪化的内容越容易被传播;冷静和理智总是被嘲笑,宣泄与谄媚却成了主流。人们正在抛弃一切深刻的东西,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太深刻太沉重了,人们转而寻找可以麻醉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快乐……人们越来越崇尚讽刺和挖苦,而非逻辑和道理。大家越来越沉溺于短平快的刺激,不再追求价值塑造;6未来我们该怎么办?首先,“劳动”将成为一种基本需求,而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因为未来如果一个人不去生产劳动,他将找不到任何生存的意义,从而引发精神上的极度空虚。这种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每个人最需要提防的问题,它将使人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无助。唯有不断劳动和创造,才能使一个人精神和灵魂上充实起来,才能让一个人找到活着的意义。其次,未来一个人必须学会修心,否则很容易神经错乱。有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为”念作wéi,是“修为”的“为”,读第二声。而不是“为了”的“为”,不是第四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如果做人不修为自己,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未来一个人的结构怎么设计最厉害?最核心的是:心力。往外一层是:认知力。再往外面一层叫:能力。最外面一层叫:经验。请记住:心力比认知、能力更重要!“心力”包括三方面:1:“内心”是否强大;2:“情绪”是否稳定;3:“心理”是否健康。拥有一颗强大且健康的内心,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远比拥有任何技能/知识/资源都重要!这已经不是那个靠蛮力去拼搏的时代了,未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心,只靠蛮力拼搏,精神痛苦会越来越多,甚至会遇到心魔,从而走火入魔!715世纪,改变人类的是天文学,人类终于把宇宙运转结构给搞清楚了;16世纪,改变人类的是地理学,人类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产生了;18世纪,改变人类的是物理学,工业革命开始了,生产力划时代进步;19世纪,改变人类的是生物学,各种医药和医疗技术的诞生,延长了人类的寿命;20世纪,改变人类的是计算机,信息革命打破了传统社会运转的规律;21世纪,改变人类的是哲学和心理学,人类精神陷入一片空虚,心理问题爆发,唯有心理学和哲学才能拯救人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幸福是由物质多少决定的,但是当社会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幸福就是由精神决定的。从现在开始,一个人精神健康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感。谁能帮助人们找到物质之外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回归精神主义,燃起对真善美的向往,甚至能改写“成功”的定义,谁就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并将成为世界下一轮文明的引领者。
  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
  
  (1)不知幸福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因为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一、何谓幸福
  
  人类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岂非太盲目了?
  
  1、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通常人们以财富、地位、美满的婚姻、长寿、健康、美貌、事业成功、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为幸福人生的实质,以为得到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假如是的话:
  
  (1)幸福应该比较容易得到;
  
  (2)人类一旦得到某种“幸福实体”(如财富、地位等),就意味着得到幸福了,而事实不然;
  
  (3)有财富、地位的人多得很,他们未必过的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并非某种客观的固定实体。
  
  2、幸福是相对的
  
  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1)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或以有钱为幸福、或以有地位为幸福、或以长寿为幸福、或以健康为幸福,或以成家为幸福、或以独身为幸福、或以居住在繁华的闹市为幸福,或以居住在清静的乡村为幸福。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
  
  (2)幸福从比较中产生:自己和自己比,现在处境不好,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会有幸福感;现在处境好,回想过去的痛苦遭遇,就会觉得现在很幸福。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比如想想自己舒适的生活条件,再看看他人的贫穷,就会感到满足,觉得自己活得很幸福。
  
  (3)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3、幸福由众多的幸福因素构成
  
  当我们偏爱某种东西(财富、地位等)时,以为得到这些东西就是得到幸福。其实,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4、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幸福是物质的?抑是精神的?有人以为物质条件优越就能活得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物质的;有人以为只要精神愉快就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精神的。其实,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1)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二、幸福与不幸福
  
  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通常人们以健康为幸运,疾病为不幸;成功为幸运,失败为不幸;富有为幸运,贫穷为不幸……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
  
  然而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1、平等而客观的看待幸福与不幸
  
  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1)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
  
  (2)在顺境、逆境面前,不应该生起爱嗔之心。
  
  2、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
  
  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可是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因此,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3、幸福与不幸相互转换
  
  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
  
  (1)幸运会转为不幸,比如手握大权是幸运的,但以权谋私,干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却造成不幸的结局;但有父母溺爱的子女是幸运的,但在父母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小孩,走上社会难以独立却是不幸的;生在富有之家是幸运的,但过去许多纨绔子弟,不知珍惜财富,吃喝嫖睹,养成浑身都是恶习却是不幸的。
  
  (2)不幸会转为幸运,如逆境使人奋发向上,将来对社会能大有作为。顺境使人陶醉,忘乎所以;逆境使人清醒,能引起对自身的反思,使人们对人生的认识更有深度。另外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4、不幸中的幸福,幸福中的不幸
  
  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喜欢当官的人,一旦获得官位,就会觉得幸运;假如没有机会当官,那就是不幸了。希望成家的人,谈上合适的对象,觉得幸运;找不到理想的对象,就觉得不幸。其实
  
  (1)幸运中包含着不幸。比如财富多,担心黑社会绑架;社会地位高,行动不自由;事业做得大,闲功夫就没有了。
  
  (2)不幸中包含着幸运,比如没有地位、名誉,就不会被地位、名誉所累;没有事业,就不会被事业所累;没有家庭,就不会被家庭所累。
  
  三、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
  
  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消除不幸福的因缘
  
  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
  
  (2)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3)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
  
  (4)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这些都是造成人生不幸福的因素。假如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应该努力地消除它。
  
  2、无所得、不受
  
  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可是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1)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2)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3、广种福田──行善
  
  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幸福人生的获得:
  
  (1)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
  
  (2)广种幸福之因。多行善事,如修十善等,开发生命中幸福快乐的源泉,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4、生活简单、思想单纯
  
  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身体的疲惫,睡上一觉就能解决,如果思想太复杂了,想睡都睡不着。
  
  人类的痛苦有身苦与心苦,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复杂的社会、复杂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复杂的思想,会滋生种种烦恼、妄想。相反生活简单、思想单纯,使人轻松、自在。
  
  5、知足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他自己不觉得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四、幸福人生的原理
  
  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其次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
上一篇:那些繁华哀伤的过往落幕的瞬间 [2015-11-02]下一篇: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 [2015-11-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